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nstruction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ZHONG Yuan YANG Yueming +7 位作者 WEN Long LUO Bing XIAO Di LI Minglong CHEN Cong ZHAO Like LU Feifan TAN Xiuc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95-109,共15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outcrop,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nd geotectonic background,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 Based on analysis of outcrop,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nd geotectonic background,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were reconstructed,and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were discussed.The Maokou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3 long-term cycles,namely LSCl,LSC2 and LSC3,which correspond to the Member 1,Member 2 and Member 3 of the Maokou Formation,respectively.Controlled by the extensional structure caused by opening of the Mianlue Ocean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upper Yangtze blocks and basement faults produced by mantle plume uplifting,the area had tectonic differentiation in NWW and NE,and sedimentary basement took on episodic settlement from north to south,as a result,the sedimentary systems of Member 1 to Member 3 gradually evolved from carbonate platform to platform-slope-continental shelf.According to the residual thickness,paleokarst geomorphologic units such as karst highland,karst slope and karst depression at different stages were reconstructed.The karst geomorphological units were developed successively on the basis of sedimentary geomorphology.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The Maokou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has two kinds of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zone combinations:high energy grain shoal and karst monadnock,platform margin slope and karst slope.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the planar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reservoir zones were predicted by overlapping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facies belt with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a new idea and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deployment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sedimentary facies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prospect belt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CHEN Zhuxin LI Wei +5 位作者 WANG Lining LEI Yongliang YANG Guang ZHANG Benjian YIN Hong YUAN Baog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413-425,共13页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ncluding marine cratonic basi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intra-continental basin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Cenozoic....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ncluding marine cratonic basi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intra-continental basin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Cenozoic. Several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caused complicate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s in the deep-buried layers. During the key tectonic periods, some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and deformation structures were formed, including the step-shaped marginal carbonate platform of Dengying Formation, the western paleo-high at the end of Silurian, and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Late Paleozoic–Middle Triassic. The Meso-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compressional tectonic processes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thrusting structures surrounding and inside the northwestern basin. The northern Longmenshan fold-thrust belt has a footwall in-situ thrust structure,which is controlled by two sets of detachments in the Lower Triassic and Lower Cambrian and presents as a multi-level deform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shallow folds, the middle thin-skin thrusts and the deeper basement-involved folds. The thrust belt in front of the Micangshan Mountain shows a double-layer deformation controlled by the Lower Triassic salt detachment, which is composed by the upper monocline and deep-buried imbricate thrust structures. The interior of th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rows of large-scale basement-involved folds with NEE strike dir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geology,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reservoirs and belt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have obvious zo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layers of Dengying Formation of Upper Sini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areas of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in which the Jiulongshan structural belt, Zitong syncline and Yanting slope are the most favorable. The Lower Paleozoic was transformed by Caledonian paleo-uplift and late Cenozoic folding, and the midwest area such as the Zitong syncline is a potential area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The favorable part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Longmenshan belt and its frontal area, where the deep-buried thin-skin thrust structures in the footwall are the key exploration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fold-thrust belt multi-level DETACHMENT SINIAN PALEOZOIC platform margin paleohigh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物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3
作者 陈伟伟 牟传龙 +2 位作者 王启宇 姚升阳 任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29,共17页
通过对沙溪庙组三个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年龄区间呈现为五个年龄组,分别为2660~2300 Ma,1905~1738 Ma,1690~1442 Ma,866~811 Ma和298~160 Ma。通过与周边区域不同地块(体)锆石年龄对比并综合区域相关地质资料,发现... 通过对沙溪庙组三个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年龄区间呈现为五个年龄组,分别为2660~2300 Ma,1905~1738 Ma,1690~1442 Ma,866~811 Ma和298~160 Ma。通过与周边区域不同地块(体)锆石年龄对比并综合区域相关地质资料,发现2660~2300 Ma和1905~1738 Ma两个年龄组的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板块北缘,少量来自碧口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1690~1442 Ma,该年龄组碎屑锆石来源于武关岩群、武当岩群及碧口杂岩;866~811 Ma,该组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扬子克拉通北缘、碧口岩群及南秦岭造山带;298~160 Ma,碎屑锆石主要来自南秦岭造山带和晚三叠世的松潘-甘孜地体。以上证据表明,沙溪庙组物源主要来自南秦岭造山带及松潘-甘孜褶皱带,扬子克拉通则贡献较少,且南秦岭已于沙溪庙组之前隆升结束,阻挡了来自北秦岭及华北板块南缘的物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碎屑锆石 U-PB定年 物源分析 沙溪庙组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理——以车家坝剖面为例
4
作者 曾杰 董少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8,共11页
以岩石学观察为基础,结合稳定同位素与团簇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理。川西北车家坝剖面白云岩集中发育于栖霞组上段,可识别出基质白云石与白云石胶结物2种不同类型的白云石。基质白云岩呈灰白色,与灰... 以岩石学观察为基础,结合稳定同位素与团簇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理。川西北车家坝剖面白云岩集中发育于栖霞组上段,可识别出基质白云石与白云石胶结物2种不同类型的白云石。基质白云岩呈灰白色,与灰岩接触界线截然,呈指状交错接触;白云石胶结物呈乳白色,局限分布于溶蚀孔洞的边缘。镜下可进一步划分为3种类型基质白云石,即漂浮状细晶直面自形—半自形基质白云石(Md1)、细—中晶直面自形—半自形基质白云石(Md2)、中—粗晶它形曲面基质白云石(Md3),以及一种鞍形白云石胶结物(Sd)。Md1沿缝合线呈漂浮状分布于灰泥基质中,可能为浅埋藏环境下压溶作用的产物。Md2与Md3具有与宿主灰岩相似的δ^(13)C、δ^(18)O和^(87)Sr/^(86)Sr同位素特征,指示白云石化流体主要来源于二叠纪同期海水,而相对较高的成岩温度说明受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的影响显著。鞍形白云石及其后的方解石胶结物具有明显偏负的δ^(18)O值和放射性^(87)Sr/^(86)Sr值,说明它们形成于高温外源富放射性锶的白云石化流体中,可能为来自或穿过碎屑岩地层的深部热流体。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的形成受原始沉积相与断裂活动的双重控制,热流体的注入使原始滩相地层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大量溶洞与晶间溶孔,对储层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 稳定同位素 团簇同位素 白云岩 栖霞组 中二叠统 川西北地区
下载PDF
致密砂岩微观特征及沉积古环境——以梓潼—秋林地区须三、二段为例
5
作者 杨强 徐少立 +1 位作者 袁倩 张洋洋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纵向上发育多套致密砂砾岩气藏,具备多层系立体勘探的广阔前景。目前针对该区域须家河组沉积古环境及物源体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勘探上有点无面,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攻关方向,需要加强该区域沉积古环境...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纵向上发育多套致密砂砾岩气藏,具备多层系立体勘探的广阔前景。目前针对该区域须家河组沉积古环境及物源体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勘探上有点无面,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攻关方向,需要加强该区域沉积古环境的研究。通过显微薄片鉴定、全岩矿物X衍射、稀土微量元素分析,结合井、震资料,对主要层段须三段—须二段含气砂体岩石类型、矿物含量、物源条件、古气候、古盐度及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须二上亚段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石英及长石矿物发育,石英含量超过50%;(2)受龙门山碳酸盐物源供给影响,须三下亚段普遍含钙质,岩屑成分以碳酸盐岩为主,方解石与白云石矿物发育,石英含量低于50%;(3)须三下亚段砂体稀土元素特征较须二上亚段更为复杂,指示多物源特征,两者沉积时该区整体处于潮湿性干热古气候,沉积环境偏淡水氧化环境,但须三下沉积期比须二上沉积期气候更为潮湿、古盐度略高、氧化性也更强。研究成果对川西北部须家河组重点砂岩层段微观特征、沉积古环境及地层划分新方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部 上三叠世 微量元素 沉积古环境 物源体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被引量:56
6
作者 曾德铭 王兴志 +4 位作者 张帆 宋章强 张若祥 朱永刚 李跃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53-266,共14页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该套地层的储层集中分布于雷口坡组雷三段中亚段,主要岩石为砂屑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以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裂缝起到连通孔隙的作用。该套储层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孔隙型和中孔高渗的裂缝—孔隙型。它是在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沉积体的基础上经受了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的改造,以粒间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的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控制,滩体和岩溶发育部位相叠合的中坝—双鱼石区块,为良好储层的分布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35
7
作者 蒋志斌 王兴志 +3 位作者 曾德铭 鲁铁梅 王保全 张金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据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段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同生-准同生期溶解、埋藏期溶解、构造抬升期溶解、混合水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及重结晶作用。其中埋藏期溶蚀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层的... 据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段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同生-准同生期溶解、埋藏期溶解、构造抬升期溶解、混合水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及重结晶作用。其中埋藏期溶蚀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层的储集空间贡献最大,其产生的晶间孔、晶间溶孔、洞、缝是现今该层段主要的储集空间;其次是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对储集空间的直接贡献不大,但重结晶作用提高了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从而为后期的溶蚀作用提供了条件;而同生期的溶解作用形成的孔隙由于后期的压实、胶结等作用破坏而几乎消失殆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白云岩 栖霞组 孔隙演化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下载PDF
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以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被引量:40
8
作者 唐大海 肖笛 +5 位作者 谭秀成 李海云 谢继容 刘宏 杨迅 张本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9-695,共7页
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台地上的溶丘、残丘与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岩... 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台地上的溶丘、残丘与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岩溶储集岩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部署的有利地区。地震剖面显示剥蚀作用导致岩溶沟槽的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岩溶沟槽地层多剥蚀至茅三段或茅二段。岩溶台地地层保存有茅三段或茅四段。横跨岩溶台地和岩溶沟槽的地震剖面显示,北西和北东向侵蚀槽是中二叠世末期基底断裂活动导致的地层差异抬升与侵蚀所致,继承性发展形成了长兴组沉积期北西向的广元—旺苍和北东向的江油—广元海槽。建议重视那些与较深水台洼、台槽毗邻的浅水型碳酸盐台地发育区的地质研究与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古岩溶 古地貌 侵蚀槽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构造地质结构与深层勘探层系分区 被引量:29
9
作者 陈竹新 李伟 +5 位作者 王丽宁 雷永良 杨光 张本健 尹宏 苑保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7-408,共12页
川西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期间遭受多个阶段性区域构造活动影响,深层发育复杂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在关键构造期形成了包括震旦系灯影组阶梯状台地、志留纪末西部古隆起、晚古生... 川西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期间遭受多个阶段性区域构造活动影响,深层发育复杂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在关键构造期形成了包括震旦系灯影组阶梯状台地、志留纪末西部古隆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陆缘等特征性的构造和沉积结构。晚三叠世以来的中—新生代多期不同方向的陆内挤压构造作用则形成了盆地周缘及内部的复杂冲断褶皱构造。龙门山北段冲断带前缘发育深层原地冲断构造,表现为受下三叠统和下寒武统中的两套滑脱层控制而成的多层次变形结构,包括浅层褶皱构造、中层薄皮冲断构造和深层基底卷入构造。米仓山冲断带前缘主要表现为受下三叠统盐滑脱层分隔的双层变形结构,包括浅层单斜构造和深层叠瓦逆冲构造。盆地内部则主要表现为晚期形成的多排北东东向基底卷入褶皱变形。川西北地区深层有利勘探层系和区带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震旦系灯影组有利勘探层系主要分布于川西北东部和北部地区,以九龙山构造带、梓潼向斜带、盐亭斜坡带最为有利;下古生界受加里东古隆起和晚期褶皱改造,盆地中西部深层最为有利,以梓潼向斜带为典型;上古生界有利区则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北段及其前缘地区,中构造层隐伏薄皮冲断构造带是重点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北地区 冲断带 多滑脱 震旦系 古生界 台缘带 古隆起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孔洞缝的识别与表征--以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俊杰 胡勇 +3 位作者 刘义成 何溥为 兰雪梅 文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7,共10页
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多尺度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仅采用单一的测试手段难以识别出所有的储集空间。为了给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刻画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 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多尺度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仅采用单一的测试手段难以识别出所有的储集空间。为了给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刻画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育多个尺度的孔洞缝,采用岩心图像采集仪和双能CT对不同尺度岩心的孔洞缝进行刻画,借助三维可视化软件对重构孔隙空间进行定量化分析,实现了不同尺度下孔洞缝的搭配关系表征以及储集类型划分,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几何学参数识别裂缝、溶洞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发育多个尺度的孔洞缝储集空间,可划分为3大类6种类型,孔隙以晶间溶孔、晶间孔为主,溶洞以小洞为主,裂缝以斜交缝为主;(2)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几何学参数识别裂缝、溶洞的方法,球形度小于0.43、球半径比小于0.41为裂缝识别标准,等效球半径大于2 mm为溶洞识别表征;(3)栖霞组储层的孔隙以直径介于0.02~2.00 mm的大孔隙为主,溶洞以2.00~10.00mm的小洞为主,发育多个级别的裂缝;(4)栖霞组白云岩储集类型以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为主,缝洞发育程度是影响该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栖霞组裂缝发育的储集类型占比超过50%,渗流能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世 栖霞期 碳酸盐岩 白云岩储集层 多尺度表征 几何学参数 孔洞缝搭配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39
11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张长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1-58,共8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发育有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3种沉积亚相,其中局限台地是主要的沉积亚相。雷口坡一至五期沉积环境经历了水体逐渐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一期,在广元—旺苍、梓潼—三台等地区发育了蒸发台地沉...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发育有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3种沉积亚相,其中局限台地是主要的沉积亚相。雷口坡一至五期沉积环境经历了水体逐渐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一期,在广元—旺苍、梓潼—三台等地区发育了蒸发台地沉积,且梓潼地区膏湖分布范围较广;二期,蒸发台地范围缩小,仅发育于旺苍和梓潼地区,其它地区为局限台地沉积;三期,水体加深,旺苍地区为开阔台地沉积,梓潼地区已无膏湖沉积;四期,主体为局限台地沉积,梓潼地区膏盆沉积再次发育;五期演变为开阔台地沉积,水体又加深。海平面升降变化是控制沉积相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三叠世 雷口坡期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与缓斜坡模式 被引量:22
12
作者 梁宁 郑荣才 +3 位作者 邓吉刚 蒋欢 郭春利 高志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7,共10页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地震相等资料,对其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编制了栖霞组沉积早期和晚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前缘缓斜坡等3种沉积相带及6种亚相和11种微相。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微相、亚相和相带的展布特征及其纵、横向演化规律,建立了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缓斜坡台地沉积演化模式,协调了碳酸盐台地模式与碳酸盐缓坡模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缓斜坡台地模式 中二叠统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深层低幅度构造建模及成像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艳香 苏勤 +3 位作者 乐幸福 张军舵 刘威 袁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7,I0011,I0012,共11页
为落实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前带构造圈闭细节,开展了低幅度构造成像、网格层析速度建模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龙门山前带地表地下构造复杂,采用构造正演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动力学成因;利用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初至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该... 为落实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前带构造圈闭细节,开展了低幅度构造成像、网格层析速度建模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龙门山前带地表地下构造复杂,采用构造正演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动力学成因;利用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初至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该区影响低幅度构造成像的静校正问题;应用各向异性动校正技术解决在大炮检距处产生的动校过量问题,提高了浅部陡倾地层及深部低幅度构造的速度分析精度;将约束层析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和沿层层析获得的中深层速度模型融合,充分利用钻井数据等多信息指导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利用网格层析优化速度模型并偏移,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深部低幅度构造 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 层控网格层析 构造物理模拟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式讨论--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变形机制的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良 贾东 +3 位作者 李海滨 邓飞 李一泉 武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3-600,共8页
综合造山带内的构造热年代学及盆地内部进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提出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三个背斜(潼梓关背斜、九龙山背斜和南阳坝背斜)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产物。野外观察发现汉中盆地是一个第四纪的拉分盆地,其主控断层具左行走... 综合造山带内的构造热年代学及盆地内部进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提出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三个背斜(潼梓关背斜、九龙山背斜和南阳坝背斜)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产物。野外观察发现汉中盆地是一个第四纪的拉分盆地,其主控断层具左行走滑性质。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大型地块向东挤出,遭遇强硬的四川克拉通阻挡之后,沿着龙门山形成了一个右行的走滑挤压带,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四川盆地,形成北东向背斜。这期构造变形往北延伸进入米仓山,形成具有逆冲性质的北东向断层。四川盆地北面也存在向东的挤出作用,这和汉中盆地主控断层的左行走滑性质是匹配的。四川盆地北面的地块挤出影响了米仓山前缘的四川盆地,由于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变形的叠加,使得最东面的南阳坝背斜相对于其它两个背斜在褶皱轴上发生了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磷灰石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东北缘 新生代构造变形 挤出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体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江 胡欣 +6 位作者 张本健 尹宏 马华灵 聂舟 冯春强 陈超 陈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22,共8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砂砾岩型储层分布面积广,为盆内碎屑岩气藏的扩大勘探展示了全新领域。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地层及砂砾岩追踪对比、典型相序精细描述等方法,首次对地质背景、物源展布规律、沉积体系及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砂砾岩型储层分布面积广,为盆内碎屑岩气藏的扩大勘探展示了全新领域。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地层及砂砾岩追踪对比、典型相序精细描述等方法,首次对地质背景、物源展布规律、沉积体系及演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奠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沉积早期"西陡北缓"的古构造格局的基础,东北侧米仓山前缘为向盆内形变强度逐减的紧密阶梯状冲断褶皱带,有利于沉积物长距离搬运,为盆内的主要物源。西北侧龙门山表现为挤压造山运动,地势较陡,季节性山区河流在山前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扇体,为次要物源。山前—盆内依次发育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模式 沉积体系 白田坝组 下侏罗统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泥盆统腐泥型烃源岩晚期生气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辉 吴子瑾 +1 位作者 盖海峰 王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中国南方古生界烃源岩的原始干酪根类型以腐泥型-偏腐泥型(Ⅰ-Ⅱ型)为主,目前主体处于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_(o)>2.0%),准确评价Ⅰ-Ⅱ型干酪根在生-排油之后的生气潜力(或晚期生气)及生气特征对中国南方古生界深层-超深层天然气... 中国南方古生界烃源岩的原始干酪根类型以腐泥型-偏腐泥型(Ⅰ-Ⅱ型)为主,目前主体处于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_(o)>2.0%),准确评价Ⅰ-Ⅱ型干酪根在生-排油之后的生气潜力(或晚期生气)及生气特征对中国南方古生界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至关重要。鉴于此,以川西北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样品(R_(o)≈1.1%)为例,通过黄金管生烃模拟实验,结合已有文献资料,探讨了Ⅰ-Ⅱ型干酪根在高-过成熟阶段的生气潜力及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样品残留油含量(按单位有机碳质量计算,以下同)为140 mg/g,现今生气潜力为220 mL/g,显示仍具有较好的生气潜力。其中,干酪根裂解气的贡献至少为140 mL/g,残留油裂解气最多为80 mL/g,表明腐泥型烃源岩在排油效率较高时,其晚期生气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同时,排油之后的腐泥型烃源岩晚期生成的天然气干燥系数较高,随着甲烷产率的增加甲烷碳同位素快速变重,在成熟度达到R_(o)≈3.5%时,其甲烷碳同位素值与母质干酪根碳同位素值接近(碳同位素分馏程度约为0.5‰)。上述结果可为中国南方古生界深层-超深层天然气的资源潜力评价和天然气来源识别等研究提供有益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裂解气 甲烷碳同位素 腐泥型烃源岩 晚期生气 深层天然气 中泥盆统 川西北地区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茅口组海槽相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玺华 陈聪 +6 位作者 张亚 文龙 罗冰 陈双玲 王丽英 李亚 杨雨然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年第3期42-50,共9页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井显示频繁,含气性好,但由于对茅口组相带认识不够深入,不了解储层分布特征,一直未获得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气藏。根据川西北剑阁—九龙山地区井下岩石的薄片观察及测井解释,认为区内茅口组顶部发育一套深水...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井显示频繁,含气性好,但由于对茅口组相带认识不够深入,不了解储层分布特征,一直未获得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气藏。根据川西北剑阁—九龙山地区井下岩石的薄片观察及测井解释,认为区内茅口组顶部发育一套深水相有机质泥岩,为海槽相沉积,可与中下扬子地区的孤峰组对比。并以此建立茅口组孤峰段的测井识别标志,井震联合解释,刻画了川西北地区茅口组海槽相及环海槽台缘滩相展布特征。结论认为:(1)茅口末期已形成开江—梁平海槽雏形;(2)茅口组孤峰段岩性以薄层状深色有机质泥岩为主,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是潜在的优质烃源岩;(3)环海槽发育茅三段台缘滩相沉积,地震响应特征明显,台缘宽度约8~10 km;(4)川西北地区茅三段台缘滩相叠加岩溶作用易形成层状孔隙型储层,同时该套储层与孤峰段深水沉积侧向对接,具有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是茅口组未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北地区 中二叠世晚期 孤峰段 台缘滩 伽马能谱测井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碎屑组分特征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正望 谢继容 +5 位作者 吴长江 李楠 王小娟 贾松 李莉 朱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2年第4期6-10,共5页
碎屑组分记录了当时沉积演化过程,对物源具有明显的指示性。根据须家河组砂砾岩碎屑成分、砂岩骨架颗粒及重矿物组合等时空演变的对比分析,认为:①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大体以须三段为界,可以划分出两个演化阶段,须一—须二段为相对远源沉... 碎屑组分记录了当时沉积演化过程,对物源具有明显的指示性。根据须家河组砂砾岩碎屑成分、砂岩骨架颗粒及重矿物组合等时空演变的对比分析,认为:①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大体以须三段为界,可以划分出两个演化阶段,须一—须二段为相对远源沉积,物源性质为古陆物源,从须三段开始,川西北地区表现为近源快速沉积特征,以大量的砾岩分布及高岩屑含量为特征,表明从须三开始,该区沉积环境和物源发生了巨大变革,物源性质为造山带物源;②碳酸盐岩砾分布在川西北大部分地区,而石英岩砾及燧石砾则局限分布在九龙山以北地区,表明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物源以龙门山北段为主,是该区沉积贡献的主体,来自盆地北缘的物源有少量贡献,但不足以影响沉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碎屑组分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川西北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超高压含硫气井安全地面集输工艺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奇林 唐瑜 +3 位作者 罗召钱 田智 肖智光 周光亮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1-107,共7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超高压气藏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集输工艺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其中双探1井为川西北地区典型的超高压含硫气井,是目前国内投入试采井口压力最高(104 MPa)的气井,其安全试采的关键是节流降压和防止天然气水合物形...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超高压气藏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集输工艺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其中双探1井为川西北地区典型的超高压含硫气井,是目前国内投入试采井口压力最高(104 MPa)的气井,其安全试采的关键是节流降压和防止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为此,以该井为先导,创新建立了超高压含硫气井的地面集输工艺流程:(1)考虑冲蚀腐蚀的影响,按照等压设计思路,设计了高压多级节流橇;(2)提出了地面一级加热+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移动蒸汽加热的天然气水合物防治技术;(3)形成了地面安全控制技术,建立了安全等级最高的超高压井口安全系统,保障了气井的安全生产;(4)针对气田产水和高含硫化氢的特点,提出了气液分离+脱硫+缓蚀剂+清管的防腐措施。该配套技术工艺对超高压含硫气井地面集输工艺的研究和试验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对其他同类气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北地区 双探1井 超高压力 含硫天然气 地面集输工艺 高压节流橇 天然气水合物防治 安全控制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二段深层优质储层成因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正望 吴长江 苑保国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6年第2期1-5,25,共6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须二段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但4000 m以下仍发育优质储层。深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裂缝。研究认为: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地层超压和裂缝有关。原始沉积条件是优质... 四川盆地西北部须二段以致密砂岩储层为主,但4000 m以下仍发育优质储层。深层优质储层主要发育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裂缝。研究认为: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原始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地层超压和裂缝有关。原始沉积条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母岩性质及三角洲前缘沉积不仅造成原始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低,还形成大面积发育的高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从而有效抵抗上覆地层压实作用;石英颗粒早期发育绿泥石衬边,可以抑制次生石英的形成,同时抵消了部分上覆压力的增加,原生孔隙得以保存;欠压实作用有效削弱了正常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裂缝可构成良好的储集空间,有效沟通各类孔隙,增加孔隙流体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孔隙 地层超压 深层优质储层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