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hree-dimentional model of the northeast East China Sea,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M2 current field 被引量:1
1
作者 Tang Yuxiang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Qingdao,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87-498,共12页
A simple three-dimensional tidal model is used to examine the M2 tidal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a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especially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current in the region. Computed M2 cur... A simple three-dimensional tidal model is used to examine the M2 tidal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a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especially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current in the region. Computed M2 current is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available and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Main features of the calculating method in this study are: (1)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tidal current is taken as a funetion of the depth-mean velocity: (2) the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a variety of the vertical eddy viscosities; (3) it has a fine vertical resolution, especially near the sea bootom. So, this method not only enables us to get a steady state solution easily but also depicts effects of the friction on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current much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M2 current field A three-dimentional model of the northeast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The Impacts of Moisture Transport of East Asian Monsoon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力 沈柏竹 +5 位作者 高枞亭 隋波 Lesheng BAI Sheng-Hung WANG 安刚 李健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06-618,共13页
By using the ECMWF reanalysis daily data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80 s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61 to 2002, the impacts of moisture transpor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 By using the ECMWF reanalysis daily data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80 s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61 to 2002, the impacts of moisture transpor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moisture budge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is regio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istur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mainly originates from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Sea, and South Asia monsoon areas. East China and its near coastal area are the convergent region of the monsoonal moisture currents and the transfer station for the currents continually moving northward. The monsoonal moisture transport, as an important link or bridge, conn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ddle and low latitude systems. In summer half year, there is a moisture sink in Northeast China where the moisture influx is greater than outflux. The advance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of moisture are of special importance to pentad time scale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onset, retreat, and intensity change of the monsoonal rainy season over Northeast China are mainly signified by the moisture input condition along the southern border of this area. The establishmen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is area ranges from about 10 July to 20 August and the onset in the west is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The latitude that the monsoon can reach is gradually northward from west to east, reaching 50°N within longitude 120°-135°E. In summer, the difference of air mass transport between summers with high and low rainfall mainly lies in whether more ai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lower latitudes move northward through East China and its coastal areas, consequently transporting large amounts of hot and humid air into Nor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China east Asian monsoon moisture transport source-sink structure air mass trajectory
下载PDF
Variation in Summ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Asia and Its Associated Circulation Anomalies 被引量:7
3
作者 Wei CHEN Xiaowei HONG +6 位作者 Riyu LU Aifen JIN Shizhu JIN Jae-Cheol NAM Jin-Ho SHIN Tae-Young GOO Baek-Jo KIM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umm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Asia(NEA) and its associated circulation anomalies.Two leading modes for th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ver NEA are ob...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summ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Asia(NEA) and its associated circulation anomalies.Two leading modes for th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ver NEA are obtained by EOF analysis.The first EOF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a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anomaly over NEA and therefore is called the NEA mode.This anomaly extends from southeast of Lake Baikal to Japan,with a central area in Northeast China.The second EOF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a seesaw pattern,showing a contrasting distribution between East Asia(specifically including the Changbai Mountains in Northeast China,Korea,and Japan) and north of this region.This mode is named the East Asia(EA) mode.Both modes contribute equivalently to th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EA.The two leading modes a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circulation anomalies.A warm NEA mode i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over NEA and thus a weakened upper-tropospheric westerly jet.On the other hand,a warm EA mode is related to a positive height anomaly over EA and a northward displaced jet.In addition,the NEA mode tends to be related to the Eurasian teleconnection pattern,while the EA mod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Pacific/PacificJapan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northeast Asia east Asia circulation anomaly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Impacts of Two Types of Northward Jumps of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in Midsummer on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2
4
作者 林中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224-1234,共11页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JS) typically jumps north of 45~N in midsummer. These annual northward jumps are mostly classified into two dominant types: the first type corresponds to the enhanced...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JS) typically jumps north of 45~N in midsummer. These annual northward jumps are mostly classified into two dominant types: the first type corresponds to the enhanced westerly to the north of the EAJS's axis (type A), while the second type is related to the weakened westerly within the EAJS's axis (type B).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s of these two types of northward jumps on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are investigated. Our results show that rainf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in northern Northeast China and decreases in the Yellow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 as well as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type A jump. As a result of the type B jump, rainfall is enhanced in North China and suppress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he changes in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se two types of northward jumps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northward shifts of the ascending air flow tha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AJS. Concurrent with the type A (B) jump, the EAJS-related ascending branch moves from the Yangtze-Huai River valley to northern Northeast (North) China when the EAJS's axis jumps from 40~N to 55~N (50~N). Meanwhile, the type A jump also strengthens the Northeast Asian low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leading to more moisture transport to northern Northeast China. The type B jump, however, induces a north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lower-tropospheric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more moisture transport to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ard jump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jet stream eastern China rainfall northeast Asian low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下载PDF
东北远东地区基建工程标准国际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5
作者 张吉祥 宿金成 《中国标准化》 2023年第24期74-77,共4页
基建工程标准国际化是指将“东北-远东”地区的基建工程标准实现互认和互通,本文针对中俄两国存在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体系框架、语言障碍和文化等差异以及标准化学科建设和人才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加... 基建工程标准国际化是指将“东北-远东”地区的基建工程标准实现互认和互通,本文针对中俄两国存在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体系框架、语言障碍和文化等差异以及标准化学科建设和人才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加快中俄两国基建工程标准化融通的进程,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贸易合作,加强中国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从而加快打造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远东”地区 基建工程 向北开放 标准国际化
下载PDF
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3
6
作者 汪宏宇 龚强 +1 位作者 孙凤华 杨素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24-1033,共10页
采用REOF,SVD分析方法,首先指出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是全国气温异常的第一主分量,进而分析其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全区年、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极端低温较极端高温升高明显。近百年来,全区增温幅度明显高于20... 采用REOF,SVD分析方法,首先指出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是全国气温异常的第一主分量,进而分析其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全区年、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极端低温较极端高温升高明显。近百年来,全区增温幅度明显高于20世纪全球平均增暖水平。冬季,对流层中、低层上,当纬向西风偏强时,东北和华北东部易高温;而当经向风强盛时,易低温。夏季,气温异常与东北冷涡活动有关;1980年代以来气温显著变暖与对流层中、低层气压场的年代际突变有关。冬夏季气温与东亚冬夏季风、Nino3区海温的关系并不显著,但在1990年代以前,东北夏季低温与ElNi^no的对应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华北东部 气温异常 Nino 3区海温
下载PDF
关于丹东作为东北东部地区增长极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7
7
作者 夏永祥 葛一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108,共9页
本文对东北东部地区区域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区域合作角度提出应把丹东打造成为东北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位特点、经济外向度、港口承载力、现有产业集群、交通线路和政府间合作等角度探讨了丹东所具有的优劣势... 本文对东北东部地区区域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区域合作角度提出应把丹东打造成为东北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位特点、经济外向度、港口承载力、现有产业集群、交通线路和政府间合作等角度探讨了丹东所具有的优劣势,对加强丹东与其腹地经济关联、产业选择和增长极培育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东 东北东部地区 增长极 区域合作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的东亚冬季风背景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实 隋波 +1 位作者 涂钢 冯喜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共11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除线性趋势后,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两者变化的阶段性较为同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于2004年已转入低温阶段,这与东亚冬季风同时转为偏强阶段关系密切;两者均存在20年左右的长周期,同样存在相近的阶段性短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86年前后的增暖性气候突变中起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信号的相关系数达-0.86,较原始序列年代际相关更为显著;两者的年代际变化存在21.5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序列存在4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存在与东亚冬季风相关联的200 hPa东亚急流、500 hPa东亚大槽、乌拉尔高压、850 hPa风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等的异常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东北地区 东亚冬季风 冬季气温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龚强 王盘兴 +1 位作者 汪宏宇 李丽平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3-24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英国气象局和英国大气资料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使用周期分析、奇异值分解和旋转EOF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结果表明: (1)东北...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英国气象局和英国大气资料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使用周期分析、奇异值分解和旋转EOF分析方法,分析了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构成及成因。结果表明: (1)东北夏季降水异常构成中年代际、年际变化相对均衡,在局地年际变率中,东、南部年代际变化略强于西、北部。(2)在年代际、年际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增强(减弱),则东北降水偏多(偏少)。(3)ElNino事件与东北区夏季风异常无直接联系,故与东北夏季降水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夏季降水异常 东亚夏季风异常 年代际和年际变化 E1 Nino手件
下载PDF
干气中浓缩轻烃分析及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区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光祥 蒋启贵 +2 位作者 潘文蕾 蔡立国 吕俊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B11期585-589,共5页
该文简要介绍了干气中轻烃富集、分析方法,并对四川盆地川东区、川东北区共计9口钻井天然气进行了轻烃富集与分析,获得了9个气样浓缩轻烃的气相色谱图。在此基础上,通过浓缩轻烃结构组成(系列)对比、C7烃(nC7、MCC6、DMCC5)组成、C6+7... 该文简要介绍了干气中轻烃富集、分析方法,并对四川盆地川东区、川东北区共计9口钻井天然气进行了轻烃富集与分析,获得了9个气样浓缩轻烃的气相色谱图。在此基础上,通过浓缩轻烃结构组成(系列)对比、C7烃(nC7、MCC6、DMCC5)组成、C6+7脂族烃组成、庚烷值(H)、异庚烷值(Ⅰ)、Mango参数(K1、K2)、甲基环已烷指数等一系列反映轻烃的特征和参数进行了气/气对比,探讨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热演化程度,并与研究区的烃源岩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川东北区的气源相对单一,主力气源层系可能为二叠系;川东建南气田石炭系产层天然气为源自下古生界原油的二次裂解水溶气,二叠系、三叠系产层天然气为源自二叠系过成熟裂解气与源自下古生界原油二次裂解水溶气的混合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 干气 富集 气源对比 川东北 川东区
下载PDF
关于开发创建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现实论证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靖宇 于潇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2-121,151,共11页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发,适时做出了关于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区域价值,科学确定开发东北东边道沿...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发,适时做出了关于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区域价值,科学确定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推进方向,具体廓清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的面临问题,才能正确地为加速开发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进行对策创意。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创建东北东边道沿线经济带沿着重点开发方向,逐步打造成东北优化开发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引擎,发挥出联动效应,承担起区域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东边道 沿线经济带 重点开发对象 区域引擎 联动效应
下载PDF
乌苏里江流域的伞菌及其它大型担子菌(英文) 被引量:10
12
作者 图力古尔 Yevgeniya M.BULAKH +1 位作者 庄剑云 李玉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9-368,共20页
报告了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乌苏里江流域伞菌及其它大型担子菌种类。基于作者2003年和2004年在中国黑龙江抚远、饶河、虎林和密山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所采得的1200余号标本。记载了132属328种,其中有27种为中... 报告了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乌苏里江流域伞菌及其它大型担子菌种类。基于作者2003年和2004年在中国黑龙江抚远、饶河、虎林和密山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所采得的1200余号标本。记载了132属328种,其中有27种为中国新记录(用星号标注)。此名录包括种的名称及其文献出处、采集地和引证的标本号,不列举同物异名。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及俄罗斯科学院生物与土壤研究所植物标本馆菌物部(VL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名录 中国东北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中国新记录
下载PDF
东北雨季的划分及其特征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学忠 孙照渤 +1 位作者 谭言科 胡邦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3-208,共6页
利用1951—2001年东北地区9站旬平均降水量资料划分了东北雨季,确定了雨季开始旬序、结束旬序、持续期和降水量,分析了雨季各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雨季前后大气流场的差异,研究了雨季特征量与热带海温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 利用1951—2001年东北地区9站旬平均降水量资料划分了东北雨季,确定了雨季开始旬序、结束旬序、持续期和降水量,分析了雨季各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雨季前后大气流场的差异,研究了雨季特征量与热带海温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雨季平均在7月中上旬开始,8月中上旬结束;51 a雨季降水量与9站夏季Z指数密切相关,表明了雨季降水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夏季降水的特征;(2)一般说来,雨季开始早,则持续期长,降水量大,反之亦然;(3)东北雨季主要受东亚夏季风的控制,季风增强北进,雨季开始,季风减弱南撤,雨季结束;(4)东北雨季特征量有短期气候预测时间尺度上的热带季节海表温度距平前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雨季 东亚夏季风 区域气候
下载PDF
东北亚三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序强 张桂兰 董雪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5-278,共4页
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地缘上紧密相连 ,在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类似的历程 ,形成了相似的区域产业结构 ,构成了东北亚经济区的一个特殊区域。本文以三个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政策为基础 ,从产... 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地缘上紧密相连 ,在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类似的历程 ,形成了相似的区域产业结构 ,构成了东北亚经济区的一个特殊区域。本文以三个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政策为基础 ,从产业结构出发 ,分析了三个区域间资源的互补性、经济发展状况的近似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经济技术合作 东北亚地区
下载PDF
华东、东北地区疫霉种的分布及交配型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小波 陆家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61-64,共4页
1984~1988年采集了华东、东北的20种植物疫病标本,共获得85个疫霉菌株,11个疫霉种。樟疫霉、掘氏疫霉、隐地疫霉、棕榈疫霉、苎麻疫霉、簇囊疫霉。蜜色疫霉等7种分布在华东地区;辣椒疫霉、恶疫霉分布在东北地区;烟草疫霉。柑桔褐腐疫... 1984~1988年采集了华东、东北的20种植物疫病标本,共获得85个疫霉菌株,11个疫霉种。樟疫霉、掘氏疫霉、隐地疫霉、棕榈疫霉、苎麻疫霉、簇囊疫霉。蜜色疫霉等7种分布在华东地区;辣椒疫霉、恶疫霉分布在东北地区;烟草疫霉。柑桔褐腐疫霉在华东和东北均有分布。分离到的17个樟疫霉菌株,有11个属 A_2交配型,在南京地区占绝对优势。分离到的26个烟草疫霉菌株,A_1交配型11个,A_2交配型15个,属均等优势,但 A_2交配型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A_1交配型主要分布在大连。研究表明,存在多种疫霉菌侵染同一种寄主植物引起相似症状的复杂性,研究中应予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霉种 分布 交配型 华东 东北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产业合作开发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桂兰 张序强 +1 位作者 徐淑梅 王金辉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从产业结构分析出发 ,研究了东北亚经济区中一个特殊区域上三个国家间经济技术合作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指出了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的资源互补性、产业发展差异性、科技水平各具优势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现状特征 ,提出了中国东... 本文从产业结构分析出发 ,研究了东北亚经济区中一个特殊区域上三个国家间经济技术合作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指出了区域间经济技术合作的资源互补性、产业发展差异性、科技水平各具优势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现状特征 ,提出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在经济技术合作的产业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远东地区 蒙古 产业结构 经济技术合作
下载PDF
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区域城镇化演进机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荣成 董爽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51-255,共5页
东北区东部中俄、中朝边境线长达2 000多km,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边疆要地,也是典型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资源型地域。文章分析了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城镇化演进的区域基础,探讨了区域城镇化的现状特... 东北区东部中俄、中朝边境线长达2 000多km,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边疆要地,也是典型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资源型地域。文章分析了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城镇化演进的区域基础,探讨了区域城镇化的现状特点和演进轨迹,预测了交通通道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区域城镇化演进态势与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的影响。更具意义的是,战略性地探讨了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系统对交通通道体系建设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响应及其对城镇化演进的制约,提出了未来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区东部 交通通道 城镇化 机制
下载PDF
东北冷涡低频活动特征及背景环流 被引量:33
18
作者 谢作威 布和朝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4-716,共13页
研究了1965—2007年夏季(5—8月)东北冷涡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同期背景环流型。东北冷涡活动区域5月主要是45°N以北,6月向南扩展到40°N以南,然后逐月向北收缩。夏季,随着东亚急流的逐渐减弱和北进,东北冷涡天数逐渐增加,6月... 研究了1965—2007年夏季(5—8月)东北冷涡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同期背景环流型。东北冷涡活动区域5月主要是45°N以北,6月向南扩展到40°N以南,然后逐月向北收缩。夏季,随着东亚急流的逐渐减弱和北进,东北冷涡天数逐渐增加,6月6日前后达到峰值,但入梅后冷涡频数有所减少。随着梅雨期结束,冷涡频数进一步降低。强冷涡事件集中于入梅之前,中等和弱强度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梅雨期和出梅之后。在入梅之前和出梅之后,东北冷涡频数呈现准2a振荡特征。夏季东北冷涡频数在1965—2007年具有增加趋势,其中,梅雨期的增加趋势尤为明显。东北冷涡的形态根据其上游高压脊的位置可分为4种:叶尼塞河型、贝加尔湖型、乌拉尔-雅库斯克型和鄂霍次克海-北冰洋型。西太平洋遥相关(WP)型为东北冷涡活动的同期背景环流型,东北冷涡在其负位相易于生成。此外,5—6月东北冷涡活动与太平洋/北美(PNA)型、8月东北冷涡活动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东亚急流 西太平洋遥相关型 北大西洋涛动 太平洋/北美型
下载PDF
东北三省与内蒙古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才 王晓芳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8年第1期28-32,共5页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组成的东北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有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天然条件和深厚基础。加强四省区跨区域合作是东北振兴规划的延伸与具体化,是实施东北振兴规划的重点。东北三省与蒙东省际合作...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组成的东北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有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天然条件和深厚基础。加强四省区跨区域合作是东北振兴规划的延伸与具体化,是实施东北振兴规划的重点。东北三省与蒙东省际合作的主要领域:能源领域、原材料领域、加工工业领域、科技文化领域、地区中心城市间合作、跨省际的生态环境与流域治理合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蒙东地区 跨区域合作 合作领域 现状与问题
下载PDF
试论江西万年文化的年代、分期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东升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47,共12页
万年文化是分布在赣东北和赣东地区,在当地史前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它与分布在赣西和赣北地区以商文化为底蕴的吴城文化时代相当,分布地域毗邻,但文化内涵差距甚大;又与分布在闽北、浙南和苏南地区的文化保持着... 万年文化是分布在赣东北和赣东地区,在当地史前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它与分布在赣西和赣北地区以商文化为底蕴的吴城文化时代相当,分布地域毗邻,但文化内涵差距甚大;又与分布在闽北、浙南和苏南地区的文化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成为不受以分裆鬲、假腹豆和深腹盆为代表的商文化影响的区域;同时,宁镇地区的带把器、带鋬器在万年文化中也很流行。但是,由于发掘的限制,对于万年文化的认识还很不足,尤其是对于其年代和分期问题还不清晰。搞清万年文化的年代和分期无疑对于周边文化的认识和文化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东北和赣东 商时期 万年文化 分期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