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ofacial Human Bite: A Six Year Review of Cases from Komfo Anokye Teaching Hospital 被引量:1
1
作者 Alexander Oti Acheampong Mohammed Duah +2 位作者 Richard Selormey Peter Donkor Daniel Bankas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6年第8期179-184,共6页
Background: The orofacial region of the human body is usually not protected during a fight, making it prone to several injuries including human bite. Patients with human bite injury are often either intoxicated or are... Background: The orofacial region of the human body is usually not protected during a fight, making it prone to several injuries including human bite. Patients with human bite injury are often either intoxicated or are known to their assailant, and this makes the process of obtaining a reliable history especially about the aetiology difficult. In 2002, a study estimated the rate of infection secondary to human bite to be about 10%. Aim/Objective: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have a general overview of orofacial human bites seen at our unit including the aetiology, presentations, anatomic location,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outcome. Results: Total number of cases was 127 over the six year period. Age range for females was 15 - 61 years with an average of 29.9. Age range for males was from 17 to 60 years and an average of 30.2 years. There were 31 males and 96 females, giving a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approximately 1:3. All of the reported cases resulted from a fight. Most of the offenders are known to the patients. Majority of the cases, except those infected at the time of presentation, were treated on the same day of presentation under local anaesthesia. Relationship of victim to the offender: Spouse/sexual partners were 21, rivals formed 70, known persons to the victim were 26 and strangers were 10. Sex distribution of offenders and victims: Females who bit females were 86 followed by females who bit males (24), males who bit females (10) and males who bit males (7). Conclusion: Most of the offenders are known to the patients. Majority of the cases, except those infected at the time of presentation, were treated on the same day of presentation under local anaesthesia after they had received antibiotics and anti-tetanus prophy-laxis. Early repair is now the recommended mode of treatment for human bites of the orofacial region, accompanied with good oral hygiene instructions and 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s and metro-nidaz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Bite OROFACIAL ASSAULT lip nose
下载PDF
Fa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zaj
2
作者 Hamidreza Sheikh Roshandel Romina Negari Namaghi +3 位作者 Fatemeh Ghadimi Romina Sheikh Roshandel Zohreh Poorahmadi Roksana Mirkazemi 《TMR Integrative Medicine》 2022年第21期1-4,共4页
Background Iranian traditional medicine,originating from Greek medicine,is based on the four elements theory,which defines the origin of life a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air,soil,fire,and water[1,2].Acc... Background Iranian traditional medicine,originating from Greek medicine,is based on the four elements theory,which defines the origin of life a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air,soil,fire,and water[1,2].According to Iranian traditional medicine,actions and reactions of opposite qualities of these four elements and interaction among“themselves by virtue of their respective powers(qualities)”in varying amounts of these combinations form the unique Mizaj(temperament)of each human being[3].Each human being has a unique Mizaj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armness of fire,the coldness of soil,the wetness of water,and the dryness of air[4,5].The combinations of these elements are generally categorized as Sanguine Mizaj(warm and wet),Choleric(warm and dry),Phlegmatic(cold and wet),Sanguine Mizaj,and Melancholic Mizaj(cold and dry)[4–9].Mizaj is also categorized as innate and acquired.Each individual is born with the innate Mizaj,and the acquired type commonly results from living conditions and lifestyle[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zaj Mizaj identification Mizaj determination facial characteristics nose lipS chin CHEEK eyes face
下载PDF
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对美观影响的三维美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芷悦 庞光明 施优灵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8-633,共6页
目的:在三维层面研究不同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对面部美观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侧貌协调美观的女性,利用Maya软件获得不同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的三维图像共35个,分别邀请正畸医师(专业组,n=50)及普通大众(非专业组,n=10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在三维层面研究不同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对面部美观的影响。方法:选取1名侧貌协调美观的女性,利用Maya软件获得不同颏部与唇部位置关系的三维图像共35个,分别邀请正畸医师(专业组,n=50)及普通大众(非专业组,n=103)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以“E线”为基准,前突记为正值,后缩记为负值。两组均认为颏部与唇部位置在0 mm(即与“E线”相切)时最为美观,当唇部在+6 mm、-6 mm时及颏部在+4 mm时最不美观。不同颏部位置时,专业组评分较高的唇部突度随颏部突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唇部在+6 mm、+4 mm、-6 mm及颏部位置+4 mm时,非专业组评分均高于专业组。结论:专业组偏好稍后缩的唇部位置,而非专业组更能忍受稍突的唇部位置;两组均认为过于前突的颏部不美观;正畸医生认为与颏部突度相匹配的唇部突度是美观的;当颏部与唇部突度相对于E线移动±2 mm范围内,正畸医师及大众的评分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颏部位置 唇部位置 美学评价
下载PDF
成人女性非拔牙正畸后鼻唇颏软组织变化的三维定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勤 高洁 +3 位作者 程钰迅 张瑞洁 陈欣 金作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研究成人女性鼻唇颏软组织非拔牙正畸治疗后的三维变化。方法:纳入20例完成治疗的骨性Ⅰ类或轻度Ⅱ类错[牙合]的成人女性非拔牙正畸患者,于治疗前(T0)和治疗后(T1)拍摄3dMD立体体层摄影,获得鼻唇颏软组织的3dMD数据,并将两次数据... 目的:研究成人女性鼻唇颏软组织非拔牙正畸治疗后的三维变化。方法:纳入20例完成治疗的骨性Ⅰ类或轻度Ⅱ类错[牙合]的成人女性非拔牙正畸患者,于治疗前(T0)和治疗后(T1)拍摄3dMD立体体层摄影,获得鼻唇颏软组织的3dMD数据,并将两次数据资料导入Geomagic control软件中置于同一坐标系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非拔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唇部软组织所有参考标记点都是正向变化,表现为向外突出。变化幅度由大到小排序为:STM、Li、Ls、CphR、ChL、ULP、ChR、CphL、LLP、A’,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3dMD face(3dMD Atlanta,Ga)立体体层摄影系统的鼻唇颏软组织三维定量分析初步证实了成人女性非拔牙正畸后鼻唇颏软组织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拔牙矫治 鼻唇颏 3dMD
下载PDF
颏部位置对面部侧貌唇突度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苏盈盈 王春玲 +2 位作者 刘东旭 董仁萍 李红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探讨颏部位置对侧貌唇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标准中国人面型的成年男性1名,描绘其头颅侧位片的侧貌轮廓,制作成剪影图作为标准侧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标准侧貌的面突角进行变动,获得5张具有不同颏部位置(颏部位置正常、后缩5&... 目的:探讨颏部位置对侧貌唇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标准中国人面型的成年男性1名,描绘其头颅侧位片的侧貌轮廓,制作成剪影图作为标准侧貌,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标准侧貌的面突角进行变动,获得5张具有不同颏部位置(颏部位置正常、后缩5°、后缩10°、前突5°、前突10°)的剪影图。在此基础上,以E线为参考线,将各剪影图的上、下唇分别后移1mm和前移1mm各4次,每张剪影图分别得到9幅具有不同唇突度的侧貌图。选择180名大学生对侧貌图进行审美评价,从9种面型中选出最喜爱的3种。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颏部位置正常时相对后缩的唇突度最受欢迎,最受欢迎的3种面型与其他面型的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颏部位置的后缩,人群倾向于喜爱略微前突的唇部位置;而随着颏部位置的前突,人们则倾向于喜爱更加后缩的唇部突度。结论:颏部位置对美观侧貌的唇突度有显著影响,颏部位置不同,唇突度的审美标准亦不同。对不同错类型的临界拔牙患者进行矫治设计时,应考虑颏部位置对唇突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部位置 唇突度 侧貌 面突角
下载PDF
婴儿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次整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7
6
作者 向宇燕 邓细河 +8 位作者 徐达传 周小兵 唐茂林 孙贺 程宁新 黎凡 崔颖秋 姜杰 翟佳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 :为单侧唇裂鼻畸形婴儿期一次整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0~ 3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的头部标本做显微解剖及铸形和透明标本。结果 :正常儿童上唇部动脉主要来源于上唇动脉 ,大多左右侧上唇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上唇动脉有分支分... 目的 :为单侧唇裂鼻畸形婴儿期一次整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0~ 3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的头部标本做显微解剖及铸形和透明标本。结果 :正常儿童上唇部动脉主要来源于上唇动脉 ,大多左右侧上唇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上唇动脉有分支分布于鼻端 ,分布于外鼻的动脉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和鼻翼下缘动脉 ,且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单侧完全唇裂患者的上唇动脉沿唇红缘和裂缘走行 ,终止于鼻翼基部 (患侧 )和鼻小柱基部 (健侧 ) ,外鼻的动脉来源及分布与正常儿童相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单侧唇裂 鼻畸形 整复 解剖学基础
下载PDF
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宋庆高 石冰 +2 位作者 郑谦 满城 黄桂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99-901,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方法和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先天性唇裂患儿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1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裂13例,均伴双侧完全性腭裂;双侧不完全性唇裂9例,均无腭裂;混合性唇裂4例,...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的方法和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先天性唇裂患儿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1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裂13例,均伴双侧完全性腭裂;双侧不完全性唇裂9例,均无腭裂;混合性唇裂4例,均伴单侧完全性腭裂。应用原长法的原则进行唇裂整复,术中解剖口轮匝肌,复位后进行框式缝合;唇珠的形态由侧唇红唇肌肉瓣完成;红唇缘原有自然形态完整保存;同期初步矫正鼻畸形。结果术后患儿创面均期愈合。鼻底宽度及丰满度均较满意,唇弓形态好,无口哨畸形。上唇静态及动态时外形均较好。26例均获随访10d^3个月,双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有较好的鼻尖及鼻孔形态,均不需进行二期手术;双侧完全性唇裂患儿有一定的鼻尖及鼻孔形态,仅遗留鼻小柱过短;混合性唇裂患儿两侧鼻翼基脚稍不对称。结论双侧唇裂与鼻畸形同期整复时,对传统的整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并进行适当完善和修改,另加一定的缝合技巧,可在术后近期静态与动态均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唇裂 鼻畸形 整复术
下载PDF
鼻唇沟皮瓣在鼻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郭澍 韩思源 +2 位作者 卢利 王绪凯 王玉新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鼻唇缺损修复重建的一种方法,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包括鼻背、鼻尖、鼻翼、鼻面沟、上唇及下唇等,最大缺损面积约3.5cm×4.5cm。皮瓣沿鼻唇... 目的探讨鼻唇缺损修复重建的一种方法,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缺损部位包括鼻背、鼻尖、鼻翼、鼻面沟、上唇及下唇等,最大缺损面积约3.5cm×4.5cm。皮瓣沿鼻唇沟走行方向设计,蒂宽1.5c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长宽比例不超过3∶1。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恢复满意,皮瓣质地、色泽均与周围皮肤接近,触痛觉及温度觉存在。鼻唇沟瓣取材方便,供区瘢痕隐蔽,畸形不明显。结论鼻唇沟皮瓣是鼻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唇缺损 鼻唇沟皮瓣 修复
下载PDF
唇裂术后鼻部对称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睿 郑谦 +2 位作者 石冰 李盛 王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评价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底宽度及其对称性的变化以及与裂隙宽度的关系,为一期手术鼻畸形整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应用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拍摄面部正位照片,测量鼻小柱中点... 目的评价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底宽度及其对称性的变化以及与裂隙宽度的关系,为一期手术鼻畸形整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应用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2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拍摄面部正位照片,测量鼻小柱中点偏离程度、鼻底宽度及裂隙宽度,计算鼻小柱中点回归率、鼻底宽度对称率和鼻底宽度变化,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周同术后1年相比,鼻小柱中点回归率(54.06%,63.96%)有统计学差异(P<0.05),鼻底宽度对称率(69.12%,75.93%)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的1周鼻底宽度变化与患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而1年鼻底宽度变化与患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62)。术后1周的鼻小柱中点偏离程度与术前的裂隙宽度(r=0.486,P=0.010)、鼻小柱中点偏离程度(r=0.465,P=0.014)存在着相关关系,而其他术后指标与术前各项指标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采用华西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其鼻底宽度的对称性较为稳定,术后短期内的生长变化对手术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法 单侧完全性唇裂 回归率 对称率
下载PDF
鼻-唇-颏软组织侧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石聪聪 胡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316,共4页
良好的软组织侧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鼻-唇-颏软组织的协调。影响鼻-唇-颏软组织侧貌的因素包括生长发育、种族及地域差异、性别、硬组织、正畸及正颌治疗。文中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展开综述,以指导正畸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对软组织侧貌的变... 良好的软组织侧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鼻-唇-颏软组织的协调。影响鼻-唇-颏软组织侧貌的因素包括生长发育、种族及地域差异、性别、硬组织、正畸及正颌治疗。文中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展开综述,以指导正畸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对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作出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唇-颏 软组织 正畸
下载PDF
利用唇颊部组织修复双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 被引量:6
11
作者 金玉丹 王绥江 +1 位作者 罗少军 梁杰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Ⅰ期纠正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利用前唇和瘢痕外侧唇、颊部皮肤软组织的弹性和可移动性,将前唇上移及唇、颊组织向内侧推进,Ⅰ期修复唇部组织缺损、鼻小柱短小以及鼻孔宽大等畸形。结果临床治疗17例,术... 目的探讨Ⅰ期纠正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利用前唇和瘢痕外侧唇、颊部皮肤软组织的弹性和可移动性,将前唇上移及唇、颊组织向内侧推进,Ⅰ期修复唇部组织缺损、鼻小柱短小以及鼻孔宽大等畸形。结果临床治疗17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17个月,唇、鼻部形态显著改善。上唇丰满,红唇稍外翻。两侧鼻翼、鼻孔对称,鼻小柱居中,效果满意。结论对前唇外侧皮肤软组织丰厚、弹性大且上颌无明显塌陷的患者,充分利用唇颊部组织,可同时对唇、鼻部畸形进行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唇裂 继发畸形
下载PDF
不同拔牙方式矫治AngleⅡ类1分类错前后颏唇部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邱靓星 邓锋 张翼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74-475,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拔牙矫治方式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30例,据其不同拔牙方式分为A组: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4.3±1.2)岁... 目的比较不同拔牙矫治方式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前后颏唇部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30例,据其不同拔牙方式分为A组: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4.3±1.2)岁〕;B组:拔除2个上颌第一双尖牙和2个下颌第二双尖牙〔治疗前平均年龄(13.3±0.8)岁〕,应用术前术后的头颅侧位片对比测量软硬组织的变化,分析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矫治前后软组织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的SNA、SNB及ANB改善均获得较大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上唇凹深度、Sn-H(mm)、LL-H(mm)、Si-H(mm)和H角的减少均较B组显著,矫治后A组颏突度及厚度>B组。B组颏部垂直向高度的增加<A组。结论两种拔牙方式矫治AngleⅡ1分类错唇部软硬组织突度均减小,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的患者其颏部形态更为显著,获得更为直立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 1类错[牙合] 拔牙方式 颏唇部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宇克莉 郑连斌 +1 位作者 李咏兰 席焕久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0-354,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方法: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732例(男性5 840例,女性5 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分析了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结果:按照指数均数,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方法:2009年至2012年测量了11732例(男性5 840例,女性5 892例)北方汉族的头面部人体测量学指标,分析了北方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结果:按照指数均数,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均为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狭面型、中鼻型.在北方汉族中,东北方言族群头圆,头阔,头最宽,面最宽,两个下颌角间距离最大,两眼间距离最近,面高值大,鼻翼较宽,鼻狭,耳大,耳圆.华北方言族群头较狭长,额头窄,面阔,两眼间距离较宽,鼻背较低.西北方言族群头狭长,头短而高,面窄,两个下颌角间距离较窄,鼻短.结论:北方汉族的3个族群头面部特征有明显的共性,也存在彼此的差异,遗传、环境是影响头面部形态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长 鼻宽 唇高 头面部 北方汉族
下载PDF
双侧唇裂鼻畸形手术联合鼻模矫正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战平 陶永炜 +3 位作者 曹慧琴 侯玉霞 李锦峰 马思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719-722,共4页
目的:探讨唇鼻同期整复术结合术前鼻模矫正对双侧不完全性唇裂鼻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10例在早期行鼻模矫正的唇裂患儿在矫正前(T0)、唇鼻手术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半年(T3)分别拍摄面部仰头位照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双侧鼻... 目的:探讨唇鼻同期整复术结合术前鼻模矫正对双侧不完全性唇裂鼻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10例在早期行鼻模矫正的唇裂患儿在矫正前(T0)、唇鼻手术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半年(T3)分别拍摄面部仰头位照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双侧鼻孔及鼻小柱的对称性。结果:T0-T1双侧鼻孔的高度、宽度的对称性差异改变明显(P<0.05),T1-T2鼻孔高度的对称性上差异明显(P<0.05),T1-T2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差异明显(P<0.01),鼻小柱的倾斜度各个阶段之间改善明显(P<0.05)。结论:应用唇鼻同期整复术结合鼻模矫治对于双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不完全性唇裂 唇鼻同期整复术 鼻模 鼻对称性
下载PDF
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正畸与外科治疗新技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早期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锦峰 周洪 +4 位作者 陈国鼎 任战平 张智勇 文抑西 刘建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索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的时机、方法、特点,并进行其疗效的初步观察。方法:对21例双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了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前颌后退、... 目的:探索双侧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的时机、方法、特点,并进行其疗效的初步观察。方法:对21例双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了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前颌后退、牙槽骨间隙的关闭、唇的牵张及鼻的矫形;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及改良长庚式双侧唇裂唇鼻同期整复术。结果:21例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的患者前唇后退充分;唇裂隙宽度变窄,裂隙两侧唇组织适度牵张;鼻小柱延长及鼻塌陷畸形明显改善;牙槽裂隙变窄为1~2mm。19例术后患者经1~5年随访,结果表明:唇鼻形态良好;前庭沟连续;口-鼻腔瘘封闭;16例上牙槽连续、稳定,但部分病例牙槽高度、宽度稍嫌不足,其中13例患者在原牙槽裂隙处长出乳齿。结论:双侧唇裂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唇鼻形态及完整稳定的牙槽骨,术前进行正畸鼻-牙槽突塑形和早期同期唇-鼻-牙槽整复术是一种实用、无创、安全、可行、经济、值得借鉴的序列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双侧唇腭裂 术前正畸 鼻-牙槽骨塑形 唇-鼻-牙槽整复术 唇腭裂序列治疗
下载PDF
单侧唇腭裂鼻-牙槽骨塑形后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锦峰 牛百平 +2 位作者 任战平 刘建华 谈龙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后的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31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关闭牙槽骨间隙...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后的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31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关闭牙槽骨间隙、唇牵张及鼻矫形;早期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即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和改良Mohler法单侧唇裂唇鼻畸形同期整复术。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1例唇腭裂婴幼儿经2~3个月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唇裂隙宽度显著变窄(P<0.01),裂隙两侧唇组织适度牵张;鼻小柱延长及鼻塌陷畸形显著改善(P<0.05);牙槽裂隙显著变窄(P<0.01)。术后2例失访,29例患者随访6~30个月,结果显示:上唇和鼻形态俱佳,鼻小柱端正,鼻尖形态改善,双鼻孔、鼻底堤状隆起对称;口腔前庭-鼻腔瘘封闭;27例患者牙槽突裂隙关闭,牙槽骨连续性及稳定性增强并在原牙槽裂隙处有牙萌出,其中13例牙槽嵴高度、宽度及厚度不足;2例仍有1~2mm的牙槽裂隙。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唇鼻形态及完整稳定的牙槽骨,术前进行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是值得采用的序列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婴幼儿 术前鼻-牙槽骨塑形 唇-鼻-牙槽骨整复术 唇腭裂序列治疗
下载PDF
鼻唇沟皮瓣在鼻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鸿 廖天安 +2 位作者 蒋封运 邓伟 刘海英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包括鼻尖、鼻翼、鼻背、上下唇等,沿鼻唇沟行走方向设计皮瓣,最大缺损范围约3.0cm×4.0cm。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对术后... 目的探讨评价鼻唇沟瓣修复鼻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患者应用鼻唇沟瓣修复其鼻唇部组织缺损。包括鼻尖、鼻翼、鼻背、上下唇等,沿鼻唇沟行走方向设计皮瓣,最大缺损范围约3.0cm×4.0cm。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对术后外形、颜色、触痛觉、温度觉满意,供区瘢痕隐蔽无畸形且皮瓣颜色和受区无明显差异。结论鼻唇沟皮瓣是鼻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就近取材,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唇缺损 鼻唇沟皮瓣 修复
下载PDF
硅胶-耳软骨复合体在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褚燕军 王明刚 杜晓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1-342,共2页
目的探讨硅胶-耳软骨复合体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矫形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延长患侧鼻小柱,纠正鼻小柱的偏斜,悬吊固定患侧鼻翼软骨,同期植入硅橡胶鼻假体-耳软骨复合体整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22例。结果22例均一期愈合,随访3~12个月效... 目的探讨硅胶-耳软骨复合体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矫形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延长患侧鼻小柱,纠正鼻小柱的偏斜,悬吊固定患侧鼻翼软骨,同期植入硅橡胶鼻假体-耳软骨复合体整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22例。结果22例均一期愈合,随访3~12个月效果患者均满意。结论同期植入硅胶-耳软骨复合体整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畸形 获得性/外科学 耳软骨/移植 唇裂/外科学
下载PDF
“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部畸形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夏东胜 何冬梅 +1 位作者 吴近芳 周蓉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22期17-20,共4页
目的:寻求更高效的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的多项唇鼻部畸形的方法。方法:局部麻醉下,采用以Millard法(I式或II式)为基础,联合其他各种方法(以下简称“Millard+”法)一次性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的唇鼻部多项畸形。结果:对本组2... 目的:寻求更高效的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的多项唇鼻部畸形的方法。方法:局部麻醉下,采用以Millard法(I式或II式)为基础,联合其他各种方法(以下简称“Millard+”法)一次性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的唇鼻部多项畸形。结果:对本组22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部多项畸形的患者(排除上唇过紧情况),均采用“Millard+”法进行手术修复,经一次手术获得修复多项畸形的结果。其中16例于术后3~12个月获得随访,根据患者自我评价,满意16例(100%)。结论:采用“Mi1lard+”法,可以经过一次手术较好地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部多项畸形,特别是在增加上唇长度、抬高患侧鼻底、收窄患侧鼻孔、矫正鼻小柱偏斜等方面效果显著。该方法不仅可以较大程度矫正畸形,而且可最大限度减少对下次手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继发畸形 上唇畸形 鼻畸形 MILLARD法 修复
下载PDF
单侧唇裂继发歪鼻畸形的整形外科与耳鼻喉科联合手术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范巨峰 魏永祥 +3 位作者 田博文 侯莹 吕伟 范微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793-795,共3页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歪鼻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单侧唇裂术后继发歪鼻畸形的20例患者,联合应用整形外科鼻骨整形与耳鼻喉科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后效...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歪鼻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单侧唇裂术后继发歪鼻畸形的20例患者,联合应用整形外科鼻骨整形与耳鼻喉科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术后效果满意,歪鼻改善明显。结论:整形外科鼻骨整形与耳鼻喉科内窥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继发歪鼻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歪鼻 唇裂术后继发畸形 鼻中隔偏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