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浓度下4个取代苯污染物与硝酸铅的混合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被引量:7
1
作者 黄伟英 陈鸿汉 刘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2,共6页
多种污染物混合特别是低浓度下的混合对生物的联合毒性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选择了3类污染物苯酚、间甲基苯酚、苯胺、对硝基苯胺、硝酸铅,采用美国微板光度计测定了它们对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的... 多种污染物混合特别是低浓度下的混合对生物的联合毒性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选择了3类污染物苯酚、间甲基苯酚、苯胺、对硝基苯胺、硝酸铅,采用美国微板光度计测定了它们对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的单一及联合毒性。应用非线性拟合技术模拟了这5种物质及其混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硝酸铅可用Logit模型模拟,其它4个物质能用Weibull模型准确描述,所有拟合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均方根误差在0.02以下。根据纯物质的EC50值,获得这5个物质的毒性强弱顺序:硝酸铅〉对硝基苯胺>间甲基苯酚>苯酚>苯胺。混合实验设计了各物质在EC50、EC1、无观察效应浓度(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NOEC)比例的混合。用浓度加和(dose addition,DA)和独立作用模型(independent action,IA)对混合物毒性进行预测。IA基本准确预测了这5个物质在各自EC50混合的毒性。DA与IA模型都稍微过高地预测了以EC1及NOEC浓度比例混合的联合毒性,但都在毒理学实验容许的范围之内。这5个物质以NOEC混合时对测试生物Q67没有产生明显毒性,但是还不能判定这些物质在此浓度下混合是安全的。污染物在各自的NOEC浓度下混合是否对其它生物有潜在的威胁还需更多毒理学实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苯胺 硝酸铅 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 青海弧菌 毒性
下载PDF
丙烯酰胺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被引量:2
2
作者 丁中海 陆海天 +3 位作者 刘冬姝 王喆 潘国隆 金洪钧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5-67,共3页
丙烯酰胺对大型(Daphniamagna)的急性试验表明,丙烯酰胺对大型的24h LC50、48h LC50值分别为173.21和89.59mg·L-1。21d生活周期试验结果表明,大型的生殖指标是对该种化合物最为敏感的慢性毒性参数。丙烯酰胺对大型生殖的... 丙烯酰胺对大型(Daphniamagna)的急性试验表明,丙烯酰胺对大型的24h LC50、48h LC50值分别为173.21和89.59mg·L-1。21d生活周期试验结果表明,大型的生殖指标是对该种化合物最为敏感的慢性毒性参数。丙烯酰胺对大型生殖的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为1.56mg·L-1,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为3.13mg·L-1,并据此计算出该毒物的最大允许浓度(MATC)为2.47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大型溞 急性毒性 无可见效应浓度 最低可见效应浓度 毒物最大允许浓度
下载PDF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绍臣 林辉 +2 位作者 李菁菁 卞晓慧 王桂艳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20期69-70,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每组均为60例。三组使用中低高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对三...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每组均为60例。三组使用中低高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对三组的阻滞情况,麻醉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浓度组患者的肌皮神经阻滞率为100.0%,桡神经为100.0%,尺神经为81.7%,中浓度组分别为93.3%、91.7%、71.7%,低浓度组分别为85.0%、86.7%及61.7%,三组的神经阻滞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患者的麻醉生效时间、持续时间、阻滞恢复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0.3%~0.5%之间的浓度,随着罗哌卡因的浓度增加,阻滞效果也会提升,镇痛持续时间越长,术后恢复时间也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 罗哌卡因 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对比 观察
下载PDF
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在赤眼蜂慢性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欣 赵丹丹 +3 位作者 姚蓉 袁善奎 张燕 高聪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目的]探索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作为评价农药慢性毒性影响指标的可行性,为制定农药对赤眼蜂慢性毒性影响试验准则奠定基础。[方法]用药膜法对3种赤眼蜂(稻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及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索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作为评价农药慢性毒性影响指标的可行性,为制定农药对赤眼蜂慢性毒性影响试验准则奠定基础。[方法]用药膜法对3种赤眼蜂(稻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及松毛虫赤眼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卵卡浸渍法进行慢性毒性试验,探索5种农药(25~400 mg·L^(-1)乐果、10~160 mg·L^(-1)吡虫啉、5 000mg·L^(-1)氟铃脲、4 000 mg·L^(-1)毒氟磷及2 000 mg·L^(-1)恶唑砜)对药剂敏感性较强的不同虫态赤眼蜂羽化率、寄生率及成蜂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乐果和吡虫啉的NOEC分别为200和20 mg·L^(-1),高于二者防治水稻飞虱和螟虫田间最高推荐剂量,在应用时应避开赤眼蜂生防时期。5 000 mg·L^(-1)氟铃脲对松毛虫赤眼蜂、4 000 mg·L^(-1)毒氟磷和2 000 mg·L^(-1)恶唑砜对稻螟赤眼蜂卵期、幼虫期、预蛹期和蛹期是安全的。[结论]NOEC作为评价慢性毒性影响指标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农药对赤眼蜂慢性毒性影响的重要考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赤眼蜂 慢性毒性测试 无可观察效应浓度
下载PDF
UO-126对HeLa细胞增殖及对FBW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孙迪 沈宜 +3 位作者 汪少华 向自武 谢莹珊 姜歆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0,144,共4页
目的:观察UO-126对人类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增殖及对F-盒和含蛋白7的WD重复结构域FBW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UO-126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FBW7在HeLa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RT-PCR、Western blot检测FBW... 目的:观察UO-126对人类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增殖及对F-盒和含蛋白7的WD重复结构域FBW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UO-126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FBW7在HeLa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RT-PCR、Western blot检测FBW7 mRNA及蛋白在UO-126阻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各浓度UO-126具有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UO-126处理HeLa细胞后FBW7阳性表达增强。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O-126作用后HeLa细胞FBW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未处理HeLa细胞明显增高(P<0.05)。结论:MAPK信号通路阻断剂UO-126抑制HeLa细胞增殖,FBW7位于MAPK信号通路的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O-126 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 FBW7 MAPK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近地面臭氧观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新春 李汉林 +5 位作者 陆辉 杨兴华 霍文 何清 雷发胜 陈红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5-104,共10页
既有研究表明,高浓度的近地面臭氧污染,不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植被的生长以及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近地面的臭氧浓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该文使用地表臭氧浓度观测仪器对帕米尔高原塔什库... 既有研究表明,高浓度的近地面臭氧污染,不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植被的生长以及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近地面的臭氧浓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该文使用地表臭氧浓度观测仪器对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近地面臭氧浓度开展连续自动观测,利用2016年12月11日-2020年4月30日臭氧数据及相应时段的气象数据资料,分析了地表臭氧质量浓度的各种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沙尘天气过程臭氧日变化特征,同时还探讨了臭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臭氧浓度日变化规律为明显的单峰型,白天变化非常大,夜间变化比较缓慢,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布在3.8~125.9 mg/m^3;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与臭氧浓度日变化完全相反,有2 h的滞后性,即PM10、PM2.5和PM1质量浓度比臭氧浓度变化明显晚2 h达到峰值和谷值。(2)臭氧浓度周变化特征为:最高值出现在星期日,最低值出现在星期二,表现出较弱的周末效应现象。(3)2016年12月-2020年4月观测期间,2017年1-11月变化规律明显,以6月为中心两边逐渐降低的对称结构分布,其中月平均浓度最高为98.7 mg/m^3,月平均浓度最低为34.0 mg/m^3。(4)季节变化与沿海内地大中型城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具体表现在夏季、秋季2个季节臭氧质量浓度较高,春季和冬季臭氧质量浓度比较低,并且值比夏季和秋季相差很大。夏季和秋季是4个季节中臭氧浓度日变化最剧烈的;春季变化位居其次,冬季变化最小。(5)浮尘天气过程在地表臭氧浓度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浮尘天气来临,臭氧浓度逐渐降低,浮尘天气过程结束后,地表臭氧浓度逐渐升高。(6)晴天的臭氧浓度明显比阴天、阵雨和浮尘天气高。影响臭氧污染发生的因素较多并且是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太阳辐射的变化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 臭氧浓度 影响因素 PM 观测 帕米尔高原
下载PDF
四环素及盐酸四环素对尾草履虫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辰笈 丁霜 +1 位作者 赵也 陈瑛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4期46-49,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四环素及盐酸四环素对尾草履虫的急慢性毒性效应,初步评价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威胁。测定了四环素和盐酸四环素24 h半致死浓度(LC50)和最低有效浓度(LOEC),并以LOEC进行胁迫实验,观察尾草履虫15天单克隆生长... 本研究旨在探讨四环素及盐酸四环素对尾草履虫的急慢性毒性效应,初步评价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威胁。测定了四环素和盐酸四环素24 h半致死浓度(LC50)和最低有效浓度(LOEC),并以LOEC进行胁迫实验,观察尾草履虫15天单克隆生长曲线变化。结果表明:四环素对尾草履虫的LC50值为52.36125 mg/L,LOEC值为15.19917 mg/L;盐酸四环素对尾草履虫的LC50值为50.24583 mg/L,LOEC值为24.67175 mg/L。15天慢性毒性试验显示2种抗生素对尾草履虫的单克隆生长曲线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使其种群增长率降低,种群数量减少。说明四环素和盐酸四环素对单细胞动物存在急、慢性毒性效应,应明确其使用和排放标准,并积极开展监测和污染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盐酸四环素 尾草履虫 毒性效应 半致死浓度 最低有效浓度
下载PDF
噻唑锌对大型溞的急性及慢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童丽丽 陶芳怡 +1 位作者 孙永祺 吴慧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2-659,共8页
噻唑锌是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高效噻二唑类有机锌杀菌剂,主要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为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静态法,将大型溞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噻唑锌中,通过48 h和21 d暴露试验,分别研究了... 噻唑锌是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高效噻二唑类有机锌杀菌剂,主要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为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静态法,将大型溞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噻唑锌中,通过48 h和21 d暴露试验,分别研究了噻唑锌对大型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进行了噻唑锌实际浓度分析,确保试验过程中噻唑锌浓度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果表明:噻唑锌对大型溞的48 h-EC50值为213.3μg/L,剂量-效应方程为y=3.08x-7.10 (r为0.93);持续暴露21 d,一定浓度噻唑锌对大型溞有明显的毒性效应,其中4.26μg/L浓度组对大型溞的各项生命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 <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F0代大型溞单雌总产溞数和产胎数平均减少53.45%和31.15%,首胎时长平均延迟2.75 d,并可显著降低蜕壳次数,抑制溞体生长。所有观测指标中,噻唑锌对大型溞F0代单雌总产溞数、单雌产胎数和21 d体长的最高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2.13μg/L。同时,F1代染毒各处理组的单雌总产溞数和产胎数均有明显减少,溞体生长受抑制,但与溶剂对照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F1代大型溞恢复试验中,各观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噻唑锌对大型溞子代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噻唑锌对亲代大型溞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有不良影响,存在一定的水生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锌 大型溞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风险评估 无可观察效应浓度
下载PDF
Laboratory culture of the freshwater benthic gastropod Bellamya aeruginosa (Reeve) and its utility as a test species for sediment toxicity 被引量:23
9
作者 Taowu Ma Shuangjiao Gong +4 位作者 Ke Zhou Cheng Zhu Kaidong Deng Qinghua Luo Zijian W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04-313,共10页
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original laboratory culture and sediment toxicity testing protocols for the freshwater gastropod Bellamya aeruginosa (Reeve), a new potential species for sediment toxicity testing. B. aer... 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original laboratory culture and sediment toxicity testing protocols for the freshwater gastropod Bellamya aeruginosa (Reeve), a new potential species for sediment toxicity testing. B. aeruginosa was successfully cultured with an effective culture system under propos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Optimal ad libitum feeding levels for larvae, juveniles, and adults were 2.0, 6.0, and 16.0 mg fish food/(snall.day), respectively. Mean survival rates of juveniles were higher than 90%, The snails could be sexed at 9 weeks of age, and their generation time is approximately 4 months. Reproduction continued all year around; the mean fecundity was 0.55 newborn/(female.day). The utility of this species for bioassays was evaluated in both 10-day and 28-day case studies with artificial sediments. The 10-day LC50 of Cu for larvae was 480 μg/g dry weight (dw), and the lowest observed effects concentration of Cu for survival and growth of larvae was 195 μg/g dw. Survival and growth are reliable indicators of acute toxicity. Larvae accumulated more Cu than adults. B. aeruginosa exhibited a higher sensitivity to Cu exposure than standard test species (Hyalella azteca and Chironomus tentans). The 28-day test of sediment toxicity with adults showed that fecundity was a robust endpoint indicator of reproductive toxicity, and the biochemical endpoint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catalase, and glutathione could be used as sensitive biomarkers for Cu-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B. aeruginosa can be therefore recommended as a candidat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freshwater sediment toxicity test protoc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POD CULTURES life history lowest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 BIOACCUMULATION oxidative stress
下载PDF
4,4’-DDT全生命周期暴露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生长、生殖、心率、行为、存活及基因转录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涵 李俊 刘春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9-191,共13页
大型溞(Daphnia magna)慢性毒性测试的毒理学数据是美国环境保护局水质基准(water quality criteria,WQC)制定中非常重要的数据来源,用以推导能有效保护水生生物的化学污染物浓度阈值。以往的研究表明,在部分生命周期暴露的基础上得出... 大型溞(Daphnia magna)慢性毒性测试的毒理学数据是美国环境保护局水质基准(water quality criteria,WQC)制定中非常重要的数据来源,用以推导能有效保护水生生物的化学污染物浓度阈值。以往的研究表明,在部分生命周期暴露的基础上得出的最低观察效应浓度(lowest observed effective concentration,LOEC)有时会高于在大型溞全生命周期暴露时的LOEC。因此,对于一些具有生物富集性和环境持久性的化学污染物而言,由部分生命周期测试的毒理学数据推导出的水质基准在全生命周期暴露后是否仍然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尚未明确。为此,本研究选取美国环境保护局WQC文件中的污染物4,4’-滴滴涕(4,4’-DDT)为受试化学污染物,其基准连续浓度(criteria continuous concentration,CCC)为测试浓度,开展模式生物大型溞全生命周期暴露实验,检测4,4’-DDT在大型溞不同生命阶段对其生长、生殖、心率、行为、存活及基因转录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环境保护局WQC文件制定的4,4’-DDT的CCC对大型溞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生殖、存活都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生命阶段对于其心率和行为有显著性的毒性效应。基因转录结果表明,4,4’-DDT在生长阶段和死亡阶段分别显著性改变了大型溞与免疫功能和细胞信号传导功能相关代谢通路中基因的转录。此外,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心率参数的LOEC从第21天的1 ng·L^(-1)降低至第32天的0.1 ng·L^(-1),说明即使在0.1 ng·L^(-1)暴露条件下仍然能够观察到4,4’-DDT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因此在对一些持久性环境污染物作环境风险评估与环境基准制定时,全生命周期毒性测试也应得到适当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4’-DDT 大型溞 最低效应浓度 全生命周期暴露 美国水质基准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剂对犬体外循环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龚文辉 葛圣林 +3 位作者 张成鑫 张胜权 冯俊波 张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抑制剂多西环素(Doxycycline)对体外循环(CPB)引起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健康杂种幼犬(体重10~12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 目的研究外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抑制剂多西环素(Doxycycline)对体外循环(CPB)引起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健康杂种幼犬(体重10~12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10);对照组:CPB前后不采取任何肺保护措施;实验组:CPB术前3d每天饲料拌食多西环素(30mg/kg体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MMP-9浓度;监测两组犬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计算术前和术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比色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BALF总蛋白。CPB后,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计算肺组织干湿重系数(W/D)。结果两组犬血浆MMP-9浓度随CPB时间延长而显著增高,CBP150min和270min时实验组血浆中MMP-9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9.45±5.29ng/mlvs.18.66±5.90ng/ml,t=3.664,P=0.005;16.63±2.90ng/mlvs.26.17±5.96ng/ml,t=5.216,P=0.001)。实验组MPO活性,BALF中总蛋白浓度,肺组织W/D,术后A-aDO2和RI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2,P=0.000;t=5.081,P=0.001;t=2.266,P=0.050;t=4.927,P=0.001;t=6.679,P=0.000)。肺组织病理和电子显微镜显示实验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多西环素通过抑制MMP-9的分泌,降低细胞基底膜的降解,减轻肺泡白细胞浸润和肺水肿,可起到对肺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急性肺损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 多西环素 肺保护
下载PDF
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阮剑辉 程南 夏中元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30期1-4,共4页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E组),每组30例.C组采用丙泊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l;E组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 μg/m],三组均采用瑞芬太尼浓度为4 ng/ml的血浆靶控输注,静脉推注顺阿曲库铵0.2 mg/kg.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 (T2)、3 min(T3)、5 min(T4)、10 min(T5)的MAP和HR,记录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三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时MAP及HR均显著低于本组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时MAP及HR显著低于E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显著低于C组[6.7%(2/30)比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颅内动脉瘤 靶控输注 麻醉诱导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The assessment of time dependent flow of Williamson fluid with radiative blood flow against a wedge 被引量:1
13
作者 K.Subbarayudu S.Suneetha P.Bala Anki Reddy 《Propulsion and Power Research》 SCIE 2020年第1期87-99,共13页
The present pagination reports both Brownian diffusion and thermophoresis aspects subject to magneto hydrodynamic Williamson fluid model.Assuming the flow is unsteady and blood is treated as Williamson fluid over a we... The present pagination reports both Brownian diffusion and thermophoresis aspects subject to magneto hydrodynamic Williamson fluid model.Assuming the flow is unsteady and blood is treated as Williamson fluid over a wedge with radiation.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transformed into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using similarity variables.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transformed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RK 4th order method along with shooting technique solver.The effects of 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Hartmann number,local Weissenberg number,radiation parameter,unsteadiness parameter,Prandtl number,Lewis number,Brownian diffusion,thermophoresis,wedge angle parameter,moving wedge parameter,on velocity,temperature,concentration,skin friction,heat transfer rate and mass transfer rate have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Th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profile deprives for larger We and an opposite trend is observed for concentration.The radiation parameter is propositional to temperature and a counter behaviour is observed for 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resent pagination reports both Brownian diffusion and thermophoresis aspects subject to magneto hydrodynamic WILLIAMSON fluid model. Assuming the flow IS unsteady and blood IS treated as WILLIAMSON fluid over a WEDGE with radiati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transformed into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using similarity variables.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he transformed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RK 4th order method along with shooting technique solver.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Hartmann NUMBER local Weissenberg NUMBER radiation PARAMETER unsteadiness PARAMETER Prandtl NUMBER Lewis NUMBER Brownian diffusion thermophoresis WEDGE angle PARAMETER moving WEDGE PARAMETER on velocity temperature concentration skin friction heat transfer rate and mass transfer rate have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profile deprives for larger We and an opposite trend IS observed for concentration. The radiation PARAMETER IS propositional to temperature and a counter behaviour IS observed for Pr.
原文传递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丹 刘庆淮 +4 位作者 王桂云 付金玲 车松天 苏冠方 隋桂琴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8-551,共4页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PDR患者25例31只眼的玻璃体标本.其中,继发NVG者13只眼作为实验组,无NVG者18只眼作为对照组...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PDR患者25例31只眼的玻璃体标本.其中,继发NVG者13只眼作为实验组,无NVG者18只眼作为对照组.配制含10、100、1000 ng/ml SDF-1α和10 ng/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培养液,并以此分组 测量各浓度组与体外对照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管腔样结构及毛细血管样结构全长.配制含10、100、1000 ng/ml SDF-1α和100 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培养液,并以此分组 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掺入法行细胞增生检测,分析各浓度组与体外对照组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玻璃体标本实验组和玻璃体标本对照组患者玻璃体标本中VEGF和SDF-1α含量.结果 体外血管生成检测显示,10、100、1000 ng/ml SDF-1α和10 ng/ml VEGF组HUVEC管腔样和毛细血管样结构长度均较体外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生检测显示,10、100、1000 ng/ml SDF-1α和100 ng/ml VEGF 组A值均较体外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显示,玻璃体标本实验组患者玻璃体标本中SDF-1α和VEGF含量均明显高于玻璃体标本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DF-1α参与了PDR继发NVG的形成过程,可能与SDF-1α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病理学 趋化因子CXCL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