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scovery of aeschnidiid nymphs (Aeschnidiidae, Odonata, Insecta)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Junfeng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1期1031-1038,共8页
Aeschnidiid nymphs are here first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b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deduced. The nymphs known from China, Mongolia, Russia and Brazil and arranged in the... Aeschnidiid nymphs are here first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and its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b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deduced. The nymphs known from China, Mongolia, Russia and Brazil and arranged in the family Aeschnidiidae are, in fact, unrelated to this group. All the known five Chinese species in four genera which were erected based on fossil nymphs and placed in the family Gomphidae may be transferred in Aeschnidiidae and merged into one alone, the Sinaeschnidia cancellosa. It is a geographically widespread species from the 'Jehol biota' of East Asia and appeared in the latest Late Jurassic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hol BIOTA Aeschnidiidae DRAGONFLY nymphs.
原文传递
Bemisia tabaci (Hemiptera: Aleyrodidae) nymphal feeding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eaves 被引量:1
2
作者 CHANG-CHI CHU DENNIS A. MARGOSAN +2 位作者 JAMES S. BUCKNER THOMAS P. FREEMAN THOMAS J. HENNEBERRY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75-381,共7页
We used brightfield electron microscopy (BEM),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y (DIC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 We used brightfield electron microscopy (BEM),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y (DIC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to investigate the stylet pathways of Bemisia tabaci during nymphal feeding behavior in cotton leaves beginning with penetration of the abaxial leaf surface and ending with stylets in sieve tubes in phloem tissues. Most nymphal stylets within salivary sheaths penetrating leaf tissues made complex turns and developed more than one salivary sheath branch before ending in sieve tubes.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of the salivary sheaths and their routes between and through leaf cells are described during the present study. Results showed the presence of the stylet within the sieve tubes. B. tabaci nymphs may remove stylets and feed in different sieve tubes. Ten short movies showing the progression of the stylet penetrations from adaxial surface to the sieve tubes are attached to Figures 8-15. The report and movies can be viewed from the internet. Download the movies to a local drive in your computer first for fast upload. The movies are posted on the website http://www.ars.usda.gov/Services/docs.htm?docid=14629. The movies can be used as a teaching aid in biology cla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misia tabaci microscopy nymphS FEEDING stylet sheath stylet
原文传递
3种杀虫剂对花蓟马卵和若虫的致死效果评估
3
作者 田厚军 余芸 +3 位作者 陈艺欣 林硕 杨锟 陈勇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8期48-54,共7页
为进一步寻找防控农作物重要害虫花蓟马的高效杀虫剂,延缓花蓟马种群抗药性,提高杀虫剂防治效果。通过测定3种化学杀虫剂(30%呋虫胺悬浮剂、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处理辣椒植株后对花蓟马... 为进一步寻找防控农作物重要害虫花蓟马的高效杀虫剂,延缓花蓟马种群抗药性,提高杀虫剂防治效果。通过测定3种化学杀虫剂(30%呋虫胺悬浮剂、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处理辣椒植株后对花蓟马卵和若虫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辣椒施药3 d处理和施药5 d处理后,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处理组卵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30%呋虫胺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处理组,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处理组无一龄若虫孵出,其孵化率显著低于30%呋虫胺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处理组。辣椒叶片花蓟马一龄若虫接入杀虫剂5 d处理后第1 d,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处理组一龄若虫死亡率为17.78%,显著低于30%呋虫胺(31.11%)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31.1%)处理组;处理后第2 d和第3 d,3种杀虫剂处理组累积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组,但3种杀虫剂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除清水对照外,3种杀虫剂处理后的花蓟马卵和若虫均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至二龄若虫阶段死亡。30%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对花蓟马卵的致死效果最好,30%呋虫胺悬浮剂和14%螺虫乙酯·呋虫胺悬浮剂对花蓟马若虫的致死效果更好。研究明确了不同杀虫剂在花蓟马卵和若虫发育阶段的致死效果,以期减少蓟马幼虫和成虫取食阶段造成的农作物损失,为农作物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卵孵化率 若虫 死亡率 杀虫剂
下载PDF
益蝽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4
作者 田旭 李金梦 +4 位作者 史彩华 汪汉成 高贵 孙智荣 李文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1,170,共7页
本文采用体视镜对益蝽Picromerus lewisi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益蝽卵粒为圆形或卵圆形,卵块呈长方形,卵壳表面具金属光泽,呈金黄色,假卵盖圆形,破卵器三角状,在假卵盖的外域成一环。1~2龄若虫暗红色,无翅芽;3龄若虫黑... 本文采用体视镜对益蝽Picromerus lewisi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益蝽卵粒为圆形或卵圆形,卵块呈长方形,卵壳表面具金属光泽,呈金黄色,假卵盖圆形,破卵器三角状,在假卵盖的外域成一环。1~2龄若虫暗红色,无翅芽;3龄若虫黑色,4龄若虫浅褐色;5龄若虫淡土黄色,翅芽黑褐色。成虫体黑褐色,前翅革片端半部及膜片基部淡黄色或黄白色;小盾片上部的粗刺顶端呈二分叉状;腹部气门淡黄褐色;足黑色,多细毛。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似卵圆形;雌成虫腹下第3~6节中央有4个黑斑,初呈小黑点,渐大至宝塔状大黑斑,雄成虫腹下第3~6节中央有4个黑斑,初呈小三角,渐大至摇铃状大黑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蝽 若虫 成虫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洛神赋图》中的双鱼神兽考辨
5
作者 潘飚 纪华传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143,共7页
“摩竭”作为佛教异兽,随着印度佛教的东传而传入中国,长久以来摩竭纹学术界将《洛神赋图》中的双鱼神兽当成文鱼,并认为这两只文鱼的形象其实就是摩竭。但不管是从文献考察的进路,还是从图像考察的进路来看,摩竭与双鱼神兽都绝非同一... “摩竭”作为佛教异兽,随着印度佛教的东传而传入中国,长久以来摩竭纹学术界将《洛神赋图》中的双鱼神兽当成文鱼,并认为这两只文鱼的形象其实就是摩竭。但不管是从文献考察的进路,还是从图像考察的进路来看,摩竭与双鱼神兽都绝非同一物种。同时,双鱼神兽也与“文鱼”的形象存在巨大差异,根据“鲸鲵踊而夹毂”等描绘可以断定双鱼神兽实为“鲸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竭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双鱼神兽 鲸鲵 神话传说
下载PDF
5种常用农药对东亚小花蝽生长的影响
6
作者 刘馨桧 郭梅燕 +4 位作者 李洪亮 李前进 侯国望 李青燕 李成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133-136,166,共5页
[目的]了解农药对东亚小花蝽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渍法,用5种常用农药分别处理东亚小花蝽卵。[结果]2%苦参碱水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30%噁霉灵水剂处理后的东亚小花蝽的卵,可以正常孵化、生长;10%虫螨腈悬浮剂处理后的东亚小... [目的]了解农药对东亚小花蝽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渍法,用5种常用农药分别处理东亚小花蝽卵。[结果]2%苦参碱水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和30%噁霉灵水剂处理后的东亚小花蝽的卵,可以正常孵化、生长;10%虫螨腈悬浮剂处理后的东亚小花蝽的卵,虽然可以正常孵化,但孵化后48 h若虫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20%呋虫胺可溶粒剂处理后的东亚小花蝽的卵,孵化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和其他处理(P<0.05),卵孵化后48 h若虫存活率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田间释放东亚小花蝽期间,要严格控制虫螨腈和呋虫胺的喷施,以免对其生长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东亚小花蝽 孵化率 5龄若虫获得率 成虫获得率
下载PDF
淡紫拟青霉和球孢白僵菌对番茄烟粉虱若虫的毒力评价
7
作者 郝轩卉 刘守柱 《蔬菜》 2024年第12期46-51,共6页
为探究淡紫拟青霉和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选用市面上常见的淡紫拟青霉和球孢白僵菌粉剂,以噻虫嗪作为对照药剂,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种生防菌对番茄叶片上烟粉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各浓度均不能有效抑制烟粉虱... 为探究淡紫拟青霉和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若虫的防治效果,选用市面上常见的淡紫拟青霉和球孢白僵菌粉剂,以噻虫嗪作为对照药剂,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种生防菌对番茄叶片上烟粉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各浓度均不能有效抑制烟粉虱若虫的羽化,若虫羽化率高,显示对烟粉虱若虫无致病力;药后1~3 d球孢白僵菌各浓度亦不能有效抑制烟粉虱若虫羽化,但4~5 d后用1×10^(9)个孢子/mL处理的烟粉虱若虫羽化率明显降低,若虫死亡且虫体体表生长出明显的白色菌丝,显示出明显的致病力;药后5 d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若虫表现出明显的致死效果,防治效果为58.85%,LC_(50)为7.72×10^(8)个孢子/mL。经方差分析,球孢白僵菌与对照药剂噻虫嗪药效相当。综上,淡紫拟青霉不能用于烟粉虱若虫的防治,球孢白僵菌可以用于烟粉虱若虫的防治,但需要较高的剂量,适宜的浓度为≥1×10^(9)个孢子/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紫拟青霉 球孢白僵菌 烟粉虱 若虫 毒力 防治效果 番茄
下载PDF
《洛神赋图》的色彩意境表达
8
作者 徐栎阳 《色彩》 2024年第6期58-60,共3页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画典范之一,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学理论,通过分段解读《洛神赋图》的场景画面,对其色彩运用及意境营造... 《洛神赋图》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备受推崇的人物画典范之一,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学理论,通过分段解读《洛神赋图》的场景画面,对其色彩运用及意境营造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探究中国传统人物画艺术的精髓与魅力,为当代叙事性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神赋图》 色彩 意境
下载PDF
饲养条件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的影响
9
作者 黄静怡 郑凯迪 +3 位作者 谯佳佳 邱曼 韩香 冯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641-646,共6页
蜻蜓是一类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昆虫资源,为了实现蜻蜓的室内大批量饲养,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了饲养密度、水质、食物以及有无依附物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率和开始死亡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饲养条件会加速锥腹蜻稚虫死亡,2只... 蜻蜓是一类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昆虫资源,为了实现蜻蜓的室内大批量饲养,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了饲养密度、水质、食物以及有无依附物对锥腹蜻稚虫存活率和开始死亡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饲养条件会加速锥腹蜻稚虫死亡,2只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4只组和8只组,8只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显著早于4只组。每天换水组稚虫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隔天换水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显著晚于隔天换水组。饲喂红虫能够减少锥腹蜻稚虫死亡,饲喂红虫组稚虫开始死亡时间均显著晚于饲喂蚊子组;饲养密度为8只时,饲喂红虫的稚虫存活率显著高于饲喂蚊子。放入依附物并不显著影响锥腹蜻稚虫的存活。表明饲养密度、水质、食物对锥腹蜻低龄稚虫的存活存在显著影响,锥腹蜻低龄稚虫的最佳饲养条件为:2只为一组,每天换水,用红虫作为食物。本研究结果将为锥腹蜻以及其他蜻蜓的人工饲养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腹蜻 稚虫 密度 水质 食物 存活
下载PDF
Study on Larval Diapause Development of Kermes Quercus (Linnaeus) (Hemiptera: Kermesidae) in Warsaw, Poland
10
作者 Elzbieta Podsiadto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1年第4期279-281,共3页
This research presents new information on the biology ofKermes quercus (L.).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2009 in the city of Warsaw and surroundings (Poland). Material was collected on Quet;cus robur L. betwe... This research presents new information on the biology ofKermes quercus (L.).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2009 in the city of Warsaw and surroundings (Poland). Material was collected on Quet;cus robur L. between the end of January until the beginning of November. The sampling each month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en-day periods: I - from the 1st till 10th day of the month, II - from ! lth till 20th day of the month, and Ill - from 21st till 30th day of the month. The material was sampled at least once in each period. All live specimens of K. quercus were picked off and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were identified. The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almost exclusively lst-instar nymphs occurred during the winter and they remained in this stage throughout the spring and summer until the last third of August. The process of moulting from 1st instar to 2nd instars started in the last third of August and lasted about 2 weeks. In autumn the 2nd-instars nymphs entered the winter diapaus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under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of Poland, Kermes quercus L. is not a univoltine species. Each generation probably develops through two years - in the first year overwintering as the lst-instar nymphs and in the second year as the 2nd-instar nymp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IPTERA Kermesidae Kermes quercus (Linnaeus) winter-diapause I st-instar nymphs 2nd-instar nymphs.
下载PDF
新疆葡萄斑叶蝉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德英 许克田 +2 位作者 王惠卿 羌松 古丽斯亚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1-433,共3页
室内饲养观察表明 ,5月 1日从吐鲁番地区田间采集的葡萄斑叶蝉ZyginaapicalisNawa越冬代成虫存活时间长 ,室内饲养仍然可存活 45d以上 ;在适宜温度下 ,单雌繁殖后代 5 0~ 60头 ;在 1 9~ 3 1℃ 5个温度处理中 ,若虫发育历期在 1 2 6~... 室内饲养观察表明 ,5月 1日从吐鲁番地区田间采集的葡萄斑叶蝉ZyginaapicalisNawa越冬代成虫存活时间长 ,室内饲养仍然可存活 45d以上 ;在适宜温度下 ,单雌繁殖后代 5 0~ 60头 ;在 1 9~ 3 1℃ 5个温度处理中 ,若虫发育历期在 1 2 6~ 2 1 1d之间 ;2 2~ 2 8℃是发育的适温范围 ,以 2 8℃为最佳发育温度。若虫发育起点温度为 5 2 ,有效积温为 3 0 7 1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斑叶蝉 若虫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新疆 同翅目 叶蝉科
下载PDF
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绿盲蝽若虫人工饲料配方 被引量:12
12
作者 宋国晶 李国平 +2 位作者 封洪强 李海平 邱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99,107,共5页
采用10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绿盲蝽若虫总历期的人工饲料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小麦胚>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卵黄>利马豆粉>蜂蜜水>蔗糖>大豆粉;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 采用10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绿盲蝽若虫总历期的人工饲料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小麦胚>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卵黄>利马豆粉>蜂蜜水>蔗糖>大豆粉;影响绿盲蝽若虫存活率的因子顺序为:鸡蛋>啤酒酵母>利马豆粉>大豆卵磷脂、复合维生素>大豆粉>蔗糖>蜂蜜水>小麦胚>卵黄。综合两种结果,优选出绿盲蝽若虫人工饲料配方,其成分如下:蔗糖2.8 g、啤酒酵母粉0.25 g、50%蜂蜜水2.5 g、鸡蛋22.5 g、小麦胚10 g、利马豆粉30 g、大豆粉2.5 g、卵黄30 g、大豆卵磷脂1.5 g、复合维生素1.2 g、水164 g。此优化配方饲养绿盲蝽若虫存活率为80.57%,与四季豆饲养的若虫存活率71.13%没有显著差异;若虫总历期为11.80 d,较四季豆饲养的总历期10.4 d延长约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若虫 人工饲料 正交试验 关键因子
下载PDF
9种农林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的区分 被引量:6
13
作者 崔新仪 李宁 +2 位作者 李向永 胡奇 卜文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
对9种主要为害果树、林木、蔬菜、稻麦、烟草、药草等植物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区分进行了研究,各种类的1~5龄若虫及成虫标本均通过田间采集和室内饲养方法获取。通过对不同种类若虫进行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提供了3~5龄若虫... 对9种主要为害果树、林木、蔬菜、稻麦、烟草、药草等植物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区分进行了研究,各种类的1~5龄若虫及成虫标本均通过田间采集和室内饲养方法获取。通过对不同种类若虫进行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提供了3~5龄若虫间的鉴别特征。9种有害蝽象分别为:华麦蝽Aelia nasuta Wagner、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麻皮蝽Erthesina fullo(Thunberg)、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copoli)、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二星蝽Stollia guttiger(Thunberg)、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 elegans(Distant)、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Linnae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蝽类 龄期 若虫 形态
下载PDF
雅氏山蝉若虫在土壤中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丙寅 康克功 +2 位作者 亢菊侠 张中社 曹录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0,共2页
在同一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4块标准地,进行雅氏山蝉若虫分布的研究。通过对垂直、水平及不同方位上土壤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雅氏山蝉若虫在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水平距离和不同方位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块标准地的垂直、水平和不同方位... 在同一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4块标准地,进行雅氏山蝉若虫分布的研究。通过对垂直、水平及不同方位上土壤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雅氏山蝉若虫在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水平距离和不同方位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4块标准地的垂直、水平和不同方位上的分布变化差异均不显著;若虫在土壤中分布表现为"聚表性"和"离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氏山蝉 若虫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哒螨灵、吡蚜酮对B型烟粉虱的毒力测定和药效试验 被引量:9
15
作者 任学祥 王开运 +1 位作者 王杰 段海明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72-76,共5页
采用闪烁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哒螨灵等药剂对B型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杀螨剂哒螨灵对烟粉虱成虫有优异的触杀毒力,LC50为0.9517 mg/L,毒力效果好于阿维菌素,吡虫啉、灭多威、毒死蜱等防治烟粉虱的常用药剂作用... 采用闪烁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分别测定了哒螨灵等药剂对B型烟粉虱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杀螨剂哒螨灵对烟粉虱成虫有优异的触杀毒力,LC50为0.9517 mg/L,毒力效果好于阿维菌素,吡虫啉、灭多威、毒死蜱等防治烟粉虱的常用药剂作用效果已不理想;若虫毒力效果显示吡蚜酮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毒力效果最佳,LC50为0.9571 mg/L,新烟碱类杀虫剂效果好于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但均明显低于吡蚜酮;以哒螨灵与吡蚜酮的混配制剂模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其对B型烟粉虱有好的防效,是防治烟粉虱的良好替代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哒螨灵 吡蚜酮 烟粉虱成虫 若虫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下载PDF
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礼凤 徐冉 +1 位作者 王彩洁 张贵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对烟粉虱若虫在22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植株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的总体分布集中在中上部,占总数的83.1%,中部与上部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上烟粉虱若虫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 对烟粉虱若虫在22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植株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的总体分布集中在中上部,占总数的83.1%,中部与上部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上烟粉虱若虫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上部,上4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7.7%;无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中上部,第11叶至第16叶上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3.1%;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中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39.6%,上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41.4%。由此可以看出,化学防治烟粉虱的重点部位是大豆植株的中上部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若虫 夏大豆 植株 分布
下载PDF
樟颈曼盲蝽的生活史、生物学习性及若虫的形态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振 张万娜 +5 位作者 丁英娜 李成德 张岳峰 冯琛 吴广超 王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研究了上海市水源涵养林内樟颈曼盲蝽(Mansoniella cinnamomi(Zheng et Liu,1992))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以及若虫的龄期划分和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依据樟颈曼盲蝽若虫头宽值频次和形态特征,其若虫共分5龄,1~5龄若虫的头宽值分别为(0.... 研究了上海市水源涵养林内樟颈曼盲蝽(Mansoniella cinnamomi(Zheng et Liu,1992))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以及若虫的龄期划分和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依据樟颈曼盲蝽若虫头宽值频次和形态特征,其若虫共分5龄,1~5龄若虫的头宽值分别为(0.23±0.03)、(0.34±0.02)、(0.47±0.03)、(0.57±0.02)、(0.68±0.03)mm,并详细描述了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该虫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叶柄、叶主脉及嫩梢皮层内越冬,具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确定了樟颈曼盲蝽各世代的发生历期,编制了其在上海地区的生活史表,详细观察记录了成虫的羽化、交尾、产卵等习性和若虫的活动、取食及脱皮等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颈曼盲蝽 若虫 生活史 生物学习性
下载PDF
中华稻蝗若虫不同龄期酯酶的特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海花 杨美玲 +1 位作者 郭亚平 马恩波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6-339,共4页
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1~4龄若虫的酯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中华稻蝗的蛋白含量不同,随着龄期的增长,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但各龄期增长的比例不同,2龄到3龄若虫蛋白含量增长的比例最大.不同龄期酯酶... 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1~4龄若虫的酯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中华稻蝗的蛋白含量不同,随着龄期的增长,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但各龄期增长的比例不同,2龄到3龄若虫蛋白含量增长的比例最大.不同龄期酯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也不同,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随着龄期的增长,酯酶的总活力和比活力也随之增加,但在2龄到3龄期酯酶的活力增长最快.不同龄期酯酶动力学研究表明,不同龄期酯酶的Km值相近,无显著差异,Vmax值随着龄期的增长逐渐增大,这表明中华稻蝗若虫不同龄期酯酶活性的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变异.中华稻蝗酯酶对3种底物亲和力的差异表明,α-NA是酯酶的最适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稻蝗 若虫 龄期 酯酶
下载PDF
田间常见8种有害蝽类若虫龄期的区分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向永 赵雪晴 +5 位作者 尹艳琼 谌爱东 卜文俊 焦克龙 李宁 胡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105,共6页
本文采集了田间常见的8种有害蝽类,华麦蝽(Aelia nasuta Wagner)、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inn.)]、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copoli)]、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二星... 本文采集了田间常见的8种有害蝽类,华麦蝽(Aelia nasuta Wagner)、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Linn.)]、菜蝽[Eurydema dominulus(Scopoli)]、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二星蝽[Stollia guttiger(Thunberg)]、红脊长蝽[Tropidothorax elegans(Distant)]和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Linn.)]。经过室内饲养获得其1~5龄若虫及成虫。通过对不同龄期若虫形态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确定了不同龄期若虫的鉴别特征,特别是低龄若虫的识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蝽类 龄期 若虫
下载PDF
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1
20
作者 谢化鹏 宋宝安 +5 位作者 金林红 周霞 曾松 胡德禹 陈卓 柏松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4-77,共4页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用孙云沛介绍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剂型的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复配制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悬浮... 在室内恒温条件下,采用稻苗浸渍法和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用孙云沛介绍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了不同剂型的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复配制剂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悬浮剂,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68mg/L,共毒系数为191.53;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2.08mg/L,其共毒系数为203.38。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二甲苯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80mg/L,共毒系数为178.76;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2.17mg/L,其共毒系数为194.94。当麻风树生物柴油作为2种药剂的复配制剂时,可提高混配制剂的增效作用,噻嗪酮和烯啶虫胺质量比4∶1的生物柴油乳油,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39mg/L,共毒系数为231.49;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得其LC50值为1.57mg/L,其共毒系数为32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嗪酮 烯啶虫胺 褐飞虱3龄若虫 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