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45年来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
1
作者 张银国 陈建文 +9 位作者 龚建明 梁杰 廖晶 王建强 杨长清 赵青芳 孙晶 杨传胜 雷宝华 袁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共22页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简称青岛所)自1979年重建始,便开启了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序幕。45年来,青岛所持续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黄东...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海洋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简称青岛所)自1979年重建始,便开启了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序幕。45年来,青岛所持续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黄东海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海域和海丝路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分析,并于2019和2021年开展了2个航次的北印度洋重点海域联合地质科学考查。本文回顾了45年以来青岛所海域油气调查与研究历史,梳理了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介绍了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技术、东部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新认识、印度扇近海盆地的科学考查发现与认识、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总体形势与战略性方向,梳理了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展望了油气调查主要领域和方向,这对进一步摸清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服务海域油气矿政管理和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 新区新层系 油气资源调查 战略研究
下载PDF
渤海油田南部区域浅层预防新井眼措施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彭江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75-77,共3页
近些年渤海油田南部区域开展大规模油气田开发,该区域开发调整项目主要目的层位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井型以大斜度定向井和水平井为主。在开发调整钻井过程中,丛式井平台定向井轨迹控制一般要求从浅部地层开始预斜定向钻进,该区域浅部地层... 近些年渤海油田南部区域开展大规模油气田开发,该区域开发调整项目主要目的层位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井型以大斜度定向井和水平井为主。在开发调整钻井过程中,丛式井平台定向井轨迹控制一般要求从浅部地层开始预斜定向钻进,该区域浅部地层以松软砂泥岩为主,岩屑不成型易分散,在钻进过程中易形成不规则扩大井径,钻具在下划眼修整井壁和下钻过程中极易遇阻出新井眼。针对该区域地层特性和井型特征,结合现场实际作业经验,从定向轨迹优化,工程参数调整,钻井液方案改进等方面制定一系列预防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既有效降低了出新井眼风险,也兼顾了该区域油田高效开发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浅部地层 新井眼 预防措施
下载PDF
雄安新区基岩热储钻探施工技术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齐恭 李杨 +2 位作者 齐晓凤 高鹏举 董向宇 《钻探工程》 2024年第1期126-130,共5页
针对雄安新区基岩热储钻探中风化壳钻进、地层大量漏失封堵及基岩取心的钻探工程难点,通过对所处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和高阳地热田地热地质状况、岩性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基岩热储地热钻探有效解决方案,包括采用小径探孔施工工法、... 针对雄安新区基岩热储钻探中风化壳钻进、地层大量漏失封堵及基岩取心的钻探工程难点,通过对所处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和高阳地热田地热地质状况、岩性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基岩热储地热钻探有效解决方案,包括采用小径探孔施工工法、采用封隔器有效完成水泥浆堵漏、借鉴金刚石满眼取心钻具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热储 地热钻探 风化壳 漏失地层 泥浆 封隔器 取心 雄安新区
下载PDF
中国石化深层、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蔡勋育 周德华 +3 位作者 赵培荣 张华 钱恪然 万成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9-1049,共11页
近十几年以来,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实现了南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并向深层、复杂构造区和新层系拓展。为进一步推动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系统梳理了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新... 近十几年以来,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实现了南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并向深层、复杂构造区和新层系拓展。为进一步推动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系统梳理了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新进展,并对国内页岩气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高质量建成涪陵页岩气国家级示范区,创新形成了海相页岩气立体开发关键技术体系;②实现南川东胜、白马区块常压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构建了背斜型、单斜型、反向逆断层遮挡型、残留向斜型四种页岩气聚散模式,形成精细分区,差异化开发新模式,初步建成常压页岩气开发低成本技术体系;③初步落实川东南盆缘深层万亿方规模阵地,创新形成海相深层页岩气“超压富气”模式,初步形成4000~4500 m深层页岩气压裂技术体系;④相继在元坝、普光侏罗系,红星、普光二叠系、井研—犍为寒武系取得重大突破;⑤未来实现页岩气大突破和大发展离不开勘探开发理论技术的创新攻关,必须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经济一体化,需要充分认识深层、常压、新层系页岩气地质特征的复杂性,还需要政策扶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深层 常压 新层系 开发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全球油气勘探形势与启示
5
作者 刘小兵 季天愚 +3 位作者 李刚 王兆明 贺正军 汪永华 《石油科技论坛》 2023年第6期61-68,共8页
2022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勘探工作量、新发现储量呈现同步增长态势。大—中型油气田储量占比超80%,深水依然是全球勘探发现的重点领域。其中,西南非纳米比亚海域新层系首获近50年最大突破,其发现与共轭类比的勘探思路密不可分;东地中... 2022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勘探工作量、新发现储量呈现同步增长态势。大—中型油气田储量占比超80%,深水依然是全球勘探发现的重点领域。其中,西南非纳米比亚海域新层系首获近50年最大突破,其发现与共轭类比的勘探思路密不可分;东地中海滚动勘探持续获得发现,归功于国际石油公司紧盯重大发现领域,快速布局周边有利勘探区块,保持一定规模的油气新增储量。分析近10年国际石油公司海外勘探布局和做法表明,公司秉持战略引领,持续加大投资,通过战术布局,进入前沿、新兴和成熟三大领域;依靠创新支撑、把握地质理论发展和勘探技术进步,为油气勘探发现保驾护航。中国油公司“走出去”30年取得良好的勘探成效,但海域勘探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建议中国油公司风险勘探与滚动勘探并举,大力获取海外深水有利勘探区块,形成资源有效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投资 新层系 风险勘探 滚动勘探 深水超深水
下载PDF
航空重磁构造分层与新层系研究——以松辽盆地嫩江—林甸地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燕戌 赖燕玲 +5 位作者 曹安琪 高姗 王宁 孟维棣 杨冬红 王立杰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466,共12页
本文聚焦盆地结构和新层系研究,基于最新采集的航空重磁综合测量数据和岩石样本物性数据,结合重点地区井震资料,对异常数据进行多尺度构造分层,构建了松辽盆地中北部浅—中—深三维空间结构格架;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上... 本文聚焦盆地结构和新层系研究,基于最新采集的航空重磁综合测量数据和岩石样本物性数据,结合重点地区井震资料,对异常数据进行多尺度构造分层,构建了松辽盆地中北部浅—中—深三维空间结构格架;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上白垩统底面、中生界底面、磁性基底顶面等深度以及上白垩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古生界等厚度,为研究区域上古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等含油气新层系、探讨盆地结构特征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提供地球物理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地段的上古生界残留厚度差异性显著,厚度变化范围在0~9300 m之间,西部和北东部残留厚度较大,北部和东部局部缺失;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厚度和埋藏深度在研究区北、南部明显不同,总体呈现南部较厚而且埋藏较深北部较薄而且局部缺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磁 构造分层 新层系 嫩江—林甸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勘探策略探讨 被引量:16
7
作者 翟光明 何文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共4页
渤海湾(陆上)盆地属于油气勘探的成熟盆地,但石油地质条件复杂。以往勘探集中于古近系沙河街组,还有一些新层系和新领域应重新认识。将来不妨采用"普查浅层,滚动勘探开发中间(古近系),探索深层"的勘探策略:浅层新近系构造面... 渤海湾(陆上)盆地属于油气勘探的成熟盆地,但石油地质条件复杂。以往勘探集中于古近系沙河街组,还有一些新层系和新领域应重新认识。将来不妨采用"普查浅层,滚动勘探开发中间(古近系),探索深层"的勘探策略:浅层新近系构造面积大、幅度小,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是实现勘探新突破的现实领域;古近系通过滚动勘探开发,实现储量可持续增长;古生界是值得探索的另一领域,可以发现新生古储、古生古储和上生下储类型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层系 勘探策略 新近系浅层 滚动勘探开发 探索深层
下载PDF
论油气资源的多元勘探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财 杨宝俊 +7 位作者 冯晅 单玄龙 田有 刘洋 鹿琪 刘才华 杨冬 王世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08-1220,共13页
油气资源勘探的常规方案大致是普查—详查—细测、物探—地质—钻井等。本研究团队在前人研究与应用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资源勘探实践,逐步形成了油气资源的多元勘探理论。该理论体系是由受控区域构造不同地质时代构造运动叠合作用下的多... 油气资源勘探的常规方案大致是普查—详查—细测、物探—地质—钻井等。本研究团队在前人研究与应用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资源勘探实践,逐步形成了油气资源的多元勘探理论。该理论体系是由受控区域构造不同地质时代构造运动叠合作用下的多构造属性单元、不同油气属性特征的目标单元、不同物源属性的多学科多尺度地球物理勘探单元,以及不同作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单元等所组构。本文以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佳伊断裂上的汤伊地堑带为例论述了该勘探理论。松辽盆地自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受控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西太平洋构造域的顺时针以挤压应力场为主的作用,同时该应力场作用具有一定的叠合表现。由区域地球物理、精细地球物理、石油地质、岩石物理、计算地球物理等不同学科的联合研究,对深层、探查程度低的油气新层系新领域目标进行了多尺度方法技术探查,最终提出目标区的油气性新认识。上述勘探新理论的建立延展了油气勘探思路,补充了已有的勘探方案,同时这一勘探理论也有益于固体矿产资源的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多元勘探 油气新层系新领域 多学科多尺度多目标多方法相结合的技术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汤—伊地堑带
下载PDF
对加强我国铀资源勘查“三新”突破的战略性思考 被引量:15
9
作者 秦明宽 李子颖 +4 位作者 蔡煜琦 郭强 宋继叶 刘章月 黄少华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2年第3期383-398,共16页
“双碳目标”下核能迎来了新的发展,对铀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区、新层位、新类型“三新”突破是铀资源储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路径,对提高我国铀资源保障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全球铀资源类型和基本特点的分析,提出全... “双碳目标”下核能迎来了新的发展,对铀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区、新层位、新类型“三新”突破是铀资源储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路径,对提高我国铀资源保障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全球铀资源类型和基本特点的分析,提出全球铀资源优势类型包括砂岩型、不整合面型等9种,并简要介绍了9种优势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有关分类方案,我国已发现和探明的铀资源类型为五大类、11种类型,全球9种优势类型中的6种在我国已有不同程度的找矿发现;我国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导致铀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期多阶段性,铀成矿类型众多,铀资源潜力巨大,“三新”突破尚有广阔的空间和前景。认为“新区、新层位、新类型”均为相对概念,未来五到十年我国铀资源新区突破的主要类型仍应为砂岩型,其次为热液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而砂岩型铀矿新区突破的方向主要包含4个层级;“新层位”突破主要适用于产于沉积地层中的铀矿床,并据此分析了我国砂岩型铀矿有望实现找矿突破的新层位;新类型突破在“三新”突破中的难度最大,今后应加强不整合面型、表生型、混合岩化花岗伟晶岩型等类型突破,同时还需加强绢英岩化高温蚀变带型、火山盆地“基底亚型”、沉积盆地砂岩铀矿系列亚型的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资源 “新区、新层位、新类型” 铀矿勘查 战略思考
下载PDF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 被引量:48
10
作者 佟彦明 宋立军 +2 位作者 曾少军 程涛 危宇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17-424,共8页
Dow在1977年提出的利用上下构造层镜质体反射率(Ro)差值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但国内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该方法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最高古地温法因其思想合理而具有代表性。为了能... Dow在1977年提出的利用上下构造层镜质体反射率(Ro)差值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在国内仍有广泛的应用。但国内有些学者已认识到了该方法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其中最高古地温法因其思想合理而具有代表性。为了能更合理和更简便地利用Ro数据来估算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对最高古地温法作了改进,得到了一种利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新方法。新方法不仅继承了最高古地温法的合理思想,而且大大简化了具体操作过程。对某一构造层恢复其顶面剥蚀厚度时,在使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将该构造层的ln(Ro)-H线性回归关系外推至ln(0.2)处而得到近似的古地表位置,古地表位置和不整合面位置的差值即为剥蚀厚度。用最高古地温法和新方法对Dow(1977)的实例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分别得到2735m和2537m的剥蚀厚度,相近的结果说明了新方法是实际可行的,且操作起来更加简便。但Dow(1977)得出的剥蚀厚度只有500m,从多个方面分析Dow(1977)的结果和原理不太合理。新方法将广泛应用于多个地质分支学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剥蚀厚度 镜质体反射率 新方法 地层剥蚀厚度 数据恢复 操作过程 构造层 不合理性 回归关系
下载PDF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吸纳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侯东德 薄萍萍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90,共6页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单独列为统战对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成为目前统一战线建设新的着力点与创新点。政治吸纳是统一战线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自身所具有的时代特...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单独列为统战对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成为目前统一战线建设新的着力点与创新点。政治吸纳是统一战线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自身所具有的时代特性既可能是政治吸纳工作的突破点,也可能成为掣肘政治吸纳工作推进的重要因素。在总结以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吸纳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未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吸纳工作既需要原则性的指引,更为重要的是理性路径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政治吸纳 吸纳原则 理性路径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阶层的政治参与 被引量:4
12
作者 虞花荣 周志平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25-329,共5页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新阶层有序合理的政治参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必须探索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机制,扩大新阶层的政治参与层面,才能化解他们在政治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可能产生的矛盾,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新阶层有序合理的政治参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必须探索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机制,扩大新阶层的政治参与层面,才能化解他们在政治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可能产生的矛盾,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拓展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增强利益表达功能,拓宽政治协商的途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来实现新阶层的政治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社会新阶层 政治参与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太古宙变质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同明 孙永华 +4 位作者 刘鸿 程新彬 吴虎峻 尤世娜 吕金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0-898,共9页
北京北部山区密云—怀柔地区广泛分布太古宙变质岩。该区经历多期地质构造作用,矿产丰富,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北京密云—怀柔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石和年代学深入系统的研究,变质建造、变质作用条件、变形变质和... 北京北部山区密云—怀柔地区广泛分布太古宙变质岩。该区经历多期地质构造作用,矿产丰富,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北京密云—怀柔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石和年代学深入系统的研究,变质建造、变质作用条件、变形变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研究,提出本区变质表壳岩新的划分方案,在区内变质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庙 变质岩 新进展 北京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新层系——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进展与认识 被引量:76
14
作者 陈树旺 丁秋红 +5 位作者 郑月娟 李永飞 张健 王杰 方慧 钟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47-1158,共12页
以"开辟新区、探索新层系"为目的,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非震物探剖面测量、地质井钻探等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阐述了松辽盆地外围大面积火山岩覆盖区龙江、突泉、扎鲁特、林西、乌兰盖等油气新区的发育状况及中、下侏罗统和上二叠... 以"开辟新区、探索新层系"为目的,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非震物探剖面测量、地质井钻探等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阐述了松辽盆地外围大面积火山岩覆盖区龙江、突泉、扎鲁特、林西、乌兰盖等油气新区的发育状况及中、下侏罗统和上二叠统等主要生烃层系的发育;认为突泉盆地中、下侏罗统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盆地生、储、盖系列完整,有望成为松辽盆地外围侏罗统油气、新层系勘探突破的远景盆地。依据暗色泥页岩分布范围、沉积厚度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论述了研究区晚二叠世林西组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松辽盆地西缘地区的中、下侏罗统和上二叠统将成为油气新区、新层系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新区、新层系 中、下侏罗统 上二叠统 松辽盆地外围
下载PDF
华南海相下组合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洪德 倪新锋 +1 位作者 田景春 韦东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0-377,共8页
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及盖层主要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高品质的区域性储层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低水位期相一致。华南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总体存在3套生储盖组合,并将其划分为界面型... 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及盖层主要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高品质的区域性储层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低水位期相一致。华南下组合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纵向上总体存在3套生储盖组合,并将其划分为界面型、低位型、海侵型、高位型和综合型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成藏地质特征存在差异。提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南-黔北地区为最有希望尽快取得突破的新区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生储盖组合 下组合 体系域 油气勘探 华南海相
下载PDF
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探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晓文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41,共4页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实力的壮大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作为社会人的政治自觉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政治地位一直未能与其经济地位... 新的社会阶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实力的壮大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作为社会人的政治自觉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政治地位一直未能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他们还未能广泛地参与到政治领域中去。从而导致新的社会阶层中的部分人员存在明显的政治游离感,缺乏隶属管理和组织依靠,其政治参与和利益诉求的渠道也不畅通。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创新制度,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各级统战部门要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上进行管理,完善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组织依靠,在政治上给予安排,提高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社会阶层 政治参与 民主党派
下载PDF
新社会阶层与社会凝聚力:社会心态的视角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俊秀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45,共9页
目前,新社会阶层的讨论基本上存在两种视角,一是社会学的分层研究视角,从体制外新中产阶层的角度对新社会阶层进行描述和分析,另一个是从阶级分析的视角出发,把新的社会阶层纳入团结的对象,从统战工作出发来关注和考察这一新兴群体。从... 目前,新社会阶层的讨论基本上存在两种视角,一是社会学的分层研究视角,从体制外新中产阶层的角度对新社会阶层进行描述和分析,另一个是从阶级分析的视角出发,把新的社会阶层纳入团结的对象,从统战工作出发来关注和考察这一新兴群体。从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心态出发,将新社会阶层与体制内群体进行对比,选取一般社会调查数据中社会心态的有关指标,如生活满意度、社会状况评价和社会凝聚力指数来分析新社会阶层与体制内群体的差异,可以了解两个群体在社会心态上表现出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社会阶层 社会心态 社会凝聚力
下载PDF
电磁测深新方法的基本原理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友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240-249,共10页
用电磁波探测深度在几千米范围以内地层电性结构作为识别条件,指出入射波与地层界面反射波场强的复振幅或波形的叠加必须是能反映层次结构的“阶梯式”叠加。给出利用波形前沿叠加得出地层电导率、厚度及界面深度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 用电磁波探测深度在几千米范围以内地层电性结构作为识别条件,指出入射波与地层界面反射波场强的复振幅或波形的叠加必须是能反映层次结构的“阶梯式”叠加。给出利用波形前沿叠加得出地层电导率、厚度及界面深度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办法可以实现,并能得到唯一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探测 新电磁法 基本原理
下载PDF
新社会阶层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四炯 王长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1-34,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新社会阶层更应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其中。从新社会阶层主动参政议政和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两个层面,对新社会阶层参与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新社会阶层更应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其中。从新社会阶层主动参政议政和积极加强自身建设两个层面,对新社会阶层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加以论述,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社会阶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现实路径
下载PDF
双承压水间采煤顶底板破断及渗流规律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金安 魏现昊 纪洪广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1-897,共7页
以山西某煤矿双承压水间下组煤开采为背景,针对煤岩应力-渗流耦合机理,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双承压水间下组煤不同开采尺度下岩体断裂模式和渗流规律,提出顶板导水裂隙带发展模式,并建立底板"四带"形成与工... 以山西某煤矿双承压水间下组煤开采为背景,针对煤岩应力-渗流耦合机理,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双承压水间下组煤不同开采尺度下岩体断裂模式和渗流规律,提出顶板导水裂隙带发展模式,并建立底板"四带"形成与工作面开采过程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初采期间底板仅发育矿压破坏带,达到充分采动后,新增损伤带及采动导高带开始出现,新增损伤带主要集中于工作面下方。采动岩体应力-渗流耦合效应归结为:煤层开采导致顶板破裂和应力的降低,顶板岩体渗透性能增大,太灰水透过顶板裂隙渗入采空区和工作面;底板隔水层在奥灰高承压水的楔劈作用下发育导高裂隙并导升。当残余水头压力无法继续劈裂隔水层岩体抗拉强度,底板岩层重新恢复到应力-渗流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承压水 顶底板破断 渗流 新增损伤带 采动导高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