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Zonation of Primary Halos of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Nor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永清 黄静宁 梁贞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371-377,共7页
The Pulang (普朗)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Yidun-Zhongdian (义敦-中甸) island arc ore-forming belt of the Tethys-Himalaya ore-forming domain, is a recently discovered large c... The Pulang (普朗)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Yidun-Zhongdian (义敦-中甸) island arc ore-forming belt of the Tethys-Himalaya ore-forming domain, is a recently discovered large copper deposit.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granodiorite in China, the porphyry rocks in this area are enriched in W, Mo, Cu, Au, As, Sb, F, V, and Na2O (K1≥1.2).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fresh porphyry rocks in this district, the mineralized rocks are enriched in Cu, Au, Ag, Mo, Pb, Zn, W, As, Sb, and K2O (K2≥1.2). Some elements show clear anomalies, such as Zn, Ag, Cu, Au, W, and Mo, and can be regarded as pathfinders for prospecting new ore bodies in depth. It has been inferred from factor analysis that the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may have undergone the multiple stages of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a) Cu-Au mineralization; (b) W-Mo mineralization; and (c) silicification and potassic metasomatism in the whole ore-forming process. A detailed zonation sequence of indicator elements is obtained using the variability index of indicator elements as follows: Zn→Ag→Cu→Au→W→Mo. According to this zonation, an index such as (Ag*Zn)D/(Mo×W)D can be constructed and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criterion for predicting the Cu potential at a particular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zonation of primary halo assessment of Cu potential at depth Tethys-Himalaya ore-forming domain southwestern China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念靑唐古拉成矿带典型矿床硫化物Pb同位素特征--对成矿元素组合分带性的指示 被引量:35
2
作者 程文斌 顾雪祥 +5 位作者 唐菊兴 王立强 吕鹏瑞 钟康惠 刘晓吉 高一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350-3362,共13页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矿床成矿元素组合由南向北存在着Cu-Au、Cu-Mo向Pb-Zn-Cu-Fe、Pb-Zn过渡的变化规律,但引起该变化规律的原因目前少研究。本文通过对成矿带典型矿床Pb同位素特征较为系统的总结,并结合成矿年代学和区域构造演化...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矿床成矿元素组合由南向北存在着Cu-Au、Cu-Mo向Pb-Zn-Cu-Fe、Pb-Zn过渡的变化规律,但引起该变化规律的原因目前少研究。本文通过对成矿带典型矿床Pb同位素特征较为系统的总结,并结合成矿年代学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成果,从成矿物质来源的角度对该分带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成矿带由南到北成矿物质来源存在着差异:最南端Cu-Au矿床Pb同位素组成具幔源特征(207Pb/204Pb和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5.490和38.016),反映成矿物质来自于俯冲过程中的交代地幔楔;最北端的Pb-Zn矿床Pb同位素组成与念青唐古拉群基底片麻岩相近(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变化于15.641~15.738和38.976~39.362),反映成矿物质来自于基底片麻岩。Pb-Zn-Cu-Fe矿床Pb同位素组成介于幔源Pb和上地壳Pb之间,且具混合线特征,反映了同碰撞期成矿物质同时从俯冲板片和念青唐古拉基底片麻岩活化的混源模式;而Cu-Mo矿床不具混合线特征的造山带Pb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阶段楔形地幔部分熔融并底侵到地壳底部与地壳发生物质交换后所形成的新生下地壳源区。甲马Cu多金属矿床Pb同位素组成具幔源和造山带两个端元,推测除新生下地壳源区提供成矿物质外,叶巴组火山岩也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由南向北成矿物质来源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与板片俯冲的"距离效应"有关,正是由于成矿物质来源的差异导致成矿带成矿元素分带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元素分带性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
下载PDF
四川呷村VHMS矿床:从野外观察到成矿模型 被引量:37
3
作者 侯增谦 曲晓明 +3 位作者 徐明基 付德明 华力臣 余金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4-56,共13页
呷村矿床是一个与晚三叠世海相钙碱性酸性火山岩系有关的典型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热水流体系统和贱金属成矿作用发育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上的弧间裂谷盆地内,并受其内部的一系列局限盆地及SN向基底断裂-裂隙系统控制。含... 呷村矿床是一个与晚三叠世海相钙碱性酸性火山岩系有关的典型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热水流体系统和贱金属成矿作用发育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上的弧间裂谷盆地内,并受其内部的一系列局限盆地及SN向基底断裂-裂隙系统控制。含矿岩系为双峰岩石组合,具火山碎屑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硫化物矿床具有“块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式三维结构特征。块状矿席发育多旋回的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型式,揭示热水流体在海底的幕式排泄以及硫化物-硫酸盐在卤水池内的韵律式化学淀积和滑塌堆积过程。层控网脉状矿带产出于流纹质火山岩系,与上覆的块状矿席平行展布,揭示高渗透性碎屑岩层和多条同级别断层或断裂共同约束海底下部热水流体,并诱导其“弥散式”排泄和侧向流动交代。热水流体的传导冷凝过程导致硫化物沉积,热水流体与冷海水的简单混合导致硅质岩或/和重晶石淀积,传导冷凝与海水混合的联合作用导致含硫化物重晶石、硅质岩和红碧玉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矿岩系 矿化分带 VHMS矿床 热液成矿 成矿模型 块状硫化物矿床
下载PDF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蚀变带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26
4
作者 郭欣 杜杨松 +2 位作者 庞振山 李顺庭 李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5-471,共7页
云南普朗铜矿位于义敦—中甸岛弧带南缘,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一个大中型斑岩铜矿床。该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蚀变分带,由中心向外依次为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盘岩化带。对矿区不同蚀变带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均一... 云南普朗铜矿位于义敦—中甸岛弧带南缘,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一个大中型斑岩铜矿床。该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蚀变分带,由中心向外依次为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盘岩化带。对矿区不同蚀变带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测量和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均一温度测量结果表明,从普朗斑岩铜矿床钾硅化带到绢英岩化带再到青盘岩化带,成矿流体的平均均一温度从274.4℃到236.4℃再到203.0℃,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能与天水参与成矿有关。同时,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普朗斑岩铜矿床矿化期间的成矿流体属于富硫富氯流体,这种温度较高且富硫富氯的成矿流体在钾硅化带和绢英岩化带发生矿化作用将导致成矿物质强烈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蚀变分带 成矿流体 云南普朗
下载PDF
江西永平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矿石组构及成矿过程 被引量:10
5
作者 田明君 李永刚 +5 位作者 苗来成 张宇 高婷婷 郭敬辉 薛俊召 何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4-1938,共15页
江西永平铜矿床位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缘、北武夷山燕山早期岩浆岩与海西期-印支期信江断裂坳陷带接合带,是一个伴生S-W-Pb-Zn多矿种的层状铜矿床。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着矿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燕山期岩浆岩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即基底周潭群... 江西永平铜矿床位于江山-绍兴断裂带南缘、北武夷山燕山早期岩浆岩与海西期-印支期信江断裂坳陷带接合带,是一个伴生S-W-Pb-Zn多矿种的层状铜矿床。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着矿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燕山期岩浆岩及矿体的空间分布,即基底周潭群逆冲推覆到晚古生界地层上,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沿逆冲推覆断面侵入,矿体呈层状产在矽卡岩化石炭系叶家湾组中。矿体围岩主要是石榴石矽卡岩、千枚状页岩及矽卡岩化大理岩。本文从矽卡岩分带、矿石组构等方面来刻画永平铜矿成矿精细过程。永平铜矿矿区的探采工程揭示,以火烧岗岩体为中心向外,蚀变矿物组合、石榴石颜色及矽卡岩的含矿性等表现出明显的分带规律,即从岩体到围岩有:石榴石→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矿物分带;红色→棕色→绿色的石榴石颜色分带;矽卡岩含矿性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矿体主要在(红)棕色石榴石矽卡岩呈条带状或网脉状产出。矽卡岩型和变质砂页岩型矿石的矿石矿物组成均与硫化物-石英大脉(~10m)中矿石矿物组成相同或相似,均为黄铁矿-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且生成顺序一致,说明矿区内不同类型的矿石是同一成矿热液体系在不同围岩类型及控矿构造中的产物。永平铜矿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石榴石、(磁)赤铁矿阶段、白钨矿阶段、铁铜硫化物阶段、铅锌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等六个阶段,其中石榴石阶段形成矽卡岩分带,在该阶段晚期形成磁黄铁矿-铁闪石-(黄铜矿)-石英块状矿石;(磁)赤铁矿阶段发育磁铁矿、赤铁矿;白钨矿阶段形成白钨矿及少量黑钨矿;铁铜硫化物阶段是铜硫矿主要矿化阶段,形成块状及脉状黄铜矿矿石;铅锌硫化物阶段是成矿晚期阶段;碳酸盐阶段代表原生成矿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组构 矽卡岩分带 成矿过程 永平铜矿 华南
下载PDF
贡嘎山燕子沟土壤磷海拔梯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周俊 邴海健 +2 位作者 吴艳宏 孙守琴 罗辑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土壤磷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受岩性、气候、土壤年龄、理化性质、地形、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山地植被和土壤垂直带谱为研究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理想试验场。选取未受人类破坏的贡嘎山燕子沟5个垂直植被带(裸地、高山... 土壤磷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受岩性、气候、土壤年龄、理化性质、地形、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山地植被和土壤垂直带谱为研究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理想试验场。选取未受人类破坏的贡嘎山燕子沟5个垂直植被带(裸地、高山灌丛带、暗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和阔叶林带,海拔分别为3 761 m、3 600 m、3 403 m、2 700 m和2 334 m),采集了40个土样,测定了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并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了土壤的生物有效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原生矿物磷、有机磷和残余态磷。结果表明,燕子沟土壤A层部分磷形态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土壤A层的原生矿物磷随海拔的降低而显著降低,有机磷则呈现与原生矿物磷相反的变化趋势。而生物有效磷始终较低,次生矿物磷(铝和铁结合态磷)也较低,残余态磷的含量变化不大,始终是土壤总磷的最大组分。在高海拔地区原生矿物磷是总磷的第二大组分,而在低海拔地区,有机磷则成为总磷的第二大组分。植物是控制燕子沟土壤磷空间分布的相对重要因素,植物一方面通过控制土壤p H进而影响土壤原生矿物磷的含量,另一方面直接吸收生物有效磷,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磷,导致有机磷随海拔降低而显著增加。此外,植物还通过"泵吸作用"导致总磷在土壤剖面上呈现由表层向底层降低的分布模式。次生矿物磷含量较低表明地球化学作用在影响燕子沟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作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效磷 磷形态 生物地球化学 垂直地带性 燕子沟 贡嘎山
下载PDF
西藏知不拉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石榴子石分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丁帅 唐菊兴 +1 位作者 郑文宝 姚晓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4-306,共13页
西藏知不拉铜多金属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石榴子石是矿区最主要的矽卡岩矿物,其颗粒间的空隙是金属矿物的主要赋存部位。本文通过详细的钻孔编录,结合岩矿鉴定及电子探针分析,划分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石榴子环带,并在垂... 西藏知不拉铜多金属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石榴子石是矿区最主要的矽卡岩矿物,其颗粒间的空隙是金属矿物的主要赋存部位。本文通过详细的钻孔编录,结合岩矿鉴定及电子探针分析,划分出两种不同类型的石榴子环带,并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产于顶板凝灰岩中的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为主,环带中心颜色深,向外逐渐变浅,由纯钙铁榴石过渡到钙铝榴石;而位于底板大理岩附近石榴子石多以钙铝榴石为主,从环带核部向外颜色变深,化学组成由钙铝榴石向钙铁榴石变化,其它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反映该区上下两套不同性质围岩在石榴子石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上部凝灰岩主要提供了Fe,底部大理岩则是Ca的来源,热液流体贡献Si、Al及部分Fe,并随着环境和物质成分改变导致环带外侧具有不同于核部的变化趋势。这很好地解释了石榴子石矽卡岩在空间上具有上部为钙铁榴石、向下逐渐过渡到钙铝榴石的空间分带。石榴子石特征及分带显示了其属热液接触交代成因,这为矿床类型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也为在该区域内寻找类似矿床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 石榴子石环带 形成机制 分带性
下载PDF
滇东北茂租热液型铅锌矿床矿物组合共生分异的热力学Eh—pH相图 被引量:7
8
作者 张荣伟 彭建堂 +2 位作者 邓起东 贺胜辉 薛力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91-1400,共10页
滇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热液型铅锌矿床具有普遍的矿物组合分带特征,研究矿床矿物组合的共生分异特征,是了解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迁移和沉淀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共生矿物的热力学Eh—pH相图可以有效的诠释成矿流体... 滇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热液型铅锌矿床具有普遍的矿物组合分带特征,研究矿床矿物组合的共生分异特征,是了解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迁移和沉淀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共生矿物的热力学Eh—pH相图可以有效的诠释成矿流体中成矿元素在迁移、沉淀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本文以滇东北茂租铅锌矿床为例,对滇东北热液型铅锌矿床的金属矿物共生组合在时间、空间分带特征进行热力学相图分析,选取373K、423K、473K、523K四个温度截面对金属矿物共生组合稳定存在的Eh—pH范围进行计算,相图显示成矿流体中矿物迁移、沉淀机制主要是由于成矿流体的Eh、p H值双重制约:Eh值的变化控制着硫化物沉淀的时间分带,成矿流体从深部向浅部运移,Eh值将会逐渐增大,主要矿物从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依次开始析出;p H值控制硫化物的空间分带,随着p H值的增大,成矿元素从离子的形式转变为硫酸盐矿物进行迁移。研究表明,控制成矿流体中硫化物迁移、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除了温度、压力、金属离子浓度及流体的氧硫逸度之外,流体的酸碱度及氧化还原电位同样是控制矿物组合共生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此研究对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的演化和成矿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型铅锌矿床 成矿流体 矿物分带 Eh-pH相图
下载PDF
岩浆中心成矿系——岩浆岩体和矿床组合的空间分带理想模式 被引量:8
9
作者 岑况 田兆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51-1057,共7页
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当前大量热液金属矿床与岩浆岩体的空间和成因关系,参考首先由俄罗斯地球化学家提出的以矿床为中心的元素地球化学理想分带模式,提出了以岩浆岩为中心的矿床理想分布模式——"岩浆中心成矿系"。该模式以侵入... 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当前大量热液金属矿床与岩浆岩体的空间和成因关系,参考首先由俄罗斯地球化学家提出的以矿床为中心的元素地球化学理想分带模式,提出了以岩浆岩为中心的矿床理想分布模式——"岩浆中心成矿系"。该模式以侵入近地表含水围岩的岩浆岩体顶部为中心,一个完整的高温矿床→中温矿床→低温矿床从内带—过渡带—中带—外带有规律分布。内带主要为Nb、Ta、Hf、Li等经常在岩浆岩体内生成的矿床,形态受岩浆岩体控制,多为等轴状;过渡带为W、Sn、Mo、Bi等高温热液矿床,形态以三维等轴状为主;中带为Cu、Pb、Zn等中温矿床,以透镜状、脉状为主;外带为Au、Hg、Sb等低温矿床,矿体呈脉状、串珠状,受构造线控制,顺从构造线分布。矿床系列围绕岩浆中心成矿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岩浆岩侵入含水围岩后,形成局部高温度场并导致热液和矿床物质循环和温度场内的时空温度差是岩浆中心成矿系形成的关键。在理想模式下产生的个体(岩体矿床组合体)同时受到形成条件的影响:岩浆体侵入的深度、围岩的岩性或含水性,岩浆的物理化学性质、侵入温度、岩浆规模都会导致岩浆中心成矿系的完整性和形态等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中心 成矿系 矿床分带理想模式 个体生成法则
下载PDF
大巴山前构造带油气苗分布及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段金宝 张庆峰 范小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167,共5页
大巴山前构造带构造变形强烈,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勘探程度低。从地表油气显示分布特征分析入手,结合露头烃源岩与含烃流体包裹体资料,探讨了大巴山前构造带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大巴山前构造带油气成藏演化具有"递进变... 大巴山前构造带构造变形强烈,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勘探程度低。从地表油气显示分布特征分析入手,结合露头烃源岩与含烃流体包裹体资料,探讨了大巴山前构造带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大巴山前构造带油气成藏演化具有"递进变形、油气分带、差异成藏"的特征;大巴山前构造带的构造由北东向西南呈现多期递进变形特征,并相应控制了油气的分带性,其中冲断带主要分布油气苗,滑脱褶皱带见沥青与气藏;根据大巴山前构造带不同区带油气藏成藏时序与油气藏后期改造的差异性,总结出3种油气成藏类型,即破坏型、局部残存型和内部调整型,其中铁溪-万源滑脱褶皱带属于内部调整型,油气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前构造带 油气苗 递进变形 油气分带 差异成藏
下载PDF
内蒙古甲乌拉-查干银铅锌铜矿床主成矿元素分布规律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宪臣 秦克章 《矿产勘查》 1999年第6期512-516,共5页
甲乌拉- 查干系次火山岩中低温热液脉状银- 铅- 锌- 铜矿田,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原生矿化分带特别是主成矿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追索各成矿元素在空间上的富集位置,进而查明其热液蚀变中心和矿化空间,为预测寻找新的矿体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成矿元素 蚀变分带性 甲-查银铅锌铜矿田
下载PDF
湘西江东湾锑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深部找矿远景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崔立峰 吴永胜 +5 位作者 陈明辉 张建国 尹大改 鲍振襄 包觉敏 蔡范 《矿产与地质》 2021年第1期29-38,共10页
江东湾锑金矿床位于雪峰造山带中段,产在区域主干断裂控制的断块上升隆起区。矿体呈脉状、薄板状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浅变质岩系中。通过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垂向分带、找矿前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江东湾锑金... 江东湾锑金矿床位于雪峰造山带中段,产在区域主干断裂控制的断块上升隆起区。矿体呈脉状、薄板状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浅变质岩系中。通过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垂向分带、找矿前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江东湾锑金矿床是湘西龙王江金矿集区最具有找矿潜力的矿床。矿床浅部以锑或锑金为主,深部以金为主,且越向深部,金矿化越强,隐伏矿脉增多,深部找矿空间大,具有中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金矿 成矿特征 控矿因素 垂向分带 湘西江东湾
下载PDF
河北省涞源县木吉村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15
13
作者 马国玺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7年第1期52-66,共15页
木吉村矿田由木吉村,浮图峪等七个中小型矿床组成,是河北最重要的铜矿集中区。矿田受深断裂及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控制,矿床与侏罗纪髫髫山旋回次火山岩闪长玢岩有关,主要成矿元素为铜、铁、钼,矿化类型为斑岩—矽卡岩—热液型,以... 木吉村矿田由木吉村,浮图峪等七个中小型矿床组成,是河北最重要的铜矿集中区。矿田受深断裂及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控制,矿床与侏罗纪髫髫山旋回次火山岩闪长玢岩有关,主要成矿元素为铜、铁、钼,矿化类型为斑岩—矽卡岩—热液型,以斑岩及热液迭加矽卡岩型为主,构成“多位一体”成矿序列。本文②论述了矿田的成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下载PDF
内蒙甲-查银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成矿中心与隐伏矿体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昭君 秦克章 《矿产勘查》 1997年第1期25-31,共7页
作者根据对甲-查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环境、控矿条件、矿体分布规律的研究总结,并应用矿化富集积数研究成矿元素的分带特征,得出:甲-查矿区存在一个成矿中心,该区域是实现找矿突破、寻找隐伏、柱状或厚板状Cu、Ag、Zn富集型矿... 作者根据对甲-查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环境、控矿条件、矿体分布规律的研究总结,并应用矿化富集积数研究成矿元素的分带特征,得出:甲-查矿区存在一个成矿中心,该区域是实现找矿突破、寻找隐伏、柱状或厚板状Cu、Ag、Zn富集型矿体的最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查银多金属矿田 成矿元素分带 矿化富集积数 成矿中心 隐伏矿体预测
下载PDF
鄂东南章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分析
15
作者 袁红伟 《矿产与地质》 2021年第3期402-409,共8页
根据近年来的地质勘查资料,通过对鄂东南章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成矿元素、围岩蚀变具有分带特征,符合深源流体成矿模式。认为铜铅锌多金属矿(化)体主要赋存在奥陶系与EW向断裂破碎带复合部位,受地... 根据近年来的地质勘查资料,通过对鄂东南章山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成矿元素、围岩蚀变具有分带特征,符合深源流体成矿模式。认为铜铅锌多金属矿(化)体主要赋存在奥陶系与EW向断裂破碎带复合部位,受地层、断裂破碎带控制;区内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控岩、控矿规律明显,本区具备寻找大型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的远景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山铜铅锌多金属矿 成矿规律 成矿地质条件 矿化分带 成矿模式 鄂东南
下载PDF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被引量:40
16
作者 LIU JiYuan DENG XiangZ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4期1354-1362,共9页
After one decade of development,th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have been vastly improved; and in some sense a methodology framework used to study the t... After one decade of development,th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have been vastly improved; and in some sense a methodology framework used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is being rapidly developed. The methodology framework i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lassical theories of Geography and the recent developed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which is a new research field to meet the need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o promote the studies on global change adap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addressed the following:the dete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analysis of driving mechanism of LUCC, simulation of LUCC process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 due to LUCC. The formation of methodology framework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to some extent, has been promoted to tackle the hard-nut topics in science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among geography, GIS and macro-ecology.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trends indic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of simula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ology framework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The synthetic application of the detection and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of LUCC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source and temporal-spatial data platfor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assive data availability and integration are all kernel components of the methodology framework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We can expect that the research methods system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wil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of LUCC processes at regional and global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过程 生态系统 岩石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