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概念的变革
1
作者 肖绍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2,共14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形式。在智能劳动时代,非物质劳动取代物质生产劳动的主导地位,“教劳结合”主要发展为信息化教育、交往教育、情感教育等教育形式和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内部结合”“多元结合”“交互融合”,也就是“教劳深度融合”,产生劳动教育的“非物质劳动教育”、智能教育转向。“教劳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为实现生产力巨大发展、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创造主客观条件,实现劳动主体的自我增值和经济、社会、教育创新;实现劳动自由和人的自由的统一,呈现个人自由、个性主体和公共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劳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的永恒意义在于:劳育融合、劳动育人;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生产劳动 劳动教育 非物质劳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拓展及内在逻辑——兼论第三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
作者 李松龄 《商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是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依据。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暗物质被发现,拓展了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因为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创新,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资本属性被认识,拓展了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因此... 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是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依据。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暗物质被发现,拓展了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因为所有制形式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创新,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资本属性被认识,拓展了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因此,生产劳动的内涵也就随着劳动的两种规定性的拓展而拓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 理论拓展 内在逻辑
下载PDF
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3
作者 王欣 高学军 +1 位作者 赵洋洋 李建薇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S01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产妇9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名。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采用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的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产妇9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名。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采用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结果研究组产程显著更短,自然分娩率显著更高,镇痛效果显著更好,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结论产程护理联合非药物性镇痛分娩可缩短产程,提升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妇分娩的疼痛感知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程护理 非药物性镇痛分娩 妊娠结局 不良事件
下载PDF
非雇佣数字劳动的主体性反思
4
作者 陈胜云 陈瑶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10,共9页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社会学,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异化分析,是当下阐释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基础性理论资源。非雇佣数字劳动指的是与数字劳动平台不存在雇佣关系的主体所参与的数字劳动,非雇佣数字劳动主体包括博主...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哈特和奈格里的非物质劳动社会学,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异化分析,是当下阐释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基础性理论资源。非雇佣数字劳动指的是与数字劳动平台不存在雇佣关系的主体所参与的数字劳动,非雇佣数字劳动主体包括博主、出行信息平台用户、各媒体平台用户等。非雇佣数字劳动的核心要素是信息与符码转换而来的流量,而其背后的原动力却是资本权力的扩张与渗透。非雇佣数字劳动具有两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劳动主体的广泛性,二是劳动场景的随机性。非雇佣数字劳动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而实现,同时存在劳动主体性消解的可能:信息符码转化成数据流量致使非雇佣数字劳动主体被抽象化,劳动主体以无偿性评价行为直接参与去主体性过程,劳动背后的资本野蛮生长直接侵蚀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雇佣数字劳动 资本逻辑 主体性 信息通信技术
下载PDF
国有经济如何影响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5
作者 刘长庚 黄妍 王宇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经济比重上升能够显著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且该影响是国有经济工资溢出效应和效率损失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国有经济比重较低时,其...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国有经济比重上升能够显著提高非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且该影响是国有经济工资溢出效应和效率损失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国有经济比重较低时,其工资溢出效应是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方面;当国有经济比重较高时,其效率损失效应在提高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异质性检验发现,当国有企业有更高工资或更低效率时,国有经济提升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会增强。当劳动力供给充足或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国有经济对非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果会下降。因此,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保持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经济 非国有企业 劳动收入份额 工资溢出 效率损失
下载PDF
宗族文化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
6
作者 杨志海 陈芝芝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8,共17页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研究宗族文化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宗族文化强度越大和宗族多样性越高都显著不利于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宗族文化对未婚女性非农就业无显著影响,...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研究宗族文化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宗族文化强度越大和宗族多样性越高都显著不利于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宗族文化对未婚女性非农就业无显著影响,对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对生育阶段女性的影响显著强于非生育阶段女性。此外,宗族文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南方地区的宗族文化显著降低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概率,而北方地区的宗族文化无显著影响。在作用机制方面,证明了宗族文化通过影响生育行为、教育投资以及家庭分工进而制约农村女性参与非农就业。还进一步探究了宗族文化是否影响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地点。结果显示,宗族文化虽然不利于农村女性非农就业,但对于已实现非农就业的女性而言,宗族文化有利于其跨县就业和跨省就业。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文化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女性 宗族文化 非农就业 家庭分工模式
下载PDF
数字素养的农户收入增长效应研究
7
作者 周立新 屈彩萍 王淑敏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4,共15页
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新型人力资本,数字素养成为农户生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素养的提升使农户能够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获取市场信息、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非农就业创业机会,从而产生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采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 作为数字时代重要的新型人力资本,数字素养成为农户生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素养的提升使农户能够更好地应用先进技术、获取市场信息、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非农就业创业机会,从而产生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采用“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2020年的数据,从数字设备操作、数字资源获取、数字技术应用、数字意识4个维度选取18项指标评价样本数字素养,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户数字素养提升能够显著增加其人均农业收入、人均非农收入和人均总收入,该收入增长效应对流动性约束较强的农户和非城郊村的农户更为显著;数字素养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路径增加农户农业收入,也可以通过促进家庭生计多样化的路径增加农户非农收入。因此,数字素养不仅具有显著的农户增收效应,而且有助于长尾群体共享数字红利,应在加强和普及数字素养教育的同时,重点帮扶数字弱势群体以缩小数字鸿沟,并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户生计多样化,充分发挥数字素养的农户增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农村家庭 农业收入 非农收入 生计多样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 增收效应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户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采纳?——基于CLDS数据的分析
8
作者 王慧敏 朱建军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2期40-50,共11页
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文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采纳,不... 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文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采纳,不管是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还是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数字普惠金融依然正向影响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采纳。(3)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作用路径的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农户非农创业、劳动力务工以及农地转入来促使其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两点启示:一是继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不断提高其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二是根据中介路径来看,应鼓励农户非农创业和就业,还要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更好地发挥中介传导作用,从而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机社会化服务 非农创业 劳动力务工 农地转入
下载PDF
互不挖人协议《反垄断法》规制的理据与进路
9
作者 赵曦 李剑 《南海法学》 2024年第1期27-44,共18页
认定和规制互不挖人协议,是《反垄断法》亟须回应的现实问题。互不挖人协议分为横向互不挖人协议与纵向互不挖人协议。其中,纵向互不挖人协议兼具横向垄断协议与纵向垄断协议的部分特征,故超出了《反垄断法》的规制框架。回归垄断协议... 认定和规制互不挖人协议,是《反垄断法》亟须回应的现实问题。互不挖人协议分为横向互不挖人协议与纵向互不挖人协议。其中,纵向互不挖人协议兼具横向垄断协议与纵向垄断协议的部分特征,故超出了《反垄断法》的规制框架。回归垄断协议的实质性判断标准,运用劳动经济学分析工具,可证成互不挖人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正当性。借鉴域外经验,回归我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可从短期、长期两个角度为我国互不挖人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找到理想路径。在未来的法律修订中,《反垄断法》应从价值目标、分析方法、豁免规则三个方面作出整全的制度回应:一是明确劳动者利益保护之立场,二是重设相关市场之分析方法,三是调整针对垄断协议的豁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不挖人协议 垄断协议 劳动力市场 反垄断法
下载PDF
43例子宫破裂的临床分析
10
作者 林萍萍 樊佳宁 +3 位作者 陆倩倩 芮璨 栾婷 王新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96,共9页
目的:探讨子宫破裂产妇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分娩的43例子宫破裂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有子宫手术史,分为瘢痕子宫组和非瘢痕子宫组,比较其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并... 目的:探讨子宫破裂产妇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分娩的43例子宫破裂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有子宫手术史,分为瘢痕子宫组和非瘢痕子宫组,比较其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并对20例经阴道试产发生子宫破裂产妇的产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3例子宫破裂产妇中瘢痕子宫33例,非瘢痕子宫10例;与瘢痕子宫组相比,非瘢痕子宫组术中出血量≥1000 mL的比例(P<0.001)、累积出血量≥1000 mL的比例(P=0.003)更高,输血率更高(P=0.012)。43例子宫破裂中预期剖宫产23例,余20例阴道试产者中产后发现子宫破裂组(13例)与产时发现子宫破裂组(7例)相比,产后发现子宫破裂组中完全性子宫破裂占比明显增加(P=0.044),输血率显著增加(P<0.0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与产后发现子宫破裂组相比,产时发现子宫破裂组中羊水异常比例和胎心改变比例增高,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结论:非瘢痕子宫发生子宫破裂时出血量更多,阴道试产者于产后发现子宫破裂的并发症更严重,分娩前后应密切注意羊水、胎心、生命体征等情况,及时发现子宫破裂,降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破裂 瘢痕子宫 非瘢痕子宫 阴道试产 剖宫产
下载PDF
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迁移谜题”的再解释
11
作者 王猛 葛继红 刘晨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进行再解释,并增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均产出差距要求农业部门保持较高的劳均土地增长率,如果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由非永久性转移演变为永久性转移,农业部门劳均土地和劳均产出的增长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两部门均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长期中,“迁移谜题”可能会因非农部门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消失,因为农村劳动力可以逐步在城镇寻求充分就业而完成永久性转移。最后,本文提供了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相关的若干特征事实以及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农村劳动力 非永久性转移 城乡收入差距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Non-Labor Income Given Job Heterogeneity on 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The Evidence from China
12
作者 Junhui Hu Yongchong Mao Jinghua Zhang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1期113-136,共24页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new household economic theories. A dataset from the 2006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is used. Given heterogeneity in major family members' jobs, the... This pape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new household economic theories. A dataset from the 2006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is used. Given heterogeneity in major family members' jobs, the effect of non-labor income on 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is discussed under two scenarios: jobs with flexible work hours and jobs with fixed work hours in the market.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employer the major family member works for, employer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categories: government-owned, family contract, privately-owned, and foreign-funded. Each of the four categories is used for dissecting the data into different sets for analysis by category. The results imply that job heterogeneity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household time allocation. An increase in non-labor income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the time allocated to housework for all households. However, leisure time is allocated differently among different households due to job heterogeneity. An increase in non-labor income leads to less leisure time for households working for government-owned or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and more leisure time for households working for family contract or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labor income job heterogeneity time allocation houseworktime leisure time
原文传递
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图景描绘与幻象揭示——从阿尔都塞、列斐伏尔到奈格里
13
作者 卢斌典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0-46,共7页
“五月风暴”后,资本主义的幸存问题引发了阿尔都塞、列斐伏尔以及奈格里的重视。他们从各种角度对生产关系再生产进行描绘和揭示。阿尔都塞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宏观和微观两种机制把握,指出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同时建构了一个伪... “五月风暴”后,资本主义的幸存问题引发了阿尔都塞、列斐伏尔以及奈格里的重视。他们从各种角度对生产关系再生产进行描绘和揭示。阿尔都塞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宏观和微观两种机制把握,指出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同时建构了一个伪主体。列斐伏尔创造性地区分了生产的关系和关系的生产,从日常生活、空间和都市等层面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奈格里认为以往对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已经过时,他从非物质劳动、生命政治经济以及帝国的再生产等角度解析新的再生产机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但是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力度,诉诸哲学批判和审美救赎,陷入一种乌托邦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产 意识形态 非物质劳动 空间生产 生命政治
下载PDF
巴渝非遗文化与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路径探析
14
作者 刘兴宇 伍思月 龚诗燚 《丝网印刷》 2024年第6期119-121,共3页
巴渝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传统文化根源。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育人价值,将巴渝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相结合,既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优质途径,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巴渝非遗 劳动教育
下载PDF
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收入效应研究
15
作者 詹绍菓 宦梅丽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7,共10页
推动农民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经营体系变革的重要内容,其能否及如何促进农户增收,在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定论。文章基于中国13个省份的132个村庄1 385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 推动农民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经营体系变革的重要内容,其能否及如何促进农户增收,在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定论。文章基于中国13个省份的132个村庄1 385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农业社会化服务识别工具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及劳动力非农转移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户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会显著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由此造成两方面的农户收入效应:一方面,劳动力非农转移会直接促进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在生产效率方面弥补农业劳动力减少对农业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农业收入增长。同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和非边疆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收入效应存在异质性。现阶段我国距离农业规模经济还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路径。由此,应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薄弱环节的发展,为劳动力非农转移创造空间并提供配套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非农收入 农业收入 劳动力非农转移 中介效应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职业阶层流动——基于非认知能力视角分析
16
作者 王婷 候永康 《学术探索》 2024年第7期105-118,共14页
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阶层流动,是防止社会阶层固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非认知能力视角出发,探讨横向层面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如何促进纵向层面职业阶层流动的理论机制,发现能力因素是关键。基于2010年、2016年和2020年三... 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阶层流动,是防止社会阶层固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非认知能力视角出发,探讨横向层面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如何促进纵向层面职业阶层流动的理论机制,发现能力因素是关键。基于2010年、2016年和2020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显著促进个体职业阶层向上流动,主要通过增强“亲和性”和“尽责性”等非认知能力发挥作用。进一步进行调节检验发现,出生年份靠前、男性、低技能个体,将更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职业阶层向上流动。本文研究结论将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职业阶层流动 非认知能力
下载PDF
催眠技术联合镇痛仪应用于自然分娩产程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朱小红 赵珂 刘惠娜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究催眠技术与非药物镇痛仪联合应用于自然分娩产程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31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且产妇入院时均有意愿自然分娩。根据产妇个人对镇痛方式选择的意愿... 目的:探究催眠技术与非药物镇痛仪联合应用于自然分娩产程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31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且产妇入院时均有意愿自然分娩。根据产妇个人对镇痛方式选择的意愿分为对照组(n=156)和观察组(n=159)。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镇痛,观察组产妇给予催眠技术与非药物镇痛仪相结合镇痛。对比两组产妇分娩的母婴结局。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产妇各项分娩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75、12.317、11.359、71.114,P<0.05);各产程阶段的产痛情况均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6、11.396、13.621,P<0.05);观察组产妇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53,P<0.05);观察组产妇新生儿结局优于对照组,各项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30、20.998、43.589、20.335、19.225、17.060,P<0.05)。结论:在分娩过程中,给予产妇催眠技术联合非药物镇痛仪展开镇痛干预,可合理缩短产程,减轻各产程产痛程度,提高顺产率,改善新生儿结局,减少产妇分娩中焦虑等负面情绪,稳定生命体征,保障母婴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眠技术 非药物镇痛仪 母婴结局 分娩情况 产痛情况 情绪评分
下载PDF
竞业限制协议泛化背景下协议效力审查规则探究
18
作者 刘芮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4年第6期158-162,共5页
我国通常只针对掌握商业秘密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员工实施竞业限制。然而,目前有部分企业随意扩大竞业协议适用主体,将限制措施无差别地应用于所有员工,打击了劳动者就业创业的积极性。法院在确认竞业限... 我国通常只针对掌握商业秘密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员工实施竞业限制。然而,目前有部分企业随意扩大竞业协议适用主体,将限制措施无差别地应用于所有员工,打击了劳动者就业创业的积极性。法院在确认竞业限制协议效力时,面临立法和司法2个方面的问题。立法上,过于强调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法律规定不够明晰;司法上,法院往往倾向于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呈现重形式审查而忽视实质审查的倾向。因此,为了有效规范竞业限制协议,重构协议效力的审查规则迫在眉睫。文章认为,应引入“合理性”审查标准,对协议的适用主体、期限、范围、经济补偿条款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审查,以更好地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业限制协议 效力审查规则 劳动争议 商业秘密
下载PDF
市场竞争、劳动价值与价格——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非均衡理论和经验框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峰 张建堡 骆桢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1-71,共21页
市场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的相关性和偏离度测算是检验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指标。但是,生产价格向量的求解尚未形成公认的解法,同时经济运动具有复杂性和动荡性,以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均衡为前提的生产价格从理论上并不能直接等价于市场... 市场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的相关性和偏离度测算是检验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指标。但是,生产价格向量的求解尚未形成公认的解法,同时经济运动具有复杂性和动荡性,以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均衡为前提的生产价格从理论上并不能直接等价于市场价格。因此,本文从非均衡价格的视角出发,推导出了商品相对价格的取值范围由相对价值、剩余价值率和生产投入的技术结构共同决定,相对价格受市场竞争影响,在劳动价值论决定的取值范围内波动。本文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经验研究结果,不仅在一个更一般的意义上证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现实解释力,同时还揭示了剩余价值在产业部门间的分布情况,使劳动价值论发展为用于分析市场竞争、技术关系对产业结构和分配的实证研究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 劳动价值论 相对价格 相对价值 市场竞争
下载PDF
社会信任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蒲艳萍 袁柏惠 张岚欣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26,共16页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考察社会信任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信任半径的不断拓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社会信任通过增强风险承...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考察社会信任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决策。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信任半径的不断拓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成立;社会信任通过增强风险承担意愿、提升人力资本层次和延展社会网络半径促进非农就业。进一步探究社会信任对非农就业演进全过程的作用,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程度越高;动态识别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烙印影响发现,成长于法律制度更完善、劳动力流动更自由的社会环境中的农村劳动力,感知到的社会信任对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营造利于非农转移的相互信任、互惠互利型发展环境,发挥社会信任对增强农村脱贫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任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风险承担 人力资本 社会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