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ed and asymmetric signatures of hybridization at climatic margins: Evidence from closely related dioecious fig species
1
作者 Jian-Feng Huang Clive T.Darwell Yan-Qiong Peng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81-193,共13页
Hybridiz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biological evolution.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ecological contingency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likelihood of hybridization, particularly at ecological margins where p... Hybridiz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biological evolution.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ecological contingency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likelihood of hybridization, particularly at ecological margins where parental species may exhibit reduced fitnesses. Moreover, it is unknown whether future ecosystem change will increase the prevalence of hybridization. Ficus heterostyla and F. squamosa ar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co-distributed from southern Thailand to southwest China where hybridization, yielding viable seeds, has been documented. As a robust test of ecological factors driving hybridization, we investigated spatial hybridization signatures based on nuclear microsatellites from extensive population sampling across a widespread contact range. Both species showed high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strong patterns of isolation by distance. Admixture estimates exposed asymmetric interspecific gene flow.Signatures of hybridization increase significantly towards higher latitude zones, peaking at the northern climatic margins.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reproductive phenology combined with ecologically challenging marginal habitats may promote this phenomenon. Our work is a first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such patterns in a comprehensive, latitudinally-based clinal context, and indicates that tendency to hybridize appear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oreover, that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ill likely alter and possibly augment cases of hybridization at ecosystem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IZATION Heterospecific visitation fig Pollinator wasp Asymmetric gene flow
下载PDF
Seed and Wasp Production in the Mutualism of Figs and Fig Wasps 被引量:1
2
作者 YaoJin-yan ZhaoNan-xian +3 位作者 ChenYi-zhu JiaXiao-cheng DengYuan YuHui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aries which can either produce one seed or one wasp. From observation on Ficus virens Ait., we showed that female flowers with outer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wall of syconiu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with inner and interval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syconium cavity), in which most seeds and wasps were produced. This meant that fig tree provided the same potential resource for seed and wasps production.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usually only one foundress in syconium at female flower phase and no com- petition pollinators. Measurement of the style length of female flowers and the ovipositor of pollinators indicated that most ovaries could be reached by pollinator’s ovipositor. However, at the male flower phase, production of seed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wasps including non-pollinating wasp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ed and pollinating wasp production when without non-pollinating wasps produced.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non-pollinating wasps competed ovaries not with seeds but with pollinating wasps for ovipositing. Bagge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ampling fig species was not self-sterile which was important for figs and wasps to survive bad season. Seed production in self-pollinated fig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otal wasps in- cluding non-pollinating ones. This might be related with the weaker competition among wasps since bagged figs were not easy to reach by wasps from outs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US Ficus wasp mutualism conflicts seed and wasp production Seed and wasp Production in the Mutualism of figs and fig wasps Yao Jin-yan1 2 Zhao Nan-xian1 Chen Yi-zhu1* Jia Xiao-cheng1 2 Deng Yuan1 2 Yu Hui1 2 1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P. R.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P. R. China ABSTRACT figs (Moracea: Ficus) and fig wasps (Hymenoptera: Chlocloids: Agaonideae)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complete their reproduction. Monoecious fig species and their pollinating wasps are in conflict over the use of fig ovaries which can either produce one seed or one wasp. From observation on Ficus virens Ait. we showed that female flowers with outer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wall of syconium)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with inner and interval layer of ovaries (near to the syconium cavity) in which most seeds and wasps were produced. This meant that fig tree provided the same potential resource for seed and wasps production. Observ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usually only one foundress in syconium at female flower phase and no com- petition pollinators. Measurement of the style length of female flowers and the ovipositor of pollinators indicated that most ovaries could be reached by pollinator’s ovipositor. However at the male flower phase production of seed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wasps including non-pollinating wasp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ed and pollinating wasp production when without non-pollinating wasps produced. This result indicated that non-pollinating wasps competed ovaries not with seeds but with pollinating wasps for ovipositing. Bagge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ampling fig species was not self-sterile which was important for figs and wasps to survive bad season. Seed production in self-pollinated fig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otal wasps in- cluding non-pollinating
下载PDF
基于集合种群理论框架的榕树-榕小蜂互惠系统动力学模型
3
作者 尚元正 刘彦平 +1 位作者 王瑞武 张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621-5628,共8页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 互惠共生指双方物种都能通过对方增加适合度的种间关系。榕树与榕小蜂的传粉关系是自然界中典型的互惠共生系统,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榕果中,也就是榕果是种间作用的场所,榕小蜂在其中传粉和产卵。由此,可以把榕果看作榕小蜂的生境斑块,利用集合种群理论框架构建榕树与榕小蜂互惠关系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这个互惠系统的稳定性和续存条件。由于这里的生境斑块(榕果)的动态变化性(榕果产生和掉落),模型不同于传统的生境斑块固定不变的集合种群模型,增加了描述生境动态的维度。模型表明:(1)榕果产生率足够大(大于一个阈值)是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能够续存的必要条件;(2)榕树和榕小蜂互惠系统存在双稳态现象(Allee效应),这个互惠系统续存需要种群大小超过一个阈值,换言之,种群大小低于这个阈值时,系统必然灭绝;(3)榕果产生率增加使榕小蜂种群增加,但不会影响未被占据的榕果数量。我们的模型不但可用来研究榕树与榕小蜂互惠系统的动力学性质,而且也是集合种群理论斑块动态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传粉榕小蜂 互惠共生 榕果 集合种群理论
下载PDF
大果榕不同花期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4
作者 贾珊 文平 彭艳琼 《武夷科学》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榕属(Ficus)植物具有独特的隐头花序结构,雌花开放时将释放出特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引专一的传粉榕小蜂为其传粉;特定的化学信号对于榕小蜂寻找、准确定位和进入雌花期隐头花序起关键性作用,然而雌花期吸引榕小蜂传粉的信号... 榕属(Ficus)植物具有独特的隐头花序结构,雌花开放时将释放出特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引专一的传粉榕小蜂为其传粉;特定的化学信号对于榕小蜂寻找、准确定位和进入雌花期隐头花序起关键性作用,然而雌花期吸引榕小蜂传粉的信号物质仍然不清楚。本研究选择雌雄异株的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使用顶空固相微萃法提取隐头花序雌花前期、雌花期和间花期释放的VOCs,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使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相对含量。结果显示,3个花期共鉴定出化合物62种,其中雌花前期有33种,以单萜类为主;雌花期释放56种,以倍半萜类为主;间花期有31种,以脂肪酸衍生物为主。经主成分分析,3个花期释放的VOCs组成明显不同,表明大果榕雌花期及其传粉前后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比较发现,雌花期变化最为显著的成分是倍半帖香根草酮类似物,其含量在雌花期最高,可能是雌花期吸引其传粉榕小蜂的活性化合物。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榕-蜂化学通讯及互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隐头花序 榕-蜂互惠共生系统
下载PDF
榕-传粉小蜂化学通讯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杨扬 王嵘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00-4410,共11页
榕属植物与其传粉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专性共生关系(榕-蜂共生系统),如此高度紧密的互作关系被认为是驱动两者多样化的关键因素。榕-蜂共生系统主要依靠化学通讯完成相互识别,但目前仍不清楚化学通讯是如何维系现有共生关系并促进物种... 榕属植物与其传粉小蜂组成了高度专一的专性共生关系(榕-蜂共生系统),如此高度紧密的互作关系被认为是驱动两者多样化的关键因素。榕-蜂共生系统主要依靠化学通讯完成相互识别,但目前仍不清楚化学通讯是如何维系现有共生关系并促进物种形成的。结合已有研究,系统梳理了榕-蜂共生系统化学通讯的基础与两者特异性识别的机制,阐述化学通讯在物种和种群层次对维持这一专性传粉关系的重要贡献,进而探讨化学通讯如何在协同成种和宿主转移成种两种模式中介导物种形成。最后,结合生理与多组学等技术展望榕-蜂共生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解析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的机制以及全球变化下物种的潜在响应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和榕小蜂 化学通讯 宿主专一性 协同成种 宿主转移
下载PDF
六种同域分布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一致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明波 王刚 +1 位作者 彭艳琼 王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5-602,I0007-I0013,共15页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果雌花期(接收期)释放的特异性挥发物是维持双方相互作用的关键媒介。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同域分布的6种雌雄异株榕树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雌花期榕果的挥发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发现77种化合物,包含脂肪酸类衍生物6种、单萜类化合物16种、倍半萜类衍生物50种和芳香族化合物5种,不同化合物对挥发物距离差异性的贡献率依次是:对甲基苯甲醚(4-methylanisole,2.15)、β-罗勒烯(β-Ocimene,0.84)和喜沙木烯(Prezizaene,0.73)。不同物种间挥发物组成有显著的差异,且挥发物的差异与榕树系统发育距离具有正相关性,但同一物种不同性别间的挥发物组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中发现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组成具有多样性高、种内性别间相似、种间差异大,系统发育一致性的特点,上述特点在榕树物种分化以及维持雌雄异株榕树繁殖的化学通讯机制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榕小蜂 传粉育幼共生体 榕果挥发物 系统发育相关性
下载PDF
影响榕小蜂性比的相关研究
7
作者 陈杨菲 《生物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200-202,共3页
榕小蜂是检验局域交配竞争和近交条件下性比调节机制的模式动物,可分为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两大体系。榕小蜂的自然种群中雌雄异体,性比失调是一个客观现象。不同的交配产卵方式、小蜂的性别决定系统、种群中局域配偶竞争关系、近... 榕小蜂是检验局域交配竞争和近交条件下性比调节机制的模式动物,可分为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两大体系。榕小蜂的自然种群中雌雄异体,性比失调是一个客观现象。不同的交配产卵方式、小蜂的性别决定系统、种群中局域配偶竞争关系、近交、窝卵数和固定雄性卵均对性比产生影响,说明性比失调影响因素复杂,具有综合性。本文总结影响榕小蜂性比的相关研究,以期更加全面合理地揭示榕小蜂性比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小蜂 性比 局域配偶竞争理论
下载PDF
西双版纳聚果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 被引量:20
8
作者 徐磊 杨大荣 +2 位作者 彭艳琼 王秋艳 张光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554-1560,共7页
聚果榕 Ficus racemosa Linn.是雌雄同株榕树 ,它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常见种群。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 Ceratosolen fusciceps Mayr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靠聚果榕隐头果内短柱花繁衍后代 ,两... 聚果榕 Ficus racemosa Linn.是雌雄同株榕树 ,它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常见种群。聚果榕必须依靠聚果榕小蜂 Ceratosolen fusciceps Mayr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聚果榕小蜂又必须依靠聚果榕隐头果内短柱花繁衍后代 ,两者间形成了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体系。同时 ,在其隐头果内还存在一个复杂的非传粉小蜂功能群 ,它们主要是榕树种子和传粉榕小蜂的寄生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选取了 5个样地 ,对聚果榕单果内小蜂群落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聚果榕单果 2 4 2个 ,共收集小蜂 366660头。聚果榕隐头果内有 6种小蜂 ,隶属小蜂总科 Chalcidoidae中的榕小蜂科 Agaonidae、长尾小蜂科 Caliimomidae、金小蜂科 Pteromalidae,其中榕小蜂科中的 C.fusciceps是聚果榕唯一的传粉者。金小蜂科中的 Apocryta westwoodi Grandi和 Apocryta sp.两个种是榕小蜂的寄生者 ,它们的寄生是传粉榕小蜂的种群数量减少因素之一。长尾小蜂科中 Platyneura agraensis Joseph,Platyneura mayri Rasplus和 Platyneura testacea Motschulsky 3个种是寄生榕树种子或与榕小蜂争夺食物(瘿花 )资源的小蜂类群 ,它们的出现与发生 ,致使聚果榕正在发育成种子的长柱小花形成瘿花 ,同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传粉小蜂 非传粉小蜂 群落结构 相互关系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热带雨林三种榕树隐头果昆虫群落结构与功能群生态特性 被引量:16
9
作者 杨大荣 彭艳琼 +2 位作者 王秋艳 徐磊 魏作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798-1806,共9页
鸡嗉果榕Ficussemicordata、苹果榕Ficusoligodon、对叶榕Ficushispid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最常见的树种,它们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种。在每一种榕树隐头果内外,形成了给榕树传粉功能群、寄生子房制造瘿花功能群、... 鸡嗉果榕Ficussemicordata、苹果榕Ficusoligodon、对叶榕Ficushispid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中最常见的树种,它们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先锋种。在每一种榕树隐头果内外,形成了给榕树传粉功能群、寄生子房制造瘿花功能群、复寄生其它昆虫功能群、蛀食和取食隐头果功能群、捕食性天敌功能群、刺吸隐头果汁液功能群、取食熟果加速果实腐烂分解功能群等昆虫组成的群体。本工作在西双版纳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沟谷雨林、植物园榕树园等样地内对鸡嗉果榕、苹果榕、对叶榕3种榕树隐头果内外的昆虫种群结构和功能群生态学特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采集到141037号昆虫标本,隶属6个目,18个科,42属,61种。从种类上比较,捕食功能群、蛀食及取食功能群最丰富,占榕树隐头果昆虫总种数的57.4%。从个体数量上来看,传粉类群的数量最大,占总数的68.6%。每一种榕树与传粉功能群(榕小蜂)之间构成了种内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于榕树必须依赖榕小蜂的传粉而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也必须依赖榕树隐头果内部分小花子房作为繁殖与生存场所才能正常繁衍后代形成的,它们相互之间在生物界中形成了最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传粉昆虫功能群、捕食昆虫功能群对榕树隐头果的生长发育起着促进的作用,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昆虫群落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互惠共生 功能群
下载PDF
云南省榕小蜂和榕树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大荣 徐磊 +2 位作者 彭艳琼 魏作东 段柱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11-617,共7页
榕小蜂是榕树 (Ficusspp .)唯一的传粉昆虫 ,榕树隐头果又是榕小蜂唯一的寄主。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榕小蜂又必须依靠榕树隐头果内的瘿花作为食物和栖息场所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因此两者间有着不可... 榕小蜂是榕树 (Ficusspp .)唯一的传粉昆虫 ,榕树隐头果又是榕小蜂唯一的寄主。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能获得有性繁殖 ;而榕小蜂又必须依靠榕树隐头果内的瘿花作为食物和栖息场所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因此两者间有着不可互缺的互惠共生关系 ,二者缺一就面临着两类物种同时消亡和群落的灭绝。云南是中国榕树和榕小蜂种类最丰富的省份。本文报道了在云南采集到的榕小蜂类群 ,隶属 12属 5 0种。云南的榕树和榕小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河谷和海拔 16 0 0m以下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 ,两类物种数量随之减少 ,到了海拔 370 0m以上地区 ,除了人工种植外 ,已无自然分布的榕树种群。榕小蜂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都是在滇南地区热带雨林内最高 ,滇西北的高山峡谷区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小蜂 榕树 传粉昆虫 榕树隐头果 寄主 云南
下载PDF
垂叶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与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白莉芬 杨大荣 +2 位作者 石章红 彭艳琼 翟树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垂叶榕(Ficusbenjamina)是一种世界上广泛栽培的绿化树种,但是关于其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很少涉及。我们根据植被覆盖度和干扰程度差异在西双版纳州勐仑镇选择了3块不同的样地,采集垂叶榕隐头果180个,统计其中的榕小蜂种... 垂叶榕(Ficusbenjamina)是一种世界上广泛栽培的绿化树种,但是关于其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很少涉及。我们根据植被覆盖度和干扰程度差异在西双版纳州勐仑镇选择了3块不同的样地,采集垂叶榕隐头果180个,统计其中的榕小蜂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榕小蜂13种,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中的8个属,其中Eupristinakoningsbergeri为传粉榕小蜂,其余12种为非传粉小蜂;3个样地中的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植被覆盖度高、干扰小的样地内小蜂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样地;非传粉小蜂在产卵时更倾向于选择植被覆盖度高、干扰相对小的生境,且非传粉小蜂的存在对传粉榕小蜂的繁殖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共生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1-35,共5页
榕属(Ficus)植物与它的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专一性的互惠共生关系,它们是动植物间历史悠久关系最密切的共生伙伴,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史同步上构成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并协同进化至今,本文论述了榕属植物和榕小蜂的生... 榕属(Ficus)植物与它的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专一性的互惠共生关系,它们是动植物间历史悠久关系最密切的共生伙伴,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史同步上构成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并协同进化至今,本文论述了榕属植物和榕小蜂的生物学特征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阐述了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构成,维持及其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科 榕树 榕小蜂 共生 生活史
下载PDF
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其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成云 王瑞武 +1 位作者 赵桂仿 杨大荣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9-385,共7页
榕树与其传粉小蜂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非传粉小蜂则是该系统的资源掠夺者,但它与该系统共存的机制仍不清楚。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西双版纳以聚果榕(FicusracemosaL.)为材料,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 榕树与其传粉小蜂形成了高度专一的互惠共生系统。非传粉小蜂则是该系统的资源掠夺者,但它与该系统共存的机制仍不清楚。于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西双版纳以聚果榕(FicusracemosaL.)为材料,研究了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食性及相互关系,以探讨非传粉小蜂与榕树-传粉小蜂系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寄生在聚果榕榕果内的5种非传粉小蜂中,仅PlatyneuratestaceaMotschulsky和PlatyneuramayriRasplus能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是造瘿者;Apocryptasp.,ApocryptawestwoodiGrandi和PlatyneuraagraensisJoseph不能刺激子房发育成瘿花,是拟寄生者。传粉小蜂的拟寄生者和造瘿者对传粉小蜂有负的影响,但在蚂蚁和造瘿者的拟寄生蜂作用下,这种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它们对榕树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对小蜂自然种群的分析表明,传粉小蜂处于优势地位。说明在自然情况下传粉小蜂的拟寄生者和造瘿者的种群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对榕树-传粉小蜂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故能与之长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利共生 榕树 榕小蜂 协同进化 西双版纳
下载PDF
热带雨林片断化对榕小蜂和榕树物种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大荣 李朝达 +1 位作者 韩灯保 姚瑞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6-130,共5页
榕树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关键物种。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的幼虫又必须依靠榕树瘿花为食才能生长和繁衍后代,因此二者间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科有3属17种分布... 榕树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关键物种。榕树必须依靠榕小蜂传粉才获得有性繁殖;而榕小蜂的幼虫又必须依靠榕树瘿花为食才能生长和繁衍后代,因此二者间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研究表明: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榕小蜂科有3属17种分布。热带雨林片断化使榕小蜂和榕树的种类呈明显下降趋势;片断热带雨林面积的大小对二者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片断热带雨林 榕小蜂 榕树
下载PDF
西双版纳聚果榕榕果小蜂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光明 杨大荣 +2 位作者 徐磊 彭艳琼 卢耀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26,共7页
应用方差比率法、2× 2列联表的 χ2 检验、联结系数、点相关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Pearson相关系数和秩相关系数等多指数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间联结性。研究表明 ,西双版纳聚果榕榕果小蜂种间总体联结性... 应用方差比率法、2× 2列联表的 χ2 检验、联结系数、点相关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Pearson相关系数和秩相关系数等多指数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西双版纳聚果榕榕果小蜂的种间联结性。研究表明 ,西双版纳聚果榕榕果小蜂种间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极显著。 2× 2列联表的 χ2检验不能反映所研究昆虫种间联结性的真实情况。 6个聚果榕榕果小蜂种间共同出现率普遍较高。小蜂种间的联结程度多属极显著 (对于联结系数 15个种对中有 10个 ,对于秩相关系数15个种对中有 12个 )。传粉者Ceratosolenfusciceps同其它小蜂间的联结显著性最高 ,其中与Platyneuratestacea和P .mayri呈极显著负联结 ,与P .agraensis呈极显著正联结 ,但与Apoc rypta属 2小蜂的关系尚不十分明晰。Platyneura属 3种小蜂彼此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负联结关系 ,而Apocrypta属内 2个种之间呈极显著正联结。文章对该 6种榕果小蜂种间连接关系形成的原因及进化生态学后果作了较详尽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榕果小蜂 种间联结性 竞争 资源分配
下载PDF
西双版纳榕树及其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磊 杨大荣 +1 位作者 彭艳琼 魏作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7-503,共7页
榕属的4个亚属在西双版纳均有分布,目前已报道榕树69种、亚种和变种,占全国已报道榕树种类的69.4%,其中榕亚属23个种和变种:白肉榕亚属4个种:聚果榕亚属2种和变种;无花果亚属41个种、变种和亚种。在榕树隐头果内生活着种类专一的传粉榕... 榕属的4个亚属在西双版纳均有分布,目前已报道榕树69种、亚种和变种,占全国已报道榕树种类的69.4%,其中榕亚属23个种和变种:白肉榕亚属4个种:聚果榕亚属2种和变种;无花果亚属41个种、变种和亚种。在榕树隐头果内生活着种类专一的传粉榕小蜂和一些非传粉小蜂。西双版纳地区目前已分类鉴定29种榕树的30种传粉小蜂和170多种非传粉小蜂,其它榕树种类及其隐头果内的小蜂种类还未获得活体标本而没有确切的分类定名。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以及各种非传粉小蜂之间相互影响,并影响着榕树与传粉小蜂形成的共生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榕树隐头果内复杂的小蜂群落。对榕树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都集中在传粉小蜂的研究上,非传粉小蜂的研究国内外都较少,且对于各种小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榕树之间的关系,还需更深入、具体的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小蜂群落 互惠共生
下载PDF
福州大叶榕的传粉生物学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文珊 陈友铃 +1 位作者 叶海燕 刘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6-81,共6页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 在福州地区选取了10株大叶榕,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大叶榕花序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异步,花序果发育过程可划分为5个时期:雌前期、雌花期、间花期、雄花期和花后期。大叶榕常年挂果,在每年的1—2月和6—7月有2个明显的花序芽萌发高峰期,单株每年结果1~3次。大叶榕花序果从雌前期到花后期的发育时间长短因季节而异:冬季和春季(12月—翌年5月)发育较慢,最长的持续近130天;夏秋季(6—11月)发育较快,间花期明显缩短,从雌前期到花后期仅需约80天。大叶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花序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大幅提高了小蜂的传粉效率,也保证了花序果的高结实率。大叶榕花序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7个科(亚科),其中榕小蜂科的冠缝榕小蜂是大叶榕唯一的传粉者,其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首次发现姬小蜂寄生于榕果的现象。大叶榕花序果中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和春季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榕果种子结实率高;夏秋季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小蜂和Sycophila sp.小蜂是优势种,此期榕果结实率极低,对大叶榕的繁殖利益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特征 花序果 发育 榕小蜂
下载PDF
论中国的榕树和相关动物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宏庆 马炜梁 陈 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19-224,共6页
榕属(Ficus)植物与其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一对一的专性共生关系,也与其他相关动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榕属与榕小蜂亚科的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榕树雌雄异株的产生与维持、协同进化、个... 榕属(Ficus)植物与其传粉昆虫榕小蜂之间有着一对一的专性共生关系,也与其他相关动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榕属与榕小蜂亚科的系统分类、物种多样性、榕树雌雄异株的产生与维持、协同进化、个体生态学等方面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中国生物区系历史悠久、气候带跨幅大、生境多样,有榕属植物98种(其中71种为雌雄异株榕树),并具有丰富多样性的动物群落,能为进行共生生物学研究提供极好的素材和实验基地。迄今人们对其认识仍十分有限,可望利用中国的生物、地理资源优势,在这一领域里进行有规划的综合研究,促进榕树与相关动物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榕树 相关动物 综合研究
下载PDF
对叶榕传粉小蜂性比率的调节和稳定 被引量:7
19
作者 彭艳琼 杨大荣 王秋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47-1351,共5页
传粉榕小蜂呈现偏雌的性比率,单双倍体性别决定系统、局域配偶竞争和近交效应被认为是调节偏雌性比率的3个主要机制。通过研究影响对叶榕传粉小蜂性比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传粉榕小蜂的偏雌性比率随局域配偶竞争强度的降低而增加;受母代雌... 传粉榕小蜂呈现偏雌的性比率,单双倍体性别决定系统、局域配偶竞争和近交效应被认为是调节偏雌性比率的3个主要机制。通过研究影响对叶榕传粉小蜂性比率的因素,结果表明传粉榕小蜂的偏雌性比率随局域配偶竞争强度的降低而增加;受母代雌蜂交配次数的影响,随着母代雌蜂交配次数的增加,子代的偏雌性比率逐渐降低,这一结果首次揭示了传粉榕小蜂的交配制次数对性比率的影响,并在个体水平上定量了性比率变异与雌蜂交配频次的关系。传粉小蜂的性比率与共生的非传粉小蜂的关系,非传粉小蜂的介入直接减少了传粉小蜂的数量,甚至对传粉小蜂的种群有显著影响,结果发现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雌雄性的分配比率没有显著影响,传粉榕小蜂仍能正常地进行繁殖。传粉与非传粉者小蜂之间作用关系的确定,可为进一步理解两者的稳定共生的机制提供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叶榕 传粉小蜂 非传粉小蜂 性比率
下载PDF
雀榕及其传粉昆虫传粉生态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勇 李宏庆 马炜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569-1574,共6页
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 雀榕 (Ficusvirens)花是单性的 ,雌雄同株 ,每一个隐头花序里同时具有雌花和雄花 ,雌花有长柱花和短柱花 (瘿花 )的分化 ,但二者均能结实和形成虫瘿 ,在生理上仍未分离。在这些花序中生长着 4种小蜂总科的昆虫 ,其中榕小蜂科的 2个种是雀榕的传粉者 ,尤以雀榕小蜂 (Blastophaga sp.)为雀榕的主要传粉者 ,是共生体系的真正的互惠共生伙伴。冠缝榕小蜂 (B.coronata)则是次要的传粉者也是主要传粉者的竞争者。食榕小蜂 (Sycophila sp.)和刻腹小蜂 (Ormyrussp.)是上述 2种榕小蜂的寄生者 ,但是刻腹小蜂的雄蜂也能参与出飞孔开掘。首次报道了我国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和传粉昆虫在季节性环境胁迫下的共生关系 ,并探讨了共生体系维持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榕 榕小蜂 共生 传粉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