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il bank in fire flooding
1
作者 LI Qiu YI Leihao +5 位作者 TANG Junshi GUAN Wenlong JIANG Youwei ZHENG Haoran ZHOU Jiuning WANG Xiaoch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3期491-498,共8页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il bank, the definition of oil bank in the process of fire flooding and its quantitative indices were proposed; and a new one-dimensional positive dry-fire flood...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il bank, the definition of oil bank in the process of fire flooding and its quantitative indices were proposed; and a new one-dimensional positive dry-fire flooding model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teady flow theory of gas and liquid phases.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ere adopt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and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oil bank. The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oil bank to form were discussed.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e formation of the oil bank is controlled by 3 factors:(1) Oil bank would come into being within a certain temperature interval and above a critical value of temperature gradient(absolute value), with temperature too high or too low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 absolute value low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the oil bank couldn't form.(2) For fire flooding process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the viscosity of oil influences the width of oil bank and the speed at which oil bank forms; the lower the oil viscosity is, the wider the oil bank is and the faster the oil bank forms.(3) Oil saturation could affect the developing temperature and speed of oil bank. The favorable temperature at which oil bank develops gets lower and the accumulating speed of oil gets faster when the oil saturation is higher.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ith the model, the optimal combinations of reservoir conditions for forming oil bank during fire flooding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can be work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e FLOODING HEAVY oil oil bank flow model single FACTOR analysis controlling FACTOR ORTHOGONAL experiment
下载PDF
并联电容器组成套装置常见缺陷及诊断分析
2
作者 龚卓睿 《农村电气化》 2024年第6期49-51,68,共4页
并联电容器组成套装置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在电力网络中大量存在,起到改善电压质量、降低线损的作用,然而由于夏季负荷较大,频发故障,多数是由三相电压不平衡导致的保护跳闸。文章将例举几种常见的故障原因并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检修策略,为... 并联电容器组成套装置作为无功补偿装置在电力网络中大量存在,起到改善电压质量、降低线损的作用,然而由于夏季负荷较大,频发故障,多数是由三相电压不平衡导致的保护跳闸。文章将例举几种常见的故障原因并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检修策略,为运行中的电容器组成套装置的运维与检修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器组成套装置 漏油 电容击穿 放电线圈 绝缘支瓶
下载PDF
稠油注空气燃烧特征试验研究
3
作者 聂小斌 赵帅 +2 位作者 李明 许亮 李织宏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稠油油藏注空气过程中燃烧前缘的有效建立与稳定传播是影响火驱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以往室内燃烧试验中多孔介质渗透率通常高于1 D,导致更低渗透率下火驱过程中燃烧特征认识不清。针对该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压砂系统和燃烧管试验装置... 稠油油藏注空气过程中燃烧前缘的有效建立与稳定传播是影响火驱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以往室内燃烧试验中多孔介质渗透率通常高于1 D,导致更低渗透率下火驱过程中燃烧特征认识不清。针对该问题,采用自主研发的压砂系统和燃烧管试验装置研究了渗透率在300 mD下3种稠油火驱过程中温度场、压力场及产出气相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燃烧前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在300 mD下3种稠油均能被点燃,但通过一次点火难以实现稠油燃烧前缘持续稳定地向前传递;在稠油燃烧初期,油墙的形成使得空气难以注入,驱替压差波动剧烈,如何解决油墙的封堵效应,是稠油油藏火驱提高采收率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二次高温点火操作后,稠油能够复燃,但燃烧前缘仍难以稳定传播;在该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注燃料油辅助二次点火的方法以解决储层低效燃烧问题。该研究结果为稠油油藏火驱过程中稳定燃烧前缘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燃烧前缘 燃烧管 油墙
下载PDF
2023年国际油价回顾及2024年展望
4
作者 侯晖 张晨 《当代石油石化》 2023年第12期16-21,共6页
2023年,在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夏季欧佩克+大幅减产以及巴以冲突等因素影响下,布伦特油价先跌后涨再跌,并呈现高波动性,全年均价82美元/桶,同比下跌17%。展望2024年,预计全球经济低迷,石油供应充足,欧佩克+仍需控产保价,美联储将开启降... 2023年,在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夏季欧佩克+大幅减产以及巴以冲突等因素影响下,布伦特油价先跌后涨再跌,并呈现高波动性,全年均价82美元/桶,同比下跌17%。展望2024年,预计全球经济低迷,石油供应充足,欧佩克+仍需控产保价,美联储将开启降息周期,金融压力有所缓解。基准情景下,预计2024年布伦特原油均价为70~85美元/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油价 欧佩克+ 美联储 地缘政治
下载PDF
注蒸汽后稠油油藏火驱跟踪数值模拟技术——以新疆H1块火驱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27
5
作者 席长丰 关文龙 +7 位作者 蒋有伟 梁金中 周游 吴键 王晓春 程宏杰 黄继红 王波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5-721,共7页
以新疆H1块已实施3 a的火驱试验区为原型,通过与物理模拟结果、现场生产动态相互验证和调整,合理划分原油组分、确定火驱高温燃烧方程式、求取原油氧化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精确的火驱数值模拟基础模型。应用该模型对H1块火驱试验进行了跟... 以新疆H1块已实施3 a的火驱试验区为原型,通过与物理模拟结果、现场生产动态相互验证和调整,合理划分原油组分、确定火驱高温燃烧方程式、求取原油氧化动力学参数,建立了精确的火驱数值模拟基础模型。应用该模型对H1块火驱试验进行了跟踪模拟研究。研究表明:注蒸汽后形成的次生水体在燃烧初期大部分被烟道气驱替出来,只有小部分起到了有限湿烧的作用;火驱储集层从注气井到生产井依次为已燃区、火墙、结焦带、高温凝结带、油墙、剩余油区,比以往认识增加了高温凝结带;与原始油藏火驱过程不同,注蒸汽后的油藏火驱,存在着"先填坑、后成墙"的油墙构建、运移过程,油墙的形态与附近生产井动态密切相关。矿场试验表明,火驱跟踪数值模拟有效提升了火驱动态预测和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数值模拟 次生水体 油墙 高温凝结带
下载PDF
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形成油墙的动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锦梅 陈国 +1 位作者 历烨 马沫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66,共3页
目前关于聚合物驱油过程是否形成油墙可以根据产出液含水率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推断,也可以通过在物理模拟模型上直接动态监测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没有从理论上系统说明油墙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为了从理论上系统研究油墙的形成... 目前关于聚合物驱油过程是否形成油墙可以根据产出液含水率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推断,也可以通过在物理模拟模型上直接动态监测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没有从理论上系统说明油墙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为了从理论上系统研究油墙的形成,利用分流理论,在分流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形成油墙的动力学机理数学模型,根据聚合物驱油的基本规律,利用所建立的形成油墙动力学机理数学模型,证明了水驱过程含油饱和度表现出非增的现象,不会形成油墙;而在聚合物驱过程中,含油饱和度表现出增加的现象,有油墙形成。利用所建立的油墙形成动力学机理数学模型可以研究聚合物驱油过程油墙形成的时机,油墙规模大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聚合物驱油过程分子量和注入浓度的选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分流理论 油墙 动力学数学模型
下载PDF
利用CT技术研究重力稳定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21
7
作者 冷振鹏 吕伟峰 +3 位作者 马德胜 刘庆杰 严守国 李彤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0-345,共6页
重力稳定注气(GAGD)已被证明是一种低成本且能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笔者以80~200目石英砂混填制作的填砂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CT扫描测量三相流体饱和度技术,开展了高含水后期重力稳定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驱... 重力稳定注气(GAGD)已被证明是一种低成本且能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技术。笔者以80~200目石英砂混填制作的填砂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CT扫描测量三相流体饱和度技术,开展了高含水后期重力稳定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采用顶部垂直注气方式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7.45%以上。通过CT扫描测量流体饱和度方法可以观察到,由于气液之间的重力差异,注入气驱扫区域内的液体持续向下运移,致使之前水驱形成的残余油"聚并"而形成"富集带",随着注入气逐渐向底部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稳定注气 CT扫描 三相流体饱和度 提高采收率 油墙
下载PDF
稠油油藏注空气燃烧管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赵仁保 严伟 +4 位作者 孔垂显 秦军 史艳玲 魏易光 杨娇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3,共6页
针对新疆某油田J7井区稠油油藏条件,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研究了火驱过程中温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影响火驱的重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对高温燃烧前缘传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7井区稠油油藏... 针对新疆某油田J7井区稠油油藏条件,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研究了火驱过程中温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影响火驱的重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火驱过程中油墙形成对高温燃烧前缘传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J7井区稠油油藏原油在350℃且黏土存在条件下可实现点火及火线的推进;火线推进到燃烧管3/4处的采收率为60%;油墙的形成使得驱替压差增大,压降主要消耗在该段内,油墙的封堵效应,使得空气注入困难,燃烧变得不稳定。低渗稠油油藏火驱开发将面临2个难题:空气注入困难、火驱见效时间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发 就地燃烧 燃烧管 温度场 油墙 含油饱和度场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气驱“油墙”物理性质描述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高峰 秦积舜 +3 位作者 胡永乐 李实 尹莉娜 孙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9-35,共7页
搞清地层流体物理性质是科学管理油藏的重要前提,注气开发也不例外。基于简化实际气驱过程的"三步近似法"、物质平衡原理和相态基本原理等概念,将"差异化运移"和"加速凝析加积"两种气驱"油墙"... 搞清地层流体物理性质是科学管理油藏的重要前提,注气开发也不例外。基于简化实际气驱过程的"三步近似法"、物质平衡原理和相态基本原理等概念,将"差异化运移"和"加速凝析加积"两种气驱"油墙"形成机制与挥发油藏和凝析气藏开发实际经验和相态实验评价方法相结合,首次得到见气见效阶段"油墙"的溶解气油比、泡点压力、密度、地下黏度和体积系数等关键物性参数计算方法。用于国内多个二氧化碳驱开发试验项目呈现了很好的适应性,发现混相/近混相CO_2驱"油墙"泡点压力比原状地层油的泡点压力约高4.0~6.0 MPa,溶解气油比要比地层原油升高40~60 m^3/m^3;为注气开发油藏见气见效后油墙集中采出阶段生产井工作制度确定和采油工艺优化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气驱 油墙 物理性质 描述方法
下载PDF
聚合物驱原油富集聚并理论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国 邵振波 韩培慧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7-131,共5页
为了深入认识聚合物驱油机理,优化聚合物驱油参数,利用分流理论建立了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基于原油和聚合物溶液作用机理、运移规律的认识,从理论上揭示了油藏中有聚合物驱替液的前缘原油富集聚... 为了深入认识聚合物驱油机理,优化聚合物驱油参数,利用分流理论建立了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基于原油和聚合物溶液作用机理、运移规律的认识,从理论上揭示了油藏中有聚合物驱替液的前缘原油富集聚并过程的存在,随着原油不断的富集聚并,油藏中会形成油墙。根据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性,利用建立的模型研究聚合物驱过程原油富集聚并的影响因素:聚合物溶液前缘的质量浓度梯度、聚合物黏度-质量浓度关系、聚合物溶液弹性和聚合物引起的水相相对渗透率下降。结果表明,高相对分子质量、高质量浓度聚合物驱具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为聚合物驱油过程相对分子质量和注入质量浓度的选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分流理论 原油富集聚并 油墙 动力学数学模型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气驱“油墙”几何形态描述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高峰 张云海 +1 位作者 郑国臣 汪艳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22-26,64,共6页
在界定气驱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高压注气"油墙"形成过程。将气驱"油墙"形成机制概括为"差异化运移"和"加速凝析加积";并首次区分出控制气驱见效高峰期生产效果的"先导性显式油墙"和&... 在界定气驱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高压注气"油墙"形成过程。将气驱"油墙"形成机制概括为"差异化运移"和"加速凝析加积";并首次区分出控制气驱见效高峰期生产效果的"先导性显式油墙"和"伴随性隐式油墙"两种类型。基于简化实际气驱过程的"三步近似法"、物质平衡原理和低渗透油藏气驱增产倍数等概念,给出了见气见效时单井组内"先导性显式油墙"的形态、宽度、高度、面积、周长、体积等几何产状要素的定义和描述方法。进一步提出"油墙集中采出体积"和"油墙集中采出时间"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见效高峰期持续时间估算和气驱开发阶段定量划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注气开发方案编制提供了必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驱油墙 成因与类型 差异化运移 加速凝析加积 几何形态 描述方法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混相气驱生产气油比预测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高峰 姚杰 +2 位作者 王昊 余光明 罗文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14-18,24,共6页
生产气油比是气驱油藏开发设计的一项关键指标。在明确气驱全生命周期产出气具有5种来源基础上,提出了与3个开发阶段相匹配的低渗透油藏气驱生产气油比预测公式。从注气到见气前阶段生产气油比主要受油藏流体初始溶解气油比控制,给出了... 生产气油比是气驱油藏开发设计的一项关键指标。在明确气驱全生命周期产出气具有5种来源基础上,提出了与3个开发阶段相匹配的低渗透油藏气驱生产气油比预测公式。从注气到见气前阶段生产气油比主要受油藏流体初始溶解气油比控制,给出了水溶气等效气油比确定方法;从见气到气窜前阶段的生产气油比主要受气驱“油墙”的溶气能力影响,可借鉴低渗透油藏气驱“油墙”物理性质描述系统方法确定气驱“油墙”溶解气油比;气窜后阶段的生产气油比变化情况由游离气形成的气油比决定,其预测基于“采出液腾出的空间被注入气和水充满”朴素认识,联合应用油气渗流分流方程、Corey模型和Stone方程、低渗透油藏气驱增产倍数,以及交替注入的水气段塞比等概念进行计算。“3段式”气驱生产气油比预测油藏工程方法得到了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矿场试验的验证,可用于注气开发方案设计,采油工艺优化或注气埋存潜力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混相驱 生产气油比 溶解气 游离气 油墙 分流方程 气驱增产倍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萤石矿和礁滩相油藏耦合关系与成矿模式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刚 郑荣才 +4 位作者 罗平 张兴阳 刘伟 宋金民 饶红娟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6,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巴楚-柯坪野外露头区和塔中井区奥陶系萤石矿体呈串珠状或沿裂缝呈条带状分布,通过露头岩心、钻井岩心、普通薄片、电子探针、X衍射、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萤石矿及其围岩和油藏进行详细... 塔里木盆地巴楚-柯坪野外露头区和塔中井区奥陶系萤石矿体呈串珠状或沿裂缝呈条带状分布,通过露头岩心、钻井岩心、普通薄片、电子探针、X衍射、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和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萤石矿及其围岩和油藏进行详细研究,探讨萤石矿和礁滩相油藏耦合关系与成矿模式。萤石矿体富集在礁、滩相灰岩为基岩的与断层相关的部分岩溶洞穴中,和萤石一起共生的矿物还有方解石、重晶石、硬石膏、石英及黑色沥青,萤石中含丰富的液态、气态烃包裹体、固态沥青包裹体和柱条状石膏子晶;萤石的K/Rb和Sr/Ba比值远小于正常海水值,富铕及轻稀土元素而贫重稀土元素,其礁滩相围岩碳、氧同位素具越靠近萤石脉体δ13 C和δ18 O值负偏移越明显特征,萤石相对其围岩具有更高的87Sr/86Sr比值。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萤石矿属于"被动型"密西西比层控矿床,成矿机理为礁滩型"油气藏"转化为"矿捕"作用,具先成藏后成矿、多期成藏多期成矿特点,成矿流体具有盆地油田卤水和深循环大气淡水双重特征的后期低温热液成因性质,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寒武统下部黑色硅质岩及磷块岩,不整合面和断层是热液流体及成矿流体运移通道,生物礁滩和区域断层对萤石矿或油藏具有极其重要的"层、相、位"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滩 油藏 萤石矿 层控矿床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混相驱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高峰 杨铁军 +1 位作者 郑雄杰 汪艳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209-215,共7页
水气交替(WAG)注入是改善气驱开发效果最经济有效的做法,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SSRWAG)是注气驱油开发设计的重要参数。但现有研究方法和结果在普遍性、个性化和效率方面仍有不足。以水气交替注入单周期为考察对象,从扩大注入气波及体积... 水气交替(WAG)注入是改善气驱开发效果最经济有效的做法,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SSRWAG)是注气驱油开发设计的重要参数。但现有研究方法和结果在普遍性、个性化和效率方面仍有不足。以水气交替注入单周期为考察对象,从扩大注入气波及体积角度得到低渗透油藏水气段塞比下限;从保持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角度得到水气段塞比上限和水段塞连续注入时间上限;通过引入主流管突进系数概念,结合混相气驱油墙描述方法,根据达西定律推导出单WAG周期内气段塞连续注入时间上限;并给出水气段塞比约束下的气段塞连续注入时间;首次得到水气段塞比油藏工程计算数学模型。本文研究发现:水气段塞比合理区间受控于水和气的波及系数以及单WAG周期内水气段塞连续注入期间的注采比;一般低渗透油藏在油墙集中采出阶段中后期水、气段塞均需采用时间序列上的锥形段塞组合。研究成果对注气开发方案编制和气驱生产调整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混相驱 水气交替段塞比 波及系数 驱油效率 地层压力 油墙 气窜
下载PDF
应用核磁共振成像(NMRI)技术研究复合剂驱油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郎东江 王为民 尚根华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6年第3期11-16,共6页
本文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均值、非均值模型中研究了复合剂驱油动态实验过程。观察及分析了复合剂驱油特征和效果,对复合剂驱油段塞前缘进行了实时跟踪,得到了复合剂驱油段塞前缘油墙的形成及剩余油分布与运移的二维图像,给出了复合... 本文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均值、非均值模型中研究了复合剂驱油动态实验过程。观察及分析了复合剂驱油特征和效果,对复合剂驱油段塞前缘进行了实时跟踪,得到了复合剂驱油段塞前缘油墙的形成及剩余油分布与运移的二维图像,给出了复合剂驱油后,剩余油的饱和度分布曲线。实验表明:在层状非均值地层中,若渗透率差异大,复合剂段塞主要进入高渗层,而波及不到低渗层,即复合剂波及效率低。若渗透率差异小,复合剂段塞大部分进入高渗层,有少部分进入低渗层,即复合剂波及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复合剂 油墙 波及效率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六种主要中上层鱼类的脂肪酸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吴志强 丘书院 +2 位作者 杨圣云 陈明茹 王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1-64,65,66,共6页
研究了蓝圆鱼参、金色小沙丁鱼、颌圆鱼参、鲐鱼、竹鱼、羽鳃鲐肌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鱼油中都含有C12 C2 2 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 (SFA)占总脂肪酸 (TFA)的 35 .2 4%~ 38.6 0 % ,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占 2 3... 研究了蓝圆鱼参、金色小沙丁鱼、颌圆鱼参、鲐鱼、竹鱼、羽鳃鲐肌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鱼油中都含有C12 C2 2 系列脂肪酸。饱和脂肪酸 (SFA)占总脂肪酸 (TFA)的 35 .2 4%~ 38.6 0 % ,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占 2 3.5 9%~ 30 .0 7%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占 33.0 6 %~ 40 .33% ,EPA占2 .35 %~ 3.6 2 % ,DHA占 1 7.95 %~ 2 4.49%。 3FA/ 6FA均大于 2。SFA中 ,C16∶0 、C18∶0 占主要成分 ;MUFA中C18∶1占主要成分 ;PUFA中 ,含量最高的是DHA ,其次为C2 0∶4 、EPA、C2 2∶5等。周年变化表明 :鱼类繁殖期 ,PUFA、DHA含量较高。EPA整年保持较低水平 ,波动不大。随鱼肌脂含量的升高 ,PUFA呈下降趋势。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 :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及所占的百分比的变化更多地依赖于鱼肌中脂肪含量的变化 ,与季节有一定关系 ,但与体长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鱼油 中上层 鱼类 大陆架渔场 季节 种类
下载PDF
注气开发低渗透油藏见气见效时间预报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高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4期18-23,共6页
气驱开发油藏见气时间预报油藏工程完备理论尚未见报道。首次提出应用完全非混相驱替、一次萃取和一次溶解膨胀三个步骤,即"三步近似法"简化真实气驱过程。引入"特征流管"概念研究波及区域完全非混相驱含气饱和度... 气驱开发油藏见气时间预报油藏工程完备理论尚未见报道。首次提出应用完全非混相驱替、一次萃取和一次溶解膨胀三个步骤,即"三步近似法"简化真实气驱过程。引入"特征流管"概念研究波及区域完全非混相驱含气饱和度分布。结合相态理论和实验成果量化一次萃取和一次溶解引起的油藏流体膨胀。利用物质平衡原理和气驱增产倍数概念描述见气见效时的"油墙"规模。分别计算了见气见效时游离态、溶解态和成矿固化态三种赋存状态的注入气体占据的烃类孔隙体积,得到低渗透油藏见气见效时间预报普适理论模型。给出了CO2驱油藏见气时间计算简化公式,用于十个注气项目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3%。发现见气见效时间对见气前的阶段地层压力及其接近最小混相压力的程度、注入气地下密度和和理论体积波及系数较为敏感。指出提高见气前的阶段地层压力和增加体积波及系数是延迟见气的两项基本技术对策。研究成果对编制气驱方案、把握注气动态并及时制定生产调整对策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驱 见气时间 特征流管 完全非混相 萃取 溶解膨胀 油墙规模 三步近似法
下载PDF
双河油田井下地质知识库的建立 被引量:19
18
作者 尹太举 张昌民 +3 位作者 樊中海 李少华 鲁国南 陈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5-98,共4页
双河油田处于开发后期,只有对其储集砂作进行解剖,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才可能确定其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建立模型的基础工作是建立地质知识库。选择密并网进行解剖,利用岩心和测井曲线建立地质知识库,内容包括:一维的砂作密度、频次... 双河油田处于开发后期,只有对其储集砂作进行解剖,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才可能确定其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建立模型的基础工作是建立地质知识库。选择密并网进行解剖,利用岩心和测井曲线建立地质知识库,内容包括:一维的砂作密度、频次、厚度、上下岩相;二维的砂体宽度(长度)、宽厚比、对称系数、左右岩相。所建立的地质知识库只适于建立确定性模型。为了取得更为精确的预测结果,还应当采用随机建模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砂岩体 地质知识库 油田 油田开发
下载PDF
牛庄地区沙三段远岸浊积扇发育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虎山 吴云桐 +2 位作者 吕义军 王萍 王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13,共3页
牛庄地区是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其主要储集体是洼陷区的深水浊积扇体。在对牛庄洼陷沙三段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 ,分析了沙三段中、下亚段浊积扇的沉积特征 ,研究认为该层段除了发育与三角洲有关的滑塌浊积扇体... 牛庄地区是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其主要储集体是洼陷区的深水浊积扇体。在对牛庄洼陷沙三段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 ,分析了沙三段中、下亚段浊积扇的沉积特征 ,研究认为该层段除了发育与三角洲有关的滑塌浊积扇体外 ,还发育源于凹陷东南部物源体系的远岸深水浊积扇 ,该类扇体的分布主要受沉积时古地形所控制 ,是区内最主要的储油砂体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地区 沙三段 远岸浊积扇 发育 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 岩性油藏
下载PDF
鄂西地区晚二叠世沉积特征与台内裂陷槽的演化 被引量:27
20
作者 卓皆文 王剑 +4 位作者 汪正江 谢渊 杨平 刘建清 赵瞻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0-303,共4页
鄂西地区在中晚二叠世,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在区域性拉伸构造背景控制下,由海湾向海槽转化,并发展成中上扬子碳酸盐台地东北边缘上的一个台间裂陷(槽),它受控于建始-郁山-彭水断裂。该台间裂陷(槽)对川东-鄂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鄂西地区在中晚二叠世,随着古特提斯洋的打开,在区域性拉伸构造背景控制下,由海湾向海槽转化,并发展成中上扬子碳酸盐台地东北边缘上的一个台间裂陷(槽),它受控于建始-郁山-彭水断裂。该台间裂陷(槽)对川东-鄂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台地沉积相和生物礁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裂陷槽 晚二叠世 硅质岩 建始-郁山-彭水断裂 台地边缘礁滩 海相油气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