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2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Images from Vague Language
1
作者 GAO Hong-yun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年第2期43-47,共5页
Literary image is the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literary works.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images depends on the vague indication and allusive function in language. This paper mainly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 Literary image is the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literary works.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images depends on the vague indication and allusive function in language. This paper mainly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images from vague languag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use of polysemy, homonymy and pun; the application of indefiniteness; through divergence of language; and the exaggeration of numerals with vague ind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ION literary image vague language
下载PDF
普通话写作潮流与文学语言的当代转型
2
作者 颜同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从语言纯洁到语言规范,其标准与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落脚于民族共同语的代名词普通话之上。动员作家充分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与使命。普通话写作潮流的发生、演变离不开广大作家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其中编辑工作... 从语言纯洁到语言规范,其标准与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落脚于民族共同语的代名词普通话之上。动员作家充分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与使命。普通话写作潮流的发生、演变离不开广大作家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其中编辑工作的助推作用不可或缺。不同代际作家在普通话写作潮流中表现出不同路径与姿态,包括新作与旧作重版在内,其中不乏典型作家与作品,自我编辑与编辑加工始终贯穿这一过程。普通话写作潮流中作家与编辑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成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語流变的一面,文学语言的规范、调适和转型则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写作 语言规范 编辑工作 文学语言转型
下载PDF
19世纪初俄国文学的新旧语体之争
3
作者 耿海英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19世纪初的俄国有一场关于新旧语体的论争,非常类似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白之争。论争一方以希什科夫为代表,坚持俄语的旧斯拉夫语体系,反对引入西方特别是法国的新语言新词汇新概念,且认为这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保存民族性问题;另... 19世纪初的俄国有一场关于新旧语体的论争,非常类似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白之争。论争一方以希什科夫为代表,坚持俄语的旧斯拉夫语体系,反对引入西方特别是法国的新语言新词汇新概念,且认为这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保存民族性问题;另一方以卡拉姆辛和茹科夫斯基为代表,倡导并在创作中实践语言革新,减少旧斯拉夫语的使用,简化语法,引入外来语等。前者支持者集中于“俄语爱好者对话”社,后者形成“阿尔扎马斯”文学社。两派均希望以自己的主张为原则,实现统一的俄语文学语言;而普希金融合了“高级语体”与“低级语体”,“古典”与“现代”风格,逐步实现了现代俄语语言的统一,因而被冠以“现代俄语语言之父”,从而使其后世作家将俄国文学带向了世界文学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语体 论争 “俄语爱好者对话”社 “阿尔扎马斯”文学社
下载PDF
基于模糊理论指导的语文阅读教学刍论
4
作者 杨雪 《成才之路》 2024年第29期69-72,共4页
恰当地运用模糊理论指导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象,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意义,也能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基于模糊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提出模糊理论在语文阅读教... 恰当地运用模糊理论指导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象,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意义,也能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基于模糊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提出模糊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生成弹性空间,咀嚼感悟、体味意境,激发想象、填补空白,打破常规、发散思维,模糊答案、延迟评价等,以期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理论 语文阅读 阅读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 模糊性 文学语言 审美意象 情感
下载PDF
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分析策略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煜晖 苏荣格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语言分析是文本解读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具有支持学生理解作品之意、欣赏文本之美和学习语用之道等重要功能。据此,文学语言分析要经历“因言求意”“审言析美”“觅言为用”等过程:... 语言分析是文本解读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视角下的文学语言,具有支持学生理解作品之意、欣赏文本之美和学习语用之道等重要功能。据此,文学语言分析要经历“因言求意”“审言析美”“觅言为用”等过程:“因言求意”是把文学语言作为意指符号来分析,重在大语境性之下把握文学语言的表现意义并关注文学文本的语意空白;“审言析美”是把文学语言作为审美客体来分析,重在揭示文学语言“自指”“曲指”“虚指”等审美特性的表征和效果;“觅言为用”是把文学语言作为语用范例来分析,重在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趋同、不得体、不规范等实际问题,发现并实现文学语言的语用指导价值。三者因文学语言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存在密切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语言分析具有灵活性,既可从不同维度多次进入同一文本,也可在一次文本阅读中同时关注多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学阅读 文学语言 分析策略
下载PDF
文学创新与文化建构——论汤亭亭的跨语言写作
6
作者 钟家傲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199,共9页
汤亭亭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特色在其跨语言写作中有着充分展示。她将粤方言、标准汉语及中式的洋泾浜英语纳入了自己的文学语言之中,有机地达成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跨语言写作。她的异质语言文字的整合运用写作实践中蕴含着多重文化指... 汤亭亭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特色在其跨语言写作中有着充分展示。她将粤方言、标准汉语及中式的洋泾浜英语纳入了自己的文学语言之中,有机地达成了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跨语言写作。她的异质语言文字的整合运用写作实践中蕴含着多重文化指涉。借助跨语言写作,汤亭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她创作另类诗化小说的理想。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者在跨语言写作中结合了中西文化,较好地实现了异质文化的融合。这既是文学创新,也是文化建构,从侧面展现了中国文化和思想在异域的极强生命力,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文学语言 跨语言写作 中国文化 文化建构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艺术表现及当代意义
7
作者 张晨霞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6-41,共6页
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立、重要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其审美特征可概括为韵律性、蕴藉性、修辞性和陌生化。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是多元的,大体包括塑造间接性艺术形象、反映恢宏幽... 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立、重要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其审美特征可概括为韵律性、蕴藉性、修辞性和陌生化。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是多元的,大体包括塑造间接性艺术形象、反映恢宏幽微的物质化世界、探求有意味的情感世界。正是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性与多元的艺术表现,使文学语言对历史传统、文学发展、个体生存产生了积极意义,并在当今社会获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审美特征 艺术表现
下载PDF
外交语境中文学语言翻译的原则与策略——以文化典籍中诗词格言的译法为例
8
作者 齐静静 《西部学刊》 2024年第8期64-67,共4页
文学语言进入外交语境后就被赋予政治内涵承担政治任务。因此,传统的文学翻译原则已无法满足外事翻译工作需要,必须根据外交语境的特点制定出新的翻译标准,才能完成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任务。以外交语境中的文学语言翻译为案例,有... 文学语言进入外交语境后就被赋予政治内涵承担政治任务。因此,传统的文学翻译原则已无法满足外事翻译工作需要,必须根据外交语境的特点制定出新的翻译标准,才能完成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任务。以外交语境中的文学语言翻译为案例,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复合性原则,即政治等效+审美等效。准确传达讲话人的政治意图、政治内涵、政治倾向,同时亦展现其音形意之美,使译文和原文具备同等的政治等效和审美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语境 文学语言翻译 政治等效 审美等效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角下文学语言特性反思与重构——基于身体叙事学的考察
9
作者 刘帅 《理论观察》 2024年第2期102-107,共6页
传统的“形象论”视阈下对文学语言特性的界定,只关注到文学语言进入公共场域后的特点,而忽视了文学语言发出的生理机制以及文学语言从私人语域跨越到公共语域的过程。身体叙事学主要考察了内文本身体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但却忽视了文本... 传统的“形象论”视阈下对文学语言特性的界定,只关注到文学语言进入公共场域后的特点,而忽视了文学语言发出的生理机制以及文学语言从私人语域跨越到公共语域的过程。身体叙事学主要考察了内文本身体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但却忽视了文本外身体对叙事的重要作用。在两个残缺的理论体系中我们需要反思与重构,重新恢复身体、语言与叙事的天然联系。基于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借文本外身体来重探文学语言特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借文学语言来揭示文本外身体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在对文本外身体与文学语言关系的考察中,我们窥见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具身与构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 文学语言 身体叙事学 赛博格
下载PDF
论保定老调的语言审美特征
10
作者 宋玉坤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保定老调由明中叶之前流行于河北的俗曲小令“河西调”发展而来,其语言苍凉、朴实、豪迈、大气,是地方戏曲与历史文学的完美融合。从整体而言,保定老调的唱白语言特点鲜明,主要表现为口语、方言土语和歇后语的广泛使用,同时老调剧本语... 保定老调由明中叶之前流行于河北的俗曲小令“河西调”发展而来,其语言苍凉、朴实、豪迈、大气,是地方戏曲与历史文学的完美融合。从整体而言,保定老调的唱白语言特点鲜明,主要表现为口语、方言土语和歇后语的广泛使用,同时老调剧本语言包含大量古语词、成语和富含诗意的诗词雅句,俗中蕴雅,雅中带俗,呈现出通俗性和文学性两大语言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老调 语言审美 通俗性 文学性
下载PDF
腔调与滥调——“新文艺腔”的韵律研究
11
作者 刘弟娥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5-101,共7页
20世纪初年,新文化同人以“白话文学”相号召,形成了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语言基础。其时,以“冰心体”为代表的“欧化语体”因思想的优胜与形式的新颖,成为现代文学的先锋文本,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广为传播,其融会口语及欧化语过程中形成的... 20世纪初年,新文化同人以“白话文学”相号召,形成了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语言基础。其时,以“冰心体”为代表的“欧化语体”因思想的优胜与形式的新颖,成为现代文学的先锋文本,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广为传播,其融会口语及欧化语过程中形成的韵律不匀,被谓之为新文艺的“滥调”,是为“新文艺腔”的先声。以文言、口语、欧化语多语体杂糅而成的“新文艺腔”,通过不断的韵律试验与调适,进而融入现代白话文学创作中。从现代文学及现代汉语书面语日渐成熟的角度视之,“欧化语体”作为“历史中间物”,奠定了现代文学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基础,成为建构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重要一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艺腔” 书面语 韵律 标准音步
下载PDF
从“风骨”理论的矛盾与自洽考刘勰之文质观念
12
作者 张淑颖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24-128,共5页
“风骨”本是对文章雄健有力、刚正不屈风格的概括,是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高阶评语。刘勰《风骨》篇所论“风骨”却将风与骨分开阐述,骨属外、风属内,与汉魏风骨重“骨”正好相反。骨是言辞,风是情志,这里其实已经包含了文与质的概念,刘勰... “风骨”本是对文章雄健有力、刚正不屈风格的概括,是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高阶评语。刘勰《风骨》篇所论“风骨”却将风与骨分开阐述,骨属外、风属内,与汉魏风骨重“骨”正好相反。骨是言辞,风是情志,这里其实已经包含了文与质的概念,刘勰将“风骨”与文采对立,认为风骨应该与文采结合才能呈现出精致流利的美文,这正是刘勰“风骨”理论的矛盾与自洽之处,透过这一现象可看到他所崇尚的是“先质后文”的文质观念。刘勰的宗经师圣倾向使他更在意文章所载之道,然而在六朝崇尚华丽文风的时代,其文质观也必然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因此,不免要强调文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风骨 文质观念
下载PDF
中国文化外译背景下文学翻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3
作者 贺婷婷 吕凌云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43-148,共6页
文学翻译,尤其是中译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环。中国文化外译背景下,文学翻译课程更需要结合思政元素,将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内容,以恰当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开展文学翻译课程思政,可以展现中国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 文学翻译,尤其是中译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环。中国文化外译背景下,文学翻译课程更需要结合思政元素,将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内容,以恰当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开展文学翻译课程思政,可以展现中国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感;厚植文学翻译素养,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充实文学翻译课程内容,强化翻译课程的学科功能。文学翻译课程思政应做到:中译外与外译中兼顾;传统文学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并重;静态文本与动态呈现相结合。深化文学翻译价值、拓宽文学翻译范围、转变文学翻译教学方法、革新文学翻译课程评价方式,是实施文学翻译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外译 文学翻译 课程思政 实施路径
下载PDF
文学经典阅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14
作者 左其福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42期173-176,共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拓展与延伸,其根本指向是师范生语文教学、语文审美以及语文育人能力的形成。文学经典阅读对于培育师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为提高语言敏感度、丰富审美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拓展与延伸,其根本指向是师范生语文教学、语文审美以及语文育人能力的形成。文学经典阅读对于培育师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为提高语言敏感度、丰富审美想象力、激发思维创造力以及增强文化理解力等方面。要充分实现文学经典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功能,必须多方协同、多措并举,从课程设置、教学指导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核心素养培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师范生 语文核心素养
下载PDF
盖尔语文学的民族认同叙事建构
15
作者 吴庆军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49-61,共13页
爱尔兰文学发端于盖尔语文学。盖尔语文学中的盖尔语、口述传统和文学原型是爱尔兰历史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传承。盖尔语作为爱尔兰的民族语言是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在民族认同中发挥着重要的语言建构作用。盖尔语文学的口述传统叙述并传... 爱尔兰文学发端于盖尔语文学。盖尔语文学中的盖尔语、口述传统和文学原型是爱尔兰历史文化传统中的重要传承。盖尔语作为爱尔兰的民族语言是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在民族认同中发挥着重要的语言建构作用。盖尔语文学的口述传统叙述并传承了爱尔兰的历史、宗教与文化认同。盖尔语文学中爱斯琳诗歌所承载的爱尔兰女性文学原型在爱尔兰文学史上建构起民族认同的想象的共同体。盖尔语文学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涵的体现,在民族语言、历史文化认同以及文学原型的叙事传承中建构爱尔兰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尔语文学 爱尔兰民族认同 民族语言 口述文学 文学原型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视域下《围城》的独特性分析
16
作者 梁绍贵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4期9-13,共5页
为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对我国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品味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文化修养。《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文从语言风格、主题特点、人物特点、文化内涵、叙事结构等几个方面出发,从... 为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对我国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品味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文化修养。《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文从语言风格、主题特点、人物特点、文化内涵、叙事结构等几个方面出发,从现代文学视角分析《围城》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使得《围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国还有很多其他如《围城》一样优秀的作品,对这些文学名著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分析 《围城》 独特性 语言 主题 优秀文学作品
下载PDF
《中国文学艺术精华》:“异语书写”与“无本回译”
17
作者 朱璞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20世纪70年代末,刘若愚在美国出版了Essentials of Chinese Literary Art(《中国文学艺术精华》)。此书秉持“纯文学观”,采用文体分类的编写体例,全面、概括地介绍了从《诗经》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文学(含台湾地区文学),在中国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刘若愚在美国出版了Essentials of Chinese Literary Art(《中国文学艺术精华》)。此书秉持“纯文学观”,采用文体分类的编写体例,全面、概括地介绍了从《诗经》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文学(含台湾地区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异语书写”的链条上成为关键的一环。刘若愚在编写中国文学史时,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情况,对文学经典的选择与国内同中有异,采用中西文学比较法,达到了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学的目的。中文本译者在“无本回译”时既有得当的处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和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艺术精华》 “异语书写” “无本回译”
下载PDF
文心无语誓愿通——论王鼎钧散文的北美新移民书写
18
作者 吴泰松 《华文文学》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王鼎钧赴美后的写作一方面指向自己的“中国经验”,表达对故乡兰陵的乡愁美学。他对待故乡的态度是辩证的,既有单纯地对故乡风景和人的怀旧,又有对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科举制度、人伦关系的反思,带有国民性反思的况味。另一方面,他也书写... 王鼎钧赴美后的写作一方面指向自己的“中国经验”,表达对故乡兰陵的乡愁美学。他对待故乡的态度是辩证的,既有单纯地对故乡风景和人的怀旧,又有对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科举制度、人伦关系的反思,带有国民性反思的况味。另一方面,他也书写自己的“北美经验”。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他的散文不断触及新移民华文教育、人际交往差异等问题,体现出对美国多元族裔文化和新教伦理的思考。此外,为了发扬与传播中文写作,王鼎钧还参与并组织纽约的华文文学沙龙“九九读书会”。他接续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教育理念,推动华文写作在美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鼎钧 新移民书写 中国经验 北美经验 华文文学社团
下载PDF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研究
19
作者 柳一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8期9-12,共4页
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化内容和底蕴,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懂得在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 汉语言文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化内容和底蕴,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懂得在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创作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提高对汉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意境分析能力,对汉语言文学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特点,对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运用策略进行探讨;其次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语境的创设意义与价值;最后提出提高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语言运用 文化底蕴 意境分析 创新发展 文学素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