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Factors and Diversities of Phase State of Oil and Gas Pools in the Kuqa Petroleum System 被引量:17
1
作者 CHEN Ling ZHU Guangyou +2 位作者 ZHANG Bin WEN Zhigang WANG Yongg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84-496,共13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ydrocarb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Kuqa petroleum system of the Tarim Basi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phase diversities and their differ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ydrocarb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Kuqa petroleum system of the Tarim Basi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phase diversiti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geochemical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oil and gas phase, the petroleum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oil reservoir, wet gas reservoir, condensate gas-rich reservoir, condensate gas-poor reservoir and dry gas reservoir. The causes for the diversities in oil and gas phases include diversities of the sources of parent material, maturity of natural gas and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different hydrocarbon phases. On the whole,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 are the main sources for the hydrocarbon in the Kuqa Depression. The small differences in parent material may cause diversities in oil and gas amount, but the impact is small. The differences in oil and gas phase are mainly affected by maturity and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which closely relates with each other. Oil and gas at different thermal evolution stage can be captured in different accumula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qa petroleum system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diversities of phase state of oil and gas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下载PDF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A case study of laminated shale of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Jimusar Sag,Junggar Basin,NW China
2
作者 XI Kelai ZHANG Yuanyuan +3 位作者 CAO Yingchang GONG Jianfei LI Ke LIN Mir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2期334-345,共12页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s remains unclear.Take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r Sag,Junggar ...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s remains unclear.Take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r Sag,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the reservoir space in laminated shale and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were studi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multi-stage pyrolysis,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d other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inly two types of laminated shale in the Lucaogou Formation,namely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terrigenous felsic,and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carbonate.The former type contains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intergranular pores,mainly with felsic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which are water-wet and control the free shale oil.The latter type contains carbonate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organic pores,mainly with oil-wet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which control the adsorbed shale oil.The oil-wet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 are conducive to oil accumulation,but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free oil.In the Lucaogou Formation,free oil,with high maturity and light quality,mainly occurs in the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terrigenous fel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lamina pore-throat wettability oil occurrence state shale oil reservoir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Ji-musar Sag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State Study Center for Oil Exploration Computer Software Accepted
3
《China Oil & Gas》 CAS 2000年第4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state Study Center for oil Exploration Computer Software Accepted
下载PDF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页岩含油性及烃类赋存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金芸芸 李楚雄 +9 位作者 王勇 严永新 罗曦 黄帅博 李志明 周圆圆 孙中良 刘雅慧 贾梦瑶 冷筠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5,共12页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发育优质湖相页岩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前人针对该层系页岩含油性及烃类赋存状态的研究相对薄弱,可能是制约泌阳凹陷页岩油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泌阳凹陷南部Y1井核三段Ⅲ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发育优质湖相页岩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前人针对该层系页岩含油性及烃类赋存状态的研究相对薄弱,可能是制约泌阳凹陷页岩油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泌阳凹陷南部Y1井核三段Ⅲ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多温阶热解、X射线衍射等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系统开展了页岩含油性、烃类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核三段Ⅲ亚段页岩岩相组合主要包括长英质页岩相、云灰质页岩相和混合质页岩相,纹层结构发育。烃源岩类型整体处于好—优质范围,热演化程度处于生油阶段。有机显微组分以腐泥型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页岩含油性随埋深增大呈递增趋势,烃类赋存特征由中上部以吸附烃为主,过渡至下部以游离烃为主。碎屑矿物及有机碳含量是控制游离烃和吸附烃含量的主要因素。总体认为,核桃园组下部页岩含油饱和度指数整体高于100 mg/g,游离烃含量平均高于3 mg/g,具备较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含油性 烃类赋存状态 核桃园组 古近系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下载PDF
页岩油藏各赋存态油相体积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5
作者 李亚军 庄春辉 +4 位作者 吴忠宝 董明哲 桑茜 宫厚健 徐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2105-12111,共7页
页岩油是赋存于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石油,勘探开发潜力巨大。页岩油赋存状态多样,油相主要以游离态赋存于无机矿物孔隙和有机质内部发育的孔隙中,以及以溶解态存在于有机质高分子缩聚物内部的溶解态油相,准确劈分不同赋存状态的油相体... 页岩油是赋存于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石油,勘探开发潜力巨大。页岩油赋存状态多样,油相主要以游离态赋存于无机矿物孔隙和有机质内部发育的孔隙中,以及以溶解态存在于有机质高分子缩聚物内部的溶解态油相,准确劈分不同赋存状态的油相体积对页岩油藏储量精细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页岩油储层含油量主要是在孔径分析法、流体饱和实验、热解法或氯仿沥青“A”法等实验测试的基础上计算得到,但受限于测试原理和条件,这些方法无法准确表征不同赋存态页岩油体积。现基于页岩储集特征和流体赋存状态分析,建立页岩油藏各赋存态油相体积的理论计算模型,模型能够根据页岩物性参数定量计算页岩无机孔隙中的游离态油相体积、有机孔隙中的游离态油相体积、有机质内部的溶解态油相体积和总含油量,并能够得到页岩无机矿物介质和有机质的非常规物性参数,实现页岩各赋存态油相体积和总含油量的准确计算。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含量主要影响有机质内部的有机游离态油相体积与溶解态油相体积,有机质溶解度主要对溶解态油相体积产生影响,页岩总孔隙度主要受无机孔隙度的影响,对于总孔隙度较高的页岩,其内部的无机游离态油相含量越高,有利于弹性开采。研究成果为页岩油藏的储层表征和储量准确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无机孔隙 有机孔隙 游离态 溶解态 储量
下载PDF
面向数字孪生模型应用的油浸式变压器绕组温度POD-RBFLP降阶计算方法
6
作者 刘刚 胡万君 +4 位作者 郝世缘 高成龙 武卫革 刘云鹏 李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66-4578,I0034,共14页
了解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绕组的温度情况是保证其运行稳定性的关键,也是当前针对油浸式变压器数字孪生分析的必然需求。为了快速地获得变压器绕组的稳态温度,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和包含线... 了解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绕组的温度情况是保证其运行稳定性的关键,也是当前针对油浸式变压器数字孪生分析的必然需求。为了快速地获得变压器绕组的稳态温度,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和包含线性多项式的径向基函数响应面法(radial basis func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including linear polynomial,RBFLP)的降阶计算模型。首先,讨论POD方法的降阶特性,并设计一种基于留一法交叉验证的自适应获得快照矩阵方法,以提高计算精度及效率;其次,采用响应面方法建立POD模态系数与绕组工况的相关关系,旨在实现通过绕组工况快速获得POD模态系数,从而跳过对降阶模型的复杂非线性计算,进而高效重构绕组温度场。相关算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在50组测试工况下,与全阶计算相比,误差不超过2.5 K,且总计算时间仅为1.45 s;最后,基于110 kV变压器绕组搭建温升试验平台,试验结果表明,降阶计算结果相较于试验结果,平均计算误差不超过2 K,且单步计算时间仅为0.03 s,相较于同等规模的全阶计算,计算效率有较大幅度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 绕组稳态温度 本征正交分解 包含线性多项式的径向基函数响应面 降阶模型
下载PDF
微波含水率检测技术在复杂油水混合形态下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许国晨 宋宗旭 +2 位作者 张磊 孟敏 曹聪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5期60-67,共8页
在油水混合物中会出现不同的乳化形态,不同的乳化形态对应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也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导致通过检测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值间接测量含水率的测量结果不准确。针对复杂油水混合状态下含水率难以测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波技术... 在油水混合物中会出现不同的乳化形态,不同的乳化形态对应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也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导致通过检测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值间接测量含水率的测量结果不准确。针对复杂油水混合状态下含水率难以测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微波技术的复杂油水两相流含水率检测技术,建立了基于微波技术的“油包水”和“水包油”状态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检测微波信号穿过不同介质后信号幅值的衰减和相位的偏移,推测油水混合物的含水率值。再利用不同输入功率的微波信号在不同介电常数下功率衰减比不同的原理,来区分油水混合物的乳化状态,优化含水率的测量。室内验证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区分乳化液的混合状态,通过含水率标定值对实测数据进行修正,最终测量的含水率误差可控制在1个百分点以内,实现了复杂油水混合形态下含水率的高精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混合物 含水率测量 乳化状态 微波信号 介电常数 功率衰减比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二亚段页岩油赋存特征
8
作者 张晨雨 刘子驿 +4 位作者 王斌 单帅强 陆建林 王保华 左宗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5-1225,共11页
我国湖相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开采过程具有一定难度。揭示页岩油不同赋存状态在页岩储层中的赋存情况有助于页岩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川中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二亚段(以下简称大二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温阶热解实验的实施... 我国湖相页岩油资源丰富,但开采过程具有一定难度。揭示页岩油不同赋存状态在页岩储层中的赋存情况有助于页岩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以川中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二亚段(以下简称大二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温阶热解实验的实施、扫描电镜孔隙发育特征的观察以及洗油前后孔径分布的分析,揭示了页岩油不同状态在各介质孔隙中的赋存方式。川中地区大二亚段页岩中热模拟恢复后的页岩油以游离态为主(0.42~10.88 mg/g),吸附态次之(0.30~1.95 mg/g)。页岩发育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有机质孔(孔径2~600 nm)、黄铁矿粒间孔(孔径10~700 nm)、介壳粒内孔(孔径20~1000 nm)、石英/长石粒间孔(孔径4~500 nm)以及黏土矿物晶间孔(孔径4~500 nm)。洗油后氮气吸附—高压压汞结果显示,页岩中孔径在2~30 nm以及60~1000 nm的孔隙明显增多,页岩油主要赋存于此孔径范围的孔隙之中。同时建立了页岩油赋存状态与岩石中各介质间的关系热图,阐明了大二亚段页岩油主要赋存于有机质和黄铁矿之中。最终采用页岩油各赋存状态含量与洗油前后获取的含油体积拟合的方法,指明了研究区不同状态页岩油聚集的孔径范围。大二亚段页岩油游离态主要聚集于孔径60~700 nm的有机质和黄铁矿孔隙之中,吸附态主要聚集于孔径2~6 nm的有机质孔隙之中。对页岩油赋存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川中地区大二亚段页岩油开采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状态 赋存空间 赋存方式 大安寨段二亚段 侏罗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定量表征及控制因素
9
作者 宫厚健 姜振学 +4 位作者 朱峰 李鹏 陈志祥 王子朋 王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71,124,I0004,I0005,共16页
鉴于页岩油赋存状态对页岩油富集和可动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阜二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温阶热解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定量表征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明确赋存状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高邮凹... 鉴于页岩油赋存状态对页岩油富集和可动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阜二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温阶热解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定量表征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明确赋存状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分为游离油和吸附油两大类,以游离油为主,平均占总含油量的65.16%;不同岩相页岩油赋存状态差异明显,游离油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长英质页岩>长英—灰云质混积页岩>长英—黏土质混积页岩>灰云质页岩;有机质成熟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等因素共同控制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游离油和吸附油量主要受w(TOC)和孔隙结构控制,游离油量与w(TOC)呈弱正相关关系,吸附油量与w(TOC)呈强正相关关系。游离油、吸附油量与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与比表面积相关性不明显。游离油和吸附油的比例主要受有机质成熟度、长英质矿物含量和孔隙结构影响,吸附油比例随有机质成熟度增高而减小,游离油比例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弱正相关关系。宏孔及微裂缝越发育,游离油比例越高。该结果对苏北盆地页岩油的规模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阜宁组二段 页岩油 赋存状态 游离油 吸附油 控制因素 高邮凹陷
下载PDF
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非稳态实验
10
作者 陈挺 吕琦 +3 位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王硕桢 高云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8,共8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 为形成一种适用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参数的高效而且精确的测试方法,基于一维非稳态渗流模型,建立了非稳态页岩油流动实验方法,分析不同裂缝发育情况下页岩的液测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结果表明:非稳态压力恢复法可准确测试页岩渗透率,测试时间可缩短约90%;由于气液两相间基础物性的巨大差异,液测渗透率约为气测渗透率的0.47%~2.83%;结合数值仿真和压力衰竭测试,可获得页岩液测启动压力梯度(101~102 MPa/m),其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呈幂指数递减;层理贯穿缝发育可显著降低页岩的启动压力梯度;相较于稳态法测试,非稳态压力衰竭法测试启动压力梯度数值略小。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储层渗流参数的高效实验测试及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非稳态测试 渗流特征 裂缝发育 启动压力梯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页岩油地层原油黏度的核磁共振评价方法
11
作者 秦志军 朱明月 +6 位作者 廖广志 毛锐 罗兴平 张浩 王刚 肖立志 樊睿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7-2067,共11页
随着页岩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勘探与开发,精细地层评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层原油黏度作为影响页岩油开发方案、产能、产量以及采收率等的重要参数,是流体识别及定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多样且流动机理复杂,... 随着页岩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勘探与开发,精细地层评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层原油黏度作为影响页岩油开发方案、产能、产量以及采收率等的重要参数,是流体识别及定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页岩油流体赋存状态多样且流动机理复杂,导致原油黏度指数难以准确估算.因此,建立页岩油地层原油黏度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核磁共振评价原油黏度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并明确原油黏度、T_(2)对数平均值、绝对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核磁共振方法表征不同温度下原油T_(2)弛豫特征与绝对温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开展页岩油原油变温核磁共振实验,结合原油的黏温关系图版,分析表征原油黏度的主要参数,验证页岩油原油黏度理论计算模型的可行性;最后,通过饱含原油的页岩油岩心变温核磁共振实验,进一步明确地层条件下原油黏度、绝对温度以及T_(2)对数平均值之间的关系,改进原油黏度理论计算模型,建立了页岩油地层原油黏度的核磁共振评价方法.实际测井资料应用表明页岩油地层可动油黏度指数与实际试油得到的原油黏度相比,相对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黏度 页岩油 流体赋存状态 T_(2)谱 变温核磁共振
下载PDF
鱼油n-3 PUFA富集、稳态化技术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书源 郭明珠 +2 位作者 马爱进 桑亚新 孙纪录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7-478,共12页
鱼油富含人体所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科研与应用领域具有广泛价值。本文重点围绕其n-3 PUFA富集工艺、稳态化技术及生物活性进行综述,阐述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展望未来鱼油加工领域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油类资... 鱼油富含人体所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科研与应用领域具有广泛价值。本文重点围绕其n-3 PUFA富集工艺、稳态化技术及生物活性进行综述,阐述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展望未来鱼油加工领域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油类资源的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 富集工艺 稳态化 n-3 PUFA
下载PDF
夹层型页岩油储层CO_(2)驱替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兰兰 杨正明 +4 位作者 李海波 周体尧 张亚蒲 杜猛 侯海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60%以上;增大驱替流量可以显著提高基质渗透率较小的岩样驱油效率;岩样赋存状态以游离油为主,饱和原油后体积分数为40.51%~62.40%,驱替过程中游离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在50%以上;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大,游离油/吸附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减小;干样渗透率越大,渗透率随驱替流量的增长速率也越大。研究成果为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驱替 核磁共振 驱替特征 赋存状态 储层动用
下载PDF
藻油DHA乳液稳态化递送体系研究进展
14
作者 徐淑怡 田方 蔡路昀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4-444,共11页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够有效维持大脑和视神经的正常发育,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癌抗炎等功效。藻油中重金属含量较少,与鱼油相比,藻油来源的DHA用作膳食营养补充剂更加安全,然而,藻油DHA产品存在稳定性低、抗氧化性差等问题。目前藻油DH...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够有效维持大脑和视神经的正常发育,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癌抗炎等功效。藻油中重金属含量较少,与鱼油相比,藻油来源的DHA用作膳食营养补充剂更加安全,然而,藻油DHA产品存在稳定性低、抗氧化性差等问题。目前藻油DHA稳态化递送体系的开发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开展许多研究,其中乳液递送体系被证实能有效改善乳液稳定性、抗氧化性等。本文综述藻油DHA常见的乳液基递送体系及其递送机制,重点总结和讨论近年来生物聚合物基藻油DHA乳液递送体系及其应用,并展望今后构建具有抗氧化等多功能藻油DHA新型乳液递送体系,以期为功能性食品组分的稳定化和营养递送体系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油DHA 乳液 稳态化 递送体系
下载PDF
基于PDCA循环的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评价与管理
15
作者 相晨曦 田成坤 +5 位作者 王琪 肖修文 徐舜华 柴轶 张立宗 肖倩 《国际石油经济》 2024年第8期89-96,共8页
从短期看,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是一个层层循环、彼此协同的过程。从长期看,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需在循环中螺旋进化。PDCA循环与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过程具有较高的匹配性。与PDCA循环对应,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可拆解为合作确定、... 从短期看,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是一个层层循环、彼此协同的过程。从长期看,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需在循环中螺旋进化。PDCA循环与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过程具有较高的匹配性。与PDCA循环对应,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可拆解为合作确定、合作落实、合作跟踪、合作改进4个环节。构建包含计划(P)、执行(D)、检查(C)、改进(A)四大维度的共9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的国有油气企业战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将所有指标综合为战略合作效果的总体评分,需要采取指标加权法进行计算。选取两组战略合作进行全过程评价,分数差距显示需要关注的环节。该评价体系可直观比较战略合作的整体和分环节效果;评价指标与战略合作管理相结合,可为国有油气企业优化战略合作管理流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合作 评价指标 国有油气企业 PDCA循环
下载PDF
一种基于KPCA-SCSO-SVM的装甲车发动机状态评估方法
16
作者 李英顺 于昂 +2 位作者 姬宏基 李茂 郭占男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2,共7页
润滑油在发动机各部件间流动时,不仅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关于发动机运行状况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反映发动机状态.以某型装甲车底盘发动机为对象,提出一种对润滑油信息进行分析以实现发动机状态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核主... 润滑油在发动机各部件间流动时,不仅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关于发动机运行状况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反映发动机状态.以某型装甲车底盘发动机为对象,提出一种对润滑油信息进行分析以实现发动机状态评估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PCA)和沙猫群优化(SCSO)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SVM),使用KPCA对收集的油液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得到的降维数据作为SVM的输入.随后,应用SCSO算法优化SVM的关键参数,建立状态评估模型.通过实际数据的实验验证及与其他几种状态评估模型的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率达到了97.35%,能有效评估发动机状态,从而为发动机的维护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润滑油 状态评估 核主成分分析 沙猫群优化算法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预干燥对油炸外裹糊鱼块油脂渗透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舒静 陈季旺 +3 位作者 翟金玲 翟嘉豪 滕宗娜 廖鄂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0-216,共7页
本研究将外裹糊鱼块置于鼓风干燥箱中,40℃干燥3~9 h(3、4.5、6、7.5、9 h)后180℃油炸60 s,分析油炸前后外裹糊鱼块的水分状态、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油脂含量与分布、微观结构及质构特性,模拟油炸过程中油脂的吸收,探讨预干燥对油炸外裹... 本研究将外裹糊鱼块置于鼓风干燥箱中,40℃干燥3~9 h(3、4.5、6、7.5、9 h)后180℃油炸60 s,分析油炸前后外裹糊鱼块的水分状态、油炸外裹糊鱼块的油脂含量与分布、微观结构及质构特性,模拟油炸过程中油脂的吸收,探讨预干燥对油炸外裹糊鱼块油脂渗透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油炸后外壳的深层结合水(T21)、弱结合水(T22)和自由水(T23)以及鱼块的结合水(T21)、肌纤维中(T22)和外部(T23)的水分含量均减小。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油炸后外壳T22峰的起始时间逐渐减小,水分的自由度降低,且T21和T22峰的信号强度减小,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化;鱼块的T22峰只有干燥9h的发生明显左移;油炸外裹糊鱼块的表面油脂含量和总油脂含量呈减小趋势,表面渗透油脂含量逐渐增加;外壳结构先紧密后粗糙,鱼块表面先光滑后出现裂缝和孔洞;外壳中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苏丹红染色幅度逐渐减小,外壳与鱼块交界处的染色幅度逐渐增大;外壳的硬度和酥性先减小后增大,而鱼块的弹性和咀嚼性呈现相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预干燥降低了外裹糊鱼块水分的自由度,改变了油炸外裹糊鱼块的微观结构,从而影响了油脂的渗透和质构特性。本研究可为低脂油炸外裹糊鱼制品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裹糊鱼块 预干燥 水分状态 深度油炸 油脂渗透 质构
下载PDF
供油温度对润滑状态影响的试验观察与数值模拟
18
作者 刘金杰 杨萍 +3 位作者 马子魁 栗心明 金旭阳 高军斌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采用球-盘点接触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装置,观察了不同供油温度下的接触区润滑状态.结果表明,随着供油温度的升高,润滑油黏度降低,润滑油成膜能力整体下降,接触区润滑状态在较大速度范围内处于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区间;温度升高还将导致膜... 采用球-盘点接触光干涉润滑油膜测量装置,观察了不同供油温度下的接触区润滑状态.结果表明,随着供油温度的升高,润滑油黏度降低,润滑油成膜能力整体下降,接触区润滑状态在较大速度范围内处于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区间;温度升高还将导致膜厚曲线斜率增大,壁面温差是其诱因,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壁面温差的影响;速度增加使接触区润滑状态向等黏度-刚性区间转化;温度和载荷使接触区润滑状态趋向于压黏-弹性区间.系统散热也会对油膜厚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油温度 润滑状态 壁面温差 成膜特性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富集耦合机制
19
作者 陆加敏 林铁锋 +5 位作者 李军辉 付秀丽 崔坤宁 高波 白月 付晓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4,共13页
大庆油田生产实践证实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古龙页岩油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页岩油富集的耦合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页岩油成藏理论及油气富集区的认识。通过岩心精描、古地温恢复、常微量元素分析、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分析、二维核磁分... 大庆油田生产实践证实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古龙页岩油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但页岩油富集的耦合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页岩油成藏理论及油气富集区的认识。通过岩心精描、古地温恢复、常微量元素分析、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分析、二维核磁分析等技术,明确了古龙页岩油富集的耦合机制。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富集受宏、微观多因素耦合控制:宏观上,古龙页岩油富集受控于43.99~77.28℃/km古地温梯度的高温热盆、大规模发育的富氢高有机质页岩、温湿淡水-微咸水还原水体环境及较强的顶底板封存能力4个地质因素;微观上,古龙页岩油富集受控于以有机质成熟度为主线的生烃与成储同步演化耦合,随着页岩成熟度不断增高,干酪根不断裂解,生烃量增加,有机缝孔的占比逐渐增大,无机孔占比逐渐减少,生成的油气由重质向轻质转化,吸附油占比减小,游离油占比增大。当Ro大于1.3%时,孔壁表面润湿性由亲水性向亲油性转变,原油不断从小尺度孔隙向大尺度孔隙渗流。研究成果可为古龙页岩油成藏理论认识的深化及富集区优选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机制 地温梯度 古沉积环境 赋存状态 封存能力 古龙页岩油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下载PDF
美国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20
作者 MCMAHON T P LARSON T E +1 位作者 ZHANG T SHUSTER M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7-828,共22页
基于美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历程的回顾,对主要页岩盆地的地质演化、主要页岩层系的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美国重要页岩盆地的富烃页岩主要发育于6个地质时期:中奥陶世、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晚密西西比... 基于美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历程的回顾,对主要页岩盆地的地质演化、主要页岩层系的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美国重要页岩盆地的富烃页岩主要发育于6个地质时期:中奥陶世、中—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中—晚密西西比世)、早二叠世、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塞诺曼期—土伦期),构造沉积环境主要包括克拉通内盆地、前陆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古生界富烃页岩主要分布于以下6个盆地:阿巴拉契亚盆地(尤蒂卡页岩和马塞勒斯页岩)、阿纳达科盆地(伍德福德页岩)、威利斯顿盆地(巴肯页岩)、阿卡马盆地(费耶特维尔页岩)、沃思堡盆地(巴内特页岩)和二叠盆地(狼营组和斯帕瑞组/骨泉组页岩)。中生界富烃页岩主要发育在西墨西哥湾盆地(海恩斯维尔组和鹰滩组)和落基山盆地群(以丹佛和粉河盆地的尼尔布拉勒组页岩为主)。通过对各页岩区带的详细分析发现,页岩的岩相和矿物成分存在差异,“页岩储层”并非只是页岩,很多情况下页岩油气还产自粉砂岩和碳酸盐岩等多种岩石类型。美国的页岩油气资源丰富,页岩油地质资源量超过0.246×1012 t,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超过290×1012 m3。在开启“页岩革命”的水平井水力压裂技术出现之前,美国经过了长达20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和理论技术积累。自2007年至2023年,美国页岩油气产量从约11.2×104t/d油当量增加到超过300.0×104t/d油当量,2017年页岩油气产量超过了常规油气,2023年在油气总产量中的占比增加到60%以上。页岩油气的开发主要得益于钻完井技术的改进,“立体开发”的攻关,以及重复压裂、提高原油采收率和“U”形井等技术的应用。基于美国丰富的页岩资源基础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页岩油气的产量将继续为全美的油气生产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页岩油 页岩气 页岩储层 非常规储层 油气产量 资源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