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ummer Cold Vortex Activity Anomali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1
作者 孔阳 卢楚翰 +1 位作者 李凯丽 沈逸辰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2期180-188,共9页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NCCV)is one type of strong cyclonic vortex that occurs near Northeastern China(NEC),and NCCV activities are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hazardous weather.This paper employed...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NCCV)is one type of strong cyclonic vortex that occurs near Northeastern China(NEC),and NCCV activities are typically accompanied by a series of hazardous weather.This paper employed an automatic algorithm to identify the NCCVs from 1979 to 2018 and analyzed their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climatic impacts by using the defined NCCV intensity index(NCCVI).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CCV activities in summer exhibited a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with an obvious periodicity of 3-4 years and 6-7 years,but without significant trends.In years when the NCCVI was high,NEC experienced nega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ies,cyclonic circulation,and cooler temperature anomalies,which were conducive to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CCV activities.Furthermore,large amounts of water vapor converged in NEC through two transportation routes as the NCCVs intensified,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positive(negative)correlation with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surface temperature)in NEC.The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i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ummer NCCV activities.As the Atlantic SST rose,large amounts of surfac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 were transported into the lower troposphere,inducing a posi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that occurred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heat source.As a result,an eastward diverging flow was forme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propagated downstream,i.e.,the eastward propagating Rossby wave train,which eventually led to a coupled circulation in the Ural Mountains and NEC,as well as more intensive NCCV activities in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NCCV) ANOMALY climatic effects precipitation surface temperatur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下载PDF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Precipitation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es 被引量:2
2
作者 Xu CHEN Xiaoyong ZHUGE +2 位作者 Xidi ZHANG Yuan WANG Daokai XU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305-316,I0009,I0010,共14页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NCCV)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rainstorms over East Asia.Using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Final reanalysis dataset and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NCCV)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rainstorms over East Asia.Using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Final reanalysis dataset and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product,an objective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heavy-precipitation NCCV(HPCV)events was designed,and the climatological features of 164 HPCV events from 2001 to 2019 were investigated.The number of HPCV events showed an upward linear trend,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in summer.The most active region of HPCV samples was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between 40°–55°N.Most HPCV events lasted 3–5 days and had radii ranging from 250 to 1000 km.The duration of HPCV events with larger sizes was longer.About half of the HPCV events moved into(moved out of)the definition region(35°–60°N,115°–145°E),and half initiated(dissipated)within the region.The initial position was close to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the definition region,and the final position was mainly near the eastern boundary.The lo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cipitation were mostly concentrated within 2000 km southeast of the HPCV systems,and they were farther from the center in the cold season than in the warm se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 heavy precipitation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climatological features
下载PDF
The Cold Vortex Circulation over Northeastern China and Regional Rainstorm Events 被引量:4
3
作者 Xie Zuo-Wei Bueh Cholaw +1 位作者 Ji Li-Ren Sun Shu-Qi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2期134-139,共6页
In this study,regional rainstorm events (RR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ity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 (NCCV) were investigated on a medium-range time scale.The RREs occurring in north... In this study,regional rainstorm events (RR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ity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 (NCCV) were investigated on a medium-range time scale.The RREs occurring in northeastern China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rainfall.The largest cluste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ainstorm events that occur on the northwestern side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long a southwest-northeast axis.These events occur most frequently during the post-meiyu period.The authors place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REs that belong to the largest cluster and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ity of the NCCV.These RREs were preconditioned by the transportation of substantial amounts of water vapor to which the anomalous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contributed.The attendant anomalous WPSH was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anomalous transient eddy feedback forcing the nearby East Asian jet.The development of the NCCV circulation was concurrent with the RREs and acted as their primary causative factor.A perspective based on low-frequency dynamics indicates that Rossby wave packets emanated from the blocking-type circulation over northeastern Asia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CCV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STORM northeastern China cold vortex Rossby wave
下载PDF
河南一次伴有龙卷的多阶段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分析
4
作者 杨慧 张一平 +3 位作者 崔丽曼 张璞 史一丛 李可 《暴雨灾害》 2024年第3期299-312,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和ERA5再分析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2022年6月13日河南一次伴有局地龙卷的多阶段强对流过程(以下简称“6.13”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该过程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和ERA5再分析等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对2022年6月13日河南一次伴有局地龙卷的多阶段强对流过程(以下简称“6.13”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该过程不同阶段对流触发维持机制以及濮阳局地龙卷的雷达监测特征。结果表明:(1)这次东北冷涡槽后西北气流形势下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灾害天气种类多的特点。(2)雷达监测到该过程强对流系统分3个阶段相继经过河南,各阶段强回波均持续8~9 h,移速30~50 km·h^(-1),强对流系统以多单体为主,受西北气流引导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且落区有重叠。(3)河南上空始终维持强条件不稳定层结和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是“6.13”过程多阶段强对流天气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第一阶段河南本地强对流主要是由风场日变化、局地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分布共同作用形成的边界层辐合线或辐合中心触发;第二、三阶段强对流则由前期或同期周边区域强烈发展的地面中尺度雷暴高压伴随的阵风锋(出流边界)触发。(4)濮阳县局地龙卷由发展迅速的超级单体产生,该单体回波生成后12 min出现钩状回波和中尺度气旋性涡旋、18 min出现龙卷涡旋特征(TVS),且钩状回波和中尺度气旋性涡旋较龙卷发生有6 min的提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雷暴大风 龙卷 东北冷涡 形成机制 CAPE重建
下载PDF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62
5
作者 陈力强 陈受钧 +1 位作者 周小珊 潘向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度能量锋区及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加强使中尺度辐合加强,产生中尺度强上升气流冲破中层稳定层结,倾斜上升逐渐发展为垂直上升.MCS强风暴成熟阶段地面气压场表现为强的雷暴高压,并有弱的前导低压和尾随低压配合.对应于雷暴高压的边界层冷丘与南部的暖湿气流形成的θe不连续线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抬升.前导低压与800~700 hPa暖心低压扰动合并在一起,是由地面辐合、上升气流抽吸、潜热增温共同形成的低压扰动,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移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数值模拟 MCS 结构特征 诱发 2002年7月 上升气流 MM5模式 强对流风暴 不稳定层结 中尺度辐合 中尺度气旋 地面气压场 环境条件 能量积累 天气尺度 能量锋区 成熟阶段 对流系统 强风暴 低压 扰动 压配合 不连续
下载PDF
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在东北冷涡暴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东海 杨帅 +1 位作者 钟水新 韩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8-1246,共9页
引入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并将其应用于东北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理论上,切变风螺旋度定义为风速垂直切变与绝对涡度矢量的点积,表示风速垂直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对涡管的扭转效应,由扭转项和垂直涡度的辐合辐散项两部分组成。热成... 引入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并将其应用于东北冷涡暴雨的诊断分析。理论上,切变风螺旋度定义为风速垂直切变与绝对涡度矢量的点积,表示风速垂直方向的分布不均匀对涡管的扭转效应,由扭转项和垂直涡度的辐合辐散项两部分组成。热成风螺旋度是在切变风螺旋度的基础上利用地转关系和热成风关系得出的简化形式,其强度和符号取决于上升气流和暖湿空气的配置。相对于切变风螺旋度,热成风螺旋度的计算只需要单平面层的资料即可,避免了垂直差分计算,这大大弥补了台站观测中垂直层密度稀疏或者边界层的处理等问题的不足,使得计算大大简化,便于业务应用。在以上定义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中尺度资料,诊断分析这次降水过程中的切变风螺旋度和热成风螺旋度。分析表明,降水中心位于切变风螺旋度的正值和负值区的边界,与降水的强度变化一致;而作了热成风近似后的切变风螺旋度中的扭转项(即热成风螺旋度),与切变风螺旋度相似,也能较好地诊断降水和对流(尤其是强降水和强对流)的发展,而且其对暴雨的诊断优于传统的螺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风螺旋度 热成风螺旋度 东北冷涡 暴雨
下载PDF
2021年黑龙江两次超级单体龙卷过程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玥 邵美荣 +3 位作者 唐凯 张礼宝 杜静 王永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5-318,共14页
2021年6月1日和6月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及阿城区和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分别发生双龙卷事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比分析二者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两次龙卷均发生在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中... 2021年6月1日和6月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及阿城区和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分别发生双龙卷事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比分析二者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两次龙卷均发生在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中低层偏南气流有利于暖湿气流输送和垂直运动发展。6月1日和6月9日分别以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天气为主,6月1日水汽条件、垂直运动、0~1 km高度垂直风切变和抬升凝结高度更有利于产生强龙卷,且中尺度气旋维持时间更长。干线与地面辐合线为中尺度触发机制。雷暴冷池出流与中尺度暖锋形成的伪冷锋有利于龙卷的发展和维持。龙卷出现在地面伪冷锋与干线交界处的湿区一侧,冷池前沿,龙卷母云为超级单体。暖湿气流产生的入流缺口是钩状回波发展的前兆,中等到高强度的中尺度气旋在3 km高度产生并发展,5~10 min后触地,当钩状回波与中尺度气旋同时出现时龙卷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东北冷涡 超级单体 钩形回波 中气旋
下载PDF
一次强风暴的垂直环境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力强 周小珊 杨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8,共6页
应用MM 5模式对东北冷涡诱发的 2 0 0 2年 7月 1 2日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 ,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发现冷涡后部中层干冷空气绝热下沉是东北冷涡 70 0hPa附近干暖盖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而低层暖湿气流爬升及干暖盖的抑制... 应用MM 5模式对东北冷涡诱发的 2 0 0 2年 7月 1 2日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 ,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发现冷涡后部中层干冷空气绝热下沉是东北冷涡 70 0hPa附近干暖盖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而低层暖湿气流爬升及干暖盖的抑制作用是东北冷涡强对流不稳定能量积累的重要机制。风暴发生前持续的低层西南风到中层西北风的风垂直切变产生的差动平流 ,加剧了层结不稳定 ,而风暴临近风垂直切变方向的快速逆转使热成风不平衡 ,必须通过激发垂直环流以适应其变化 ,对风暴发展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强风暴 数值模拟 差动平流
下载PDF
黑潮冬季海温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信号的增强 被引量:23
9
作者 高辉 高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7-33,共7页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潮冬季海温和东北夏季降水的关系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从20世纪50-60年代弱的正相关逐步转变为现阶段很强的负相关。尤其是在东北夏季降水异常年份,黑潮海温呈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因此可被视为一个非常有效...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潮冬季海温和东北夏季降水的关系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从20世纪50-60年代弱的正相关逐步转变为现阶段很强的负相关。尤其是在东北夏季降水异常年份,黑潮海温呈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因此可被视为一个非常有效的前兆预测信号。分析了可能的影响机制,即当前期黑潮海温偏低时,海洋热力异常的持续性会导致其夏季低层出现反气旋式风场距平环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出现东北风距平及在东北冷涡东南侧出现西南风距平,导致在副高区和东北冷涡区均形成气旋式距平环流系统,从而减弱了副高并增强了东北冷涡。反之,黑潮海温偏高时,其上空气旋式距平环流系统将减弱东北冷涡强度和增强副高强度。这是黑潮海温影响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东北冷涡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降水
下载PDF
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高晶 高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7-977,共11页
诊断分析表明,前期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尤其是前春海温与东北夏季降水存在持续稳定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在年际时间尺度还是年代际尺度上,冬、春、夏季海温演变趋势与降水均呈反位相。尺度分离结果显示,关键区海温与降水的显著负相关... 诊断分析表明,前期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尤其是前春海温与东北夏季降水存在持续稳定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在年际时间尺度还是年代际尺度上,冬、春、夏季海温演变趋势与降水均呈反位相。尺度分离结果显示,关键区海温与降水的显著负相关主要依赖于其年代际分量,但年际分量也起到较重要贡献。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结果都发现,当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其上空可激发出反气旋式距平风场,而在关键区海域西北部激发出气旋式距平环流。同时在所罗门群岛和菲律宾南部分别出现反气旋式和气旋式距平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较常年偏西,副高区为反气旋式距平环流。在东北地区西侧则为气旋式距平环流。在这样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的南风加强了源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在东北地区的交汇,从而使东北夏季多雨。反之,当东南太平洋海温偏高时,其激发的气旋及反气旋距平中心和偏低年刚好相反,副高位置偏东,其西侧的南方水汽输送偏弱,同时东北冷涡也偏弱,冷暖空气汇合形成的低空辐合弱,东北降水因此偏少。这表明,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时确实能激发出一个从关键海区到东北地区的跨越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交替波列,引发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影响东北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东南太平洋 东北冷涡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降水 波列
下载PDF
东北冷涡不稳定能量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 被引量:40
11
作者 陈力强 张立祥 周小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9-348,共10页
应用地面自动站1 h雨量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一次典型的东北冷涡过程(2005年7月8~14日)为例,根据冷涡环流特征,将冷涡过程划分为发展期、成熟期、减弱期3个阶段。发现冷涡发展阶段降水主要由其南部西风锋区湿斜压不稳定产生,属于... 应用地面自动站1 h雨量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一次典型的东北冷涡过程(2005年7月8~14日)为例,根据冷涡环流特征,将冷涡过程划分为发展期、成熟期、减弱期3个阶段。发现冷涡发展阶段降水主要由其南部西风锋区湿斜压不稳定产生,属于大范围混合型降水;而其他阶段降水主要由对流不稳定产生,以局地对流性降水为主。冷涡的不同发展阶段均可对应不稳定能量区,但其分布有较大差异,对流层低层的暖湿输送及辐合是不稳定能量积累的关键。发展阶段不稳定能量区分布于离冷涡中心较远的东南部;成熟期位于接近冷涡中心东南部;减弱期位于冷涡减弱形成的低压槽中。不同发展阶段不稳定能量与对流降水有不同的对应关系,冷涡发展期对流有效位能与较大的水汽通量是影响降水落区的主要因素;成熟期对流降水基本发生在对流有效位能区和925 hPa湿区的重叠区域;减弱期对流降水不但与对流有效位能、低层相对湿度有关,而且还取决于对流层低层辐合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对流有效位能 降水落区
下载PDF
MM5和WRF模拟东北冷涡雷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邹旭东 杨洪斌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6期20-25,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和WRF,模拟2005年4月6日辽宁强雷暴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MM5和WRF模拟雷暴发生的天气系统结构相似,但对于降水量模拟,WRF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分析其天气系统结构表明,降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和WRF,模拟2005年4月6日辽宁强雷暴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MM5和WRF模拟雷暴发生的天气系统结构相似,但对于降水量模拟,WRF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分析其天气系统结构表明,降水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冷暖空气交汇和来自不同地区云团的汇合造成了此次强雷暴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雷暴天气过程 天气系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 被引量:93
13
作者 张立祥 李泽椿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8-228,共11页
简述了东北冷涡的形势特征、气候特征、天气特征与强对流特征;回顾、综述了东北冷涡形成、发展、维持、消退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东北冷涡强对流特征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东北冷涡强降水、强天气等预报业务的难点及其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认... 简述了东北冷涡的形势特征、气候特征、天气特征与强对流特征;回顾、综述了东北冷涡形成、发展、维持、消退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东北冷涡强对流特征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东北冷涡强降水、强天气等预报业务的难点及其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依靠现代雷达、卫星等观测设备和数值模拟手段,加强东北冷涡暴雨及强天气机制研究,提高东北冷涡天气的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中尺度系统 降水机制 暴雨预报
下载PDF
东北冷涡环流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布和朝鲁 谢作威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3期34-39,共6页
主要总结了东北冷涡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原因:(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地形以及临海的水汽条件有利于东北地区移动性冷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2)与欧亚大陆阻塞型环流相联系的准纬向低频Rossby波活动将其波能量直接频散到东北地区,形成冷... 主要总结了东北冷涡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原因:(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地形以及临海的水汽条件有利于东北地区移动性冷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2)与欧亚大陆阻塞型环流相联系的准纬向低频Rossby波活动将其波能量直接频散到东北地区,形成冷涡环流。(3)源自东北亚阻塞型环流以及副热带异常环流的Rossby波均可经向传播到东北地区,有利于东北冷涡环流的维持(尤其在仲夏和晚夏)。(4)与相邻阻塞型环流有关的对流层中低层冷空气活动可强迫出东北地区局地上传Rossby波,致使冷涡环流形成和维持。(5)来自东北地区上游的瞬变天气扰动与下游异常环流型相互匹配,形成有效的瞬变涡动强迫作用,使冷涡环流持续维持。(6)负位相西太平洋(WP)遥相关型是东北冷涡活动的下游背景环流型,其盛行是东北冷涡环流反复出现和持续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阻塞型环流 ROSSBY波 瞬变涡动强迫 WP遥相关型
下载PDF
短波辐射对东北冷涡强对流影响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立祥 李泽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10,共8页
针对短波辐射对东北冷涡强对流的可能影响,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发现在东北冷涡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大气接收的短波辐射通过激发中尺度环流影响强对流的发生时间,而不是通过影响不... 针对短波辐射对东北冷涡强对流的可能影响,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发现在东北冷涡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大气接收的短波辐射通过激发中尺度环流影响强对流的发生时间,而不是通过影响不稳定能量的积累触发强对流;地面短波辐射对对流层低层大气的加热作用是触发本次东北冷涡强对流的重要条件。地面短波辐射加热在对流层低层产生中尺度辐合扰动及对流不稳定层结共同促使了对流的爆发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东北冷涡 强对流 触发机制
下载PDF
初夏东北地区冷涡降水“累积效应”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刚 封国林 +3 位作者 秦玉琳 曾宇星 杨旭 姚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212,共11页
采用1960~2012年5~6月中国东北地区实况降水资料,依据东北冷涡活动客观识别方法,研究东北冷涡活动对东北地区初夏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6月每次东北冷涡过程维持时间以3~7天为主,且具有频发特征,东北冷涡降水累计量占总降水量的62.5%,... 采用1960~2012年5~6月中国东北地区实况降水资料,依据东北冷涡活动客观识别方法,研究东北冷涡活动对东北地区初夏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5~6月每次东北冷涡过程维持时间以3~7天为主,且具有频发特征,东北冷涡降水累计量占总降水量的62.5%,给出冷涡降水月强度指数,与同期月降水量年际变化具有很好一致性;东北地区初夏降水与东北冷涡降水EOF分解主要模态十分相近,前两个模态分别为全区一致和东北、西南降水相反分布,各占方差贡献的46.8%与42.7%。冷涡降水具有显著"累积效应",该累计效应可总体反映初夏东北地区降水异常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东北冷涡活动的气候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降水指数 东北地区 初夏降水 EOF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