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汽管道复合式保温及热力参数分布规律
1
作者 丁自富 张炳茂 张新敏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382-384,I0001,I0002,共5页
采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材料和保温结构并开展热力参数对输汽管道蒸汽品质的影响规律研究,是实现稠油高效开采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复合保温中的硬质结构联立求解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建立了输汽管道热力参数计算模型,求解沿程蒸汽干... 采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材料和保温结构并开展热力参数对输汽管道蒸汽品质的影响规律研究,是实现稠油高效开采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复合保温中的硬质结构联立求解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建立了输汽管道热力参数计算模型,求解沿程蒸汽干度、温度、焓值等热力参数。结果表明:复合保温结构相对于原保温,管道千米干度提高3.3%、焓值提高50 kJ/kg;提高输汽管道输汽量可以减少沿程焓降、提高末端蒸汽干度,输汽量16 t/h时干度降为3%、焓降38 kJ/kg,相对于8 t/h时输汽量干度提高2.5%、焓值提高39 kJ/kg。输汽管道蒸汽入口焓值随着锅炉压力的提高而降低,降低锅炉出口输汽管道压力可以提高蒸汽焓值、提高末端蒸汽干度,7 MPa时干度降为2%、14 MPa时干度降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输汽管道 复合式保温 干度 焓值
下载PDF
振荡管式连续流反应器酯化制备油酸甲酯的研究
2
作者 马琪琪 邓艾琳 +6 位作者 胡建民 杜昊展 张鑫 杨桑妮 孙无忌 宋年华 刘学军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1-144,共4页
连续流反应器能减少返混,缩短反应时间,在废弃油脂的酯化反应中提高油酸甲酯收率。采用振荡管式连续流反应器,浓硫酸为催化剂,油酸为模型化合物,与甲醇酯化反应制备油酸甲酯,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催... 连续流反应器能减少返混,缩短反应时间,在废弃油脂的酯化反应中提高油酸甲酯收率。采用振荡管式连续流反应器,浓硫酸为催化剂,油酸为模型化合物,与甲醇酯化反应制备油酸甲酯,研究了反应条件对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以及醇油摩尔比对油酸转化率影响显著。当体积空速2.2 h^(-1)、催化剂用量1.0%(以油酸质量计)、反应温度60℃、醇油摩尔比10∶1、振荡频率280次/min时,油酸转化率达到8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管式反应器 连续流 酯化 废弃油脂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的蓝布正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怡莎 周欣 +3 位作者 陈华国 赵超 刘海 李章万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266,共4页
目的:对3种不同方法提取的蓝布正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取水蒸气蒸馏(SD)法、同时蒸馏萃取(SDE)法和微波萃取(MAE)法3种方法提取蓝布正挥发油,用 GC-MS 分析其化学成分。以 HP-5MS 毛细管柱为分离柱,程序升温从50℃(保... 目的:对3种不同方法提取的蓝布正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取水蒸气蒸馏(SD)法、同时蒸馏萃取(SDE)法和微波萃取(MAE)法3种方法提取蓝布正挥发油,用 GC-MS 分析其化学成分。以 HP-5MS 毛细管柱为分离柱,程序升温从50℃(保持2 min)开始以4 ℃·min^(-1)。升到180℃,再以9℃·min^(-1)升到290℃,保持5 min,气化室温度250℃,载气为高纯氦气(1.0 mL·min^(-1))。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共鉴定出58个化合物。结论:SD 法和 SDE 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相似,MAE 法与前2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布正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SD) 同时蒸馏萃取(SDE) 微波萃取(MAE) GC—MS
下载PDF
山西老陈醋熏醅工艺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久长 马挺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1-33,共3页
以成熟醋醅为试验材料,油浴加热,水解反应和羰氨反应分段进行,通过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确定了最佳羰氨反应条件,即品温97℃,含水量50%,pH值为3,熏醅工艺由原来的144h缩短到15h ̄16h,其熏醅色泽可达到传统熏醅的质量,理化指标与传统工艺... 以成熟醋醅为试验材料,油浴加热,水解反应和羰氨反应分段进行,通过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确定了最佳羰氨反应条件,即品温97℃,含水量50%,pH值为3,熏醅工艺由原来的144h缩短到15h ̄16h,其熏醅色泽可达到传统熏醅的质量,理化指标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感官品尝亦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陈醋 熏醅工艺 油浴 水解反应 羰氨反应
下载PDF
螺旋槽流体动压滑动轴承数值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丽丽 葛培琪 +1 位作者 路长厚 王珉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4-27,共4页
对螺旋槽流体动压滑动轴承进行了研究。由于圆弧形油腔斜置,为计算准确在斜坐标系下推导出了雷诺方程、油膜厚度方程和速度方程的有限差分公式。运用有限差分法,对轴承的承载力、压力和流体质点的流动轨迹等进行了数值分析,对计算结果... 对螺旋槽流体动压滑动轴承进行了研究。由于圆弧形油腔斜置,为计算准确在斜坐标系下推导出了雷诺方程、油膜厚度方程和速度方程的有限差分公式。运用有限差分法,对轴承的承载力、压力和流体质点的流动轨迹等进行了数值分析,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螺旋形油楔很好地实现了冷热油的分流,避免了润滑油的反复加热,导致轴承承载力降低;偏心率和螺旋角对油膜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轴承 螺旋油楔 流线分析
下载PDF
油流排除管道积水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广丽 张国忠 +2 位作者 张鑫 孟芳芳 赵青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6-349,353,共5页
针对成品油管道存在的低洼管段积水腐蚀管道的问题,探讨了利用油流将积水携带出管道的机理。以固定倾角圆管管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动量守恒和动量积分关系式,采用界面剪切应力的经验关系式,假定上游油流按照平均流速流动,分析了上游来油... 针对成品油管道存在的低洼管段积水腐蚀管道的问题,探讨了利用油流将积水携带出管道的机理。以固定倾角圆管管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动量守恒和动量积分关系式,采用界面剪切应力的经验关系式,假定上游油流按照平均流速流动,分析了上游来油对倾斜管道中积水的携带作用。结果表明,管道水平且水量较少时,上游来油可将积水完全带出;而增大管道倾角或增加积水量,积水无法被携带出去,甚至出现逆流。若能考虑非定常流动模型,将会更合理地解决成品油管道中的积水携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油管道 油水两相流 管道积水 油流携带 理论分析
下载PDF
变压器油道内油流带电现象与油道电场的仿真计算 被引量:6
7
作者 金福宝 周远翔 +3 位作者 贺俊杰 沙彦超 黄猛 李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67-1373,共7页
油流带电对电力变压器造成危害,引起系统故障甚至事故,为此实验测量了油道内的冲流电流,并仿真计算了油道中的电场强度分布。以变压器中典型的并联油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油流温度、流速以及外加电场因素影响下的油道内的冲流电流进... 油流带电对电力变压器造成危害,引起系统故障甚至事故,为此实验测量了油道内的冲流电流,并仿真计算了油道中的电场强度分布。以变压器中典型的并联油道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油流温度、流速以及外加电场因素影响下的油道内的冲流电流进行了测量,得到了冲流电流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冲流电流在外电场作用下呈现随电场强度增大指数增大的现象。基于上述试验研究,对相应的仿真模型施加交流电场与表面静电荷两种载荷,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得到了油道内部的场强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表面静电荷与外电场等2种载荷共同作用下,油道内与电极接触绝缘纸板油纸界面处油侧的电场强度由无表面静电荷作用下的4.9kV/mm上升至10kV/mm,油道内局部电场出现严重畸变并呈现增大的趋势。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或减少油流带电造成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油流带电 并联油道 冲流电流 电荷密度 油道电场 表面电荷
下载PDF
用多参数研究变压器油的热老化 被引量:8
8
作者 于钦学 谢恒 任文娥 《变压器》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2期14-16,共3页
以常用的老化参数(介质损耗因数、酸值、电导率、表面张力)和油流带电电荷密度这个新参数研究变压器油的热老化。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参数与油的热老化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油流带电电荷密度与介质损耗因数和电导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热老化 电荷密度 试验 变压器油
下载PDF
生产测井资料在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锦宪 王战胜 +1 位作者 屈晓东 王英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3期84-85,共2页
针对胡状集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储层纵向及平面渗透率变化大,难以准确建立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摸拟准确率低的问题,根据水驱油动力学原理,把生产测井资料与流管法结合起来,利用生产测井资料提供的产液量和含水率及分层注入量等资料,确... 针对胡状集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储层纵向及平面渗透率变化大,难以准确建立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摸拟准确率低的问题,根据水驱油动力学原理,把生产测井资料与流管法结合起来,利用生产测井资料提供的产液量和含水率及分层注入量等资料,确定油藏内任意一点上的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对油藏的开发调整和三次采油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生产测井资料应用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测井资料 渗透率曲线 储层非均质 剩余油 流管法
下载PDF
起伏输油管道临界完全携积水油速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岩松 丁鼎倩 +2 位作者 韩东 刘静 梁永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78-890,共13页
水力清管可有效减缓管输油品质量指标的衰减,研究水力清除成品油管内积水所需的临界完全携积水油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完全携水油速下管内油携水的流动型态,发现临界完全携积水油速下,上倾管内油携水流动属于油水两相... 水力清管可有效减缓管输油品质量指标的衰减,研究水力清除成品油管内积水所需的临界完全携积水油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完全携水油速下管内油携水的流动型态,发现临界完全携积水油速下,上倾管内油携水流动属于油水两相波状分层流.基于此,建立了双极坐标系下的油携水流动数值模型,并给出了数值求解算法.最后,将模型计算值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临界完全携积水油速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对上倾管道内柴油携水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详细分析了水力清管过程中油流和积水的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水膜在油流携带过程中主要受重力压降的影响,摩阻压降相比于重力压降可忽略;当管内油速较小时,靠近相界面处的水相部分在油相的携带作用下向下游流动,而管壁附近的水相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管道底部;随着油相速度增大,水相速度最小值位置逐渐向管壁偏移,当其首次出现在管壁位置时对应的管内油相速度即为临界完全携积水油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油管道 油携水 临界完全携积水油速 两相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甘肃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闫海卿 付国民 +1 位作者 杨兴科 梁志录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76-81,共6页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行微相细分研究,归纳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细分微相 成因相 樊家川油田
下载PDF
对凝析油“贴壁流”现象的微观机理浅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艳波 李治平 +1 位作者 胡永乐 朱维耀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4-215,共2页
借鉴束缚水水膜微观运动的相关机理,分析了凝析油沿孔隙内壁岩石颗粒表面流动的“贴壁流”现象的微观机理。认为贴壁凝析油膜可分为“吸附油”、“束缚油”和“外层油”3层,并给出了“吸附油”、“束缚油”、“外层油”和“薄膜油”的定... 借鉴束缚水水膜微观运动的相关机理,分析了凝析油沿孔隙内壁岩石颗粒表面流动的“贴壁流”现象的微观机理。认为贴壁凝析油膜可分为“吸附油”、“束缚油”和“外层油”3层,并给出了“吸附油”、“束缚油”、“外层油”和“薄膜油”的定义;束缚油和外层油组成的薄膜油是“贴壁流”的流动体,束缚油在分子引力作用下贴壁移动,外层油在压差力作用下紧贴孔隙内壁流动是凝析油“贴壁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 凝析油 贴壁流 微观机理 水膜微观运动
下载PDF
气流式锐孔法制作丁香油微胶囊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徐文秀 吴彩娥 李婷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99,共4页
对“气流式锐孔法”制作丁香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流式-锐孔”装置进行丁香油微胶囊化,壁材海藻酸钠适宜的质量浓度为2.5%,乳化剂最适用量为0.1%单甘酯+0.2%吐温-80,凝固浴CaCl2适宜的质量浓度为2%,心材丁香油... 对“气流式锐孔法”制作丁香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流式-锐孔”装置进行丁香油微胶囊化,壁材海藻酸钠适宜的质量浓度为2.5%,乳化剂最适用量为0.1%单甘酯+0.2%吐温-80,凝固浴CaCl2适宜的质量浓度为2%,心材丁香油与海藻酸钠最佳质量比为1∶1。丁香微胶囊产品为淡紫色小颗粒,外形颗粒圆整,大小均匀,赋有丁香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精油 微胶囊 气流式锐孔装置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的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曾虹燕 苏杰龙 +1 位作者 方芳 冯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78-582,共5页
采取超临界 CO2 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荷叶挥发油 ,利用 GC- MS对它们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提取荷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皆有很大差别 .超临界 CO2 萃取的荷叶挥发油更具天然性 ,超临界CO2 萃取法为提取荷叶挥... 采取超临界 CO2 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荷叶挥发油 ,利用 GC- MS对它们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提取荷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皆有很大差别 .超临界 CO2 萃取的荷叶挥发油更具天然性 ,超临界CO2 萃取法为提取荷叶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水蒸气蒸馏 GC-MS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荷叶挥发油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曾虹燕 冯波 +1 位作者 方芳 苏杰龙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2-45,共4页
 荷叶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莲的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的压力、温度、流量、时间等条件对荷叶挥发油收率的影响,确定其最佳萃取条件:萃取压力30MPa,温度40℃,CO2流量25kg/h和时间90min,得率为4.36%,水蒸馏法提取率...  荷叶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莲的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的压力、温度、流量、时间等条件对荷叶挥发油收率的影响,确定其最佳萃取条件:萃取压力30MPa,温度40℃,CO2流量25kg/h和时间90min,得率为4.36%,水蒸馏法提取率为1.65%.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比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提取法质优,收率大大提高,萃取时间短,无溶剂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水蒸气蒸馏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和微波辅助萃取辽细辛挥发油 被引量:4
16
作者 曾虹燕 金永钟 +2 位作者 曾美霞 王平 包罗涛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7-371,共5页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辽细辛挥发油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诱导萃取的正交实验比较,考察了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得到了最佳萃取工艺. 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16 MPa,温度32oC,CO2流量20 kg/h和时间80 min,得率为3.78%;微波萃取最佳工...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辽细辛挥发油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诱导萃取的正交实验比较,考察了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得到了最佳萃取工艺. 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16 MPa,温度32oC,CO2流量20 kg/h和时间80 min,得率为3.78%;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辐射功率720 W,辐射时间50 s,溶剂用量300 ml,洗涤溶剂用量30 ml,得率为5.46%. 水蒸馏法提取率为1.62%. 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和水蒸馏法萃取辽细辛挥发油品质最好;微波萃取收率最高,但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细辛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微波萃取
下载PDF
油流带电造成的绝缘纸表面电荷的积聚及流散 被引量:1
17
作者 池晓春 王百升 +1 位作者 宁广忠 杨嘉祥 《变压器》 E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5-18,共4页
论述了油纸绝缘体系中油流带电在绝缘纸表面所造成电荷的积聚与流散机制。利用表面电位计及局部放电仪测量了表面电位及其所引起的局部放电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绝缘纸表面电荷的三种措施。
关键词 变压器 油流带电 表面电荷 局部放电 绝缘纸
下载PDF
内燃机多维燃烧模型的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国伟 蒋德明 《车辆与动力技术》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8-24,共7页
介绍内燃机多维燃烧模型及其近年来的研究和发展,包括气体流动、油束和燃烧模型.
关键词 多维模型 气体流动模型 油束模型
下载PDF
稠油开采技术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刘彦成 王健 +3 位作者 李拥军 刘彦武 孟建勋 刘培培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17-18,23,共3页
稠油常规热采技术的缺点是效率低、成本高、消耗大,而冷采技术可以弥补此缺陷。现在稠油冷采技术主要有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注CO2开采技术、微生物开采技术、VAPEX开采技术等。综合各种开采技术的优缺点,复合开采稠油油藏技术逐渐成为开... 稠油常规热采技术的缺点是效率低、成本高、消耗大,而冷采技术可以弥补此缺陷。现在稠油冷采技术主要有稠油出砂冷采技术、注CO2开采技术、微生物开采技术、VAPEX开采技术等。综合各种开采技术的优缺点,复合开采稠油油藏技术逐渐成为开发稠油油藏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冷采 SAGD 复合开采
下载PDF
多沙河流中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一维数学模型Ⅰ.吸附模型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廷林 任磊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5-110,共6页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区域径流受石油类污染的两种过程和与之相对应的两种模型,根据石油类污染物污染过程特点和延河水文与径流特点及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建立了一维多沙河流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模型。模型中主要考虑了河流悬移质、推... 本文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区域径流受石油类污染的两种过程和与之相对应的两种模型,根据石油类污染物污染过程特点和延河水文与径流特点及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建立了一维多沙河流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模型。模型中主要考虑了河流悬移质、推移质泥沙和底泥与石油类的相互作用以及河流的弥散作用对石油类迁移的影响。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模型的解析解。由室内静态和动态试验,确定模型中各参数;并分析了几个主要参数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运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根据延安环保局监测资料预测分析了两个典型的石油类污染源排污对水体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在15min内两污染源分别造成了600m和500m的石油类污染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物 多沙河流 迁移模型 吸附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