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reduced nitrogen and suitable soil moisture o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ological,bi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yield in the Huanghuai Plain,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ZHOU Su-mei ZHANG Man +4 位作者 ZHANG Ke-ke YANG Xi-wen HE De-xian YIN Jun WANG Chen-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34-250,共17页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affect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 activities,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soil ecosystem process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affect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 activities,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soil ecosystem process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s o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rhizosphere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 activities, and their temporal variations in relation to soil fertility under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conditions in a fluvo-aquic region. For this, we established a split-plot experiment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2014–2015 and 2015–2016) in the field with three levels of soil moisture: water deficit to no irrigation(W1), medium irrigation to(70±5)% of soil relative moisture after jointing stage(W2), and adequate irrigation to(80±5)% of soil relative moisture after jointing stage(W3);and three levels of nitrogen: 0 kg ha^–1(N1), 195 kg ha^–1(N2) and 270 kg ha^–1(N3). Results showed that irrigation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 activities. Soil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showed different trends in response to N level;the highest values of bacteria, protease, catalase and phosphatase appeared in N2, while the highest levels of actinobacteria, fungi and urease were observed in N3. In addition, these items performed best under medium irrigation(W2) relative to W1 and W3;particularly the maximum microorganism(bacteria, actinobacteria and fungi) amounts appeared at W2, 5.37×10^7 and 6.35×10^7 CFUs g^–1 higher than those at W3 in 2014–2015 and 2015–2016, respectively;and these changes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wing seasons. Microbe-related parameters fluctuated over time but their seasonality did not hamper the irrigation and fertilization-induced effects. Further, the highest grain yields of 13 309.2 and 12 885.7 kg ha^–1 were both obtained at W2 N2 in 2014–2015 and 2015–2016, respectively. The selected properties,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wheat yield and proved to be valuable indicators of soil quality. These re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bined treatment(W2 N2)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oil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soil fertility and wheat yield on the Huanghuai Pla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table soil moisture nitrogen-reduction rhizosphere soil MICROORGANISMS rhizosphere soil enzyme activity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下载PDF
宇宙射线中子法土壤水分监测在不同生态系统雨季的适用性
2
作者 石耀辉 王海龙 +8 位作者 朱永超 吴东丽 丁明明 勾秋磊 侯飙 张全军 刘聪 杨大生 张静 《气象科技》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宇宙射线中子法是目前测量中尺度土壤水分的一种新兴方法,通过监测近地表附近中子的数量来监测土壤含水率,理论探测深度12~76 cm。为了评估宇宙射线中子法土壤水分监测在草地、农田和林地3种不同生态系统测量深度适用性和对降水的敏感... 宇宙射线中子法是目前测量中尺度土壤水分的一种新兴方法,通过监测近地表附近中子的数量来监测土壤含水率,理论探测深度12~76 cm。为了评估宇宙射线中子法土壤水分监测在草地、农田和林地3种不同生态系统测量深度适用性和对降水的敏感性。本研究分析了中国气象局自动土壤水分站观测数据和遥感土壤水分监测数据与宇宙射线中子法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显示,宇宙射线中子法土壤水分监测草地0~20 cm效果最优,农田和林地0~30 cm最优;在农田和林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监测结果与自动土壤水分站点差异较小,优于遥感监测;但对于草地生态系统,宇宙射线中子法土壤水分监测结果与遥感监测结果差异比单点自动土壤水分站点监测更小,可能与草地土壤的强异质性有关。宇宙射线中子法土壤水分监测在草地、农田和林地生态系统均可以敏感的响应降水事件,较点尺度自动土壤水分站更易捕捉到区域水分的波动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射线中子法 土壤水分 降水 测量深度 适用性
下载PDF
基于气候和土壤水分综合适宜度指数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 被引量:29
3
作者 代立芹 李春强 +1 位作者 康西言 姚树然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9-526,共8页
利用河北省16个农气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灌溉记录和8个冬小麦主产市产量资料,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和模糊数据理论,建立了综合反映冬小麦生长期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的气温-日照... 利用河北省16个农气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灌溉记录和8个冬小麦主产市产量资料,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和模糊数据理论,建立了综合反映冬小麦生长期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的气温-日照-土壤水分适宜度评价模型,并以旬为时间步长,建立了基于气温-日照-土壤水分适宜度指数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气温-日照-土壤水分适宜度指数克服了气温-日照-降水适宜度指数仅考虑水分状况中降水条件的不足,能够客观反映冬小麦生长期的气象条件和土壤水分状况,与冬小麦产量变化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性高于气温-日照-降水适宜度指数;动态产量预报模型对1981-2008年历史拟合检验和2009-2010年预报试验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6.1%和1.2%,误差较小,表明建立的冬小麦产量动态预报模型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动态预报 气候适宜度 土壤水分适宜度 河北
下载PDF
棉花适宜土壤水分下限和干旱指标研究 被引量:61
4
作者 俞希根 孙景生 +2 位作者 肖俊夫 刘祖贵 张寄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5-38,共4页
通过研究确定了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棉花生育阶段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百分数)苗期为55%、蕾期为60%、花铃期为70%、成熟期为55%。干旱指标以棉花受旱程度分等,当各生育阶段土壤水分比适宜土壤水分下限值低1... 通过研究确定了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棉花生育阶段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百分数)苗期为55%、蕾期为60%、花铃期为70%、成熟期为55%。干旱指标以棉花受旱程度分等,当各生育阶段土壤水分比适宜土壤水分下限值低10%~15%时为中等干旱,小于10%时为轻度干旱,大于15%时为重度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适宜土壤水分 干旱
下载PDF
南京地区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湿度适宜范围的确定 被引量:9
5
作者 王传海 闵锦忠 +3 位作者 刘炜杰 刘嘉 胡磊 郑有飞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5年第1期28-30,共3页
在小麦的主要生育期进行了不同土壤湿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水分胁迫,研究了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经济产量、叶面积和单株干重与土壤湿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小麦对水分胁迫最敏感的生育期为拔节-... 在小麦的主要生育期进行了不同土壤湿度和不同持续时间的水分胁迫,研究了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经济产量、叶面积和单株干重与土壤湿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小麦对水分胁迫最敏感的生育期为拔节-开花期;而且不同生育期的适宜土壤湿度范围不同,并据此确定出南京地区小麦不同生育期适宜的土壤湿度范围。其结果对定量评估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和小麦生产中合理控制土壤湿度范围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生育期 小麦生产 适宜范围 土壤水分胁迫 南京地区 干重 小麦产量 参考价值 定量评估
下载PDF
减氮适墒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分布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嫚 周苏玫 +5 位作者 杨习文 周燕 杨蕊 张珂珂 贺德先 尹钧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885-3897,共13页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过量施氮的现象,研究了适量减氮在不同土壤墒情下硝态氮分布以及冬小麦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变化,为该地区小麦生产上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小麦生长季,在...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过量施氮的现象,研究了适量减氮在不同土壤墒情下硝态氮分布以及冬小麦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变化,为该地区小麦生产上科学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2015和2015—2016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灌水处理,自然降水(W1)、适墒(W2,70%±5%)、足墒(W3,80%±5%)和3个施氮量处理(不施氮,N1;减氮施肥,N2:195 kg·hm^(-2);常规高量氮肥,N3:270 kg·hm^(-2)),测定了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转运量和籽粒产量。【结果】0—60 cm土层硝态氮(NO_3-N)的分布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随土壤墒情的增大而减少;>60 cm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尤其是足墒(W3)加大了NO_3-N的淋溶,N2、N3水平下80—100 cm土层W3平均比W1高出了3.8 mg·kg^(-1)和4.2 mg·kg^(-1);减氮处理(N2)促进了NO_3-N吸收,成熟期0—20 cm土层NO_3-N比开花期平均降幅为2.3 mg·kg^(-1),高氮处理(N3)收获后土层中NO_3-N却有较多的富集。减氮适墒处理(W2N2)显著增加了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P<0.05),并促进氮素向籽粒的有效转运,尤其表现在叶片中;花前氮素转移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达最大,籽粒产量和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高出15.4%、27.3%,从而极显著提高了氮素吸收率和生产效率(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195 kg·hm^(-2),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5%,是兼顾产量、氮肥吸收和生产效率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减氮适墒 氮素吸收利用 硝态氮含量 产量
下载PDF
减氮适墒提高冬小麦旗叶光合潜力和籽粒产量 被引量:24
7
作者 周苏玫 张珂珂 +4 位作者 张嫚 李磊 张春丽 尹钧 贺德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7-1688,共12页
针对目前小麦高产栽培中大量投入氮肥引起的土壤板结、肥效降低等突出问题,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大田条件下设置自然降水(W1)、适墒(W2,70%±5%)、足墒(W3,80%±5%)3个水分处理和3个氮肥水平处理,即不施氮肥(N1)、减氮(N2... 针对目前小麦高产栽培中大量投入氮肥引起的土壤板结、肥效降低等突出问题,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大田条件下设置自然降水(W1)、适墒(W2,70%±5%)、足墒(W3,80%±5%)3个水分处理和3个氮肥水平处理,即不施氮肥(N1)、减氮(N2,195 kg hm^(–2))和高氮(N3,270 kg hm^(–2)),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冬小麦旗叶功能期内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在W1和W2条件下,N2处理不同时期旗叶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的光响应曲线逐渐上升的幅度均高于N1和N3处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光响应曲线下降的幅度也大于N1和N3处理;在W3条件下,N2、N3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相近。N2W2处理的旗叶光合参数在开花期最具优势,最大净光合速率为33.20μmol CO_2 m^(–2) s^(–1),光饱和点达1507.4μmol m^(-2) s^(-1),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提高21.4%和9.5%,而光补偿点最低,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潜能。连续两年产量结果显示,N2W2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在9个处理中最高,差异显著(P<0.01);籽粒产量在9500 kg hm^(–2)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比W2和W3条件下的其他处理平均提高18.8%。上述结果表明,在适墒条件下施氮量从270 kg hm^(–2)减少至195 kg hm^(–2),能充分发挥旗叶功能期的光合潜力,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适墒 小麦 旗叶 光响应曲线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黄精生长及多糖含量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贾向荣 焦劼 +3 位作者 马存德 刘峰 韩蕊莲 梁宗锁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07-2012,共6页
目的:研究3个水分条件对2年生黄精的生长、光合特性及干物质和多糖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控水实验的方法,测定适宜水分(75%田间持水量)、中度干旱(50%田间持水量)和重度干旱(35%田间持水量)水分条件下黄精的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 目的:研究3个水分条件对2年生黄精的生长、光合特性及干物质和多糖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控水实验的方法,测定适宜水分(75%田间持水量)、中度干旱(50%田间持水量)和重度干旱(35%田间持水量)水分条件下黄精的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多糖含量和光合作用指标。结果:3个水分条件下,黄精的株高、茎粗、叶长、叶宽等形态指标的生长动态均呈"S"型;水分含量显著影响黄精根茎、茎、叶的生长,干物质和多糖积累;中度干旱水分条件对干物质和多糖含量的影响与适宜水分条件无显著性差异,但表现出更适合多糖积累的趋势;重度干旱水分条件能够促进须根的增长,但不利于黄精茎、叶、根茎的生长及干物质和多糖含量积累,且折干率和根冠比较低,同时减少根系总产量;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黄精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瞬时水分利用率(WUEi)变化规律相似,呈明显的双峰曲线,中午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或过低均降低黄精对水分的利用率。结论:保持适当土壤干旱有利于黄精产量的提高,50%~75%的田间持水量更有利于黄精的生长发育及药用有效成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适度水分条件 中度干旱水分条件 重度干旱水分条件
下载PDF
河沟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化及植被分布与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春红 王治国 +1 位作者 铁梅 王国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8-23,共6页
以河沟流域土壤含水量测定和植被调查为基础 ,综合分析了不同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以及植被群落、植物种分布和生物量的变化。认为 :黄土残塬从塬中、塬坡、沟坡到沟底 ,土壤水分呈有规律的变化 ,从塬中到沟坡中上部 ... 以河沟流域土壤含水量测定和植被调查为基础 ,综合分析了不同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以及植被群落、植物种分布和生物量的变化。认为 :黄土残塬从塬中、塬坡、沟坡到沟底 ,土壤水分呈有规律的变化 ,从塬中到沟坡中上部 ,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 ,坡麓及沟底土壤含水量则最高 ,而阴坡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阳坡 ;农耕地土壤含水量高于草地 ,林地含水量最低 ;植被分布和生物量 ,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本呈正相关 ;植物对不同地貌部位的适应性不同 ,从而决定了植物分布与生长。通过综合分析 ,提出不同地貌部位植物的适应性评价表 ,为人工恢复植被的植物种选择提供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沟流域 土壤水分 空间变化 植被分布 生物量
下载PDF
冻融期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尚松浩 雷志栋 +2 位作者 杨诗秀 王义 赵冬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4-68,共5页
建立了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冻融期水热耦合迁移模型,并采用混合型Richards方程对冻融过程中的土壤饱和—非饱和水分流动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模拟结果与试验资料的对比表明所采用的模型是可靠的。根据模拟结果,冻结过程中潜... 建立了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冻融期水热耦合迁移模型,并采用混合型Richards方程对冻融过程中的土壤饱和—非饱和水分流动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模拟结果与试验资料的对比表明所采用的模型是可靠的。根据模拟结果,冻结过程中潜水位最大降深与初始潜水埋深间的关系可用反Logistic公式表示。对于内蒙古河套灌区,考虑融化期春小麦需水要求的土壤封冻前的适宜地下水位约为1.5m~2.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冻融 水热迁移 地下水位 数值模拟 土壤水分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林土壤水分与植被适宜度探讨 被引量:30
11
作者 阿拉木萨 裴铁璠 蒋德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6-431,共6页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不同密度、不同树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及蒸散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人工固沙小叶锦鸡儿林地土壤水分状况随着树龄增大和栽植密度的加大而不断恶化,流动沙丘和天然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优于人工植被区...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不同密度、不同树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区土壤水分及蒸散量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人工固沙小叶锦鸡儿林地土壤水分状况随着树龄增大和栽植密度的加大而不断恶化,流动沙丘和天然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优于人工植被区;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1m×1m密度4年生植被区和2m×2m密度成龄植被区土壤含水量高于凋萎湿度,生长末期土壤贮水量有较多节余,土壤水分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建议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幼年期采用1m×1m密植,其后通过间伐,成龄期保持2m×2m密度,为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人工固沙林地 土壤水分 蒸散量 适宜度
下载PDF
东北三省水稻干湿交替灌溉模式适宜性分区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晓煜 杨晓光 +5 位作者 Tao Li 张天一 刘涛 项洪涛 孙翌晨 刘志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节水灌溉模式在东北水稻种植区的适宜性,该文基于东北三省水稻种植区1981-2016年县域气象资料、水稻作物资料以及土壤资料,利用调参验证后的ORYZA(v3)水稻模型,模拟了过去36a淹...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节水灌溉模式在东北水稻种植区的适宜性,该文基于东北三省水稻种植区1981-2016年县域气象资料、水稻作物资料以及土壤资料,利用调参验证后的ORYZA(v3)水稻模型,模拟了过去36a淹水灌溉(flood irrigation,FL)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iv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WD)2种灌溉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产量的高产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高效性,综合分析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在研究区域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16年2种灌溉模式下,研究区域水稻平均产量显著增加,呈由西南向东北减少空间变化特征;过去36a水稻耗水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空间上整体呈西高东低;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显著提高趋势,淹水灌溉模式下分布南低北高,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整体东高西低。2)与淹水灌溉相比,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研究区域内水稻产量减少1%~19%,平均减少11%,但水稻耗水量可降低3%~26%,平均为15%,研究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3)干湿交替灌溉模式最适宜区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辽河平原南部、吉林省扶余-蛟河一线及延吉地区、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东南部,适宜区集中在辽宁省辽河平原南部凌海、海城等地区、吉林省中部的永吉-磐石-柳河口一线以及黑龙江省中东部的方正、富锦等地区,次适宜区位于辽宁省东部灯塔、开原等地区,吉林省镇赉、双辽地区及黑龙江省中东部铁力、饶河地区,较适宜区分布在辽宁省东北部铁岭、清原等地区,吉林省长白、洮南及黑龙江省西部富裕-林甸-安达一带。研究区域干湿交替灌溉模式对节约水资源及保证水稻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模型 土壤水分 东北三省 水稻产量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适宜性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及消长规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文军 胡小龙 +1 位作者 阿腾格 樊文颖 《内蒙古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7-31,共5页
本文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鉴于此。
关键词 沙地 土壤水分 覆盖率 消长规律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作物非充分灌溉适宜水分下限确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超 汪有科 张立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78,共3页
SPAC系统中水总是从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土壤水势的高低是影响植物根系吸水速率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土壤含水量来说,用土壤水势作作物非充分灌溉的下限指标更具科学性,更利于水分下限指标的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整个生育期来说,... SPAC系统中水总是从水势高处流向水势低处,土壤水势的高低是影响植物根系吸水速率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土壤含水量来说,用土壤水势作作物非充分灌溉的下限指标更具科学性,更利于水分下限指标的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整个生育期来说,-200 kPa是比较适宜的大棚番茄土壤水势下限。在这一指标的推广过程中,须先测定当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从曲线上找出该适宜水势对应的土壤含水量,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达到控制土壤水势的目的,从而实现精量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特征曲线 非充分灌溉 土水势 水分下限 土壤含水率
下载PDF
安徽沿淮淮北小麦抗灾与高产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承霖 姚大年 +2 位作者 章力干 钱晓华 郭颖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724,共8页
针对安徽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存在的10月中旬前后常规播种季节遇旱难全苗,冬春低温冻害、冷害,春雨诱发病害与龙卷风强对流天气引起倒伏等多种气象灾害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情况,提出优化品种布局,选用弱冬性小麦品种为主导,适墒早播与降... 针对安徽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存在的10月中旬前后常规播种季节遇旱难全苗,冬春低温冻害、冷害,春雨诱发病害与龙卷风强对流天气引起倒伏等多种气象灾害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情况,提出优化品种布局,选用弱冬性小麦品种为主导,适墒早播与降低播量相结合,改传统一次性撒施基肥为基肥正位深施,重施拔节肥,夏秋两茬秸秆还田改良沙姜土壤,提高肥效;研制集秸秆还田、旋耕整地、正位深施基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机具等关键创新技术。在8个县(区)高产创建田示范应用,取得了抗御灾害与形成高产同步的技术目标任务,增产增效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弱冬性品种 适墒早播 正位深施基肥 秸秆还田 农机农艺融合
下载PDF
毛乌素流动沙地植物分布及盖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廖汝棠 张文军 《内蒙古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21,共7页
在毛乌素沙地绿化过程中如何确定流动沙地中适宜植被覆盖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一些沙生植物的自然分布及盖度进行了探讨,由于流动沙地中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可选择其最大的盖度值为种植盖度。但是,固定沙地应控... 在毛乌素沙地绿化过程中如何确定流动沙地中适宜植被覆盖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一些沙生植物的自然分布及盖度进行了探讨,由于流动沙地中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可选择其最大的盖度值为种植盖度。但是,固定沙地应控制半灌木及灌木的盖度。固定沙丘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适宜植被盖度 土壤水分 沙地
下载PDF
基于同化数据的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洪奎 武建军 +3 位作者 李小涵 刘雷震 杨建华 韩忻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91-2202,共12页
农业干旱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及时、准确地监测农业干旱状况有助于制定区域减灾策略,降低灾害损失。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是基于历史土壤湿度时间序列构建的一种农业干旱指数,目前分析该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十... 农业干旱是导致作物减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及时、准确地监测农业干旱状况有助于制定区域减灾策略,降低灾害损失。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MI)是基于历史土壤湿度时间序列构建的一种农业干旱指数,目前分析该指数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利用数据同化的根区土壤湿度数据构建SSMI,并通过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农业干旱灾害记录数据的对比以及与冬小麦产量的关系分析,综合评价SSMI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宜性。结果表明,SSMI与SPE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1);利用SSMI识别的农业干旱与农气站点干旱灾害记录是基本一致的,SSMI能够有效反映干旱发生、发展直至减轻的演变过程;冬小麦生长季SSMI与减产率显著相关,利用SSMI识别的农业干旱发生区域与基于统计数据计算的减产区域基本相符,SSMI能够对农业干旱引起的冬小麦减产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综上所述,基于同化数据构建的SSMI能够反映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干旱状况,利用SSMI监测区域农业干旱状况是适宜的。研究可为基于土壤湿度的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化运行提供依据,为黄淮海平原的抗旱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 适宜性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宜林荒山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更正的研究
18
作者 常建国 吕皎 +2 位作者 张晋英 李天珍 沈桂芳 《山西林业科技》 1997年第4期6-12,21,共8页
在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对太行山宜林荒山土壤含水率进行了连续3a的观测,采用更正系数的方法,建立了不同降水量和不同降水间隔情况下,不同坡向及土层,隔旬、隔候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的更正模型,经检验,平均精度达87.4%~9... 在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对太行山宜林荒山土壤含水率进行了连续3a的观测,采用更正系数的方法,建立了不同降水量和不同降水间隔情况下,不同坡向及土层,隔旬、隔候土壤含水率预测模型的更正模型,经检验,平均精度达87.4%~9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人工模拟降水 更正系数 宜林荒山
下载PDF
土下覆膜与适宜灌水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率 被引量:15
19
作者 何立谦 张维宏 +4 位作者 杜雄 张永升 王磊 曹彩云 李科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94-104,共11页
为缓解河北平原区水资源匮乏与小麦生产水分高耗的特征性矛盾,该文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拔节期灌水75 mm、抽穗期灌水75 mm、灌浆期灌水75 mm、雨养,露地条件下雨养和常规生产(CK)共6个处理,定位研究了连续3个生长季... 为缓解河北平原区水资源匮乏与小麦生产水分高耗的特征性矛盾,该文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拔节期灌水75 mm、抽穗期灌水75 mm、灌浆期灌水75 mm、雨养,露地条件下雨养和常规生产(CK)共6个处理,定位研究了连续3个生长季的土下微膜覆盖与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用水与产量形成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土下微膜覆盖种植小麦,基本苗数和有效穗数较CK分别降低了8.6%~12.0%和7.4%~11.7%,拔节至抽穗期75 mm灌水保证了覆盖下小麦生物产量形成及穗粒数、粒重的提高。土下微膜覆盖并适时灌水75 mm,开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比CK提高37.2%~57.3%,对籽粒贡献率提高4.7%~10.1%。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抽穗前一次灌水,全生育期田间耗水减少99.9~118.9 mm,用占CK 3/4的耗水量生产了与其相当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1%~34.5%。回归分析表明,土下微膜覆盖下拔节-抽穗田间耗水118 mm可获得最高的生物产量,抽穗-灌浆耗水78 mm可获得15个以上的结实小穗数和灌浆期不小于5的叶面积指数,从而籽粒产量得以有效维持。2 m土体贮水随小麦生育进程和种植年限的推进而呈现亏损态势,而且趋近地表土壤水分亏损就越多。从第2季开始,持续干旱导致覆盖下灌浆期灌水对提高产量已不具有作用,反而增加耗水,灌溉时间前移可增加产量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播种时土壤贮水较上季小麦收获时大幅增加,播种-拔节期间土壤贮水保蓄是小麦节水生产的关键,土下微膜覆盖则可实现麦田土壤贮水的秋冬保蓄、春季供应的跨季节调用。在河北省小麦产区,土下微膜覆盖结合春季适时少量灌水是有效降低小麦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维持小麦产量的新型种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灌溉 水分 冬小麦 土下微膜覆盖 适宜灌水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迟播条件下小麦烂耕烂种与适墒播种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年宝 唐防健 +5 位作者 姚存章 刘国林 肖云 王勇 钱鹤松 丁万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6期44-46,50,共4页
[目的]探明迟播条件下烂耕烂种与适墒播种小麦产量差异。[方法]以小麦品种宁麦1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墒情、播种方式、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植株性状、基本苗、穗数及总叶片数的影响。[结果]在水稻迟收、墒情不利造成小麦... [目的]探明迟播条件下烂耕烂种与适墒播种小麦产量差异。[方法]以小麦品种宁麦1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墒情、播种方式、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植株性状、基本苗、穗数及总叶片数的影响。[结果]在水稻迟收、墒情不利造成小麦过迟播情况下,创造条件抢早播种利于小麦稳产。浅旋耕撒播种较板茬小麦能提高小麦产量。过迟播小麦增大播量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结论]该研究为探索小麦抗逆栽培新途径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播 烂耕烂种 适墒播种 小麦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