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arbon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Mesozoic–Paleozoic Marine Strata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被引量:7
1
作者 YUAN Yong CHEN Jianwen +5 位作者 LIANG Jie XU Ming LEI Baohua ZHANG Yuxi CHENG Qingsong WANG Jianq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329-1343,共15页
No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esozoic-Paleozoic marine sedimentary formation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is similar to ... No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esozoic-Paleozoic marine sedimentary formation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i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Sichuan Basin.Therefore,outcrop,drilling,and seismic data were deter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Yangtze land area,and the hydrocarbon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from multiple aspects,such as basin evolution and main source rocks,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preservation conditions,and structural traps.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main stage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the stable evolution stage of the Mesozoic-Paleozoic marine basin and the Mesozoic-Cenozoic tectonic reformation and basin formation stage)wer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four sets of main source rocks.Reservoirs dominated by carbonate rocks,three sets of capping beds with good sealing capability,relatively weak magmatic activity,and multiple types of structural traps jointly constituted relatively good hydrocarbon-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s.There were four sets of main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s and three possible hydrocarbon reservoir types(primary residual-type hydrocarbon reservoir,shallow reformed-type hydrocarbon reservoir,and composite-type hydrocarbon reservoir)developed in the marine strata.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rine strata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have relatively good hydrocarbon potential.The Laoshan Uplift is characterized by stable structure,complete preserved source reservoir cap assemblage,and large structural traps,and thus it is the preferred prospect zone for marine Paleozoic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GEOLOGICAL conditions exploration potential marine MESOZOIC-PALEOZOIC strata South Yellow Sea Basin
下载PDF
Petroleum Exploration of Craton Basins in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ZHANG Kang WANG Jun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Craton basins are a significant petroliferous provenance. Having undergone multiple open- dose tectonic cycles and strong reworking of the late Cenozoic tectonic movement, the craton basins in China are highly broken.... Craton basins are a significant petroliferous provenance. Having undergone multiple open- dose tectonic cycles and strong reworking of the late Cenozoic tectonic movement, the craton basins in China are highly broken. This has resulted in multi-source and multiphas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late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o that a complicated spatial assemblage of primary, paraprimary and secondary oil-gas pools has been formed. The primary factors controlli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clude hydrocarbon-generating depressions, paleouplifts, paleoslopes, unconformity surfaces, paleo-karst, faults and fissure systems as well as the later conservation conditions. In consequence, the strategy of exploration for China's craton basins is to identify the effective source rocks,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paleohighs and late reworking, enhance studies of the secondary storage spac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xploration of lithologic oil-gas reservoirs and natural gas pools, and approach consciously from the secondary oil pools to the targets near the source rocks. At the same time, a complete system of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must be built 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ton bas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multiphas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ultiphase accumulation reworking of oil-gas pools marine oil and gas
下载PDF
Tectonic-thermal history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Insights from borehole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被引量:1
3
作者 Xiao-yin Tang Shu-chun Yang Sheng-biao H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29-442,共14页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is one of the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Knowledge of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PRMB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its tectonic evoluti...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is one of the most petroliferous basin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Knowledge of the thermal history of the PRMB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its tectonic evolution and for unraveling its poorly studied source-rock maturation history.Our investigations in this study are based on apatite fission-track(AFT)thermochronology analysis of 12 cutting samples from 4 boreholes.Both AFT ages and length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PRMB has experienced quite complicated thermal evolution.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results unraveled four successive events of heating separated by three stages of cooling since the early Middle Eocene.The cooling events occurred approximately in the Late Eocene,early Oligocene,and the Late Miocene,possibly attributed to the Zhuqiong II Event,Nanhai Event,and Dongsha Event,respectively.The erosion amount during the first cooling stage is roughly estimated to be about 455-712 m,with an erosion rate of 0.08-0.12 mm/a.The second erosion-driven cooling is stronger than the first one,with an erosion amount of about 747-814 m and an erosion rate between about 0.13-0.21 mm/a.The erosion amount calculated related to the third cooling event varies from 800 m to 3419 m,which is speculative due to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magmatic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and gas Hydrocarbon potential Apatite fission-track Tectonic-thermal evolution 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Cooling event Heating event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Erosion amount and rate oil-ga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海相石油的真实勘探潜力 被引量:37
4
作者 朱光有 杨海军 +5 位作者 苏劲 何坤 韩剑发 顾礼敬 朱永峰 张保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33-1347,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蕴藏了丰富的海相油气资源,储集层目前埋深在5500~10000m。深部流体的相态或者说液相石油大量消失的深度下限是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理论问题,而塔里木盆地海相到底富油还是富气也是关系到塔里木油田未来产能规划的现实问...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蕴藏了丰富的海相油气资源,储集层目前埋深在5500~10000m。深部流体的相态或者说液相石油大量消失的深度下限是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理论问题,而塔里木盆地海相到底富油还是富气也是关系到塔里木油田未来产能规划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原油的热稳定性分析,特别是低地温梯度和晚期快速深埋过程的补偿效应研究,认为液态石油大量消亡(油裂解成气)的深度下限在9000~10000m以下,对应的储层温度大于210℃,在此深度之上液态石油可以大量存在。通过对油气聚集与保存的关键地质科学问题的研究,认为晚海西期是台盆区油藏的主要成藏期,烃源灶区生成的油气主要分布在稳定的古隆起及其围斜区域;而晚海西期这些古隆起及其围斜区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度在800~2500m范围内,岩溶储集体发育,这是台盆区形成大面积层状油气聚集的基础,也决定了现今埋深在7000~9000m深度范围内的斜坡区将成为黑油和凝析油的重要勘探接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黑油 裂解成气 勘探潜力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再论中国陆上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100
5
作者 赵文智 胡素云 +2 位作者 刘伟 王铜山 李永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共9页
深层碳酸盐岩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加强对深层碳酸盐岩的油气地质研究与探索,对于实现我国油气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深层碳酸盐岩基本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陆上深层碳酸盐... 深层碳酸盐岩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加强对深层碳酸盐岩的油气地质研究与探索,对于实现我国油气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深层碳酸盐岩基本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发现中国陆上深层碳酸盐岩资源潜力可能超过预期,具备发现大油气田的良好前景。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①发育常规烃源岩和源岩内滞留液态烃裂解两类烃源灶,都可以规模供烃;②受顺层、层间两类岩溶作用和埋藏、热液两类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深—超深层碳酸盐岩仍可以发育规模有效储层;③在递进埋藏和退火受热耦合作用下,部分海相烃源岩可以跨构造期成藏,晚期仍有大量液态烃生成,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均富;④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大型隆起背景、3种类型成藏模式(隆起斜坡区岩溶储层似层状大面积成藏、古潜山风化壳岩溶储层倒灌式大面积成藏、礁滩储层大范围成藏),以及古隆起围斜区及台缘带广泛发育的地层、岩性圈闭群呈集群式大面积分布。结论认为:中国陆上深层碳酸盐岩具备大面积、规模成藏的有利条件,可以形成大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上 海相碳酸盐岩 深层 烃源灶 规模储集层 资源潜力 勘探前景
下载PDF
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东北地区油气勘查的一个新层系 被引量:40
6
作者 王成文 马志红 +1 位作者 孙跃武 刘立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3-118,共6页
中国东北地区是佳—蒙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属于大陆边缘沉积,发育了巨厚的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潜在的烃源岩),主体未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有些层位见有油气显示。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可能具有较大的... 中国东北地区是佳—蒙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晚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属于大陆边缘沉积,发育了巨厚的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潜在的烃源岩),主体未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有些层位见有油气显示。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可能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是东北地区油气勘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海相地层 油气勘查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65
7
作者 肖开华 沃玉进 +1 位作者 周雁 田海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6-325,共10页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中国南方地层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强烈后期改造,中、古生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保存和破坏经历了多期阶段式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构造相对稳定、保存条件好的地区,具有多源供烃、...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中国南方地层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强烈后期改造,中、古生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成藏、保存和破坏经历了多期阶段式发展和演化的复杂过程。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构造相对稳定、保存条件好的地区,具有多源供烃、早期聚集、油气转化、晚期定型的特点;中、下扬子中、新生界覆盖区,具有二次生烃、晚期成藏的特点;湘鄂西、滇黔桂等碳酸盐岩裸露区,则表现为早期生烃、后期破坏改造的特点。依据生烃期的早晚以及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南方海相油气成藏模式可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3种类型。依据不同地区的成藏条件与特点,南方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应按重点展开、力求突破和区域侦察3个层次进行,即重点展开四川盆地区,力求突破黔西北地区、中扬子江汉平原南部及下扬子句容、海安地区,区域侦察黔南、滇桂及湘鄂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成藏特点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中国南方海相
下载PDF
羌塘盆地南部海相侏罗系古油藏例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赵政璋 李永铁 +4 位作者 王岫岩 滕玉洪 单光华 张宽忠 郭祖军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34-36,共3页
羌塘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盆地内已发现100多处油气显示,其中最典型的南羌塘坳陷“隆鄂尼古油藏”发现于中侏罗统布曲组,为一被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出露面积约10km^2。主要储层白云岩累计厚度达400.9m,孔隙度最高达15.5%,渗... 羌塘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盆地内已发现100多处油气显示,其中最典型的南羌塘坳陷“隆鄂尼古油藏”发现于中侏罗统布曲组,为一被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出露面积约10km^2。主要储层白云岩累计厚度达400.9m,孔隙度最高达15.5%,渗透率最高达283×10~3μm^2。分析结果显示油苗性质为“轻质油”,具有海相原油的特征,其烃源岩主要为中侏罗统夏里组页岩。据构造及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史分析,盆地内构造形成和烃类转化的高峰期同处于燕山运动晚期。该古油藏的发现,说明了羌塘盆地内确实发生过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特别是在盆地内三叠系一中侏罗统未出露的大量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侏罗纪 古油藏 油气藏 油源对比 勘探远景 背斜构造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永刚 马宗晋 +5 位作者 杨克明 王国力 吴世祥 汤良杰 龙胜祥 张克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1-1047,共7页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领域在油气勘探中占主导地位,近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深层碳酸盐岩领域勘探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针对川西坳陷中段前期碳酸盐岩领域勘探和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通过成藏地质条件生、储、盖、圈闭、保存等的研究,认为该区发育5套烃源岩;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三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三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二叠统茅口组及栖霞组储层发育;除山前通天断裂附近和下三叠统膏岩层系剥蚀区外,保存条件均较好;海相发育众多局部构造,并成带分布,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条件。结合海相层系潜力评价和成藏模式预测,认为该领域勘探潜力巨大,是川西增储上产的潜在领域。并结合勘探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山前带和前山带应搞好造山带复杂地表深层的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攻关,重在落实圈闭;针对孝新合-丰谷构造带坚持立体勘探,有必要在该区构造和岩相叠合有利部位部署一口风险勘探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中段 海相层系 勘探潜力
下载PDF
中扬子区海相天然气勘探层系及突破方向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士万 杨振武 +1 位作者 梁西文 陈学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1-366,共6页
中扬子海相地层在地质发展史中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早印支期、晚印支—早燕山期以及晚燕山—喜山期4次大的旋回,大体形成了浅海、前陆坳陷、陆相断陷3大类型的盆地。多期盆地沉积充填、叠加改造,奠定了油气成藏聚集的物质基础。受不... 中扬子海相地层在地质发展史中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早印支期、晚印支—早燕山期以及晚燕山—喜山期4次大的旋回,大体形成了浅海、前陆坳陷、陆相断陷3大类型的盆地。多期盆地沉积充填、叠加改造,奠定了油气成藏聚集的物质基础。受不同时期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影响,在沉积古地理环境和表生溶蚀作用控制下,形成了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石龙洞组、中石炭统黄龙组及中二叠统茅口组等古岩溶型储层。中扬子区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期具备台地边缘礁、滩的沉积背景,同时区内还发育台内礁、滩。此外,志留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广泛发育的砂岩储层,应成为南方古生界勘探的重要领域。这些不同的油气聚集空间,显示区内勘探领域广阔。开展储层沉积相和高精度地震预测攻关研究,弄清不同储层发育的地球物理响应及其分布规律是勘探突破的关键。勘探对策应该立足于寻找大型天然气藏,坚持上、中、下组合并举和多领域勘探兼顾,优选有利勘探区块,实施重点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古岩溶 志留系砂岩 勘探方向 中扬子海相地层
下载PDF
南黄海海相层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8
11
作者 闫桂京 李慧君 +1 位作者 何玉华 吴志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13,共7页
南黄海海相层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获得重大进展,在新资料基础上,通过收集南黄海盆地及周边地区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南黄海海相层分布稳定,残留厚度较大,存在五套烃源岩、二类储层、四套盖层、四套... 南黄海海相层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获得重大进展,在新资料基础上,通过收集南黄海盆地及周边地区钻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南黄海海相层分布稳定,残留厚度较大,存在五套烃源岩、二类储层、四套盖层、四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油气地质条件;指出海相下组合的有利勘探远景区为崂山断隆带的中西部,海相上组合的有利勘探远景区为青岛坳陷带和勿南沙隆褶带的西部,其中下组合的崂山断隆带中西部是首选勘探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中、古生界 石油地质条件 勘探远景区 南黄海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二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的发现与勘探 被引量:82
12
作者 何自新 郑聪斌 +1 位作者 王彩丽 黄道军 《海相油气地质》 2005年第2期37-44,共8页
靖边气田发现于1989年,它是我国首次在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与探明的非常规隐蔽性大型岩溶古地貌气藏。200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2909.88×108m3。而后通过气田的开发及扩边勘探,又使气田面积向东延伸扩大,落实三级储量1011.4... 靖边气田发现于1989年,它是我国首次在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与探明的非常规隐蔽性大型岩溶古地貌气藏。2000年探明天然气储量2909.88×108m3。而后通过气田的开发及扩边勘探,又使气田面积向东延伸扩大,落实三级储量1011.4×108m3。气田主力产层由奥陶系马家沟组五1层溶斑白云岩与粗粉晶白云岩组成,具有沉积稳定、成层分布、低孔隙低渗透、低丰度、大面积、中低产、埋藏深、非常规、隐蔽性强的特点。论述了气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历程、气藏的地质特征,以及在稳定地台区寻找海相碳酸盐岩气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相油气田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 靖边气田 地质特征
下载PDF
下扬子区海相油气勘探选区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金之钧 刘光祥 +2 位作者 方成名 张长江 彭金宁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3-479,486,共8页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 下扬子区中古生代发育了多类型的盆地,构建了海相下组合、上组合2套成油气组合,但受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和盆地叠加,海相层系油气生成演化、运聚成藏十分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利区带优选。从"源—盖控烃"出发,通过对加里东末期、印支末期、中燕山末期及现今等关键时期烃源灶与盖层的匹配组合关系研究和有利油气聚集与保存区的预测,利用多层多期多元复合成藏预测模型预测了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合 上组合 烃源灶 盖层 源-盖匹配 海相油气勘探 下扬子区
下载PDF
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一) 四川盆地罗家寨大型气田的发现和探明 被引量:54
14
作者 冉隆辉 陈更生 徐仁芬 《海相油气地质》 2005年第1期43-47,共5页
罗家寨气田发现于2000年,是四川盆地迄今为止发现的储量规模最大的一个气田,2002年探明储量为581.08×108m3。其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由碳酸盐岩蒸发台地边缘优质鲕粒滩白云岩构成,圈闭面积大,构造幅度高,具有一定的埋藏隐蔽性。论... 罗家寨气田发现于2000年,是四川盆地迄今为止发现的储量规模最大的一个气田,2002年探明储量为581.08×108m3。其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由碳酸盐岩蒸发台地边缘优质鲕粒滩白云岩构成,圈闭面积大,构造幅度高,具有一定的埋藏隐蔽性。论述了气田的发现和探明过程,气藏地质的特征,以及对碳酸盐岩气藏勘探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白云岩 油气藏 地质特征 海相地层 石油勘探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层次划分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31
15
作者 梁兴 叶舟 +4 位作者 马力 吴少华 张廷山 刘家铎 徐克定 《海相油气地质》 2004年第1期59-76,123-122,共18页
以最近十年中国南方的海相新区油气勘探评价成果为依托 ,以油气成藏和整体封闭保存体系评价为核心 ,在渝东—湘鄂西、中下扬子和滇黔桂三大区域划分出 9个有利区块 5 1个含油气保存单元 ,并将其归纳为四个层次。综合评价认为 ,方西和石... 以最近十年中国南方的海相新区油气勘探评价成果为依托 ,以油气成藏和整体封闭保存体系评价为核心 ,在渝东—湘鄂西、中下扬子和滇黔桂三大区域划分出 9个有利区块 5 1个含油气保存单元 ,并将其归纳为四个层次。综合评价认为 ,方西和石柱保存单元具有较好的整体封存体系 ,属持续性含油气保存单元 ,为首选勘探目标 ;江汉盆地南部、句容—海安区块、南鄱阳坳陷、楚雄盆地东北部具备或基本具备整体封存条件 ,属于沉积重建型含油气保存单元 ,通过精细勘探可望获得商业性油气流 ;楚雄盆地西北部、南盘江坳陷、十万大山盆地和渝东—湘鄂西地区利川复向斜由于晚期强烈构造改造而仅存在部分封存体系 ,需要攻关探索 ;思茅、渝东—湘鄂西地区的花果坪和桑植—石门地区已失去整体封闭保存条件 ,仅局部存在封存体系 ,地质条件高度复杂 ,勘探风险甚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油气藏 勘探评价 地质条件 含油气保存单元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32
16
作者 马永生 郭彤楼 +1 位作者 付孝悦 肖朝晖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19-27,共9页
中国南方及邻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可概括为五个陆缘造山带、三个较稳定地块、一个加里东构造域和一个陆内基底拆离造山带。基本地层层序格架可归纳为六个一级层序及相应的沉积构造旋回,沉积构造格架及多旋回构造演化史决定了南方海相石油... 中国南方及邻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可概括为五个陆缘造山带、三个较稳定地块、一个加里东构造域和一个陆内基底拆离造山带。基本地层层序格架可归纳为六个一级层序及相应的沉积构造旋回,沉积构造格架及多旋回构造演化史决定了南方海相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在南方发育了两个世代的海相原型沉积盆地,均在南北两大陆边缘发育了丰富的优质烃源岩,包括四套区域主力烃源层和六套地区性烃源岩,并形成五套好的区域性盖层以及包括风化壳、裂缝、礁滩及白云岩等多种储集体。印支—早燕山造山期原型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曾形成五个原始超油气系统,后期的高热演化,使其在现今多转化为含气系统。现实的含气系统只能残留赋存于现今有效保存单元之内,具有多源多期成烃、晚期复合成藏等基本特点。近期油气资源评价认为,南方海相资源量为8.2882×10^(12)m^3气当量,油气勘探潜力大。今后的有利勘探方向包括鄂西渝东地区及川东北地区等七个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架 层序地层 含油气系统 海相地层 烃源岩 油气成藏 勘探 评价 中国
下载PDF
东尼日尔盆地Tenere坳陷上白垩统海相烃源岩评价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邦 潘校华 +3 位作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程顶胜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4,共6页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Tenere坳陷位于盆地西北部,包括西部凹陷、东Ⅰ凹陷和东Ⅱ凹陷。对Saha-1井上白垩统岩屑样品的分析揭示,干酪根显微组分以不发荧光或弱荧光的无定形体为主,岩石抽提物中C29甾烷...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Tenere坳陷位于盆地西北部,包括西部凹陷、东Ⅰ凹陷和东Ⅱ凹陷。对Saha-1井上白垩统岩屑样品的分析揭示,干酪根显微组分以不发荧光或弱荧光的无定形体为主,岩石抽提物中C29甾烷优势明显,说明该井上白垩统泥岩有机质输入以陆源植物为主。岩石热解分析表明上白垩统Yogou组泥岩大多数为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以Ⅱ2-Ⅲ型为主,Donga组泥岩大部分为差—中等烃源岩,以Ⅲ型为主;岩石热解峰温指示烃源岩成熟门限深度为2300 m左右。生烃史模拟显示,Saha-1井Yogou组泥岩尚未开始生烃,Donga组在白垩纪末期开始生烃,下部已进入生气阶段。综合研究认为Tenere坳陷的西部凹陷勘探潜力较大,而东Ⅰ凹陷和东Ⅱ凹陷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尼日尔盆地 Tenere坳陷 上白垩统 海相地层 烃源岩评价 勘探潜力
下载PDF
江汉盆地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的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7
18
作者 覃建雄 刘岫峰 +2 位作者 李余生 黄克难 柯小平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5-62,共8页
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矿物流体包裹体,按成岩序列和共生组合关系可划分为5期和5种组合类型,其中2~5种组合类型(第3~6期)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关系密切。相应的均一温度和含盐度分别在105~180℃和8~20ω(NaC... 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矿物流体包裹体,按成岩序列和共生组合关系可划分为5期和5种组合类型,其中2~5种组合类型(第3~6期)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关系密切。相应的均一温度和含盐度分别在105~180℃和8~20ω(NaCleq)%之间,有机包裹体丰度67.3%,平均总烃质量分数0.295×10-6,平均CH4/CO2比值1.32。包裹体诸参数,结合其他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综合证实,区内烃源岩母质类型好,有机质丰度较高,油气演化处于高成熟阶段。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生成、运移和聚集分别发生在印支-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并与圈闭的形成相配套,油气藏保存条件较佳,油气勘探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油气勘探 海相地层 江汉盆地
下载PDF
晚印支期以来中国南方大陆的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9
19
作者 付孝悦 肖朝晖 +1 位作者 陈光俊 张汉荣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3期37-43,共7页
中国南方大陆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中一新生代发生显著的陆内造山与板内变形,并存在三种不同的造山与变形机制: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为发生于陆—陆或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伴生形成一批前陆盆地... 中国南方大陆于中三叠世末的印支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进入陆内构造演化阶段。中一新生代发生显著的陆内造山与板内变形,并存在三种不同的造山与变形机制: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为发生于陆—陆或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伴生形成一批前陆盆地;中燕山期为发生于板内的基底拆离隆升造山和板内递进变形,伴生形成山前、山间磨拉石盆地;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为大陆蠕散、壳幔隆升而引起的基底隆升剥离造山和伸展变形,伴生形成大型陆内裂谷盆地。晚印支期以来的构造作用在平面上表现为由老至新、自强而弱的递进推覆序列,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划分为 A、B、C、D 四个变形带,它们对海相油气的影响也由强而弱。处于 A、B 两个变形带的海相油气系统已遭受强烈的破坏;有利的勘探领域为处于 C、D 两个变形带的地区、前陆盆地掩覆的海相系统以及板缘推覆构造带掩覆的“影子盆地”。中一新生代前陆层序和大型裂谷盆地亦具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造山运动 海相地层 中生代 新生代 油气分布 油气勘探 中国
下载PDF
值得重视的海域海相油气勘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温珍河 刘守全 +4 位作者 陈建文 龚建明 肖国林 蔡峰 许红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3期5-9,共5页
当前我国海域油气的勘探领域和勘探层位大部分局限于新生界,而对古生代海相地台沉积、特提斯海相沉积、南海生物礁、南海和冲绳等深水盆地领域的勘探涉足不深。通过海域海相油气的地质调查与研究以及新区评价,认为在我国海域拓宽找油的... 当前我国海域油气的勘探领域和勘探层位大部分局限于新生界,而对古生代海相地台沉积、特提斯海相沉积、南海生物礁、南海和冲绳等深水盆地领域的勘探涉足不深。通过海域海相油气的地质调查与研究以及新区评价,认为在我国海域拓宽找油的战略选区,力争海域海相油气勘探获得突破、发现储量规模大的整装油田是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油气勘探 古生代 海相地层 油气远景 中国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