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ICP-MS Zircon U-Pb Age of Longtou Syenite body in South Songxian County,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1
1
作者 LIANG Tao and LU R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659-1661,共3页
Objective Indosinian magmatic rocks mainly locate in west Qinling Orogen, which are, however, extremely rare in east Qingling Orogen (Lu Xinxiang, 2000; Zhang Guowei et al., 2001; Guo Xianqing et al., 2017). The Zh... Objective Indosinian magmatic rocks mainly locate in west Qinling Orogen, which are, however, extremely rare in east Qingling Orogen (Lu Xinxiang, 2000; Zhang Guowei et al., 2001; Guo Xianqing et al., 2017). The Zhifang Huangzhuang (ZH) area in south Songxian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Fig. l a), which is an important lndosinian alkaline magmatic occurrence including 32 syenite bodies and syenitic dykes in east Qinling Orogen. There are five syenite bodes in the ZH area, i.e., the Lang'aogou, Mogou, Longtou, Jiaogou and Wusanggou from west to east (Fig. l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LA-ICP-MS Zircon U-Pb Age of Longtou Syenite body in south Songxian County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CP MS
下载PDF
Lithospheric Thermal Isostasy of North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石 张健 +1 位作者 孙玉军 石耀霖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1期95-106,共12页
Accompanied with rifting and detaching of the north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crust and the lithosphere become thinner away from the continental margin resulting from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such... Accompanied with rifting and detaching of the north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crust and the lithosphere become thinner away from the continental margin resulting from the tectonic activities, such as tensile deformation, thermal uplift, and cooling subsidence, etc.. Integrated with thermal, gravimetric, and isostatic analysis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ep penetration seismic soundings across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e reconstructed the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and derived the variation of the crust boundary in the east and west parts of the seismic profile by using gravity anomaly data. We mainly studied the thermal isostasy problems using the bathymetry of the profiles and calculated the crust thinning effect due to the thermal variety in the rifting proc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ermal isostasy may reach 2.5 km, and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in the lithospheric density and thickness may produce a variation of 4.0 km. Therefore, the compositional isostatic corr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re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heat flow and topography. Moreover, because of the high heat flow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building the model of lithospheric geotherm in this region is of great importan for studying the Cenozoic tectonic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LITHOSPHERE geothermal thermal isostasy.
原文传递
He-Ar isotopic system of fluid inclusions in pyrite from the molybdenum deposits in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Block and its trace to metallogenetic and geodynamic background 被引量:8
3
作者 ZHU LaiMin ZHANG GuoWei GUO Bo LEE B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4期2479-2492,共14页
The helium and arg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from the molybdenum deposits such as Jinduicheng, Donggou, Shijiawan, and Sandaozhuang,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Qinling molybdenum belt in sou... The helium and arg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from the molybdenum deposits such as Jinduicheng, Donggou, Shijiawan, and Sandaozhuang,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Qinling molybdenum belt in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Block (SMCNB), a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their coupled-relationships with the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orogenic process of Qinling Orogen in Mesozoic-Cenozoic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3He/4He and 40Ar/36Ar values (3He/4He=1.38―3.64 Ra, and 40Ar/36Ar=295.68―346.39, respectively)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pyrite from the molybdenum deposits in East Qinling suggest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system is mixed by two end members. One is the high temperature deep-derived fluid congenetic with the porphyries generated by crust-mantle mixing, and the other is the low-temperature meteoric water which is rich in crustal radiogenic He with the component of atmospheric Ar. From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ore-bearing potential of the porphyry and the regional stratum,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the deposits in the East Qinling molybdenum belt are derived from the deep source by the mixing of lower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molybdenum deposits in SMNCB can be related to th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and extension process in the post-collision period of Qinling Orogen. The granitic porphyries which are related to Mo mineralization are not simple crust-remelting type granites or S type granites, but belong to syntexis-type or mantle-derived granites, hence their formation has a profound and regional geodynamic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背景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体系 钼矿床 黄铁矿 成矿 追踪 中国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改造:来自吉林辉南地区构造热事件的古地磁记录
4
作者 金继浩 任收麦 +4 位作者 王胜建 刘永江 侯啓东 刘一珉 王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处于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古地磁研究可为构造演化和岩浆热事件提供依据。笔者在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32个采点共采集246块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磁学及系统热退磁实验。古地磁实验表明,徐庄组砂质泥岩主要磁性矿物是赤...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处于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古地磁研究可为构造演化和岩浆热事件提供依据。笔者在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32个采点共采集246块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磁学及系统热退磁实验。古地磁实验表明,徐庄组砂质泥岩主要磁性矿物是赤铁矿和磁铁矿,张夏组灰岩主要磁性矿物是颗粒较小的磁铁矿和黄铁矿,且均发生了重磁化,并记录了稳定的中温分量,前者中温分量地理坐标平均方向为D/I=10.9°/50.8°,α_(95)=11.7°,对应的极位置为76°N,264.6°E,A_(95)=13°,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后者中温分量地理坐标平均方向为D/I=29.1°/59.0°,α_(95)=6.5°,对应的极位置为68°N,213.7°E,A_(95)=8.4°,与第四纪火山岩记录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早白垩世—第四纪,吉林辉南及邻区古地磁记录的2次较为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以及因敦化-密山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造成的北向运移形成的古纬度差,一定程度上对华北克拉通东北缘起到双重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 中寒武世 重磁化 构造热事件
下载PDF
洛南任家滩—荞麦山正长斑岩成因及其对古元古代晚期裂解的指示——岩石化学及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特征
5
作者 李毅 李佐臣 +3 位作者 赵端昌 赵鹏彬 吕军利 张亚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101,共19页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陕西洛南—河南豫西地区出露一系列形成于1.8~1.6 Ga的碱性岩,对这些碱性岩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构造环境的认识。笔者等选取陕西省洛南县任家滩—荞麦山一带碱性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LA-ICP-M...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陕西洛南—河南豫西地区出露一系列形成于1.8~1.6 Ga的碱性岩,对这些碱性岩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构造环境的认识。笔者等选取陕西省洛南县任家滩—荞麦山一带碱性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任家滩—荞麦山岩体的主体岩性为正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689±20 Ma(MSWD=0.12),表明其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该岩体富碱(Na_(2)O+K_(2)O=7.95%~9.5%),高钾(K_(2)O=4.67%~8.5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496.15×10^(-6)~650.16×10^(-6),平均543.0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REE=454×10^(-6)~605×10^(-6)),重稀土元素亏损(HREE=39.3×10^(-6)~45.6×10^(-6)),具有弱负铕异常;K、Rb、Ba、Th富集,Nb、Ta、P、Ti亏损,并且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εHf(t)值<0,TDM1值为2038~2218 Ma,TDM2值为2250~2516 Ma,说明岩浆源区物质与富集地幔有关或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因此,任家滩—荞麦山岩体是由地幔玄武质岩浆与地壳基底太华杂岩形成的中酸性花岗质岩浆混合后形成的熔体,经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其形成于陆内裂谷的构造环境,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对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南缘 碱性侵入体 哥伦比亚超大陆 裂解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角子山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6
作者 马玉见 刘亚剑 +3 位作者 梁涛 卢仁 包刚 雷万杉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9,共15页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集中于(129.5±1.4)Ma(1个)和(116.1±1.4)~(122.2±1.3)Ma(17个)两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后者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9.3±0.9)Ma。结合前人10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数据,27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8.2±1.2)Ma,代表了角子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角子山花岗岩样品具有富Si和碱、贫Ca和Mg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角子山花岗岩样品显示了Rb、Th及Zr、Hf的正异常和Sr、P、Ti的负异常。角子山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0.9×10^(-6)~204×10^(-6),(La/Yb)N值为4.24~21.0,δEu值为0.53~0.78,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平滑)和中、重稀土亏损(近水平)的特征。角子山花岗岩样品的LaN-(La/Yb)N投点显示了正相关关系,表明其成分变异受控于部分熔融作用。角子山花岗岩的部分熔融源残余相包括角闪石、斜长石和金红石,无石榴子石残余,表明它形成于正常厚度地壳,存在深度大致为40~50 km和小于30 km的两个部分熔融岩石源区。角子山花岗岩形成于秦岭早白垩世陆(板)内造山阶段,经历了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作用,是~120 Ma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子山 正长花岗岩 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 岩石圈拆沉 伏牛山余脉 华北克拉通南缘
下载PDF
吉林敦化地区万宝岩组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组成: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制约
7
作者 关子成 裴福萍 +1 位作者 魏敬洋 李鹏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4-1279,共16页
为制约古亚洲洋在吉林东部地区的最终闭合时间,本文选取吉林省敦化地区万宝岩组变质粉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碎屑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和U-Pb-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万宝岩组的沉积时限和物源区特征,并通过碎屑锆石微量元素获得晚古生代... 为制约古亚洲洋在吉林东部地区的最终闭合时间,本文选取吉林省敦化地区万宝岩组变质粉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碎屑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和U-Pb-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万宝岩组的沉积时限和物源区特征,并通过碎屑锆石微量元素获得晚古生代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万宝岩组由互层的大理岩、变质粉砂岩和变质细砂岩组成,碎屑锆石定年结果显示,万宝岩组最年轻峰值年龄约为316 Ma,此外还存在355、398、1 842和2 360 Ma的峰值年龄。其中,古生代碎屑锆石(409~312 Ma)以具有负的εHf(t)值(-15.32~-1.60)及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TDM2年龄(2 293~1 480 Ma)为特征,侵入万宝岩组闪长岩体的时期为276 Ma。综合研究认为,敦化地区万宝岩组沉积时限为312~276 Ma,即早二叠世时期,其沉积时限和岩石组合特征可与延边地区的庙岭组相对比。万宝岩组中的古生代碎屑锆石来自华北板块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其中古元古代碎屑锆石(62.9%)的大量出现,暗示敦化地区或/和附近地区存在华北板块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通过地壳厚度计算表明,敦化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晚古生代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二者晚古生代的演化历史趋于同步。约245 Ma地壳厚度达到最大(80 km),暗示了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北缘 晚古生代 碎屑锆石 U-Pb-Hf同位素 地壳厚度 万宝岩组 古亚洲洋
下载PDF
河北省北部晶质石墨矿层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8
作者 翟大兴 石姝华 +4 位作者 郑丽超 杨四路 邢金蕊 韩冀春 刘少普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晶质石墨是一种新兴战略矿产。近年在河北省北部发现了多处大中型晶质石墨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于新太古代崇礼上岩群、古元古代红旗营子岩群等,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与采样、分析测试工作,详细研究了赋矿层位的岩... 晶质石墨是一种新兴战略矿产。近年在河北省北部发现了多处大中型晶质石墨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于新太古代崇礼上岩群、古元古代红旗营子岩群等,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与采样、分析测试工作,详细研究了赋矿层位的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并对碳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赋矿岩石主要为含石墨黑云斜长变粒岩、片麻岩与透辉岩,原岩恢复以砂泥质碎屑岩、钙质沉积岩为主。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 SiO2含量为38.90%~80.42%, CaO+MgO为2.05%~31.93%, Al2O3为1.50%~15.34%;稀土元素含量为79.1~321.4μg/g, PAAS标准化分布模式一般具有右倾或较平坦分布特征, δCe略具负异常,部分具有δEu异常。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沉积环境为滨浅海环境,部分地区存在富氧条件,局部为还原环境或存在热液加入。石墨中碳同位素值为–26.0‰~–20.7‰,主要来源于生物成因有机碳;大理岩碳同位素值为–3.8‰~1.1‰,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成因无机碳。区内晶质石墨矿层分布受到地层、岩性、岩相控制,含矿有利层位为古陆边缘滨浅海相富含有机质的砂泥质碎屑岩、钙质沉积岩。矿床成因为沉积变质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北缘 石墨矿 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冀北梁头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启示
9
作者 王金芳 刘辰雨 +4 位作者 陆泽芊 李康硕 宋宇桐 李英杰 陈公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7-1511,共15页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 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梁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62.5±2.6 Ma,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梁头岩体具有较高的SiO_(2)(70.27%~73.89%),Na_(2)O(4.2%~4.55%),K_(2)O(3.87%~4.64%),Sr(417×10^(-6)~827×10^(-6))含量,较低的Yb(0.286×10^(-6)~0.518×10^(-6)),Y(2.74×10^(-6)~6.98×10^(-6))含量。岩石富集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YbN=15.6~67.3),具有弱的正Eu异常。该岩石显示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为陆弧岩浆岩。锆石的ε_(Hf)(t)值为-17.50~-11.12,模式年龄tDM2为1989~2390 Ma。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梁头陆缘弧二长花岗岩体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262.5±2.6 Ma)可能仍处于向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俯冲消减过程中,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可能应在晚二叠世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陆缘弧环境 晚二叠世 古亚洲洋闭合 华北板块北缘
下载PDF
Permian High Ba-Sr Granitoids:Geochemistry,Ag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Erlangshan Pluton,Urad Zhongqi,Inner Mongolia 被引量:10
10
作者 LUO Hongling WU Tairan +2 位作者 ZHAO Lei HE Yuankai JIN X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03-614,共12页
Erlangshan Pluton from Urad Zhongqi,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The rocks consist mainly of diorites with gneissic structure. Petrochemica... Erlangshan Pluton from Urad Zhongqi,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The rocks consist mainly of diorites with gneissic structure. Pe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 that the diorites belong to metaluminous, high- potassium calc-alkaline series, with chemical signatures of I-type granite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SiOz contents (56.63%-58.53%) and A/CNK (0.90-0.96), high Al2O3 contents (17.30%-17.96%) and Na20/K20 ratios (1.20-1.70), enrichment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e.g., Ba=556-915 ppm, Sr=463-595 ppm), and relative depletion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e.g., Nb, Ta, Ti) in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spidergram, and right-declined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with slight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8Eu=0.72-0.90). They have Sr/Y ratios (20-25) evidently less than Kebu Pluton (49-75) to its east.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U-Pb zircon dating of the diorites has yielded an intrusive age of 270±8 Ma. This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Erlangshan diorites were formed by mixing between the middle or lower crustal-derived magma and minor mantle-derived mafic magma, follow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which was trigged by crustal extension and fault activity in post-collisional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Ba-Sr granitoids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U-Pb fractionalcrystallization post-collision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及主控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铎恩 边家辉 +2 位作者 刘紫璇 张利伟 潘思东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8-149,共12页
煤中关键金属是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新领域。目前对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及主控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关于该区煤沉积物源、沉积环境的认识以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基于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 煤中关键金属是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新领域。目前对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煤中微量元素赋存特征及主控机制研究较少,制约了关于该区煤沉积物源、沉积环境的认识以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基于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分析方法,对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中煤矿物学与煤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煤中矿物主要发育高岭石、伊利石、铵伊利石、绿泥石和方解石等,主量元素以SiO_(2),Al_(2)O_(3)与CaO为主。煤层样品中Li元素相对富集,质量分数为54.5×10^(-6)~116×10^(-6)(均值76.83×10^(-6));Zr、Th元素轻微富集,质量分数分别为34.14×10^(-6)~160.73×10^(-6)(均值73.81×10^(-6))和3.22×10^(-6)~17.79×10^(-6)(均值7.85×10^(-6));其他元素质量分数接近或低于世界硬煤平均值,其中Co、Zn、Rb、Cd和Cs等元素明显贫化。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地球化学解释得出以下结论:①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煤中Li元素主要赋存于高岭石等黏土矿物中,其含量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②受华力西构造运动影响,北部阴山古陆中元古代钾长花岗岩与石炭系本溪组古风化壳铝土矿被抬升风化剥蚀,并成为华北板块南缘早二叠世煤的主要供源区;③泥炭沼泽水介质偏咸与缺氧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Li元素被高岭石等黏土矿物吸附并沉积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南缘 Li元素 黏土矿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南海东北陆缘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广角地震剖面的约束
12
作者 赵俐红 刘欣悦 +5 位作者 支鹏遥 刘晨光 李官保 郑彦鹏 贺恩远 王星月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66-1779,共14页
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陆缘伸展张裂过程的重要信息。在南海东北陆缘布设的一条广角地震测线(DP13)沿NW-SE方向依次穿过东沙隆起和台西南盆地。本文利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软件RayInvr构建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沉... 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陆缘伸展张裂过程的重要信息。在南海东北陆缘布设的一条广角地震测线(DP13)沿NW-SE方向依次穿过东沙隆起和台西南盆地。本文利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软件RayInvr构建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沉积层速度1.6~4.6 km/s,厚度0.5~3.8 km,横向分布不均匀,沉积基底起伏剧烈;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架区的25.5 km急剧减小到陆坡下方的13 km,随后向下陆坡远端增深至16 km;陆架处东沙隆起下方地壳厚度从~25 km减薄到~21 km,下陆坡远端地壳厚约10~13 km,地壳拉张因子分别为1.3~1.5和2.6~3.1,表现为轻微和中等减薄;陆坡区台西南盆地内地壳厚度从17 km急剧减薄至7~8 km,地壳拉张因子高达4.6,呈超伸展减薄;地壳厚度由陆向海非单调减薄,地壳伸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陆架-上陆坡和下陆坡下地壳底部发现两个相对孤立的不连续高速体,速度分别为7.0~7.5 km/s和7.0~7.3 km/s,厚度分别3~5 km和1~3 km,前者位于古太平洋俯冲带前缘,几乎与南海东北部高磁异常重叠,推测由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相关的残余岩浆物质组成,后者则与张裂后期岩浆底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陆缘 地壳结构 地壳减薄 下地壳高速体
下载PDF
内蒙古化德县二道沟铜金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13
作者 高树起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19期55-57,共3页
工作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地处我国重要的华北地台北缘金、银、铜、铅、锌、铂、钼、硼、石墨、滑石成矿区,成矿条件极为有利。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后二道沟铜金矿普查项目”为基础,以土壤测量为指导,以地质、槽钻探为主要找矿手... 工作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地处我国重要的华北地台北缘金、银、铜、铅、锌、铂、钼、硼、石墨、滑石成矿区,成矿条件极为有利。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后二道沟铜金矿普查项目”为基础,以土壤测量为指导,以地质、槽钻探为主要找矿手段,实现了找矿的初步进展,查证了以中低温热液元素Au、Cu、Pb、Zn、As、Sb、Bi组合为主的异常,发现矿(化)体十余条,赋矿岩石为二叠纪三面井组第二岩段结晶灰岩、粉砂质板岩、变质粉砂岩,矿床顶板多为结晶灰岩,成矿作用与侏罗纪晚期石英闪长岩存在着空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北缘 后二道沟 铜金矿 三面井组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及邻区地震活动性与构造模式演化的关系
14
作者 刘晓东 张扬 +2 位作者 李涛 成万里 余尚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2期42-49,共8页
在进行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时,空间范围选取不同,研究结果也将存在差异。在我国省级地震会商中,目标空间范围多由人工划分,若该研究区间包含多个构造背景不同的区域,地震危险性参数扫描结果的准确性将有待验证。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按照地... 在进行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时,空间范围选取不同,研究结果也将存在差异。在我国省级地震会商中,目标空间范围多由人工划分,若该研究区间包含多个构造背景不同的区域,地震危险性参数扫描结果的准确性将有待验证。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按照地震空间分布密度区进行空间聚类,将华北板块南缘及邻区划分为3个区域,结合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的作用特征,分析3个区域内b值、响应比及频度在不同构造模式作用下的物理意义。结果表明:①在做小区域范围地震活动性分析时,按照与同一构造模式的空间分布选取研究范围和地震震级更为合适;②研究区域地震学指标频繁的同步变化与其复杂的断裂系较为吻合;③地处区域3的南襄盆地和区域2的江汉盆地为同一时期的2个大的断陷盆地,由于盆地处于整体坳陷阶段,因此断裂在地震活动性和对盆地沉积的控制方面均明显较弱,但2个区域近年来地震活动呈增强趋势。因此,按照构造演化模式划分空间研究范围,地震活动性的物理意义更明确,且在同一区域内,地震活动性对同一断裂系上远大震应力传递作用的影响反映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南缘及邻区 地震学参数 地震活动性 空间聚类
下载PDF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2
15
作者 闫义 夏斌 +3 位作者 林舸 刘宝明 阎贫 李忠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61,共9页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沉积 地球动力学背景 新生代 南海 北缘 构造演化 构造-岩浆演化 大地构造单元 顺时针旋转 相互作用 形成演化 沉积盆地 特征分析 早始新世 晚白垩世 板块俯冲 碰撞效应 欧亚板块 裂陷 旋转性 中生代 太平洋 活动 邻区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65
16
作者 郝天珧 黄松 +4 位作者 徐亚 李志伟 胥颐 雷受旻 杨金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85-1796,共12页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特别是洋陆转换带地区的复杂地壳结构特征一直是南海岩石层结构研究的热点.本文在Pn波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深部地震探测剖面的约束下,利用重力数据建立该区两条剖面的密度模型.两条重力剖面二度半密度正反演的拟合结果支持琼粤隆起至吕宋岛弧区一带的地壳结构中存在下地壳高速层的观点,同时认为台西南盆地的拟合结果表明南部凹陷区仍属于过渡型地壳.本文认为剖面AA′和剖面BB′的构造属性虽然均总体倾向于火山岩型,但二者的地质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表明了北部陆缘深部结构的横向差异与构造属性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密度剖面 反演 拟合 大陆边缘
下载PDF
南海的基本构造特征与成因模型:问题与进展及论争 被引量:81
17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9 位作者 刘鑫 戴黎明 余珊 赵淑娟 马云 王霄飞 程世秀 薛友辰 熊莉娟 安慧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53,共19页
南海位于欧亚、印澳、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接部位,是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其大陆边缘经历了复杂的类型转换:北部80Ma左右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于始新世逐步转变为裂陷边缘,中中新世以来逐步转变为典型被动陆缘;东侧17Ma前为开放的海域,... 南海位于欧亚、印澳、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接部位,是东亚大陆边缘最大的边缘海,其大陆边缘经历了复杂的类型转换:北部80Ma左右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于始新世逐步转变为裂陷边缘,中中新世以来逐步转变为典型被动陆缘;东侧17Ma前为开放的海域,6Ma以来逐渐以沟弧盆系统的俯冲带为界,成为半封闭海盆,由单向俯冲演变为双向俯冲;西界自34Ma以来逐渐转变为走滑型或转换型大陆边缘;南界34 Ma前为与北部对应的不对称裂陷型大陆边缘,34~16Ma为被动陆缘,16Ma以后逐渐为俯冲消减型大陆边缘。南海成因的动力学背景复杂,有多种成因争论。板块动力因素既有东侧太平洋板块俯冲、菲律宾板块楔入的影响,又有西侧印度洋板块斜向俯冲、洋中脊俯冲,还可能有北侧青藏高原隆升、大陆块体挤出的影响;同时,深部底侵、拆沉、地幔柱、地幔水化过程等地幔动力学背景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构造 盆地 大陆边缘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属性问题 被引量:68
18
作者 吴世敏 周蒂 丘学林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19-426,共8页
以 1号断裂为界 ,南海北部陆缘可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包括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盆地等 ;西段包括莺歌海盆地。两者构造形变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东段盆地边界断层主要为NE -EW向 ,为分支断层通过不同类型转换坡... 以 1号断裂为界 ,南海北部陆缘可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包括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盆地等 ;西段包括莺歌海盆地。两者构造形变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东段盆地边界断层主要为NE -EW向 ,为分支断层通过不同类型转换坡连接而成的多支正断层系 ,因断层位移沿走向有规律变化 ,在其上盘发育相关褶皱 ,如横向褶皱 ;西段盆地边界断层也是由多条分支断层连接的多支断层系 ,但方向为NW向 ,以走滑作用为主 ,上盘没有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结合新生代岩浆作用、沉降和充填作用及地壳结构等特征分析 ,南海北部陆缘东段在构造活动上可以分成三个相对活跃时期 ,即 5 0~ 4 0、30~ 2 8和 10~ 5Ma左右。每一期拥有各自的特点 ,并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来源。前两期与南海的扩张关系密切 ,第三期则与南海扩张无成因联系。南海北部陆缘虽然有一定的岩浆活动 ,但不是张裂的同期产物 ,因而它在形成机制上属于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 ,其活动性因素是受周边板块相互作用的叠加所致。西段从成因机制上来讲并不属于南海北部陆缘 ,可能与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构造属性 被动陆缘 大陆边缘 地壳结构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活动带元古宙构造岩片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跃军 彭玉鲸 +1 位作者 路孝平 刘跃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4-139,共6页
新的研究证实 ,华北板块北缘残存一条元古宙构造岩片堆集带 ,包括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等多期构造岩片。并相伴有 180 0Ma±、140 0Ma±、10 0 0Ma±、6 5 0Ma±的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和构造变质成矿等热事件的... 新的研究证实 ,华北板块北缘残存一条元古宙构造岩片堆集带 ,包括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等多期构造岩片。并相伴有 180 0Ma±、140 0Ma±、10 0 0Ma±、6 5 0Ma±的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和构造变质成矿等热事件的年代记录 ,并在华北板块北部金镶边带中保存了相一致的信息 ,揭示了它们是陆缘多期拼贴造山的产物。这为超大陆旋回 ,特别是元古宙两次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野外实验园地 ,并为元古宙、特别是古元古代大陆的增生及Rodinia超大陆在北半球的存在或构造响应提出新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北缘活动带 元古宙 构造岩片 超大陆拼合事件 花岗岩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英康 高锐 +4 位作者 姚聿涛 米胜信 李文辉 熊小松 高建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4-497,共14页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张家口—中蒙边界)的深地震测深剖面长600km,跨越华北板块、内蒙造山带和西伯利亚板块.沿测线采用8个1.5t的爆炸震源激发地震波,使用300套数字地震仪接收,取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处理...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张家口—中蒙边界)的深地震测深剖面长600km,跨越华北板块、内蒙造山带和西伯利亚板块.沿测线采用8个1.5t的爆炸震源激发地震波,使用300套数字地震仪接收,取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和处理,识别出沉积层及结晶基底的折射波(Pg)、上地壳底面的反射波(P2)、中地壳内的反射波(P3)、中地壳底面的反射波(P4)、下地壳内的反射波(P5,仅在镶黄旗—苏尼特右旗下方出现)和莫霍面的反射波(Pm)等6个震相.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seis88)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表明:(1)在华北板块与内蒙造山带之间,内蒙造山带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上地壳中存在明显的高速度局部变化,在地表发育大量的古生代花岗岩体、超基性岩体.(2)在中下地壳华北板块南缘的地震波速度大,为6.3~6.7km/s,西伯利亚板块北缘的速度小,为6.1~6.7km/s,且界面比较平缓.原因是在内蒙造山带内地壳的缩短和隆升造山引起了中下地壳界面的剧烈起伏,不同海陆块的拼合和物质交换导致了不同区域速度的不均匀性.(3)莫霍面在赤峰断裂带(F2)以南和索伦敖包—阿鲁科尔沁旗断裂带(F4)以北较为平缓,平均深度为40~42km.在F2—F4之间呈双莫霍面,莫霍面1明显上隆,深度为33.5km,层速度为6.6~6.7km/s.莫霍面2明显下凹,在西拉木伦河断裂带(F3)下方,最深达到47km,速度达到最大为6.8~6.9km/s,这可能是由壳幔物质混合引起的.依据莫霍面的特点,本文认为双莫霍面以南为华北板块北缘,以北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拼合位置在赤峰断裂带(F2)与索伦敖包—阿鲁科尔沁旗断裂带(F4)之间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西伯利亚板块南缘 深地震测深 地壳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