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定量代谢组学比较分析蕾薹期油菜不同部位营养差异
1
作者 吴秋雨 林红 +2 位作者 吴宗远 从艳霞 张维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52-159,共8页
本研究采用定量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技术分析大地95油菜蕾薹期不同部位(茎、叶、花苞)小分子营养物的组... 本研究采用定量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技术分析大地95油菜蕾薹期不同部位(茎、叶、花苞)小分子营养物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通过1H-NMR与HPLC-MS/MS分析在大地95菜薹茎、叶、花苞中共定性定量得到53种小分子化合物,其中具有显著差异的物质有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γ-氨基丁酸、丙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酰胺、β-D-葡萄糖、α-D-葡萄糖、蔗糖、果糖、胆碱、甜菜碱、延胡索酸、黄芩素、阿魏酸、山柰酚、芥子碱、反式肉桂酸、橙皮素。糖类物质在油菜茎部的含量最高;而胆碱、琥珀酰胺、多数氨基酸、有机酸以及酚酸类物质主要在花苞中积累,叶部的优势代谢物以黄岑素、芥子碱和柠檬酸为主。通过分析代谢通路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植物的柠檬酸盐循环,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本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蕾薹期油菜的营养价值提供数据参考,并为选育营养丰富的油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蕾薹期 代谢组学 定量核磁共振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年龄和性别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自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赵骅 陆雪 +2 位作者 蔡恬静 田梅 刘青杰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索年龄、性别因素对我国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自发率的影响,为核质桥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98例健康成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0.7±12.6)岁。按年龄分为20~29岁组... 目的:探索年龄、性别因素对我国健康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自发率的影响,为核质桥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98例健康成人,其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0.7±12.6)岁。按年龄分为20~29岁组(22人)、30~39岁组(23人)、40~49岁组(25人)和50岁以上组(28人)。抽取研究对象外周血2 mL,采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培养细胞40 h后,加入松胞素B(终浓度为10μg/mL),继续培养至68 h收获细胞。每个受试者观察1000个双核细胞,分析核质桥、微核及核芽的数量。结果:核质桥总体自发率为每个细胞0.56‰,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不同年龄组间,核质桥自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40~49岁年龄组核质桥自发率最高,显著高于20~29岁组(U=2.31,P<0.05)。微核自发率女性高于男性(U=4.40,P<0.05),男性和女性受试者40~49岁组微核自发率均为最高。核芽自发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组间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健康人群中的核质桥自发率较低,不受性别因素影响,在20~49岁范围内具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质桥 微核 核芽 自发率 年龄 性别
下载PDF
胞质分裂阻滞法分析细胞组学研究指标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恬静 刘青杰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5期141-143,共3页
近年来利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分析微核、核质桥、核芽、核分裂指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等细胞组学指标,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探讨不同人群结构、环境、职业暴露等因素对基因组不稳定性、染色体断裂、丢失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的常用方法。现... 近年来利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分析微核、核质桥、核芽、核分裂指数、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等细胞组学指标,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探讨不同人群结构、环境、职业暴露等因素对基因组不稳定性、染色体断裂、丢失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的常用方法。现将利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分析多种细胞组学指标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现状做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质分裂阻滞法 微核 核质桥 核芽 核分裂指数 细胞组学指标
下载PDF
核型多角体病毒gp67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农广 庞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1-66,共6页
核型多角体病毒是重要的杆状病毒,在其生活周期中存在有包涵体产生的病毒粒子和出芽病毒粒子两种形式的子代病毒.出芽病毒能有效地感染血腔细胞,并且发现,它的感染能力决定于病毒粒子囊膜上的gp67蛋白,gp67蛋白为酸激发的... 核型多角体病毒是重要的杆状病毒,在其生活周期中存在有包涵体产生的病毒粒子和出芽病毒粒子两种形式的子代病毒.出芽病毒能有效地感染血腔细胞,并且发现,它的感染能力决定于病毒粒子囊膜上的gp67蛋白,gp67蛋白为酸激发的膜融合作用所必需.gp67蛋白还是囊膜上唯一由病毒编码的膜蛋白.序列分析表明,gp67蛋白与木瓜蛋白酶同源,蛋白分子的主要功能区有N端的信号肽序列,C端的转膜固着序列,以及中间的外作用区域,膜融合作用区段位于外作用区域上.gp67蛋白在胞质合成后,会发生寡聚化及糖基化其他.gp67基因的转录存在有依赖于TATA盒和不依赖于TATA盒两种转录因子,并且这两种方式有部分重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型多角体病毒 gp67基因 膜融合作用 杆状病毒
下载PDF
纳米与微米尺度氧化锌体外遗传毒作用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梁春柳 朱江波 +2 位作者 朱玉平 姚朗 张天宝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9-304,共6页
为揭示纳米氧化锌(ZnO)遗传毒作用特征,以便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实验和碱性彗星实验比较了纳米和微米尺度ZnO的遗传毒性。结果显示:①微米尺度ZnO在0.02~2.5μg·mL-1剂量下对微核、... 为揭示纳米氧化锌(ZnO)遗传毒作用特征,以便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实验和碱性彗星实验比较了纳米和微米尺度ZnO的遗传毒性。结果显示:①微米尺度ZnO在0.02~2.5μg·mL-1剂量下对微核、核质桥、核芽和核分裂指数(nucleus divided index,NDI)均无显著诱导作用(P>0.05);而纳米尺度ZnO在>0.5μg·mL-1剂量时可显著诱导细胞产生总微核、Ⅰ型微核和核芽(P<0.05),且均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为2.5μg·mL-1时,细胞的Ⅱ型微核数、核质桥数和NDI与对照组相比,也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②剂量为2.5μg·mL-1时,处理9、18和24h后,与对照组相比,微米ZnO处理组中细胞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纳米ZnO处理组中总微核数、Ⅰ型微核数和核质桥数具有时间-效应关系。③纳米ZnO在0.5μg·mL-1剂量时可诱导DNA损伤,而微米ZnO在2.5μg·mL-1剂量时才产生损伤效应。研究表明,纳米和微米尺度ZnO在遗传毒作用性质和毒性强弱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纳米ZnO会诱导Ⅰ型、Ⅱ型微核、核芽和核质桥的产生以及DNA损伤,而微米ZnO仅在高剂量时会诱导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微米氧化锌 彗星实验 微核 核质桥 核芽
下载PDF
中子、^(137)Csγ射线及混合辐射对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睿凤 张忠新 +6 位作者 柴栋静 孟倩倩 原雅艺 柴栋良 杨彪 段志凯 党旭红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706-2710,共5页
目的:比较中子、^(137)Csγ射线及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对人淋巴细胞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影响。方法:将两名志愿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中子、^(137)Csγ射线和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组,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分析不同处理组人淋... 目的:比较中子、^(137)Csγ射线及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对人淋巴细胞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影响。方法:将两名志愿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中子、^(137)Csγ射线和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组,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分析不同处理组人淋巴细胞微核率、核质桥率以及核芽率的差异;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经中子、^(137)Csγ射线和混合照射后的CB微核率高于对照组,经中子和混合照射后的CB微核率高于^(137)Csγ射线照射组,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后的人淋巴细胞微核率高于中子照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诱导的核质桥率和核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核率为生物终点,中子/γ射线混合照射对人淋巴细胞引起的损伤严重,说明混合照射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辐射 ^(137)Csγ射线 中子/γ射线混合辐射 微核 核质桥 核芽
下载PDF
Investigation of genome in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7
作者 Ahmet Karaman Hamiyet Donmez-Altuntas +3 位作者 Nazmiye Bitgen Zuhal Hamurcu Arzu Oguz Cigdem Karakukc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32期5295-5301,共7页
AIM: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of micronucleus(MN),nucleoplasmic bridges(NPBs)and nuclear buds(NBUDs)in the mitogen-stimulated lymphocytes of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METHODS:The study was per... AIM: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of micronucleus(MN),nucleoplasmic bridges(NPBs)and nuclear buds(NBUDs)in the mitogen-stimulated lymphocytes of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METHODS:Th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25(9 females,16 males)patients newly diagnosed with NASH,and 25healthy subjects of similar ages and genders were used as a control group.None of the controls was known to be receiving any drugs for medical or other reasons or using alcohol.Hepatosteatosis was further excluded by abdominal ultrasound imaging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numbers of MN,NPBs and NBUDs scored in binucleated(BN)cel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itogen-stimulated lymphocytes of patients and control subjects.Statistical comparisons of the numbers of BN cells with MN,NPBs and NBUDs and ages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NASH and control subjects were performed.RESULTS:The mean ages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41.92±13.33 and 41.80±13.09 years(P>0.05),respectively.The values of the mean body mass index(BMI),HOMA-IR,hemoglobin,creatinin,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lanine aminotransferase,triglyceride,high density lipoprotein,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were 31.19±4.62 kg/m2vs 25.07±4.14 kg/m2,6.71±4.68 vs 1.40±0.53,14.73±1.49 g/dL vs 14.64±1.30 g/dL,0.74±0.15 mg/dL vs 0.80±0.13 mg/dL,56.08±29.11 U/L vs 16.88±3.33 U/L,92.2±41.43U/L vs 15.88±5.88 U/L,219.21±141.68 mg/dL vs102.56±57.98 mg/dL,16.37±9.65 mg/dL vs 48.72±15.31 mg/dL,and 136.75±30.14 mg/dL vs 114.63±34.13 mg/dL in the patients and control groups,respectively.The total numbers and frequencies of BN cells with MN,NPBs and NBUDs,which were scored using the CBMN cytome assay on PHA-stimulated lymphocytes,were evaluated in the patients with NASH and control group.We found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MN,NPBs and NBUDs in the BN cells of patients with NASH than in those of the control subjects(21.60±9.32vs 6.88±3.91;29.28±13.31 vs 7.84±3.96;15.60±5.55 vs 4.20±1.63,respectively,P<0.0001).CONCLUSION:The increased numbers of MN,NPBs and NBUDs observed in the lymphocytes obtained from patients with NASH may reflect genomic in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MICRONUCLEUS Nucleoplasmic BRIDGES nuclear budS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核内桥联现象的探讨
8
作者 张建富 徐大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3期547-548,共2页
有核红细胞核内桥联(INB)及广基核芽胞(BBNB)现象是幼稚红细胞有丝分裂异常的结果,主要见于先天性红系造血紊乱Ⅰ型,本文观察7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的骨髓象,发现有INB和BBNB者分别占68%和7... 有核红细胞核内桥联(INB)及广基核芽胞(BBNB)现象是幼稚红细胞有丝分裂异常的结果,主要见于先天性红系造血紊乱Ⅰ型,本文观察7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的骨髓象,发现有INB和BBNB者分别占68%和78.5%,而有INB和(或)BBNB可高达91.4%。除巨幼贫外,其它各类贫血及骨髓增殖性疾病均无INB和BBNB,提示INB、BBNB可作为诊断MDS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内桥联 广基核芽胞 骨髓增生病
下载PDF
芽殖酵母Sik1蛋白在纺锤体定位中的功能
9
作者 唐仙英 庞文颖 +3 位作者 海力 滕雪 张楠 朱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2-257,共6页
为了探究芽殖酵母蛋白Sik1在有丝分裂纺锤体定位中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SIK1的内源启动子替换成GAL1启动子,得到基因组位点过表达SIK1的菌株,同时使菌株表达GFP-Tub1,以便观察纺锤体;接着在12℃低温条件下培养细胞以促进双核细胞... 为了探究芽殖酵母蛋白Sik1在有丝分裂纺锤体定位中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SIK1的内源启动子替换成GAL1启动子,得到基因组位点过表达SIK1的菌株,同时使菌株表达GFP-Tub1,以便观察纺锤体;接着在12℃低温条件下培养细胞以促进双核细胞的产生,细胞经乙醇固定、DAPI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分裂及纺锤体定位;最后检测SIK1过表达对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Sik1会干扰纺锤体定位,但对细胞核迁移没有明显影响.在16℃低温胁迫条件下,过表达Sik1降低了纺锤体定位突变体kar9Δ的生长活力却部分恢复了num1Δ细胞的生长,说明Sik1可能在Dynein通路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殖酵母 纺锤体定位 Sik1 Num1 核迁移
下载PDF
多环芳烃暴露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段化伟 冷曙光 +4 位作者 潘祖飞 牛勇 宾萍 戴宇飞 郑玉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91-394,共4页
目的寻找评价多环芳烃致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的新的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158名焦炉工和69名非多环芳烃暴露者肘静脉血1ml,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制备涂片,计数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目的寻找评价多环芳烃致外周血淋巴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的新的效应性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158名焦炉工和69名非多环芳烃暴露者肘静脉血1ml,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制备涂片,计数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水平;收集研究对象的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信息。结果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率为(9.41±3.73)‰,高于对照组的(1.88±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P〈0.01);其核芽率为(7.13±4.01)%。,与对照组[(2.20±1.7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P〈0.001)。发现核质桥和核芽率与多环芳烃暴露等级具有剂量一效应关系。与男性焦炉工相比,女性焦炉工具有较少的核质桥[(7.14±3.04)%。比(9.63±3.73)‰,t=-2.62,P=0.01]和核芽[(4.71±2.73)‰比(7.36±4.05)%。,t=-2.33,P=0.02]发生率。未发现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对焦炉工的核质桥和核芽率的影响。结论多环芳烃可致暴露工人染色体损伤增加,核质桥和核芽可以作为焦炉工染色体损伤的效应性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焦炭 核质桥 核芽
原文传递
焦炉工尿1-羟基芘水平与核质桥和核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段化伟 潘祖飞 +4 位作者 黄传峰 梁学邈 宾萍 戴宇飞 郑玉新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研究焦炉工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110名焦炉工和50名非接触者,使用调查表收集职业暴露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碱水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浓度... 目的研究焦炉工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110名焦炉工和50名非接触者,使用调查表收集职业暴露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等信息。碱水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1-羟基芘浓度作为个体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制备涂片,计数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损伤水平。结果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后,尿中1-羟基芘浓度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率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按尿中1-羟基芘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4组,分别为0.13~1.07组(40人)、1.16~6.77组(41人)、6.87~16.26组(39人)和16.47~72.48μmol/mol肌酐组(40人),应用协方差分析校正了不同内剂量组个体的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状况后,发现尿中1-羟基芘水平与核质桥和核芽率具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核质桥和核芽均能较好反映职业多环芳烃暴露所致的遗传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工 1-羟基芘 核质桥 核芽
原文传递
三氯乙烯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研究
12
作者 程娟 施建 +7 位作者 刘强 牛勇 王亚东 刘楠 王雅文 吴智君 崔涛 孟会林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致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作用。方法以91名TCE暴露工人和59名对照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信息。收集班后尿,测定尿中三氯乙酸(TCA)水平反映TCE暴露内剂量。抽取肘静脉血...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致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作用。方法以91名TCE暴露工人和59名对照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职业史、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信息。收集班后尿,测定尿中三氯乙酸(TCA)水平反映TCE暴露内剂量。抽取肘静脉血,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涂片,计数微核、核质桥和核芽发生率,评价染色体损伤水平。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状况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暴露组平均TCE作业工龄为1.8年。暴露组尿中TCA水平为57.5mg/L,远远高于对照组0.9mg/L。两组研究对象的微核率及核质桥率无显著差异,但暴露组核芽率[(1.6±1.0)‰]显著高于对照组[(1.2±0.8)‰,P=0.05]。核芽率的升高在尿TCA≥50.0 mg/L组和TCE作业工龄≥1.8年组中表现更为明显。同时,尿TCA≥50.0 mg/L的工人,其微核率[(1.8±0.9)‰]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4±0.7)‰,P=0.05]。未发现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对微核率、核质桥率、核芽率的显著影响。结论 TCE暴露可致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增加,核芽可以较为敏感的检出由TCE职业暴露所引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职业暴露 染色体损伤 核芽
原文传递
胆碱与叶酸组合对人成淋巴细胞株DNA损伤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鲁琳 高微微 +3 位作者 倪娟 吴暇玉 周滔 汪旭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叶酸充足时胆碱缺乏对人成淋巴细胞株的遗传损伤效应。方法在甲硫氨酸(Met)浓度为50μmol/L条件下,设置0~21.5μmol/L的胆碱与30、60、120、240nmol/L的叶酸(folic acid,FA)组成不同浓度组合,培养人成淋巴细胞株9d后,利用胞质... 目的探讨叶酸充足时胆碱缺乏对人成淋巴细胞株的遗传损伤效应。方法在甲硫氨酸(Met)浓度为50μmol/L条件下,设置0~21.5μmol/L的胆碱与30、60、120、240nmol/L的叶酸(folic acid,FA)组成不同浓度组合,培养人成淋巴细胞株9d后,利用胞质阻断微核细胞组分析(CBMNCyt),评价上述组分缺乏诱发的微核化双核细胞(MNedBNC)、核质桥(NPB)及核芽(NBUD)千分率。结果各叶酸浓度下,低浓度胆碱组(0、3、6μmol/L)与高浓度胆碱组(12、18、21.5μmol/L)之间的MNedBNC及NBUD千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叶酸情况下(30、60nmol/L),12μmol/L胆碱以上的NPB千分率显著降低(P<0.001),而高叶酸情况下(120、240nmol/L)各胆碱浓度之间的NPB率无显著差异。胆碱和叶酸对MNedBNC、NPB及NBUD变异的贡献率均达到了极显著(P<0.001)。结论胆碱不足对人成淋巴细胞株造成遗传损伤,该细胞株基因组的稳定需要叶酸和胆碱浓度分别维持在120nmol/L和12μmol/L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 叶酸 胞质阻断微核细胞组分析 微核化双核细胞 核质桥 核芽
原文传递
内核膜相关的蛋白质降解(INMAD)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雨恬 臧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8期1413-1419,共7页
在真核生物中,核膜由双层磷脂分子层组成,这是真核生物区别于原核生物的一大特征。外核膜与内质网相连,内核膜上则有许多特异的蛋白,核孔复合体横跨分隔着内外核膜。内核膜相关的蛋白质降解(INMAD),主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错误... 在真核生物中,核膜由双层磷脂分子层组成,这是真核生物区别于原核生物的一大特征。外核膜与内质网相连,内核膜上则有许多特异的蛋白,核孔复合体横跨分隔着内外核膜。内核膜相关的蛋白质降解(INMAD),主要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错误折叠或错误定位到核内的蛋白的降解,或调控核膜蛋白的分布,是近年来发现的核内蛋白质量控制新领域。INMAD与内质网相关的蛋白质降解(ERAD)有许多相同之处,ERAD的研究较多,但INMAD的机制仍有很多空白。该文总结了三种泛素连接酶介导的INMAD:Asi1/3、Doa10、APC/C。三者在经典底物、底物识别和泛素化降解过程有所不同。同时该文讨论了INMAD在维持内核膜平衡中的作用,随着INMAD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为内核膜相关疾病的发现与修复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膜 内核膜 内核膜相关的蛋白质降解 泛素蛋白酶体 泛素连接酶 芽殖酵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