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Pattern of Air-Oil with Different Viscosities Lubrication
1
作者 Qunfeng Zeng Jinhua Zhang +1 位作者 Jun Hong Wenjun Su 《Engineering(科研)》 2017年第1期1-13,共13页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performance of oil-air two-phase flow under different lubricant oils was investigated. The simula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oil viscosity on the flow pattern, veloci...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performance of oil-air two-phase flow under different lubricant oils was investigated. The simula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oil viscosity on the flow pattern,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Re number in oil-air lubrication by FLUENT software with VOF model to acquire the working performance of oil-air lubrication for high-speed ball bearing. This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the optimum lubrication conditions of high-speed ball bearing. The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s that produce the optimum flow pattern were provided. The optimum annular flow was obtained by PAO6 oil with the low viscosity. Reynolds number influences the fluid shape and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air in pipe. The annular flow can be formed when Reynolds number is an appropriate value.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oil-air two-phase flow at outlet was also discussed by different oil viscosities. The simulating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oil viscosity and flow pattern the velocity decreased and expanded gradually close to the pipe wall, and the velocity increased close to the central pip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provide the proposal for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oil-air two-phase flow lubrication experiments in the present work. This work provides a useful method in designing oil-air lubrication with the optimum flow pattern and the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Air LUBRICATION flow pattern Two-Phase flow ANNULAR flow
下载PDF
山区水平管流型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吴益名 廖晨 曾会 《河南科技》 2024年第9期52-57,共6页
【目的】山区管道低洼处易积液形成腐蚀环境,而现场因高含硫无法打开管道,因此需要研究如何直观了解管道内部流型。【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采用VOF模型耦合RNG k-ε模型研究不同速度、不同含液率下水平管道的流型分布、压力分... 【目的】山区管道低洼处易积液形成腐蚀环境,而现场因高含硫无法打开管道,因此需要研究如何直观了解管道内部流型。【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采用VOF模型耦合RNG k-ε模型研究不同速度、不同含液率下水平管道的流型分布、压力分布及含气率。【结果】结果发现:某气田流常见工况下管道内流型以层流为主,流速和含液率增加时,流型发生变化,混合速度Vmix=9.00 m/s时,体积分数Vol=0.3,出现分层流夹带(波浪、气泡),表现为过渡,当流速和含液率均增大时,分层流夹带(波浪、气泡)过渡为气泡流。【结论】研究发现,某山区常见工况下水平管含液率和流速存在主次竞争关系,流速增加会使气液界面扰动增大、携液能力增强,进而有助于避免积液腐蚀,研究成果可为山区水平管道流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气率 气液两相流 油气管道 流型分布
下载PDF
油气管道全周期内流动安全研究
3
作者 张元旦 范启明 高翔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61-64,共4页
管道运行参数变化影响流体流动状态,研究不同工况下油气管道流态对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OLGA建立了油气管道流动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变化对流动安全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性调整措施。结果表明,原油高含水率对流体压力影响最大,... 管道运行参数变化影响流体流动状态,研究不同工况下油气管道流态对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OLGA建立了油气管道流动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变化对流动安全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性调整措施。结果表明,原油高含水率对流体压力影响最大,该工况下应防止井口回压过大导致油气开采效率下降,而输送流量和气液比对流体压力影响相对较小。输量、含水率和气液比升高时管道温度损失减小,降低管道内流体凝管和结蜡风险。小输量、低含水率存在管道结蜡的风险,应设置加热措施或者定期清管。大流量、高含水率、高气液比均会促使管道内段塞流流型覆盖范围变广,流体流动稳定性降低,在油田开发3~7年及中后期应注意管道沿程稳定性和出口处设备抗段塞冲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流动安全 结蜡 流型 凝管
下载PDF
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阻流环的分布特征及突破开采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姚秀田 徐宏光 +3 位作者 张仲平 谢向东 贾蕾 王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4,共8页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周期稠油性质、渗流特征以及阻流环影响下的黏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吞吐后轻质组分被优先采出,重质组分留下,在近井带40~60 m处形成以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堆积为主的环状高黏阻流环;阻流环的宽度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阻流环会降低储层的渗流能力,影响了油藏中流场的分布特征,对远井区稠油的渗流起到遮挡作用,导致井间的原油难以有效动用;为了消除阻流环的不利影响,形成了基于阻流环分布的“前置降黏+高压搅动”“高效降黏+气体增能”2类释放产能促效引效开采技术。研究成果为多轮次吞吐稠油油藏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轮次吞吐 稠油油藏 阻流环模式 四场分布 降黏开采
下载PDF
FLOW PATTERN AND PRESSURE LOSS OF OIL-WATER TWO-PHASE FLOW IN HORIZONTAL STEEL PIPE 被引量:5
5
作者 CHENJie YANDa-fan +2 位作者 ZHAOJing-mei ANWei-jie YANDa-chu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5年第2期194-198,共5页
Experimental Study on oil-water two-phase flow patterns and pressure loss was conducted on a horizontal steel pipe loop with 26.1mm inner diameter and 30m total length. The working fluids are white oil, diesel oi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oil-water two-phase flow patterns and pressure loss was conducted on a horizontal steel pipe loop with 26.1mm inner diameter and 30m total length. The working fluids are white oil, diesel oil and tap water. Sever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a new type of liquid-probe are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to identify 7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patterns an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were observed and depicted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the pressure loss was mainly depended on the flow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WATER flow pattern pressure loss
原文传递
特高含水油藏不同井网流场调整模拟与驱油效率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冰 傅强 +5 位作者 官敬涛 李林祥 潘昊宇 宋宏斌 秦婷婷 朱志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4期519-524,536,共7页
流场调整是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手段。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注入水无效循环,降低油藏开发效果。根据流场调整的工作原理,利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建立由标准行列式井网排列... 流场调整是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挖掘剩余油的有效手段。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注入水无效循环,降低油藏开发效果。根据流场调整的工作原理,利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建立由标准行列式井网排列为基础的流场调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分别将井网流场流线转变角度27°、45°,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流场调整前后的优势流场范围进行二维数值模拟,得出九点法和五点法调整井网模拟显示驱油效率高,M形井网驱油效率相对较低,转流线调整45°效果较好。上述流场调整模拟效果对井网调整提高高含水油藏原油采收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井网调整 流场调整模拟 驱油效率 采收率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沉积油气勘探中的几个基础沉积学问题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于吉星 杨田 +3 位作者 田景春 蔡来星 任启强 郭为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9-1314,共16页
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中多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现阶段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及优质储集层分布规律认识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油气勘探与开发。超临界浊流与亚临界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浊流向泥质碎屑流的转化是形成重力流沉积物分布... 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中多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现阶段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及优质储集层分布规律认识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油气勘探与开发。超临界浊流与亚临界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浊流向泥质碎屑流的转化是形成重力流沉积物分布新认识的2个核心热点问题。深水重力流沉积存在水道—堤岸、水道—朵叶转换带和朵叶等多种沉积构型要素,对其沉积识别标志的精细解析是明确砂体分布的重要依据。深水超临界浊流向亚临界流转化过程中强烈的水力跳跃作用侵蚀基底沉积物是形成重力流水道的最新认识。构造活动、沉积物供给和海(湖)平面变化是控制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的盆外因素;沉积盆地水体密度、盆底地貌和地形坡度则是决定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的盆内因素。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的砂泥协同成岩作用对相对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优质储集层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野外露头与现代观测并重的沉积过程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构型要素与内幕结构研究、深水重力流成因细粒沉积与页岩油气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成岩作用研究有望成为下一步深水重力流沉积油气勘探沉积学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油气勘探 沉积过程 沉积学问题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高黏原油掺气管输流动减阻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帅 史胜垚 +2 位作者 高明平 朱紫燕 郭晨宇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0-36,共7页
高黏原油黏附性强、固相沉积严重、流动性差,给其流动保障提出严峻挑战。采用室内环道实验模拟方法对高黏原油掺气流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设计了高黏原油掺气实验环道,以内径分别为14 mm和22 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作为观测管段,通过分析高... 高黏原油黏附性强、固相沉积严重、流动性差,给其流动保障提出严峻挑战。采用室内环道实验模拟方法对高黏原油掺气流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设计了高黏原油掺气实验环道,以内径分别为14 mm和22 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作为观测管段,通过分析高黏原油基本物性,选用黏度相当的白油作为模拟高黏原油,在不同工况下,利用高速摄像机观测流型演化,通过分析测试管段压降变化规律,确定最佳掺气比,达到高黏原油掺气减阻目的。结果表明,适当工况下高黏原油掺气可实现减阻输送,当高黏原油表观速度达到0.837 m/s,气体表观速度达到0.07 m/s,气油比为11.59%时,减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原油 掺气输送 流型 减阻率 管段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flow patterns and pressure drops of heavy oil-water-gas vertical flow
9
作者 刘曦懋 钟海全 +2 位作者 李颖川 刘忠能 王琦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4期646-653,共8页
A stainless steel apparatus of 18.5 m high and 0.05 m in inner diameter is developed, with the heavy oil from Lukeqin Xinjiang oil field as the test medium, to carry out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the interactions... A stainless steel apparatus of 18.5 m high and 0.05 m in inner diameter is developed, with the heavy oil from Lukeqin Xinjiang oil field as the test medium, to carry out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eavy oil-water and heavy oil-water-gas. With the aid of observation window's, the pressure drop signal can be collected and the general multiple flow patterns of heavy oil-water-gas can be observed, including the bubble, slug, churn and annular one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oil, the bubble flows are identified in three specific flow patterns which are the dispersed bubble (DB), the bubble gas-bubble heavy oil (Bg - Bo), and the bubble gas-intermittent heavy oil (Bg -Io). The slug flows are identified in two specific flow patterns which are the intermittent gas-bubble heavy oil (Ig - Bo) and the intermittent gas-intermittent heavy oil (Ig - Io).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 tions in the heavy oil-water experi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ventional models can not accurately predict the pressure gradient. And it is not water but heavy oil and water mixed phase that is in contact with the tube wall. So,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energy con- servation and the kinematic wave theory,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frictional pressure gradient. Furthermore, with the new friction gradient calculation method and a due consideration of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vy oil-water-gas high speed flow, a new model is built to predict the heavy oil-water-gas pressure gradient. The predic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 data and the field data.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s shows the rationality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new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multiphase flow EXPERIMENT flow patterns gradient prediction
原文传递
航空动压式油气分离器流场特性分析
10
作者 任祺 孔祥伟 王丹 《现代机械》 2023年第3期26-30,共5页
动压式油气分离器因为其结构简单、可以内置于航空发动机内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因为两相流动过程中气泡或液滴的碰撞、破碎、聚合等行为非常复杂,使用Fluent软件探究动压式油气分离器流场特性以及分离机理,采用容积法... 动压式油气分离器因为其结构简单、可以内置于航空发动机内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因为两相流动过程中气泡或液滴的碰撞、破碎、聚合等行为非常复杂,使用Fluent软件探究动压式油气分离器流场特性以及分离机理,采用容积法测量分离器分离效率,通过液体含气率和气体含气率的测定,表征了分离器性能的变化情况。借助物理模型的建立,考虑航空滑油粘度及马赫数影响,计算了动压式油气分离器内部流场,获得分离器内部流场各个截面的切向速度、轴向速度以及内部流场的分布规律,为后续其结构改进优化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压式油气分离器 数值模拟 速度场 流动规律
下载PDF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饼式绕组温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琳 谢裕清 +1 位作者 刘刚 王帅兵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3-88,共6页
对油浸式电力变压器饼式绕组的油流流速及温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水平油道宽度等参数对油道油流流速及绕组温升的影响。以1台容量为321.1 MV·A的油浸式换流变压器网侧绕组结构为原型,建立了绕组温升的物理计算模型。结... 对油浸式电力变压器饼式绕组的油流流速及温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水平油道宽度等参数对油道油流流速及绕组温升的影响。以1台容量为321.1 MV·A的油浸式换流变压器网侧绕组结构为原型,建立了绕组温升的物理计算模型。结合变压器设计原理设置不同的油道参数,计算了绕组油道油流流速以及温度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入口油流速度、水平油道宽度、饼式绕组分区数量以及导线匝间绝缘厚度等参数对油道油流流速及绕组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饼式绕组热点位置位于最后一个分区中心线饼附近;不同的入口油流流速、水平油道宽度及饼式绕组分区数将影响水平油道中的油流速度分布,进一步影响绕组的温度分布及热点温升;导线匝间绝缘厚度对油流速度分布没有影响,但对绕组的温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升 热点 饼式绕组 油流速度分布 油道参数 电力变压器
下载PDF
油-水两相流流型转换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杰 于达 严大凡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5-364,共10页
本文根据钢管内油 水两相流流型特征 ,建立了新的油 水两相管流流型的转换准则。它包括 :分层流型的稳定性准则、分散流型和混合流型的转换边界及反相界线。流型转换准则得到了白油 水和柴油 水两相流的流型实验验证 ,而与有机玻璃管... 本文根据钢管内油 水两相流流型特征 ,建立了新的油 水两相管流流型的转换准则。它包括 :分层流型的稳定性准则、分散流型和混合流型的转换边界及反相界线。流型转换准则得到了白油 水和柴油 水两相流的流型实验验证 ,而与有机玻璃管里的油 水两相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P .Angli的不同管材时的流型对比实验结论一致。这些都表明本文的流型转换准则能很好的预测钢管内的油 水两相流流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流型转换 转换准则 反相界线 分散流型
下载PDF
三面压缩式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肖雅彬 岳连捷 +3 位作者 龚鹏 王世芬 陈立红 张新宇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67,共4页
采用油滴显示技术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三面压缩式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揭示由于激波-边界层干扰,三面压缩进气道内存在边界层分离、溢流和三维涡结构等复杂流动现象,尤其是唇口诱发的较大强度的斜激波引起了侧壁和... 采用油滴显示技术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三面压缩式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揭示由于激波-边界层干扰,三面压缩进气道内存在边界层分离、溢流和三维涡结构等复杂流动现象,尤其是唇口诱发的较大强度的斜激波引起了侧壁和顶面的边界层分离,并在顶面附近形成大尺度的流向涡,造成隔离段内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低总压区,需要在进气道设计时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进气道 流动结构 油滴显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平管内水环输送模拟稠油减阻特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敬加强 尹晓云 +6 位作者 MASTOBAEV Boris N VALEEV Anvar R 孙杰 王思汗 刘华平 庄乐泉 范峥嵘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5-641,共7页
基于自主设计加工并搭建的水环输送稠油减阻模拟管路系统,采用500#白油模拟稠油,试验研究了稠油在水环作用下的水平管流阻力特性,分析了油相表观流速(0.3~1.0m/s)、水相表观流速(0.11~0.72m/s)及入口含水率(0.13~0.49)对水润滑管流流型... 基于自主设计加工并搭建的水环输送稠油减阻模拟管路系统,采用500#白油模拟稠油,试验研究了稠油在水环作用下的水平管流阻力特性,分析了油相表观流速(0.3~1.0m/s)、水相表观流速(0.11~0.72m/s)及入口含水率(0.13~0.49)对水润滑管流流型特征及减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状水膜可有效隔离并润滑油壁界面,油-水两相流流型总体上呈稳定的偏心环状流结构;水环输送可大幅降低管道输送过程中的压降,其压降值仅为相同油流量下纯油输送压降的1/55~1/27;当入口含水率为0.13~0.27时,水环输送的效能显著,输油效率均高于40;油相表观流速和入口含水率的增加会增大单位管长压降,降低水环输送的减阻效果和输油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管 水环 稠油 流型 压降 减阻
下载PDF
荧光油流显示技术在高超声速风洞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磊 朱涛 +1 位作者 徐筠 江涛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7-822,共6页
通过原理性试验分析了系统组成中主要部件的参数指标,搭建了试验平台,完成不同颜色和类型荧光示踪剂的对比试验,筛选出性能可靠的荧光示踪剂,制作了荧光油膜,最后成功地将荧光油流显示技术应用到CARDC中的Φ1m高超声速风洞中。并对荧光... 通过原理性试验分析了系统组成中主要部件的参数指标,搭建了试验平台,完成不同颜色和类型荧光示踪剂的对比试验,筛选出性能可靠的荧光示踪剂,制作了荧光油膜,最后成功地将荧光油流显示技术应用到CARDC中的Φ1m高超声速风洞中。并对荧光油流图像定量化显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荧光油膜发出的荧光信号,能够推算出荧光油膜的厚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风洞 表面流动显示 荧光油流 油流图谱 定量化显示
下载PDF
脉冲燃烧风洞点式油流技术在压缩拐角流动显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振锋 白菡尘 李向东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55-1460,共6页
为在脉冲燃烧风洞上应用油流技术,针对该类设备马赫数6条件下气流总温高(可达1650K)、有效试验时间短(约300ms)、小动压条件下显示油"流不动"等困难,提供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试验设备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600mm... 为在脉冲燃烧风洞上应用油流技术,针对该类设备马赫数6条件下气流总温高(可达1650K)、有效试验时间短(约300ms)、小动压条件下显示油"流不动"等困难,提供了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试验设备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600mm脉冲燃烧风洞。采用两个多级压缩楔模拟高超进气道外压缩面,其中三级压缩楔偏转角为6°,7°和8°,两级压缩楔偏转角均为10°。运用高速摄像方法获得了点式图谱的动态变化过程。三级压缩楔8°拐角上游油点在200ms内流过了拐角,并向下游移动了足够长度,可判断该拐角处气流不产生分离。两级压缩楔油流结果则显示风洞尾气会显著改变图谱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燃烧风洞 油流显示技术 压缩拐角 油流图谱 高超声速进气道
下载PDF
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分流型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文红 郭烈锦 +2 位作者 张西民 白博峰 吴铁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3,共4页
对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摩擦阻力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水平管实验段由有机玻璃管制成,内径为40mm,所用的实验工质为:46#机械油,自来水和空气。油、气、水三相的折算速度范围分别为:0.05-0.51m/s、0.05-1.51m/s、0.02-50.6 m/s... 对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摩擦阻力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水平管实验段由有机玻璃管制成,内径为40mm,所用的实验工质为:46#机械油,自来水和空气。油、气、水三相的折算速度范围分别为:0.05-0.51m/s、0.05-1.51m/s、0.02-50.6 m/s。按照气液界面总体特征将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分为泡状流、间歇流(段塞流和弹状流)、分层流及环状流。对各种典型流型下的摩擦阻力压降应用改进的Chisholm关系式及油水两相压降关系式进行分析,对Chisholm关系式中的参数C进行了重新定义。发现改进的Chisholm关系式能够较好地对管内油气水三相摩阻压降进行预测,因此改进Chisholm关系式可以作为摩擦压降计算的通用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流 油气水三相流 流型 摩擦阻力压降
下载PDF
高含水后期水平集输管道内油气水流型实验及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晓燕 刘立君 +1 位作者 张艳 赵波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67-1170,共4页
在油田开发后期,许多油田产出液的含水率已超过85%,进入高含水后期。集输管道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对高含水安全混输技术界限确定及水力热力计算方法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计量间现有设施,在采油现场研制了一套油气水流型试验... 在油田开发后期,许多油田产出液的含水率已超过85%,进入高含水后期。集输管道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对高含水安全混输技术界限确定及水力热力计算方法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计量间现有设施,在采油现场研制了一套油气水流型试验装置,对高含水后期水平集输管道内油气水的流型进行了试验研究,测试出了高含水后期各种工况条件下水平集输管道内油气水的流型,并根据油水状态,总结出五种高含水后期油气水冲击流的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集输管道 油气水 流型
下载PDF
微小间隙内油气两相泄漏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辛电波 冯健美 +1 位作者 贾晓晗 彭学院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15,共5页
对微小间隙内油气两相泄漏特性的研究是计算喷油压缩机压缩腔内气体泄漏量的基础。搭建了微小间隙内油气两相流动特性试验研究装置,通过改变泄漏间隙和泄漏压力差/压力比及油气体积比,借助高速摄影获得了微小间隙内油气两相流动的流... 对微小间隙内油气两相泄漏特性的研究是计算喷油压缩机压缩腔内气体泄漏量的基础。搭建了微小间隙内油气两相流动特性试验研究装置,通过改变泄漏间隙和泄漏压力差/压力比及油气体积比,借助高速摄影获得了微小间隙内油气两相流动的流型,并与眈数预测的流型进行了比较;对不同工况下的泄漏量进行了测量,并拟合了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耽数预测的流型与高速摄影观察到的流型是一致的;试验获得的临界压力比范围在1.8~2.3,临界压力比之前,两相流的流型为块状流,气体泄漏量随压力比增大迅速增大,临界压力比之后,流型主要为环状流,气体泄漏量随压力比变化缓慢;油气体积比对气体泄漏量影响很大,油气体积比增加0.5%,气体泄漏量可以减少77%;用多项式拟合的油气两相泄漏量与压力差、间隙值之间的关联式,在试验工况范围内,相对误差在2.1%以内,可用于喷油压缩机泄漏量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两相流 泄漏 流型 喷油压缩机 微通道
下载PDF
倒U形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流型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鹿院卫 钱焕群 +2 位作者 孙贺东 周芳德 马重芳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3,共5页
通过可视化观察 ,采用以电导探针与光纤探针相结合的方法 ,对弯头连接起来的倒U形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流型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弯头的影响 ,使得倒U形管垂直段内的流型分布表现出不同于长直管内的流型分布 ,表现出更多的... 通过可视化观察 ,采用以电导探针与光纤探针相结合的方法 ,对弯头连接起来的倒U形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流型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弯头的影响 ,使得倒U形管垂直段内的流型分布表现出不同于长直管内的流型分布 ,表现出更多的流型形式 ,同时由于油水两相流动的影响 ,使得倒U形管内的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流型分布更为复杂。建立了流型图 ,实现了在同一流型图上表示油气水三相所有流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U形管 油气水三相流动 流型分布 上升管 石油输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