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Non-Performing Loans Vary with the Income Levels of Countries? 被引量:1
1
作者 Laxmi KOJU Ghulam ABBAS Shouyang WANG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CSCD 2018年第6期512-531,共20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non-performing loans(NPL) in 19 Asian countries(low to high income economies) using the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estim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economic da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cr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non-performing loans(NPL) in 19 Asian countries(low to high income economies) using the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estim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economic data for the period between 1998 and 2015.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economies is based on the average gross 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 as set by the World Bank.Specifically, the paper aims to evaluate if the determinants of NPL vary with the income levels of the countr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PL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inflation rate. The effect is,however, negative in the high-income and the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nd positive in the low-income countries. The GDP per capita has a dynamic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PL in the high-income and the low-income countries. The remitta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in the high-income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association in the low-income countries. Similarly,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NPL in the middle-income and the low-income countries. With the rise in the official exchange rate, the NPL level increases in the low-income countries. The overall estim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PL in Asian banking system depend on some key macroeconomic variables,such as unemployment rate, inflation rate, official exchange rate, remittance received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 and these associations vary with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countries. Therefore,economic level of a country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while formulating credit policy to minimize credit risks in the bank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panel economic growth fiscal policy gross national income non-performing loans
原文传递
印度《破产法》与企业破产清算处置研究--兼论对中国破产法律体系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郑联盛 艾莺 胡滨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98,共16页
在不良贷款规模快速攀升和营商环境较差的压力下,印度监管当局在废除先前存在冲突的几部破产法规的基础上,于2016年颁布实施了首部《破产法》,创立了统一的破产处置政策框架,运用司法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并改善营商环境。新破产处置... 在不良贷款规模快速攀升和营商环境较差的压力下,印度监管当局在废除先前存在冲突的几部破产法规的基础上,于2016年颁布实施了首部《破产法》,创立了统一的破产处置政策框架,运用司法方式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并改善营商环境。新破产处置政策框架涵盖了完善的破产处理体系、明确的破产处理申请条件及高效的清算程序,在破产体系建设、时间限制、提升债权人权益等方面做出了创新。同时,印度《破产法》还规定了一般和快速通道两种破产处理程序,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规模的主体进行破产处置,提高破产处置的效率。我国在破产法律制度、破产管理结构以及破产处置流程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印度经验对我国在个人破产制度、破产处置司法体系、破产管理架构、破产处置信息系统以及不良贷款市场化处置机制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破产法 不良贷款 破产处置
下载PDF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5-2013年宏观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光伟 童元松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0-54,共5页
在利率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选取2005-2013年季度数据,运用Stata12、Excel软件,通过统计描述分析、多元回归法和虚拟变量回归等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具体因素。实证结果表明,GDP增长率、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 在利率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选取2005-2013年季度数据,运用Stata12、Excel软件,通过统计描述分析、多元回归法和虚拟变量回归等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具体因素。实证结果表明,GDP增长率、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负相关;美元汇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正相关,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明显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我国需要持续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人民币升值的优势,商业银行要保持资本充足率的稳定,优化业务结构,预防信贷风险,拓展海外业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率 GDP增长率 汇率 资本充足率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冲击与异质性检验--以山东省110家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郑录军 孙毅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8-54,共7页
本文以山东省110家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冲击及异质性,并探讨了监管部门的政策效应。GMM估计模型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对新冠... 本文以山东省110家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冲击及异质性,并探讨了监管部门的政策效应。GMM估计模型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具有抑制效应,新冠肺炎疫情前风险相对较高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受到的冲击更大。基于此,提出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与资本补充、完善风险转移和分担机制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与平台化转型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冲击 农村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率 实证检验
下载PDF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真的实现“双降”了吗?——基于2003-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洪丹 丁志国 赵宣凯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5期71-73,82,共4页
通过对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的合理调整分析,发现2003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的原因主要归功于贷款总额增长以及政策剥离。研究发现:2004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达2.23万亿元;经合... 通过对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的合理调整分析,发现2003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的原因主要归功于贷款总额增长以及政策剥离。研究发现:2004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达2.23万亿元;经合理调整后的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然很高,不良贷款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才是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 剥离
下载PDF
疫情冲击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104家城商行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毕泗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66-78,共13页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冲击,银行业的风险承担态度受到明显影响。以我国104家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通过检测2020年银行不良贷款率以及地区经济GDP增速偏离度指标变动,研究发现:疫情冲击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下降,但银...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冲击,银行业的风险承担态度受到明显影响。以我国104家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通过检测2020年银行不良贷款率以及地区经济GDP增速偏离度指标变动,研究发现:疫情冲击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下降,但银行主动与被动风险承担出现分化。其中,疫情冲击造成银行被动风险承担显著提升,但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意愿却普遍显著下降。进一步,根据疫情波及区域划分,疫情冲击严重的地区,银行风险承担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理解银行业在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下风险承担行为变化特征,对政府统筹调控防疫措施以及监管当局制定货币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冲击 银行风险承担 不良率
下载PDF
关于农户不良贷款老龄化现象的思考--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
7
作者 李建强 佟训舟 +1 位作者 纪晓明 王慕星 《吉林金融研究》 2018年第8期60-63,67,共5页
本文选取白城辖内部分县域涉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作为调查对象,以2017年末数据为调查样本,对农户不良贷款基本情况及年龄分布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农户不良贷款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户不良贷款老龄化 思考
下载PDF
产能过剩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机制--基于各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光林 王海军 艾永芳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7年第3期90-97,共8页
选取2005年到2014年中国31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分别从企业存货规模和产能利用率两个角度实证考察了产能过剩与不良贷款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存货规模变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显著为正,产能利... 选取2005年到2014年中国31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采用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分别从企业存货规模和产能利用率两个角度实证考察了产能过剩与不良贷款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存货规模变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显著为正,产能利用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显著为负;由此表明,产能过剩是引起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上升的重要原因。据此,建议政府坚定不移的推动去产能步伐,以有效控制产能过剩带来的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过剩 存货增长变动率 产能利用率 不良贷款率
下载PDF
金融科技投入与不良贷款风险缓释--来自北京230家银行支行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海军 刘超 龙腾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126,共13页
金融科技具有管理风险的天然属性,在全球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和金融科技战略背景下,研究中小商业银行基础支行层面应用金融科技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对银行防范化解区域不良贷款风险、改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信息技术... 金融科技具有管理风险的天然属性,在全球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和金融科技战略背景下,研究中小商业银行基础支行层面应用金融科技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对银行防范化解区域不良贷款风险、改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信息技术人员投入、信息软件和硬件投入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投入能显著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发挥风险缓释作用,进而明显改善银行业绩,其中信息技术人员投入作用最为显著。金融科技对不良贷款风险缓释作用具有滞后性,金融科技投入、不良贷款风险缓释与经营绩效提升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上述作用机制在数据治理应用、合规执行和内控执行更好的银行支行表现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不良贷款 风险缓释 合规经营
下载PDF
考虑技术异质性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估及动态演变
10
作者 赵昕 蔡清芳 丁黎黎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7-192,共6页
考虑银行经营的阶段性特点,将银行经营过程划分为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两阶段,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技术异质性及不良贷款和结转资产的时滞效应,构建了包含四个系统的两阶段动态网络DEA模型,并测度了2012—2019年我国38家商业银行的整... 考虑银行经营的阶段性特点,将银行经营过程划分为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两阶段,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技术异质性及不良贷款和结转资产的时滞效应,构建了包含四个系统的两阶段动态网络DEA模型,并测度了2012—2019年我国38家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及子阶段效率,探究异质银行在连续时期内运营效率的变化情况及其无效来源。结果显示:因技术异质性导致的银行效率的差异显著;分类别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最高,国有银行次之,而股份制银行整体效率最低;分阶段来看,除农商行外,其他三种类型的银行资金筹集效率始终高于资金运用效率;依据两阶段内生权重可以得到提高资金运用阶段的效率是提高银行业整体效率的关键。研究结论为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异质性 动态网络DEA 不良贷款 结转资产 时滞效应 银行效率
下载PDF
基于央行征信数据运用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11
作者 陈亚东 陈世礼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的前提是合理选择风险预警指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央行征信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和广东省经济风向指标数据,构建广东省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分析框架和模型,实证分析预测广东省区域金融风险演变趋势,并针对构建基于央...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的前提是合理选择风险预警指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央行征信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和广东省经济风向指标数据,构建广东省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分析框架和模型,实证分析预测广东省区域金融风险演变趋势,并针对构建基于央行征信数据运用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提出建议,为运用征信数据开展区域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信数据 区域金融 金融风险预警 不良贷款率
下载PDF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特征、成因分析与治理对策
12
作者 仲敬哲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9-95,共7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对金融改革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然而,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利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与发展,给金融稳定带来了一定压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效防范不良贷款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对金融改革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然而,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利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与发展,给金融稳定带来了一定压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有效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提高资产质量,这已成为金融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以期助力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风险管理 治理对策
下载PDF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研究
13
作者 刘金红 周博文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0-37,共8页
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范式,并且正逐渐成为银行业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静态的CoVaR方法来测算系统性风险,进而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会抑制商... 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范式,并且正逐渐成为银行业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静态的CoVaR方法来测算系统性风险,进而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会抑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金融科技对系统性风险的抑制作用会越明显。基于此,应推动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务结合,注重系统性风险防范;优化银行网点分布,提高客户粘性;针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施行差异化风险管控;加强内外联动,建立金融业务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系统性风险 资本充足率 资产流动性 不良贷款率
下载PDF
中国与日本银行不良贷款生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诗鸿 范德胜 +1 位作者 莫志宏 张爱莉 《现代日本经济》 CSSCI 2005年第1期28-32,共5页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银行不良贷款是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政府为银行提供的隐性担保、信息不对称与不完美、信用基础薄弱、部分企业比较优势的丧失等是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机制;房地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在较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银行不良贷款是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政府为银行提供的隐性担保、信息不对称与不完美、信用基础薄弱、部分企业比较优势的丧失等是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机制;房地产价格暴跌、金融机构在较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扶植和保护、泡沫经济的破灭、企业倒闭破产、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等是日本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不良贷款 日本银行 中国 信用基础 企业倒闭 隐性担保 政府 丧失 机制 破产
下载PDF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现实需求与制约因素 被引量:12
15
作者 代玉簪 郭红玉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6年第7期79-83,共5页
受经济增速放缓、微观企业结构调整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不良贷款率逐渐逼近银行业2%风险警戒线,由此催生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需求。作为一种更市场化、批量化、透明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证券化能提高不良资产处... 受经济增速放缓、微观企业结构调整影响,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不良贷款率逐渐逼近银行业2%风险警戒线,由此催生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需求。作为一种更市场化、批量化、透明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渠道,证券化能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效益,缓解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然而,国内有关实践受会计处理不一致、信息披露不完善、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等诸多因素制约。因此,需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逐步消除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切实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特殊目的机构
下载PDF
不同担保类型之下违约损失率的结构特征:针对中国的实证 被引量:12
16
作者 代太山 陈敏 杨晓光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8-39,共12页
信用资产的担保特性是其违约损失率(LGD)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通过实证研究挖掘不同担保类型的不良贷款的LGD的结构特征,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信贷投放导向以及信用风险监管,以及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定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L... 信用资产的担保特性是其违约损失率(LGD)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通过实证研究挖掘不同担保类型的不良贷款的LGD的结构特征,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信贷投放导向以及信用风险监管,以及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定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LossMetrics数据库中单笔单收的不良贷款数据为样本,对不同担保类型的LGD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实证分析,发现抵押担保和组合担保之下的LGD低于保证担保和信用担保之下的LGD,LGD与抵押品的市场价值负相关,LGD与现代企业制度密切相关等很多有价值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贷款 违约损失率 担保类型
下载PDF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凯 刘筱慧 +2 位作者 王雪 史升平 李刚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6-127,共12页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受“三期叠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升,区域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地区银行资产质量分化加剧,如何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极为重要和紧迫。基于此,本文重点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受“三期叠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升,区域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地区银行资产质量分化加剧,如何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极为重要和紧迫。基于此,本文重点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梳理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8~2019年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分析了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的区域差异;利用各省级行政区的不良贷款率计算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泰尔指数,进一步分析了区域内和区域间不良贷款的差异;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不良贷款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不良贷款率差异明显,2008~2019年期间呈现出“先降后升再分化”的变化趋势;(2)对比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不良贷款率,西部地区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差异最小,东部地区差异在两者之间并呈持续扩大趋势;(3)地区经济环境、金融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等区域因素对各省级行政区的不良贷款率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增速、贷款余额占GDP比例、财政自给率对地区不良贷款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存贷比、产业结构比产生了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地区差异 泰尔指数 影响因素 经济环境
下载PDF
大规模同质不良资产组合回收率定价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宇超 陈暮紫 +3 位作者 陈浩 王博 陈敏 杨晓光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6-96,共11页
处置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大规模批量处置不良贷款是处置不良资产的首选方法之一.不良贷款组合的回收率分布,是不良贷款组合定价的基础.针对不良贷款回收率的双峰分布特性,将不良贷款分为低峰回收贷款和高峰回收贷... 处置不良资产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大规模批量处置不良贷款是处置不良资产的首选方法之一.不良贷款组合的回收率分布,是不良贷款组合定价的基础.针对不良贷款回收率的双峰分布特性,将不良贷款分为低峰回收贷款和高峰回收贷款,证明了不良贷款组合的回收率收敛于低峰回收率和高峰回收率的条件期望之和.基于信用风险结构模型,进一步证明了高峰回收率条件期望的正态逆变换与低峰回收比率的正态逆变换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由于对低峰回收贷款易于判断,很容易估计低峰回收比率,因而可以通过线性回归估计出高峰回收率条件期望,这样就给出了不良贷款组合的整体回收率估计模型.基于这一模型,还给出了估计不良贷款回收率的分位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实际上是VaR方法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贷款组合 巨额同质资产组合 回收率估计 结构模型
下载PDF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郭晓蓓 麻艳 施元雪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8,共10页
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量特征入手,研究造成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的内外部因素及未来趋势。文章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货币紧缩以及部分行业风险暴露是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外部因素;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不发... 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量特征入手,研究造成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显的内外部因素及未来趋势。文章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货币紧缩以及部分行业风险暴露是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主要外部因素;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导致银行风险过度集中。从内因分析,不良资产处置的社会生态环境存在短板、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能力不足以及企业自身局限性都会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展望未来,伴随着我国加大对经济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将得到有效控制,相应的不良率将出现平稳下滑趋势。预计2020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维持在2%以内、部分领域潜在风险仍需关注、不良资产包价格有虚高趋势。基于此,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打造多层次融资体系,使产融结合真正落实到支持技术先进、有产品、有市场的实体经济企业。同时,应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化解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应制定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信贷策略,积极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一步完善贷款管理机制,从根源上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贷款 制度短板 内部管理 金融监管 信贷风险
下载PDF
不良贷款率对银行业影响的统计关系检验 被引量:13
20
作者 彭建刚 邹克 张倚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64,共7页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良贷款率对资本利润率、净利差、资本充足率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存贷比、流动性比率对不良贷款率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拨备覆盖率与不良贷款率在不同滞后期格兰杰因果关系不同。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商业银行...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良贷款率对资本利润率、净利差、资本充足率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存贷比、流动性比率对不良贷款率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拨备覆盖率与不良贷款率在不同滞后期格兰杰因果关系不同。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商业银行不应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选择高贷款利率的贷款项目以实现其经营绩效;在系统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实施逆周期调整,可适当有选择性地提高容忍度,允许部分商业银行或业务条线调整对资本的计提标准,降低其顺周期性;商业银行应注重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之间的平衡,理性对待不良贷款率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贷款率 格兰杰因果检验 信用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