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浊毒理论辨析胃“炎-癌转化”
1
作者 朱毅梁 于莉 邵岩峰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2期90-95,共6页
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在胃癌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细胞和炎性介质的浸润构成了适宜肿瘤生长的炎性微环境,肿瘤侵袭、转移更离不开炎性微环境的持续存在,炎症与癌症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根据Correa模型,胃癌的发生常经历... 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在胃癌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细胞和炎性介质的浸润构成了适宜肿瘤生长的炎性微环境,肿瘤侵袭、转移更离不开炎性微环境的持续存在,炎症与癌症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根据Correa模型,胃癌的发生常经历一个完整的炎-癌级联。在早期“炎-癌”转化阶段的中医药辨证施治可有效干预胃黏膜癌变的进程,中医药是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浊毒理论是李佃贵教授在古人对于浊与毒认识的基础上创新归纳而来的,李教授提出浊毒内蕴是胃“炎-癌转化”的核心病机,“浊为毒之渐,毒为浊之深”,“湿-浊-毒”是疾病病机发展的特点,与胃“炎-癌转化”特性具有相似之处。慢性炎症与“浊”密切相关,癌症与“毒”联系紧密,浊化、毒化反映出疾病病理状态的持续恶化,浊毒轻重往往可以预示疾病发展的规律。基于浊毒理论,从浊毒转化深入阐明胃“炎-癌”病机动态演变全过程,将化浊解毒法贯穿疾病治疗始终,施以精准分期治疗,以“扶正、健脾、化痰、散瘀”等治法使得浊化毒去、瘀除络通,进而达到减缓、阻断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进程的目的,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胃“炎-癌转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毒理论 -癌转化 非可控性炎症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2015年基于炎症相关研究的资助项目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天泰 姜威 +1 位作者 王坚成 吴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1-746,共6页
炎症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以及各种组织损伤等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是最常见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几乎所有疾病的发展过程都存在炎症反应.该文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2010-2015年间基于炎症反应研究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以及各种组织损伤等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是最常见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几乎所有疾病的发展过程都存在炎症反应.该文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2010-2015年间基于炎症反应研究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调控与治疗等资助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抗炎免疫药理学 炎症 资助项目 非可控性炎症 炎症性疾病
下载PDF
益脾养肝方对大鼠肝癌癌前病变NF-κB、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京涛 闫曙光 +4 位作者 魏海梁 陈晓婷 鞠迪 宋艺君 常占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96-198,I0011,共4页
目的:研究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和NF-κB、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益脾养肝方大、小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DEN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给药16周后处死。... 目的:研究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病理组织和NF-κB、STA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益脾养肝方大、小剂量组。采用腹腔注射DEN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给药16周后处死。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体质量,肝功变化,肝组织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NF-κB和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YPYGF大、小剂量组的ALT、AST和GGT均明显降低,其中YPYGF大剂量组效果最佳(P〈0.01)。病理组织结果显示,益脾养肝方可以改善大鼠肝癌癌前病变的病理形态,能显著抑制肝组织NF-κB和STAT3的蛋白表达。结论:益脾养肝方对于大鼠肝癌癌前病变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NF-κB和STAT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脾养肝方 肝癌前病变 非可控炎症 NF-ΚB STAT3
下载PDF
Toll样受体与非可控性炎症相关肿瘤 被引量:4
4
作者 欧春麟 张含 +3 位作者 孙振强 李桂源 李小玲 李夏雨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207,共6页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类单一的、非催化的、具有较高同源性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天然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连接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桥梁。Toll样受体在非可控性炎症相关肿瘤中的炎症微环境形成、免疫逃逸、侵袭...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类单一的、非催化的、具有较高同源性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天然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连接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桥梁。Toll样受体在非可控性炎症相关肿瘤中的炎症微环境形成、免疫逃逸、侵袭和转移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Toll样受体在非可控性炎症相关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非可控性炎症 肿瘤 治疗
下载PDF
“异病同治”的生物学原理
5
作者 孔维佳 李玉环 蒋建东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人体多个系统的非感染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动脉粥样硬化(AS)、神经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和恶性肿瘤等具有一些共同的发病机制,如非可控性炎症(NRI)、肠道菌群紊乱、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哺乳动物... 人体多个系统的非感染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动脉粥样硬化(AS)、神经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和恶性肿瘤等具有一些共同的发病机制,如非可控性炎症(NRI)、肠道菌群紊乱、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异常等,是临床“异病同治”的基础;一些临床常用的慢病治疗药物如二甲双胍、小檗碱、阿司匹林、他汀类和雷帕霉素,通过抗炎、调控肠道菌群、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mTOR等机制同时对多种慢性疾病具有改善作用,发挥“异病同治”的效果。而对于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因为有些病毒需要一些共性的病毒复制酶,这类酶的抑制剂也就成了临床抗病毒“异病同治”的运用范例(如同时抗艾滋病和乙肝的替诺福韦);尤其是在针对突发的病毒传染病时,这些病毒酶抑制剂在抗疫过程中快速地发挥出“异病同治”的重要作用,如阿兹夫定和索非布韦等。本文对“异病同治”的生物基础以及这些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非可控性炎症 肠道菌群紊乱 内质网应激 线粒体紊乱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病毒酶
原文传递
“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重大研究计划结题综述 被引量:9
6
作者 吴镭 贾彩 +5 位作者 徐岩英 孙瑞娟 徐强 付静 耿美玉 王红阳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8-264,共7页
本文介绍了"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重大研究计划的立项背景、总体科学目标、总体布局、实施思路及总体完成情况,并概述了该领域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重大研究计划 非可控性炎症 恶性转化 调控网络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非可控性炎症对Hp相关胃病恶性演变与中医证候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胡玲 陈昫 龚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61-1563,共3页
非可控性炎症(NRI)是宿主、机体微环境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过程,作为炎症的中心环节,NF-κB信号通路和microRNA分子异常所致的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异常表达,以及炎性细胞功能的失调,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HPGD)NRI发生的... 非可控性炎症(NRI)是宿主、机体微环境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过程,作为炎症的中心环节,NF-κB信号通路和microRNA分子异常所致的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异常表达,以及炎性细胞功能的失调,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HPGD)NRI发生的分子基础;文章初步提出"邪毒致变"的观点,并据此探讨HPGD恶性演变过程中,炎性微环境改变与不同中医证候特征关联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可控性炎症 Hp相关胃病 恶性演变 中医证候
原文传递
非可控性炎症与口腔黏膜鳞癌之间的分子调控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万涛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705-708,共4页
非可控性炎症可能启动并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抵抗治疗等各个病理过程。研究表明,癌变过程中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多与应激、炎症和免疫相关。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尤其是NF-κB通路,在慢性炎症癌变和转移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 非可控性炎症可能启动并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抵抗治疗等各个病理过程。研究表明,癌变过程中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多与应激、炎症和免疫相关。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尤其是NF-κB通路,在慢性炎症癌变和转移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上游miRNA基因调控网络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以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疾病模型—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黏膜体外多步骤癌变模型为研究对象,针对癌启动、促进和发展过程,确立恶性转化时空调控节点的miRNA和mRNA表达谱型,综合利用医学统计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及整合分析策略,在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2个层面,动态解析非可控性炎症和癌症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确定恶性转变节点的基本调控网络和癌变的关键因子,无疑能为"抗炎"这一新型癌症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可控炎症 口腔癌 癌变 调控节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