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北倒石堆型岩溶坡地土壤的^137Cs分布特点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豪 张信宝 +1 位作者 王克林 文安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7,共6页
为了查明岩溶坡地土壤的137Cs分布特点,以判别137Cs法是否适用于岩溶坡地土壤流失量的测定,在桂西北开展了倒石堆型岩溶坡地土壤137Cs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无侵蚀的岩溶坡地土壤137Cs空间分布具有土壤的137Cs面积活度远低于区域本... 为了查明岩溶坡地土壤的137Cs分布特点,以判别137Cs法是否适用于岩溶坡地土壤流失量的测定,在桂西北开展了倒石堆型岩溶坡地土壤137Cs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无侵蚀的岩溶坡地土壤137Cs空间分布具有土壤的137Cs面积活度远低于区域本底值、表层土壤<2 mm样品的137Cs比活度高、137Cs空间分布变异大等特点。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粒度粗,土层薄,137Cs吸附总量有限;(2)岩溶坡地裸石面积比例大,137Cs降尘核爆期间流失比例高;(3)土壤中碳酸盐颗粒的溶蚀,促进了吸附137Cs尘埃的洗失等。合理解释无侵蚀岩溶坡地表层土壤的137Cs面积活度低于137Cs本底值的现象,对评价137Cs法测定岩溶坡地土壤流失量的适用性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不宜用现行的137Cs示踪方法测定岩溶坡地的土壤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 分布特点 倒石堆型岩溶坡地 桂西北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北陆坡沉积物来源及其常微量元素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冯利 冯秀丽 +1 位作者 王晓明 肖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100,共13页
基于有孔虫AMS 14 C测年的年代框架,通过对南海西北陆坡ZK2岩芯沉积物粒度、常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探讨了南海西北陆坡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物来源及其对古气候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ZK2孔沉积物可划分为2个沉积单元:Ⅰ层(0~11.6 ka ... 基于有孔虫AMS 14 C测年的年代框架,通过对南海西北陆坡ZK2岩芯沉积物粒度、常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探讨了南海西北陆坡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物来源及其对古气候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ZK2孔沉积物可划分为2个沉积单元:Ⅰ层(0~11.6 ka BP)为全新世沉积,Ⅱ层(11.6~28 ka BP)为末次冰期沉积。通过对其物源进行判别,可得南海西北陆坡的沉积物元素主要为陆源元素组合,且以长英质物源为主,主要来自于海南岛和珠江,红河和湄公河对其贡献相对较少。根据其典型常微量元素比值同其它古气候参数的对比,发现从末次盛冰期到末次冰消期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源区的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到全新世时气候呈现由冷干变为暖湿,其在7.3ka BP达到顶峰,然后又变为冷干的状态。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同30°N夏季日照辐射量相一致,说明其主要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陆坡 常微量元素 物质来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哈拉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哈拉奇组的建立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新勇 刘晓煌 +5 位作者 李保飞 张雄华 刘龙龙 牛树银 寇晓虎 杨宝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8,共10页
哈拉奇组为新疆阿合奇县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分布在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奇地区北部,主要为一套深水碳酸盐沉积,与该区南部属碳酸盐台地沉积的康克林组在岩性、岩石组合及古生物组合上形成明显的差别。通... 哈拉奇组为新疆阿合奇县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分布在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奇地区北部,主要为一套深水碳酸盐沉积,与该区南部属碳酸盐台地沉积的康克林组在岩性、岩石组合及古生物组合上形成明显的差别。通过对该组重力流成因的生物屑砾屑灰岩中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确定其带为Triticites带和Pseudoschwagerina带,进而确定该组地质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南区康克林组为同时异相沉积。哈拉奇组的建立完善了该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地层系统,确定了该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台地边缘斜坡相的存在,对塔西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哈拉奇组 台地边缘斜坡 塔西北地区
下载PDF
南海西部陆坡平顶海山和海丘地形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伙带 朱本铎 +2 位作者 黄文星 刘丽强 陈泓君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8期11-17,共7页
西太平洋发育有大量的平顶海山,但在南海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平顶海山的详细报道。基于多波束测深数据,在南海西部陆坡识别出13个平顶海山和1个平顶海丘。平顶海山和海丘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底,以及海隆和海岭上。其中2个... 西太平洋发育有大量的平顶海山,但在南海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平顶海山的详细报道。基于多波束测深数据,在南海西部陆坡识别出13个平顶海山和1个平顶海丘。平顶海山和海丘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附近海底,以及海隆和海岭上。其中2个平顶海山为链状海山,位于中沙北海隆。南海西部陆坡的平顶海山和海丘山顶平台面积均超过3km^2,山顶水深范围184~631m,位于陆坡中部的平顶海山和海丘山顶水深较小,而位于陆坡边缘的平顶海山山顶水深较大。通过对比西太平洋平顶海山,初步探讨了南海西部陆坡平顶海山和海丘地形特征指示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部陆坡 平顶海山 地形特征
下载PDF
湘西北地区震旦系斜坡相区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传尚 李旭兵 +1 位作者 白云山 刘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38-1546,共9页
以湖南张家界田坪和大坪震旦系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湘西北地区斜坡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根据斜坡相区三级层序的发育特点,将陡山沱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ZSQ1~5),灯影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ZSQ6~9)。其中,陡山... 以湖南张家界田坪和大坪震旦系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湘西北地区斜坡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根据斜坡相区三级层序的发育特点,将陡山沱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ZSQ1~5),灯影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ZSQ6~9)。其中,陡山沱组下部的4个三级层序(ZSQ1~4)构成震旦系下部的二级层序,陡山沱组顶部的三级层序ZSQ5和灯影组的4个三级层序(ZSQ6~9)构成震旦系上部的二级层序。斜坡相区与台地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基本一致,可实现相互对比;斜坡相区与盆地相区震旦系只能实现二级层序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相区 震旦系 层序地层 湘西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古构造对层序地层建造及沉积体系的控制 被引量:3
6
作者 冯有良 王瑞菊 +1 位作者 吴卫安 王春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42-52,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是一套前陆盆地构造沉积组合。利用该区二叠系丰富的钻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按照构造层序分析的方法对该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和古构造对层序建造和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二叠系前陆盆地对应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是一套前陆盆地构造沉积组合。利用该区二叠系丰富的钻井、岩心和三维地震资料,按照构造层序分析的方法对该区二叠系层序地层和古构造对层序建造和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二叠系前陆盆地对应1个一级层序、4个与构造幕对应的超层序(二级层序),超层序Ⅱ,Ⅲ,Ⅳ可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二叠系前陆盆地的古构造格局不但控制了层序地层建造,而且控制了沉积体系和储层在平面上的展布。超层序Ⅱ盆地幕式逆冲挠曲沉降构造作用强烈,发育同沉积逆冲断裂挠曲坡折背景层序。湖扩展体系域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和碳酸盐岩(白云岩)储层物性良好,其分布受同沉积逆冲挠曲坡折及水下低隆起控制。超层序Ⅲ,Ⅳ盆地逆冲挠曲沉降构造作用减弱或停止,发育逆断裂坡折、隐伏断裂挠曲坡折背景及缓坡背景层序。逆断裂坡折、隐伏断裂坡折背景层序坡折向湖一侧低位域和湖扩展体系域辫状河道和三角洲前缘砂体是良好储层,其分布受逆断裂坡折和隐伏断裂坡折的控制。由于这些储层就分布在烃源岩内或有断裂与源岩沟通,成藏条件良好,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构造坡折 前陆盆地 二叠纪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过渡带陡坡地貌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来自西昆仑山北缘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1
7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4 位作者 刘健 万景林 郑德文 潘燕兵 何哲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0-943,共14页
平均海拔大于4 500 m的青藏高原,是通过高原边缘的陡坡地貌与海拔低于1 500 m的周缘盆地或平原相连接的,这些围绕高原的陡坡地貌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呢?本文通过对西昆仑山中段北缘主逆冲断层上盘陡坡地貌区9件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 平均海拔大于4 500 m的青藏高原,是通过高原边缘的陡坡地貌与海拔低于1 500 m的周缘盆地或平原相连接的,这些围绕高原的陡坡地貌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呢?本文通过对西昆仑山中段北缘主逆冲断层上盘陡坡地貌区9件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与长度分析表明:在海拔3 900~4 635 m的陡坡地貌中的裂变径迹样品年龄为6.2±1.4 Ma~0.9±0.3 Ma,呈现"上新下老"的反序分布特征;而通过热历史模拟显示约5 Ma,约3~2 Ma,约2~1 Ma和约1 Ma该地区出现多阶段的隆升与剥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的观察认为,现今青藏高原西北缘陡坡地貌的形成是中新世晚期以来高原边界叠瓦状断裂系经历了约8 Ma、约5Ma、约3~2 Ma、约2~1 Ma和约1 Ma多阶段后展式逆冲运动的结果,这为青藏高原周缘陡坡地貌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时代与型式提供了关键的热年代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地貌 时代与成因 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西北缘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与缓斜坡模式 被引量:22
8
作者 梁宁 郑荣才 +3 位作者 邓吉刚 蒋欢 郭春利 高志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7,共10页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地震相等资料,对其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编制了栖霞组沉积早期和晚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前缘缓斜坡等3种沉积相带及6种亚相和11种微相。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微相、亚相和相带的展布特征及其纵、横向演化规律,建立了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缓斜坡台地沉积演化模式,协调了碳酸盐台地模式与碳酸盐缓坡模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缓斜坡台地模式 中二叠统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南斜坡区三叠系含油气性复电阻率法检测
9
作者 张明玉 沈伟 +4 位作者 方石 季焕成 张雷 张斌 徐文秀 《世界地质》 CAS 2019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利用复电阻率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夏南斜坡区开展油气检测工作,以降低钻探风险。在对成果剖面综合分析后,将研究区内8口已钻井的试油情况进行标定。结果表明,视充电率(> 9%)和电磁电阻率(<9Ω·m)是本次复电阻率... 利用复电阻率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夏南斜坡区开展油气检测工作,以降低钻探风险。在对成果剖面综合分析后,将研究区内8口已钻井的试油情况进行标定。结果表明,视充电率(> 9%)和电磁电阻率(<9Ω·m)是本次复电阻率法油气异常识别的阀值。根据阀值在剖面上识别了12个异常区域,结合已有勘探成果,综合分析各异常区的含油气性,认为夏南斜坡区整体异常较弱,夏039井处异常显示较好,钻探风险较低。复电阻率法在圈闭内含油气检测方面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及成本优势,可作为油气勘探的有效辅助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西北缘 夏南斜坡区 复电阻率法 油气检测
下载PDF
斜坡InSAR变形监测效果野外判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梁京涛 赵聪 王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1,共6页
InSAR技术凭借其在地表形变监测方面的优势,已逐渐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领域。但由于气候条件、茂密植被以及山区地形起伏过大等因素限制,地质灾害InSAR变形监测的应用范围及效果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为有效评估InSAR变形监测在某区域应用... InSAR技术凭借其在地表形变监测方面的优势,已逐渐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领域。但由于气候条件、茂密植被以及山区地形起伏过大等因素限制,地质灾害InSAR变形监测的应用范围及效果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为有效评估InSAR变形监测在某区域应用效果优劣,亟需建立较为系统的野外调查判定标准,以便于批量快捷开展InSAR变形监测结果野外调查评估工作。从斜坡表部变形特征和孕灾地质环境条件两个方面总结了野外调查内容,建立了一套斜坡InSAR变形监测效果野外判定标准方法,并选取了滇西北地区典型实例,阐述了该套方法的具体应用流程。研究结果表明:①野外判定内容包括斜坡表部变形特征和孕灾地质环境条件两个方面,其中斜坡表部变形特征是野外判定内容的核心,而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则是地质灾害发育的基础条件。②该套方法依据肉眼以及简易测量等手段,实现了滇西北地区斜坡表部变形特征的快速识别,应用效果较为理想,适宜于开展大批量斜坡InSAR变形监测效果快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地表形变 地质灾害 InSAR监测 野外调查 滇西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明月 彭建 +1 位作者 刘焱序 张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803-3810,共8页
人类的开发活动是造成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村域尺度上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GeoEye-1数据和2014年的WorldView-3数据,利用ArcGIS和ENVI,基于面向对象... 人类的开发活动是造成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村域尺度上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GeoEye-1数据和2014年的WorldView-3数据,利用ArcGIS和ENVI,基于面向对象和人机交互的方法解译影像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定量研究大理市海东镇低丘缓坡山区改造过程中的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2009年主要土地覆盖类型是林地、水田和旱地,占总面积的82.8%,2014年林地、推平未建地和水田占总面积的70.9%;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林地、水田和旱地向推平未建地、建设用地转移,尤其是2014年推平未建地面积达531.57 hm^2,其中来自林地、旱地和水田的面积分别占42.8%、21.7%和14.2%.景观空间格局演变表现为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变小;边缘指数和形状指数增加,斑块形状更加复杂;斑块破碎化,整体构成更加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尺度 景观格局演变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 Geo Eye-1 World View-3 滇西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