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Cambrian Ichnofossils from the Mussoorie Syncline and revision of Trace Fossil Biozonation of the Lesser Himalaya, India 被引量:3
1
作者 Birendra P. Singh Kapesa Lokho +1 位作者 Naval Kishore Nancy Virman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80-393,共14页
A new locality bearing ichnofossils of the Cruziana Assemblage Zone-Ⅲ from the Mussoorie syncline,Lesser Himalaya,is located in rocks of Member-B of the Dhaulagiri Formation,Tal Group,exposed along the Maldewta-Chhim... A new locality bearing ichnofossils of the Cruziana Assemblage Zone-Ⅲ from the Mussoorie syncline,Lesser Himalaya,is located in rocks of Member-B of the Dhaulagiri Formation,Tal Group,exposed along the Maldewta-Chhimoli fresh road cut section.The site yielded ichnofossils Bergaueria perata,Cochlichnus anguineus,?Diplocraterion isp.,Dimorphichnus obliquus,diplichnitiform Cruziana bonariensis,Diplichnites gouldi,Glockeria isp.,Helminthopsis isp.,Monomorphichnus lineatus,Phycodes palmatum,Palaeophycus striatus,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reptichnus cf.T.pedum,scratch marks and an undetermined worm impression.An Early Cambrian age (Cambrian Series 2) is assigned to the ichnofossil-bearing strata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 position between the Drepanuroides and Palaeoolenus trilobite zones.A revised Cambrian ichnofossil zonation is presented for the Tal Group of the Mussoorie syncline.Together with their occurrence on rippled surfaces,and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some trackways (due to current action),a sub-aqueous shallow-marine depositional setting is proposed for the rocks of Membe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HNOLOGY Cruziana Assemblage Zone Cambrian Series 2 shallow-marine northern india
下载PDF
塔里木北缘晚新生代断裂活动的年代学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文斌 舒良树 +3 位作者 孙岩 郭继春 郭令智 王锋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5-230,共6页
运用热释光测试技术,从断层泥中提取时间信息,得到塔里木北缘四条重要断裂晚新生代活动年龄:①辛格尔断裂:(4 06±0 33)万a;②兴地断裂:(4 72±0 37)~(9 61±0 75)万a;③库车断裂(11 89±0 95)万a;④柯坪—沙井子断裂:... 运用热释光测试技术,从断层泥中提取时间信息,得到塔里木北缘四条重要断裂晚新生代活动年龄:①辛格尔断裂:(4 06±0 33)万a;②兴地断裂:(4 72±0 37)~(9 61±0 75)万a;③库车断裂(11 89±0 95)万a;④柯坪—沙井子断裂:(19 79±1 52)万a。年龄数据说明,新生代印藏碰撞对塔北地区远距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造成新断裂的产生,而且造成老断层的重新活化。同时,晚新生代断裂活动年龄的获得,对研究天山地区盆山耦合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测试 断层泥 时间信息 印藏碰撞 晚新生代 断裂活动
下载PDF
三江北段纳日贡玛花岗闪长斑岩成岩时代的确定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3
作者 宋忠宝 贾群子 +5 位作者 陈向阳 陈博 张雨莲 张晓飞 全守村 栗亚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62,共9页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作者首次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44±0.23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成矿主要在40.8±0.4Ma~40...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作者首次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花岗闪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44±0.23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成矿主要在40.8±0.4Ma~40.86±0.85Ma之间。在多期热液叠加,多期成矿作用中,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热液应是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41.53±0.24Ma~43.8±0.4Ma)、纳日贡玛花岗闪长斑岩(41.44±0.23Ma)和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41.00±0.18Ma)共同提供的。由于该区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存在,因而,这些侵入体的形成年龄确定,为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在65~45Ma碰撞提供依据,对于在该区寻找斑岩型铜钼矿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斑岩 铜钼矿 成岩时代 41.44±0.23Ma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时间 三江北段
下载PDF
中国古代苦瓜史考略 被引量:7
4
作者 薛彦斌 《古今农业》 2019年第1期67-73,共7页
苦瓜原产亚洲热带地区,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地区,而东印度和东南亚栽培历史最为悠久。北宋时期苦瓜由东印度和东南亚一带传入中国,历经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至今,在中国至少有1 000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园艺史和食... 苦瓜原产亚洲热带地区,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地区,而东印度和东南亚栽培历史最为悠久。北宋时期苦瓜由东印度和东南亚一带传入中国,历经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至今,在中国至少有1 000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园艺史和食品史上留下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并经由中国,约在14世纪末或江户时代传入日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北宋 东印度 东南亚 起源 传播
下载PDF
云冈石窟北魏前期佛教雕塑中的印度佛教艺术样式及其设计 被引量:4
5
作者 范军 《设计》 2017年第13期78-79,共2页
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开始进行开凿,于孝明帝正光五年完工,开凿工作持续了64年之久。云冈石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成为我国的"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开始进行开凿,于孝明帝正光五年完工,开凿工作持续了64年之久。云冈石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成为我国的"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深受汉族文化、鲜卑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熏陶。这一点在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雕塑上也有所表现。本文将介绍佛教文化在北魏时期的发展,介绍云冈石窟各个时期的佛教雕塑特点,分析印度佛教艺术样式在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北魏 佛教雕塑 印度佛教艺术
下载PDF
东南亚及印度等国家地震活动及相关背景材料 被引量:2
6
作者 中国地震局国际合作司 《国际地震动态》 2005年第1期6-13,共8页
本文文介绍了东南亚、印度等 1 2个国家的地震活动性、负责地震监测和研究的组织机构、台站建设及分布、仪器设备情况、历史地震及损失情况等。
关键词 苏门答腊地震 东南亚 印度 背景材料
下载PDF
Space use of wintering waterbirds in India: Influence of trophic ecology on home-range size 被引量:1
7
作者 Tsewang NAMGAIL John Y. TAKEKAWA +3 位作者 Sivananinthaperumal BALACHANDRAN Ponnusamy SATHIYASELVAM Taej MUNDKUR Scott H. NEWMA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16-621,共6页
关键词 空间利用 家庭 营养生态 越冬水鸟 印度 杂食性鱼类 活动范围 卫星遥测
原文传递
基于OMI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周边对流层低层臭氧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杨芳园 卞建春 +4 位作者 王颢樾 王卫国 张万诚 樊雯璇 余珂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3-192,F0003,共11页
提出一种利用地形海拔落差以及臭氧总量差来估算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方法.根据搭载于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臭氧总量日观测数据,利用该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四川盆地及印度北部的地形海拔落差及... 提出一种利用地形海拔落差以及臭氧总量差来估算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方法.根据搭载于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臭氧总量日观测数据,利用该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四川盆地及印度北部的地形海拔落差及臭氧总量差,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低层大气臭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低层大气臭氧分布有南北差异,南部臭氧含量高于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臭氧 四川盆地 印度北部 地形海拔落差 臭氧总量差
原文传递
《马卫集书》中的契丹语词“Sh.rghūr(汉人)” 被引量:3
9
作者 康鹏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7,142-143,共8页
阿拉伯文献《马卫集书》中曾载有一个名为Sh.rghūl/Sh.rghūr的民族,亦被时人称作S·nqū,他们居住在水泊、稀泥之中。Sh.rghūl/Sh.rghūr即汉民族,该词源自契丹语"汉人"一词的复数形式*t∫iaukūr;S·nqū为北宋王... 阿拉伯文献《马卫集书》中曾载有一个名为Sh.rghūl/Sh.rghūr的民族,亦被时人称作S·nqū,他们居住在水泊、稀泥之中。Sh.rghūl/Sh.rghūr即汉民族,该词源自契丹语"汉人"一词的复数形式*t∫iaukūr;S·nqū为北宋王朝,源自契丹语化的"宋国(*suηkur)"一词,所谓的水泊、稀泥则是指北宋河北地区的塘泊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卫集 Sh.rghūl/Sh.rghūr 北宋 契丹语 汉人
原文传递
隐囊考
10
作者 崔世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3-89,113,共7页
隐囊是一种源于印度的以织物为表、以织物或纤维为填充物的圆筒状卧具,南北朝时期由佛教徒和粟特人传入中国北方地区,之后传入南方地区,并成为士族阶层喜爱的晏佚用具。隐囊在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广为流行,宋代以后消失,仅作为名士的... 隐囊是一种源于印度的以织物为表、以织物或纤维为填充物的圆筒状卧具,南北朝时期由佛教徒和粟特人传入中国北方地区,之后传入南方地区,并成为士族阶层喜爱的晏佚用具。隐囊在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广为流行,宋代以后消失,仅作为名士的象征物在诗文和绘画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囊 印度 南北朝 名士
原文传递
印度菩提伽耶出土南汉北宋碑刻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全洪 《考古学集刊》 2018年第1期270-290,322,共22页
188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发现多方五代及北宋的汉文碑刻,均为公元10~11世纪游历印度的中国僧人所立。首先,通过沙畹、施考德与周达甫等学者整理的碑文介绍五代碑刻的内容和诸学者对其年代的考订,在此基础上再结合... 1881年,英国考古学家在印度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发现多方五代及北宋的汉文碑刻,均为公元10~11世纪游历印度的中国僧人所立。首先,通过沙畹、施考德与周达甫等学者整理的碑文介绍五代碑刻的内容和诸学者对其年代的考订,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文献和实物资料对五代雕像及题记的年代进行分析,考察建碑僧侣的国别,初步确定五代雕像应为南汉僧人在印度所造,推测南汉僧侣应循唐时海道赴印度。其次,逐一介绍大菩提寺4方北宋碑铭的文字内容和发现时的情况,并结合中国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对碑铭内容进行释读和考察,认为这些碑铭反映了北宋僧侣自发或奉敕西行印度的目的是礼佛朝圣。最后,根据碑文和文献材料,对僧怀问三赴印度的经过进行梳理。这些碑铭为研究五代和北宋时期中印关系提供了新史料,对研究当时海上交通贸易以及宗教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摩诃菩提寺 碑刻 南汉 北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