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t water vapour exchange over a mixed needle and broad-leaved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during autumn 被引量:2
1
作者 HANShijie WENXuefa +3 位作者 YUGuirui SUNXiaomin LIQingkang RENChuany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4期463-468,共6页
Water vapour and CO2 fluxes were measured by the eddy-covariance technique above a mixed needle and broad-leaved forest with affiliated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in Changbai Mountain as part of China's FLUX proj... Water vapour and CO2 fluxes were measured by the eddy-covariance technique above a mixed needle and broad-leaved forest with affiliated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in Changbai Mountain as part of China's FLUX projects since late August in 2002. Net water vapour ex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 over the forest were examined from September 1 to October 31 in 2002. To quantify the seasonal dynamics, the transition period was separated into leafed, leaf falling and leafless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af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seasonal variation of water vapour exchange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net radiation (Rn) which could account for 78.5%, 63.4% and 56.6% for leafed, leaf falling and leafless stages, respectively, while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effects varied evidently; (b) magnitude of water vapour flux decreased remarkably during autumn and daily mean of water vapour exchange was 24.2 mg m-2 s-1 (100%), 14.8 mg m-2 s-1 (61.2%) and 10.3 mg m-2 s-1 (42.6%) for leafed, leaf falling and leafless stage, respectively; and (c) the budget of water vapour exchange during autumn was estimated to be 87.1 kg H2O m-2, with a mean of 1427.2 g H2O d-1' varying markedly from 3104.0 to 227.5 g H2O m-2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DY-COVARIANCE net water vapour exchange latent heat flux
下载PDF
南极宇航员海夏季水文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化 李丙瑞 +2 位作者 郭晓嘉 席颖 陈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4,共14页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CHINARE37-38)在宇航员海获取的海洋综合站位观测数据,结合海冰密集度、WOA23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该海域主要水文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宇航员海夏季水团包括南极表层水(分为夏季表层水与冬季残留水)...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CHINARE37-38)在宇航员海获取的海洋综合站位观测数据,结合海冰密集度、WOA23和ERA5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该海域主要水文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宇航员海夏季水团包括南极表层水(分为夏季表层水与冬季残留水)、绕极深层水、变性绕极深层水和南极底层水。夏季表层水均分布在表层50 m深度以浅,呈现出南冷北暖的趋势。66°S以南的冬季残留水最厚,最深可达200 m左右。绕极深层水向南侵入的趋势明显,CHINARE-38绕极深层水向上涌升的高度较CHINARE-37高出10~20 m。夏季表层水的高温高盐核心位于中心海域无冰区,因为无冰海域的表层海水长时间接收太阳短波辐射而温度较高。近岸海域因冰融水导致局部夏季表层水降温淡化。宇航员海中心海域海面风场维持低气压气旋式环流,次表层水体通过Ekman抽吸上升冷却表层暖水,导致表层与次表层水体混合加强,绕极深层水向南侵入并向上涌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航员海 水团 海冰密集度 净热通量 海面风场 海平面气压
下载PDF
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分布特征分析及释放风险评估
3
作者 王津 杨丽原 +1 位作者 刘恩峰 栾日坚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 为了解决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磷酸盐、氨氮和硝态氮等营养盐释放风险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技术分析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营养盐浓度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并根据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浓度,计算三者的净扩散通量,评估三者的释放风险。结果表明:非泄洪期南四湖出湖口上覆水中的溶解态磷浓度低于孔隙水中的,表明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态磷可能会因浓度梯度的存在而向上覆水中扩散;根据连续分级提取法,钙结合态磷是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中磷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表层沉积物中的不稳定磷元素含量高于深层沉积物中的;有效态磷与有效态铁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南四湖出湖口沉积物-水界面中有效态磷的释放受铁氧化物还原释放影响;有效态磷、有效态氨氮和有效态硝态氮的净扩散通量分别为17.58、1.16、-40.72 ng/(cm^(2)·d),说明有效态磷和有效态氨氮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净扩散通量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营养盐 沉积物-水界面 南四湖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Yellow Sea/East China Sea Surface Fluxes and Thermohaline Structure 被引量:12
4
作者 Peter CHU 陈玉春 Akira KUNINAKA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0,共20页
We use the U.S. Navy's Master Oceanographic Observation Data Set (MOODS) forthe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YES) to investigate the climatological water mass features and theseasonal and non-seasonal variabilities... We use the U.S. Navy's Master Oceanographic Observation Data Set (MOODS) forthe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YES) to investigate the climatological water mass features and theseasonal and non-seasonal variabilities of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nd use the ComprehensiveOcean-Atmosphere Data Set (COADS) from 1945 to 1989 to investigate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fluxes(momentum, heat, and moisture) across the air-ocean interfac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water massfeatures. After examining the major current systems and considering the local bathymetry and watermass properties, we divide YES into five regions: East China Sea (ECS) shelf, Yellow Sea (YS) Basin,Cheju bifurcation (CB) zone, Taiwan Warm Current (TWC) region, Kuroshio Current (KC) region. Thelong term mean surface heat balance corresponds to a heat loss of 30 W m^(-2) in the ESC and CBregions, a heat loss of 65 W m^(-2) in the KC and TWC regions, and a heat gain of 15 W m^(-2) in theYS region. The surface freshwater balance is defined by precipitation minus evaporation. The annualwater loss from the surface for the five subareas ranges from 1.8 to 4 cm month^(-1). The freshwater loss from the surface should be compensated for from the river run-off. The entire watercolumn of the shelf region (ECS, YS, and CB) undergoes an evident seasonal thermal cycle withmaximum values of temperature during summer and maximum mixed layer depths during winter. However,only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TWC and KC regions exhibit a seasonal thermal cycle.. We also foundtwo different relations between surface salinity and the Yangtze River run-off, namely, out-of-phase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and in-phase in the Yellow Sea. This may confirm an earlier study thatthe summer fresh water discharge from the Yangtze River forms a relatively shallow, low salinityplume-like structure extending offshore on average towards the northe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surface net heat flux fresh water flux seasonalvariability thermohaline structure
下载PDF
澳门地区东侧水域夏季余流及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5
作者 喻丰华 方神光 +1 位作者 何用 何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7-157,共11页
基于澳门地区东侧水域两座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夏季15 d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潮周期垂向平均欧拉余流、拉格朗日余流和斯托克斯余流时空变化特征的同时,将其概念推广到垂向潮汐动力影响下的分层余流分析中.研究显示,夏季澳门地区东侧南... 基于澳门地区东侧水域两座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夏季15 d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潮周期垂向平均欧拉余流、拉格朗日余流和斯托克斯余流时空变化特征的同时,将其概念推广到垂向潮汐动力影响下的分层余流分析中.研究显示,夏季澳门地区东侧南、北端水域整体涨落潮流态一致,南侧水域潮动力显著大于北侧;半月时段内,北侧水域潮流物质整体输移方向指向西北,南侧指向东南,拉格朗日余流流速分别为2.2 cm/s和5.1 cm/s,略小于欧拉余流.受海面西南季风影响,南、北侧水域表层欧拉余流、拉格朗日余流和斯托克斯余流流向均为东北向.潮周期垂向平均余流在洪水期指向外海侧,非洪水期北侧水域指向近岸,南侧水域指向伶仃洋河口东侧.海面风主导东南侧水域的斯托克斯漂移强度,对东北侧水域影响不明显,洪水期径流动力增强会削弱海面风引起的漂移作用;但南、北侧水域表层潮流物质输运强度和方向都与海面风密切相关.基于余流流态结合净潮通量分析显示,夏季澳门地区水道出口以下水域存在较为稳定的逆时针余环流,初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珠江河口外海侧强劲的东北向沿岸流引起澳门地区东侧水域形成自东向西的补偿流所致.夏季,该独特的动力结构会截获上游东四口门下泄的部分水沙进入澳门地区水道,导致澳门地区水道滩槽淤积和水体交换不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流 净潮通量 潮动力 海面风 澳门地区水域
下载PDF
节水灌溉与生物炭施用对稻田生态系统CO_(2)净通量日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李伟征 陈娟 +1 位作者 江赜伟 杨士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1期74-79,共6页
为了揭示不同水碳管理对稻田生态系统-大气间CO_(2)交换的影响,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水碳管理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CO_(2)净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稻田生态系统CO_(2)净通量变化趋势均呈现U型特征,总体... 为了揭示不同水碳管理对稻田生态系统-大气间CO_(2)交换的影响,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水碳管理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CO_(2)净通量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乳熟期稻田生态系统CO_(2)净通量变化趋势均呈现U型特征,总体表现为白天吸收,夜晚排放,且各生育期的净吸收阶段与净排放阶段在时间上呈现一致性。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_(2)净吸收时长及吸收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除分蘖期高量生物炭处理降低了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_(2)净吸收通量外,生物炭施用增大了节水灌溉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_(2)净吸收通量与夜晚CO_(2)净排放通量。与不施用生物炭处理相比,2种生物炭情况下稻田生态系统白天与夜间CO_(2)净通量增加幅度为2.26%~27.16%和2.30%~32.69%。节水灌溉减小了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_(2)净吸收通量,增大了稻田生态系统夜间CO_(2)净排放通量,白天吸收和夜晚排放的变化幅度为2.68%~59.79%和1.26%~40.95%。研究结果可为实现稻田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节水灌溉 稻田生态系统 CO_(2)净通量 日变化
下载PDF
内伶仃洋水域洪枯季余流及净潮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7
作者 方神光 喻丰华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14,22,共8页
基于内伶仃洋水域4座观测站洪、枯季半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水域余流和净通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主要动力因子的作用规律。研究显示,内伶仃洋水域半月水深平均余流流速洪季不超过10 cm/s,枯季不超过5 cm/s,洪、枯季总体指向外海侧... 基于内伶仃洋水域4座观测站洪、枯季半月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水域余流和净通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主要动力因子的作用规律。研究显示,内伶仃洋水域半月水深平均余流流速洪季不超过10 cm/s,枯季不超过5 cm/s,洪、枯季总体指向外海侧方向。湾顶水域水沙通量洪、枯季均呈自西向东净输运,且与径流动力呈强正相关。主槽水域接纳东、西两侧浅滩水沙后始终朝西南外海输送。西滩水域洪季水沙朝外海方向净输出,枯季变为朝西北侧上游方向净输送,洪、枯季均与径流动力呈强正相关;淇澳岛北侧西滩水域洪、枯季水沙通量均处于净输入状态,导致该水域不断淤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主槽水域表层余流与主要动力因子进行拟合分析,显示潮汐动力始终驱使表层水沙朝上游方向净输运,径流动力作用方向洪季指向外海、枯季指向上游,海面风则驱使表层水沙与自身方向保持一致;拟合公式中的常数反应了地转科氏力等综合作用下的内伶仃洋水域表层水沙西南向输运规律,且枯季较洪季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流 净潮通量 潮动力 海面风 内伶仃洋水域
下载PDF
对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中重量法的评价 被引量:90
8
作者 聂淑芳 潘卫三 +2 位作者 杨星钢 刘宏飞 刘志东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76-1179,共4页
目的:评价重量法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中的应用。方法:以长春西汀为模型药物,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对重量法和酚红法计算的净水流量值(NWF)、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进行比较,并对重量法中收集液在密... 目的:评价重量法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中的应用。方法:以长春西汀为模型药物,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对重量法和酚红法计算的净水流量值(NWF)、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进行比较,并对重量法中收集液在密度修正前后的NWF和Papp值进行比较。结果:重量法计算所得的NWF值显著高于酚红法(P<0.05),前者计算所得的Ka和Papp值略高于后者(P>0.05);重量法能显著减少实验误差;对收集液密度进行修正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结论:重量法可以作为大鼠单向灌流在体肠吸收实验中校正灌流液体积的有效方法,它避免了加入“标示物”给实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技术 重量法 净水流量 吸收 渗透 长春西汀
下载PDF
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61
9
作者 王宝鉴 黄玉霞 +2 位作者 陶健红 李栋梁 王鹏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21,共7页
对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气候系统影响的西北地区可划分为西风带、高原区与东亚季风等3个气候影响区,水汽沿西北、西方与西南3条路径输送到西北地区;东亚季风区是西北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 对西北地区大气水汽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不同气候系统影响的西北地区可划分为西风带、高原区与东亚季风等3个气候影响区,水汽沿西北、西方与西南3条路径输送到西北地区;东亚季风区是西北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的最丰富区,西风带区是次之,高原区最少.平均状况下,高原区的边坡、东亚季风区、天山及祁连山等西北地区降水最大和次大中心维持水汽的辐合状态.西风带区在1978年以前净水汽通量呈“亏损”状态,之后维持“盈余”;高原区净水汽通量一直为“亏损”状态;东亚季风区90年代以前净水汽通呈“盈余”状况,其后基本维持平衡,且数值远大于其它区.西风带区降水和大气水汽在变化过程中均有突变发生,时间分别为1990年和1985年,其它两区没有突变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可降水量 水汽通量 水汽收支 突变时间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南海障碍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杜岩 王东晓 +2 位作者 施平 郭佩芳 陈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对气候平均态的温度和盐度分析证实 ,夏、秋季南海南部上层海洋存在障碍层现象。决定障碍层出现的关键因素是净淡水通量 ,而障碍层的深度和厚度分布则受风场的显著影响 ,障碍层受混合层和等温层发展的调制。夏季 ,南海南部上层海洋在东... 对气候平均态的温度和盐度分析证实 ,夏、秋季南海南部上层海洋存在障碍层现象。决定障碍层出现的关键因素是净淡水通量 ,而障碍层的深度和厚度分布则受风场的显著影响 ,障碍层受混合层和等温层发展的调制。夏季 ,南海南部上层海洋在东南向Ek man水平输运以及东侧下降运动双重因素作用下 ,较淡的水体在南海东南侧堆积 ,混合层底部高温水脱离混合层保留在等温层中 ,造成障碍层在南海东南侧最为深厚 ,达到 30m。最厚障碍层出现的位置和最厚“南海暖水”出现的位置几乎重合 ,障碍层的“热障”作用促进了“南海暖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障碍层 净淡水通量 风场 南海
下载PDF
南海蒸发和净淡水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曾丽丽 施平 +1 位作者 王东晓 陈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29-938,共10页
以19年(1988~2006年)的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卫星观测为基础,计算了南海的逐月海面蒸发量,并结合SSM/I的降雨观测,得到了南海的逐月净淡水通量,并分析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的蒸发量年变化基本呈双峰... 以19年(1988~2006年)的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卫星观测为基础,计算了南海的逐月海面蒸发量,并结合SSM/I的降雨观测,得到了南海的逐月净淡水通量,并分析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的蒸发量年变化基本呈双峰型结构,降雨和净淡水通量呈单峰型结构.1988~2001年,南海的蒸发量呈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1 mm/yr;2001~2006年,以1.9 mm/yr的速率减少.南海的降雨量和净淡水通量与Nino3指数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2和-0.58.在1997~1 998厄尔尼诺暖事件期间,降雨量和净淡水通量均显著下降,且以其为界,降雨量在此之前以1.3 mm/yr的速率增长,净淡水通量升降趋势不明显;而在此之后,降雨以8.5mm/yr的速率下降,净淡水通量的下降速率为7.5 mm/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面蒸发 净淡水通量 季节和年际变化
下载PDF
利用海冰密集度数据分析北极冰间湖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付红丽 康建军 +3 位作者 李雪 韩桂军 李威 张学峰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冰间湖内存在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和结冰析盐过程,在极区以及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AMSR-E高分辨卫星遥感海冰密集度数据中提取了长时间序列的冰间湖变化信息,研究北极冰间湖内的净水面积、净水表面... 冰间湖内存在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和结冰析盐过程,在极区以及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AMSR-E高分辨卫星遥感海冰密集度数据中提取了长时间序列的冰间湖变化信息,研究北极冰间湖内的净水面积、净水表面的净热通量(向上为正)、产冰量和产盐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比较不同冰间湖区域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净水面积分别在结冰初期和末期存在极大值,而由于总净水面积季节变化幅度不是很大,总产冰量和产盐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净热通量影响,在1月份存在极大值;在不同冰间湖区域内净水面积的季节变化中,进入结冰期越早的冰间湖内净水面积越快达到首次极大值;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总体上是减小的,总净水面积是增加大的,其中靠近太平洋和大西洋入流口的冰间湖内净热通量减小的速率要比其他区域快,靠近亚欧大陆的冰间湖内净水面积增长速率要比其他区域大;总产冰量的年际变化同总净水面积基本一致,也是呈增加趋势。最后通过研究冰间湖的年际变化信息同海冰范围变化的相关性,发现如果连续多年冰间湖内年平均净热通量为负的异常,那么海冰范围将出现一次极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间 湖净水面积 净热通量 产冰量 北极
下载PDF
安吉毛竹林水汽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玉莉 江洪 +3 位作者 周国模 陈云飞 孙成 杨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900-4909,共10页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观测,获取2011年毛竹林的水汽通量数据,同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汽通量全年变化。结果表明:毛竹林全年水汽通量基本为正值,月尺度上,水... 以浙江省安吉县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观测,获取2011年毛竹林的水汽通量数据,同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汽通量全年变化。结果表明:毛竹林全年水汽通量基本为正值,月尺度上,水汽通量呈单峰型变化趋势,且各月的最大值均在12:00—14:00出现,呈现一定规律性,7月(0.1116 g m-2s-1)最高,12月(0.0209 g m-2s-1)最低;季节尺度上,夏季最高(0.0873 g m-2s-1),呈现典型单峰型变化趋势,春秋季(均为0.0541 g m-2s-1)次之,变化特征与夏季相似,冬季最低(0.0221 g m-2s-1),曲线变化复杂,波动较大。毛竹林全年蒸散量占全年降水量48.26%。2、4、5、11、12月蒸散量略大于降水量,其余月份蒸散量均小于降水量,6月份降水量与蒸散量差别最大。季节尺度上,对毛竹林水汽通量与净辐射进行回归关系分析,夏季最大,R2为0.6111,秋季为0.5295,春季为0.2605,冬季最小0.0455。通过F检验,水汽通量与净辐射有极显著线性关系。在植物生长期,毛竹林水汽通量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增大,植物发育成熟后,当饱和水汽压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增大反而抑制了水分的蒸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涡度相关 水汽通量 净辐射 饱和水汽压差
下载PDF
太湖源雷竹林水汽通量变化及其对净辐射的响应 被引量:13
14
作者 蔺恩杰 江洪 陈云飞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318,共6页
利用涡度相关观测技术研究了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人工高效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生态系统的水汽通量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汽通量对净辐射的响应。结果显示:雷竹林全年水汽通量... 利用涡度相关观测技术研究了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人工高效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生态系统的水汽通量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汽通量对净辐射的响应。结果显示:雷竹林全年水汽通量基本为正值,夏季最高,春秋季变化特征相似,冬季最低,最高月份为7月,最低月份为1月。实验区全年降水量为1 201.72 mm,蒸散量为669.84 mm,蒸散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74%,较人工针叶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柞树Xylosma racemosum林,杂木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等,雷竹林蒸散量偏低。2月、10月和12月蒸散量略大于降水量,其余月份蒸散量均小于当月降水量,以6月份降水量与蒸散量差别最大。雷竹林水汽通量与当地净辐射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600~0.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雷竹林 涡度相关 水汽通量 净辐射 太湖源
下载PDF
广西沿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与输运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肖晓 冯秀丽 +1 位作者 石要红 徐元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5-72,共8页
本文利用2006—2010年在广西沿岸海域获得的4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2个站位的水文观测资料,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以及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的计算,探讨了该区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与输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 本文利用2006—2010年在广西沿岸海域获得的4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2个站位的水文观测资料,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以及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的计算,探讨了该区域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与输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以粉砂和砂为主,主要类型为泥、砂质泥、粉砂、泥质砂、砂、含砾泥质砂、含砾砂、砾质砂;中值粒径范围跨度较大;分选系数由岸向海逐渐变大;大部分区域呈极正偏态。研究区沉积物输运趋势整体上有向岸输运的趋势。在防城港南侧海域和雷州半岛西侧分别有一个汇聚中心,廉州湾附近沉积物向湾内堆积。潮流作用下表层沉积物输运通量的研究表明,该海域的日平均单宽输沙通量较小,与表层沉积物的运移趋势一致,净输砂方向受潮流流速和持续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参数 运移趋势 输运通量 广西沿岸海域
下载PDF
北京一次大暴雨的水汽收支和微物理过程数值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岳甫璐 王春明 王慧鹏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2-699,共8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使用WRF模式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形势演变和水汽条件,并分别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使用WRF模式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形势演变和水汽条件,并分别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中北京全市范围内的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大气可降水量和空中各相态水物质的量值大小、空间分布情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结果发现:这次降水主要受高空槽、低涡和地面切变线的影响。有东南、西南两条水汽输送通道,计算区域上空水汽收支变化与地面雨强的演变对应很好。中低层持续而强烈的水汽净输入,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北京各站点大气可降水量普遍超过历史极值,反映了降水的极端性。降水发展不同阶段,云内微物理过程存在差异,降水量初期以暖雨为主,降雨量不大,之后冷雨过程增强,降水量迅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通量 水汽净输入 可降水量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水汽通量及二者关系浅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贾志军 宋长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79,共5页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陆地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水汽通量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态因子之一,与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密切相关。本文在总结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与水汽通量变化...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陆地碳循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水汽通量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态因子之一,与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密切相关。本文在总结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与水汽通量变化基本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宏观上看,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CO2净交换与水汽通量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就微观而言,叶片尺度上的气孔行为是水分蒸腾和净碳通量这两个生理生态过程相互联系的纽带。最后,对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与水汽通量关系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CO2净交换 水汽通量 环境因子 气孔行为
下载PDF
东海PN断面水团分布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9-374,共6页
利用PN断面的高分辨率CTD温度、盐度和密度资料,采用曲线族拟合的水团分析方法分析发现,PN断面处的水团有明显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的交汇特征,且随着季节的变化PN断面处的水团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夏季,黑潮水核心离陆架的距离最远且深... 利用PN断面的高分辨率CTD温度、盐度和密度资料,采用曲线族拟合的水团分析方法分析发现,PN断面处的水团有明显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的交汇特征,且随着季节的变化PN断面处的水团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夏季,黑潮水核心离陆架的距离最远且深度较深,陆架水与黑潮的混合水浮置于黑潮水本体之上且向深海拓展的最远,隶属度在PN断面上200 m的分布几乎呈水平状;秋季,黑潮水主体离陆架的距离最近,并将陆架混合水向陆架压迫,使得隶属度等值线由夏季的平直状态向陆地弯曲;冬季,黑潮水团的核心占据了深海区域的整个表层和次表层,且位置相对于秋季更向深海移动,黑潮水与陆架水的交汇处也由秋季的陆架移向陆坡;春季,是唯一可以清楚地看到陆架混合水隶属度分布的季节,此时陆架混合水充满整个陆架海域,而黑潮水的核心进一步远离陆架。海面风场和净热通量场通过改变混合层的深度影响PN断面处黑潮水和陆架水之间的混合,而海面降水对于PN断面上的水团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断面 曲线组拟合 水团分析 降雨 风场 净热通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东海PN断面障碍层和水团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可能联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4-745,共12页
本文利用PN断面的高分辨率海水温-盐-深剖面测量仪(CTD)温度、盐度和密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PN断面处的水团有明显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的交汇特征,且随着季节的变化PN断面处的水团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观测资料还确定了PN断面处障碍层... 本文利用PN断面的高分辨率海水温-盐-深剖面测量仪(CTD)温度、盐度和密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PN断面处的水团有明显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的交汇特征,且随着季节的变化PN断面处的水团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观测资料还确定了PN断面处障碍层是常年存在的而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采用曲线族拟合的水团分析方法,根据不同季节PN断面上陆架水和黑潮水的混合特征,证明了水团混合在障碍层形成及季节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发现障碍层的季节变化与陆架水团和黑潮水团混合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夏季,陆架水团向外海延伸,浮置于黑潮水之上,此时障碍层深度最浅,障碍层厚度最大;秋季,黑潮水离岸最近,将黑潮水与陆架水的交汇处向西压迫至陆架内,此时几乎不存在障碍层,零星存在的障碍层深度较深,厚度是一年当中最薄的;冬季,由于黑潮水的核心相对于秋季向深海移动,使得陆架混合水也相应地向外海拓展,而且此时陆架水与黑潮水的交汇处不只在混合层内而是影响到跃层,此季节障碍层是一年当中深度最深,厚度最厚的;春季,黑潮水的核心以及两种水团的交汇处相对于冬季的位置更向深海移动,所以此时PN断面上的障碍层深度和厚度相对于冬季变化不大,只是位置东移.海面风场和净热通量场通过改变混合层的深度影响障碍层深度的季节变化,而海面降水对于季节平均的障碍层分布和变化都没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断面 障碍层 水团 降雨 风场 净热通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唐岛湾网箱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氮的扩散通量 被引量:28
20
作者 蒋增杰 崔毅 陈碧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01-1005,共5页
2004-08-2005-05分4个航次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的10个站的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溶解无机氮营养盐(NH4+-N、NO3--N、NO2--N)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使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海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氮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网箱养... 2004-08-2005-05分4个航次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的10个站的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溶解无机氮营养盐(NH4+-N、NO3--N、NO2--N)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使用Fick第一定理对该海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氮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的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均以NO3--N为主,分别占溶解无机氮总量的73.34%和61.45%;上覆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NO3--N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在2004-10达到峰值,NH4+-N的季节变化稍有不同;间隙水中溶解无机氮(DIN)和NO3--N、NH4+-N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从5月份到8月份含量逐渐增加,到10月份达到最大,然后到次年2月份又减少;上覆水和间隙水中NO2--N的含量随养殖进程表现为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NH4+-N、NO3--N和NO2--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扩散通量分别为5.46、-5.04、8.71μmol/(m2.d),NO2--N的扩散释放对唐岛湾网箱养殖区的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殖区 上覆水 间隙水 无机氮 扩散通量 唐岛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