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Cretaceous Continental Shale Oil in Tonghua Basin,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SHAN Xuanlong DU Shang GUO Xuf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46-154,共9页
The presence of shale oil in the Cretaceous Hengtongshan Formation in the Tonghua Basin, drilled by the well TD-01,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is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o evaluate the high-quality ... The presence of shale oil in the Cretaceous Hengtongshan Formation in the Tonghua Basin, drilled by the well TD-01,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is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o evaluate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of Cretaceous continental shale oil,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samples of shale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erms of sedimentary facies,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 TOC value of 1.5% represents the lower-limit TOC value of 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Source rocks have an aggregate thickness of 211 m and contain abundant organic matter, with TOC values of 2.69% on average and a maximum value over 5.44%. The original hydrocarbon-generative potential value(S_1+S_2) is between 0.18 mg/g and 6.13 mg/g, and the Ro is between 0.97% and 1.40%. The thermal matu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is relatively mature to highly mature. The δ^(13)C value range is between -34.75‰ and -26.53‰. The ratio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to aromatic hydrocarbons is 1.55 to 5.24, with an average of 2.85, which is greater than 1.6. The organic types are mainly type Ⅱ_1, followed by type Ⅰ. The organic carbon source was C_3 plants and hydrophytes. The paleoclimate of the Hengtongshan Formation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hot and dry to humid, and these conditions we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 favorable paleoenvironment and abundant organic carbon sources provide a soli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base for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hale of the Tonghua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LU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CRETACEOUS CONTINENTAL shale oil formational environment Tonghua BASIN
下载PDF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Connotation and prospects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被引量:10
2
作者 YANG Zhi ZOU Cain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181-193,共13页
Based on the transi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and investigation of key basins,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 Based on the transi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ergy struc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and investigation of key basins, the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tight oil and gas, and retention and accumulated oil and gas.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the global strategic supplies of oil and gas, the key resource components in the second 150-year life cycle of the future petroleum industry, and the primary targets for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The g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was proposed, and the models of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neration, expulsion and accumulation were built, and five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neration sections were identified, which may determine the actual resource potential under available technical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weet sections" was investigated, that is, shale oil is mainly accumulated in the shale section that is close to the oil generation section and has highe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while the "sweet sections" of coal-bed methane(CBM) and shale gas have self-contained source and reservoir and they are absorbed in coal seams or retained in the organic-rich black shale section, so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good "sweet areas(sections)" is the key to "exploring petroleum inside source kitchen".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ve a great potential and will experience a substantial growth for over ten world-class large "coexistence basins"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n the future following North America, and also will be the primary contributor to oil st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point of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n China, with expected contribution of 15% and 30% to oil and gas, respectively, in 2030. Challenges in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developmen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and a development pilot zone can b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national support. The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geology is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source control theory" at the stage of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It will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w journey of the upstream business in the post-industry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ock oil and GAS shale GAS shale oil coal-bed methane SWEET section SWEET area SOURCE control theory man-made oil and GAS reservoir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revolution large“coexistence basins”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下载PDF
大庆油田裸眼井测井技术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闫伟林 殷树军 +5 位作者 马宏宇 王雪萍 杨清山 文政 郑建东 覃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为了提高大庆油田裸眼井测井技术支撑能力和研究成果领先水平,全面回顾了大庆油田测井采集系列及解释技术的创新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解释、火山岩等复杂岩性测井评价、碎屑岩储量参数解释、非常规油气“甜点”分类、缝... 为了提高大庆油田裸眼井测井技术支撑能力和研究成果领先水平,全面回顾了大庆油田测井采集系列及解释技术的创新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解释、火山岩等复杂岩性测井评价、碎屑岩储量参数解释、非常规油气“甜点”分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等油田勘探开发测井评价技术。在客观分析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测井解释评价需求和面临瓶颈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油田测井评价对象规模小、物性差、埋藏深、地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指明了测井解释评价核心技术主攻方向。围绕新阶段测井采集及解释评价技术体系完善与建立,对高分辨率和成像测井采集、后油藏时期和非常规测井解释评价、新一代智能解释技术体系等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剩余油 水淹层 碳酸盐岩 页岩油 大庆油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华北探区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翔 冯永超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页岩储层钻井过程中发生钻头适应性差和井壁垮塌等井下复杂状况,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分析、力学特征分析和可钻性参数等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页岩油储层中黏土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页岩储层钻井过程中发生钻头适应性差和井壁垮塌等井下复杂状况,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分析、力学特征分析和可钻性参数等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页岩油储层中黏土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岩石结构及力学特性非均质性强。岩石表面层理结构明显,微裂缝和孔隙发育。页岩抗张强度为6.58~18.27 MPa,单轴抗压强度为76.79~169.29 MPa,高温下的内摩擦角为14.67°~36.71°,泊松比为0.167~0.352,主要集中在0.21附近,弹性模量为4 100~17 344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为1.89~2.14 MPa/100 m,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为2.37~3.04 MPa/100 m,其中洛河地区最大、最小地应力梯度差值较大。地层可钻性级值为4.36~6.11,主要分布在5.5以下,属于软-中硬度地层,平均地层倾角小,在钻至水平段时,钻进方向与层理相同,与岩石接触面多互层,钻头磨损加重。基于页岩储层岩石力学特性认识,对于鄂南页岩油安全、高效地钻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延长组 页岩 岩石力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黑炭的发现、地质意义及其对烃源岩评价的影响
5
作者 崔景伟 朱如凯 +4 位作者 李扬 张忠义 刘广林 齐亚林 惠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0-1290,共11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开展研究,首次在中三叠统长7段泥页岩发现黑炭,提出中三叠世东特提斯地区氧气含量超过15%且植物已经从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复苏的观点。研究表明:①长7段黑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盆地东南部泥页岩...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开展研究,首次在中三叠统长7段泥页岩发现黑炭,提出中三叠世东特提斯地区氧气含量超过15%且植物已经从二叠纪末大灭绝后复苏的观点。研究表明:①长7段黑炭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盆地东南部泥页岩的黑炭含量最高、可超过6%,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最高为20%,而西北和东北部则低于10%。②传统上以TOC为关键参数的烃源岩评价技术和页岩油气选区方法面临考验:TOC值达标的泥页岩不一定是有效的烃源岩和非常规页岩油气有利目标,而低TOC也可能成为有效、甚至优质烃源岩。③将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进一步精细划分为黑炭(w_(b))、活性碳(w_(a))、残留碳(w_(r))和成熟页岩油中的碳(w_(o))等质量分数,对于烃源岩评价推荐采用总有机碳含量减去黑炭含量作为指标,对于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开采选区宜重点采用活性碳含量指标,对于中高成熟度页岩油的有利区选择则使用成熟页岩油中的碳。研究结果可以定量评价泥页岩有机质组成、烃源岩生烃潜力、烃源岩演化阶段以及页岩油生成、排出与滞留,并对烃源岩发育期的气候环境重建以及页岩油气甜点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炭 页岩油气 烃源岩 三叠系延长组 古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加强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
6
作者 关德范 刘倩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潜力,因此仅适用于油页岩的评价研究。但该学说的倡导者却认为油页岩和油源岩都是能生成石油的岩石,如果埋藏较浅时就称为油页岩,如果埋藏较深时就是油源岩,因此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同样适用于油源岩。这种观点并没有被美欧等国家所认可,但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不甚了解国外同行对该学说如何评价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地质家不仅全盘接受了该学说,而且推广应用了40多年。为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唯一可行的就是通过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油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生油问题和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岩 油页岩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 沉积成岩成油 模拟实验
下载PDF
基于地震反演技术的地应力建模方法在江汉新沟嘴组页岩油中的应用
7
作者 钟庆良 石秀平 孙树林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2-486,共15页
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页岩油地质评价资源量为3.6×108 t,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其中地质评价Ⅰ类有利区陈沱口凹陷有多口井在新沟嘴组新下段Ⅱ油组泥质白云岩中获得油流。由于页岩油井通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实现经济开采,因而... 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页岩油地质评价资源量为3.6×108 t,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其中地质评价Ⅰ类有利区陈沱口凹陷有多口井在新沟嘴组新下段Ⅱ油组泥质白云岩中获得油流。由于页岩油井通常采用“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实现经济开采,因而地应力研究对该区水平井储层压裂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三维地应力建模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提升井间地应力预测效果,传统的有限元方法由于方法本身的限制,井间预测效果较差,有必要利用地震资料反演技术来提升井间地应力预测的效果。针对该区页岩层矿物组分多、局部发育硫酸盐岩、地应力条件复杂的问题,首先对新沟嘴组页岩层开展基于实验室测量值约束的精细测井评价,其结果与岩心全岩X衍射测量结果吻合;在此基础上,选择自相容近似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流程,对目标层的弹性参数进行了正演模拟,正演结果与实测曲线基本吻合。然后,基于地层压力、实验室测量的岩石力学性能参数和测井解释结果,依据不同岩性的动静态关系,采用有效应力比值和构造应变法计算井的地应力参数。最后运用基于地震叠前反演技术的三维地应力建模方法,使用与一维地质力学建模相同的相关性和参数约束,建立了新沟嘴组页岩油的三维地应力模型。与一维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相比,该三维地应力模型提取的伪曲线与工区大部分井一维地应力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方法在新沟嘴页岩油地应力评价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沱口凹陷 页岩油 地震岩石物理 一维地质力学建模 地震叠前反演 三维地应力建模
下载PDF
CO_(2)快速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现场试验
8
作者 姚红生 高玉巧 +3 位作者 郑永旺 邱伟生 龚月 钱洋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9,共10页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为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实验,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矿物溶蚀作用及其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并通过注CO_(2)恒质膨胀实验、最小混相压力测试评价了地层超压条件下注CO_(2)后原油高压物性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考虑多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设计注入参数,最终通过矿场试验验证了技术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 CO_(2)水岩反应以碳酸质矿物溶蚀占主导,长英质矿物部分溶解,生成中大孔隙;(2)在地层原油中注入适量的CO_(2),显著萃取了原油中间烃组分,原油黏度从5.151 mPa·s下降到1.250 mPa·s,且CO_(2)首先萃取轻烃组分,随生产时间增加萃取组分逐渐变为重烃;(3)基于人工压裂与天然缝网混合介质组分数模模型,优化设计单井吞吐注气量1.7×10~4 t,注气速度500~600 t/d,焖井时间50 d;(4)低压侧加热的页岩油CO_(2)吞吐地面工艺,可依据CO_(2)注入地面工艺多参数数据模型,实现精准控温,避免注入管线冻堵及井下油管和套管材料低温脆断问题;(5)产出气CO_(2)浓度高于80%时,采用气相回收直注工艺,实现产出气回收成本降至104元/t。结论认为,CO_(2)快速吞吐有效提高了页岩油采收率,形成的机理认识和技术系列可为页岩油注CO_(2)吞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注CO_(2) 水岩反应 机理 混合介质组分数模 快速吞吐 地面工艺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基于三维数字岩心的油页岩裂解孔隙重构及表征研究
9
作者 王斌 孙廉贺 +5 位作者 杨睿月 杨兵 王海柱 张云鹏 王全 刘铭盛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4期648-658,共11页
油页岩孔隙结构作为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高温热解过程中将产生复杂变化,然而其变化规律不明严重制约储集层分类评价和高效开发。因此,开展不同温度及不同有机质含量条件下油页岩热解对孔隙结构影响的研究对于油页岩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 油页岩孔隙结构作为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高温热解过程中将产生复杂变化,然而其变化规律不明严重制约储集层分类评价和高效开发。因此,开展不同温度及不同有机质含量条件下油页岩热解对孔隙结构影响的研究对于油页岩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热解前后油页岩孔缝结构变化精细表征难的问题,本文通过编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数字岩心重构的裂缝及孔隙结构表征新方法,定量分析了热解过程中样品裂缝宽度、裂缝方向、分形维数及孔隙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所提出的裂缝性数字岩心精细化处理方法结合等位精细化中面提取算法,在准确计算岩石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可实现对缝宽及裂缝方向分布的精确计算,可达到对裂缝孔隙精细表征的目的;(2)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油页岩样品孔隙度由18.3%升至20.9%,且裂缝宽度不断增大,油页岩样品物性得到持续改善,但当热解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油页岩孔隙结构变化趋势放缓;(3)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升高,热解后油页岩样品孔隙度由12.1%升至29.3%,但4种样品分形维数未随着有机质含量升高呈现出单调递增趋势,表明热解裂缝复杂性除受有机质含量影响外,也受到样品中有机质初始分布的影响。本文可为油页岩热解后孔隙结构精细表征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三维重构 油页岩 高温热解 孔隙结构表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7段页岩型页岩油源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奎 陈晓平 +4 位作者 杨晋玉 张宝娟 李超 丁强 王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80,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发育一套以富有机质泥页岩为主夹砂质沉积的烃源岩层系,其中长7段源内夹层型页岩油已取得勘探突破并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但页岩型页岩油前期研究相对较少,是否具有勘探开发前景还不够明确。为此,以长7段烃...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发育一套以富有机质泥页岩为主夹砂质沉积的烃源岩层系,其中长7段源内夹层型页岩油已取得勘探突破并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但页岩型页岩油前期研究相对较少,是否具有勘探开发前景还不够明确。为此,以长7段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岩心分析化验、测井资料解释的烃源岩源储特征评价和矿场开发试验,用以评价胡尖山地区长7段页岩型页岩油勘探前景。长7段岩心测试分析表明,页岩主要发育粒间孔、晶间孔及有机质孔,常见层理缝及有机质收缩缝,游离态轻质油主要赋存于粒间孔及页理缝;运用多溶剂连续分步抽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中游离态轻质油比例可达到54.3%。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长7段页岩平均TOC为14.03%、平均生烃潜量为57.73mg/g,为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平均R_(o)为1.08%、平均T_(max)为450℃;岩石热解可动烃含量达到4.34mg/g,表明页岩型页岩油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研究区长7段页岩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含量高、岩石可压裂性好,盆地内直井试油试采表明页岩含油性较好,利用岩石热解法估算该地区页岩型页岩油可动烃资源量为4.1×10^(8)t,综合认为研究区页岩具有水平井体积压裂提产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胡尖山地区 长7段 页岩型页岩油 源储特征 勘探前景
下载PDF
高温蒸汽作用后油页岩变角剪切特性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京哲 杨栋 +1 位作者 康志勤 冯利鸿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9,共8页
【目的】在注蒸汽原位开采油页岩的过程中,油页岩的抗剪强度对注采井筒和采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同时岩体的抗剪强度又受温度的影响而变化。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剪切角度下油页岩剪切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蒸汽发生装置对油页岩... 【目的】在注蒸汽原位开采油页岩的过程中,油页岩的抗剪强度对注采井筒和采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同时岩体的抗剪强度又受温度的影响而变化。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剪切角度下油页岩剪切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蒸汽发生装置对油页岩进行加热,实验中蒸汽温度分别设置为100、200、300、400和500℃;对蒸汽作用后的油页岩进行变角剪切试验,剪切角度分别为45°、55°和65°.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得到油页岩的变角剪切参数和峰值剪切应变,同时对不同温度蒸汽作用后油页岩的剪切破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蒸汽温度小于300℃时,油页岩脆性破坏特征明显,当温度达到400℃和500℃时,油页岩延性破坏特征明显;2)油页岩的内聚力随着蒸汽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内摩擦角随着蒸汽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抗剪强度随着剪切角度增大而减小;3)油页岩的峰值剪切应变随着蒸汽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剪切角的高角度变化对油页岩峰值剪切应变影响显著;4)油页岩的剪切破坏形式随着蒸汽温度的升高由贯穿破坏向组合破坏转变,且次生裂纹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油页岩 蒸汽 变角剪切 剪切参数 破坏特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岩相特征及有利源储组合
12
作者 邢浩婷 匡立春 +7 位作者 伍坤宇 张静 张娜 张梦麟 邓立本 陆振华 李亚锋 张庆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2,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形成与富集条件,石油资源量可达44.5×10^(8) t,但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分布厚度大(>1000m),页岩岩相及岩相组合变化较大,给页岩油的有效勘探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英雄岭页岩典型井柴2-4、柴906、...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具有良好的形成与富集条件,石油资源量可达44.5×10^(8) t,但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分布厚度大(>1000m),页岩岩相及岩相组合变化较大,给页岩油的有效勘探开发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英雄岭页岩典型井柴2-4、柴906、柴12等12口井578m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英雄岭页岩混积特征明显,矿物组成以方解石、白云石和黏土矿物为主;沉积构造以厚度小于1cm的纹层为主。根据“二元”命名原则,可将研究区内页岩岩相划分为5类,包括纹层状灰云岩、纹层状云灰岩、层状灰云岩、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通过对各类岩相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性能综合评价,认为纹层状云灰岩为最优烃源岩相类型,层状灰云岩为最优储层相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石晶间孔。甜点综合评价结果和生产实践证实,层状灰云岩与纹层状云灰岩互层为最有利的源储组合模式,各甜点段平面上连通性较好,纵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岭页岩油 岩相 烃源岩 储层 源储组合
下载PDF
利用机器学习与改进岩石物理模型预测页岩油层系横波速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志坚 巴晶 +3 位作者 熊繁升 杨志芳 晏信飞 阮传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传统的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和岩石物理模型法。前者适用于岩石矿物组分相对单一的储层,且受区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普适性,预测精度较低。后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岩石物理模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 传统的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和岩石物理模型法。前者适用于岩石矿物组分相对单一的储层,且受区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普适性,预测精度较低。后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岩石物理模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机器学习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基于纯数据驱动,数据集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决定横波预测模型精度,并缺乏充分的物理内涵。为此,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方法,假设研究区储层波传播方程的数学形式已知,通过测井数据训练DNN得到未知的弹性参数,以确立目的层的波传播方程。利用平面波分析法得到相应的纵波、横波速度,实现神经网络与理论模型的结合。此外,针对传统Xu-White模型的不足,考虑随深度变化的孔隙纵横比,提出了改进横波速度预测岩石物理模型。利用研究区较丰富的测井数据,分别采用构建的DNN模型和改进横波速度预测岩石物理模型预测横波速度,并与传统的Xu-White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DNN模型和改进岩石物理模型均可获得较高精度的横波速度预测结果,且前者的预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岩石物理模型 页岩油层系 储层参数 横波速度 孔隙纵横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海强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南部 延长组 长7段 烃源岩 储集层 页岩油气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岩石热解实验在页岩油储层含油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为例
15
作者 陈曼霏 王丽 +6 位作者 何家欢 谭杰 洪海涛 赵丹 孔令明 蔡长宏 谭雅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页岩油是保障国家长期稳产和上产的重要战略资源,含油性及可动性评价在页岩油勘探甜点预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液氮冷冻取制样和岩石热解实验方法,对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层系开展含油性及可动性评价实验研究和含油性影... 页岩油是保障国家长期稳产和上产的重要战略资源,含油性及可动性评价在页岩油勘探甜点预测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液氮冷冻取制样和岩石热解实验方法,对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层系开展含油性及可动性评价实验研究和含油性影响因素分析,取得以下4点认识:(1)液氮冷冻取制样技术可有效避免样品中的轻烃损失,所获含油性参数可更为真实地反映储层含油性;(2)分段岩石热解方法可通过游离油、束缚油及固态烃含量表征储层含油性,并通过最大可动油量占比(游离油含量/总含油量)表征原油可动性;(3)凉高山组页岩油储层含油性和可动性受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岩性和烃源体系的运移排烃及烃类运聚作用的共同影响,有机质丰度越大储层含油性越好,成熟度越高原油可动性越强,但储层含油性越好和可动性越强,原油越容易在储层中发生短距离运聚现象,从而改变储层含油性;(4)综合分析凉一段、凉三段的含油性、可动性、地球化学特征、物性和页岩油井的开发需求,发现凉一段为优质页岩油勘探层段。岩石热解实验手段为页岩油含油性及可动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可有效支撑页岩油甜点区预测和开发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冷冻取制样 分段岩石热解 含油性 可动性 川东北 凉高山组
下载PDF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煤系全油气系统特征
16
作者 支东明 李建忠 +6 位作者 杨帆 陈旋 武超 王波 张华 胡军 靳继坤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3-466,共14页
基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近源勘探最新成果,以全油气系统理念和思路重新认识台北凹陷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储层条件和生储盖组合,深入解析煤系全油气系统。结果表明:(1)水西沟群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和三工河组泥质烃源岩表现... 基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近源勘探最新成果,以全油气系统理念和思路重新认识台北凹陷侏罗系水西沟群烃源岩、储层条件和生储盖组合,深入解析煤系全油气系统。结果表明:(1)水西沟群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煤系烃源岩和三工河组泥质烃源岩表现为长时间生烃、具有多个生烃高峰和油气兼生的特点,为侏罗系煤系全油气系统提供充足的油气来源;(2)多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为斜坡区、洼陷区发育常规砂岩、致密砂岩、煤岩、泥页岩等多类型储层,为油气成藏聚集提供多种储集空间;(3)3期油气充注与构造演化、多类型储层有效配置,形成常规-非常规油气序次成藏聚集的特点,从构造高部位到洼陷区发育远源常规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近源低饱和度构造-岩性油气藏和源内致密砂岩气聚集、煤岩储层气、页岩油等类型油气聚集。其中,源内致密砂岩气、煤岩气是当前勘探拓展的重点领域,洼陷区页岩油气值得未来探索研究。煤系全油气系统新认识将进一步丰富完善全油气系统地质理论,为吐哈盆地油气资源的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台北凹陷 中下侏罗统 全油气系统 煤系 致密油气 煤岩气 页岩油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7页岩油烃源岩特征及生排烃潜力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攀明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目前吴起地区开发的主力层位侏罗系延安组下组合(延7—延10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长4+5层和长6层)已到中后期,亟需寻找新的接替层位和接替能源满足油田持续高效稳产的战略目标,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作为吴起采油厂新的接替层位,... 目前吴起地区开发的主力层位侏罗系延安组下组合(延7—延10层)和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长4+5层和长6层)已到中后期,亟需寻找新的接替层位和接替能源满足油田持续高效稳产的战略目标,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作为吴起采油厂新的接替层位,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价值。为探明长7页岩油烃源岩的特征及勘探潜力区,进行了岩心分析、测井曲线研究、岩石热解分析、镜检显微组分分析、镜体反射率(R_(o))测试和生排烃潜力计算。结果表明:长7烃源岩的丰度总体上较高,有机碳含量(TOC)主要分布在0.49%~41.02%。长7层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生油能力强。烃源岩镜质组表明吴起地区处在成熟阶段,并且以生油为主,反射率R_(o)样品分布集中在0.50%~1.15%,长7段烃源岩生烃强度为(200~600)×10^(4)t/km^(2),排烃强度大多为(200~300)×10^(4)t/km^(2)。综合吴起地区烃源岩厚度和生排烃强度,将长7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区划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吴页平1井勘探钻探试油结果证明,烃源岩勘探潜力区是有利的页岩油开发层系和接替层。该研究结果将为吴起地区页岩油下一步勘探开发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吴起地区 页岩油 烃源岩 长7段 地化特征 生排烃潜力
下载PDF
页岩数字岩心重构与水力压裂数值试验
18
作者 姚明宇 李天娇 +3 位作者 丛文雨 师耀利 夏英杰 唐春安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66,共11页
为了实现对深部页岩油储层水力裂缝扩展规律的精细研究,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陆相页岩油储层下甜点主要油层段为研究对象,对3684.62~3705.70 m深度范围内的20组页岩样品进行扫描并构建数字岩心,开展水力压裂数值试验.试验获得了各模... 为了实现对深部页岩油储层水力裂缝扩展规律的精细研究,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陆相页岩油储层下甜点主要油层段为研究对象,对3684.62~3705.70 m深度范围内的20组页岩样品进行扫描并构建数字岩心,开展水力压裂数值试验.试验获得了各模型的破裂压力和水力裂缝扩展路径.结果表明:破裂压力随孔隙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脆性矿物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和石英体积分数呈现较明显的线性关系.水力裂缝在孔隙位置起裂,连通独立的孔隙区域并沿着贯通的孔隙区域继续扩展.在远离孔隙区域时,水力裂缝主要沿垂直于最小主应力方向延伸.水力裂缝的复杂程度均随石英体积分数和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也会受到矿物分布形态的影响.当石英体积分数或孔隙度较高且呈现大面积连通分布时,水力裂缝的扩展受到抑制,水力压裂的增渗改造效果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矿物组分 数字岩心 水力压裂 页岩油储层 真实破裂过程分析
下载PDF
东营凹陷页岩油岩相要素测井评价新方法及其应用
19
作者 管倩倩 蒋龙 +3 位作者 程紫燕 张典栋 王云鹤 张帆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45,457,共12页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页岩油岩相具有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区域分布差异显著,目前尚无较好的测井方法能够识别和评价东营凹陷页岩油岩相特征。针对东营凹陷沙四纯上亚段页岩油岩相特点,从岩心刻度测井出发,结合岩心、薄片和实验分析...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页岩油岩相具有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区域分布差异显著,目前尚无较好的测井方法能够识别和评价东营凹陷页岩油岩相特征。针对东营凹陷沙四纯上亚段页岩油岩相特点,从岩心刻度测井出发,结合岩心、薄片和实验分析化验等资料,按照“三端元四要素”的页岩岩相分类方案,明晰不同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并优选敏感参数测井曲线,建立了适用的页岩油测井岩相划分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分层+聚类AHC(合成聚类)”法、Fisher判别法、小波提频法、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等数学和地球物理方法结合,识别页岩油不同岩相的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岩石结构和有机质含量,解决了因岩性复杂、测井分辨率不够、特殊测井资料不全和有机碳含量(TOC)模型精度不够等因素导致的岩相识别不出的问题,通过岩相四特征的识别,形成了东营凹陷页岩油岩相的测井定量判识方法技术,确定岩相集中段,为页岩油大规模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沙四纯上亚段 页岩油岩相 岩石结构 层理构造 有机碳含量 测井评价方法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
20
作者 王子昕 柳广弟 +5 位作者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是页岩油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总有机碳测定、氯仿抽提、岩石热解、XRD全岩矿物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回归线性法建立了有机碳与测井曲线的...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是页岩油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总有机碳测定、氯仿抽提、岩石热解、XRD全岩矿物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回归线性法建立了有机碳与测井曲线的三维电测模型,明确了烃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的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_(1)、长7_(2)和长7_3小层泥页岩样品TOC平均值分别为5.01%,6.04%和6.76%,氯仿沥青“A”的平均值分别为0.63%,0.67%和0.73%,整体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和Ⅱ_(2)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含油性与可动性均较好,达到较好—极好烃源岩级别。(2)研究区泥页岩样品主要由石英长石与黏土矿物组成,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晶间孔及有机质收缩缝,但各样品的孔径分布不同。(3)研究区烃源岩TOC下限为1.50%,庆城地区附近长7_(2)小层、庆城与环县地区附近长7_(3)小层为主要有效烃源岩发育区。(4)有效烃源岩的TOC含量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影响了页岩油藏的含油性,其中TOC含量直接决定了产油量的高低。距离生烃中心越近越有利于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多元回归 有机碳预测 烃源岩展布 成熟—高成熟阶段 长7段 三叠系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