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Times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Leaf Area Index and Grain Yield of ‘Yujiao 5' 被引量:1
1
作者 倪永静 贺群岭 +4 位作者 李金沛 朱培培 胡新 张丽琴 王世杰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1969-1977,共9页
To provide "more reasonable, more saving and more efficient" water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proposals, taking ‘Yujiao 5'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times and nitrogen appli... To provide "more reasonable, more saving and more efficient" water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proposals, taking ‘Yujiao 5'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rrigation times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treatments on the leaf area index and yield of wheat were studied using three-factor split plo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rrigation times,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nd the ratio of basa to topdressed nitrogen respectively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leaf area index, the yield and component factors of wheat. Under the treatment of W1(irrigation before sowing), the leaf area index showed a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under the treatments of W2(irrigation before sowing and at jointing stage) and W3(irrigation before sowing, at jointing stage and at grain filling stages),the leaf area index showed a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t the jointing stage, booting stage and heading stage; 20 d after heading, the leaf area index showed a quadric curve relationship with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t these stages, and the LAI of N3R2 was the highest.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times,the yield, ear number and kernels per ear showed quadric curve relationship with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1 000-seed weight showed the trend of linear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Under the treatment combination of irrigation before sowing, at jointing stage and at grain filling stag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at 240 kg/hm^2 and the ratio of basal to topdressed nitrogen of 5:5, the grain yield(8 609.60 kg/hm^2), ear number(688.2×104/hm^2) and kernel number per ear(37.9 grains)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at W3N3R2, and the grain yield of W3N3R2 increased by 144.8% compared to the W1N0. In conclusion, in Eastern Henan where the rainfall is insufficient at the late growth stage of wheat, the irrigation-saving space in wheat produc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but the nitrogen-saving space is relatively lar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IGATION nitrogen fertilizer The ratio of basal to topdressed nitrogen ‘Yujiao 5' Leaf area index Grain yield
下载PDF
控释掺混肥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氨挥发的影响
2
作者 曹兵 高玮 +8 位作者 李洪杰 杜梦扬 王学霞 陈延华 倪小会 赵萌 谷佳林 董淑祺 李子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3-885,共13页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施用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等问题,探讨不同配比的控释掺混肥减氮和一次性施肥对周年作物产量、氨挥发损失和施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确立麦玉轮作体系轻简高效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方法】于2022—2023年,在山东省德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展田间试验。冬小麦和夏玉米均设不施氮对照(CK)、农户习惯施氮(FFP)、优化施氮(OPT)、CRBF1(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5∶5和3∶7)和CRBF2(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上的掺混比例分别为7∶3和5∶5),共5个处理。基施和追施肥后,监测了氨挥发量、强度和损失率。分析了作物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并计算了施肥经济效益。【结果】与FFP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夏玉米、冬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CRBF1和CRBF2处理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8.87~9.86 kg/kg,CRBF2处理玉米氮肥回收率提高了48.4%(P<0.05);CRBF1和CRBF2处理冬小麦季氮肥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0.3%~37.2%、5.22~5.77 kg/kg和6.52~7.06 kg/kg(P<0.05)。与FFP和OPT处理相比,CRBF1和CRBF2处理的肥料+施肥人工投入减少381~960元/hm^(2),周年净收入增加1208~2654元/hm^(2)。CRBF1和CRBF2处理的周年氨挥发损失量、损失强度和损失率较FFP处理分别降低了69.7%~71.9%、72.0%~74.5%和90.0%~94.1%(P<0.05)。【结论】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季按照5∶5、3∶7,或者按照7∶3、5∶5的比例掺混一次性基施,均可在减少氮肥用量和施肥劳力投入的条件下,确保周年作物产量稳定,提高生产效益,并显著降低氨挥发损失,是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高产高效、轻简施肥的有效氮肥施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控释掺混肥 一次性基施 氨挥发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赵纪 李航 +8 位作者 苏梦迪 胡丽涛 敖飞 黄浪平 傅春梅 罗钧钊 陈军华 马啸 张松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3-101,共9页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纯氮111 kg·hm^(-2))为对照(GCK),设置高碳基肥450 kg·hm^(-2)+减氮10%(G3)、高碳基肥750 kg·hm^(-2)+减氮20%(G5)和高碳基肥1050 kg·hm^(-2)+减氮30%(G7)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植烟...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法,以常规施肥(纯氮111 kg·hm^(-2))为对照(GCK),设置高碳基肥450 kg·hm^(-2)+减氮10%(G3)、高碳基肥750 kg·hm^(-2)+减氮20%(G5)和高碳基肥1050 kg·hm^(-2)+减氮30%(G7)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ITS测序技术分析烟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土壤总碳和总氮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处理G7提高植烟土壤总碳含量和碳氮比(移栽后60、90 d),降低土壤总氮含量(移栽后60、90 d)。(2)高碳基肥减氮施用处理G3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丰富度(移栽后30、90 d)。(3)高碳基肥减氮施用改变了真菌的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提高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移栽后60 d),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提高了木霉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降低了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移栽后60 d)。(4)高碳基肥减氮施用通过影响土壤总碳、总氮含量和碳氮比改变其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施用高碳基肥1050 kg+纯氮77.7 kg(G7)对植烟土壤总碳、总氮、碳氮比以及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基肥 减氮施用 总碳 总氮 碳氮比 真菌群落结构 植烟土壤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韩明明 李文倩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39-44,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秸秆还田结合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并确立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供试品种为‘济麦22’,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个秸秆处理,分别为无秸秆还田(S_(0))和秸秆还田(S_(1));裂区为3个... 本研究旨在探究秸秆还田结合氮肥基追比对冬小麦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并确立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合理的氮肥施用模式。供试品种为‘济麦22’,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个秸秆处理,分别为无秸秆还田(S_(0))和秸秆还田(S_(1));裂区为3个氮肥基追比例,分别为7:3(T_(1))、5:5(T_(2))、3:7(T_(3)),施氮量为240 kg/hm^(2)。以秸秆还田不施氮肥与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为氮空白对照。结果表明:与无秸秆还田相比较,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冬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均以7:3处理增幅最大,分别达到11.08%和5.21%。秸秆还田配施较高比例基肥时产量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增产幅度为13.36%,反之低于无秸秆还田处理,氮肥基追比例7:3的处理产量最高。建议在与本试验条件相似的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当增大基肥比例,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一条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还田 氮效率 氮肥基追比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及氮肥基追比对‘郑麦369’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红梅 吕继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3期18-23,共6页
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不同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内茎蘖数以及产量构成因素产生重要影响,探索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的最佳组合,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处理,... 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不同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内茎蘖数以及产量构成因素产生重要影响,探索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的最佳组合,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设计,以氮肥施用量为主处理,氮肥基追比为副处理,主处理设置4个不同的施氮量,包括F_(1)120 kg/hm^(2)、F_(2)180 kg/hm^(2)、F_(3)240 kg/hm^(2)和F_(4)300 kg/hm^(2);副处理设置6个不同的基追比,包括N_(1)3:7、N_(2)4:6、N_(3)5:5、N_(4)6:4、N_(5)7:3、N_(6)10:0,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在出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调查内茎蘖数;在灌浆期测定千粒重变化;在成熟期测定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基追比,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郑麦369’产量,其中F_(3)处理能有效提高小麦群体数量,F_(2)处理能减少成穗期茎蘖消亡率,且F_(2)处理对‘郑麦369’的增产效果最大,增产达到9.74%~33.58%;小麦产量随着基肥中氮肥比例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相比N_(1)、N_(2)和N_(3),小麦产量在N_(5)和N_(6)处理中显著下降;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的交互作用下,F_(2)N_(1)的小麦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产最高达到52.12%。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氮肥基追比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郑麦369’的产量,其中F_(2)N_(1)的交互处理下的小麦产量达到最高。本研究为优化‘郑麦369’的高产栽培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施氮量 氮肥基追比 栽培措施
下载PDF
氮肥不同基追比对硃砂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张彦鸿 张梅仙 +5 位作者 林云红 徐炜 杨茂松 周有海 熊茜 杜宇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硃砂烟最适宜的氮肥施用策略,试验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了3∶7、4∶6、5∶5、6∶4、7∶3的氮肥基追比,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烤烟农艺性状、病害发生情况、光合特性、经济性状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进一步明确硃砂烟最适宜的氮肥施用策略,试验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了3∶7、4∶6、5∶5、6∶4、7∶3的氮肥基追比,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烤烟农艺性状、病害发生情况、光合特性、经济性状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基施比例的增加,烟株叶面积呈增大趋势,光合特性指标呈先增后降趋势,氮肥基追比为6∶4和7∶3时烤烟叶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基追比为5∶5和6∶4时烟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田间观察发现,各处理的病害发生程度均较轻;氮肥基追比为6∶4和7∶3时,烤烟各项经济性状指标表现较好;氮肥基追比为6∶4和7∶3时,烟叶的还原糖、总氮、氯含量及糖碱比均处在优质范围内,钾含量只有氮肥基追比7∶3的处理符合优质标准,整体看来氮肥基追比7∶3的处理烟叶常规化学成分最为协调。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硃砂烟最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为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硃砂烟 氮肥基追比 生长发育 经济性状
下载PDF
氮肥用量及其基追施比例对烤烟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马兴华 梁晓芳 +2 位作者 刘光亮 石屹 张忠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55-1664,共10页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与损失的调控效应,提出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的施氮策略。【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个施氮量(90、60 kg/hm^2)和2个基追肥比例(70%∶30%、30%∶70%),共4种...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与损失的调控效应,提出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的施氮策略。【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个施氮量(90、60 kg/hm^2)和2个基追肥比例(70%∶30%、30%∶70%),共4种氮肥处理方式。基肥在烟田起垄时施入,追肥于移栽后30天施入。在烤烟伸根期、现蕾期和成熟期采集烟株样品,成熟期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含氮量和15N丰度。成熟期计算烟叶产量和产值。【结果】施氮量由90 kg/hm^2降至60 kg/hm^2,烟株吸收的基肥氮、追肥氮、土壤氮及总氮量均降低,肥料氮占总吸收氮的比例由32.1%降至28.1%,土壤氮的比例由67.9%增至71.9%。基肥氮、追肥氮在土壤中残留量与损失量降低,肥料氮损失率降低26.9%,利用率提高11.3%。追肥比例由30%增至70%,基肥氮的吸收量降低,其占总氮的比例由15.1%降至9.6%,损失率降低52.9%,利用率提高21.7%。追肥氮的吸收量增加,其占总氮的比例由12.7%增至22.8%,残留率提高20.5%,利用率降低20.4%。肥料氮的吸收量增加,其占总氮的比例由27.8%增至32.4%,残留率提高19.9%,损失率降低49.7%,利用率提高20.6%。降低施氮量和增加追肥比例对产量、产值无显著影响。【结论】降低施氮量和增加追肥比例均能够减少肥料氮的损失,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60 kg/hm^2且70%追施是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基追比例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氮素损失
下载PDF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3
8
作者 石玉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李延奇 王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60-1866,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N1和N4)、1∶2(N...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结果表明,播种至拔节期植株积累的底施氮占植株全生育期积累底施氮总量的78.04%~89.67%;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N2处理的最高。在相同底追比例下,不同施氮量处理相比较,植株与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随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开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和N5的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最高;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追施氮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2、N3、N5和N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1和N4。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N2、N5和N6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底追比例 15N 氮素吸收 转运 产量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及基追比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姜丽娜 郑冬云 +3 位作者 王言景 姚利娇 邵云 李春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9-153,共5页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小麦叶片生理及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基氮有利于前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增加氮肥追施比例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抽穗后叶片丙二醛的含量,籽粒成熟时粒重较高。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的互作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豫中地区生态环境下,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以基追比例3∶7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穗粒数和粒重,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施用时期 基追比 叶片生理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6
10
作者 朱统泉 袁永刚 +3 位作者 曹建成 赵立尚 蔡春荣 李栋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0-152,共3页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 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 以优质专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在豫南地区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65 kg/hm2的条件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6∶4与4∶6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小麦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促进基部节间缩短,从而降低株高和提高抗倒伏性能。另外,追肥比不追肥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籽粒和面粉品质。两个基追比相比,基追比4∶6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动态的合理发展,以及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尤其在拔节期追肥效果最佳,既可获得小麦籽粒最高产量,面粉品质也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基追比 群体 籽粒产量 面粉品质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卜冬宁 李瑞奇 +1 位作者 张晓 李雁鸣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2,共7页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LAI均随氮肥基追比增大而增大,尤其是拔节期不同基追比的LAI差异显著。随春季追氮时期后延,拔节到开花期的LAI减小,而开花20d以后的LAI显著增大。小麦旗叶总物质生产力在灌浆前期随氮肥基追比的减小和追氮时期的后延而下降,但在灌浆后期却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增大。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也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为240kg/hm2左右的条件下,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9 000kg/hm2以上)的氮肥运筹以基追比5∶5~7∶3,春生6叶期追施氮肥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基追比 追氮时期 生育 产量
下载PDF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及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8
12
作者 马兴华 于振文 +2 位作者 梁晓芳 颜红 史桂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5,共6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小麦氮素利用和子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增加追肥氮的比例,...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小麦氮素利用和子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提高了小麦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增加追肥氮的比例,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增加了植株地上部器官(子粒+营养器官)中追肥氮、土壤氮的积累量,提高了营养器官中氮素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增加了子粒蛋白质含量。相同的氮素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240 kg/hm2施氮量降至168 kg/hm2的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提高,子粒中土壤氮的积累量增加,植株地上部器官中土壤氮的积累量亦增加,开花后氮素同化量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各施氮处理间子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 kg/hm2且全部于拔节期追施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优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底追肥比例 氮素利用 子粒产量 子粒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5
13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4 位作者 翟晶 蔡明历 曹凑贵 展茗 唐湘如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9,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什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什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在0—240kg/hm2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110.25、65.91、32.69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秘粒肥比例为30%:20%:50%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戏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kg/hm2及丝肥:蘖肥:穗粒肥为30%:20%:50%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基追比例 15N 氮素吸收 转运 水稻
下载PDF
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58
14
作者 石玉 于振文 +1 位作者 李延奇 王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62,共9页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kg·ha-1和240kg·ha-1条件下,各...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kg·ha-1和240kg·ha-1条件下,各设底追肥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3个处理。【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处理N2、N5和N6均较优,其中处理N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损失率。试验还表明,随底施和追施氮量增加,二者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增加,下移层次加深;随小麦的生育进程,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不断下移。成熟期,底肥氮在0~40、40~100和100~200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占总底肥氮残留量的38%~49%、40%~51%和0%~22%;处理N4、N5的追肥氮淋洗至140~160cm土层,N3、N6分别至160~180cm和180~200cm土层。在小麦全生育期,处理N2的底施和追施肥料氮均未淋洗至100~200cm土层。【结论】在本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a-1、底追肥比例为1﹕2的处理N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较高,损失率最小,且未淋洗至100~200cm土层,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底追肥比例 15N 小麦 产量 肥料氮去向
下载PDF
施氮方式对烤烟氮素吸收积累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张本强 马兴华 +8 位作者 王术科 王毅 孙刚 管恩森 吴元华 陈向东 张艳艳 石屹 张忠锋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62,共7页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肥比例对烟株氮素吸收累积、土壤硝态氮、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烤烟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量、烟株氮素含量和氮素累积量无明显影响,减少氮肥用量与基肥用量降低了成熟期叶片氮素含量和氮素累...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基追肥比例对烟株氮素吸收累积、土壤硝态氮、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烤烟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量、烟株氮素含量和氮素累积量无明显影响,减少氮肥用量与基肥用量降低了成熟期叶片氮素含量和氮素累积量,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生长前期和后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烤后烟叶还原糖含量、糖碱比表现为下降趋势,而总植物碱、总氮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相同施氮量基追肥比例为30:70处理的还原糖含量、糖碱比较大,总植物碱含量、总氮含量较小,香气质、余味得分较高。施纯氮90 kg/hm2,基追肥比例为50:50和30:70的处理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本试验条件下,兼顾烟叶产量与品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为施纯氮90 kg/hm2,基追肥比例为3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施氮量 基追肥比例 氮素吸收累积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及基追比例对土壤矿质氮含量时空变化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2
16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1 位作者 杨晓虎 黄晓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82-2387,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例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例对0~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例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例对0~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与氮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氮肥施用时期后移和基追比例的增加,明显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减少了小麦全生育期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量,同时显著改善了小麦籽粒品质;但对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孕穗期追施比例过大导致产量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生态效益,以基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3:2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施用时期 基追比例 硝态氮含量 铵态氮含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在华北平原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2
17
作者 赵士诚 沙之敏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7-524,共8页
在河北省衡水和辛集试验点,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衡水试验点的土壤本底供氮量能满足小麦返青前的正常生长,施氮肥对小麦增产无效,但与施基肥处理相比,不施基... 在河北省衡水和辛集试验点,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衡水试验点的土壤本底供氮量能满足小麦返青前的正常生长,施氮肥对小麦增产无效,但与施基肥处理相比,不施基肥、仅在拔节和孕穗期2∶1分次追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在辛集,不施基肥显著影响小麦返青前的生长,施N 60 kg/hm2能满足小麦拔节前的正常生长,不施基肥、仅在拔节后追肥不能消除前期氮缺乏对小麦生长和高产的影响;N 240 kg/hm2以基追比1∶3施用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冬小麦生育期田间氮肥表观损失主要来源于基肥,但中后期追肥比例过大也增加了收获后土壤的无机氮残留。由于土壤肥力和质地不同,相同氮肥管理方法下两试验点小麦的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较大,因此,为达到作物高产和氮肥高效,对氮肥的同步调控应结合作物养分阶段需求、土壤养分供应特征和土壤肥力、质地的区域分异特征分区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管理 基肥 追肥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基追肥比例对密植秋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汪瑞清 胡泊 +3 位作者 吕丰娟 林洪鑫 魏林根 肖运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16,共6页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密植秋芝麻的节氮高产栽培技术,以品种金黄麻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2016和201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研究氮肥用量[即N_1(105kg/hm^2)和N_2(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即Z_1(7∶3)、Z_2(6∶4)、Z_3(5∶5)、Z_4(4∶6)、Z_5(3∶... 为了探索红壤旱地密植秋芝麻的节氮高产栽培技术,以品种金黄麻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2016和201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研究氮肥用量[即N_1(105kg/hm^2)和N_2(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即Z_1(7∶3)、Z_2(6∶4)、Z_3(5∶5)、Z_4(4∶6)、Z_5(3∶7)]对芝麻产量和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_1条件下,2016年Z_3的单株蒴果数较Z_2显著增加25.36%,Z_4的每蒴粒数和Z_2的千粒重较Z_1的分别显著增加19.96%和13.62%;不同的是,2017年Z_2的每蒴粒数较Z_3显著增加22.84%,对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在N_2条件下,2016年Z_3的千粒重较Z_4显著增加6.42%,其它处理间的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都无显著差异;N_2的平均产量(879.0kg/hm^2)较N_1显著增加22.3%;但是2017年N_1的平均产量(1 080.7kg/hm^2)较N_2增加8.1%。相同的是,两年的结果都表现为Z_2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芝麻产量表现为随着基肥的比例减少而先增后减。不同时期N_1的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显著高于N_2,且随生长发育进程而先增后减。不同位置的芝麻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面积指数都有显著差异,且随着测定位置的不断升高而降低。因此,氮肥用量为75kg/hm^2和基追肥比例为6∶4,有利于协调密植秋芝麻的群体冠层结构,保持秋芝麻的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氮肥用量 基追肥比例 产量 冠层结构
下载PDF
氮肥底追比例及施硫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美 赵广才 +6 位作者 石书兵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郭明明 张红 张兴卫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4-963,共10页
为明确氮肥底追比例与施硫间的互作效应,采用盆栽方式,以京冬8号和济麦20为供试材料,设置氮肥底追比例为3∶7(N_1)、5∶5(N_2)和7∶3(N_3)3个处理水平,每个底追比例下设置2个硫肥施用量:0kg·hm^(-2)(S0)和45kg·hm^(-2)(S_1),... 为明确氮肥底追比例与施硫间的互作效应,采用盆栽方式,以京冬8号和济麦20为供试材料,设置氮肥底追比例为3∶7(N_1)、5∶5(N_2)和7∶3(N_3)3个处理水平,每个底追比例下设置2个硫肥施用量:0kg·hm^(-2)(S0)和45kg·hm^(-2)(S_1),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开花期、成熟期营养器官及籽粒中氮素积累、分配以及对不同来源氮素利用的情况,同时对花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的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植株中积累氮素主要来自肥料氮,京冬8号成熟期来自肥料氮的积累量达60%~70%,而济麦20则达70%~80%。氮肥底追比例及硫肥互作对2个品种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京冬8号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花后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产量以及氮肥的利用效率均在N_1S_0时较高;济麦20营养器官贮藏氮素花后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在N1S0时较高,而在N3S1时,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氮肥的利用效率均较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栽培环境下,氮肥底追比例为N1时能够提高花前贮藏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的贡献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底追比例为N3时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京冬8号最优肥料组合为N_1S_0,济麦20最优肥料组合为N_3S_1。本研究结果为冬小麦大田生产中合理的肥料运筹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底追比例 硫肥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下载PDF
施肥量与氮肥基追比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被引量:38
20
作者 刘凤楼 宋美丽 +5 位作者 冯毅 孙道杰 李学军 李进仓 张睿 王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2-487,共6页
为给小麦品种西农979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两种施肥量(高肥:每公顷施纯氮270kg、P2O5225 kg、K2O 120 kg;中肥:每公顷施纯氮180 kg、P2O5120 kg、K2O 120 kg)和氮肥7∶3、6∶4、5∶3∶2、10∶0四种基追比例(一次追氮在... 为给小麦品种西农979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两种施肥量(高肥:每公顷施纯氮270kg、P2O5225 kg、K2O 120 kg;中肥:每公顷施纯氮180 kg、P2O5120 kg、K2O 120 kg)和氮肥7∶3、6∶4、5∶3∶2、10∶0四种基追比例(一次追氮在拔节期进行,两次追氮分别在拔节期与孕穗期进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西农97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产量比中肥处理产量提高9.66%;无论在中肥或高肥条件下,籽粒产量均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而提高。施肥量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粒数的影响居中,对群体穗数的调控作用较大。氮肥基追并施可显著提高成穗率。随施肥量的提高和氮肥追施比例的加大,群体穗数逐渐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但蛋白质含量增幅小,湿面筋含量增幅大。高施肥量下,氮肥基追比例5∶3∶2,西农979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 573.5 kg.hm-2、14.97%和3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西农979 氮肥基追比 产量和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