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p-conversion Laser Properties of a Non-polar Organic Dye and the Influence of Solvents and Pumping Wavelengths
1
作者 Xiao Qiang YU Xian ZHANG Gui Bao XU Hua Ping ZHAO Wei HE Zong Shu SHAO Xian Gang XU Min Hua JI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1-84,共4页
A non-polar organic dye, E, E-1, 4-bis[4'-(N,N-dibutylamino)styryl]-2,5-dimethoxybenzene (DBASDMB),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and its structure has been determined. Pumped with a 200fs pulse this dy... A non-polar organic dye, E, E-1, 4-bis[4'-(N,N-dibutylamino)styryl]-2,5-dimethoxybenzene (DBASDMB),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and its structure has been determined. Pumped with a 200fs pulse this dye showed the up-conversion laser properties. The influences of various organic solvents and different pumping wavelength on the laser properti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conversion laser two-photon absorption non-polar organic dye.
下载PDF
Photo-piezoelectric synergistic degradation of typic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on BaTiO_(3) 被引量:2
2
作者 Qin Liu Weina Zhao +1 位作者 Zhimin Ao Taicheng A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410-414,共5页
Explore the photo-piezoelectric synergistic micro-mechanism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at the electronic and atomic level is important.In this work,to understand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atomic and... Explore the photo-piezoelectric synergistic micro-mechanism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calculations at the electronic and atomic level is important.In this work,to understand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atomic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typical piezoelectric and photocatalytic material BaTiO_(3)were initially investigated with different strains.Subsequently,the adsorp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on the BaTiO_(3)(001)surface was determined during the piezoelectric process.In addi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formation ratio,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energy was understood in the deformation ratio range of 7%-12%for the optimal catalytic effect.The results of charge density differences and Born effective charge reveal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piezoelectric photocatalysis.The built-in electric field formed by polarization results in the enhanced separation of charges,which makes the surface charges aggregation,enhancing the adsorption of VOCs,and benefiting the subsequ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This work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piezoelectric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 with the optimal strain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IS Photo-piezoelectric synergistic polarization Charge separation BaTiO_(3)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
原文传递
Apply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cepts to non-thermal plasma reactors
3
作者 Pedro AFFONSO NOBREGA Alain GAUNAND +2 位作者 VANDad ROHANI Fran?ois CAUNEAU Laurent FULCHERI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61-171,共11页
Process scale-up remains a considerable challenge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non-thermal plasmas.Undersanding the impact of reactor hydrodynamics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cess is a key step to overcome this... Process scale-up remains a considerable challenge for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non-thermal plasmas.Undersanding the impact of reactor hydrodynamics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cess is a key step to overcome this challenge.In this work,we apply chemical engineering concepts to analyse the impact that different non-thermal plasma reactor configurations and regimes,such as laminar or plug flow,may have on the reactor performance.We do this in the particular context of the removal of pollutants by non-thermal plasmas,for which a simplified model is available.We generalise this model to different reactor configurations and,under certain hypotheses,we show that a reactor in the laminar regime may have a behaviour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ne in the plug flow regime,often assumed in the non-thermal plasma literature.On the other hand,we show that a packed-bed reactor behaves very similarly to one in the plug flow regime.Beyond those results,the reader will find in this work a quick 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concep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thermal plasma chemical engineering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corona discharge plug flow react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下载PDF
苹果等6种经济林不同时期果实BVOCs成分分析
4
作者 李少宁 于迪 +4 位作者 李绣宏 赵娜 徐晓天 陈明侠 鲁绍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7,共8页
为探究常见经济林树种不同时期果实在自然状态下释放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组成成分差异,并分析其香气类型,选取苹果、桃、李、梨、山楂和枣6种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收集释放的BVOCs,结合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 为探究常见经济林树种不同时期果实在自然状态下释放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组成成分差异,并分析其香气类型,选取苹果、桃、李、梨、山楂和枣6种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收集释放的BVOCs,结合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BVOCs分析。结果表明,6种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均检测出12类BVOCs,组分总数量前者(305)大于后者(275),2个时期果实释放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类、酯类和醛类BVOCs占比最大;不同时期6种果实有10种共有BVOCs为2,2,4,6,6-五甲基庚烷、正十九烷、a-柏木烯、正戊醛、庚醛、辛醛、天然壬醛、癸醛、苯乙酮和庚胺醇;苹果、桃、李和梨随着果实生长发育BVOCs成分数量减少;不同时期6种果实香韵涵盖香型有差异,并随果实生长发育,青草香、果香、檀木香、醛香和柑橘香占比明显增加。表明不同时期6种经济林植物果实释放BVOCs组成成分和相对含量差异明显,在果实成熟期,主要香气BVOCs成分相对含量较高,是果实香精开发的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果实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 香气类型
下载PDF
北京市春节前和春节期间非甲烷烃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5
作者 佟胜睿 徐言勇 +2 位作者 李方杰 张海亮 葛茂发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3-2465,共13页
为探究春节前和春节期间北京市非甲烷烃(NMHCs)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基于2021年2月2-16日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非甲烷烃的在线分析结果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春节前(2月2日00:00-2月11日00:00)和春节期间(2月11... 为探究春节前和春节期间北京市非甲烷烃(NMHCs)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基于2021年2月2-16日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非甲烷烃的在线分析结果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春节前(2月2日00:00-2月11日00:00)和春节期间(2月11日00:00-2月16日00:00)NMHCs体积分数有明显差异,其中,春节前NMHCs平均体积分数为25.43×10^(-9)±11.38×10^(-9),而春节期间为32.37×10^(-9)±12.43×10^(-9),增幅近27.3%。②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分析了春节前和春节期间的NMHCs来源差异,其中,汽油、柴油车辆排放源贡献率由春节前的37.2%降至春节期间的13.9%,溶剂使用和燃烧排放源的贡献率从春节前的18.4%升至春节期间的55.7%。③结合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发现,春节期间NMHCs来源主要与北京市周边地区的烟花爆竹燃放、燃煤等排放的区域传输有关。④NMH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表明,烯烃和芳香烃分别对观测期间O_(3)和二次气溶胶的生成具有重要贡献。研究表明,在开展京津冀地区污染联防联控过程中,对燃烧源排放的控制是有效缓解北京市春节期间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烃(NMHCs) 源解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
下载PDF
燃煤机组烟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超 刘卫平 +6 位作者 汤国锋 丁一 张建伟 朱希峰 王家伟 汪涛 张永生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9,共9页
为了解不同容量燃煤机组烟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特性和不同尾部空气污染物控制设备(APCDs)对VOCs的控制作用,在福建省国投云顶湄洲湾电力公司400 MW亚临界对冲燃烧机组和1 000 MW超超临界切圆燃烧机组进行在线法和离线法采样测试... 为了解不同容量燃煤机组烟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特性和不同尾部空气污染物控制设备(APCDs)对VOCs的控制作用,在福建省国投云顶湄洲湾电力公司400 MW亚临界对冲燃烧机组和1 000 MW超超临界切圆燃烧机组进行在线法和离线法采样测试,获取烟气中甲烷、非甲烷总烃和其他VOCs的全流程浓度。结果表明,1 000 MW机组SCR前的非甲烷总烃质量浓度(24.66 mg/m^(3))低于400 MW机组(33.36 mg/m^(3))。由于1 000 MW机组负荷和炉膛温度高,且煤在切圆燃烧炉内比对冲燃烧停留时间长,故煤燃烧更彻底。两机组SCR系统均能脱除超过70%的非甲烷总烃,400 MW和1 000 MW机组的SCR脱除效果分别为88.43%和74.32%。而在静电除尘过程(ESP)中,高压静电场可能会导致飞灰释放部分VOCs,增加烟气VOCs浓度。经所有APCDs后,400 MW机组和1 000 MW机组的VOCs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8.40和8.47 mg/m^(3),整体脱除率为73.98%和63.02%,几乎未检出甲烷。离线测试结果:印尼煤燃烧后VOCs主要为正己烷、苯系物和苯甲醛。各固体样品(如煤、灰、石膏)有机物浓度分析显示,VOCs种类与机组大小无明显关联。这些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燃煤电厂对空气质量影响及优化污染控制设备设计。燃煤电厂实际运营中需依具体情况优化污染控制设备,以达到最大脱除效果,也需考虑机组大小和运行效率,有效控制VOCs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特性 印尼煤 机组容量 燃煤烟气 非甲烷总烃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物催化氧化催化剂的性能及工业应用
7
作者 李苗苗 崔煜 +5 位作者 王昆 李晶蕊 江岩 谷丽芬 张媛 巫树锋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4年第5期338-341,共4页
评价了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发的挥发性有机物催化氧化催化剂的性能,并在某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考察了其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自研催化剂活性组分涂层脱落率仅为0.19%;在反应温度低于200℃时,自研催化剂的C_(6)H_(6)转化率为50%和... 评价了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发的挥发性有机物催化氧化催化剂的性能,并在某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考察了其工业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自研催化剂活性组分涂层脱落率仅为0.19%;在反应温度低于200℃时,自研催化剂的C_(6)H_(6)转化率为50%和90%时的反应温度分别为155,176℃,高于进口催化剂的;在反应温度为252~451℃,体积空速为9000~13000 h^(-1),催化氧化装置进口废气中非甲烷总烃(NMHC)质量浓度为27~1300 mg/m^(3),C_(6)H_(6)质量浓度为10~1000 mg/m3的条件下,在100 d长周期工业运行过程中,NMHC去除率稳定在97%以上,C_(6)H_(6)去除率稳定在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催化氧化催化剂 非甲烷总烃 C_(6)H_(6)去除率 工业应用
下载PDF
南方某市公租房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
8
作者 庄斌 韩琦 +3 位作者 王小江 刘洋 林武 刘淘陶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98-102,共5页
为了解新装修公租房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特征及评估其环境健康风险,本研究对南方某市公租房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多组分化学物质(33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检出频繁、毒性较高、含量较高的典型VOCs,并讨论了其在不同... 为了解新装修公租房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特征及评估其环境健康风险,本研究对南方某市公租房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多组分化学物质(33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检出频繁、毒性较高、含量较高的典型VOCs,并讨论了其在不同功能区域、不同楼层、不同装修时间的污染特征,最后,对典型VOCs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筛选得到5种典型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分别是苯、乙苯、间,对-二甲苯、1,1,2,2-四氯乙烷、甲醛;公租房装修程度越低、楼层升高、装修时间延长,污染物浓度越来越低;不同年龄人群的致癌风险评估可知,1,1,2,2-四氯乙烷、甲醛的致癌风险均超过1×10^(-6),该风险值不可忽略,且年龄越小、致癌风险越大;非致癌风险评估可知,苯、乙苯、间,对-二甲苯、甲醛的非致癌风险分别为3.3×10^(-3)、9.8×10^(-4)、4.7×10^(-4)、1.99,即甲醛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租房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健康风险评价 致癌风险 非致癌风险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的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非目标性筛选方法
9
作者 姚鑫祥 王秀芬 胡岱福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55-57,共3页
VOCs在饮用水中存在较为广泛,在长期、持续饮用的情况下很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基于此,对饮用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筛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取实验方法,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非目... VOCs在饮用水中存在较为广泛,在长期、持续饮用的情况下很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基于此,对饮用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筛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取实验方法,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非目标性筛选,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为饮用水质量检测活动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饮用水质量检测 挥发性有机物 非目标性筛选
下载PDF
注塑加工行业废气治理方案探究
10
作者 李淑玮 连文龙 +3 位作者 马友桥 朱红英 杨文英 连卓奕 《蓄电池》 CAS 2024年第4期196-200,共5页
首先,对塑胶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产生环节进行分析。然后,从处理措施、收集模式、控制方式等角度着手,探讨了注塑加工行业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的治理方案,以便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实现注塑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注塑 大气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 废气治理 节能减排 催化燃烧 等离子光催化 非甲烷总烃
下载PDF
活性污泥对四种非极性有机物的吸附 被引量:22
11
作者 俞汉青 郑煜铭 +1 位作者 顾国维 李咏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6-548,共3页
以苯酚、氯仿、氯苯和萘作为目标有机物 ,进行了活性污泥吸附非极性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根据活性污泥对非极性有机物的吸附由表面吸附和分配两个部分组成的假说 ,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q =k1C1 ne +k2 Ce,试验结果与模型比较吻合 .
关键词 活性污泥 非极性有机物 吸附 数学模型 废水处理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极性有机物在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沈学优 马战宇 +2 位作者 陈平 竺立峰 方婧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1-135,共5页
研究了苯酚、苯胺和对硝基苯酚在沉积物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体系中的分配特性 .结果表明2 0 0mg/L和 1 2 0 0mg/L的SDBS存在下 ,苯胺和对硝基苯酚的沉积物 水分配系数均增大 ,分配作用的增大倍数与有机物的KOW呈正相关 ;苯酚的分... 研究了苯酚、苯胺和对硝基苯酚在沉积物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体系中的分配特性 .结果表明2 0 0mg/L和 1 2 0 0mg/L的SDBS存在下 ,苯胺和对硝基苯酚的沉积物 水分配系数均增大 ,分配作用的增大倍数与有机物的KOW呈正相关 ;苯酚的分配系数则因表面活性剂存在浓度的不同分别增大和减小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TritonX 1 0 0 (TX1 0 0 )和Brij30存在下 ,苯酚等温吸附实验表明 :表面活性剂浓度约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时 ,苯酚的吸附量增大 ;表面活性剂浓度约高于其CMC时 ,苯酚的吸附量比纯水中的吸附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有机物 表面活性剂 表面吸附 分配作用
下载PDF
在磁场中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邱峰 吕秀荣 +3 位作者 张洪林 蒋林时 王泉 孙秀丽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58-560,共3页
将磁化技术引入吸附过程中 ,考察了磁场处理对活性炭吸附苯、硝基苯、苯甲酸、氯苯和苯酚的影响 .结果表明 ,预磁处理能使非极性物质苯和极性较小的氯苯、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容量减小 ,而使极性较大的苯甲酸和有NO2 基团的硝基苯的吸... 将磁化技术引入吸附过程中 ,考察了磁场处理对活性炭吸附苯、硝基苯、苯甲酸、氯苯和苯酚的影响 .结果表明 ,预磁处理能使非极性物质苯和极性较小的氯苯、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容量减小 ,而使极性较大的苯甲酸和有NO2 基团的硝基苯的吸附容量增大 .增大磁场强度能加强苯和苯甲酸的磁处理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 活性炭 吸附 有机物 磁化技术 污水深度处理
下载PDF
非极性小分子有机液体在微管道中的流量特性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李战华 周兴贝 朱善农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32-438,共7页
用去离子水及有机液体在内径约为25μm的石英圆管内进行了流量特性实验.液体分子量范围为18~160,动力黏性系数的范围为0.5~1mPa·s.实验雷诺数范围为Re<8.所用有机液体为:四氯化碳、乙基苯及环己烷都是非极性液体,其分子结构尺... 用去离子水及有机液体在内径约为25μm的石英圆管内进行了流量特性实验.液体分子量范围为18~160,动力黏性系数的范围为0.5~1mPa·s.实验雷诺数范围为Re<8.所用有机液体为:四氯化碳、乙基苯及环己烷都是非极性液体,其分子结构尺度小于1nm.实验结果表明,在定常层流条件下,圆管内的液体流量与两端压力差成正比,其压力-流量关系仍符合经典的Hagen-Poiseuille流动.这说明非极性小分子有机液体在本实验所用微米尺度管道中其流动规律仍符合连续介质假设.鉴于微尺度流动实验的特殊性,文中还介绍了微流动实验装置,分析了微尺度流动测量误差来源及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极性小分子有机液体 微管道 流量特性实验 定常层流 微机械系统
下载PDF
南京市臭氧、VOCs和PANs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璘 孟晓艳 +6 位作者 秦玮 王晨波 杜嵩山 茅晶晶 袁琦 陈诚 杨雪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76,共9页
对2013—2016年基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以及省建大气多参数站所获取的南京市O_3、NO_2、CO、VOCs、PANs观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南京市O_3第90百分位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比2013年上升33.3%,超标天数中O_3引起的超标... 对2013—2016年基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以及省建大气多参数站所获取的南京市O_3、NO_2、CO、VOCs、PANs观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南京市O_3第90百分位日最大8 h平均质量浓度比2013年上升33.3%,超标天数中O_3引起的超标占比增至32.0%。南京市区大气中非甲烷总烃冬季浓度高于夏季,含氧挥发性有机物则与之相反;在5—9月,含氧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在日变化过程中出现峰值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为醚、醛、酮类,且O_3和过氧乙酰硝酸酯(PANs)生成存在有一定的线性关系。VOCs/NOx比值表明南京市处于VOCs控制区,因此对NO_2浓度下降不敏感,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连续3年上升,夏季大气光化学反应活性未显著下降,这些现象是城市O_3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VOCS NMHCS OVOCs PANs 光化学反应 敏感性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降解挥发性有机废气 被引量:27
16
作者 区瑞锟 陈砺 +1 位作者 严宗诚 王红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4,共6页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技术适合于各类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特别是大气量低浓度的有机废气的处理。高效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等离子体反应中有机废气的降解效率,减少有害副产物的生成以及提高反应器的能量利用率。从反应器、催化剂...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技术适合于各类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特别是大气量低浓度的有机废气的处理。高效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等离子体反应中有机废气的降解效率,减少有害副产物的生成以及提高反应器的能量利用率。从反应器、催化剂以及背景气体等方面探讨了该技术实现产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光辐射的影响以及臭氧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分解的作用机制分析了该技术降解有机废气的机理,并指出了该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催化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VOCs)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协同空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宁晓宇 陈红 +1 位作者 耿静 李昌建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7-101,共5页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净化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它结合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的优点,具有能耗低、能源利用率高、副产物少等优势,在环境治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国内外关于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物... 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剂净化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它结合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和催化氧化技术的优点,具有能耗低、能源利用率高、副产物少等优势,在环境治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国内外关于低温等离子体与催化剂物化性质的相互影响,以及等离子体驱动光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技术净化空气的原理,概述了国内外利用该技术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的情况,并提出了研究展望,指出国内工作应在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实现该项技术的实际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催化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氮氧化物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PM_(2.5)中极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被引量:20
18
作者 何凌燕 胡敏 +1 位作者 黄晓锋 张远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20,共6页
提出了用GC MS分析大气细粒子中极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给出了 2类衍生化反应的最佳条件 .标准物质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在 0 995~ 1 0 0 0之间 ,仪器精密度为 1 %~ 1 0 % ,标准物质的标准偏差为 3%~ 2 0 % ,实际样品的标准偏差为... 提出了用GC MS分析大气细粒子中极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给出了 2类衍生化反应的最佳条件 .标准物质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在 0 995~ 1 0 0 0之间 ,仪器精密度为 1 %~ 1 0 % ,标准物质的标准偏差为 3%~ 2 0 % ,实际样品的标准偏差为 3%~ 1 7% ,仪器定量限为 0 1~ 4 0ng·μL-1 .实测了北京市夏、秋、冬 3季大气细粒子样品 ,定量极性有机化合物 4 2种 ,其中一元羧酸 30种、二元羧酸 5种、无水单糖 3种、甾醇类 3种和苯甲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粒子(PM2.5) 极性有机化合物 衍生化 GC-MS
下载PDF
铜在甲胺铁氰化钾化学机械抛光液中的腐蚀与钝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捍卫 胡岳华 +1 位作者 周科朝 熊翔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2-394,共3页
 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腐蚀介质和成膜剂浓度对铜表面的腐蚀与钝化成膜的影响,分析了钝化膜的成分,探讨了钝化膜在抛光压力和转速作用下的磨损与表面再钝化的行为,测量了铜在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铜在甲胺溶液介...  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腐蚀介质和成膜剂浓度对铜表面的腐蚀与钝化成膜的影响,分析了钝化膜的成分,探讨了钝化膜在抛光压力和转速作用下的磨损与表面再钝化的行为,测量了铜在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铜在甲胺溶液介质铁氰化钾抛光液中易钝化,钝化膜的主要成分为Cu4[Fe(CN)6],有少量Cu2O存在。钝化膜的磨损特性随成分浓度不同而不同。钝化膜的磨损难易程度与钝化膜的本身特性、抛光压力及转速有关。抛光过程中因钝化膜被磨损,腐蚀加快,腐蚀电流密度大幅增加。配方0.1%甲胺溶液+0.5%K3Fe(CN)6+5%Al2O3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液 腐蚀与钝化
下载PDF
催化燃烧VOCs用非贵金属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1
20
作者 潘红艳 张煜 +2 位作者 林倩 杜旭 阁世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26-1732,1748,共8页
催化燃烧是实现挥发性有机物(VOCs)高效燃烧的一种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催化燃烧处理VOCs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包括单一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以及钙钛矿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水蒸气对催化燃烧V... 催化燃烧是实现挥发性有机物(VOCs)高效燃烧的一种处理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催化燃烧处理VOCs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包括单一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以及钙钛矿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水蒸气对催化燃烧VOCs反应过程的影响。提出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制需结合实际应用中的工艺条件,催化机理和优化制备过程是催化燃烧VOCs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深入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燃烧 挥发性有机物 非贵金属催化剂 钙钛矿催化剂 水蒸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