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早入选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新文学作品及其经典化问题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志平 王艳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1920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洪北平主编的《白话文范》第一册中收录了二十篇新文学作品,即沈仲九写的一篇小说、刘半农等人写的三篇小品文、胡适写的一篇传记文学、梁启超等人写的六篇杂文、梁启超等人写的九篇随笔。经认真考辨,它们是... 1920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洪北平主编的《白话文范》第一册中收录了二十篇新文学作品,即沈仲九写的一篇小说、刘半农等人写的三篇小品文、胡适写的一篇传记文学、梁启超等人写的六篇杂文、梁启超等人写的九篇随笔。经认真考辨,它们是最早入选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新文学作品。21世纪,梁启超的三篇作品重新出现在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中。新文学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过程即其经典化过程。这二十篇新文学作品经人们近百年时间的筛选后,虽然只有梁启超的三篇作品流传下来,成为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但它们经教育界认可和传播后,在确立新文学合法地位、开启新文学经典化进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范》 新文学 文体 经典化
下载PDF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被引量:3
2
作者 禹权恒 陈国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23-28,共6页
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歌诗体的音乐文学样式,在当时各种新式学堂中相当普及和流行。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新型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学堂乐歌的大量传播直接参与了早期白话新诗语言的形式变革,为早期白话... 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歌诗体的音乐文学样式,在当时各种新式学堂中相当普及和流行。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新型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学堂乐歌的大量传播直接参与了早期白话新诗语言的形式变革,为早期白话新诗的大众化奠定了一系列坚实基础。二者构成了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同构关系,学堂乐歌在新诗发生期当属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堂乐歌 白话新诗 歌诗体 大众化
下载PDF
民国时期白话旧体诗词选本的传播策略与诗学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梁艳青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83-87,共5页
民国时期,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工具。旧体诗词选本中也出现了以白话这个语言介质作为编纂标准的选本。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拉近了读者与旧体诗词的距离,实现了旧体诗词的曲线传播,也为步入创作窘境的新诗提供了可... 民国时期,白话文逐渐代替文言文成为社会通用的语言工具。旧体诗词选本中也出现了以白话这个语言介质作为编纂标准的选本。这些白话旧体诗词选本拉近了读者与旧体诗词的距离,实现了旧体诗词的曲线传播,也为步入创作窘境的新诗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同时,选家以白话为标准观照古今的诗词创作,也是探寻诗词创作规律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诗词选本 旧体诗词 新诗
下载PDF
从“新文体”到“白话文”——论梁启超与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4
作者 曹亚明 《临沂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15-117,共3页
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 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文体 白话文 现代性文体
下载PDF
“武夷风格”建筑的细部特征解析
5
作者 何柯 韩晓琬 +1 位作者 蔡颖曦 叶天宇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1期223-224,共2页
"武夷风格"建筑的特征可分为群体特征、单体特征以及细部特征三个层面,文章对"武夷风格"建筑的细节特征展开论述——因地制宜、粗粮细做。此特征是"武夷风格"建筑区别于其他地方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关键词 武夷风格 新乡土建筑 地域建筑 山地建筑
下载PDF
“武夷风格”建筑的概念、来源及分类
6
作者 何柯 韩晓琬 陈子豪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7期232-233,共2页
武夷风格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深入人心,闽北地区百姓争相效仿,政府以及学者也将武夷风格默认为武夷山地区特有的现代的建筑风格。文章对武夷风格的概念、来源及分类进行明确阐述,并展开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 武夷风格 新乡土建筑 地域建筑 山地建筑
下载PDF
“武夷风格”建筑形成的自然和历史因素解析
7
作者 何柯 韩晓琬 陈子豪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8期235-237,共3页
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和社会环境因素是"武夷风格"建筑形成三个主要的形成因素。其中自然和历史是一横一纵两个客观因素,对于这两个成因的剖析也是对武夷风格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客观定位。
关键词 武夷风格 新乡土建筑 地域建筑 山地建筑
下载PDF
“武夷风格”建筑形成的社会因素解析
8
作者 何柯 韩晓琬 +1 位作者 陈子豪 蔡颖曦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9期212-214,共3页
武夷风格建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历史人文、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三方面。如果说"武夷风格"建筑形成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两因素是基于物的时空因素,那么社会因素便是基于人的影响因素。物和人一静一动,使"武夷风格... 武夷风格建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历史人文、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三方面。如果说"武夷风格"建筑形成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两因素是基于物的时空因素,那么社会因素便是基于人的影响因素。物和人一静一动,使"武夷风格"建筑成为历史的必然,也可以帮助人们拨云见日,更加清晰地诠释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风格”建筑 新乡土建筑 地域建筑 山地建筑
下载PDF
嬗变与转型:新文学运动前后的中国叙事诗
9
作者 王荣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77,共8页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及新文学运动前后 ,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 ,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及新文学运动前后 ,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 ,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白话叙事诗”及其创作形态的出现 ,为中国叙事诗艺术现代文体类型的确立与理论批评体系的重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叙事诗 新体叙事诗 白话叙事诗 叙事诗论
下载PDF
试论打油诗的古今演变
10
作者 李良子 《武陵学刊》 2016年第5期89-97,共9页
打油诗作为一种起于民间的诗歌形式,具有浅近显露、诙谐嘲讽、形式包容的特质。近现代打油诗在新文学家的关注与改造下,地位大大提高,内涵得以丰富,白话入诗得到充分肯定,嘲讽作用发挥到极致,并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意义。当代特殊社会背景... 打油诗作为一种起于民间的诗歌形式,具有浅近显露、诙谐嘲讽、形式包容的特质。近现代打油诗在新文学家的关注与改造下,地位大大提高,内涵得以丰富,白话入诗得到充分肯定,嘲讽作用发挥到极致,并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意义。当代特殊社会背景下,打油诗恢复诙谐特征的同时,讽刺意味更趋含蓄曲折,日益走向超逸洒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油诗 白话 诙谐 讽刺 旧体诗 新体诗
下载PDF
文艺“民族形式”论争及其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探析
11
作者 石凤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7-60,共4页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qu...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五四”新文艺 民族化 现代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现代白话文体的身份认同
12
作者 曹而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4-118,共5页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使得现代白话文体获得合法化身份成为可能。考察现代白话文体成为现代“文学之正宗”的途径 ,并以此探讨在“五四”历史语境下 。
关键词 白话文体 身份认同 胡适 新文学运动
下载PDF
超越乡土的诗学:以莫言作品为例
13
作者 张祖群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53-58,共6页
以文学地理学分析视角,剖析山东高密乡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乡土文化如何影响了莫言创作,分析他的作品如何体现文化原型,成为超越乡土的诗学。莫言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是基于他童年生活经验提炼出的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 以文学地理学分析视角,剖析山东高密乡人文和自然景观等乡土文化如何影响了莫言创作,分析他的作品如何体现文化原型,成为超越乡土的诗学。莫言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是基于他童年生活经验提炼出的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高密东北乡"作为他的乡土支点,在他诸多文学作品中构成独特的"莫言风格":大历史与小历史的惊人结合;虚幻现实主义(Unreal realism)文学风格的熟练运用;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学风格的"内转"。最后对新乡土文学的寻根主题、文学拯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乡土文化区 莫言风格 新乡土文学
下载PDF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景观中“新中式”风格的运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鑫 田密蜜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2期124-125,共2页
"乡土景观"和"新中式"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之路,"新中式"风格在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推动之下逐渐兴盛起来。文章以"新中式"作为切入点分析背景和两者的联系,并探讨如何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重要的设... "乡土景观"和"新中式"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之路,"新中式"风格在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推动之下逐渐兴盛起来。文章以"新中式"作为切入点分析背景和两者的联系,并探讨如何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重要的设计元素和精华,最终实现乡土景观对古典的传承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式 乡土景观 自然生态 文化
下载PDF
浅谈室内设计的新乡土风格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展 《山西建筑》 2009年第17期29-30,共2页
阐明了"新乡土风格"的含义,即抵制现代主义的城市化理想,采用现代技术但却大量使用本土的建筑材料。指出现代的"新乡土风格"是为了满足现代人们崇尚自然、精神回归的心理需求,它是整个时代的社会心理、人文意识、... 阐明了"新乡土风格"的含义,即抵制现代主义的城市化理想,采用现代技术但却大量使用本土的建筑材料。指出现代的"新乡土风格"是为了满足现代人们崇尚自然、精神回归的心理需求,它是整个时代的社会心理、人文意识、科学文化水平的反映,是设计者和使用者自身真实感受的表达和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气质 回归 新乡土风格 现代意识
下载PDF
“新乡土主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以武夷水庄酒店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明娟 申晓辉 《福建建筑》 2011年第4期33-35,共3页
文章从新乡土主义的角度入手,通过介绍武夷水庄酒店设计的介绍,阐明了作者对于这种风格的再创新认识。
关键词 新乡土主义 建筑设计 风格创新
下载PDF
新民居符号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17
作者 赖曦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36-138,共3页
 新民居风格住宅是传统建筑文化有机更新的积极尝试,它融合了传统民居的元素,具有十分鲜明的符号特征。现代设计将传统民居构件抽象化、几何化、建筑化,再用到设计上,由此产生了可以适应当代住宅的新民居符号,形成了当代住宅的新民居...  新民居风格住宅是传统建筑文化有机更新的积极尝试,它融合了传统民居的元素,具有十分鲜明的符号特征。现代设计将传统民居构件抽象化、几何化、建筑化,再用到设计上,由此产生了可以适应当代住宅的新民居符号,形成了当代住宅的新民居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居风格 建筑文化 符号特征 建筑设计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追求——绵竹民房灾后重建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德伟 《华中建筑》 2009年第8期62-66,共5页
该文以"和而不同"为指导思想,结合绵竹民房灾后重建设计创作实践,探讨川西民居特征和设计经验,提出了新川西建筑设计策略。
关键词 和而不同 新川西建筑 院落 廉租房
下载PDF
为了“民众”——新文化运动中的民粹思潮
19
作者 靳志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53-60,共8页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粹思潮兴起。具有民粹倾向的启蒙思想家倡导白话文体,主张平民文学,将创作的视角转向普通劳动者,对他们的辛苦劳作和艰难境遇给予关怀。中共早期知识群体在“劳工神圣”的理念下,对下层民众充满强烈的道德同情,号召在...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粹思潮兴起。具有民粹倾向的启蒙思想家倡导白话文体,主张平民文学,将创作的视角转向普通劳动者,对他们的辛苦劳作和艰难境遇给予关怀。中共早期知识群体在“劳工神圣”的理念下,对下层民众充满强烈的道德同情,号召在城市里读书的青年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和工矿企业,加入劳工社团,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民粹思潮的兴起契合了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与解放的宏大主题,但也出现了过于激进和浪漫、极端崇尚民众、无情否定知识分子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民粹主义 白话文体 劳工神圣
下载PDF
论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的修纂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松平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第4期80-84,共5页
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始修于抗战后期,呈现出由传统方志向近代方志过渡的修纂特点:体例上模仿章学诚的"三书体",但又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内容上新设了许多符合民国时代特征的新门类,对旧志内容作了扬弃;编纂手法上采用章节... 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始修于抗战后期,呈现出由传统方志向近代方志过渡的修纂特点:体例上模仿章学诚的"三书体",但又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内容上新设了许多符合民国时代特征的新门类,对旧志内容作了扬弃;编纂手法上采用章节体、白话文、新式标点,引领了方志新文体,人物善恶并书。是近代方志转型时期的杰作,在中国省志编纂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 余绍宋 三书体 章节体 白话文 新式标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