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S Eliot——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New Criticism &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梅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0-52,共3页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riticism is the anti-romantic thrust of Eliot’s thinking. Famously he wrote: "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 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 it is not 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riticism is the anti-romantic thrust of Eliot’s thinking. Famously he wrote: "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 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 it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but an escape from personality". 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is a poem with a notable modern emotional coloring.The title of the poem is ironic in that the "Love Song" is in fact about the absence of love. It is interesting also for its method of presentation.Eliot’s poetry said more about the moden chaos and their volumes put toge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RED PRUFROCK 文学评论 爱情歌曲 ELIOT 诗歌 美国 诗人
下载PDF
中国现代旧体诗人新媒介场域中“被阅读”的诉求
2
作者 张宁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民国时期,报纸杂志等新媒介的读者群体不断壮大,旧体诗人开始顾及受众的阅读需求。他们一方面利用新媒介发表作品及连载诗话,另一方面积极回应读者,与读者互动,可以说,新媒介促进了旧体文学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旧体诗人在言谈举止等... 民国时期,报纸杂志等新媒介的读者群体不断壮大,旧体诗人开始顾及受众的阅读需求。他们一方面利用新媒介发表作品及连载诗话,另一方面积极回应读者,与读者互动,可以说,新媒介促进了旧体文学生态的良性发展。同时,旧体诗人在言谈举止等方面显露出群体性的仪式化倾向,他们通过新媒介竭力展示自身,摹画其在公众视野中风流蕴藉、高蹈独立的形象,以期获得世人关注,进而达成对其文化立场、审美趣味与精神诉求的理解与体认。这样的结果说明中国现代旧体诗人在经历了新旧文化、新旧文学的碰撞之后,最终在报纸杂志上找寻到了获得和维系受众的文学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旧体诗人 新媒介 被阅读 诗学观 形象塑造
下载PDF
以诗意为旨归——论作为诗人的汪曾祺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荻荻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诗在汪曾祺的艺术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自述中,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起步的。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的新诗创作多种风格并存,除了自称“有点朦胧”、多受象征主义影响的现代主义风格外,还有平实通俗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重抒情的... 诗在汪曾祺的艺术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自述中,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起步的。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的新诗创作多种风格并存,除了自称“有点朦胧”、多受象征主义影响的现代主义风格外,还有平实通俗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重抒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这些诗融入了汪曾祺个体化和私密化的生命体验,展现了被小说、散文盛名所遮蔽的诗情和才气,同时富有试验特征的“少作”也为他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此外,诗歌之于汪曾祺,不只是意味着文学生涯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感受和思考的起点,他不仅将诗意视作贯穿一生的追求,并且将诗歌的理念和技巧融入小说创作,使小说呈现出“向诗倾斜”的特征,积极推动了小说体式的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诗人 新诗创作 诗化小说
下载PDF
战时如何培养“新诗人”——以常任侠两篇集外文为考论中心
4
作者 李沛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49,共8页
新见的常任侠集外文《新诗的创作》和《小诗四首(青年习作)“读后记”》,表现了常任侠在“新诗人”的内涵界定、新诗创作和诗歌教育方面的独到思考与观念,回答了“战时如何培养‘新诗人’”的时代课题,是战时诗学版图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新见的常任侠集外文《新诗的创作》和《小诗四首(青年习作)“读后记”》,表现了常任侠在“新诗人”的内涵界定、新诗创作和诗歌教育方面的独到思考与观念,回答了“战时如何培养‘新诗人’”的时代课题,是战时诗学版图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常任侠既倡导“态度赤诚、动机纯正、格局博大”的创作价值观,又强调“形象化”和“经济性”的诗歌语言艺术,主张在“教”与“学”的双向实践中培养“新进青年诗人”。这两篇集外文对于深化认识战时诗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任侠 《新诗的创作》 《小诗四首(青年习作)“读后记”》 集外文 战时新诗人培养
下载PDF
论新诗潮 被引量:5
5
作者 谢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4,共14页
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程重新进行总体性的审视,指出诗在中国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兆,超负荷地拥有和承担艺术以外的职能。1979年兴起的新诗潮和以后出现的后新诗潮,其基本情绪是沉郁、感伤,体现了古老的群体意识和陌生的个体... 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程重新进行总体性的审视,指出诗在中国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兆,超负荷地拥有和承担艺术以外的职能。1979年兴起的新诗潮和以后出现的后新诗潮,其基本情绪是沉郁、感伤,体现了古老的群体意识和陌生的个体意识的最佳结合,艺术形式产生变化,但诗质却没有或甚少变化。新诗潮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先导,其价值在于以自身的完成为革命诗歌运动画了一个句号,又以自身的试探为第二次诗意革命画了一个冒号。新诗潮对生命内在世界的发现,不但为后新思潮提供一片崭新的大陆,而且也使中国新诗在冲决“民族性”的羁束之后进入世界现代诗的总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新诗潮 朦胧诗 "新生代"诗人 文学研究 诗歌 意象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寻根文学
下载PDF
科学思潮与现代汉语诗歌形式变革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泽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共8页
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是五四新诗运动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语境。科学思潮对汉语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的影响,一是诗思的转变:体现为由古代汉语诗歌的感性抒情为主的诗思传统转换为现代诗思的知性重理或情与理的互渗,注重写实求真、率性求... 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是五四新诗运动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语境。科学思潮对汉语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的影响,一是诗思的转变:体现为由古代汉语诗歌的感性抒情为主的诗思传统转换为现代诗思的知性重理或情与理的互渗,注重写实求真、率性求真、智性表达成为了现代诗歌重要表达方式。二是语言的变革:诗歌语言外来词汇与外来语法体系的引入、现代汉语虚词的普遍入诗、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促进了诗歌形式变革。三是诗体变化:现代诗行的分行排列、多元开放的节奏形态、自由体形式的选择带来的诗歌形式的现代变革等都与科学思潮的影响直接相关。四是传播的变化:现代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与传播对象、传播空间的变化都与科学技术的变化息息相关,改变了人们诗歌的接受观念与欣赏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思潮 诗歌形式 诗思 诗歌语言 现代诗歌体式 新诗接受观念
下载PDF
从“音乐的美”到“纯诗”——论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深层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3
7
作者 程国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65,共9页
古典的以及现代分析美学的诗美构成要素论、"音节化"与情感"诗化"的理论以及唯美主义理论,是新月"三美"论中"音乐的美"理论的深层次核心理念,也是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基本理论。新月的... 古典的以及现代分析美学的诗美构成要素论、"音节化"与情感"诗化"的理论以及唯美主义理论,是新月"三美"论中"音乐的美"理论的深层次核心理念,也是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基本理论。新月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对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的美"的建构所做的示范性的探索与实践,依赖于这些文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后期,新月诗人的"纯正"、"纯粹"的诗歌美学追求倾向,则从关注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向内在主体精神的美学品格转化。《奇迹》的音乐美与散文美交织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美学追求的呈现。认识清楚这些,对于深入认识现代诗歌的流变进程与现代诗歌的美学建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诗人 音乐的美 情感诗化 诗歌美学建构 纯诗
下载PDF
新诗潮诗人与死亡意象 被引量:4
8
作者 鲁西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5-90,共6页
针对某些新诗潮诗人自杀及新诗潮诗歌中死亡意象呈增长趋势的现象 ,进行概括比较和个案剖析 ,探讨诗人自杀的因由和死亡意象的诗学意义。诗人轻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因素 ;死亡意象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前者有诗学意... 针对某些新诗潮诗人自杀及新诗潮诗歌中死亡意象呈增长趋势的现象 ,进行概括比较和个案剖析 ,探讨诗人自杀的因由和死亡意象的诗学意义。诗人轻生的原因错综复杂 ,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因素 ;死亡意象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前者有诗学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潮 诗人 死亡意象 诗学意义 文学研究 诗歌 社会 心理 自杀现象 原因分析
下载PDF
浪漫主义诗学的本土化及其艺术底蕴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长华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3期123-127,共5页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是离不开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的推动。新诗的民族神话、传说写作有力地促导了浪漫主义中国化:诗歌中主人公的主体精神以"圣贤"遮蔽着"天才";在"人神"关系上,以"人神恋爱"的结构模式取代了西方的"人神同性";在艺术意蕴上,"心境"释放时的激情淹没了"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这种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神思"是非本体性的,从根本上讲这由民族根性——"神与物游"中之"游"即契合、顺应精神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浪漫主义诗学 新诗研究
下载PDF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的中国人文空间的二重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小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9,共11页
如同民族文化素质一样,以儒释道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人文文化也决不是一个内涵单一的孤立性概念,而是具有极为博大、深邃的思想的精神空间。在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与呈现的中国人文文化空间中,崇德轻利、... 如同民族文化素质一样,以儒释道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为基本格局的中国人文文化也决不是一个内涵单一的孤立性概念,而是具有极为博大、深邃的思想的精神空间。在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与呈现的中国人文文化空间中,崇德轻利、贵和尚中、因果循环等中国人文文化的精神元素与内容就既是人化过程中的建设性力量,又是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被超越、被重构的东西。它们一方面强调、维护了人性尊严和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构成对人性尊严、人的主体性的限制和压抑。它们的这种既肯定独立的人格又对其进行压抑,既张扬自由开放的精神又对其进行压制的矛盾属性,突显了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二重性特性。意识到这种二重性特性,从而在诗歌中立体地呈现中国人文文化的精神元素与内容的双重功能生成的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张力,正是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人文文化空间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世代 本土诗人 想象 物质空间 二重性
下载PDF
诗歌新人辈出的1980年——评《诗刊》新人新作小辑和青春诗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牛殿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91-96,共6页
1980年4月号的《诗刊》"新人新作小辑"和10月号《诗刊》首届"青春诗会"两个专栏的诗作有三种类型。一是深涵诗人自我独特感受的好诗,思想解放的春风扑面而来,在时代大话语下有创造价值。二是诗的表面阴暗晦涩,但内... 1980年4月号的《诗刊》"新人新作小辑"和10月号《诗刊》首届"青春诗会"两个专栏的诗作有三种类型。一是深涵诗人自我独特感受的好诗,思想解放的春风扑面而来,在时代大话语下有创造价值。二是诗的表面阴暗晦涩,但内涵丰富多义,有了无限的想象可能。诗人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掘,这一点和过去的诗相比,决定了在语言上的突破。三是横溢斜出的田园诗素描了一幅幅乡村风景,读了如临其境,给人恬淡雅致之感。这类诗不属于朦胧诗范畴,沿袭的痕迹很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刊 新人新作小辑 青春诗会
下载PDF
中西诗艺的融会与贯通——论“奥登”风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4-108,共5页
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化构建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密不可分。本文拟从奥登这一个体出发,侧重从诗歌观念、技艺和诗歌理论3个方面的借鉴、融合与创造来探讨西方现代派在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化道路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W·H·奥登 中国现代主义诗人 新诗现代化 新诗戏剧化
下载PDF
“中国新诗派”与《大公报·星期文艺》关系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雪松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文章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 天津版《大公报》抗战后创刊的文学副刊《星期文艺》,沈从文、冯至、袁可嘉先后担任了这个副刊的编辑,编辑的权力使得“中国新诗派”的作品得以大量发表,“中国新诗派”由此得以发展壮大。文章在考据查证的基础上,从编辑人员构成、作品登载情况入手,还原这个副刊的历史真相,并提升其诗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派” 北方诗人群 大公报·星期文艺 准同人副刊
下载PDF
论新世纪中生代诗人的日常书写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波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3期63-69,共7页
相比于1980年代"第三代"诗人对日常生活的解构式书写,新世纪以来,中生代诗人在处理日常生活主题方面显得更为成熟和理性。他们将日常书写真正置放到了诗歌的现场,一方面注重在语言创造上作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又理性地将日常生... 相比于1980年代"第三代"诗人对日常生活的解构式书写,新世纪以来,中生代诗人在处理日常生活主题方面显得更为成熟和理性。他们将日常书写真正置放到了诗歌的现场,一方面注重在语言创造上作自我超越,另一方面又理性地将日常生活进行诗意的转化;既不随意地对日常题材作简单化处理,也不过分夸大日常书写的重要性,只是将其当作了诗歌书写的常态。中生代诗人这种提纯式的表达方式,源于他们在写作追求上的信念,同时也是对入心写作的有效实践。他们的日常书写对新世纪诗歌美学的重建和诗歌新格局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中生代诗人 日常书写 语言创造 诗意转化
下载PDF
论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南来诗人” 被引量:1
15
作者 古远清 《嘉应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83-88,共6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来诗人”和五六十年代的“南来诗人”最大不同是没有“难民”心态,他们有的较快溶入当地社会,有的则一直“水土不服”。他们多半到香港后才出版诗集,和本土诗坛很少交往。
关键词 香港新诗 南来诗人 本土诗人
下载PDF
论香港新诗的文体生态及香港诗人的诗体观念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珂 《晋阳学刊》 CSSCI 2016年第6期29-35,共7页
香港新诗呈现多元化面貌,学院派诗歌较繁荣。香港诗人的"身份"和香港诗歌的"生态"具有特殊性,以"都市诗歌"为主要成分的香港新诗在"大陆诗歌与台湾诗歌"的"压抑"下,又试图"扩张... 香港新诗呈现多元化面貌,学院派诗歌较繁荣。香港诗人的"身份"和香港诗歌的"生态"具有特殊性,以"都市诗歌"为主要成分的香港新诗在"大陆诗歌与台湾诗歌"的"压抑"下,又试图"扩张"。香港是"一国两制"的"特区"。政体上的"合"与文体上的"分"形成"对抗"与"和解",这种特殊的诗歌生态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诗歌的一国两制"。香港新诗建构"自我意识"及"主体意识"的参照体通常是大陆新诗和台湾新诗,但是本土诗人普遍接受了西方现代诗的影响,比较强调本土意识是香港诗人的鲜明特色。由于诗体资源丰富,香港诗人,尤其是学院派诗人的诗体观并不极端。香港文化的多元性和诗体资源的丰富性导致香港新诗的文体多样性,为整个华语世界的新诗文体建设,特别是全球化态势下的移民性写作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新诗 香港诗人 诗体 本土 诗歌身份
下载PDF
历史需要沉淀——论朦胧诗 被引量:1
17
作者 葛乃福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0-55,共6页
朦胧诗是我国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 ,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 ,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 ,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 ,诸如“朦胧诗表现‘... 朦胧诗是我国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 ,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 ,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 ,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 ,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 ,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 ,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 ,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 ,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后朦胧诗 现代主义诗潮 诗歌 文学评论 新诗
下载PDF
妍丽蔷薇 高挺青松——论邵燕祥的诗 被引量:1
18
作者 洪迪 《台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47-54,共8页
邵燕祥早年以政治抒情诗人称著,而其恒久不竭的创造力,驱之与时俱进,老而更成。他从瞩目当前的社会政治现实,跃进到关切以人为本的人类前途命运。他全部诗作的总主题是奉献一颗新知识分子的良心,作一个有尊严的真正的人。这在标显其诗... 邵燕祥早年以政治抒情诗人称著,而其恒久不竭的创造力,驱之与时俱进,老而更成。他从瞩目当前的社会政治现实,跃进到关切以人为本的人类前途命运。他全部诗作的总主题是奉献一颗新知识分子的良心,作一个有尊严的真正的人。这在标显其诗美创造高度的《最后独白》和《北纬30°线》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在诗美内涵与诗美表现之间,既富于张力又比较均衡,刚直犀利而温文尔雅。在百年中国新诗苑圃中,邵燕祥既是妍丽蔷薇,更是高挺青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跨世纪 诗人邵燕祥
下载PDF
《诗刊》与新时期诗歌的生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继云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93-99,共7页
1976年1月,《诗刊》复刊,延续既往编号,为总第81期。受时局影响,复刊后的《诗刊》呈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诗刊》推进诗歌界"拨乱反正",聚拢诗歌"归来者",并将朦胧诗由"地下"... 1976年1月,《诗刊》复刊,延续既往编号,为总第81期。受时局影响,复刊后的《诗刊》呈现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诗刊》推进诗歌界"拨乱反正",聚拢诗歌"归来者",并将朦胧诗由"地下"引至"地上"。作为当时主流文学的重要刊物之一,《诗刊》在办刊观念、编辑策略和重新界定传统等方面,都对新时期诗歌的生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刊》 朦胧诗 新时期诗歌 现代化 归来者 编辑 办刊理念
下载PDF
《文艺复兴》与“中国新诗人”的出场 被引量:1
20
作者 晏亮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61-67,共7页
作为1940年代后期诗歌生态的忠实记录者,《文艺复兴》在战后积极推出了一批"中国新诗人"。其中既包括借《文艺复兴》这个平台,完成在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集体亮相的"九叶派"诗人;也包括以李白凤、史卫... 作为1940年代后期诗歌生态的忠实记录者,《文艺复兴》在战后积极推出了一批"中国新诗人"。其中既包括借《文艺复兴》这个平台,完成在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集体亮相的"九叶派"诗人;也包括以李白凤、史卫斯为代表的,一些在1930年代即已成名的"现代派"诗人。因此回到《文艺复兴》这个历史原点,不仅跳出了现有对于"九叶派"在1940年代的集聚过程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窠臼,也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现代主义诗歌如何在1940年代特殊的社会文学环境中,求得一定生存与发展空间的生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1940年代后期 “中国新诗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