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手写的赛博文字:“具身-物性”与后人类未来的降维存在
1
作者 李蕾蕾 张喻童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网络手写是目前年轻人比较热衷的文字书写方式,通过书写媒介和网络社交平台,能够方便地将手写文字的个性笔迹,与名家书法或基准字库的视觉美学融为一体,生成视觉“奇异性”的赛博文字、数字书法或文字数码物,带给网民参与的书写乐趣、... 网络手写是目前年轻人比较热衷的文字书写方式,通过书写媒介和网络社交平台,能够方便地将手写文字的个性笔迹,与名家书法或基准字库的视觉美学融为一体,生成视觉“奇异性”的赛博文字、数字书法或文字数码物,带给网民参与的书写乐趣、趣缘交往和文创商机。文章主要运用许煜分析一般“数码物”时引自于西蒙栋思考一般“技术物”时所采用的“数量级”概念和方法,结合“一起练字”网络手写平台的相关个案和经验材料,从书写文字与书写者身体的媒介关系及其演化历史出发,尝试建构融合“个体之物”与“环境之物”两种不同数量级之物的“具身-物性”阐释框架,从而较为细致地阐明网络手写文字如何以“模拟拼贴”和“数字生成”构成文字数码物的两种创作模式;同时分析网络手写平台如何由于未能有效解决网民手写文字的网络“可见性”所导致的社交贫困问题,提出可能的“争胜性”策略。文章将网络手写文字的探讨,定位在更普遍的人机交互和网络社交领域,强调正是作为模拟媒介的人类肉身和作为数字媒介的计算机网络及其算法之间不对等的数量级转导,实现了赛博文字及其网络交往,并将相关讨论扩展到更广泛的后人类未来可能以数字降维和图像交流为存在方式的媒介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手写 具身-物性 赛博文字 数量级 后人类
下载PDF
从拒斥物性到拥抱物性: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物品性分析
2
作者 李新铎 李国华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92-100,116,共10页
后现代主义艺术审美体系,一方面强调对于物性的拒斥,追求观念性与偶然性;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回归物性,强调对材料的使用。后现代主义对于物的复杂态度使得艺术与物性的关系在对立与统一中不断演进。同时,机械化大生产所带来的媒介爆炸,使... 后现代主义艺术审美体系,一方面强调对于物性的拒斥,追求观念性与偶然性;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回归物性,强调对材料的使用。后现代主义对于物的复杂态度使得艺术与物性的关系在对立与统一中不断演进。同时,机械化大生产所带来的媒介爆炸,使得物品开始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重新审视物品性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性 后现代主义 媒介 现代艺术
下载PDF
物、形式、在场性:论极少主义语境实践下的艺术物性批评
3
作者 刘一娴 《美育学刊》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1967年,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发表其对极少主义的“物性”批判,重构了后现代雕塑艺术与观者的关系,认为特定艺术场域的生成是决定一件艺术作品是否为物的先决条件。在维也纳美术史学派艺术史家阿洛伊斯·李格尔对19世纪末... 1967年,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发表其对极少主义的“物性”批判,重构了后现代雕塑艺术与观者的关系,认为特定艺术场域的生成是决定一件艺术作品是否为物的先决条件。在维也纳美术史学派艺术史家阿洛伊斯·李格尔对19世纪末现代文化的批判中,他亦从艺术媒介的质料特征出发,批评了将风格史等同于技艺进步论的理论模式。弗雷德与李格尔的物性批评着眼于艺术作品膜拜价值的消逝,将一件图像的制作视为可触、可感之物的生成过程。回到李格尔的文本,可以考察现代具身理论的源头,而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评,则代表了具身性概念在当代艺术批判中的一种辩证法式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距离 观者 具身 在场 物性
下载PDF
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以物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型 被引量:16
4
作者 陈佑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4,共9页
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种样态变化的背后则是以物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型。现代艺术的范式是拒绝物性的现代性分化,而后现代的范式则是融合物性的后现代性解分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其发生语境是现代主义,故而把... 从现代到后现代,艺术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这种样态变化的背后则是以物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型。现代艺术的范式是拒绝物性的现代性分化,而后现代的范式则是融合物性的后现代性解分化。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其发生语境是现代主义,故而把大量后现代艺术样式也"现代主义化"了。目前迫切需要从理论加以厘清,以理解和支持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后现代艺术 物性 范式
下载PDF
艺术与物性——对一个海德格尔引发的争论的考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汪正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0-176,共7页
海德格尔中后期提出了艺术与物性的关系问题,批评了特性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三种关于物的规定方式,认为创作是让某物作为一个被生产的东西而出现,作品把物因素置入敞开的领域中加以显现。海德格尔的思考奠基于... 海德格尔中后期提出了艺术与物性的关系问题,批评了特性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三种关于物的规定方式,认为创作是让某物作为一个被生产的东西而出现,作品把物因素置入敞开的领域中加以显现。海德格尔的思考奠基于其艺术存在论,体现了他对艺术是什么以及人是什么的思考,与20世纪艺术的走向相关联,进而成为当代美学以及艺术理论中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其他美学家或思想家大多不是沿着海德格尔本人的思路,而似乎是将其批评过的思路加以改造进行探讨,但是在反模仿论、反形而上学方面却与海氏异曲同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艺术 物性 质料 反形而上学
下载PDF
极少主义的意义表征与后现代主义批评话语的兴起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彦华 《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237-250,共14页
极少主义是诞生于战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一场艺术运动。它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但在极少主义初次登场的时候,艺术批评界却一度表现出失语,其中以格林伯格和迈克尔·弗雷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家对极少主... 极少主义是诞生于战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一场艺术运动。它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但在极少主义初次登场的时候,艺术批评界却一度表现出失语,其中以格林伯格和迈克尔·弗雷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家对极少主义进行了强烈的抨击。通过比较和分析现代主义和极少主义艺术的意义表征方式,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主义批评范式之所以在极少主义面前失语,原因在于两种艺术在意义表征层面的差异,即两者在表意形态和审美意义生成机制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用现代主义的批评范式来阐释极少主义自然就缺乏时效性和话语针对性。在某种程度上,极少主义的意义表征开启了艺术批评的转向,预示着现代主义批评范式的终结和后现代主义批评话语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少主义 物性 剧场性 意义表征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艺术中的“造物”逻辑——艺术史及哲学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高远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03-106,共4页
从文艺复兴以来现代艺术体制框架之下的艺术创造活动,起初是将之前服务于宗教或者其他功能性目的的物品经过重新组织与展示,将其变为"艺术",赋予其"艺术作品"的地位。这个过程演变至今,其背后的观念逻辑,从艺术家... 从文艺复兴以来现代艺术体制框架之下的艺术创造活动,起初是将之前服务于宗教或者其他功能性目的的物品经过重新组织与展示,将其变为"艺术",赋予其"艺术作品"的地位。这个过程演变至今,其背后的观念逻辑,从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职权的演变,到极少主义以及符号和再现理论,其实质并未脱离瓦萨里所奠定的集合了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叙事)与空间(博物馆)的体系。本文将视角对准晚期现代主义艺术中"物"的概念,尝试以一种艺术史和哲学视角审视晚期现代主义艺术尤其是极少主义艺术的创造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物性 瓦萨里 极少主义
下载PDF
“漂白”的心——论《潜鸟》中女主人公悲剧人生的心理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亚莹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5-57,共3页
《潜鸟》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我"——一个白人女孩的视角入手描写了梅蒂族女孩皮格特的悲剧人生。作者将借用弗兰茨·奥玛尔·法侬在他的论著《黑皮肤白面具》中的观点来分析梅蒂族女... 《潜鸟》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从"我"——一个白人女孩的视角入手描写了梅蒂族女孩皮格特的悲剧人生。作者将借用弗兰茨·奥玛尔·法侬在他的论著《黑皮肤白面具》中的观点来分析梅蒂族女孩皮格特是如何在心理上确立了一种与白种人之间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使她从心理上认同并从属于一种普适化了的白人的标准,扭曲了她的心灵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鸟》 弗兰茨·奥玛尔·法侬 客体感 第三者意识
下载PDF
达弥施艺术史论研究范式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佳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5,共7页
作为20世纪艺术史论研究的两大主导范式,审美论和文化政治论所导致的线性艺术史叙事和对艺术品物性层面的忽视是其理论缺憾。法国艺术史论家达弥施所建构的艺术史论研究范式,以法国科学史学派的思想为指导,超越了审美论和文化政治论的... 作为20世纪艺术史论研究的两大主导范式,审美论和文化政治论所导致的线性艺术史叙事和对艺术品物性层面的忽视是其理论缺憾。法国艺术史论家达弥施所建构的艺术史论研究范式,以法国科学史学派的思想为指导,超越了审美论和文化政治论的理论窠臼,揭橥了艺术史的断裂图景与物性,为当下艺术学研究提供一种必要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弥施 艺术史叙事 视觉考古 断裂 物性
下载PDF
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
10
作者 程旭阳 许远理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92-95,共4页
在自然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心理学成为科学中的一员,心理学同时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这种研究取向为主流心理学所采用,使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类意识带有明显的物理化和生物化的倾向。人类的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不仅有其生... 在自然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心理学成为科学中的一员,心理学同时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这种研究取向为主流心理学所采用,使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类意识带有明显的物理化和生物化的倾向。人类的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不仅有其生物性,还有其精神性和社会性。研究人类意识应注重事物的本性,而不是被先入为主的哲学思想所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心理学 心理学哲学 还原论 物性
下载PDF
“剧场性”何以介入极简艺术批评——从弗雷德到克劳斯
11
作者 刘白芊 《媒介批评》 2022年第1期331-340,共10页
1967年,迈克尔·弗雷德发表论文《艺术与物性》,批判极简雕塑过于凸显物性,追求剧场性,从而背叛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媒介自律性。1977年,罗莎琳·克劳斯利用著作《现代雕塑的变迁》为极简主义艺术辩护,她将“剧场性”溯源至现代主... 1967年,迈克尔·弗雷德发表论文《艺术与物性》,批判极简雕塑过于凸显物性,追求剧场性,从而背叛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媒介自律性。1977年,罗莎琳·克劳斯利用著作《现代雕塑的变迁》为极简主义艺术辩护,她将“剧场性”溯源至现代主义雕塑起始。弗雷德和克劳斯都利用“剧场性”介入极简主义艺术批评,发生互通与延伸。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态度和立场相左,前者批判,后者辩护。本文通过文本细读,认为弗雷德和克劳斯关于极简艺术态度的根本差异,在于批评立场与范式不同,折射出极简艺术批评的哲学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性 媒介 物性 弗雷德 克劳斯
下载PDF
物质性与个体化:网络热播纪录片中传统文化的话语机制及当代转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梁君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0-126,149,共8页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风味人间》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网络热播,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语境中,这类纪录片既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也引发了关于"贩卖乡愁""厚古薄今"的...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风味人间》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的网络热播,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语境中,这类纪录片既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也引发了关于"贩卖乡愁""厚古薄今"的反思。本文采取批判话语分析的方式,探讨了网络流行纪录片在视听层面的物质性和叙事层面的个体化这两个对于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述策略。基于此,传统文化经历了去语境化到再语境化的过程,成为当代青年观众群体自我认同和建构日常生活意义的方式,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一条特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互联网纪录片 批判话语分析 物质性 个体化
原文传递
由舞蹈身体解读物性及剧场性——以《工作》和《稻禾》的对照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维忆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2期37-43,共7页
林怀民和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是当代两位编舞大师。他们在艺术形式和美学上的差异都紧密地交汇于一个核心:舞蹈身体,具体而言即肢体运动对空间、时间的构形和赋义。文章以两人的代表作《工作》(... 林怀民和安娜·德瑞莎·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是当代两位编舞大师。他们在艺术形式和美学上的差异都紧密地交汇于一个核心:舞蹈身体,具体而言即肢体运动对空间、时间的构形和赋义。文章以两人的代表作《工作》(Work/Travail/Arbeid)与《稻禾》为例,将比较和分析的重点聚焦在姬尔美可和林怀民各自的编舞理念、方法所共同关涉的'身体—时空'问题。在作品对照的基础上,沿着舞蹈身体提示的思路,对晚期现代主义以来围绕物性、剧场性、主体等问题的论争加以批判整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简主义 舞蹈身体 物性 剧场性 展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