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tical regulation of striatal projection neurons and interneurons in a Parkinson's disease rat model 被引量:1
1
作者 Jia-jia Wu Si Chen +9 位作者 Li-si Ouyang Yu Jia Bing-bing Liu Shu-hua Mu Yu-xin Ma Wei-ping Wang Jia-you Wei You-lan Li Zhi Chen Wan-long Le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969-1975,共7页
Striatal neurons can be either projection neurons or interneurons, with each type exhibiting distinct susceptibility to various types of brain damage. In this study, 6-hydroxydopamine was injected into the right media... Striatal neurons can be either projection neurons or interneurons, with each type exhibiting distinct susceptibility to various types of brain damage. In this study, 6-hydroxydopamine was injected into the right medial forebrain bundle to induce dopamine depletion, and/or ibotenic acid was injected into the M1 cortex to induce motor cortex lesions.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assay showed that dopaminergic deple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loss of striatal projection neurons marked by dopamine- and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regulated phosphoprotein, molecular weight 32 k Da, calbindin, and μ-opioid receptor, while cortical lesions reversed these pathological changes. After dopaminergic deletion, the number of neuropeptide Y-positive striatal interneurons markedly increased, which was also inhibited by cortical lesioning. No noticeable change in the number of parvalbumin-positive interneurons was found in 6-hydroxydopamine-treated rats. Striatal projection neurons and interneurons show different susceptibility to dopaminergic depletion. Further, cortical lesions inhibit striatal dysfunction and damage induced by 6-hydroxydopamine, which provides a new possibility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motor cortex lesions dopaminergic neurons GABAergic neurons Darpp32 calbindin μ-opioid receptor neuropeptide Y parvalbumi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抑郁症:神经元损伤与神经元再生障碍 被引量:40
2
作者 李云峰 罗质璞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49-953,共5页
关键词 抑郁症 神经元再生 神经元损伤 应激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耳蜗内延迟性继发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大连 李鹏 +5 位作者 亓卫东 张建辉 于进涛 吴学文 蒋海燕 孙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10,共10页
本文讨论了由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的耳蜗内一系列延迟性继发病变。在外毛细胞遭到破坏的早期阶段,外指细胞即刻膨胀开来并堵塞了螺旋器表面的穿孔。外指细胞的膨胀有效阻止了含高钾浓度的内淋巴液进入到螺旋器的内部,从而使剩余的毛细胞... 本文讨论了由耳蜗毛细胞死亡引发的耳蜗内一系列延迟性继发病变。在外毛细胞遭到破坏的早期阶段,外指细胞即刻膨胀开来并堵塞了螺旋器表面的穿孔。外指细胞的膨胀有效阻止了含高钾浓度的内淋巴液进入到螺旋器的内部,从而使剩余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避免了钾中毒损害。膨胀的外指细胞随后分化成高大柱形细胞并继续支撑起耳蜗螺旋器的整个外形结构。在发生散在性外毛细胞缺失的耳蜗损害模型,由外指细胞转化的高大柱形细胞在外毛细胞缺失的位置永久支撑起耳蜗螺旋器的结构,使周围剩余的存活外毛细胞继续发挥其放大和转换声学振动信号的功能以维持残余听力。在发生大面积外毛细胞死亡的耳蜗损害模型,转化成高大柱形细胞的前外指细胞在外毛细胞缺失后30 d左右死亡,随后导致整个耳蜗螺旋器的结构坍塌和内毛细胞及其他支持细胞的继发性死亡,最后在耳蜗基底膜上仅存一层扁平上皮。无论是在内外毛细胞被同时破坏的实验模型还是在外毛细胞大面积死亡后继发支持结构坍塌和内毛细胞死亡的实验模型,耳蜗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都会在丧失内外毛细胞后数周内发生继发性破坏。位于蜗轴螺旋管内的螺旋神经节随后也因丧失神经刺激信号和缺乏神经营养因子而引发延迟性螺旋神经节死亡,螺旋神经节的死亡使与耳蜗核相连的听觉神经中枢端轴突也发生不可逆的破坏,最终导致耳蜗周围系统与中枢听觉系统的神经连接永久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毛细胞 支持细胞 螺旋神经节 继发性病变
下载PDF
偏头痛患者MRI亚临床病变的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彬 汪国胜 +2 位作者 钟平 年夫顺 张尊胜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500-1502,共3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MRI亚临床病变的特点。方法:对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59例和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33名行头颅MRI检查,观察亚临床病变的声像图特点。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有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和无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2组在头痛发作...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MRI亚临床病变的特点。方法:对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59例和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33名行头颅MRI检查,观察亚临床病变的声像图特点。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有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和无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2组在头痛发作期及发作间期均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结果:偏头痛组有16例患者头颅MRI显示亚临床病变,病变分布在额叶12例、顶叶8例、基底核区6例、半卵圆中心5例、枕叶2例、侧脑室前角1例、脑干1例,患病率为27.12%,高于对照组的6.06%(P<0.05)。与无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比较,有亚临床病变偏头痛组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发生亚临床脑损伤的危险性增加,其亚临床病变主要分布于额叶及顶叶,这说明偏头痛可能是一种隐袭的、缓慢性发展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亚临床病变 神经元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颅脑超声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及白细胞介素-6检测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宏伟 王洁翡 +1 位作者 艾亮 张静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40-544,共5页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及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为脑白质损伤的早产...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及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为脑白质损伤的早产儿39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经颅脑MRI检查诊断脑白质无损伤的早产儿3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出生后1、3、7 d采用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NSE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S100B、IL-6水平,并采用颅脑超声观测脑室周围脑白质回声的变化,分析颅脑超声与NSE、S100B、IL-6联合对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在出生后1、3、7 d,对照组患儿颅脑超声检查脑白质损伤检出率分别为6.45%(2/31)、3.23%(1/31)和0.00%(0/31),观察组患儿脑白质损伤检出率分别为92.31%(36/39)、87.18%(34/39)和84.62%(33/39);观察组患儿出生后1、3、7 d脑白质损伤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1.30、48.69、49.63,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出生后1、3、7 d脑白质的超声灰度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脑白质的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患儿出生后1、3、7 d血清S100B、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19、0.307,P>0.05),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98,P<0.05),其中出生后3、7 d血清NSE水平显著低于出生后1 d(P<0.05),出生后7 d血清NSE水平显著低于出生后3 d(P<0.05)。观察组患儿出生后1、3、7 d血清NSE、S100B、IL-6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F=3.323、3.517、3.706,P<0.05),其中出生后3、7 d,观察组患儿血清NSE、S100B、IL-6水平与出生后1 d比较显著下降(P<0.05),出生后7 d观察组患儿血清NSE、S100B、IL-6水平与出生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出生后1、3、7 d血清NSE、S100B、IL-6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患儿出生后1 d颅脑超声脑白质灰度值与血清NSE、S100B和IL-6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3.137、3.358、3.056,P<0.05);出生后3 d脑白质灰度值与血清S100B、NSE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2.872、2.347,P<0.05),出生后7 d脑白质灰度值与S100B呈显著正相关(r=2.791,P<0.05)。颅脑超声+NSE+S100B联合检测诊断脑白质损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00.00%)、特异度(93.54%)和准确性(97.14%)。结论颅脑超声、NSE、S100B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早期诊断脑白质损伤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受损 颅脑超声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白细胞介素-6 S100钙结合蛋白B
下载PDF
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触液神经元对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秦承伟 张励才 曾因明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索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化学性神经元毁损、侧脑室引入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神经示踪、TMB-ST呈色反应,Western blot、nNOS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毁损大鼠中缝背... 目的:探索脑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在吗啡依赖和戒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化学性神经元毁损、侧脑室引入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神经示踪、TMB-ST呈色反应,Western blot、nNOS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后,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明显减弱,戒断症状评分较戒断未毁损组降低约38%(P<0.05);给予溶媒和毁损触液神经元旁侧的大鼠戒断症状与戒断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毁损组脑片触液神经元密集区局部细胞损坏明显,仅在其毁损区边缘观测到少量CB-HRP阳性细胞。未毁损组CB-HRP标记细胞位置及数量恒定,形态清晰。毁损触液神经元后,脊髓背角nNOS阳性神经元计数及nNOS蛋白表达较戒断未毁损组减少明显(P<0.05),而较正常组和依赖组增加仍显著(P<0.01)。结论:毁损大鼠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可减弱吗啡戒断症状和脊髓背角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提示中缝背核内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可能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NO介导脑内触液神经元与脊髓水平对吗啡依赖和戒断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神经元 中缝背核 吗啡 戒断 一氧化氮合酶 毁损
下载PDF
调控γδT细胞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Treg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7
作者 刘宏为 李冶秋 +1 位作者 王勇 朱宏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570-1573,共4页
目的:探索γδT细胞受体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CR)后脑缺血再灌注小鼠体内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PCR组、对照组和CPCR+γδT细胞受体拮抗组(CPCR后注射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每组30只。收集小... 目的:探索γδT细胞受体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CR)后脑缺血再灌注小鼠体内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CPCR组、对照组和CPCR+γδT细胞受体拮抗组(CPCR后注射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每组30只。收集小鼠脑组织,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HE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Foxp3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MPO活性、TNF-α、IL-6和IL-1β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PCR组小鼠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加(P<0.05),脑组织损伤严重,MPO活性、TNF-α、IL-6和IL-1β浓度显著上升(P<0.05),Foxp3表达显著下调。与CPCR组相比,CPCR+γδT细胞受体拮抗组大鼠神经元凋亡减少(P<0.05),脑组织损伤减轻,MPO活性、TNF-α、IL-6和IL-1β浓度明显降低(P<0.05),Foxp3表达显著上调。结论: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CPCR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 γδT细胞受体拮抗剂 脑组织损伤 神经元凋亡 炎症反应
下载PDF
电损毁大鼠杏仁中央核对脑桥臂旁核味觉神经元的影响(英文)
8
作者 康怡 闫剑群 黄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7-323,共7页
应用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 ,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观察了电损毁双侧杏仁中央核前后脑桥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四种基本味觉刺激 (即氯化钠、盐酸、奎宁和蔗糖 )反应的变化。根据对味觉刺激的优势反应 ,2 9个记录的味觉神经元中 ,有 14个N... 应用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 ,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观察了电损毁双侧杏仁中央核前后脑桥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四种基本味觉刺激 (即氯化钠、盐酸、奎宁和蔗糖 )反应的变化。根据对味觉刺激的优势反应 ,2 9个记录的味觉神经元中 ,有 14个NaCl优势、9个HCl优势、3个QH2 SO4 优势和 3个蔗糖优势反应神经元。损毁杏仁中央核明显增强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盐酸和硫酸奎宁的反应 (P <0 0 1)。氯化钠优势、盐酸优势和奎宁优势反应神经元对盐酸和硫酸奎宁的反应在电损毁杏仁中央核后也明显增强。在破坏杏仁中央核后 ,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氯化钠和硫酸奎宁苦味的分辨能力降低。以上结果提示 ,杏仁中央核在大鼠脑桥水平的味觉编码中发挥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旁核 味觉神经元 杏仁中央核 电损毁 大鼠
下载PDF
异丙酚对宫内窘迫胎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9
作者 蔡劲松 冯帅 +2 位作者 戚翔 梁治 徐雪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9-873,共5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宫内窘迫胎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18只,交配后获得孕鼠。将孕鼠随机分为6组(n=3):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低、中、高剂量组(P1~P3组)和荷包牡丹碱组(B组)。S组和IR组孕鼠经尾静脉注射生...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宫内窘迫胎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18只,交配后获得孕鼠。将孕鼠随机分为6组(n=3):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低、中、高剂量组(P1~P3组)和荷包牡丹碱组(B组)。S组和IR组孕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 L。P_1~P_3组孕鼠经尾静脉分别注射异丙酚10、30、50 mg·kg^(-1)。B组在注射异丙酚50 mg·kg^(-1)的同时,腹腔注射荷包牡丹碱5 mg·kg^(-1)。夹闭子宫卵巢动脉11 min。再灌注3 d后取材,每只孕鼠各取2只胎鼠,每组6只。制作切片,计算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指数(LI)。硫代巴比妥酸反应法检测胎鼠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S组LI为7.2±0.9,MDA为(3.86±0.20)μmol·g^(-1),与之相比,IR组的LI为71.9±2.8,MDA为(9.10±0.45)μmol·g^(-1)(P<0.01)。与IR相比,异丙酚各组的LI分别为40.8±2.6,21.4±1.4,20.1±1.3,MDA分别为(7.32±0.41),(5.65±0.27),(5.44±0.28)μmol·g^(-1)(P<0.05)。B组的LI,MDA分别为(51.2±2.3),(7.54±0.31)μmol·g^(-1),翻转了异丙酚的保护作用。结论异丙酚对宫内窘迫胎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胎鼠宫内窘迫 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元损伤指数 丙二醛 荷包牡丹碱
下载PDF
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损毁:一种老年性痴呆方法学动物模型的复制及应用要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德玉 叶翠飞 +3 位作者 王钜 李林 敖平 李斌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6年第4期9-12,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老年性痴呆的方法学动物模型-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损毁模型的复制及应用要点,以及该模型比较生物学研究的有关进展。方法采用鹅膏覃氨酸基底前脑区Maynert基底核定位注射造模,通过水迷宫实验测试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结... 目的介绍一种老年性痴呆的方法学动物模型-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损毁模型的复制及应用要点,以及该模型比较生物学研究的有关进展。方法采用鹅膏覃氨酸基底前脑区Maynert基底核定位注射造模,通过水迷宫实验测试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该手术方法能造成动物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但各组内动物个体差异极大,变异系数为27.1%-46.2%。以正常动物平均成绩的95%置信区间为标准。对造模的成功率进行筛选,表明该模型的成功率为50%~75%,说明了进行模型筛选的重要意义。结论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损毁模型对老年性痴呆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有关方法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动物模型 胆碱能神经元损毁
下载PDF
前列地尔对SD大鼠坐骨神经损害后背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11
作者 苏建华 章莉萍 +2 位作者 陈玉芳 唐金荣 肖杭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325-327,共3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背根神经元病理形态的改变。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以背根神经节病理切片(光镜、电镜)中的神经元变化情况为观察指标,考察前列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前...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背根神经元病理形态的改变。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建立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以背根神经节病理切片(光镜、电镜)中的神经元变化情况为观察指标,考察前列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前列地尔给药4周后能显著地减轻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细胞坏死。结论:前列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前列地尔 坐骨神经损害 保护作用 大鼠
下载PDF
杏仁中央核损毁对缺钠大鼠钠欲行为启动和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志欣 廖莹莹 +1 位作者 范媛媛 蒋恩社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探讨杏仁中央核(CeA)损毁对缺钠大鼠钠欲行为启动和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双侧Ce A损毁组、假损毁组和不损毁组,手术恢复后给予大鼠14 d低钠饲料摄食以建立缺钠大鼠模型,运用单笼双瓶选择测试方... 目的:探讨杏仁中央核(CeA)损毁对缺钠大鼠钠欲行为启动和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双侧Ce A损毁组、假损毁组和不损毁组,手术恢复后给予大鼠14 d低钠饲料摄食以建立缺钠大鼠模型,运用单笼双瓶选择测试方法观察缺钠大鼠在24 h内5个不同时间段对0.3 mol/L NaCl和自由饮水的摄入情况。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杏仁中央核损毁与否对缺钠或正常大鼠孤束核内醛固酮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影响。结果:低钠饮食14 d后,大鼠对0.3 mol/L NaCl 24 h内饮用量和偏爱率比低钠饮食前明显增加(P<0.01);杏仁中央核损毁后缺钠大鼠对0.3 mol/L Na Cl溶液的摄入量和偏爱率显著下降(P<0.01)。杏仁中央核损毁对低钠饮食诱发的大鼠孤束核内醛固酮敏感神经元活动增加没有影响。结论:低钠饮食诱导大鼠钠欲行为表达增加;杏仁中央核损毁压抑缺钠大鼠钠欲行为的表达,而对缺钠大鼠的钠欲行为的启动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钠欲 杏仁中央核损毁 HSD2神经元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和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中枢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扬扬 路通 +2 位作者 谷增田 孙海基 王秀松 《基层医学论坛》 2022年第22期113-116,共4页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胶质细胞,其功能的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比如应激相关疾病。应激性胃黏膜损伤(stress-induced gastric mucosal lesion,SGML)在临床上致死率较高,病理机制复杂。目前,人们对SGML神经机制的研究...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胶质细胞,其功能的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比如应激相关疾病。应激性胃黏膜损伤(stress-induced gastric mucosal lesion,SGML)在临床上致死率较高,病理机制复杂。目前,人们对SGML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及其环路上,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SGML中发挥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新靶点。因此,本文首先对星形胶质细胞与应激的关系进行概述,其次对SGML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关注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应激性胃黏膜损伤 中枢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Ro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during the regenerative respons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dult zebrafish 被引量:5
14
作者 Pietro Cacialli Antonio Palladino Carla Lucin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941-944,共4页
Several mammalian animal model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ave been used, mostly rodents. However, reparative mechanisms in mammalian brain are very limited, and newly formed neurons do not survive for long time. The ... Several mammalian animal model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have been used, mostly rodents. However, reparative mechanisms in mammalian brain are very limited, and newly formed neurons do not survive for long time. The brain of adult zebrafish, a teleost fish widely used as vertebrate model, possesses high regenerative properties after injur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numerous stem cells niches. The ventricular lining of the zebrafish dorsal telencephalon is the most studied neuronal stem cell niche because its dorso-lateral zone is considered the equivalent to the hippocampus of mammals which contains one of the two constitutive neurogenic niches of mammals. To mimic TBI, stab wound in the dorso-lateral telencephalon of zebrafish was used in studies devoted to fish regenerative properties.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which is known to play key roles in the repair process after traumatic brain lesions, persists around the lesioned area of injured telencephalon of adult zebrafish. These results are extensively compared to reparative processes in rodent brain. Considering the complete repair of the damaged area in fish, it could be tempting to consider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s a factor contributing to create a permissive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neuronal population in damaged b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NEUROTROPHINS neurotrophic factors brain TELENCEPHALON teleost fis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lesion neuronS
下载PDF
刺五加苷E对穹窿-海马伞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娅丽 杜万雪 黄德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68-2373,共6页
目的探索刺五加苷E对穹窿-海马伞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及刺五加苷E低、中、高剂量组(100、200、500 mg/kg),每组20只。第7、21天分别测定寻找平台潜伏期和错... 目的探索刺五加苷E对穹窿-海马伞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及刺五加苷E低、中、高剂量组(100、200、500 mg/kg),每组20只。第7、21天分别测定寻找平台潜伏期和错误次数后,RT-PCR、ELISA检测锥体细胞凋亡率、c-fos基因表达、Na+-K+-ATP酶活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苷E组寻找平台潜伏期、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 <0. 05),Na+-K+-ATP酶活性、正常锥体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 <0. 05),锥体细胞密集度和排列方式、神经纤维缠结、胶质细胞增生、核固缩明显改善(P <0. 05),第7天c-fos相对灰度值显著增加(P <0. 05),第21天恰好相反(P <0. 05)。结论刺五加苷E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穹窿-海马伞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增强Na+-K+-ATP酶活性、调控c-fos基因表达、阻止海马神经元损伤并促进其可塑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五加苷E 学习记忆能力 海马神经元 可塑性 穹窿-海马伞损伤
下载PDF
单侧视束损伤后大白鼠视网膜内胆碱能神经元的研究
16
作者 郭秋霞 杨淑珍 任麟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79-182,共4页
本实验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进而对正常大白鼠及左侧视束损伤后的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出生时(即发育早期)还是在成年后损... 本实验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进而对正常大白鼠及左侧视束损伤后的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出生时(即发育早期)还是在成年后损伤大白鼠的左侧视束时,其右侧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与正常大白鼠相比都未见改变。提示这两种胆碱酶分布于视网膜的内部的神经元(intrinsic ncuron)不是节细胞,它们包括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层的移位无长突细胞等。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的成熟与分化很可能不直接依赖于视网膜节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能神经元 视网膜 视束损伤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的临床肌电图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兰琴 王琦 +2 位作者 李薇 刘晓娜 龚爱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5期1676-1681,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肌电图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检测与分析。结果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普遍存在于运动神经元患者,部分患者发现插入电位延长,不同程...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肌电图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检测与分析。结果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普遍存在于运动神经元患者,部分患者发现插入电位延长,不同程度自发电位,其中纤颤电位15例(75.0%),正锐波13例(65.0%),束颤电位9例(45.0%),所有患者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5例(25.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示轻度下降。结论神经电生理肌电图为运动神经元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对早期发现亚临床病变也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疾病 神经传导速度 肌电图 亚临床病变
下载PDF
刘志顺电针治疗小儿下运动神经元型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经验
18
作者 丁玉龙 王怀玉 刘志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4-698,共5页
总结刘志顺教授电针治疗小儿下运动神经元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证经验。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病-症-位”结合组方选穴思想,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膀胱和肾,经脉涉及任、督二脉和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选取主穴方1(双侧中... 总结刘志顺教授电针治疗小儿下运动神经元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证经验。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运用“病-症-位”结合组方选穴思想,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膀胱和肾,经脉涉及任、督二脉和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选取主穴方1(双侧中髎、次髎、会阳)和主穴方2(关元、中极、双侧三阴交),以宣通督脉之阳,刺激任脉之阴,激发膀胱气化。针刺前四步法精准定位次髎、中髎,针刺时重视得气,骶部深刺至病所;基于小儿耐受特点予低频电针刺激和温和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电针 “病-症-位”结合 名医经验 刘志顺
原文传递
益气通络汤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永文 庞梅桂 +4 位作者 薛翠珍 郑红波 冯璤 陈庚 陈波涛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5-18,共4页
目的:应用益气通络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为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骨伤科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共5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在术... 目的:应用益气通络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残余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观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为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骨伤科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共5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在术后抗感染补液基础上,于术后次日予以口服益气通络汤,连续服用28d,对照组只在术后予以抗感染和补液治疗。分别记录术前、术后第1,2,4,8周及第12周JOA评分、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分(40分)。结果:两组JOA评分、脊髓功能状态评分(40分法)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1周及第2周时评分并不比术后次日有明显改善,同时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周时,观察组40分法结果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第8周及第12周时,JOA评分及40分法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服用益气通络汤,可以改善麻木、冷胀、紧束、沉重、行走不稳等残留症状,促进受损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 神经损害 影响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瑾 王红星 王彤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1-724,共4页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的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进...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的变化特点.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在各时间点取5只大鼠用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取损伤局部T10节段及损伤远端L5节段脊髓进行形态学检测.损伤前时间点检测结果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①损伤远端运动神经元病理变化:损伤后第1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有所减少,胞核和核仁无明显改变;损伤后第2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进一步减少,核仁模糊、偏位;损伤后第3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较前无进一步减少,组织内可见萎缩及凋亡神经元;损伤后第4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较第3周时有所增加,仍可见少数凋亡神经元存留;损伤后第5周时,损伤远端前角运动神经元突起和尼氏体较前明显增多.②损伤局部病理变化:损伤后第1周时,损伤局部灰、白质界限不清,可见出血、炎症反应,灰质部分神经纤维及组织坏死、液化,白质空泡化;损伤后第2周时,损伤局部出血、血肿及炎症反应减退,可见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增生和血管新生;损伤后第3周时,损伤局部胶质细胞增生显著,神经纤维增生较多;损伤后第4周、第5周时,损伤局部胶质细胞、神经纤维较前无明显增生.③运动功能变化:损伤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时的斜板角度、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均较损伤前显著降低(P<0.05);损伤后第2周、3周、4周、5周时各项评分均较第1周时显著增加(P<0.05);损伤后第3周、4周、5周时呈增加趋势,但与第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早期远端脊髓运动神经元即会发生继发性损害,包括突起和尼氏体减少、细胞萎缩与凋亡,并且与损伤局部病理变化及损伤时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神经元 继发性损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