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积石山强震诱发同震滑坡-泥流灾害链联动耦合致灾效应
1
作者 宿星 魏万鸿 +7 位作者 张满银 董耀刚 张连科 周自强 安亚鹏 何雄伟 文智远 张晓明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763-779,共17页
近年来黄土区强震和极端天气诱发的典型滑坡-泥流灾害链事件呈多发态势,链式地质灾害较单一灾害隐蔽性更强、波及范围更大、破坏程度更高、损失更严重,因此链式地质灾害防控研究一直是防灾减灾的热点和难点。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 近年来黄土区强震和极端天气诱发的典型滑坡-泥流灾害链事件呈多发态势,链式地质灾害较单一灾害隐蔽性更强、波及范围更大、破坏程度更高、损失更严重,因此链式地质灾害防控研究一直是防灾减灾的热点和难点。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 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已造成151人死亡。此次强震诱发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金田村滑坡-泥流链式灾害,共造成20人死亡,灾害链致死率占地震遇难总人数的13.5%。灾后通过遥感影像处理解译、文献资料整理甄别、无人机摄影航测、野外详细勘查访问、现场采样分析测试等手段方法,对滑坡-泥流链式灾害开展了较全面系统研究,恢复和重现滑坡-泥流灾害链的启动-滑动-流动-堆积过程,探讨提出“滑源区地表冻结阻隔滞水效应、滑源区沟谷整平回填滞水效应、滑源区台地灌溉渗流饱水效应、滑源区振动液化筛选启动效应、滑源区漏斗收口增速启动效应、流通区土体差异流动分选效应、流通区沟岸坍塌补给增流效应、流通区沟底冰封饱水加速效应、堆积区上游渗水补给增程效应”等9大联动耦合致灾效应。该研究可为链式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滑坡-泥流灾害链 联动耦合 黄河上游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晓雷 杨富强 +5 位作者 田青 周旭姣 赵安 何万鹏 赵艳丽 姜礼红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32,共14页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迭山北坡,选取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即火后演替5年(5 a)、火后演替15年(15 a)、火后演替23年(23 a)和森林顶级群落(Climax)作为一个演替序列,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计算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相似系数等指标,以揭示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的数量特征。[结果]1)随着火烧迹地植物群落演替时间的推移,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中5 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个体数最多(4008±298株·(400 m^(2))^(-1)),Climax的物种丰富度最小,个体数量也最少(1759±90株·(400 m^(2))^(-1));草本层5a群落、灌木层和乔木层Climax群落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大。2)依据重要值,5 a、15 a、23 a和Climax 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可命名为扁刺蔷薇+箭竹+密生薹草、唐古特忍冬+黑水柳+密生薹草、青海云杉-红桦+扁刺蔷薇+密生薹草群落和云杉-巴山冷杉+唐古特忍冬+密生薹草群落。3)不同演替阶段草本植物群落异质性指数5 a(0.07)<15 a(0.12)<23 a(0.19)<Climax(0.22)。4)5 a、15 a和23 a群落的多度为几何级数分布型,表明火烧迹地环境条件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生态位确定性物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而Climax群落的多度呈“S”型分布,“中间类型”物种占据了群落的绝大部分,属于演替晚期群落。5)根据β多样性的差异,可将4个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灌木层划分为初建灌木层(5 a)和稳定灌木层(15 a,23 a,Climax),草本层划分为剧烈变化草本层(5 a和15 a)和稳定草本层(23 a和Climax)。[结论]随着植物群落演替时间越长,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云杉-巴山冷杉林火烧迹地物种丰富度呈递减趋势,群落间的相似性越加接近,群落为正向演替,演替过程为灌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云杉-巴山冷杉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巴山冷杉林 火烧迹地 植物群落 演替 数量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 被引量:43
3
作者 张先康 李松林 +2 位作者 王夫运 嘉世旭 方盛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60,共9页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的结果 ,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巴颜喀拉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唐山震区地壳结构的差异。它们分别是变形强烈的活动地块、内部变形小相对稳定的地块和现代发生过强震的活动地块。在地壳结构上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这些差异表现在地壳的分层性质、上地壳和下地壳的结构、地壳结构的不均匀尺度、壳 /幔分界的性质、壳内低速层的分布、地壳界面、特别是莫霍面的构造形态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 华北唐山震区 地壳结构差异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被引量:32
4
作者 祝意青 赵云峰 +3 位作者 李铁明 梁伟锋 徐云马 郭树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7-676,共10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3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异常变化与主要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主要断裂带(段)在2011—...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3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异常变化与主要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主要断裂带(段)在2011—2013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2)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测区内先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后在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甘肃临夏与岷县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5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岷县漳县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3)重力场1a尺度动态变化图像和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均反映岷县漳县6.6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a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地震发生在NE向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重力变化零值线附近和等值线的拐弯部位。4)基于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岷县漳县6.6级地震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下载PDF
GPS资料反映大震前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水平形变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国华 杨博 +2 位作者 占伟 刘志广 梁洪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302,共8页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汶川、玉树地震前后该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出:(1)1999~2007年水平运动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明显,但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mm/a以内,2009~2011...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1年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水平形变观测与处理结果,分析了汶川、玉树地震前后该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得出:(1)1999~2007年水平运动的大小与方向变化明显,但清晰有序,相对运动一般在15mm/a以内,2009~2011年的水平运动轮廓虽然与1999~2007年相似,但变化可辨,主要体现在震源较近的地域;(2)1999~2007年的主压应变优势方向为南东—北西向,有序与一致性较强,值域一般在(±35~38)×10-9/a之内,最大主应变区呈带状分布于祁连构造带上,2009~2011年最大主应变的大小及空间分布则有一定的差别,震中附近最大约为180×10-9/a,但主应变方向与1999~2007年基本保持一致;(3)1999~2007年最大剪切应变率大小的空间分布呈北西向条带状,较大值域的条带为祁连构造带达27×10-9/a,2009~2011年最大剪切应变率的空间状态不同于以前,最大值位于震源及其附近地区接近120×10-9/a,其他区域相对较小;(4)1999~2007年的旋剪形变呈北西向条带左、右旋交替的分布状态;2009~2011年则没有如此清晰,最大值也位于震中及附近地域。总之,震后区域形变场有较大的调整,可能还在继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水平形变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近期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祝意青 梁伟锋 +4 位作者 郝明 赵凌强 郝庆花 张国庆 刘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779,共12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4年期间的流动重力与GPS观测资料和1970—2011年水准观测获得的垂直运动背景场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强震事件,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地壳三维形变与区域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的关系...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2011—2014年期间的流动重力与GPS观测资料和1970—2011年水准观测获得的垂直运动背景场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强震事件,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地壳三维形变与区域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区域三维地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测区内重力场变化与GPS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和水准观测反映的垂直运动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地壳形变总体表现为沿水平运动的方向重力增加,高原山地挤压隆升,地面重力减少;断陷盆地相对伸展下沉,地面重力增加,反映了新构造活动的继承性。2)地壳形变场变化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重力变化和垂直形变等值线走向总体上与呈NWW向的祁连-海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水平形变也在祁连-海原断裂附近产生明显的左旋走滑运动。3)强震易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活动断裂带上,也易发生在沿活动性断裂的断块垂直差异运动强烈或兼有强走滑运动的地方。2016年门源震中附近区域地壳受挤压变形显著、面压缩率和重力剧烈变化的特征最为显著。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拐弯的地区,也是面压缩率变化过渡带和垂直形变过渡带地区。4)文中第一作者等曾基于该区地壳形变资料在岷县、门源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基于上述认识,进而强调在研究区形成的一些地壳形变异常部位可能仍存在中长期强震/大震危险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重力变化 GPS 水准测量 构造活动
下载PDF
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区域形变场的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博 朱爽 +3 位作者 杨国华 周伟 冯胜涛 陈欣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利用1999—2007、2009—2011年的流动GNSS观测资料和2010.5年以来的连续GNSS观测资料与处理结果,分析了2013年7月岷县漳县MS6.6地震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获得的结果显示:①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地壳运动的转折区域内,该区域运动... 利用1999—2007、2009—2011年的流动GNSS观测资料和2010.5年以来的连续GNSS观测资料与处理结果,分析了2013年7月岷县漳县MS6.6地震区域水平形变场及其变化。获得的结果显示:①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地壳运动的转折区域内,该区域运动量级较小、水平形变也相对较弱;②发震区带1999—2007年最大主应变为正负应变的过渡带,2009—2011年最小主应变也为正负应变的过渡带,1999—2007年则相对较大;③发震区带最大剪切应变相对较小,同时也是旋剪形变左、右旋的转化区;④连续站的结果显示该地震是在几乎纯逆冲构造活动背景下发生的,同震形变较小,其范围在距震中数十公里的半径内;⑤震前未发现GNSS观测结果中存在短临异常,但存在着趋势性形变亏损异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水平形变 青藏高原东北缘 形变异常 岷县漳县MS6 6地震
下载PDF
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拟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动态图像 被引量:4
8
作者 祝意青 胡斌 +1 位作者 李辉 蒋锋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用双三次样条模拟了1992~2001年间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变化时空分布信息,初步研究了本区的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及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重力场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并产生重力变化异常区或重力变化密集带。②在... 用双三次样条模拟了1992~2001年间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变化时空分布信息,初步研究了本区的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及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重力场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并产生重力变化异常区或重力变化密集带。②在重力变化显著时段,以兰州为界,测区西北、东南和东北具有不同的重力变化特征。③重力变化与测区主要断裂构造带走向基本一致,重力变化等值线与断裂分布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重力变化 双三次样条函数 构造变形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前兆特征研究——流动重力方法 被引量:7
9
作者 祝意青 《国际地震动态》 2007年第5期16-21,共6页
通过整理和解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重力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重力场时空变化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了强震孕育发生过程重力异常特征及震后异常效应。
关键词 流动重力 重力异常 地震前兆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用重力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岩石圈形变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海英 盖永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21-126,共6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青藏、鄂尔多斯和阿拉善3个块体的结合部位,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震异常活跃。祁连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现代构造活动和变形比较集中,是研究岩石圈动力学最典型的地区。作者在研究区切了穿过祁连... 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青藏、鄂尔多斯和阿拉善3个块体的结合部位,地形地貌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震异常活跃。祁连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现代构造活动和变形比较集中,是研究岩石圈动力学最典型的地区。作者在研究区切了穿过祁连山断层并与其走向相垂直的4条测线。对于每条测线,利用二维弹性板理论,通过调试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试验了横向不均匀弹性刚度的单一弹性板模型和有断点的2个独立弹性板模型,得到的结论是变刚度单一弹性板模型与我们的观测布格重力异常值吻合得很好。说明祁连山断层并没有穿过莫霍面进入岩石圈上地幔,是地壳内大断裂,即青藏高原内部构造单元。Te值由西南向东北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应当与3个块体在板块热构造、岩石圈物质组成、构造活动性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有效弹性厚度 祁连山断层 岩石圈形变 莫霍面
下载PDF
Gravity changes and crustal deformations before the Menyuan,Qinghai Ms6.4 earthquake of 2016 被引量:1
11
作者 Shusong Guo Guoqing Zhang Yiqing Zh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9年第4期315-320,共6页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ve gravity data(2012 e2015), GPS data-derived horizontal deformation(2011 e2014) and the back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from the leveling measurements(1970 e2011)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ve gravity data(2012 e2015), GPS data-derived horizontal deformation(2011 e2014) and the background vertical deformation from the leveling measurements(1970 e2011)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were processed to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the mechanism of temporalespatial pattern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It can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1) The regional gravity changes, the GPS and the vertical deformational showed an intense spatial relationship: the gravity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decreased with the crustal uplift and vice versa, which reflected the inherited characteristics of geotectonic activities. 2) The crustal deformation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ive faults. The contour lines of gravity changes and vertical deformation were generally along with the Qilian-Haiyuan fault(strike is NWW), and the crustal horizontal deformation showed left-lateral strike slip motion near the Qilian-Haiyuan fault. 3)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high negative gravity variation area and a high gradient formed in regi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riation of gravity amount to 110 m Gal.Specifically, a borderlin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avity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epicenter along the north edge of Qilianshan fault and Lenglongling fault, as well as the vertical and/or horizontal deformation is intensely. The extrusion deformation, surface compression rate and gravity changes were obvious near the epicenter of 2016 Menyu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ravity change CRUSTAL deformations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TECTONIC activ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