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陈彦小说自然观念之变及其意义
1
作者 杨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以文学地理论,陈彦数部长篇小说中所敞开的世界,均可归入广义的“秦岭叙述”一并讨论。但作为深具地理、文化和精神意涵的“秦岭”,在不同作品中意义的重心并不相同。《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一家所居之“塔云山”,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且秉... 以文学地理论,陈彦数部长篇小说中所敞开的世界,均可归入广义的“秦岭叙述”一并讨论。但作为深具地理、文化和精神意涵的“秦岭”,在不同作品中意义的重心并不相同。《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一家所居之“塔云山”,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且秉有重要的精神意涵,却是主人公可以远望却难以生活于其间的所在。《装台》中叙述之“镇安”乡村之于韩梅的意义亦是如此。其间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颇为鲜明。《主角》视野更为阔大,从宁州到省秦,不独地理空间扩大,秦岭作为人物精神参照的意义更加丰富,也更具文化和精神意涵。至新作《星空与半棵树》,“人事”与“自然”交互影响所敞开之全新可能,已然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窠臼,包含着新时代乡村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内在于人间世”到“内在于天地自然”,陈彦自然观念之变,乃是极为复杂的时代和现实议题的重要表征,远非文学观念的调适所能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彦 风景政治 社会主义实践 自然诗学 生态文明观
下载PDF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2
作者 陈思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描述与定位,即在主潮中透视,在诗学中辨析,在审美中感悟,在时代中把握,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得失。通过对现代长篇小说诗学艺术的深入揭示,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与提升,深化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并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审美认知谱系,是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个有效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 1922—1949年 “现代人”思想 长篇小说诗学 美学和历史视野
下载PDF
现代诗视野中的老舍诗学理想与话语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巨川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3,共12页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 老舍“一生的创作是从旧体诗开始,以旧体诗结束”,期间写有叙事长诗《成渝路上》《剑北篇》等新诗,虽然文坛对其诗歌的整体认同不如小说、话剧,但老舍诗歌中显示出本真的人格气质和诗学理想。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持之以恒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中寻找中国诗歌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老舍式思考与见解。老舍在1930年代对诗歌形式与格式、文字与言语、思想与内容等系列问题进行实践性思考,提出“诗是创造的”“人的文调”和“新旧相融”等观点,其理想主义式的命题指向的是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对当时诗坛中以“内容”“主题”为创作中心的思潮给予了观念上的补充。老舍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创建的努力,彰显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涵养与开阔的中西交融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指出了一条路径、贡献了一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现代诗歌 诗学理论 中西视野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探析——诗性隐喻解读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与诗歌意境的传达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气纠 李世琴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75,共6页
韦勒克(wellek)说,诗歌必须是隐喻的。诗歌借助隐喻意象来实现诗歌意境的传达,诗歌便具有了诗性隐喻的灵性和美。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诗性隐喻作出明确的辨识及其意义的准确解读,并据此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韦勒克(wellek)说,诗歌必须是隐喻的。诗歌借助隐喻意象来实现诗歌意境的传达,诗歌便具有了诗性隐喻的灵性和美。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诗性隐喻作出明确的辨识及其意义的准确解读,并据此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诗歌意境的完美传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隐喻 意境 认知视角 翻译
下载PDF
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56
5
作者 蒋勇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7,共5页
认知诗学的研究与发展体现西方文艺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顺应了其发展潮流。本文探讨了认知诗学的定义;分析了认知诗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并尝试对认知诗学作全景式的描述,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 认知诗学的研究与发展体现西方文艺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顺应了其发展潮流。本文探讨了认知诗学的定义;分析了认知诗学与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并尝试对认知诗学作全景式的描述,将其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标志、特征及意义进行梳理和分析,希冀勾画出认知诗学的发展全貌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全景 演进 现状 前景
下载PDF
试论《红楼梦》的陌生化创作策略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珊 李荀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5,共4页
本文以形式主义关于陌生化的理论为切入点,全面分析《红楼梦》的陌生化创作策略。曹雪芹采用他者叙述、不确定叙述、多向整合叙述的方法,使《红楼梦》叙事视角呈现出陌生化的特点;通过双层结构使《红楼梦》的情节构造呈现出陌生化的特点... 本文以形式主义关于陌生化的理论为切入点,全面分析《红楼梦》的陌生化创作策略。曹雪芹采用他者叙述、不确定叙述、多向整合叙述的方法,使《红楼梦》叙事视角呈现出陌生化的特点;通过双层结构使《红楼梦》的情节构造呈现出陌生化的特点;运用人名地名的隐喻、对事物不直呼其名而描述其外观的手法、意象的象征等技巧使《红楼梦》言语呈现出陌生化的特点。《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曹雪芹成功地运用陌生化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陌生化 叙事视角 情节 言语
下载PDF
多元视野下中西诗学意象翻译观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加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9-172,共4页
诗歌的本体(Ousia substance)是意象,作为一个融通中西翻译诗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中西意象翻译研究呈现出理论构建多元化。从翻译哲学的角度看,单一的一元标准让位于一个更加宽容和实用的多元翻译系统群。意象翻译研究要形成一种相互联系... 诗歌的本体(Ousia substance)是意象,作为一个融通中西翻译诗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中西意象翻译研究呈现出理论构建多元化。从翻译哲学的角度看,单一的一元标准让位于一个更加宽容和实用的多元翻译系统群。意象翻译研究要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以达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此种研究对中国翻译建设和发展也不无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翻译研究 多元翻译 诗学
下载PDF
互文性与比较诗学视域的融合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光利 徐放鸣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2-98,共7页
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汇通性研究的主体,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构成了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文本之间互文性的客观存在使异质文化(如中西文化)诗学理论文本间互为交织、互为引义、互为转换的网络互渗层面得以成立,为比较视域融合... 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汇通性研究的主体,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构成了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文本之间互文性的客观存在使异质文化(如中西文化)诗学理论文本间互为交织、互为引义、互为转换的网络互渗层面得以成立,为比较视域融合(交集)的确立奠定了存在基础,从而为比较视域的拓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只有建立在互文关系之上,以融合的比较视域为本体的比较诗学研究才是真正学理意义上的互照互识的汇通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比较诗学 视域融合 交集
下载PDF
诗性游戏:足球向超世俗镜像的转化介质 被引量:3
9
作者 路云亭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1-27,共7页
现代足球是一种运动形态、游戏方式和电视镜像的融合体。足球的热点地区是欧洲和南美,而南美足球的先锋性体现其技术的创造性层面,南美足球的创造源来自于魔幻文学和原始宗教生活。南美足球的缘起国是阿根廷,阿根廷足球的艺术秉性源于... 现代足球是一种运动形态、游戏方式和电视镜像的融合体。足球的热点地区是欧洲和南美,而南美足球的先锋性体现其技术的创造性层面,南美足球的创造源来自于魔幻文学和原始宗教生活。南美足球的缘起国是阿根廷,阿根廷足球的艺术秉性源于其对英国足球的背叛。艺术足球的真正源头在巴西,以南美足球为代表的艺术足球蕴含有大量的观赏性元素,其中以球星和巨星的非凡表演为代表。巴西足球中曾以奴隶舞蹈为足球训练手段,奴隶制的解体使得巴西获得了进入现代社会的机会,却直接导致桑巴足球式微。桑巴足球秉承一种示弱的哲学,而近期巴西队的丑陋性异化现象起因于将一种欧洲式的示强的哲学代替了巴西奴隶式示弱哲学。巴西足球之所以赢得中国人的关注还在于其杂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转移 魔幻足球 文化透视 示弱哲学 镜像美学
下载PDF
西方美学输入与中国诗学观照方式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学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4-140,共7页
中国诗学观照方式之现代转型与西方美学的影响有着紧密的关系。西方美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诗学界逐渐改变主要把诗歌当作伦理教化工具的观念,而逐步把诗学当作美学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价,其诗学批评也不再是单纯地以是否合... 中国诗学观照方式之现代转型与西方美学的影响有着紧密的关系。西方美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得中国诗学界逐渐改变主要把诗歌当作伦理教化工具的观念,而逐步把诗学当作美学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价,其诗学批评也不再是单纯地以是否合乎“伦理道德”作为衡量尺度,诗歌的“艺术”价值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使得中国诗学之观照方式由传统的重视伦理的审“善”转变为现代的重视艺术的审“美”。考察西方美学的输入及其对中国诗学观照方式现代转型之影响,对于建构中国现代诗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观照方式 现代转型 西方美学
下载PDF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秀江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8-72,共5页
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儿童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的家园,用细腻的笔触和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借助鲜明的儿童思维赋予万物生命,让诗性的记忆和历史的细节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呼兰... 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儿童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的家园,用细腻的笔触和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借助鲜明的儿童思维赋予万物生命,让诗性的记忆和历史的细节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呼兰河原初形态的美。然而正是由于运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在表现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同时,才更加反衬出萧红内心深藏的悲凉与寂寞,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从而走向一种超越成人视角的精神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儿童视角 诗性 自由 历史的细节
下载PDF
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审视中国东方学的三重视野 被引量:1
12
作者 麦永雄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112,共9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下,可以从跨语境诗学的三重视野审视中国东方学的梳理与建构问题:其一是内文化视野(Intracultural perspective),强调从东方文化内部探讨以东方理论话语研究东方文学,如日本俳句、印度文艺作品的理论与实践;其二是...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语境下,可以从跨语境诗学的三重视野审视中国东方学的梳理与建构问题:其一是内文化视野(Intracultural perspective),强调从东方文化内部探讨以东方理论话语研究东方文学,如日本俳句、印度文艺作品的理论与实践;其二是交叉文化视野(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重视东西方之间文艺思想互为参照的学术意识,旨在克服文化偏至的障碍,破除西方"东方学"理论概念存在的"规训"与"学科"的纠结;其三是跨文化视野(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寻求一种新型的、包容差异的宏阔视界,以东方文学史论为例,探讨东方学的"轨迹"和未来发展定位。在学科建设意义上,建构中国立场与特色的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东方学",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境诗学 三重视野 东方学 理论话语
下载PDF
种族发现与艺术视角: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的诗歌成长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良功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第2期74-77,共4页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对美国黑人民族的重新发现不仅回应了时代精神,而且推动了他艺术视角的变化。总体来说,休斯在这一时期艺术视角的转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空间维度上由外而内的转变、时间维度上由历史想象到现实关注...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兰斯顿·休斯对美国黑人民族的重新发现不仅回应了时代精神,而且推动了他艺术视角的变化。总体来说,休斯在这一时期艺术视角的转变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空间维度上由外而内的转变、时间维度上由历史想象到现实关注的转变、精神维度上由主观向主客一体的转变。艺术视角的转变标志着休斯诗歌艺术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发现 艺术视角 兰斯顿·休斯 诗歌
下载PDF
杜甫诗歌《月夜》之视点——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媛飞 《宜宾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杜甫诗歌《月夜》通过时空视点的建构与转移,使读者与诗中人物近距离接触;采用内视点的叙述角度,借助观察者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闺房思妇的人物刻画,体现了诗人男性潜在意识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诗歌视点的交错运用及角度转换对理... 杜甫诗歌《月夜》通过时空视点的建构与转移,使读者与诗中人物近距离接触;采用内视点的叙述角度,借助观察者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闺房思妇的人物刻画,体现了诗人男性潜在意识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诗歌视点的交错运用及角度转换对理解整个诗篇起到了轴心性作用,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语言基础和感情基调,揭示出深层的主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月夜》 时空视点 叙述视点 观念视点 认知诗学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域下《爱玛》的心理空间构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佘丹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9,共7页
《爱玛》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读者。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爱玛》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认知识解的心理运作机制及视角转换的认知叙事功能,分析读... 《爱玛》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读者。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爱玛》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认知识解的心理运作机制及视角转换的认知叙事功能,分析读者如何对叙事视角转换及其意义建立心理表征,并由此领悟文本更深层的主题内涵。通过阐释文本叙事的深层认知机制和读者的认知理解过程,可以更好地展现小说艺术光彩,增强读者对于小说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心理空间 多元视角 空间构建 认知叙事
下载PDF
带灯夜行:且行且吟的乡土悲歌——贾平凹《带灯》女主人公意象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心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234-238,共5页
贾平凹长篇新著《带灯》聚焦于"乡村病"的书写。一是基于小说结构的"出走——外来"模式,阐释其视角陌生化与间距化的审美效果;二是通过带灯书信体的心灵独白,离析出农村基层问题的驳杂性与其性格组合的矛盾性;三是... 贾平凹长篇新著《带灯》聚焦于"乡村病"的书写。一是基于小说结构的"出走——外来"模式,阐释其视角陌生化与间距化的审美效果;二是通过带灯书信体的心灵独白,离析出农村基层问题的驳杂性与其性格组合的矛盾性;三是经由带灯"夜游症"意象分析,解构理想者的精神苦役与政治话语的游离;四是坐实在文本的叙事策略上,剥离出叙事交流的断裂性与实效性,内中探究作者叙事声音的罅隙性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带灯》 乡村裂变 现实主义 书信体 叙事视角 空间诗学
下载PDF
儿童视角的诗学阐释及其对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瑜 沈杏培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66-71,103,共7页
成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是一个具有深层意味的叙述策略。儿童视角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限知叙述,也包含着作家疏离成人经验、借助儿童感知和视域重新整合生存体验、阐释世界的自觉选择。儿童视角小说作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 成人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是一个具有深层意味的叙述策略。儿童视角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限知叙述,也包含着作家疏离成人经验、借助儿童感知和视域重新整合生存体验、阐释世界的自觉选择。儿童视角小说作为独特的文学现象,呈现出独特的叙述语调和美学风格,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以及作家个体的文化心理。同时,儿童视角的理论品质、发生机理等问题具有相当的理论魅力也是亟待进一步厘清、探讨的理论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视角 诗学阐释 原生态 复调诗学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黑色电影的迷宫叙事与时代症候 被引量:2
18
作者 向宇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88-94,150,共8页
以《心迷宫》《白日焰火》《暴雪将至》等电影为代表的黑色电影是近年国产电影最让人惊喜的收获之一。它们不仅通过风格化的影像、复杂的叙事为当代中国电影贡献了一种富有魅力的电影美学,同时也积极面向社会议题和历史记忆,具有鲜明的... 以《心迷宫》《白日焰火》《暴雪将至》等电影为代表的黑色电影是近年国产电影最让人惊喜的收获之一。它们不仅通过风格化的影像、复杂的叙事为当代中国电影贡献了一种富有魅力的电影美学,同时也积极面向社会议题和历史记忆,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内涵。和直接指涉现实的写实主义电影不同,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是我们把握其现实性的关键。当代国产黑色电影不仅通过视觉上的黑色表达对时代、历史的感觉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悬念重重的迷宫叙事,用沉默和含混来言说某些不能直说的现实经验和历史记忆。唯有通过关注文本空白和缺席的症候式阅读,阐明文本欲说还休的暴力犯罪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才能揭示当代国产黑色电影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电影 社会批判 视角叙事 迷宫诗学 暴力犯罪
下载PDF
《聊斋志异》的诗性叙事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2,共6页
《聊斋志异》具有明清文人小说的特质。事件能指化,借鉴和发扬以情运事的抒情传统;偏离知识精英的立场而以个人好恶、民间趣味支配叙事,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意趣;单纯性叙事时空建构所展现的生命激情及幻灭,共同构成了《聊斋志异》叙事话... 《聊斋志异》具有明清文人小说的特质。事件能指化,借鉴和发扬以情运事的抒情传统;偏离知识精英的立场而以个人好恶、民间趣味支配叙事,流露出强烈的主观意趣;单纯性叙事时空建构所展现的生命激情及幻灭,共同构成了《聊斋志异》叙事话语的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以情运事 个人化叙事视角 单纯性叙事时空 诗性叙事
下载PDF
论苗族作家龙宁英创作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小平 《保定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73-75,共3页
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借助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以理解、记录、阐释与表达苗民族审美及文化信息,对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区域文化进行理性反思,在细腻的笔触和浪漫的情怀中充满了强烈的历史理性和社会理性,其创作具... 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借助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以理解、记录、阐释与表达苗民族审美及文化信息,对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区域文化进行理性反思,在细腻的笔触和浪漫的情怀中充满了强烈的历史理性和社会理性,其创作具有较为鲜明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从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审视龙宁英的文学创作,在肯定其文学创作的审美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宁英 文化阐释 审美人类学 诗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