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logeny of Ptychostomum (Bryaceae,Musci) inferred from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and chloroplast rps4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Ying WANG Jian-Cheng ZHAO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1-320,共10页
The phylogeny of Ptychostomum was first spacer (ITS) region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nr) DNA DNA rps4 sequences. Maximum parsimony, maximum undertake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and by combinin... The phylogeny of Ptychostomum was first spacer (ITS) region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nr) DNA DNA rps4 sequences. Maximum parsimony, maximum undertake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and by combining data from nrDNA ITS and chloroplast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analyses all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instated genus Ptychostomum is not monophyletic. Ptychostomum funkii (Schwagr.) J. R. Spence (≡ Bryum funkii Schwaigr.) is placed within a clade containing the type species of Bryum, B. argenteum Hedw. The remaining members of Ptychostomum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onstitute another well-supported clade. The results are congruent with previous molecular analyses. On the basis of phylogenetic evidence, we agree with transferring B. amblyodon Mull. Hal. (≡ B. inclinatum (Brid.) Turton≡ Bryum archangelicum Bruch & Schimp.), Bryum lonchocaulon Mull. Hal., Bryum pallescens Schleich. ex Schwaigr., and Bryum pallens Sw. to Ptychostom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yum molecular phylogeny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s Ptychostomum rps4 sequences.
下载PDF
高产紫杉醇内生真菌J11的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明志 段中岗 +1 位作者 吕镇城 刘春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31-1038,共8页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的幼茎中分离出一株产紫杉醇内生真菌J11.菌株J11的发酵提取物经高分辨质谱分析,证实J11菌株可产紫杉醇.提取该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核糖体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核糖体large ... 从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的幼茎中分离出一株产紫杉醇内生真菌J11.菌株J11的发酵提取物经高分辨质谱分析,证实J11菌株可产紫杉醇.提取该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核糖体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核糖体large subunit rRNA gene(LSU)序列,经测序获得该菌的ITS序列和LSU序列.序列比对和检索结果表明,J11菌株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sp.)属中的一个新菌株.形态学鉴定符合葡萄座腔菌属特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J11菌株的紫杉醇含量约为615.1μg/L.本研究首次证实葡萄座腔菌J11是一株高产紫杉醇野生型菌株,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紫杉醇 葡萄座腔菌 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序列 28S核糖体大亚基基因
下载PDF
益母草类中药原植物的核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志业 晁志 +2 位作者 霍克克 吴炳义 潘胜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93-1595,共3页
目的分析益母草属4种植物nrDNAITS序列,探讨其在益母草药材DNA分子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对4种益母草属植物分别进行ITS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运用CLUSTRALX和MEG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测得4种植物的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 目的分析益母草属4种植物nrDNAITS序列,探讨其在益母草药材DNA分子鉴别中的作用。方法对4种益母草属植物分别进行ITS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并运用CLUSTRALX和MEG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测得4种植物的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益母草及其易混淆的3种植物ITS1、ITS2序列的差异性分别为7.2%~18.8%和14.2%~27%。根据ITS序列特征所构建的系统树与传统分类有所不同。结论ITS序列特征可作为益母草种间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属 ITS 序列分析 核核糖体
下载PDF
基于核糖体基因分析的中华血吸虫分子种系发生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广军 邱持平 +3 位作者 邱东川 常正山 秦志辉 夏明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 测定中华血吸虫细胞核核糖体基因 r DNA- ITS2和 L SU序列 ,并根据这些序列 ,构建基因树 ,探讨中华血吸虫在裂体属内的系统发生位置。 方法 以 GNT- K法抽提基因组 DNA后 ,用特异引物 ,PCR扩增目的基因。扩增后的 PCR产物经纯... 目的 测定中华血吸虫细胞核核糖体基因 r DNA- ITS2和 L SU序列 ,并根据这些序列 ,构建基因树 ,探讨中华血吸虫在裂体属内的系统发生位置。 方法 以 GNT- K法抽提基因组 DNA后 ,用特异引物 ,PCR扩增目的基因。扩增后的 PCR产物经纯化后克隆于载体质粒 p T- adv中再次扩增后 ,提取并纯化质粒 DNA,并以此作模板 ,使用通用测序引物 M13 (F/ R)于 L icor测序仪上进行测序。检索 Gen Bank,查找曼氏血吸虫相关血吸虫两基因序列 ,将有关血吸虫同一基因排序、比较分析后 ,以毛毕吸虫和杜氏小裂体吸虫作为外群 ,使用 PHYL IP和 MEGA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绘制系统发生树。 结果 克隆并测定了中华血吸虫的 r DNA - ITS2和 L SU ,毛毕吸虫的r DNA- ITS2序列 ,以及根据这些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 结论 中华血吸虫 ITS2和 L SU基因的系统发生树结果一致 ,均提示中华血吸虫归属于亚洲血吸虫种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血吸虫 毛毕吸虫 内部转录间隔子 核糖体大亚基基因 系统发生分析
下载PDF
海捕三疣梭子蟹一寄生性动基体目原生动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施慧 谢建军 +1 位作者 王庚申 许文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9-315,共7页
从自然海区捕获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上检测到一种寄生性原生动物,主要寄生于蟹血淋巴液中。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检发现,病蟹的血淋巴细胞急剧减少,代之以大量的原生动物,此原生动物可以被中性红染液着色。运用PCR技... 从自然海区捕获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上检测到一种寄生性原生动物,主要寄生于蟹血淋巴液中。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检发现,病蟹的血淋巴细胞急剧减少,代之以大量的原生动物,此原生动物可以被中性红染液着色。运用PCR技术对该原生动物进行了18S rDNA基因和ITS1-5.8S rDNA-ITS2基因序列扩增,同时对扩增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应用软件MEGA 3.1和DNAStar对测序结果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树构建。18S rDNA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获得的18S rDNA序列与动基体目(Kinetoplastida)新波豆科(Neobodonidae)新波豆属(Neobodo)的同源性最高,达88.3%;获得的18S rDNA序列和GenBank中已登录新波豆属的其它原虫的18S rDNA序列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同一集群,初步确定该原生动物为新波豆虫(Neobodo sp.),是原生动物门(Protozoa)鞭毛虫纲(Flagellata)动基体目新波豆虫科新波豆属的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鞭毛虫 动质体 新波豆属 血卵涡鞭虫 18S RDNA基因 ITS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福建古田红曲生产用红曲霉菌主要种类的鉴别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志强 刘颖 +1 位作者 林风 吴丽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69,共6页
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 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YA)和甘油硝酸盐琼脂(G25N)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进而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核糖体大亚基(28S nuclear ribosomal large subunit rRNA gene,LSU)和核糖体小亚基(18S nuclear ribosomal small subunit r RNA gene,SSU)的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通过BLAST进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鉴定研究,并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特征及3个基因序列的比对,认为所选取的60株古田红曲霉菌分别归属红色红曲霉菌(M.ruber)、丛毛红曲霉菌(M.pilosus)或紫色红曲霉菌(M.purpureus)3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菌 ITS LSU SSU 鉴定
下载PDF
利用核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探讨广义羽藓科系统发育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会 黄勤妮 +2 位作者 杜桂森 吴鹏程 刘霞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91-496,共6页
利用核核糖体DNAITS序列 ,探讨了苔藓植物广义羽藓科的系统发育 ,摸索出适于扩增ITS片段的最适反应条件。实验共得到广义羽藓科 6个种的ITS序列 ,它们分别是 :Abieti nellaabietina (AJ4 174 94 ) ,Anomodonminor (AJ344 14 5 ) ,Claopo... 利用核核糖体DNAITS序列 ,探讨了苔藓植物广义羽藓科的系统发育 ,摸索出适于扩增ITS片段的最适反应条件。实验共得到广义羽藓科 6个种的ITS序列 ,它们分别是 :Abieti nellaabietina (AJ4 174 94 ) ,Anomodonminor (AJ344 14 5 ) ,Claopodiumaciculum (AJ315 96 8) ,Thuidiumpristocalyx (AJ4 16 443) ,Thuidiumassimile (AJ4 16 442 ) ,Herpetineurontoccoae(AJ315 96 7) ,其中后 5个种是国际上首次得到的。本文利用ITS序列构建羽藓科 7属、 11种植物的系统发育树 ,据Bootstrap严格一致树表明 :广义的羽藓科为并系发育 ,可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 ,牛舌藓属Anomodon ,羊角藓属Herpetineuron和多枝藓属Haplohymenium等为一支 ,而山羽藓属Abietinella ,羽藓属Thuidium ,沼羽藓属Helodium和麻羽藓属Claopodium等为另一主要分支 ,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了据形态特征把原牛舌藓亚科的牛舌藓属 ,羊角藓属 ,多枝藓属提升为牛舌藓科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 羽藓科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一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虫卵DNA序列分析鉴定(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常正山 吴波 +6 位作者 David Blair 张永年 胡玲 陈韶红 陈名刚 GeorgeM.Davis 冯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虫卵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病类型。 [方法 ]先从并殖吸虫病患者痰中分离出虫卵 ,然后PCR扩增出虫卵中完整的核糖体DNA第二间隔区基因 (ITS2 ) ,并直接用于测序从而获得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时 ,亦用同... [目的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虫卵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病类型。 [方法 ]先从并殖吸虫病患者痰中分离出虫卵 ,然后PCR扩增出虫卵中完整的核糖体DNA第二间隔区基因 (ITS2 ) ,并直接用于测序从而获得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时 ,亦用同法分别从动物宿主粪便中分离出的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虫卵中获得ITS2基因序列作为DNA参照分析。此外 ,本文也对从患者痰中分离出的虫卵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描述分析。 [结果 ]来自患者的虫卵ITS2基因序列与参照的卫氏并殖吸虫虫卵的基因序列 10 0 %一致 ,而与来自斯氏狸殖吸虫虫卵的基因序列只有 92 %核苷酸相同。此外 ,从形态学上讲 ,来自患者的虫卵形态特征更与卫氏并殖吸虫虫卵相似。 [结论 ]通过基因序列分析 ,可确诊患者所患的是卫氏并殖吸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氏并殖吸虫病 虫卵 DNA序列分析 ITS2 鉴定
下载PDF
植物核基因组核糖体基因间隔区序列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川易 郭宝林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7-423,共7页
目前,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核基因组的核糖体DNA基因间隔区序列主要有5S rDNA基因间隔区、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基因间间隔区IGS。虽然这些间隔区序列在长度、结构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具有进化速率较快的特点,在植物属及属下分... 目前,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核基因组的核糖体DNA基因间隔区序列主要有5S rDNA基因间隔区、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基因间间隔区IGS。虽然这些间隔区序列在长度、结构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都具有进化速率较快的特点,在植物属及属下分类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中非常有用。本文重点就核基因组的5S rDNA基因间隔区以及IGS在植物中的特点以及各自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基因组核糖体DNA 5S rDNA基因间隔区 IGS 系统发育
下载PDF
云南省6种鹅膏菌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10
作者 任翔 杨菁 +1 位作者 邹颜秋硕 杨祖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9年第22期7509-7516,共8页
目的对云南省6种鹤膏菌的核糖体大亚基(nuclear large-subunit ribosomal DNA,nLSU rDNA)及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TS)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探究其亲缘关系以找到合适的鉴定鹅膏菌D N A条形码序列的方法。方法采用... 目的对云南省6种鹤膏菌的核糖体大亚基(nuclear large-subunit ribosomal DNA,nLSU rDNA)及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TS)DNA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探究其亲缘关系以找到合适的鉴定鹅膏菌D N A条形码序列的方法。方法采用试剂盒离心柱法提取6种鹅膏菌DNA,以ITS4/ITS5作为丨T S序列引物和LR5/LROR作为nLSU序列的引物进行PC R扩增,后送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测序。所返回的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及邻接树构建。结果球基鹅膏、红托鹅膏与小豹斑鹅膏3种鹅膏菌亲缘关系较近。以丨T S序列分析,三者遗传距离在0.0202〜0.0801之间。以nL SU序列分析,三者遗传距离在0.0031~0.0303之间。黄毒蝇鹅膏与赭盖鹅膏菌H 2在IT S序列中与黄毒蝇鹅膏20、21、H 7、D l、D16、D 24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距离在0.0462~0.0479。赭盖鹅膏菌7与黄毒蝇鹅膏D 14两株菌遗传距离仅有0.1528。从邻接树来看ITS序列存在种内多,聚类分析结果不稳定,明显不同的2个种聚为一支。而nLSU序列可将各种分离开,结论建议鹅膏菌快速鉴定选用nLSU序列作为主要鉴定序列,IT S序列作为辅助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录间隔区 核糖体大亚基 鹅膏菌属 系统发育 物种识别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快速鉴别肉苁蓉 被引量:8
11
作者 过立农 刘杰 +5 位作者 赵春艳 昝珂 郑健 马双成 陈艳菲 李昀铮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5-671,共7页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建立肉苁蓉样品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鉴定方法。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肉苁蓉的ITS和ITS2序列进行扩增;利用MEGA 6.06软件通过建树法进行NJ树聚类分析;通过ITS2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进行引...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建立肉苁蓉样品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鉴定方法。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肉苁蓉的ITS和ITS2序列进行扩增;利用MEGA 6.06软件通过建树法进行NJ树聚类分析;通过ITS2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进行引物设计;对经设计、合成的8对引物通过HRM实验进行筛选;建立肉苁蓉的HRM鉴定方法。结果:通过ITS和ITS2序列的NJ树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区分3种肉苁蓉(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采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肉苁蓉相近种),且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各自的栽培品与野生品不存在明显差异;经过Primer Premier 5软件进行引物设计共选出8对引物进行合成;通过HRM预实验筛选出引物Ysr-2为最佳实验引物;确立了有效鉴定3种肉苁蓉样品的HRM方法。结论:通过DNA条形码和HRM技术均能有效鉴定3种肉苁蓉样品,且结果一致,起到互相验证的作用,为肉苁蓉及其他中药民族药品种的快速鉴定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 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DNA条形码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
原文传递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重楼栽培品基原鉴定 被引量:9
12
作者 过立农 刘杰 +4 位作者 朱玲 昝珂 郑健 马双成 李昀铮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7-866,共10页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重楼栽培品的基原,并比较同物种重楼栽培品与野生品的DNA条形码差异。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重楼的ITS和ITS2序列进行扩增;通过与Gen 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确定收集重楼样品的物种;利用距离法...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重楼栽培品的基原,并比较同物种重楼栽培品与野生品的DNA条形码差异。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重楼的ITS和ITS2序列进行扩增;通过与Gen 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确定收集重楼样品的物种;利用距离法和建树法比较重楼样品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关系;比较不同物种样品之间,以及同物种样品的野生品与栽培品之间的碱基差异。结果:收集重楼样品经Blast比对共有10个物种,分别为宽瓣重楼、毛重楼、七叶一枝花、花叶重楼、独龙重楼、五指莲重楼、西藏延龄草、平伐重楼、华重楼、南重楼;除南重楼的ITS序列与毛重楼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小于南重楼的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外,各个物种的ITS和ITS2序列的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均小于其最小种间平均遗传距离,通过建立NJ树聚类分析,重楼样品的10个物种中相同物种聚类,且具有良好的单系性;从碱基比较结果上看,野生重楼样品与栽培重楼样品的碱基差异很小,甚至完全一致。结论:市场流通重楼药材的性状多样且差异很大并非由于人工驯化造成,而是由于重楼栽培基原的混乱造成的,且多数流通样品为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物种,通过DNA条形码技术为重楼属药用植物鉴别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野生品 栽培品 碱基差异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 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基原鉴定 植物鉴别 DNA条形码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DNA条形码和HRM技术鉴别肉苁蓉疑似伪品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杰 过立农 +3 位作者 马双成 高妍 郑健 王俊丽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2-1038,共7页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及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方法鉴定肉苁蓉药材的基原。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肉苁蓉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扩增;将待鉴定肉苁蓉样品的ITS2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利用MEGA 6.06软件通过建树法进...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及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方法鉴定肉苁蓉药材的基原。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肉苁蓉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扩增;将待鉴定肉苁蓉样品的ITS2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利用MEGA 6.06软件通过建树法进行NJ树聚类分析;通过HRM方法快速鉴定肉苁蓉药材基原。结果:21份待鉴定肉苁蓉样品ITS2序列的BLAST比对结果中,11份样品与沙苁蓉高度一致,其余10份样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品种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或管花肉苁蓉(Cistanchetubulosa)高度一致;通过ITS2序列的NJ聚类分析,将21份待鉴定肉苁蓉样品分别聚类到沙苁蓉、管花肉苁蓉、盐生肉苁蓉、肉苁蓉4个种;通过HRM方法鉴定肉苁蓉药材样品,鉴定结果与NJ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通过DNA条形码和HRM技术均能有效鉴定不同种的肉苁蓉药材样品,且结果一致,起到互相验证的作用,为肉苁蓉及其他中药民族药品种的快速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 DNA条形码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
原文传递
冬虫夏草与5种人工发酵菌丝体的DNA分子鉴别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文娟 王晓 +2 位作者 张萍 魏锋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54-1357,共4页
目的:建立冬虫夏草与人工发酵菌丝体的鉴别方法。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因组上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继而用限制性内切酶XhoⅠ对该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进行酶切,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成像;通过聚... 目的:建立冬虫夏草与人工发酵菌丝体的鉴别方法。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因组上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继而用限制性内切酶XhoⅠ对该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进行酶切,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成像;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的编码基因,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成像。结果:冬虫夏草ITS的PCR产物能够被XhoⅠ酶切成2个片段。而5种人工发酵菌丝体中,有4种不能够被酶切;由于来源于冬虫夏草无性型中华被毛孢,百令胶囊可被酶切且切割条带大小与冬虫夏草组一致。冬虫夏草样品全部扩增得到COⅠ基因(COⅠ)片段,而5种人工发酵菌丝体均未扩增出该片段。结论: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法以及COⅠ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可以鉴别冬虫夏草与人工发酵菌丝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 DNA鉴别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内转录间隔区(ITS)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
原文传递
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与野生冬虫夏草DNA条形码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过立农 刘杰 +5 位作者 袁航 昝珂 郑健 马双成 钱正明 李文佳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55,共9页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分析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和野生冬虫夏草的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Ⅰ)条形码序列,并验证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与野生冬虫夏草虫和菌的来源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比较分析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和野生冬虫夏草的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Ⅰ)条形码序列,并验证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与野生冬虫夏草虫和菌的来源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和野生冬虫夏草的ITS和COⅠ序列进行扩增,利用邻接法比较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与野生冬虫夏草的亲缘关系;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确定冬虫夏草虫与菌的科属。结果: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与野生冬虫夏草ITS和COⅠ序列的电泳结果均显示为明亮单一条带,且条带大小介于500 bp和750 bp之间;COⅠ序列的系统树结果中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和野生冬虫夏草除野生冬虫夏草-18、野生冬虫夏草-20这2个样品均各自聚为一支,且支持率为99%,呈现良好的单系性,ITS序列的系统树结果中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和野生冬虫夏草混聚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支;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的COⅠ序列经Gen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均为小金蝠蛾(Hepialus xiaojinensis),为蝙蝠蛾科Hepialidae sp.昆虫,野生冬虫夏草的COⅠ序列经Gen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均为蝙蝠蛾科Hepialidae sp.昆虫,其中野生冬虫夏草-8为人支蝠蛾(Thitarodes renzhiensis),野生冬虫夏草-12为贡嘎蝠蛾(Thitarodes gonggaensis),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及野生冬虫夏草的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后,相似度达99%以上,比对结果显示20批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和26批野生冬虫夏草的虫菌均为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Ophiocordyceps sinensis和Cordyceps sinensis为同物异名。结论:20批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的虫体及虫菌来源与26批野生冬虫夏草的虫体及虫菌来源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描述: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和幼虫尸体的干燥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 内部转录间隔区(ITS)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CO Ⅰ)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DNA条形码
原文传递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重楼药材疑似伪品基原鉴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杰 过立农 +3 位作者 马双成 高妍 郑健 王俊丽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37-1442,共6页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重楼药材疑似伪品的基原。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重楼的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进行扩增;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以及利用建树法推断重楼药材疑似伪品的基原。结果:重楼药材疑似伪品...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重楼药材疑似伪品的基原。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重楼的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进行扩增;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以及利用建树法推断重楼药材疑似伪品的基原。结果:重楼药材疑似伪品经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为狭叶重楼(变种)和黑籽重楼(原变种),一致率均达到99%;通过与前期研究的重楼ITS2序列进行NJ聚类分析,可以判定待鉴定样品的基原与西藏延龄草较为接近;通过将重楼药材疑似伪品与收集的吉林延龄草标本、西藏延龄草标本、宽瓣重楼标本、华重楼标本的ITS2序列进行NJ聚类分析,推断重楼药材疑似伪品的基原为吉林延龄草。结论:确定重楼药材疑似伪品为非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物种,并推断其基原为吉林延龄草,通过DNA条形码技术为鉴别药材正伪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 基原鉴定 植物鉴别 DNA条形码技术
原文传递
蒙药材草乌叶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谦 王维宁 +3 位作者 过立农 刘杰 郑健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4-1052,共9页
目的:建立草乌叶与其易混品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草乌叶及9种混伪品的候选序列(ITS、ITS2、matK、rbcL、psbA-trnH)进行扩增,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效率和测序成功率,并进行种内、种间遗传变异分析和barcoding ga... 目的:建立草乌叶与其易混品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草乌叶及9种混伪品的候选序列(ITS、ITS2、matK、rbcL、psbA-trnH)进行扩增,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效率和测序成功率,并进行种内、种间遗传变异分析和barcoding gap分析。结果:ITS和ITS2序列GC含量较高,种间变异明显大于种内变异,根据barcoding gap图显示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重叠较小,适合物种的区分,基于K2P距离进行聚类分析,ITS序列呈现较好的单系性。结论:ITS序列可应用于蒙药材草乌叶与其混伪品的鉴定,为民族药鉴定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药 蒙药 草乌叶 混伪品 基因检测 DNA条形码 分子鉴定 物种鉴定 基原鉴定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ITS序列
原文传递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制草乌疑似伪品基原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杰 过立农 +3 位作者 马双成 高妍 郑健 王俊丽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6-252,共7页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制草乌疑似伪品的基原。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建库样品及制草乌药材的ITS2序列进行扩增;对建库样品进行N-J聚类和变异位点分析,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以及通过与建库样品进行比对推断... 目的: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制草乌疑似伪品的基原。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建库样品及制草乌药材的ITS2序列进行扩增;对建库样品进行N-J聚类和变异位点分析,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以及通过与建库样品进行比对推断制草乌药材疑似伪品的基原。结果:制草乌药材疑似伪品经Blast比对,结果显示能比对到多个种,且一致率均达到100%;建库样品ITS2序列进行N-J聚类和变异位点分析,结果均显示乌头与北乌头不能区分,其余建库样品均可区分;通过将5.8S与28S区间位点准确的56条制草乌药材疑似伪品的ITS2序列与建库样品的ITS2序列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其中2条序列与康定乌头完全一致,18条序列与准噶尔乌头完全一致,6条序列与甘青乌头完全一致,剩余30条序列与乌头、北乌头序列一致。结论:鉴定结果显示,市场制草乌药材存在掺伪及全伪现象,混伪品有康定乌头、甘青乌头、准噶尔乌头,其中准噶尔乌头为主要混伪品,此研究为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制草乌正伪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草乌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 基原鉴定 植物鉴别 DNA条形码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ITS2序列的紫草PCR-RFLP鉴别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谦 刘杰 +2 位作者 过立农 郑健 马双成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11-1617,共7页
目的:通过对市面大量流通的非中国药典收载紫草基原的所谓紫草进行分析,建立紫草正品与非中国药典品的鉴别方法。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紫草的ITS2序列进行扩增,通过与Gen 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确定非中国药典品的科属;利... 目的:通过对市面大量流通的非中国药典收载紫草基原的所谓紫草进行分析,建立紫草正品与非中国药典品的鉴别方法。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紫草的ITS2序列进行扩增,通过与Gen 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确定非中国药典品的科属;利用距离法和建树法比较非中国药典品与软紫草属、滇紫草属、紫草属的亲缘关系;利用限制性内切酶AluⅠ酶切PCR产物,将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紫外成像。结果:非中国药典品经Blast比对为软紫草属;非中国药典品与软紫草属新疆紫草平均遗传距离为0.071,均小于与紫草属和滇紫草属的平均遗传距离,通过建立Neighbor-Joining(N-J)树聚类分析,非中国药典品与软紫草属新疆紫草和黄花软紫草明显区分,并与滇紫草属和紫草属均具有良好的单系性。正品紫草能被限制性内切酶AluⅠ酶切为两条条带,非中国药典品不能被酶切。结论:市场流通大量紫草非中国药典收载的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Johnst.)和内蒙紫草(Arnebia guttata Bunge),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法可鉴别紫草正品与非中国药典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中药基原鉴定分析 中药材伪品鉴定 中药材分子鉴定方法
原文传递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y of Thuja L. (Cupressaceae), an Eastern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Disjunct Genus 被引量:12
20
作者 Jian-HuaLI Qiao-PingX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651-659,共9页
In order to develop better insights into biogeographic patterns of eastern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disjunct plant genera,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nr DNA ITS) region were used t... In order to develop better insights into biogeographic patterns of eastern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disjunct plant genera,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nr DNA ITS) region were used to estimat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of Thuja L. (Cupressaceae) and infer its biogeography based on the phylogeny. According to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two clades were recognized. The first clade included Thuja plicata D. Don (western North America) and T. koraiensis Nakai (northeastern Asia), and the second one contained T. occidentalis(Gord.) Carr. (Japan). The ancestral area of Thuja was inferred to be eastern Asia, and two dispersal event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modern distribution of Thuja in North America. Both the North Atlantic land bridge and Bering land bridge were possible routes for the migration of ancestral populations to North Amer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EOGRAPHY CUPRESSACEAE Thuja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PHYLOGEN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