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地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以甘肃省为例
1
作者 宋健兴 《开发研究》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更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支撑。在简要阐述西北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概况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其城乡人口老龄化和城乡养老...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更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支撑。在简要阐述西北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概况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其城乡人口老龄化和城乡养老服务现状发现,甘肃省虽然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存在城乡养老服务差异较大、养老服务供需失衡、人才供给不足、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等问题,最后提出优化甘肃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并给出具体的优化路径,包括推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持续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推进多层次可持续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快养老护理员等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示范带动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甘肃 养老服务体系
下载PDF
甘肃西北部黑河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变异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光辉 申建梅 +1 位作者 张翠云 刘少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1-255,共5页
大量实际资料和综合研究表明,在西北内陆区当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超过37%时,地表径流过程由天然状态转变为以人为干扰为主,不仅造成下游区获得的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而且中游区地下水补给也失去自然特征,补给量明显减少,同时还影响地下水... 大量实际资料和综合研究表明,在西北内陆区当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超过37%时,地表径流过程由天然状态转变为以人为干扰为主,不仅造成下游区获得的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而且中游区地下水补给也失去自然特征,补给量明显减少,同时还影响地下水径流过程及其溢出量衰减,进而导致下游区生态环境需水更加紧缺和退化。调控中游区安全引水量和调整中游区种植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是解决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西北部 黑河流域中游 人类活动影响 地表径流 地下水补给 变异与调控
下载PDF
甘肃黑河中下游影响绿洲植被发育的某些因素 被引量:7
3
作者 周训 吴胜军 +2 位作者 周海燕 方斌 冯卫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6-260,共5页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区和中下游沿黑河干流河床附近的潜水位埋深较浅,是维系地表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中游高台附近潜水位存在每年双峰值的变化,较之下游额济纳绿洲潜水位每年单峰值的变化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在包气带剖面中,同一时刻...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区和中下游沿黑河干流河床附近的潜水位埋深较浅,是维系地表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中游高台附近潜水位存在每年双峰值的变化,较之下游额济纳绿洲潜水位每年单峰值的变化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在包气带剖面中,同一时刻水土势、含水量、含盐量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采样点包气带土壤中易溶离子含量相对较低,全盐量小于5%,中游采样点土壤中以HCO3-为主,下游以SO42-为主,由SO42-、Cl-和Na+、Ca2+组成的盐类构成了包气带土壤中的主要盐分。土壤中易溶离子含量自地表至潜水面之间随深度总体上呈减小趋势。植被的根系分布对包气带土壤含水量、水土势和易溶离子含量随深度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植物根系发育带的土壤中含水量、水土势和易溶离子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西北部 黑河流域 地下水位 含水量 水土势 易溶盐 绿洲
下载PDF
甘肃西北部黑河流域水资源对下游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光辉 聂振龙 +1 位作者 刘少玉 王金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4-250,共7页
从流域尺度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有限性、可变性和上下游关联性的角度,探讨了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阐明了不同水文年中游区的安全引水量和不同目标下下游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对水资源的需求阈。基于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7.8... 从流域尺度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有限性、可变性和上下游关联性的角度,探讨了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阈,阐明了不同水文年中游区的安全引水量和不同目标下下游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对水资源的需求阈。基于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7.8×108m3/a的安全引水量为13.97×108m3/a和枯水年份(95%保证率)的安全引水量为10.14×108m3/a,下游区初步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需水量为8.01×108m3/a。提出了中游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阈,即未来20年生产生活安全需水量介于22×108~23×108m3/a之间。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在中游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确保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西北部 黑河流域 中游区发展 安全引水量 下游区生态环境 影响阈
下载PDF
中国西北部南北向伸展构造存在的新证据——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成因初探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奋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5-42,共8页
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呈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进一步分为多米诺骨牌式、对倾式和背倾式三种。其充填物明显地受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控制,其中的火山岩均为碱性玄武岩,可能由地幔熔融形成。初步认为,酒泉半地堑断陷是早白垩世陆内地... 酒泉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呈南北向或北东向展布,进一步分为多米诺骨牌式、对倾式和背倾式三种。其充填物明显地受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控制,其中的火山岩均为碱性玄武岩,可能由地幔熔融形成。初步认为,酒泉半地堑断陷是早白垩世陆内地幔热隆诱发的近南北向伸展构造。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北祁连山前展式北向推覆作用可能使早白垩世半地堑断陷的南部地区转换成山脉,现今的半地堑南部边界被掩伏于北祁连山之下;同时,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使控制半地堑沉积体系的近南北向或北东向正断裂转换为逆冲断裂,发生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向构造 半地堑 早白垩世 中国西北部 酒泉 甘肃
下载PDF
基于USLE的甘南川西北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魏健美 李常斌 +3 位作者 武磊 谢旭红 吕佳南 周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7,46,共8页
甘南川西北位于黄河和长江上游源区,量化研究该区土壤侵蚀对河源区生态安全保障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多种数据方法,基于USLE就甘南川西北2000—2015年间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 甘南川西北位于黄河和长江上游源区,量化研究该区土壤侵蚀对河源区生态安全保障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多种数据方法,基于USLE就甘南川西北2000—2015年间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介于65~411(MJ·mm)/(hm^(2)·h·a),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空间分布与该区降雨格局基本一致;(2)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介于0.19~0.41(t·hm^(2)·h)/(hm^(2)·MJ·mm),高值呈斑块状零星分布,与地带性土壤物化性状有关;(3)坡长坡度因子LS值介于0~8.24,高值主要分布在中北部高山地带,低值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形较平缓区域;(4)植被覆盖管理因子C值介于0~1,高值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与西南部,与该区植被覆盖稀疏有关;(5)基于USLE的甘南川西北年侵蚀量为3.3×108 t/a,总体表现为轻度侵蚀;(6)2000—2015年间,研究区土壤侵蚀呈减弱态势,与增温背景下植被活动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USLE 评价 甘南川西北
下载PDF
试论晚清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
7
作者 魏军刚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4-36,共3页
清末陕甘回民起义是影响近代西北地区历史演进的重要事件,长期以来颇受学术界关注。陕甘回民起义对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影响深远,推动并促进近代西北地区政治格局、社会经济、民族分布、生态环境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 陕甘回民起义 近代西北地区 政治格局 社会经济 民族格局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五省(区)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及结果分析——基于Incites、ESI、SCI数据库 被引量:22
8
作者 吐尔干乃义.吐尔逊 李高兰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12-118,共7页
为西北地区五省(区)科研评价和学科建设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支撑及参考建议。以In Cites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统计西北地区五省(区) 2005—2016年SCI论文情况,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SCI论文国际国内合作发文情况、进入ESI全球1%... 为西北地区五省(区)科研评价和学科建设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支撑及参考建议。以In Cites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统计西北地区五省(区) 2005—2016年SCI论文情况,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SCI论文国际国内合作发文情况、进入ESI全球1%学科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西北地区五省(区)科研机构应加大力度提高发文质量、增加高质量论文产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并倡导国际国内合作研究、优化学科建设、牢牢把握面临的发展机遇,以提高科研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五省(区) 科研生产力 科研影响力 宁夏 青海 新疆 甘肃 陕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