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New Bone Formation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1
作者 Zhicheng LIAO Fenglin ZHU 《Medicinal Plant》 2024年第1期57-58,61,共3页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has a very high disability rate.How to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new bones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oint in clinical treatment.In recent year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fferent trea... Ankylosing spondylitis(AS)has a very high disability rate.How to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new bones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oint in clinical treatment.In recent year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fferent treatment plans can have an impact on inhibiting new bone formation.In this paper,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new bone form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re systematically li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ylosing spondylitis new bone formation TREATMENT
下载PDF
Exercise-induced irisin in bone and systemic irisin administration reveal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bone metabolism 被引量:25
2
作者 Jin Zhang Paloma Valverde +9 位作者 Xiaofang Zhu Dana Murray Yuwei Wu Liming Yu Hua Jiang Michel M Dard Jin Huang Zhiwei Xu Qisheng Tu Jake Chen 《Bone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9-62,共14页
Irisin is a polypeptide hormone derived from the proteolytic cleavage of fibronectin-type III domain- containing 5 (FNDC5) protein. Once released to circulation upon exercise or cold exposure, irisin stimulates brow... Irisin is a polypeptide hormone derived from the proteolytic cleavage of fibronectin-type III domain- containing 5 (FNDC5) protein. Once released to circulation upon exercise or cold exposure, irisin stimulates browning of white adipose tissue (WAT) and uncoupling protein I (UCP1) expression,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total body energy expenditure by augmented UCPl-mediated thermogenesis. It is currently unknown whether irisin is secreted by bone upon exercise or whether it regulates bone metabolism in vivo.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2 weeks of voluntary wheel-running exercise induced high levels of FNDC5 messenger RNA as well as FNDC5/irisin protein expression in murine bone tissues. Increased immunoreactivity due to exercise-induced FNDC5/irisin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exercised femoral bones, including growth plate, trabecular bone, cortical bone, articular cartilage, and bone-tendon interface. Exercise also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osteogenic markers in bone and that of UCP1 in WAT, and led to bodyweight loss. Irisin intraperitoneal (IP)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increased trabecular and cortical bone thickness and osteoblasts numbers, and concurrently induced UCP1 expression in subcutaneous WAT. Lentiviral FNDC5 IP administration increased cortical bone thickness. In vitro studies in bone cells revealed irisin increases osteoblastogenesis and mineralization, and inhibits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d (RANKL)- induced osteoclastogenesis. Taken together, our findings show that voluntary exercise increases irisin production in bone, and that an increase in circulating irisin levels enhances osteogenesis in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ercise-induced irisin in bone and systemic irisin administration reveal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bone metabolism bone
下载PDF
New simulation model for bone formation markers in osteoporos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3
作者 Sakae Tanaka Taiji Adachi +6 位作者 Tatsuhiko Kuroda Toshitaka Nakamura Masataka Shiraki Toshitsugu Sugimoto Yasuhiro Takeuchi Mitsuru Saito John P Bilezikian 《Bone Research》 SCIE CAS 2014年第4期252-258,共7页
Daily 20-mg and once-weekly 56.5-mg teriparatide(parathyroid hormone 1–34) treatment regimens increase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and prevent fractures, but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differ between the two ... Daily 20-mg and once-weekly 56.5-mg teriparatide(parathyroid hormone 1–34) treatment regimens increase bone mineral density(BMD) and prevent fractures, but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differ between the two regimen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ain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using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with a simulation model. Temporary increases in bone formation markers and subsequent decreases were observed during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treatment for 72 weeks. These observation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repeated weekly teriparatide administration stimulates bone remodeling, replacing old bone with new bone and leading to a reduction in the active remodeling surface. A sim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iterative remodeling cycle that occurs on residual old bone. An increase in bone formation and a subsequent decrease were observed in the preliminary simulation. For each fitted time point, the predicted value was compared to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bone formation and resorption markers and lumbar BMD. The simulation model strongly matched actual changes in bone turnover markers and BMD. This simulation model indicates increased bone formation marker level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a subsequent decrease.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remodeling-based bone formation persisted during the entire treatment period with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new simulation model for bone formation markers in osteoporos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ce-weekly teriparatide BMD
下载PDF
基于“成骨-成血管耦联”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科学内涵
4
作者 郭雪峰 于睿 +2 位作者 任艳玲 张成亮 常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60,共5页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NOFH)是骨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又被视为“不死癌症”,若不及时干预将导致患者面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风险。近些年研究证实,“成骨-成血管耦联”途径研究SNOFH发生发...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NOFH)是骨科常见难治性疾病,又被视为“不死癌症”,若不及时干预将导致患者面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风险。近些年研究证实,“成骨-成血管耦联”途径研究SNOFH发生发展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SNOFH中医病机责之于脾肾亏虚为本,瘀血为病,痰阻为渐,毒聚为损。“成骨-成血管耦联”机制与“瘀去-新生-骨合”中医理论存在高度契合性。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中医药治疗SNOFH不仅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等优势,还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促进股骨头血管重建与再生以及股骨头坏死骨修复等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瘀去-新生-骨合”理论,临床上多采用补肾活血类中药及中药复方用于SNOFH防治,运用“成骨”之健脾补肾药,“成血管”之活血化瘀药,祛除“抑制因素”之化痰药、祛湿药,有步骤、有层次的治疗SNOFH取得显著效果。因此,从“成骨-成血管耦联”角度探讨SNOFH中医药干预的科学内涵已成为当今研究新热点,能够为后续SNOFH的防治研究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成骨-成血管耦联 瘀去-新生-骨合 中医药 科学内涵
下载PDF
Bone Formation Process of β-TCP Ceramics with Tetracycline Tracing 被引量:1
5
作者 戴红莲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4年第3期14-17,共4页
To study the new bone formation in the bone defect area after implantation, the tetracycline tracing method was u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w bone formed in 1 month, and the formation rate of new bone was very high ... To study the new bone formation in the bone defect area after implantation, the tetracycline tracing method was u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w bone formed in 1 month, and the formation rate of new bone was very high (8.164μm/day),considerably fas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s (3.219μm/day).The new bone grew up quickly and β-TCP particles were surrounded by double fluorescence bands which became more obvious. The new bone formation rate was maximal at 2 months, and then gradually reduced. The rate was steady at 4 months, and then reduced to resembling as the normal physiologic metabolism of bone, which indicated the implanted materials were completely replaced by bone. Calcium phosphate materials had the ability of osteocon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P ceramic tetracycline-labeling new bone formation
下载PDF
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伴IVC的SCOVF患者的效果
6
作者 何基琛 姚淑禺 +3 位作者 李文浩 韦敏克 韦建勋 范锲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9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症状性陈旧性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伴IVC的SCOVF患者,... 目的:探讨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椎体内真空裂隙(IVC)的症状性陈旧性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SCOVF)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0例伴IVC的SCOVF患者,纳入患者全部为绝经期女性患者,均行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且在手术过程中取骨质测量其骨微结构、骨硬度及弹性模量,以了解人体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其骨微观结构及其力学特性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患者椎体指数(VBI)、椎体角(VBA)、双节段Cobb角(BCA)、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健康状况及骨水泥移位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患者骨微结构指标骨小梁厚度(Tb.Th)为(0.20±0.05)%,骨体积分数(BV/TV)为(0.19±0.04)%,结构模型指数(SMI)为(1.47±0.09)mm,骨小梁间隔(Tb.Sp)为(0.72±0.03)mm,骨硬度为(0.16±0.03),弹性模量为(1.96±0.05)。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年,120例患者的VBI、VBA及B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术后3年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低于术后1 d及术前,术后1 d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120例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120例患者中无人发生骨水泥移位并发症。结论: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联合PVP治疗伴IVC的SCOVF患者固定复位效果满意,疼痛缓解明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无骨水泥异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骨水泥桥接螺钉系统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内真空裂隙 症状性陈旧性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骨填充材料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刘燕 原辉婷 +1 位作者 谷艳景 刘洋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4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骨填充材料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11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骨填充材...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骨填充材料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该院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11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骨填充材料植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RF植入。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新生骨高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种植体存留率。结果:术后12、24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ISQ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近中、远中新生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2%(1/55),低于对照组的16.36%(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联合骨填充材料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术患者可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ISQ值和新生骨高度,效果优于单用骨填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骨填充材料 上颌窦底提升术 疼痛 种植体稳定系数 新生骨高度
下载PDF
金丝桃苷纳米粒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协同给药修复子宫内膜损伤
8
作者 韩瑞芳 周海忆 +3 位作者 梁杏珊 何斯怡 关永格 宋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2-1311,共10页
目的体外细胞实验评价金丝桃苷壳聚糖纳米粒(hyperoside/chitosan-nanoparticles,Hyp/CS-NPs,Hyp-NP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体内动物实验探讨Hyp-NPs与BMSCs协同修复大鼠子... 目的体外细胞实验评价金丝桃苷壳聚糖纳米粒(hyperoside/chitosan-nanoparticles,Hyp/CS-NPs,Hyp-NP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体内动物实验探讨Hyp-NPs与BMSCs协同修复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流式实验鉴定BMSCs;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Hyp-NPs,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镜进行表征评价;采用划痕实验检测Hyp-NPs对BMSCs的迁移作用;以及构建NRF2慢病毒载体,检测Hyp-NPs对BMSCs的氧化损伤模型的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将Hyp-NPs与BMSCs协同移植入子宫内膜损伤大鼠模型宫腔中,利用HE、Masson、IHC、TUNEL及ELISA实验从子宫内膜的一般病理、纤维化、干细胞募集及炎症情况,评价其对大鼠子宫内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妊娠功能。结果成功分离培养BMSCs;成功制备Hyp-NPs;划痕实验表明Hyp-NPs可促进BMSCs迁移;通过成功构建BMSCs的慢病毒NRF2载体以及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表明Hyp-NPs可通过激活NRF2调控BMSCs生物轴;动物实验表明Hyp-NPs与BMSCs协同给药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及腺体数量,抗纤维化、抗凋亡及抗炎等促进干细胞归巢,恢复子宫内膜损伤大鼠的妊娠功能。结论Hyp-NPs与BMSCs协同给药可修复子宫内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苷 纳米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新型给药系统 子宫内膜损伤 抗氧化应激因子NRF2
下载PDF
“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治疗新技术
9
作者 吴靖 邹多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经过40余年临床应用与不断发展,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牙槽骨骨增量技术。GBR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充足的血供和稳定的环境。但现有GBR技术都是在“以血供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下... 经过40余年临床应用与不断发展,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牙槽骨骨增量技术。GBR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充足的血供和稳定的环境。但现有GBR技术都是在“以血供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下进行的,缺乏对稳定要素重要性的重视。我们通过文献阅读及系列临床试验,提出“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理念。基于新理念,创建了以单纯人工骨粉修复牙槽骨重度缺损的治疗新术式,革新了国际上必须用自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治疗理念。本文将从GBR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稳定的重要性,结合现有骨再生理论,详细阐述“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治疗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增量 引导骨再生 稳定为核心 帐篷技术 新型帐篷钉
下载PDF
七味三七口服液联合新型可注射骨水泥螺钉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承杰 张挥武 +5 位作者 刘晶晶 潘丹 蒋柒 李峰 潘汝南 贾军锋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分析七味三七口服液联合新型可注射骨水泥螺钉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55例。其中常规组给予新型可注射... 目的分析七味三七口服液联合新型可注射骨水泥螺钉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1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55例。其中常规组给予新型可注射骨水泥螺钉手术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术前2 d开始加用七味三七口服液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中活动范围项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0.9%(50/55)比76.4%(4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短于/少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5.5%(3/55)比21.8%(1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七味三七口服液联合新型可注射骨水泥螺钉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新型可注射骨水泥螺钉 七味三七口服液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及骨水泥渗漏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1
作者 谭海涛 王挺锐 +2 位作者 钟贞浩 唐崧杰 陈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4期1511-1515,共5页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NVCF)和骨水泥渗漏(BCL)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和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PVP治疗的OVCF患者...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NVCF)和骨水泥渗漏(BCL)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和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PVP治疗的OVCF患者纳入本次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变量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用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一致性评价,并通过十折交叉验证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用决策曲线分析(DCA)和临床影响曲线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共有295例患者入组,PVP后有48例发生NVCF,非NVCF有247例;术后发生BCL 73例,非BCL 222例。高体重指数、低骨密度、多发性椎体骨折、术后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和类固醇的使用是PVP后NVC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骨水泥量、手术时间和多发性椎体骨折是PVP后BCL的危险因素(P<0.0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值与观测值间一致性良好;十折交叉验证显示列线图预测性能较高;DCA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列线图的临床效用价值较高。结论 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PVP后NVCF和BCL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渗漏 新发椎体压缩骨折 列线图
下载PDF
拔牙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谢飘 唐镇 刘剑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6期452-456,共5页
正畸治疗牙齿移动过程中,传统观点认为牙槽骨会跟随牙齿以1:1的比例改建,张力侧骨新生、压力侧骨吸收以维持牙槽骨的平衡。但是近年研究显示,一些正畸治疗后的患者出现了骨丧失,说明牙槽骨并不是即刻跟随牙齿发生等比例改建。前牙大范... 正畸治疗牙齿移动过程中,传统观点认为牙槽骨会跟随牙齿以1:1的比例改建,张力侧骨新生、压力侧骨吸收以维持牙槽骨的平衡。但是近年研究显示,一些正畸治疗后的患者出现了骨丧失,说明牙槽骨并不是即刻跟随牙齿发生等比例改建。前牙大范围移动后周围牙槽骨形态的变化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就正畸患者拔牙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综述结果表明,前牙大范围移动后,前牙牙根舌/腭侧根颈部位点处的牙槽骨较易出现骨缺损。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不同于以往采用二维影像对牙槽骨进行研究,现多使用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其结果更加精确,但目前基于锥形束CT的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的多因素研究较少。基于三维影像对不同年龄段患者前牙区牙槽骨长期变化的对比研究,以及不同骨面型、牙齿移动方式等与牙槽骨改建的相关性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牙矫治 前牙内收 牙槽骨改建 牙槽骨高度 牙槽骨厚度 骨新生 骨吸收 头颅侧位片 锥形束CT
下载PDF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古鹏 蒲彬 +4 位作者 陈俊邦 岳丹 辛俏 曾展鹏 郑晓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5009-5014,共6页
背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被认为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关重要。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 背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被认为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至关重要。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骨质疏松组(93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2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骨密度信息、血常规、糖代谢、脂代谢、肾功能指标等,计算得到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各临床指标和腰椎、左侧股骨颈和左侧髋部骨密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胱抑素C、肌酐/胱抑素C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预测效能。结果与结论:①骨质疏松组患者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胱抑素C、肌酐/胱抑素C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②调整协变量后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显示,肌酐/胱抑素C、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与腰椎、股骨颈及髋部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β肌酐/胱抑素C=0.003,0.001,0.002,P<0.05;β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0.002,0.001,0.002,P<0.05),胱抑素C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正相关(β胱抑素C=0.09,P<0.05);③调整协变量后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胱抑素C、肌酐/胱抑素C、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是绝经后糖尿病患者患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149,0.957,0.941,P<0.05);④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预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曲线下面积=0.756),灵敏度为67.8%,特异性为72.0%;⑤提示肾功能和骨骼健康存在内在联系,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升高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升高存在相关性,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可及时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新骨骼肌肉减少指数 绝经后妇女
下载PDF
CGF联合Bio-Oss骨粉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晋飞 方冬 +4 位作者 徐乐 王晓阳 高楠 马猛 张东升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42-347,共6页
目的:探讨CGF联合Bio-Oss骨粉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口腔科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30例单颗后牙需拔除后同期行位点保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实... 目的:探讨CGF联合Bio-Oss骨粉在牙槽嵴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口腔科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30例单颗后牙需拔除后同期行位点保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实验组填充CGF+Bio-Oss骨粉混合物(15例);对照组填充单一Bio-Oss骨粉(15例),两组创面均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通过CBCT测量比较两组间牙槽嵴骨高度、宽度的变化,通过软组织创面愈合率、术后疼痛以及新骨外形轮廓的评分进一步对位点保存效果的评价。结果:①CBCT测量结果显示,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均发生吸收,实验组牙槽骨高度吸收量(1.60±0.88)mm小于对照组(2.75±1.85)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2周实验组创面Ⅰ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24 h、3 d、7 d实验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4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在新生骨外形轮廓评分中两组均以优、良居多,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采用了牙槽嵴位点保存术,但仍然无法抑制牙槽骨的吸收,而CGF与Bio-Oss联合应用可以发挥相互间的协同作用,更有效保存牙槽嵴骨量,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BIO-OSS骨粉 拔牙位点保存 新骨外形轮廓
下载PDF
不同途径注射质粒微泡对超声微泡破碎技术介导EGFP基因在兔骨缺损处转染的影响
15
作者 李世伟 杨晓东 唐学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破碎技术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在兔骨缺损处转染时,不同途径注射质粒微泡混悬液对转染效率及局部组织的影响。方法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制备右尺骨骨缺损模型,按照...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破碎技术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在兔骨缺损处转染时,不同途径注射质粒微泡混悬液对转染效率及局部组织的影响。方法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制备右尺骨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组和断端间组(n=5)。静脉组和断端间组造模后第10天分别经耳缘静脉或骨缺损断端间向兔体内注射携带EGFP基因的质粒微泡混悬液(0.3 ml/kg)。在超声频率1 MHz,超声强度1.0 W/cm^(2),占空比20%条件下,对两组骨缺损部位超声辐照1 min,进行EGFP基因转染。在基因转染后1周时处死兔,于骨缺损处获取标本制作切片,荧光染色观察各组EGFP表达情况。采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平均光密度。HE染色观察断端间软组织病理特点。结果静脉组和断端间组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断端间组平均光密度高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345±0.0028 vs 0.0004±0.0001,P<0.05)。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细胞主要为骨骼肌细胞,各组未见细胞坏死征象。结论超声微泡破碎技术介导EGFP基因在兔骨缺损处转染时,其效率受不同途径注射质粒微泡混悬液的影响,骨缺损断端间直接注射优于静脉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微泡破碎技术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治疗 骨缺损 新西兰大白兔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细胞网络调控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颖 金璨 +2 位作者 段志豪 张晓丽 李世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2-68,共7页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不可逆转的关节畸形甚至残疾。骨破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各细胞参与了骨破坏进程,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因此,该文综述了近年类风湿关节炎骨破...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多个关节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不可逆转的关节畸形甚至残疾。骨破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各细胞参与了骨破坏进程,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因此,该文综述了近年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中的细胞网络调控作用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拟阐明细胞网络调节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过程,为开发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防治药物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骨破坏 细胞网络 作用机制 新靶点
下载PDF
新医正骨配合华佗夹脊穴针刺脊柱侧弯的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闫松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6期122-124,共3页
目的 观察新医正骨配合华佗夹脊穴针刺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骨科门诊收治的脊柱侧弯患者23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116例。观察组采用新医正骨配合华佗夹脊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新医正骨法治疗... 目的 观察新医正骨配合华佗夹脊穴针刺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骨科门诊收治的脊柱侧弯患者23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116例。观察组采用新医正骨配合华佗夹脊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新医正骨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颈胸腰腿痛、功能受限、肢体麻木、直腿抬高试验、日常生活或工作等各项临床症状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新医正骨配合华佗夹脊穴针刺脊柱侧弯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新医正骨 华佗夹脊穴 针刺
下载PDF
BMP-2复合涂层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对兔股骨中段骨整合的影响
18
作者 井文森 冯磊 +3 位作者 蔡元真 王波 许鹏 许珂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3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复合涂层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对兔股骨中段骨整合的影响。方法构建多孔钛合金试件48件,随机取24件制备BMP-2复合涂层多孔钛合金试件。选择雄性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2只。对照组双侧...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复合涂层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对兔股骨中段骨整合的影响。方法构建多孔钛合金试件48件,随机取24件制备BMP-2复合涂层多孔钛合金试件。选择雄性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2只。对照组双侧股骨植入多孔钛合金试件,观察组双侧股骨植入BMP-2复合涂层多孔钛合金试件。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8周后,每组随机取6只,空气栓塞法处死,右侧股骨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股骨骨体积分数(BVF)、组织矿物密度(TMD)和骨微观结构指标骨小梁相对体积(T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并测试植入体与股骨结合强度(即拔出多孔钛合金试件时最大拔出力);左侧股骨于低真空扫描电镜下观察植入体-股骨界面骨形成情况,丽春红法染色检测植入体骨长入面积百分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植入体-股骨界面骨组织成骨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8周股骨BVF、TMD、TBV、Tb.Th均显著升高,Tb.Sp均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8周时植入体最大拔出力均显著高于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周时,并且观察组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8周时植入体最大拔出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均<0.05)。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周,对照组植入体-股骨界面有新生骨向植入体边缘生长,骨小梁细小且骨质间有较多空隙,而观察组植入体-股骨界面新生骨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骨小梁增粗融合且骨质间的空隙变小;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8周,对照组植入体-股骨界面可见大量新生骨在植入体表面爬行生长,骨小梁变粗融合且呈规则层状较整齐排列,而观察组植入体-股骨界面新生骨较对照组进一步增多,骨小梁变粗融合且呈规则层状整齐排列现象更加明显,板层骨明显形成,并在植入体与股骨之间形成完整的骨性界面。两组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8周时植入体骨长入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植入4周时,并且观察组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8周时植入体骨长入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8周植入体-股骨界面骨组织Runx2、OCN、Osx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观察组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8周植入体-股骨界面骨组织Runx2、OCN、Osx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周时(P均<0.05),而对照组多孔钛合金试件植入4、8周植入体-股骨界面骨组织Runx2、OCN、Osx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MP-2复合涂层多孔钛合金试件可促进兔股骨中段新生骨形成和骨长入,改善植入体-股骨界面骨组织微观结构,提高植入体与股骨结合强度,有利于兔股骨中段骨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术 骨整合 钛合金试件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新西兰兔
下载PDF
全身骨显像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性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赵莹 杨军荣 何千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5期79-82,共4页
目的 分析全身骨显像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性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2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疑似老年骨质疏松性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以最终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全部患者实施全身骨显... 目的 分析全身骨显像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性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3年2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疑似老年骨质疏松性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以最终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全部患者实施全身骨显像诊断和X线平片检查,计算诊断效能。结果 70例疑似老年骨质疏松性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患者手术结果,其中诊断阳性48例、阴性22例。全身骨显像诊断阳性48例、阴性22例。X线平片检查诊断阳性43例、阴性27例。全身骨显像诊断和X线平片检查诊断效能比较,全身骨显像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X线平片检查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疾病采取全身骨显像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对于出现病变的患者全身骨骼代谢情况全面反应,针对出现的骨质疏松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评估和监测,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 新发椎体隐匿性骨折 全身骨显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锶磷灰石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廖大鹏 周正炎 +1 位作者 顾云峰 陈德敏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 用不同浓度的锶磷灰石 (Sr-HAP)植入动物体内 ,观察该材料的生物学反应 ,为其临床应用作前期研究。方法 将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 3组 ,双侧下颌角均造成 6mm× 12mm× 4mm的缺损 ,用不同浓度 ( 10 % ,5 % ,0 % )的含... 目的 用不同浓度的锶磷灰石 (Sr-HAP)植入动物体内 ,观察该材料的生物学反应 ,为其临床应用作前期研究。方法 将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 3组 ,双侧下颌角均造成 6mm× 12mm× 4mm的缺损 ,用不同浓度 ( 10 % ,5 % ,0 % )的含锶羟磷灰石块分别予以修复 ,术后 1月 ,3月 ,6月时随机处死一组分别进行尸解、四环素荧光标记、定量组织学观察以评估其生物性能。结果 锶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未引起感染和排斥反应 ,术后材料降解早 ,新生骨大量进入材料间隙 ,其成骨量明显较纯羟基磷灰石为多 ,且统计学上有差异 ,5 %的锶磷灰石烧结体内新生骨成熟度较 10 %者为高 ,但统计学上未显示出成骨量的差异 ,术后 3月时锶磷灰石周边出现强而亮的黄色荧光环 ,术后 6月时荧光环仍未消退。结论  ( 1)锶磷灰石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及生物降解性 ,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骨诱导性。 ( 2 )锶元素浓度并非是影响总成骨量的关键因素 ,总成骨量可能主要与生物降解的程度大小有关。 ( 3)锶的存在不但提高了新骨的总生成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磷灰石 生物降解 骨引导 下颌骨缺损 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