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Densiron 68 and 1 000 cSt silicone oil in the manage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inferior breaks 被引量:4
1
作者 Ibrahim Kocak Haci Ko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3年第1期81-84,共4页
AIM:To compare success rates and complications of Densiron 68 and 1000cSt silicone oil (SO) in the manage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with inferior breaks (IBs). METHODS:Totally 61 eyes of 61 consec... AIM:To compare success rates and complications of Densiron 68 and 1000cSt silicone oil (SO) in the management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with inferior breaks (IBs). METHODS:Totally 61 eyes of 61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RRD with IBs were assigned to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with Densiron (n =31) or PPV with SO (n=30) in order of presentation. SO and Densiron removal was performed 3 months after initial surgery. Follow up visits were terminated 6 months after SO removal. ·RESULTS:With a single operation, the Densiron group showed 84% and SO 74% reattachment. With further surgery, both groups showed 90% reattachment. Complications such as cataract, raised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inflammatory reaction,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 and emulsification of SO were seen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Densiron and SO are found to have similar success rates and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inal detachment silicone oil Densiron heavy silicone oil inferior break
下载PDF
RESEARCH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Y OF OIL FLAX FIBER
2
作者 徐光华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89年第2期64-69,共6页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ions of the macromolecular chain structure, crystalline and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oil flax of San Xi and flax of East-North by means of such as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dens...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ions of the macromolecular chain structure, crystalline and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oil flax of San Xi and flax of East-North by means of such as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density and birefringence etc. is presented. The physical and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ibers are also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ittle differencebetween the macrostructure of two kinds of flax fibers. The count which is an average linear den-sity of single fiber from different parts (root, middle, top of the stem), of the oil flax and that ofthe flax from East-North is 3.28 dtex and 3.29 dtex respectively. The modulus, breaking tenacityand elongation of oil flax are 1835.63 cN / tex, 61.08 cN / tex and 3.62% respectively. Com-paring this data with the data of flax, we find that there exists no appreciable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BIREFRINGENCE CRYSTALLINITY orientation degree breakING TENACITY oil FLAX
下载PDF
湿藻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何禹 黄睿 +5 位作者 虞育杰 姚贤锐 李剑烽 唐瑜慕 宋其晖 李环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5,119,共7页
利用含油量高、生长速度快及能净化环境的微藻转化制取生物燃料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是实现“碳中和”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降低微藻制取生物柴油的能耗,利用湿法提取技术直接从湿藻生物质中提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成为研究热... 利用含油量高、生长速度快及能净化环境的微藻转化制取生物燃料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是实现“碳中和”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降低微藻制取生物柴油的能耗,利用湿法提取技术直接从湿藻生物质中提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传统细胞破壁提油酯交换法、原位酯交换法及新型水热破壁提油酯交换法3种湿藻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传统细胞破壁提油酯交换法需要有机溶剂提取油脂和酯交换两步实现生物柴油的制备,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投入较高。原位酯交换法可实现微藻生物质一步转化为生物柴油,但存在醇消耗量过大(酸催化原位酯交换)或高温高压能耗高(超临界醇原位酯交换)等问题。新型水热破壁提油酯交换法能够在不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实现湿藻油脂的高效分离,但水热温度较高时油脂会与微藻其他组分反应导致油脂品质劣化,水热温度较低时难以有效破坏细胞壁导致油脂提取效率降低。绿色溶剂辅助水热法可有效降低水热温度并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可提高湿藻油脂提取率。为实现湿藻油脂的高效、环保、低耗制备生物柴油,可进一步依托深共熔溶剂等创新绿色溶剂低耗高效绿色提取微藻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藻 湿藻油脂 破壁法 原位酯交换法 水热法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之路径思考 被引量:12
4
作者 侯梅芳 梁英波 徐鹏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85,共9页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其提出的战略背景,明确了其重要意义,阐述...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势在必行。为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其提出的战略背景,明确了其重要意义,阐述了其内涵特征,提出了其路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新型能源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抓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国家能源安全和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②新型能源体系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根本宗旨,以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为基本前提,具有理念更新、能源结构更新、技术创新、治理创新、产业革新、电力革新等内涵特征;③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路径包括加快培育绿色低碳文化、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体制机制保障等。结论认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的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自给率,特别是油气自给率,确保能源转型平稳有序、能源保障安全可靠,可以为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的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能源体系 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 能源自给率 油气自给率 “先立后破”
下载PDF
油基钻井液乳化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5
作者 李越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10-16,共7页
钻井液乳化剂是油井钻探中的重要化学品之一,其性能评价对于钻井工程的成功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乳化剂能确保钻井液的稳定性和流变性能。在选择乳化剂时,应充分考虑其理化性能和体系综合性能,以确保钻井工程的成功进行。本研究以... 钻井液乳化剂是油井钻探中的重要化学品之一,其性能评价对于钻井工程的成功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乳化剂能确保钻井液的稳定性和流变性能。在选择乳化剂时,应充分考虑其理化性能和体系综合性能,以确保钻井工程的成功进行。本研究以植物油酸、二乙烯三胺、马来酸酐为主要原料,制备了6种乳化剂产品,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能评价和体系综合性能评价。实验结果显示,乳化剂PF-MOEMUL1、PF-MOCOAT1、PF-MOEMUL2、PF-MOCOAT2满足所有指标要求,在理化性能评价和体系综合性能评价的关键指标上有良好的性能,为钻井工程提供可靠的保证。而乳化剂PF-MOEMUL3、PF-MOCOAT3在倾点和塑性黏度方面未能达到指标要求。可能导致乳液不稳定、流变性能不佳等问题,从而影响钻井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钻井液乳化剂的性能评价,对乳化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油基钻井液 塑性黏度 倾点 破乳电压
下载PDF
油气管道暂堵用响应型水凝胶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欧宇钧 朱沫 +3 位作者 吴伟 杨子腾 倪睿萱 鲁红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19-1828,共10页
为了满足油气管道热工作业的要求,采用响应型水凝胶封堵油气管道,热工作业后能够完全破胶解堵。以铁离子与3,4-二羟基苯甲醛进行配位反应再与壳聚糖溶液交联形成响应型水凝胶。表征了水凝胶的结构,探究了水凝胶的成胶流变性能、破胶响... 为了满足油气管道热工作业的要求,采用响应型水凝胶封堵油气管道,热工作业后能够完全破胶解堵。以铁离子与3,4-二羟基苯甲醛进行配位反应再与壳聚糖溶液交联形成响应型水凝胶。表征了水凝胶的结构,探究了水凝胶的成胶流变性能、破胶响应性能,模拟了在管道中的封堵性能。结果表明,配合物质量浓度高于20 g·L^(-1)或与壳聚糖溶液的体积比高于1:10时,能够形成水凝胶。配合物浓度或加量越高,水凝胶的强度越高、交联反应速率越快。水凝胶在还原剂或酸溶液刺激响应下能够转变为溶液态,从而能够实现破胶解堵。水凝胶具有较好的触变性能,在模拟管道中也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有望应用在油气管道暂堵中来实现管道的热工作业,提高管道维修更换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刺激响应 油气管道 暂堵 破胶
下载PDF
苏北油区CCUS-EOR项目全成本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强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0,共6页
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与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相结合,将捕集的CO_(2)注入地下驱油,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碳封存。CCUS-EOR项目的完整流程包括捕集压缩、运输、驱油、回注等多个环节。本文将CCUS-EOR全流程视为一个整... 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与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相结合,将捕集的CO_(2)注入地下驱油,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碳封存。CCUS-EOR项目的完整流程包括捕集压缩、运输、驱油、回注等多个环节。本文将CCUS-EOR全流程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剖析CO_(2)驱与常规水驱开发成本构成差异,建立适宜的CCUS-EOR项目全成本经济评价体系,确定捕集成本、运输成本、驱油成本的取值依据,推导出考虑碳减排收益的盈亏平衡模型,满足CCUS-EOR项目快速评价、辅助决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 成本 碳减排量 盈亏平衡经济模型
下载PDF
长宁页岩气平台油基钻井液封堵技术研究与应用
8
作者 赵世贵 江海珠 苗志鹏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在西南地区页岩气水平段,油基钻井液的防塌封堵一直是现场面临的技术难题,文章通过大量调研以及对长宁地区页岩气目的层进行岩性分析,通过室内试验研发了一套适合长宁地区的封堵工艺。室内优选的最佳封堵剂加量为3%CXG-1+3%CXG-2+3%CXG-... 在西南地区页岩气水平段,油基钻井液的防塌封堵一直是现场面临的技术难题,文章通过大量调研以及对长宁地区页岩气目的层进行岩性分析,通过室内试验研发了一套适合长宁地区的封堵工艺。室内优选的最佳封堵剂加量为3%CXG-1+3%CXG-2+3%CXG-3+2%NS-6,该配方对钻井液流变性有略微影响,室内试验中高温高压滤失量从3.2 mL下降至0.8 mL,破乳电压提高了140 V,现场试验中高温高压滤失量从2.0 mL下降至0.8 mL,破乳电压提高了121 V。现场应用表明该封堵技术有良好封堵防塌性,且与油基钻井液配伍良好。通过与同平台已完钻的4口井对比,在采用该封堵技术后,钻井周期从38.1 d降低至11.4 d、井眼扩大率从18%降低至4%,从而降低了钻井成本,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封堵 破乳电压 页岩气
下载PDF
渤海油田疏松砂岩超低油水比钻井液技术研究
9
作者 何斌 王荐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27-30,36,共5页
油基钻井液已成为钻页岩气井、高温深井、水平井、大斜度定向井和各种复杂地层的重要手段,降低油基乳化钻井液的油水比,是大幅降低油基钻井液配制成本,降低生物毒性及钻屑含油量的重要途径,室内开发了一套超低油水比油基钻井液体系,油... 油基钻井液已成为钻页岩气井、高温深井、水平井、大斜度定向井和各种复杂地层的重要手段,降低油基乳化钻井液的油水比,是大幅降低油基钻井液配制成本,降低生物毒性及钻屑含油量的重要途径,室内开发了一套超低油水比油基钻井液体系,油水体积比在50∶50~90∶10可调,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破乳电压1 000 V以上,同时形成的乳液呈纳米级分布具有较低的滤失量和较好的页岩井壁稳定能力,可满足页岩气水平井和大位移井的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低油水比 纳米 破乳电压
下载PDF
新型油基压裂体系制备及对储层损伤的研究
10
作者 朱文波 《化学工程师》 CAS 2024年第7期51-54,共4页
针对传统压裂体系因耐温性差和滤失性不足而对储层损伤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油基压裂液的制备,并以传统水基压裂液和传统油基压裂液为参照,对新型油基压裂液的性能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油基压裂液表观黏度为122.5mPa·s,... 针对传统压裂体系因耐温性差和滤失性不足而对储层损伤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油基压裂液的制备,并以传统水基压裂液和传统油基压裂液为参照,对新型油基压裂液的性能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油基压裂液表观黏度为122.5mPa·s,表观黏度降低至50mPa·s以下的温度为135℃,渗透滤失系数为1.654×10^(-4)m·min^(-1/2),初始滤失量为1.97×10^(-4)m^(3)·m^(-2),滤失速度为0.428×10^(-4)m^(3)·(m^(2)·min)-1,对岩层的伤害率仅为4.2%;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新型油基压裂体系的破胶液黏度低于5mPa·s,满足现代油田现场70℃的破胶要求;破胶后,残渣量较少,可以明显改善压裂液污染地层的情况,对低孔和低渗地层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压裂液 储层损伤 破胶性能 表观黏度
下载PDF
海上溢油在破碎波作用下的乳化作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庆霄 赵云英 韩见波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8,共6页
本文研究了海上溢油在破碎波作用下的乳化作用。结果表明,溢油乳化后在水体中浓度的垂直分布呈指数函数下降。通过乳化油定量的测定,得到一个波高为038m破碎波的作用深度为035m。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并利用尼斯模式,计算了... 本文研究了海上溢油在破碎波作用下的乳化作用。结果表明,溢油乳化后在水体中浓度的垂直分布呈指数函数下降。通过乳化油定量的测定,得到一个波高为038m破碎波的作用深度为035m。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并利用尼斯模式,计算了海上5级海况下溢油乳化后,在04m水层的乳化率约为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破碎波 海上漏油 乳化作用 海洋污染
下载PDF
稠油采油污水回用于热采锅炉用水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连生 古建国 +2 位作者 王文忠 张金鸿 叶平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9-61,共3页
利用曝气除油、引气气浮、化学除硅、树脂吸附和软化的方法对稠油污水进行处理 ,出水完全达到热采锅炉用水指标 ,可用于热采锅炉给水 。
关键词 采油 污水回用 锅炉用水 稠油污水 除油 除悬浮物 除硅 除硬 锅炉回用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微藻油脂制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蒋晓菲 周红茹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2-66,共5页
现今石化燃料资源日益枯竭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危机,微藻作为生物质能源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柴油原料,微藻油脂的制取是影响微藻生物柴油技术发展和成本的关键之一。对目前微藻油脂制取过程中藻种的选择、微藻细胞破壁方法以及微... 现今石化燃料资源日益枯竭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危机,微藻作为生物质能源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柴油原料,微藻油脂的制取是影响微藻生物柴油技术发展和成本的关键之一。对目前微藻油脂制取过程中藻种的选择、微藻细胞破壁方法以及微藻油脂提取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破壁 油脂提取
下载PDF
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全红平 黄志宇 +3 位作者 张太亮 鲁红升 段文猛 明显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1,115-116,共3页
针对目前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存在的选择性强和降粘效果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该降粘剂分子结构中含有极性基团和烷基。极性基团可以降低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的氢键作用,烷基可以增加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溶解能力,从... 针对目前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存在的选择性强和降粘效果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该降粘剂分子结构中含有极性基团和烷基。极性基团可以降低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的氢键作用,烷基可以增加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溶解能力,从而提高其降粘效果。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通过2步法合成得到,通过对其合成条件的讨论发现,该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乙二醇、环氧氯丙烷和十八酰氯的摩尔分数之比为4∶4∶1.5;第1步主链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8h,促进剂N的质量分数为1.4%;第2步接枝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4h。研制的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降粘率可达49%;红外光谱对其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其结构与设计结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降粘剂 油溶性 枝型 稠油 降粘率
下载PDF
用复合絮凝剂处理含乳化油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于尔捷 陈浩 姜安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本文对处理含乳化油废水所用的破乳絮凝剂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采用电解质、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及电解质与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处理含乳化油废水。结果表明 ,与采用单一药剂相比 ,电解质与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处理含乳化油废水具有投药量小... 本文对处理含乳化油废水所用的破乳絮凝剂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采用电解质、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及电解质与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处理含乳化油废水。结果表明 ,与采用单一药剂相比 ,电解质与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复合处理含乳化油废水具有投药量小、药剂费用低、处理效果好、p H值适用范围宽等特点。本文还探讨了电解质与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复合破乳的机理 ,并且提出处理不同浓度的含乳化油废水时电解质与高分子聚合物的最佳复配比例及配比规律。还讨论了投加聚丙烯酰胺 (PAM)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研究 含乳化油废水 破乳 除油 复合絮凝剂 废水处理 机械加工
下载PDF
边际油田开发新型平台及水下储油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周宝勇 余建星 +2 位作者 杜尊峰 张中华 许华力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5,共5页
针对渤海海域众多浅水无依托边际油田开发存在的投入成本过高问题,通过技术论证提出新型移动式多功能简易海洋平台概念方案,并对水下沉垫储油的油气置换工艺进行了设计与优化,采用内部收益率、盈亏平衡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 针对渤海海域众多浅水无依托边际油田开发存在的投入成本过高问题,通过技术论证提出新型移动式多功能简易海洋平台概念方案,并对水下沉垫储油的油气置换工艺进行了设计与优化,采用内部收益率、盈亏平衡分析与敏感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边际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与风险承受能力。成功将新型平台概念运用到BZ3-2边际油田项目开发中,并与歧口、涠洲及番禺油田项目的经济效益相比较,结果显示新型平台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油田 新型平台 盈亏平衡分析 油气置换
下载PDF
高效絮凝剂在处理辽河油田采油污水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徐玉霞 杨世刚 +1 位作者 赵林 于连俊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1期64-66,共3页
针对辽河油田的稠油污水,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丙烯酸(AA)、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在水溶液中共聚合得到两亲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P(AM/DAC/AA/DMAM)。在加量为5 mg/L时,除悬浮物率和除油... 针对辽河油田的稠油污水,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丙烯酸(AA)、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在水溶液中共聚合得到两亲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P(AM/DAC/AA/DMAM)。在加量为5 mg/L时,除悬浮物率和除油率分别可以达到64.51%和81.05%。与其它各种絮凝剂相比,P(AM/DAC/AA/DMAM)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和无机絮凝剂复配使用时,处理效果更加理想,P(AM/DAC/AA/DMAM)是一种性能比较优良的高分子絮凝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污水 高分子絮凝剂 共聚物 复配 破乳除油
下载PDF
可控热化学技术在辽河曙光油区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振武 王善强 +3 位作者 周扬 王铎 刘恕 熊帆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100,共3页
针对传统热化学工艺在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反应速度问题,进行了可控热化学技术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催化剂、不同起始浓度反应液、不同起始温度以及不同催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自主开发了MHA催化剂体系。结果表明:加入MHA后反应达到... 针对传统热化学工艺在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反应速度问题,进行了可控热化学技术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催化剂、不同起始浓度反应液、不同起始温度以及不同催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自主开发了MHA催化剂体系。结果表明:加入MHA后反应达到峰值的时间不低于2h,符合安全性能要求;加入同种催化剂后的最佳反应液浓度为3mol/L;反应液起始温度控制在40℃以内时更易于控制反应速度;催化剂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可控热化学技术在曙1-38-45井的现场应用表明:措施前平均日捞液1.6m3,平均日捞油0.8m3,措施后平均液量为2.8m3,日捞油1.8m3,措施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 可控 稠油 降黏 解堵
下载PDF
油田采油污水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董晓丹 邹慧芬 王恩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0-11,共2页
采用化学絮凝与SBR联合的二段法对采油污水进行处理,采油污水经第一段化学破乳絮凝后,COD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油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第一段处理出水再经第二段SBR处理后COD又得到进一步去除,出水中COD≤60mg/L,BOD_5≤30mg/L、SS<... 采用化学絮凝与SBR联合的二段法对采油污水进行处理,采油污水经第一段化学破乳絮凝后,COD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油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第一段处理出水再经第二段SBR处理后COD又得到进一步去除,出水中COD≤60mg/L,BOD_5≤30mg/L、SS<30mg/L、油<10mg/L,达到了油田回注水标准和含油污水的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污水 破乳絮凝剂 SBR 资源化
下载PDF
一种新型低温高效破乳剂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吴宗福 黄宏权 +1 位作者 李永长 李仲恺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88,共4页
针对单管常温输送流程原油破乳剂的缺陷,研制了一种新型低温高效破乳剂XP-1421。该破乳剂是通过亲水亲油平衡值确定、起始剂制备、嵌段式破乳剂的合成与改性、非嵌段式破乳剂的合成及破乳剂的选择、复配与筛选而成的。脱水率及缓蚀率评... 针对单管常温输送流程原油破乳剂的缺陷,研制了一种新型低温高效破乳剂XP-1421。该破乳剂是通过亲水亲油平衡值确定、起始剂制备、嵌段式破乳剂的合成与改性、非嵌段式破乳剂的合成及破乳剂的选择、复配与筛选而成的。脱水率及缓蚀率评价表明该破乳剂的水溶性好,脱出水水质高,没有腐蚀性。现场试验采用末端加药,取得了良好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低温高效破乳剂 合成 研制 应用 原油脱水 破乳 加药 实验室试验 现场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