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北民间“非遗”舞蹈的社会生态建构——以安徽蚌埠冯嘴子村花鼓灯传承为例
1
作者 万惠玲 胡飞 马彦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67-170,共4页
自宋代以后,聚居在淮河中游的村落,流行一种集灯歌、小戏、群舞、锣鼓于一体的“原生形态”汉民族歌舞——花鼓灯。因其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和别具一格的民族民间文化跻身于非遗国家级名录,并作为唯一的汉民族民间舞种... 自宋代以后,聚居在淮河中游的村落,流行一种集灯歌、小戏、群舞、锣鼓于一体的“原生形态”汉民族歌舞——花鼓灯。因其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和别具一格的民族民间文化跻身于非遗国家级名录,并作为唯一的汉民族民间舞种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能歌善舞的沿淮人通过多元场域展演并宣示着“咒语多变成颂歌”的传衍历程,对当地社会文化的景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花鼓灯传承建构了良好的社会生态。蚌埠冯嘴子村花鼓灯传承的案例表明“生存优势”是影响文化遗产生存、竞争与演替的重要考虑因素,是衡量文化生存潜能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地区 蚌埠冯嘴子村 花鼓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生态
下载PDF
皖北汉画像中淮夷与吴越文化的遗存研究
2
作者 王猛 朱利光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8-53,76,共7页
今天的皖北汉画像石出土地域,在汉代隶属于不同刺史部的郡县,出土的画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面貌,其体现了汉代以儒家为主流意识的时代精神。先秦时期,皖北先后属于淮夷和吴越所辖地域,出土的画像也具有淮夷与吴越文化遗存的特点,反映... 今天的皖北汉画像石出土地域,在汉代隶属于不同刺史部的郡县,出土的画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面貌,其体现了汉代以儒家为主流意识的时代精神。先秦时期,皖北先后属于淮夷和吴越所辖地域,出土的画像也具有淮夷与吴越文化遗存的特点,反映了该区域的地理环境、族群信仰、文化生态面貌。本文首先借助于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皖北汉画像石出土地域进行钩沉考索,然后以图像形式语言分析汉画像的视觉表征,在此基础上,再探索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倾向,旨在对皖北地域汉画像中淮夷与吴越文化遗存的特点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汉画像 淮夷 吴越 文化遗存
下载PDF
北疆史诗文化的基本学理建构
3
作者 白图亚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北疆史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和谐共生、求真务实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呈现,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因子。北疆史诗文化的神圣性、传承性、多元交融性、精神性、开放兼容性... 北疆史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和谐共生、求真务实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呈现,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因子。北疆史诗文化的神圣性、传承性、多元交融性、精神性、开放兼容性等基本特征体现了北疆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建构北疆史诗文化的基本学理体系是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史诗文化 民间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理建构
下载PDF
乡村文化与乡村意象构建:旅游凝视与具身体验的双视角
4
作者 杨丹丹 蒋作明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5,17,共6页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纷纷“下乡”找寻记忆中的精神家园。乡村成为人们逃离日常工作生活的空间载体,而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本质。皖北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基地,人地互动创造出了独特丰富的乡村文化,在回顾乡村文化、乡村意象内涵及...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纷纷“下乡”找寻记忆中的精神家园。乡村成为人们逃离日常工作生活的空间载体,而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本质。皖北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基地,人地互动创造出了独特丰富的乡村文化,在回顾乡村文化、乡村意象内涵及旅游凝视、具身体验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游客乡村文化意象评价指标,借助SPSS 28.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乡村文化是驱动游客前往皖北乡村旅游地的关键因素。游客乡村文化意象表征为两个面向:一是游客对文化客体的单向凝视与回归,体现为对乡村传统风貌的地方性凝视,对乡村传统生产生活的乡土性回归;二是游客与文化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与对话,体现为对乡村文化客体的具身性体验,与乡村文化主体的互动式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乡村意象 旅游凝视 具身体验 皖北
下载PDF
博物馆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探究--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例
5
作者 杨春祥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2,共6页
针对目前国内博物馆、非遗专题馆展陈中将“非遗”混同或从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理解为“动态性”,或仅将“非遗”作为一种项目、一种技术、一种艺术展演的工具,只追求外在表现形式,忽略其真实的文化生境与内涵等问题。本文以... 针对目前国内博物馆、非遗专题馆展陈中将“非遗”混同或从属于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理解为“动态性”,或仅将“非遗”作为一种项目、一种技术、一种艺术展演的工具,只追求外在表现形式,忽略其真实的文化生境与内涵等问题。本文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例,通过对该馆所秉承的文化整体观,活态化、立体化、现场化的展陈方式,以及对文化生境的还原与再现等内容的分析与阐释,以期对当下博物馆里的非遗展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民歌 非遗博物馆 文化整体性 活态化 文化生境
下载PDF
北疆文化语境中的呼伦贝尔民歌
6
作者 周晓岩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5,共12页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属于中国北部边境地区,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为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以及汉族等40多个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共同缔造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各族民歌为代表的呼伦贝尔音乐文化,作...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属于中国北部边境地区,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为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以及汉族等40多个民族的聚居地。这些民族共同缔造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传统文化。其中,以各族民歌为代表的呼伦贝尔音乐文化,作为北疆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呼伦贝尔 民族音乐 民歌
下载PDF
皖北文化论纲
7
作者 房正宏 张坤龙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皖北是区域概念也是文化存在。作为淮河文化的核心圈层,皖北文化是在融合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文化,是皖北区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及其世代劳作中所创造的全部成果,它具有明显的兼容性和过渡性特征。在漫长的文明发... 皖北是区域概念也是文化存在。作为淮河文化的核心圈层,皖北文化是在融合中原文化和江淮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文化,是皖北区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及其世代劳作中所创造的全部成果,它具有明显的兼容性和过渡性特征。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皖北地区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生发出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日益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价值引领、赋能发展、政治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文化 概念内涵 特征 功能 文化自信
下载PDF
皮雕作品与陕北民间特色艺术文化融合应用研究
8
作者 漆雪薇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5期125-128,132,共5页
皮雕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文化相通性和相互借鉴性。因此,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融入是提升皮雕作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对此,本文剖析了皮雕作品的艺术特性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多种... 皮雕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文化相通性和相互借鉴性。因此,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融入是提升皮雕作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对此,本文剖析了皮雕作品的艺术特性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多种陕北民间特色艺术文化,从陕北民间特色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皮雕创意设计和人们的需求3个角度探究了陕北民间特色艺术文化在皮雕作品中的融合价值。研究了陕北地区传统纹样、剪纸和凤翔泥塑艺术文化在皮雕作品中的融合实践,探寻皮雕作品创新设计的更多可能,为传统民间特色艺术文化在皮雕作品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雕 陕北民间文化元素 融合价值 应用实践
下载PDF
安徽民歌海外传播的历史进程、现实困境与未来路径
9
作者 王韵 包可方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4-69,共6页
安徽民歌海外传播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以《凤阳花鼓》《摘石榴》为代表的安徽民歌在200年左右的海外传播发展历程中通过多种形式传播至海外,但从整体上来说安徽民歌在传播过程中还... 安徽民歌海外传播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以《凤阳花鼓》《摘石榴》为代表的安徽民歌在200年左右的海外传播发展历程中通过多种形式传播至海外,但从整体上来说安徽民歌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后继乏人、体裁短小、缺乏创新、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建议未来安徽民歌推广工作以政府为主导,从整理资源、打造精品、数字赋能、高校传承等方面入手,抓住时代机遇,不断开创进取,着力打造安徽民歌的时代强音,让越来越多的安徽民歌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安徽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民歌 海外传播 策略路径 文化推广
下载PDF
安徽地区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
作者 汪瑜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1,共5页
安徽地区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但通过分析安徽地区民间文学现代化传播的足迹与进程,发现其存在传承类型单一、非遗文本转化不足和影像呈现过时等问题。从脱域化发展、跨媒介叙事、再现与表现三个方面探究安徽地区民间文学创造性传播新路径... 安徽地区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但通过分析安徽地区民间文学现代化传播的足迹与进程,发现其存在传承类型单一、非遗文本转化不足和影像呈现过时等问题。从脱域化发展、跨媒介叙事、再现与表现三个方面探究安徽地区民间文学创造性传播新路径,并从价值再造角度提出“非遗+文旅”“非遗+文创”“非遗+文娱”激活民间文学潜能的新对策,以期为安徽地区乃至中国非遗转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非遗 民间文学 非遗+ 活化传承
下载PDF
皖北明清老街建筑艺术空间及其重构设计策略
11
作者 杜强 崔龙雨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85-188,共4页
皖北地区明清老街文化建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体现出一个区域的文脉。老街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改造是皖北城市旅游和地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亳州明清老街改造为例,研究亳州明清老街建筑文化及其存... 皖北地区明清老街文化建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体现出一个区域的文脉。老街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改造是皖北城市旅游和地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亳州明清老街改造为例,研究亳州明清老街建筑文化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明清老街建筑艺术形态空间特征,通过多元空间重构方式来改造和更新设计,为皖北老街文化建筑保护与更新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从而实现明清老街文化建筑的设计更新和文脉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文化建筑 明清老街 文化遗产 艺术空间
下载PDF
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皖北文化发展
12
作者 齐晓坤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11,共4页
为促进皖北文化自知自觉,实现皖北文化创新发展,依据阐释人类学学者吉尔兹提出的地方性知识这一新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分析皖北文化历史情境、自然情境、认识情境的独特性,并由此提出基于地方性的皖北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基因的创新生长、... 为促进皖北文化自知自觉,实现皖北文化创新发展,依据阐释人类学学者吉尔兹提出的地方性知识这一新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分析皖北文化历史情境、自然情境、认识情境的独特性,并由此提出基于地方性的皖北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基因的创新生长、城乡空间的意蕴建设和公共生活的地方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皖北文化 情境性 城乡空间
下载PDF
皖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皖北高校为例
13
作者 林帅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4,共4页
皖北红色文化资源形式丰富多样,育人功能独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着力点。然而,在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入过程中,皖北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存在认知不深、引导不精、运用不充分、创新不强等问题。地方高校应充分认... 皖北红色文化资源形式丰富多样,育人功能独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着力点。然而,在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入过程中,皖北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存在认知不深、引导不精、运用不充分、创新不强等问题。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皖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深入挖掘皖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着重创新皖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程的途径,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施,以期进一步提升其铸魂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铸魂育人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富安 吕备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0-14,共5页
发展文旅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皖北地区文化资源深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立足皖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文化资源特色,深入分析文旅产业要素发展现状,指出皖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发展文旅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皖北地区文化资源深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立足皖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文化资源特色,深入分析文旅产业要素发展现状,指出皖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仍然采用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文旅产品体系以传统游览观光型为主、文旅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以文旅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文旅产业发展投资环境、重视文化创意和旅游科技赋能、升级各类乡村旅游供给要素配置等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旅产业 乡村旅游 皖北地区
下载PDF
皖北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戚跃 解煜 张天赐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12-15,20,共5页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皖北民俗体育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皖北民俗体育存在自然孕育环境受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现代社会文明异化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急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传承发展主体对传承使命的逐步背离、项目...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对皖北民俗体育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皖北民俗体育存在自然孕育环境受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现代社会文明异化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急需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传承发展主体对传承使命的逐步背离、项目传承创新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等问题,认为应从优化政府管理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凝聚民间力量加强项目传承创新、建立学校研发平台提供技术智力支持、突出非遗文化价值弘扬民俗体育文化、构建评价交流机制促进区域比较发展等方面,对皖北民俗体育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 民俗体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大运河文化带视域下的皖北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解华顶 王磊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4-38,共5页
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是皖北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皖北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大运河文化带皖北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文化底蕴认知度低以及景区开发程度低等问题,解... 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是皖北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皖北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大运河文化带皖北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文化底蕴认知度低以及景区开发程度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发展观念,健全领导机制,以“大运河文化带”统领皖北文旅融合发展;需加强文化资源的研究宣传,提升文旅项目开发的文化自觉;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创建龙头景区,从而有效推进皖北区域文旅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皖北 文旅融合发展
下载PDF
陕北民俗中的游牧民族文化元素
17
作者 孟万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7-102,共6页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接之地,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之一。陕北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服饰、生活习性除了受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之外,也深受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许多...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接之地,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之一。陕北地区独特的饮食习惯、服饰、生活习性除了受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之外,也深受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许多少数民族的遗风。陕北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了陕北的民族融合历史,同时也说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来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民俗文化 多元性 游牧民族 融合
下载PDF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艺体教育的策略
18
作者 肖云刚 吴宇翔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68-71,共4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学校艺体教育的融合迫切需要完善创新。通过对皖北地区部分乡村学校调查显示,学校艺体教育的开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现象,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导向作用,将艺体教育与传统文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学校艺体教育的融合迫切需要完善创新。通过对皖北地区部分乡村学校调查显示,学校艺体教育的开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此现象,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导向作用,将艺体教育与传统文化整合推进,改善艺体教育开展现状,创建艺体教学新方式新途径,推进乡村学校美育教育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皖北地区 艺体教育 传统文化 融合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域下皖东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
19
作者 申佳美子 杜裕民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2-76,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活动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活动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已不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诸多问题,传统的保护方式无法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质。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皖东地区 民间艺术 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北石窟寺庙会及其演剧习俗考论
20
作者 柴慧霞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38-42,共5页
现存于庆阳市北石窟寺第165窟内的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所立《原州彭阳县石窟寺盂兰盆会记》碑,记载了当年北石窟寺举行盂兰盆会的真实场景,是庆阳地区目前所见最早举办庙会的见证。通过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对北石窟寺庙会及戏台壁画... 现存于庆阳市北石窟寺第165窟内的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所立《原州彭阳县石窟寺盂兰盆会记》碑,记载了当年北石窟寺举行盂兰盆会的真实场景,是庆阳地区目前所见最早举办庙会的见证。通过文献考证和田野调查,对北石窟寺庙会及戏台壁画演剧题记进行综合研究,以求梳理出这一地区的庙会及其演剧习俗演变的脉络和走向,进而探求庙会演剧与民俗文化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会 北石窟寺 题记 演剧 民俗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