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中南部岩石圈扩张应力场与羊八井地热异常形成机制 被引量:44
1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石川有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61-869,共9页
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羊八井地区存在着温度高达93℃以上,热流值高达364mWm2的地热奇观.本文利用国际以及中国地震台网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圈脆性破裂深度范围,进而讨论了高地热异常区... 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羊八井地区存在着温度高达93℃以上,热流值高达364mWm2的地热奇观.本文利用国际以及中国地震台网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圈脆性破裂深度范围,进而讨论了高地热异常区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有高于高原内部平均活动水平的震级为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活动,其震中分布呈现出与地热活动相似的、沿近南北向断陷带的带状特征;并且在高热流区域内有高原内部罕见的中深地震活动,地震震源从100km左右深处到地表呈现柱状地震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等特征.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高原中南部应力场主压、主张应力方向与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相符,但是地震发生类型与青藏高原周缘的挤压逆断层型地震完全不同,均属于东西向扩张力作用下的正断层型地震活动,特别是在羊八井高热流区域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在岩石圈应力场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推测其控制深度可达岩石圈底部100多公里处.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在强烈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东西向扩张并发生一系列的大规模正断层活动,致使深部软流圈高温热流可以沿着活动正断层及其形成的深裂隙上涌,穿过岩石圈到达地表面,形成了高地热异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热异常 正断层型地震 扩张应力场 震源深度
下载PDF
胶东地区玲珑岩基隆升机制探讨 被引量:24
2
作者 林少泽 朱光 +2 位作者 严乐佳 姜芹芹 赵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2-844,共13页
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综合主干正断层运动学观测、擦痕应力场反演、岩体变形分析、岩脉与石英脉展布方位等多个方面,对胶东地区玲珑岩基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有效地制约。研究结果表明,其为早白垩世的伸展穹窿构造,是NW—SE向区域性... 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观察,综合主干正断层运动学观测、擦痕应力场反演、岩体变形分析、岩脉与石英脉展布方位等多个方面,对胶东地区玲珑岩基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有效地制约。研究结果表明,其为早白垩世的伸展穹窿构造,是NW—SE向区域性伸展的结果,并且北部的伸展与岩浆活动及金矿化作用要强于南部。在早白垩世强烈伸展与岩浆活动背景下,晚侏罗世侵位的玲珑岩基沿着倾向相背的两条大型脆性正断层(招平断裂带与焦家断裂带)以地垒构造形式发生隆升而最终出露地表,并非变质核杂岩型伸展构造。玲珑岩基在晚侏罗世侵位后并没有立即出露地表,而是在早白垩世区域伸展中才隆升与剥露,并伴随区内大规模金矿形成。玲珑伸展穹窿的厘定,一方面证实了区内早白垩世强烈岩浆活动是发生在NW—SE向伸展背景下,另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的峰期出现在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伸展穹窿 玲珑岩基 正断层 应力场 北西—南东向拉伸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被引量:9
3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石川有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47-452,共6页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 000 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 000 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正断层型地震 扩张运动 应力场 重力崩塌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发现晚新生代伸展构造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洪安 李曰俊 +7 位作者 白忠凯 杜治利 赵岩 文磊 张强 赵甜玉 高艳艳 朱湘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8-1067,共10页
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 我们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首次发现晚新生代正断层。 这些正断层发育于西南坳陷的东北部, 走向 NE-SW, 剖面上组合成堑垒构造, 个别剖面上显示负花状构造特征。 正断层主要发育于新生界, 向上断至... 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 我们在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首次发现晚新生代正断层。 这些正断层发育于西南坳陷的东北部, 走向 NE-SW, 剖面上组合成堑垒构造, 个别剖面上显示负花状构造特征。 正断层主要发育于新生界, 向上断至的最高层位是第四系更新统下部。 倾向相反的正断层向下交汇后断距消失, 断层继续向下延伸的情况不清楚。 根据断距 变化和生长指数计算, 正断层形成于上新世晚期, 持续演化至更新世早期。 正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与以往在阿瓦提凹陷、巴楚隆起和塘沽孜巴斯坳陷发现的晚新生代正断层基本一致, 正断层活动时间为 ca. 3~2 Ma。 它们形成于一个区域性弱伸展构造应力场, 代表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下, 塔里木盆地脉式挤压冲断过程中的一个构造间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伸展构造 正断层 印度-亚洲碰撞的脉动式远程效应 构造间歇期 西南坳陷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安徽怀宁县洪镇变质核杂岩原岩时代与形成机制再认识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硕 朱光 +3 位作者 吴齐 陈印 张帅 王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5-603,共19页
大别造山带东侧、扬子板块上安徽怀宁县的洪镇变质核杂岩,以往认为是早白垩世NE—SW拉张形成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其核部的董岭杂岩长期被认为是变质基底。然而,该核杂岩所指示的拉张方向与中国东部一系列早白垩世伸展构造指示的NW... 大别造山带东侧、扬子板块上安徽怀宁县的洪镇变质核杂岩,以往认为是早白垩世NE—SW拉张形成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其核部的董岭杂岩长期被认为是变质基底。然而,该核杂岩所指示的拉张方向与中国东部一系列早白垩世伸展构造指示的NW—SE拉张相矛盾,从而需要对这一重要伸展构造进行再研究和认识。本次11个样的锆石定年表明,董岭杂岩内变形—变质岩体的侵位时代为829~812 Ma,而变火山岩的原岩时代为761~754 Ma,后者属于扬子板块上的新元古代南华纪盖层。锆石生长边揭示了董岭杂岩内一期127 Ma的热事件,应为旁侧同期洪镇岩体侵位的热影响结果,并影响了董岭杂岩内韧性剪切带白云母^(40)Ar/^(39)Ar年龄值。该区董岭杂岩两侧在早白垩世发育了两组北东走向、倾向相背的正断层,南侧与西侧分别上叠同期的怀宁和潜山断陷盆地。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这些早白垩世伸展构造是在NW—SE拉张中发育的,而不是前人认为的NE—SW拉张。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两组倾向相背正断层活动与洪镇岩体侵位、隆升的共同控制下发育为伸展穹窿构造,并非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岭杂岩 正断层 应力场 变质核杂岩 早白垩世伸展穹窿
下载PDF
Continental Dynamics in High Tibetan Plateau: Normal Faulting Type Earthquake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6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484-492,共9页
Various earthquake fault types were analyzed for this study on the crust movement in the high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y analyzing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tress fiel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ot of normal fau... Various earthquake fault types were analyzed for this study on the crust movement in the high reg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y analyzing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stress fiel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ot of normal faulting type earthquak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High Tibetan plateau. Many of them are nearly perfect normal fault events. The strikes of the fault planes of normal faulting earthquakes are almost in an N-S dire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Wulff stereonet diagrams of fault plane solutions. It implies that the dislocation slip vectors of the normal faulting type events have quite great components in the E-W direction. The extensions probably are an eastward extensional mo- tion, being mainly a tectonic active regime in the plateau altitudes. The tensional stress in the E-W or NWW-SEE direction predominates earthquake occurrences in the normal event region of the central plateau. The eastward extensional motion in the high Tibetan plateau is attributable to th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f the high plateau and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hotter mantle materials beneath the east boundary of the plateau. Extensional motions from the relaxation of the topography and/or gravitational collapse in the high plateau hardly occurred along the N-S direction. The obstruction for the plateau to move eastward is rather wea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mal faulting type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eastward extensional motion stress field gravitational collaps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