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 of painful traumatic neuroma of the infrapatellar branch of the saphenous nerve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被引量:1
1
作者 Byron Chalidis Dimitrios Kitridis Panagiotis Givissis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1年第12期1008-1015,共8页
BACKGROUND Development of infrapatellar saphenous neuroma(ISN)is a well-recognized reason for knee pain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So far,very few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painful ISN aft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of infrapatellar saphenous neuroma(ISN)is a well-recognized reason for knee pain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So far,very few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painful ISN after TKA and its impact on functional outcom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AIM To present the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SN after primary TKA,the level of pain relief,and the improvement of knee motion and function.METHODS Fifteen patients(13 women,2 men)with persistent medial pain for more than six months after primary TKA,due to osteoarthritis,underwent surgical excision of ISN.ISN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with the presence of Tinel’s sign along the course of the infrapatellar branch of the saphenous nerve and with pain relief after selective nerve block using local anesthetic.Component loosening,malalignment,instability and infection were excluded systematically in all patients as a source of pain.Pain relief in terms of visual analog scale(VAS),active knee range of motion(ROM),and the Knee Society Score(KSS)for pain and function were evaluated preoperatively and at least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RESULTS The mean patients’age was 71.3±5.4 years old.The mean interval between TKA and neuroma excision was 10 mo(range,6 to 14 mo),while the mean follow-up was 8 mo(range:6 to 11 mo).All 15 patients experienced almost complete immediate pain relief and resolution of allodynia and hyperesthesia after surgery.Pain on the VAS scale improved from 8.6±1.3 preoperatively to 0.8±0.9 at the final follow-up(P=0.001).KSS pain and function scores were improved from 49.3±5.9 and 62.7±12.8 before surgery to 91.8±4.2 and 75.3±11.3 after surgery,respectively(P=0.001 and P=0.015).Active knee ROM was also increased postoperatively from 96±4 to 105±6 degrees(P=0.001).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and no further operations required.CONCLUSION ISN should be considered a potential cause of persistent pain following TKA.Neuroma excision not only provides immediate pain relief and resolution of symptoms but may also improve the knee range of 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frapatellar branch of saphenous nerve NEUROMA Neurogenic pain Knee osteoarthritis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9
2
作者 张发惠 谢其扬 +4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宋一平 田万成 黄汉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动脉穿支的分布规律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远端蒂部的动脉来源及分布。2003年1月~2004年8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采用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6~66岁,平均35.2岁。足跟及足底部皮肤缺损18例,足背部缺损10例,中前足缺损8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缺损范围:3.5cm×2.5cm~17.0cm×11.0cm,切取皮瓣4cm×3cm~18cm×12cm。结果远端蒂动脉穿支2~5支,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及外踝后动脉穿支,外径0.6±0.2mm和0.8±0.2mm,距外踝尖上1.0±1.3cm和2.8±1.0cm。腓动脉肌间隔穿支0~3支,出现率依次为96.7%、66.7%和20.0%,外径0.9±0.3、1.0±0.2和0.8±0.4mm,距外踝尖上5.3±2.1、6.8±2.8和7.0±4.0cm。动脉穿支发出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支和深筋膜支,形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和深、浅筋膜血管网。临床应用36例皮瓣全部成活,仅3例术后皮瓣边缘少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经8~16个月随访,供区外形良好,患肢能正常行走,皮瓣感觉逐步恢复。结论以外踝后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在外踝尖上3.0cm。以跟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皮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动脉穿支 远端蒂皮瓣
下载PDF
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谢其扬 林松庆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9-211,i006,共4页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 目的: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30侧,解剖观测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吻合关系。结果:小腿内侧下1/3段有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0.3)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0±0.3)mm;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8)mm;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0.3)mm。上述穿支吻合构成前、中、后3条纵向的血管丛以及骨膜、深筋膜和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结论:小腿内侧下1/3段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皮肤、筋膜、骨膜、大隐静脉和隐神经等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以胫后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小腿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蒂皮瓣 应用解剖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小腿内侧 大隐静脉 肌间隙支 胫后动脉 解剖学依据 内踝前动脉 解剖观测 胫前动脉 血管丛 外径 皮穿支 浅静脉 深筋膜 多源性 吻合 骨膜
下载PDF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发惠 林松庆 +2 位作者 郑和平 宋一平 田万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05-507,共3页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mm,距外踝尖上3.4±0.9cm,汇入腓静脉。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皮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田万成 宋一平 岳素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33-736,共4页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 目的探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并观察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胫骨、比目鱼肌血供的关系. 结果由近及远,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隐动脉3~5支,外径0.7±0.4 mm;膝下内动脉皮支,外径0.7±0.2 mm;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支,外径1.0±0.2 mm,其肌支营养比目鱼肌内侧半;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 mm;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0.2 mm;踝上穿支,外径0.8±0.3 mm.各穿支穿深筋膜时,发出深筋膜支、骨膜支、皮支和神经静脉血管,构成骨膜、深筋膜和皮神经浅静脉3个层面的血管丛. 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及皮营养血管同源,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肌间隙支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胫骨切口位置与胫前皮肤感觉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郝艳丽 周正宏 +2 位作者 刘艳华 高小雁 张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1,64,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胫前皮肤切口与胫前皮肤感觉障碍的关系。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6月,采用不同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共223例病例,其中50例得到随访,根据不同的切口类型分为小切口组、斜切口组、直切口组与后内切口组4组,测...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胫前皮肤切口与胫前皮肤感觉障碍的关系。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6月,采用不同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共223例病例,其中50例得到随访,根据不同的切口类型分为小切口组、斜切口组、直切口组与后内切口组4组,测量各组胫前皮肤感觉障碍区域的面积,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皮肤感觉障碍面积的差异。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与斜切口组、直切口组、后内切口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于感觉减退区域的面积,小切口组、斜切口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0),直切口组、后内切口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16),而小切口组、斜切口组与直切口组、后内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和斜切口可以减少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前皮肤感觉障碍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关节镜 隐神经髌下支 胫前皮肤感觉障碍
下载PDF
铍针治疗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86例 被引量:24
7
作者 梁朝 林新晓 +5 位作者 闫立 董福慧 温建民 刘劲松 程桯 吴夏勃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10期595-596,共2页
目的 探讨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对膝关节疼痛的影响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86例因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引起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采用铍针松解治疗,依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86例患者平均随访1.2年,治疗前HSS分值平均... 目的 探讨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对膝关节疼痛的影响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86例因隐神经髌下支卡压引起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采用铍针松解治疗,依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86例患者平均随访1.2年,治疗前HSS分值平均56.7分,治疗后85.4分;其中优23例,良46例,中14例,差3例,优良率80.2%。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可以导致膝关节疼痛,铍针疗法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髌下支 卡压综合征 膝关节
下载PDF
自体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膝关节外侧感觉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新潮 丁忠良 +3 位作者 王吉力 彭裕文 沈灏 蒋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2,共2页
目的 :研究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方法 :( 1)对 2 1例临床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 5~ 6年 ,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 ( 2 )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3具 ... 目的 :研究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后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发病原因。方法 :( 1)对 2 1例临床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的患者随访 5~ 6年 ,测量其膝关节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麻木范围。 ( 2 )解剖观察成人新鲜尸体标本 3具 6例和附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 15具 3 0例的隐神经髌下支的分布范围。结果 :术后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膝关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隐神经髌下支自深筋膜穿出后 ,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发出分支 ,横行跨过髌韧带分布至膝外侧皮肤。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分布到膝外侧皮肤 ,用自体B P B中 1/3组织重建ACL在取材时可致其损伤 ,是术后并发膝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韧带 前交叉韧带 隐神经 髌下支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9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隐神经髌下支神经痛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10
作者 苑继承 许凤琴 +1 位作者 樊永卫 金绍岐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91-292,共2页
目的探讨隐神经髌下支神经痛诊断与注射治疗的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门诊自2001年10月至2009年9月间确诊的隐神经髌下支自发性神经痛16例,采用强的松龙加局部麻醉药注射至神经穿出深筋膜处的方法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注射后数分钟内止... 目的探讨隐神经髌下支神经痛诊断与注射治疗的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门诊自2001年10月至2009年9月间确诊的隐神经髌下支自发性神经痛16例,采用强的松龙加局部麻醉药注射至神经穿出深筋膜处的方法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注射后数分钟内止痛。10例1周后痊愈,未再复发。其余6例1周后仍然有轻度疼痛,经再次注射后止痛,未再复诊,应属痊愈。结论对于非创伤或膝部手术而自发产生的隐神经髌下支神经痛,采用强的松龙加局部麻药注射神经穿出深筋膜处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不失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髌下支 神经痛 强的松龙 局部注射
下载PDF
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浩东 熊克仁 陈德松 《实用骨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04-205,共2页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隐神经髋下支卡压症的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解剖10具成人固定尸体,观察隐神经髌下支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对8例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30%(6侧)隐神经髌下支直接发自股神经,...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隐神经髋下支卡压症的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解剖10具成人固定尸体,观察隐神经髌下支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对8例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30%(6侧)隐神经髌下支直接发自股神经,且不行走在Hunter′s管内。30%(6侧)从Hunter′s管内发自隐神经,并穿该管前壁腱板浅出。髋下支发出后80%(16侧)穿缝匠肌至膝内前下部,穿出点周围均为致密结缔组织。在膝内前下部髌下支和深筋膜紧密连在一起。8例患者,7例局封治疗,1例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隐神经髌下支在行径途中多处可受到卡压,局封治疗一般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髌下支 神经卡压 解剖
下载PDF
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取自体腘绳肌肌腱安全区域的临床解剖学参数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英华 韦庆军 姚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4822-4827,共6页
背景:自体腘绳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越来越受到术者的重视,术后发现有一部分患者膝前及小腿前内侧感觉异常,这是因为术中切取腘绳肌腱时隐神经或隐神经髌下支损伤所致。目的:通过解剖膝关节来确定手术切口的安全区域和角度,在获取股薄... 背景:自体腘绳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越来越受到术者的重视,术后发现有一部分患者膝前及小腿前内侧感觉异常,这是因为术中切取腘绳肌腱时隐神经或隐神经髌下支损伤所致。目的:通过解剖膝关节来确定手术切口的安全区域和角度,在获取股薄肌和半腱肌肌腱时尽可能避免损伤隐神经及隐神经髌下支。方法:选择膝关节新鲜标本10例,均为截肢患者肢体,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离出隐神经及其髌下支分支。以髌韧带在胫骨结节止点的内缘处定为标志点A,经A点做一条水平线,与隐神经主干的交点定为标志点C,与隐神经髌下支的交点定为标志点B。分别测量标志点A至标志点C的距离AC和标志点A至标志点B的距离AB。通过分析和统计学计算得出手术安全区范围和切口角度。结果与结论:①手术切口安全范围:A至隐神经(C点)的距离AC为(5.5±0.3)cm,A至隐神经髌下支(B点)的距离AB为(3.5±0.2)cm;②手术切口的安全角度:隐神经髌下支走向为(50.7±4.8)°,隐神经胫骨结节下分支走向(43.3±5.4)°;③提示手术切口的安全范围为距髌韧带在胫骨结节止点的内缘(A点)的内侧(3.5±0.2)cm以内,角度为(50.7±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自体腘绳肌腱 解剖 隐神经 隐神经髌下支
下载PDF
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先云 李安军 纪宏毅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6-7,共2页
目的:探讨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机制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7例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27例患者,19例行局部封闭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通过局部封闭治疗一般可以取得... 目的:探讨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机制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7例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27例患者,19例行局部封闭治疗,8例行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通过局部封闭治疗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髌下支 神经卡压 诊断和治疗
下载PDF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隐神经-火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5
14
作者 张发惠 宋一平 +2 位作者 郑和平 林松庆 谢其扬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9-241,i0004,共4页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功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陉(1.3±0.3)(0.7~2.0)mm。功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 大隐静脉 筋膜穿支 远端蒂皮瓣 内踝前动脉
原文传递
隐神经髌下支解剖及切除后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晓华 张卫国 +3 位作者 杨阳 张波 程丽 张鹏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目的了解隐神经髌下支的解剖分布,对比分析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隐神经髌下支对术后膝前疼痛的影响。方法对游离的膝关节隐神经髌下支进行解剖。按术中是否切除隐神经髌下支将患者分为两组,对膝关节进行手术前后HSS评分及膝前疼痛自我评分... 目的了解隐神经髌下支的解剖分布,对比分析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隐神经髌下支对术后膝前疼痛的影响。方法对游离的膝关节隐神经髌下支进行解剖。按术中是否切除隐神经髌下支将患者分为两组,对膝关节进行手术前后HSS评分及膝前疼痛自我评分,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隐神经髌下支分布于膝关节内下方及髌腱的前方。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HSS评分和膝前疼痛自我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隐神经髌下支只是膝前感觉神经的一部分,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意识地将其切除,对于减轻患者术后膝前疼痛的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髌下支 解剖 膝关节置换 膝前痛
原文传递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蒂联合皮瓣修复足部慢性溃疡创面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永新 詹新华 +3 位作者 朱剑仙 陈建崇 吴祖煌 蔡景龙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1年第4期254-25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蒂联合皮瓣修复足部慢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联合皮瓣修复足部慢性溃疡共18例,6例手术前创面先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待创面新鲜... 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蒂联合皮瓣修复足部慢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联合皮瓣修复足部慢性溃疡共18例,6例手术前创面先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成后再行联合皮瓣移植修复。足部术中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cm×13cm至1cm×17cm,设计的皮瓣面积为8cm×14cm至11cm×18cm。结果18例中,经疗效判断标准评定,优10例,良8例。其中17例创面Ⅰ期愈合,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皮片移植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皮支蒂联合皮瓣对修复足部慢性溃疡,特别是足跟部创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 胫后动脉皮支皮瓣 联合皮瓣 足溃疡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