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mpact of Hydrocarbon Pollution on Soil Degradation Using GIS Techniques and Soil Characterization in Burgan Oil field, South Kuwait
1
作者 H. D. Mostagab M. Senosy +1 位作者 A. Al Rashed M. Essam Sale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8年第6期699-719,共21页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spatio-temp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isease and identifying exposures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high-risk populations are essential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en...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spatio-tempo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isease and identifying exposures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 in high-risk populations are essential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program.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ies, such a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provide cost-effective tools for evaluating interventions and policies potentially affecting health outcomes. Military activities during the occupation and subsequent liberation war at 1991 caused direct and indirect damage to Kuwait’s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provide a powerful tool in managing and analyzing spatial data. It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large variety of fields, one field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e field of disaster identification and mitigation represent in the impact of hydrocarbon pollution on soil degradation in Burgan oil field, South Kuwait. It is well understood that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play a major part in the reducing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This is a role GIS is well suited to especially when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work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high level achiev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for the oil contaminated status in GC32 pipe line dry oil lake and wet oil lake, Burgan oil field, state of Kuwait by using GIS applic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soil sampling, logging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damage, mapping present day contamination boundaries, extent of contamination and volume of contaminated soil in the area of study. In fact, the study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e problems persist even after 25 years although the lakes and lagoons that contained oil have been drained and many of them have dried out, their hazard potential has actually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Mapping oil Contamination Dry oil LAKE wet oil LAKE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特征分析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士宝 任梓寒 +3 位作者 杨凤祥 孙新革 蒋海岩 宋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针对常规火驱存在热利用率低和高黏油启动慢的问题,以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常规火驱和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驱油特性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复合火驱各区带的温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了蒸汽-空气复... 针对常规火驱存在热利用率低和高黏油启动慢的问题,以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常规火驱和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驱油特性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复合火驱各区带的温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了蒸汽-空气复合火驱协同增效作用,并对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提产增效的主要机理是湿蒸汽吸收已燃区中滞留的热量变为过热蒸汽,并被高速流动的空气携带穿过燃烧前缘,使冷油区原油黏度大幅度降低,在提高驱油效率的同时增大了蒸汽冷凝带的宽度、燃烧波及体积和火线推进速度;注入参数的优化能提高复合火驱的开发效果,水气比越大,产能越高,而采用段塞注入会降低产能,为满足经济效益开发,最佳水气比应为3.0×10^(-3)m^(3)/m^(3)左右,最佳注汽段塞间隔应为90~120 d。该研究成果对火驱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湿式燃烧 燃烧特征 驱油机理
下载PDF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机理
3
作者 石鑫 许艳艳 +3 位作者 伍亚军 吴贝贝 席玲慧 侯宝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0-685,694,共7页
研究表面活性剂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对油田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红外光谱、形貌扫描成像、Zeta电位、固体表面振荡频率和接触角等的测定,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1(PES)改变油湿性砂... 研究表面活性剂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对油田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红外光谱、形貌扫描成像、Zeta电位、固体表面振荡频率和接触角等的测定,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1(PES)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结果表明,与油湿性石英粉的红外光谱相比,PES处理后的石英粉红外谱图中具有S—O键、亚砜S=O键和砜—SO_(2)—键的拉伸振动峰,说明“吸附”为PES改变油湿性砂岩表面润湿性的机理。由于PES吸附在油湿性石英片表面,使得石英片表面较为平坦,平均粗糙度大大减小。未经PES处理的油湿性石英颗粒的Zeta电位为-4.2 mV,用PES处理样品的Zeta电位值随着PE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终趋于平衡。PES与带负电岩石表面的静电排斥力使得PES以微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吸附在砂岩表面。随着PES浓度的增加,石英晶体表面的共振频率降幅越来越大,即PES分子在岩石表面的吸附量越来越大。另外,未经PES处理的油湿性石英片原始接触角为140°,经过PES处理的油湿性石英片对应的接触角为109°。随着PES的加入,表面活性剂疏水链与原油组分的疏水端形成双层吸附结构,此时表面活性剂亲水头基裸露在外面,使得接触角逐渐降低,从而改变了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湿性 砂岩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 吸附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研究
4
作者 刘绪钢 李国锋 +2 位作者 李雷 王锐霞 方彦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6-763,共8页
压裂液渗吸驱油是当前页岩油储层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评价压裂液润湿改性处理剂对渗吸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页岩油储层压裂渗吸驱油机理。测试了处理剂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润湿性,考察了处理剂与常规压裂液的配伍性,评价... 压裂液渗吸驱油是当前页岩油储层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评价压裂液润湿改性处理剂对渗吸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页岩油储层压裂渗吸驱油机理。测试了处理剂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润湿性,考察了处理剂与常规压裂液的配伍性,评价了不同孔隙尺寸岩样的渗吸驱油效率。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S(α-烯基磺酸钠)为最佳压裂液润湿改性处理剂,颗粒、基质和裂缝岩样的渗吸驱油效率分别为8.17%、17.55%和37.37%。证实渗吸驱油动力包括浮力、浮力-毛细管力和毛细管力,改性剂通过改变岩石润湿性增强毛细管力提高驱油效率,较常规压裂液渗吸驱油效率提高约152.9%。孔隙结构影响渗吸驱油的主导作用力,小孔以毛细管力为主,天然、水力裂缝则以浮力为主。通过研究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对致密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驱油 润湿改性 孔隙结构 毛细管力
下载PDF
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晨斌 封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3-1728,共6页
介绍了用于油水分离的特殊润湿表面结构,其中包括超疏水-超亲油表面、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和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综述了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如浸渍、喷涂、静电纺丝、相分离、接枝、超临界CO_(2)发泡和3D打印,展... 介绍了用于油水分离的特殊润湿表面结构,其中包括超疏水-超亲油表面、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和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综述了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如浸渍、喷涂、静电纺丝、相分离、接枝、超临界CO_(2)发泡和3D打印,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可生物降解 油水分离 润湿
下载PDF
湿藻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何禹 黄睿 +5 位作者 虞育杰 姚贤锐 李剑烽 唐瑜慕 宋其晖 李环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5,119,共7页
利用含油量高、生长速度快及能净化环境的微藻转化制取生物燃料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是实现“碳中和”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降低微藻制取生物柴油的能耗,利用湿法提取技术直接从湿藻生物质中提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成为研究热... 利用含油量高、生长速度快及能净化环境的微藻转化制取生物燃料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是实现“碳中和”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降低微藻制取生物柴油的能耗,利用湿法提取技术直接从湿藻生物质中提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传统细胞破壁提油酯交换法、原位酯交换法及新型水热破壁提油酯交换法3种湿藻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传统细胞破壁提油酯交换法需要有机溶剂提取油脂和酯交换两步实现生物柴油的制备,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投入较高。原位酯交换法可实现微藻生物质一步转化为生物柴油,但存在醇消耗量过大(酸催化原位酯交换)或高温高压能耗高(超临界醇原位酯交换)等问题。新型水热破壁提油酯交换法能够在不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实现湿藻油脂的高效分离,但水热温度较高时油脂会与微藻其他组分反应导致油脂品质劣化,水热温度较低时难以有效破坏细胞壁导致油脂提取效率降低。绿色溶剂辅助水热法可有效降低水热温度并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可提高湿藻油脂提取率。为实现湿藻油脂的高效、环保、低耗制备生物柴油,可进一步依托深共熔溶剂等创新绿色溶剂低耗高效绿色提取微藻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藻 湿藻油脂 破壁法 原位酯交换法 水热法
下载PDF
非对称微沟槽表面液滴各向异性润湿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海豹 丁海艳 +1 位作者 曹刚 李明升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5-722,共8页
液滴在各向异性表面的润湿行为对于液滴操作和运动控制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工程价值.采用重力式测试系统对非对称沟槽表面上液滴各向异性润湿行为进行表征,分析了沟槽几何结构非对称性、沟槽高度和宽度以及浸油处理对液滴静润湿与动润湿行... 液滴在各向异性表面的润湿行为对于液滴操作和运动控制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工程价值.采用重力式测试系统对非对称沟槽表面上液滴各向异性润湿行为进行表征,分析了沟槽几何结构非对称性、沟槽高度和宽度以及浸油处理对液滴静润湿与动润湿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沟槽几何结构不对称性会影响液滴润湿状态,液滴在非对称沟槽表面不同方向上接触角差异比对称沟槽更大,使得各向异性更显著;浸油处理会减小沟槽表面液滴接触角,从而表现出更明显的各向异性;非对称沟槽表面的接触角随沟槽高度增大而减小,随宽度增大而增大,表面浸油处理会缩小试件间接触角的差异,高度和宽度对浸油处理后的非对称表面的调控作用基本失效;当沟槽宽度增加时,浸油处理后的非对称沟槽表面滑动角减小,同时液滴沿非对称沟槽大顶角向小顶角方向运动时的滑动角大于沿反方向运动时的滑动角,且液滴体积越大,滑动角越小.最后,对上述规律进行了接触线理论分析,并从表面能模型角度推导出滑动角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微沟槽 各向异性润湿 浸油 接触角 滑动角
下载PDF
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及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兰 高助威 +3 位作者 亓欣雨 李成欣 王世豪 刘钟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4-1000,共17页
海上溢油和工业油污泄漏频发,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使受油污染的水体得到高效的清洁保护,各种油水分离材料和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三聚氰胺海绵具有独特的三维柔性结构以及其他优异的特性,使用不... 海上溢油和工业油污泄漏频发,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使受油污染的水体得到高效的清洁保护,各种油水分离材料和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三聚氰胺海绵具有独特的三维柔性结构以及其他优异的特性,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疏水改性后被广泛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本文概述了超润湿性表面油水分离的机理,讨论了三聚氰胺海绵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几年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的材料与方法以及改性后的一些特殊性质,如磁性、耐腐蚀性等。同时对各种材料与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疏水改性三聚氰胺海绵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推动低成本、高性能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海绵 油水分离 超润湿性 疏水改性 三维多孔材料
下载PDF
致密油藏混合润湿对孔隙尺度渗吸的影响
9
作者 濮御 杨二龙 杜庆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I0007,共11页
以毛细管压力为基础的渗吸作用可有效动用致密储层中的原油并补充能量。为了研究混合润湿程度与渗吸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典型混合润湿孔喉通道渗吸规律,基于相场理论和Navier-Stokes方程,建立静态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型,对孔隙尺度... 以毛细管压力为基础的渗吸作用可有效动用致密储层中的原油并补充能量。为了研究混合润湿程度与渗吸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典型混合润湿孔喉通道渗吸规律,基于相场理论和Navier-Stokes方程,建立静态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型,对孔隙尺度渗吸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混合润湿程度对渗吸采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润湿占比为10%的混合润湿岩石孔隙渗吸采出程度比纯水湿的采出程度高。当混合润湿占比低时,混合润湿通道为渗吸的主力通道,渗吸效果与纯水湿的类似;当混合润湿占比超过40%时,渗吸采出程度低于10%,渗吸效果差;当混合润湿占比高时,连通性好且成片存在的水湿孔喉成为混合润湿体系渗吸排驱采油的主要优势通道,连续的油湿孔喉抑制水相流动,导致渗吸作用停止。该结果为阐明混合润湿程度和混合润湿分布的渗吸规律和流动潜力、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混合润湿 孔隙尺度 毛细管压力 渗吸规律 采出程度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润湿性评价及效果
10
作者 陈贝尔 杨立安 +3 位作者 李建山 罗向荣 潘谦宏 任晓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9,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用接触角和接触角变化的最大值反映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改变方向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亲水表面的性质非常稳定,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小,但亲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大。蒸馏水与亲水/油表面润湿接触角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281%、8.929%。另外,部分驱油剂在亲水/油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变化值差异不明显。用润湿倾向指数可较好地表征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程度。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远小于接触角不确定度。0.2%磺酸盐类驱油剂、聚氧乙烯醚类驱油剂、氟碳类驱油剂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润湿30 s)不确定度分别为1.24、3.11、0.64,而水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分别为2.48×10^(-2)、6.33×10^(-2)、1.76×10^(-2)。通过Amott方法,测得7种压裂驱油剂作用下天然岩样的水湿指数。该水湿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与用接触角法测得的水润湿倾向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致。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使用润湿倾向指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该方法有利于快捷地评价压裂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能力,优选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润湿性 接触角 润湿倾向指数
下载PDF
液压油湿法过滤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黄歆 杨绳政 +2 位作者 梁安德 闫亚娟 谭金海 《润滑油》 CAS 2024年第2期57-59,共3页
文章研究了液压油湿法过滤性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基础油种类、添加剂类型和生产灌装前过滤3个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对于相同类型添加剂,Ⅰ类基础油的湿法过滤性比Ⅱ类基础油表现更好;不同类型添加剂表现的湿法过滤性不同;试验前进行... 文章研究了液压油湿法过滤性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基础油种类、添加剂类型和生产灌装前过滤3个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对于相同类型添加剂,Ⅰ类基础油的湿法过滤性比Ⅱ类基础油表现更好;不同类型添加剂表现的湿法过滤性不同;试验前进行油品灌装过滤的预处理,比不进行处理的湿法过滤性结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油 湿法过滤性 基础油 添加剂 生产过滤
下载PDF
微量供油反润湿作用下润滑增效数值分析
12
作者 李伟 李书义 郭峰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66-1373,共8页
基于当今高速机械润滑和社会节能环保要求,微量润滑技术快速发展,而如何保证接触区润滑有效性成为关键.试验发现,基础油添加一定量硬脂酸后轨道润滑油呈现一定反润湿性,使得微量润滑油呈油滴状分布,能够达到润滑增效的目的.基于此,建立... 基于当今高速机械润滑和社会节能环保要求,微量润滑技术快速发展,而如何保证接触区润滑有效性成为关键.试验发现,基础油添加一定量硬脂酸后轨道润滑油呈现一定反润湿性,使得微量润滑油呈油滴状分布,能够达到润滑增效的目的.基于此,建立点接触微量润滑模型,分析油滴供油对接触区润滑的影响规律,并与均匀供油和充分供油对比.结果表明:一定量润滑油供给下油滴供油方式可以达到润滑增效的作用,但其增效作用不具有统一性,而且由于油滴非连续性供油方式则会导致接触区润滑状态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与均匀分布供油相比,油滴供油的润滑增效情况会受到油滴分布情况的影响,工况参数的不恰当选择甚至会丧失其润滑增效优势;理论结果可为微量润滑增效设计提供数据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供油 反润湿 润滑增效 弹流润滑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宣纸智能盘帖装置的结构及其运行
13
作者 刘蒙 童海行 《中华纸业》 CAS 2024年第10期61-63,共3页
目前宣纸纸帖盘帖均采用蒸汽加热烘干的方式,现设计采用一种以导热油为介质进行加热的装置。采用油作为加热介质与蒸汽作为加热介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油温度高、温度易于控制、传热均匀、加热速度快、加热介质可以重复利用。利用油加热... 目前宣纸纸帖盘帖均采用蒸汽加热烘干的方式,现设计采用一种以导热油为介质进行加热的装置。采用油作为加热介质与蒸汽作为加热介质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油温度高、温度易于控制、传热均匀、加热速度快、加热介质可以重复利用。利用油加热宣纸纸帖盘帖比蒸汽加热具有明显优势,再结合智能化控制,增加温度、湿度、水分等智能控制,可以极大地提高盘帖质量,既环保又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油 盘帖 湿纸帖 智能
下载PDF
生物基增塑剂在摩托车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14
作者 古景根 郑昌福 温德林 《橡胶科技》 CAS 2024年第11期623-627,共5页
研究生物基增塑剂等量代替环保芳烃油在摩托车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与环保芳烃油胶料相比,生物基增塑剂胶料的门尼粘度、硬度、100%定伸应力和300%定伸应力略低,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基本相当,拉断伸长率较大,耐磨性能稍差;抗湿... 研究生物基增塑剂等量代替环保芳烃油在摩托车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与环保芳烃油胶料相比,生物基增塑剂胶料的门尼粘度、硬度、100%定伸应力和300%定伸应力略低,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基本相当,拉断伸长率较大,耐磨性能稍差;抗湿滑性能相当,滚动阻力较低,耐低温性能较好;采用生物基增塑剂胎面胶的试验轮胎的耐久性能和高速性能与正常生产轮胎相当,滚动阻力较低,耐磨性能在可接受范围内;试验轮胎在室内外放置30 d后不变色,外观质量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增塑剂 环保芳烃油 摩托车轮胎 抗湿滑性能 滚动阻力 外观
下载PDF
硫化态THFS-2催化剂在重整预加氢装置的工业应用
15
作者 杨纪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39-43,共5页
介绍了硫化态THFS-2催化剂在重整预加氢装置的应用情况,包括催化剂的装填、活化以及性能标定,并对预加氢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反应器压力降高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与非硫化态催化剂相比,THFS-2催化剂具有开工简单、开工时间短、开工... 介绍了硫化态THFS-2催化剂在重整预加氢装置的应用情况,包括催化剂的装填、活化以及性能标定,并对预加氢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反应器压力降高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与非硫化态催化剂相比,THFS-2催化剂具有开工简单、开工时间短、开工风险小的特点。标定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入口温度289℃、压力2.94 MPa的条件下,精制油中硫、氮、氯的质量分数均小于0.5μg/g并且砷、铜、铅的质量分数均小于1.0 ng/g,满足重整进料的要求,说明THFS-2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压力下具有较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态 THFS-2 预加氢催化剂 湿法活化 活化油 反应器压力降
下载PDF
低表面处理条件下碳钛笼水性涂料的性能研究
16
作者 张洪海 《现代涂料与涂装》 CAS 2024年第12期38-40,共3页
研究了碳钛笼水性涂料在带锈施工、带湿施工和带油施工3种低表面处理条件下漆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带锈施工时,锈层的厚度影响较大,将表层的浮锈去除后,漆膜的性能优异;带湿施工时,基材表面没有明显积累的水痕即可施工,漆膜的性能优异;... 研究了碳钛笼水性涂料在带锈施工、带湿施工和带油施工3种低表面处理条件下漆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带锈施工时,锈层的厚度影响较大,将表层的浮锈去除后,漆膜的性能优异;带湿施工时,基材表面没有明显积累的水痕即可施工,漆膜的性能优异;带油施工时,需要用洁净的棉布将表面油污擦拭干净,漆膜的附着力可以达到1级,但是湿附着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涂料 带锈施工 带湿施工 带油施工 低表面处理
下载PDF
非润湿碳化BiOBr蒸发器的构筑及其在清洁水生产中的应用
17
作者 秦元辉 张晓龙 +2 位作者 葛博 张同辉 任桂娜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49-55,86,共8页
半导体光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溶解性污染物去除,但是对于漂浮的有机污染物却无能为力。为此,以碳化BiOBr光催化剂为载体,利用原位修饰策略在合成疏水碳化BiOBr的基础上,构筑了超疏水织物漂浮层(SF),对水的接触角达到了156.9°。SF... 半导体光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溶解性污染物去除,但是对于漂浮的有机污染物却无能为力。为此,以碳化BiOBr光催化剂为载体,利用原位修饰策略在合成疏水碳化BiOBr的基础上,构筑了超疏水织物漂浮层(SF),对水的接触角达到了156.9°。SF层不仅具有光降解污染物能力,而且具有选择性吸附漂浮有机溶剂的能力。另外,碳化BiOBr作为光热转换层,嵌入琼脂气凝胶网络得到同时具备亲水和光热转换的气凝胶(AAG)。由SF层和AAG层组装的蒸发器,实现了1.95 kg·m^(-2)·h^(-1)的蒸汽产生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降解 油水分离 环境修复 非润湿 光热
下载PDF
废旧加氢催化剂中钼回收工艺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邓颖 关洪亮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54-57,共4页
原油加氢处理消耗了大量的催化剂,这些废旧加氢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钼资源,若直接丢弃,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从废旧加氢催化剂中回收钼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从废旧加氢催化剂中回收钼的工艺技术进展,主要讨论了火法、湿法、... 原油加氢处理消耗了大量的催化剂,这些废旧加氢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钼资源,若直接丢弃,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从废旧加氢催化剂中回收钼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从废旧加氢催化剂中回收钼的工艺技术进展,主要讨论了火法、湿法、火湿结合法及其他工艺,并对比了各工艺的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加氢处理 催化剂 废旧 火法 湿法
下载PDF
某热模锻压力机湿式离合制动器液压系统故障分析
19
作者 宋荣波 《中国重型装备》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某40 MN热模锻压力机湿式离合制动器液压系统在安装调试过程中,连续动作时速度缓慢,液压系统压力明显降低,无法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节拍要求。通过分析设备结构与工作情况,结合液压系统工作原理配置,经过核算后找到问题原因并最终解决问题... 某40 MN热模锻压力机湿式离合制动器液压系统在安装调试过程中,连续动作时速度缓慢,液压系统压力明显降低,无法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节拍要求。通过分析设备结构与工作情况,结合液压系统工作原理配置,经过核算后找到问题原因并最终解决问题,并针对此类工况的液压系统设计提出了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锻压力机 湿式离合制动器 液压系统 蓄能器供油
下载PDF
神奇的表面化学——油水分离膜的制备及应用
20
作者 马兰 何彩露 +5 位作者 刘子琪 杨耀涵 明清霞 罗雪 何天凤 张李云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5期218-227,共10页
日常生活中的表面化学应用无处不在,从“荷叶效应”的自然现象,到特种工业制品的防水、防冻,抗污等性能,这看似生活化、简单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鲜为人知的表面原理。本实验通过在熔喷布膜表面层层自组装沉积植物多酚——单宁酸(TA)和铁... 日常生活中的表面化学应用无处不在,从“荷叶效应”的自然现象,到特种工业制品的防水、防冻,抗污等性能,这看似生活化、简单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鲜为人知的表面原理。本实验通过在熔喷布膜表面层层自组装沉积植物多酚——单宁酸(TA)和铁离子Fe(Ⅲ)配位化合物使其形成亲水涂层,再利用高碘酸钠(NaIO_(4))氧化儿茶酚基团促进多酚-金属网络在熔喷布膜表面的固定,进而实现织物从疏水到亲水的改性,最后利用油水分离装置展示膜的分离效果。实验通过展示材料的改性过程及材料改性前后性能差异,层层解析其背后蕴含的物理化学本质。此科普实验所用试剂绿色、操作简单、观赏性及互动性强、改性后的膜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势。在面向不同阶段的科普对象时我们采用梯度科普,深入浅出地讲解现象背后蕴含的原理和本质,让公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表面化学的神奇和化学之美。该实验不仅可以用于科普实验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并且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化学 润湿反转 膜材料 多酚-金属配合物 油水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