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Land:An Econometric Study in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1
作者 Hu Weiyan Zhang Anlu Liu Caixi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年第1期65-75,共11页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land in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aking account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nto Carlino-Mills's model on the regional gro...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land in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aking account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nto Carlino-Mills's model on the regional growth. Two-stage-least-squares and ordinary-least-squares were employed. Recent data for district (grade)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05) were us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 urban population in-fluence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vice versa, but the evidence that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fluenced urban population was stronger than the evidence that urban population influence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second, urban popula-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both influenced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but the evidence that urban population influenced rural urban land conversion was more stronger than the evidence that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did. We also found that: first,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fluenced urban population in a positive way, and vice versa, but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fluenced urban population in a negative way, and vice versa; second,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fluenced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n a positive way, but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fluenced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n a negative way.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key of urbanization i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spe-cially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tertiary industry, which might promot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land har-mon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业人口 城市土地 计量经济学 就业 框架 城市人口 第三产业 最小二乘
下载PDF
中部六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及特征分析
2
作者 杜孟鸿 师皓容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5期74-79,共6页
从城乡系统中选取要素的角度出发,定量计算2010、2015、2018年中部六省的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计算每个要素和其他两个要素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城乡非农化转型中产业、土地、人口转型的协同演化... 从城乡系统中选取要素的角度出发,定量计算2010、2015、2018年中部六省的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同时计算每个要素和其他两个要素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城乡非农化转型中产业、土地、人口转型的协同演化存在的问题和显现出来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上升;中部六省的“人口-产业”非农化转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土地-人口”“产业-土地”转型的协同演化基本同步,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调度有待提高;应以经济发展和优化城乡之间的土地分配关系为主要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不同的地区应该有针对性地发展经济和推进城镇化,尤其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定位,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发展合适的产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同步推进,促进产业、土地、人口非农化转型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产业 土地 人口 非农化转型
下载PDF
务农情境下的工作—家庭冲突研究
3
作者 马春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202,共22页
本文基于CSS2021年的数据讨论了务农情境下的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发现,双向工作—家庭冲突,即“工作对家庭干扰”(WIF)和“家庭对工作干扰”(FIW)不仅存在于非农群体中,也存在于务农群体中。务农群体FIW水平甚至超过了非农群体。在不... 本文基于CSS2021年的数据讨论了务农情境下的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发现,双向工作—家庭冲突,即“工作对家庭干扰”(WIF)和“家庭对工作干扰”(FIW)不仅存在于非农群体中,也存在于务农群体中。务农群体FIW水平甚至超过了非农群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工作—家庭冲突水平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因此,在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工作—家庭平衡研究和工作—家庭增益研究中,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都应该将务农群体纳入研究视野;在政策制定层面,国家应关注务农群体在工作—家庭平衡上的需求,他们不仅面临着工作—家庭冲突的困扰,也相对更为脆弱,更需要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家庭冲突 务农群体 非农群体 WIF FIW
下载PDF
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与乡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崔家兴 靳涵 +3 位作者 罗滢渊 林勇 童新 朱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2-1836,共15页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非农化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存在围绕中心城市高值集聚的态势。非粮化则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倾向,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县域非粮化程度较高。研究期内非农化和非粮化呈整体加剧趋势,乡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显著提升。(2)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之间呈现较强耦合作用,失调区域逐渐扩大。(3)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逐渐增强。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且数量逐渐减少,低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分散。(4)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时空动态特征,但县域及其邻域协同变动的比例较高,表明具有较强的局域整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非粮化 乡村人口空心化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区域旅游系统规模等级结构的实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吕利军 王嘉学 袁花 《旅游研究》 2010年第1期7-12,共6页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分形值q,以区域非农业人口、GDP规模和旅游外汇收入为分析指标,对2003~2007年云南省16市(州)的区域旅游系统规模等级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整个系统内人口规模朝着非均衡态势发展,中间层次...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分形值q,以区域非农业人口、GDP规模和旅游外汇收入为分析指标,对2003~2007年云南省16市(州)的区域旅游系统规模等级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整个系统内人口规模朝着非均衡态势发展,中间层次市(州)旅游发展速度较快,高位次市(州)的垄断地位比较突出,区域旅游系统等级规模结构趋于高集中态势演替,区域旅游系统发展相对稳定。鉴于此,笔者从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和区域旅游发展历史背景差异等角度阐述了造成云南省区域旅游系统出现等级结构的原因;最后笔者以位序-规模法则为指导,从分析结果出发就均衡云南省区域旅游系统规模等级结构提出一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序-规模法则 区域旅游系统 非农业人口 GDP 旅游外汇收入
下载PDF
人口流动与乡村非农化转型--基于一个浙北村庄的历史考察
6
作者 王荧 沈志忠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1,共5页
人口流动和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化对于当前乡村振兴意义重大。集体经济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庄所能选择的非农化模式和道路,本文对一个浙江北部村庄的案例研究表明,该村庄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既无深厚的农业生产和积累,亦缺少坚实的社... 人口流动和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化对于当前乡村振兴意义重大。集体经济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庄所能选择的非农化模式和道路,本文对一个浙江北部村庄的案例研究表明,该村庄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既无深厚的农业生产和积累,亦缺少坚实的社队企业基础,同时个体经营户实力不足以支撑整个村庄非农化。然而,该村庄却一直有人口流动和外出打工的传统。外出打工帮助村民获得非农收入,并贴补村庄传统的农业生产。因此改革开放后,该村通过人口输出和外流打工实现村庄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收入性质的转变。该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尽管中国每个村庄的历史积累有差异,不过只要“因村制宜”,寻找合适的路径,每个村庄都能实现脱贫,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乡村非农化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形态的三重转变及其协同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淳 朱要龙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应是一个包括非农化和市民化在内的“三化”联动过程,这其中,“人口”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显性指标和主体要素,而且皆可在“三化”演进中观察到人口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转变特征。回望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至... 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应是一个包括非农化和市民化在内的“三化”联动过程,这其中,“人口”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显性指标和主体要素,而且皆可在“三化”演进中观察到人口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转变特征。回望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至今依然存在“非农化缺位”、“城镇化越位”和“人口学内隐”三个不足。当代中国亿万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即便取得了城镇“常住”资格,但仍然难以获得“市民”权益,普遍处在有“市民”身份、无“同城”待遇的窘境中。鉴于此,跳出对城镇化的孤立认识,秉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主张,从人口主体视角把城镇化、非农化和市民化的所谓“三化”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探讨人口形态在“三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及身份异同,并将三种人口形态的转变对应于“三化”进程与“三农”问题,探寻人口形态在“三化”之间的协同共进与顺畅接续。研究认为,城镇化的实现并不在于人口聚居形态的空间变化,即乡—城转变,而取决于人口从业属性的非农转变,即农—工转型;继而阐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以从业方式的非农化为引领,以“市民”身份及其权益的平等获得为标志,而不是以聚居形态的城镇化为终结。一个健康有序、持续深入的城镇化,应是既得益于非农化的支撑,又有助于市民化的实现,是一个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有序联动与协同共进的过程。最后从制度建构层面探寻“三化”协同中“人口”归一的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非农化 市民化 人口形态 “三化”协同
下载PDF
工业智能化对非农流动人口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金彦君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第10期72-76,共5页
随着机器人开始进入生产领域,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文章使用Probit模型研究工业智能化对我国非农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2016年前工业智能化对非农流动人口就业主要呈负向影响,2017—2018年转为正向;(2)工业智... 随着机器人开始进入生产领域,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文章使用Probit模型研究工业智能化对我国非农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2016年前工业智能化对非农流动人口就业主要呈负向影响,2017—2018年转为正向;(2)工业智能化可以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非农流动人口就业;(3)工业智能化对非农流动人口非常规工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非常规知识型岗位的就业促进效应高于非常规操作型岗位,但对常规工作影响不显著。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化的关键要素是能否保证就业,因此应继续放宽户籍制度限制,加强非农流动人口技能培训,实现非农流动人口充分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就业结构 非农流动人口
下载PDF
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胡伟艳 张安录 渠丽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4-110,共7页
在Carlino-Mills区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农地非农化变量,应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利用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截面数据,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分析了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 在Carlino-Mills区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农地非农化变量,应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利用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截面数据,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分析了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人口与非农就业相互影响,非农就业对城市人口的影响要大于城市人口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就业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三产业就业呈负相关关系;②城市人口和非农就业对农地非农化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城市人口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要大于非农就业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农地非农化与第二产业就业正相关,与第三产就业负相关;③就业非农化高的地区,农地非农化将有所减缓,人口城市化高的区域,农地非农化则加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关系 人口城市化 就业非农化 土地非农化
下载PDF
近20年来北京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其相关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吴佩林 鲁奇 王国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80年代年以来 ,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规模扩大、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等方面 ,分析研究了北京市 1981-2 0 0 1年 2 0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 80年代年以来 ,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规模扩大、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等方面 ,分析研究了北京市 1981-2 0 0 1年 2 0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探讨耕地减少的原因及趋势。研究表明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等将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 ,人多地少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保护耕地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耕地面积 城市化 人口 非农建设用地
下载PDF
重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预测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国建 刁承泰 +1 位作者 黄明星 李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3-408,共6页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和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在未来的西部大开发运动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 ,地形起伏大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施工难度大而且建设费用高 ,因而极大地...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和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在未来的西部大开发运动中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 ,地形起伏大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施工难度大而且建设费用高 ,因而极大地限制了重庆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再加上受以前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 ,重庆市的城市建设发展缓慢。城市建设用地长期不足。重点放在搞好城市建设规划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首先要做好城市建设用地预测 ,以便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重庆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目前应用广泛的灰色系统分析法GM (1.1)预测了重庆市区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 ,进而算出城市人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区 城市非农业人口 城市建设用地 灰色系统分析法 预测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下载PDF
我国城市人口、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被引量:22
12
作者 孙秀锋 刁承泰 何丹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10期48-51,共4页
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预测法,预测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而算出城市人口,并根据可能的人均用地水... 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本文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回归分析预测法,预测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进而算出城市人口,并根据可能的人均用地水平科学地预测了未来我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非农业人口 建设用地 预测
下载PDF
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对人口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国平 宋昌耀 孙瑀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85-1794,共10页
利用中国县域建制镇数据,研究了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就业岗位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中国县域小城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尤其是哈大沿线、成渝地区... 利用中国县域建制镇数据,研究了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就业岗位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中国县域小城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尤其是哈大沿线、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省份。2009~2014年,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密度普遍上升,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在胡焕庸线两侧基本保持着稳定状态。(2)中国县域小城镇非农就业岗位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大致吻合,且集聚程度更高。(3)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常住人口的集聚。随着县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就业岗位对小城镇常住人口集聚的影响逐渐降低,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量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将超过第二产业。(4)分区域看,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的人口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非农就业岗位 人口集聚 新型城镇化 分位数回归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佩林 鲁奇 张军岩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6-12,共7页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完善和提高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发挥其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促进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与其它直...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完善和提高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发挥其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促进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与其它直辖市和部分省份对比、市内不同经济区之间对比和全国千强乡镇情况分析等,探讨了重庆市农村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重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小城镇 非农业人口 实证分析 重庆市
下载PDF
城镇化中农业人口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玉侠 方森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3,157-158,共6页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大量出现,使农民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利益格局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农业人口不同构成群体的利益需求多元化的出现,要求有规范的、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但目前我国利益表达机制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 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大量出现,使农民阶层结构发生变化,利益格局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农业人口不同构成群体的利益需求多元化的出现,要求有规范的、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但目前我国利益表达机制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仍不健全,农业人口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事件时有发生。农业人口通过越级上访、暴力对抗、极端自虐等非制度化的形式来寻求政治参与,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此,应采取积极措施,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完善、政治文化凝炼等多方面入手,减少农业人口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引导其有序的政治参与,进而为农业转移人口中准市民群体市民权的获得做好民主政治方面的准备,同时也积极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人口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下载PDF
也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 被引量:6
16
作者 晏森 王高社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6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文章通过对我国各主要年份人口、工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劳动力、被抚养人口两组资料的分析对比显示,我国仍然是一幅近九亿农民搞饭吃的情景,甚至还有不少年份出现非农业劳动力大于非农业人口的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表明,我... 文章通过对我国各主要年份人口、工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劳动力、被抚养人口两组资料的分析对比显示,我国仍然是一幅近九亿农民搞饭吃的情景,甚至还有不少年份出现非农业劳动力大于非农业人口的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统计存在失真的问题。究其原因,竟是未按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及其供养人口来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后果。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有二:一是对今后的统计,采取直接消除产生问题根源的办法;二是对历史资料,应以现有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的资料为依据,参考当时当地总人口的抚养系数及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抚养情况的某些实例进行综合分析推算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工农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 非农业劳动力 对策
下载PDF
传统平原农区人口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方方 刘彦随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传统平原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人口集聚区,也将是我国未来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与农户家庭总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农区发展演化三阶段的理论,并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河南省吴庄村和山东省东店村... 传统平原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人口集聚区,也将是我国未来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与农户家庭总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农区发展演化三阶段的理论,并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河南省吴庄村和山东省东店村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微观层面的人口非农化特征与农户家庭总收入存在相关性,宏观层面的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是农户兼业行为特征的重要外因;兼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优化了农业与非农业收入结构,并推动农区进一步的发展演变。通过分析传统平原农区人口非农化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机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进该类型区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平原农区 人口非农化 耕地利用 方式 土地流转 种植结构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城市发展类型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霞 王静爱 +1 位作者 于永涛 于园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2-279,共8页
根据 1986— 199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数量等指标 ,从城市发展动态过程的角度 ,构建了中国南北样带城市发展类型指数I,从而以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的年际增长速度来反映城市发展过程 .样带的I动态格... 根据 1986— 199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数量等指标 ,从城市发展动态过程的角度 ,构建了中国南北样带城市发展类型指数I,从而以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的年际增长速度来反映城市发展过程 .样带的I动态格局表明城市的不同类型之间具有穿插分布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样带 城市非农业人口 城市建成区 城市发展类型指数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初探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村人口空心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景信 石开忠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29-32,58,共5页
依据人口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对1985—2009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对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来证... 依据人口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对1985—2009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因及其对形成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来证实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并简述其后果,以期这一现象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乡城流动 非农产业转移 人口结构失衡 人口空心化
下载PDF
城乡非农就业结构、人口转移方式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基于中国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维奇 韩媛媛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4年第8期85-92,共8页
利用中国1952—2011年的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非农化、城乡非农结构和人口转移方式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重、农村非农就业占城乡总非农就业比重、城镇劳动参与率、农村劳动参与率四个变量间存在... 利用中国1952—2011年的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非农化、城乡非农结构和人口转移方式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重、农村非农就业占城乡总非农就业比重、城镇劳动参与率、农村劳动参与率四个变量间存在着均衡关系。中国城镇化在波动期、持续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等几个发展阶段中,受非农化、城乡非农结构和人口转移方式的影响不一样。中国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应该调整城乡非农结构和平滑城镇化过程。同时,要注意改变人口转移方式,使更多的非劳动力能伴随劳动力的转移而进入城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结构 城镇化 人口转移方式 劳动参与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