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es of the Paleogene Dainan Formation in the Gaoyou Depression, North Jiangsu Bas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Xia Zhang Chun-Ming Lin +3 位作者 Yong Yin Ni Zhang Jian Zhou Yu-Rui Li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85-401,共17页
In this paper,the type,vertical evolution,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Paleogene Dainan Formation in the Gaoyou Depression of the North Jiangsu Basin are studied in detail.Results show that fa... In this paper,the type,vertical evolution,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Paleogene Dainan Formation in the Gaoyou Depression of the North Jiangsu Basin are studied in detail.Results show that fan delta,delta,nearshore subaqueous fan,and lacustrine facies developed during the Dainan Formation period and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ectonics and paleogeography.The fan delta and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facies predominantly occur in the southern steep slope region where fault-induced subsidence is thought to have created substantial accommodation,whereas the delta facies are distributed on the northern gentle slope which is thought to have experienced less subsidence.Finally,the lacustrine facies is shown to have developed in the center of the depression,as well as on the flanks of the fan delta,delta,and nearshore subaqueous fan facies.Vertically,the Dainan Formation represents an integrated transgressiveregressive cycle,with the E2d1being the transgressive sequence and the E2d2being the regressive sequence.This distribution model of sedimentary fac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dicting favorable reservoir belts for the Dainan Formation in the Gaoyou Depression and similar areas.In the Gaoyou Depression,sandstones of th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s in the fan delta and the subaqueous branch channels in the delta are characteriz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favorable for reservoir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 Sedimentary evolution Dainan Formation Gaoyou Depression north jiangsu basin
下载PDF
Regional Geochemistry and Fluid Flow in the Palaeogene Aquifers of the Gaoyou Subbasi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North Jiangsu Basin, China
2
作者 LI M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946-955,共10页
Chemical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hydrogeological regime and to evaluate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hy... Chemical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hydrogeological regime and to evaluate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hydrocarbo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hydrochemical distribution of both individual aquifers and different structural units within the Palaeogene strata of the Gaoyou subbasin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 ea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linity of the Palaeogene aquifers in the Gaoyou subbasin displays a systematic increase from the central deep depression to the periphery areas, and shows a reverse trend as the burial depth increases. Salinity maps of individual aquifers suggest that formation water in the deep layers at the centre of the study area probably retains original features of fresh lake water. Geofluids near the central deep depression of the Gaoyou subbasin migrate vertically through the Zhenwu and Hanliu faults, while those of the northern slope belt mainly flow laterally through aquifers. Both low and high salinity formation water can be found in the hydrocarbon producing areas. The low salinity zones commonly affected by infiltrated meteoric water are unfavou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rapped hydrocarb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hydrogeology HYDROCHEMISTRY hydrocarbon preservation north jiangsu basin
下载PDF
Provenance records of the North Jiangsu Basin,East China: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from the Paleogene Dainan Formation in the Gaoyou Sag 被引量:1
3
作者 Chun-Ming Lin Xia Zhang +3 位作者 Ni Zhang Shun-Yong Chen Jian Zhou Yu-Rui Liu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4年第1期99-114,共16页
Detailed zircon U-Pb dating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Paleogene Dainan Formation from Gaoyou Sag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East China.Whole-rock rare earth e... Detailed zircon U-Pb dating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Paleogene Dainan Formation from Gaoyou Sag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East China.Whole-rock rare earth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 provenance was mainly from the Late 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morphic fels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with the parent rocks probably being the I-type high-potassium granite gneiss.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s indicate that most of the detrital zircons are originally magmatic.A few zircons show overgrowths,indicating multiple-episode tectonic events.The U-Pb ag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detrital zircons suggest four main magmatic episodes in the provenance:Late Archean-Early Proterozoic(2450-2600 Ma),Early Proterozoic(1700-1900 Ma),Late Proterozoic(700-850 Ma),and Late Paleozoic-Mesozoic(100-300 Ma).These zircon U-Pb age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ediments of the Dainan Formation were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recycled orogenic belts within and/or around the North Jiangsu Basin,including the basement of the Yangtze Block,the Neoproterozoic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and the M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south part of Zhangbaling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 dating PALEOGENE provenance analysis Dainan Formation north jiangsu basin East China
原文传递
温度变化对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热物性的影响
4
作者 赵秀峰 《地质学刊》 CAS 2023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以苏北盆地某地热井碳酸盐岩储层岩石为研究对象,对处于20、50、100、150、200℃5个实时温度点的3组岩石样品进行热物性参数测试,分析导热系数、比热容和热扩散系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拟合趋势曲线和经验公式,探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2... 以苏北盆地某地热井碳酸盐岩储层岩石为研究对象,对处于20、50、100、150、200℃5个实时温度点的3组岩石样品进行热物性参数测试,分析导热系数、比热容和热扩散系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拟合趋势曲线和经验公式,探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20~200℃的温度区间内,随温度的升高,岩石的导热系数拟合曲线以二次多项式关系呈下降趋势,50℃的温度点是岩石导热系数由急速下降到缓速下降的拐点,导热系数平均值减小约31.47%;比热容拟合曲线以二次多项式关系呈上升趋势,比热容平均值增大约23.27%;热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导热系数一致,且二者具线性相关,100℃温度点是热扩散系数由急速下降到缓速下降的拐点,热扩散系数平均值减小约44.48%。随着温度的升高,比热容增大造成的补偿作用是导热系数下降幅度小于热扩散系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碳酸盐岩储层 热物性 温度 瞬态平面热源法 苏北盆地
下载PDF
低渗砂岩储层孔喉的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成因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创 孙卫 +5 位作者 杨建鹏 高辉 侯海林 齐瑞 罗江云 魏希望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5-348,共14页
应用筛析粒度、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与高压压汞等方法,对苏北盆地沙埝地区E1f3和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地区J2x两类不同低渗储层的孔喉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其差异性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E1f3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碳... 应用筛析粒度、铸体薄片、图像孔隙、扫描电镜与高压压汞等方法,对苏北盆地沙埝地区E1f3和三塘湖盆地牛圈湖地区J2x两类不同低渗储层的孔喉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其差异性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E1f3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溶孔,J2x储层主要为凝灰质和长石溶孔,前者溶蚀成因的粗大孔隙较多,而后者细小的晶间孔较多。E1f3储层喉道分布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的细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无峰分布,以及溶蚀成因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混合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四类;J2x储层喉道为溶蚀成因的粗单峰分布、管束状喉道的细单峰分布,及管束状喉道与压实或压实胶结成因组成的双峰分布三类,未见溶蚀成因喉道与其他成因喉道组成的双峰分布。两区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均随粒级变细呈减小趋势,平均孔隙半径也总是小于碎屑颗粒半径;在粒度相近的情况下,J2x储层孔隙、喉道半径均小于E1f3储层。E1f3储层较高的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和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其在压实过程中保存了较大的原始粒间孔隙空间,且为后期溶蚀作用所扩大,牛圈湖地区J2x储层较高的塑性岩屑含量和同沉积期形成的凝灰质,使储层原始孔隙空间在压实过程中大量减少,后期溶蚀作用较弱。杂基对原始孔隙空间的充填程度及其与塑性岩屑共同造成的压实与溶蚀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区目前孔隙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 喉道 孔隙结构 苏北盆地 三塘湖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一段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妮 林春明 +4 位作者 周健 陈顺勇 张猛 刘玉瑞 董桂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所经历的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程度很弱。其中南部陡坡带的大部分地区所经历化学风化程度相对北部缓坡带较强,说明古气候条件更为温暖潮湿;北部缓坡带及黄珏、邵伯地区所经历的物理风化作用相对较强且差异较...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所经历的风化作用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程度很弱。其中南部陡坡带的大部分地区所经历化学风化程度相对北部缓坡带较强,说明古气候条件更为温暖潮湿;北部缓坡带及黄珏、邵伯地区所经历的物理风化作用相对较强且差异较大,说明曾经历较强的构造运动。研究区源岩主要为长英质物质和再旋回沉积物质,受中基性物质的影响较小。高邮凹陷边缘及吴堡低凸起附近地区戴一段下部地层具有下伏阜宁组地层的海相地化特征,因此研究区物源中可能有较多部分来自基底母岩被剥蚀和再旋回沉积的产物。地化数据反映研究区构造背景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由于地史及动力学机制的差异,其构造背景有别于东太平洋典型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可反映我国东部大陆边缘特殊的地体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高邮凹陷 地球化学 物源 风化作用 构造背景
下载PDF
苏北盆地隐伏早第三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及源区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杨祝良 陶奎元 +2 位作者 沈渭洲 王力波 杨献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早第三纪玄武岩在苏北盆地以橄榄拉斑玄武岩为主,在地表基本无出露,均为钻井揭示,呈夹层产出。对它们详细的岩相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锶钕同位素研究表明,玄武岩原始岩浆源于受俯冲洋壳影响的陆下岩石圈地幔较高程度部分熔融... 早第三纪玄武岩在苏北盆地以橄榄拉斑玄武岩为主,在地表基本无出露,均为钻井揭示,呈夹层产出。对它们详细的岩相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锶钕同位素研究表明,玄武岩原始岩浆源于受俯冲洋壳影响的陆下岩石圈地幔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并在源区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单斜辉石和橄榄石的结晶分异,岩浆上升至喷出地表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壳物质的混染,其所表现出的过渡特征暗示区域在古新世时处在一个由活动大陆边缘向大陆板内裂谷转换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第三纪 隐伏玄武岩 苏北盆地 地球化学 玄武岩
下载PDF
江苏兴化DS浅孔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与粒度所揭示的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舒强 赵志军 +2 位作者 陈晔 张茂恒 李吉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3-928,共6页
选择位于东亚季风典型区的苏北盆地沉降中心附近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AMS14C、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的综合分析。分析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苏北盆地古气候经历了冷干、暖湿、温湿、冷暖波动剧烈、暖湿的变化过程。苏北盆地DS钻孔沉积... 选择位于东亚季风典型区的苏北盆地沉降中心附近湖沼沉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AMS14C、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的综合分析。分析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苏北盆地古气候经历了冷干、暖湿、温湿、冷暖波动剧烈、暖湿的变化过程。苏北盆地DS钻孔沉积物所揭示的气候变化与贵州董歌洞石笋氧同位素数据和格陵兰冰芯数据所揭示的气候变化总体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在一些细部上还是存在着差异,较好的响应了区域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元素 粒度 环境演变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新生代侵入岩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叶绍东 任红民 +1 位作者 李储华 郑元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9-274,共6页
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表明,苏北盆地新生代侵入岩主要为辉绿岩,少量煌斑岩,具有明显不同于沉积岩的岩矿、测井响应和地震剖面特征。以钻井和测井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总结出苏北盆地新生代侵入岩分布特征:纵向分... 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表明,苏北盆地新生代侵入岩主要为辉绿岩,少量煌斑岩,具有明显不同于沉积岩的岩矿、测井响应和地震剖面特征。以钻井和测井的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总结出苏北盆地新生代侵入岩分布特征:纵向分布层位以古新统阜宁组为主,其次为始新统三垛组和戴南组,单层厚度一般几米至几十米,有顺层侵入、穿层侵入和沿断面侵入三种产出形式;平面分布面积超过1000km2,以高邮凹陷和金湖凹陷分布广,呈碟状或串珠状分布。苏北盆地新生代侵入岩分布与深大断裂有关,同时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新生代 构造运动 分布特征 苏北盆地
下载PDF
多旋回沉积盆地地温场与烃源岩演化——以苏北盆地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姚合法 侯建国 +2 位作者 林承焰 何亚伟 曾正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5-199,共5页
目的恢复苏北盆地古地温场,进行热演化史研究,确定主要的生烃时期。方法在盆地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结果苏北盆地新生代具有多旋回盆地演化的特点,地温梯度呈降低趋势,古近纪40~45℃/km,新近纪30℃... 目的恢复苏北盆地古地温场,进行热演化史研究,确定主要的生烃时期。方法在盆地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结果苏北盆地新生代具有多旋回盆地演化的特点,地温梯度呈降低趋势,古近纪40~45℃/km,新近纪30℃/km左右;烃源岩演化经历了早期生烃、中期生烃停滞、晚期生烃3个阶段。结论烃源岩成熟度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而与现今地温梯度无关;渐新世持续18Ma的三垛抬升运动是造成苏北盆地烃源岩演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地温场 镜质体反射率 热演化史
下载PDF
苏北新生代盆地断陷和坳陷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32
11
作者 练铭祥 薛冰 杨盛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56-360,共5页
苏北新生代盆地是由众多的断陷和坳陷组合而成的 ,它们发育在中、古生界逆冲推覆体上 ,其结构、规模和区域分布受逆冲推覆体的控制。断陷的形成是区域拉张背景下逆冲推覆带后缘断片回滑的结果 ,构成逆冲推覆体的“后缘凹陷”。苏北盆地... 苏北新生代盆地是由众多的断陷和坳陷组合而成的 ,它们发育在中、古生界逆冲推覆体上 ,其结构、规模和区域分布受逆冲推覆体的控制。断陷的形成是区域拉张背景下逆冲推覆带后缘断片回滑的结果 ,构成逆冲推覆体的“后缘凹陷”。苏北盆地不仅存在不同时期纵向上的断 坳转化 ,而且在同一时期横向上兼有断、坳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 坳陷 形成机理 苏北盆地 新生成盆地 油气地质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陆黄生 秦黎明 +4 位作者 刘军 胡瑛 方朝合 杨永才 张枝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5-405,共11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部分具代表性油藏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区构造研究和油源对比成果,讨论了研究区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运聚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原油中吡咯类...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部分具代表性油藏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区构造研究和油源对比成果,讨论了研究区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运聚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存在差别,处于断阶带南侧的成熟原油运移效应明显,来源于其西北侧的俞垛次凹始新统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断阶带北侧的原油运移分馏效应较差,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北侧的储家楼次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内斜坡带原油主要来自于储家楼深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沿其构造带上倾方向自西南到东北方向,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明显;坡垒带与外斜坡带阜宁组三段原油成熟度偏低,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浓度较高,原油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以短距离运移为主,主要来自于深凹的低熟烃源岩。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也不一致,断阶带为阶梯状断块油气聚集模式,内斜坡带与坡垒带主要分布受断层控制的断块—岩性油藏,外斜坡带为反向正断层垒块控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方向 成藏模式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曲塘—李堡地区新生代演化和油气响应评价 被引量:21
13
作者 朱建辉 江兴歌 +1 位作者 徐旭辉 张渝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3,共6页
曲塘—李堡地区位于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部,是受NE向和EW向大断裂控制的新生代盆地。总体表现为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期次性断裂活动分别控制北部曲塘次凹和南部海北次凹的沉降幅度和沉积厚度,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在新生代断陷-坳陷... 曲塘—李堡地区位于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部,是受NE向和EW向大断裂控制的新生代盆地。总体表现为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期次性断裂活动分别控制北部曲塘次凹和南部海北次凹的沉降幅度和沉积厚度,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在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原型叠加的构造-热体制边界条件控制下,5套烃源岩中的泰州组、阜一段和阜三段主力生油层在三垛组沉积末前后均已进入生油门限,盐二段沉积以来(11.3 Ma—今)进入生烃高峰。我们运用TSM盆地模拟评价方法计算出曲塘次凹总生烃量约为230.54×106 t,海北次凹总生烃量约为149.21×106 t;排烃期以坳陷发育期为主,总排烃量为88.837×106 t,坳陷期排烃占总量的95%以上。各次凹水势和油汇模拟分析表明,不同时期发育的不同级别的断裂影响着油气规模,邻近断陷深凹多期断裂复合构组的断块带是主要勘探区带,部分外斜坡带的鼻状隆起和断阶带也有可能是较有利的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作用 油气响应作用 曲塘—李堡地区 海安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十二五”油气勘探主要成果、新认识和技术进展 被引量:25
14
作者 邱旭明 钱诗友 +1 位作者 于雯泉 刘启东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73,共12页
苏北盆地经历40年的勘探,已经进入到中、高勘探程度的阶段。"十二五"期间,苏北盆地加大了新区带、新层系和新类型"三新"领域研究和评价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高邮凹陷花庄和金湖凹陷秦营新区、阜宁组深层低... 苏北盆地经历40年的勘探,已经进入到中、高勘探程度的阶段。"十二五"期间,苏北盆地加大了新区带、新层系和新类型"三新"领域研究和评价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高邮凹陷花庄和金湖凹陷秦营新区、阜宁组深层低渗透领域及湖底扇、滩坝砂、水下扇砂砾岩体等多类型隐蔽油藏勘探实现规模储量新发现,为油田稳定发展夯实了资源基础。在斜坡带张扭断层形成机理、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机制及深凹带戴南组多类型砂体沉积模式等地质新认识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力指导了勘探实践和油气新发现。逐渐形成和完善了适合苏北盆地地质特点的火成岩发育区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隐蔽性断层识别及描述和深凹带多类型砂体识别及预测3项技术系列,为油田持续增储稳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勘探成果 地质认识 勘探技术 “十二五”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三要素”分析——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鹤永 田坤 +3 位作者 邱旭明 刘启东 刘震 宋丽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7-583,共7页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勘探目标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形成主要受输导层的非均质性、通道产状和运移动力3种"要素"控制。结合计算分析和针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的油气运移模拟实验,进一步论述了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中"...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研究是勘探目标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形成主要受输导层的非均质性、通道产状和运移动力3种"要素"控制。结合计算分析和针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XJZ油田的油气运移模拟实验,进一步论述了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形成中"三要素"的作用机理。"三要素"中"动力"要素是核心,控制着油气运移的趋势和方向;"产状"要素对"动力"要素起约束作用;"非均质性"要素决定着油气能否运移以及运移速度。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实际上是"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通道产状 流体动力 优势运移通道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富CO2流体对油气储-盖系统的改造作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冰 金之钧 +3 位作者 刘全有 伦增珉 孟庆强 朱东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1-1161,共11页
查明富CO2流体对储-盖系统的改造作用,对于研究CO2活动与油气成藏效应、CO2储存和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选取下扬子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的二叠系龙潭组储层和大隆组盖层组合,分别作为有无CO2流体活动的对比研究对象。... 查明富CO2流体对储-盖系统的改造作用,对于研究CO2活动与油气成藏效应、CO2储存和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选取下扬子苏北盆地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的二叠系龙潭组储层和大隆组盖层组合,分别作为有无CO2流体活动的对比研究对象。通过薄片观察统计、矿物成分和碳同位素分析,查明了两个地区储层的异同点。黄桥地区储层的自生矿物以石英次生加大边和高岭石充填为主,发育少量片钠铝石,句容地区不发育片钠铝石,且次生石英含量不高;黄桥地区储层孔隙度明显高于句容地区,薄片下观察到大量长石溶蚀孔隙,偶见长石溶蚀孔内生长片钠铝石雏晶,是CO2与长石发生水岩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黄桥地区和句容地区盖层均为黑色块状泥岩,黄桥地区盖层发育微裂隙,但裂隙均已再充填方解石脉,碳同位素数据表明方解石脉为富CO2流体活动结果,在句容地区泥岩盖层中未见大量裂隙和矿物脉。综合研究分析表明,富CO2流体充注引起储层砂岩中长石大量溶蚀,增加了孔隙空间,片钠铝石、次生石英和高岭石自生矿物组合序列沉淀,同时富CO2流体的连续活动导致泥岩盖层发生方解石沉淀,充填盖层裂缝,有利于提高盖层的封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作用 相互作用 封盖能力 储-盖系统 富CO2流体 黄桥地区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北坡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程晓玲 朱建辉 +3 位作者 赵永强 李海华 朱宏发 罗月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9-344,共6页
该文基于溱潼北坡 2 4口井阜三段岩心砂岩储层铸体薄片及普通薄片的分析 ,对成岩作用与储层孔渗的关系、各区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溶蚀作用是本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溶蚀孔隙在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分... 该文基于溱潼北坡 2 4口井阜三段岩心砂岩储层铸体薄片及普通薄片的分析 ,对成岩作用与储层孔渗的关系、各区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成岩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溶蚀作用是本区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溶蚀孔隙在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带性 ,其主要分布在埋深 2 3 5 0~ 2 880m。压实、方解石胶结作用是本区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 ,早期压实使原生孔隙呈线性下降 ,晚期压实的成岩效应是破坏次生孔隙 ,方解石胶结具有西部强于东部的特点。平面上 ,各区成岩作用发育程度不均 ,莫庄强溶蚀 ,茅山溶蚀较强、局部层段方解石强胶结 ,叶甸—边城方解石胶结较强 ,戴南南部强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特征 成岩作用 储层 阜三段 溱潼凹陷北坡 苏北盆地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以高邮凹陷刘五舍次凹戴南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维 朱筱敏 +3 位作者 马英俊 侯斌 仇永峰 薄永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6-683,690,共9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刘五舍次凹是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其主力层系始新统戴南组一段现今呈(东)南陡、北缓、中深凹的箕状格局。埋藏史恢复表明,戴一段沉积时期刘五舍次凹地势平缓,且沉降中心并非现今深凹带,古地貌远比现今构造格局平缓。物...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刘五舍次凹是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其主力层系始新统戴南组一段现今呈(东)南陡、北缓、中深凹的箕状格局。埋藏史恢复表明,戴一段沉积时期刘五舍次凹地势平缓,且沉降中心并非现今深凹带,古地貌远比现今构造格局平缓。物源分析显示,研究区戴一段砂体基本来自北部斜坡带,南部陡坡带供源极少。岩心观察与测、录井资料指示了研究区浅水环境下河控作用为主的沉积特征,认为断陷湖盆在其边界断层活动强度减弱阶段亦可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井震结合预测了砂岩与含砾砂岩空间展布,指出在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中,陡坡带亦可阶段性出现大量重力流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浅水三角洲 戴南组 刘五舍次凹 高邮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9
作者 乐锦鹏 张哨楠 +3 位作者 丁晓琪 乐锦波 熊迪 朱志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7,9,共7页
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研究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阜三段.结果表明:该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及薄层细砂岩组成;砂泥岩呈互层分布,存在大量泥质条带和生物扰动构造,其中以泥岩、粉砂岩最为发育;粒间溶... 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研究苏北盆地张家垛油田阜三段.结果表明:该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及薄层细砂岩组成;砂泥岩呈互层分布,存在大量泥质条带和生物扰动构造,其中以泥岩、粉砂岩最为发育;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杂基内微孔隙是主要孔隙类型,其中粒内溶孔最为发育;研究区为浅湖亚相沉积,发育坝砂、滩砂和浅湖泥沉积微相,沉积相带、成岩因素是影响研究区储集层物性的重要条件.阜三段储层主要以坝砂为主,其次是滩砂;坝砂粒度较粗,杂基含量低,粒间孔、溶孔发育,砂体厚度大,储集性能好,而滩砂粒度较细,杂基含量高,微孔发育,胶结作用弱,砂体厚度薄,物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垛油田 阜三段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成岩作用 储集空间 苏北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兴化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舒强 卫艳 +3 位作者 李吉均 陈晔 赵志军 张茂恒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36,共6页
对苏北盆地兴化1#钻孔岩芯沉积物进行了质量磁化率的测试与分析,并对质量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和古气候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磁化率的大小变化与沉积物一定粒级组分之间有着很好的关联性;东部典型季风区域中, 质量磁... 对苏北盆地兴化1#钻孔岩芯沉积物进行了质量磁化率的测试与分析,并对质量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和古气候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磁化率的大小变化与沉积物一定粒级组分之间有着很好的关联性;东部典型季风区域中, 质量磁化率的大小波动能很好地指示气候的波动,是恢复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磁化率变化为主导指标的多环境代用指标指示出苏北盆地近3.20 Ma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且在沉积速率较高的上部的质量磁化率气候环境记录与深海 DSDP607孔氧同位素之间吻合较好,指示苏北盆地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磁化率 气候环境 苏北盆地 兴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