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Academic Nitpicking to a =New Culture Movement': How Newspapers Turned Academic Debates into the Center of ~May Fourth" 被引量:1
1
作者 Elisabeth Forster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4年第4期534-557,共24页
Abstract In early 1919, people like Hu Shi and Chen Duxiu were regarded as members of an ivory-tower "academic faction" (xuepai), embroiled in a debate with an opposing "faction." After the May Fourth demonstrat... Abstract In early 1919, people like Hu Shi and Chen Duxiu were regarded as members of an ivory-tower "academic faction" (xuepai), embroiled in a debate with an opposing "faction." After the May Fourth demonstrations, they were praised as the stars of a "New Culture Movement." However, it was not obvious how the circle around Hu Shi and Chert Duxiu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May Fourth demonstrations. This link hinged on the way in which newspapers like Shenbao reported about the academic debates and the political events of May Fourth. After compartmentalizing the debating academics into fixed xuepai, Shenbao ascribed warlord-political allegiances to them. These made the Hu-Chen circle look like government victims and their "factional" rivals like the warlords' allies. When the atmosphere became hostile to the government during May Fourth, Hu Shi's "faction" became associated with the equally victimized May Fourth demonstrators. Their ideas were regarded as (now popular) expressions of anti-government sentiment, and soon this was labeled the core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idea and rhetoric of China's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is way emerged out of the fortuitous concatenation of academic debates, newspaper stories, and political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 fourth movement new Culture movement Shenbao academicfactions (xuepai) Chinese newspapers
原文传递
The Travelling Muse Cathay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on Ezra Pound's Poetics*
2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9期547-552,共6页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Ezra Pound's early poetics and his modemist poetry through a close research of the Eastern elements in the shaping process of his poetic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his poetic t...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Ezra Pound's early poetics and his modemist poetry through a close research of the Eastern elements in the shaping process of his poetic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his poetic thoughts on the American New Poetry Movement.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ssence of Pound's early poe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athay (1915) and his translation of Cathay; then it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nd Pound's creation; and finally it has given an analysis of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Pound absorbed different poetic concepts from all of them and transformed his poetry from the conventional Romanticism to the innovative Modemism. What Pound innovated in the poetry composi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f the new era wishes to shake off the banality and out-of-date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Pound changed a whole generation of poets and set a good example for those who desire to write in a new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ra Pound early poetics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merican new poetry movement
下载PDF
The Major Western 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Incubating Process of Ezra Pound's Early Poetics
3
作者 WEI Sh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4期213-223,共11页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Ezra Pound's early poetics and his modernist poetry through a close research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shaping process of his poetic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his poetic...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Ezra Pound's early poetics and his modernist poetry through a close research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shaping process of his poetic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his poetic thoughts on the American New Poetry Movement. It studies firstly the early translations and romantic lyrics of Pound, trying to demonstrate that part of the influence on his early poetics is from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at the emphasis on musicality that Pound inherited from traditional forms of poetry turns out to be one of the major principles that Pound advocates in his early poetics; then it comes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w translation concepts and poetics in "The Seafarer" (1911), which is a great work Pound translated based on an Old English poem; nex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Robert Browning's dramatic monologues and Yeats' Symbolism on Pound's transition from subjectivity to obje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ra Pound early poetics American new poetry movement
下载PDF
日本知识界认知中的五四运动
4
作者 曹萌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17,共8页
五四运动爆发后,日本主流舆论将其定性为“排日运动”,多指责中国青年学生排斥日本,认为英美势力与中国亲英美派政客煽动青年学生促成了“暴动”。部分日本在华媒体人和以吉野作造为代表的日本新知识分子以及大阪报刊《大正日日新闻》... 五四运动爆发后,日本主流舆论将其定性为“排日运动”,多指责中国青年学生排斥日本,认为英美势力与中国亲英美派政客煽动青年学生促成了“暴动”。部分日本在华媒体人和以吉野作造为代表的日本新知识分子以及大阪报刊《大正日日新闻》却肯定了五四运动体现出的进步思想,呼吁日本民众理性看待中国的民众运动。其中,《大正日日新闻》1920年新年号连载“中国名士之对日意见”,这些意见集中介绍了五四运动、新思想运动的真义,体现了五四运动后日本知识界对中国新思想的关注,同时也呈现出日本对华观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中日关系 吉野作造 《大正日日新闻》
下载PDF
游走于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刘半农——兼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合榫与离散
5
作者 侯业智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6-124,共9页
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从鸳鸯蝴蝶派的“才子”蜕变为“五四”新文化的“战士”,最后转变为沉潜于语言研究的“隐士”。他的人生转变背后有一条“不变”的线索隐没其中:就是他一直游走于科学与文学之间,既有着科学家的... 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从鸳鸯蝴蝶派的“才子”蜕变为“五四”新文化的“战士”,最后转变为沉潜于语言研究的“隐士”。他的人生转变背后有一条“不变”的线索隐没其中:就是他一直游走于科学与文学之间,既有着科学家的“收敛”,又有着文学家的“放任”。正是两者之间的矛盾纠葛、此起彼伏,使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最初的合榫走向最终的离散。进而以刘半农为切入点反思文学史如何摒弃单一的评价标准,更为多元、真实、客观地还原“五四”知识分子和这段复杂历史,仍然是学术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文学史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文学 刘半农 “五四”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研究——以《新青年》杂志为例
6
作者 程秀峰 李金蔓 《晋图学刊》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文章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以《新青年》杂志为例,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历程及外部动因,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提供研究思路与案例支持。基于已有的分类框架,本研究将《新青年》杂志1915—1922年所... 文章从数字人文视角出发,以《新青年》杂志为例,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情感演化历程及外部动因,为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提供研究思路与案例支持。基于已有的分类框架,本研究将《新青年》杂志1915—1922年所刊发的文章划分为“政治文化”“哲学思潮”“社会教育”“语言文学”共4个类目,对每个类目的文章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取了文章作者、发文时间、主题词、涉及人物等基本数据以及文章的情感极性和强度。然后分别对每个类目所涉人物进行聚类,并从群体(类目总体情感演化)和个体(代表性人物的跨类目比较)两个角度分析了五四运动前后人物情感演化过程及特征。最后,结合文章主题和具体历史事件探讨了人物情感演化的外部动因,从而对该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及社会变迁进行客观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新文化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 情感分析
下载PDF
新时代党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形式、特质与价值
7
作者 陈殿林 程湘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五四运动纪念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纪念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新时代,党围绕五四运动开展了多元化的纪念活动,除了传统的集会形式,还创新性地引入回信交流、主题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这些纪念活动展现出三个显著特点:首先,它们延续... 五四运动纪念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纪念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新时代,党围绕五四运动开展了多元化的纪念活动,除了传统的集会形式,还创新性地引入回信交流、主题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这些纪念活动展现出三个显著特点:首先,它们延续了五四运动纪念活动中所蕴含的五四精神核心;其次,活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最后,通过结合青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创新。新时代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在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引导青年成长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纪念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时代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和新的特质,赋予了纪念史更为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纪念活动
下载PDF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路展开——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与民国文史研究转型
8
作者 成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陆侃如、冯沅君写作《中国诗史》,深受民国学术风气熏染。其书在文献考据层面,认夏代以前为不可知,全盘接受了胡适一派的疑古思潮。在诗史架构层面,则颇自出手眼:把“诗”的范围扩充至多数韵文,论证各时代主流体裁如何环环衍生,使得叙... 陆侃如、冯沅君写作《中国诗史》,深受民国学术风气熏染。其书在文献考据层面,认夏代以前为不可知,全盘接受了胡适一派的疑古思潮。在诗史架构层面,则颇自出手眼:把“诗”的范围扩充至多数韵文,论证各时代主流体裁如何环环衍生,使得叙述更加系统化;以白话、文言迭相起伏贯穿全史,但不与体裁更替强行牵合,使得叙述更加弹性化。这两层面表现,均属新文化运动促成的文史研究转型之产物。前者当时已遭遇挑战,后者却代表着新文化立场介入文学史书写的另一方案,值得长久与之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侃如 冯沅君 《中国诗史》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五四运动在德州及其划时代的影响
9
作者 谈家水 刘振起 《德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8-110,共3页
五四运动爆发后,德州人民立即响应,迅速汇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推动了德州新文化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德州地方党组织和革命锻炼了一批骨干力量,促进了德州民众的觉醒和妇女解... 五四运动爆发后,德州人民立即响应,迅速汇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推动了德州新文化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德州地方党组织和革命锻炼了一批骨干力量,促进了德州民众的觉醒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五四精神,新时代,德州青年要大力传承弘扬五四精神,奋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德州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 德州 影响 新时代
下载PDF
冰心早期诗歌中“启蒙与救亡”主题下的神性书写
10
作者 赵月霞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55,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下,基督教神性文化表达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成为冰心早期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资源。“爱的哲学”是冰心早期诗歌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世界,也形成了冰心诗歌温柔敦厚、简洁隽... 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下,基督教神性文化表达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成为冰心早期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资源。“爱的哲学”是冰心早期诗歌丰富而独特的意义世界,也形成了冰心诗歌温柔敦厚、简洁隽永的艺术风格。冰心早期诗歌创作显现出时代“启蒙与救亡”主题与基督教文化的相互观照,以及“爱的哲学”形成的复杂性,诗歌话语层面的彰显与思想内质的潜藏以及由此形成的矛盾冲击,同样折射出基督教文化与新文化运动在“同构性”与“异质性”之间的交融与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早期诗歌 五四新文化运动 基督教文化 启蒙与救亡
下载PDF
道路的另一种——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与凌叔华的写作
11
作者 孟宁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9-70,共12页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通过演绎旧式女子的悲惨命运,控诉封建旧伦理、旧秩序的不合理成分;同时,借助宣讲易卜生主义,创作大量模式化的“娜拉剧”,建构起对妇女解放思潮的理解以及新女性的设想。伴随着大革命的惨淡煞尾以及社会上对“娜...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通过演绎旧式女子的悲惨命运,控诉封建旧伦理、旧秩序的不合理成分;同时,借助宣讲易卜生主义,创作大量模式化的“娜拉剧”,建构起对妇女解放思潮的理解以及新女性的设想。伴随着大革命的惨淡煞尾以及社会上对“娜拉走后怎样”这一问题的讨论,知识分子对妇女解放方式的探索逐渐深入且多元,突破了既定的二元模式。作为激进时代中的渐进者,凌叔华借助性别的对立缓释了旧式家庭内部“父”与“子”的冲突,并以撕裂的女性欲望书写、绝望的“新”之变局呈现,打破了五四时期知识界在妇女解放命题上的乐观想象。凌叔华独特的“破旧立新”表达根植于个体的成长经验和知识结构,呈现出超脱时代的倾向,展示了五四时期妇女解放道路的“另一种”形态及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五四文学 妇女解放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新四军生产节约运动研究
12
作者 吴云峰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抗战期间,为了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改进作风,提高战斗力,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持久抗战,新四军开展了生产节约运动。运动分为探索准备、大生产局部展开、大生产普遍推广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在生产节约运动中,新四军妥善处理打仗、练兵与... 抗战期间,为了打破日伪的经济封锁,改进作风,提高战斗力,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持久抗战,新四军开展了生产节约运动。运动分为探索准备、大生产局部展开、大生产普遍推广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在生产节约运动中,新四军妥善处理打仗、练兵与生产的矛盾,解决生产固定性与部队流动性的矛盾,协调部队生产与群众生产的关系,解决生产技术不熟练的问题,克服了生产节约中遇到的难题。新四军生产节约运动的开展,战胜了经济困难,改善了部队生活,提高了战士的觉悟,促进了部队巩固,并在生产节约运动中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生产节约运动 华中抗日根据地
下载PDF
《改造》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大华 高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4-131,共8页
《改造》杂志是五四时期的一份重要刊物。在1919年9月至1922年9月的三年时间里,它对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俄国社会主义、德国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译介,同时,它还成为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主要... 《改造》杂志是五四时期的一份重要刊物。在1919年9月至1922年9月的三年时间里,它对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俄国社会主义、德国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译介,同时,它还成为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的主要阵地之一。《改造》杂志在对社会主义思想译介的过程中,摈弃门户之见,注重学理研究,兼具实效性,因此影响广泛,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过,它主张渐进的社会改良,反对走俄国革命道路,表现出一种不协调的温和色彩,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五四启蒙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其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争鸣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无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杂志 研究系知识分子 五四新文化运动 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作者群体的转变——基于量化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朗 黄国庭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0年第3期79-85,共7页
《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 《教育杂志》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专业期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杂志》的作者群体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包括作者来源及其地域分布的多元化,作者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作者求学背景开始从以留日学生为主转变为以留美学生为主,等等。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教育杂志》编辑的主观努力,也是五四新文化思潮激荡、留美学生大量归国、新一代教育家崛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教育界话语权转移的客观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杂志》 五四新文化运动 作者群体
下载PDF
国外陈独秀研究述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广义 赵子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早期国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简单的概述以及贡献、评价,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史料的挖掘,国外学术界对于陈独秀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研究层次也逐渐深入,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外对于陈独秀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 早期国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简单的概述以及贡献、评价,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史料的挖掘,国外学术界对于陈独秀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研究层次也逐渐深入,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外对于陈独秀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陈独秀的历史定位、生平问题研究、陈独秀的思想研究以及陈独秀的比较研究。积极地了解、借鉴国外有关陈独秀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拓宽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跳出固步自封的研究“陷阱”,进而推动国内有关陈独秀研究更加全面化、客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五四运动与张东荪“总解决”方案的形成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月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1918年进入思想界时,主张"创育新青年",并希望"创造一个青年结合,代表文化,改造社会,监督政治",以此让宪政回归正轨。此主张实际是回应在面对民初尝试共和挫败时"依... 张东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在1918年进入思想界时,主张"创育新青年",并希望"创造一个青年结合,代表文化,改造社会,监督政治",以此让宪政回归正轨。此主张实际是回应在面对民初尝试共和挫败时"依靠何种势力"及"如何结合"的时代困惑。随着五四学生运动的爆发,在观察、参与、指导运动的过程中,张东荪的思想逐渐激进,形成一套以阶级竞争推翻中国现状的"总解决"方案,从改良走向革命。这意味着他从寄希望于青年,转变为依靠学界、工界、农界等平民阶级,同时从青年结合转变为阶级内部的结合与阶级之间的联合。在这一方案中,"各自革命"成为"总解决"之前的预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东荪 五四 新文化运动 阶级竞争 革命
下载PDF
论五四思想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长林 钱锦晶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68,共10页
自杀现象是五四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从这些自杀现象中暴露出的种种社会弊端 ,比如社会的动荡、社会的黑暗、社会制度的缺陷、危险人生观的倡导等等 ,引起了五四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对自杀现象作了多次讨论 ,分别从自杀的趋势... 自杀现象是五四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从这些自杀现象中暴露出的种种社会弊端 ,比如社会的动荡、社会的黑暗、社会制度的缺陷、危险人生观的倡导等等 ,引起了五四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对自杀现象作了多次讨论 ,分别从自杀的趋势和原因、自杀的道德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 ,并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 ,提出了以提倡新的人生观和改造社会制度两种手段对自杀进行救济。同时 ,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使五四思想家深刻认识到新思潮中可能有危害人的思想的成分 ,绝对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人们无所适从。他们明确提出反对这些偏向 ,对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现象 社会现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 思想家 人生观
下载PDF
五四“启蒙运动”说的历史考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95,共8页
在各种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定性中,“启蒙运动”说无疑是最为常见的比附之一。事实上,最晚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这种比附在左翼文化人中就已经较为流行。但是,并不能简单地把“启蒙运动”阐释视为“马克思主义方案”。出于现实革... 在各种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定性中,“启蒙运动”说无疑是最为常见的比附之一。事实上,最晚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这种比附在左翼文化人中就已经较为流行。但是,并不能简单地把“启蒙运动”阐释视为“马克思主义方案”。出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共产党人对“启蒙运动”说的认同是有限度的。而且,五四启蒙传统的丰富多元性决定了用“启蒙”来描述五四历史认识主体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所阐释出的“启蒙”内涵的丰富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高一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家理念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新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1,共7页
《新青年》杂志的初衷就是培养和造就新青年。这个工程需要两路并进:一是破除旧观念,一是确立新观念。确立新观念的重点之一是传播现代国家理念,高一涵承担了这项使命。他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传达了现代国家理念,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共... 《新青年》杂志的初衷就是培养和造就新青年。这个工程需要两路并进:一是破除旧观念,一是确立新观念。确立新观念的重点之一是传播现代国家理念,高一涵承担了这项使命。他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传达了现代国家理念,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共和的向往,而且与现实形成比照,可以唤起人们变革现实的热情。在当时的新文化阵营中,没有几个人对于现代国家的性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政府的权限、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有系统而全面的见解。高一涵的文章弥补了《新青年》集团的诸多不足,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一涵 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国家理念
下载PDF
百年新文学的“传统”与“现代”——兼论王富仁“新国学”理论构想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勇 李春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67,共9页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不仅贯穿于五四新文学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生动地阐释着五四新文学与传统国学的复杂关系。将传统国学与新文学置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下来审视不仅能更好地看到新...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不仅贯穿于五四新文学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生动地阐释着五四新文学与传统国学的复杂关系。将传统国学与新文学置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下来审视不仅能更好地看到新文学、新文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今天,能够更好地思考我们为何要弘扬传统、怎样弘扬传统?又该如何对待现代、如何面对发展?王富仁先生提出的"新国学"理论构想认为应该将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纳入到国学的范围当中,这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反映了王富仁先生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独特见解和对五四新文学研究在当下能否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传统 现代 国学 新国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