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pretation method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ual-TW logging in oil-wet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被引量:1
1
作者 Li Bo Tan Maojin Zhang Haitao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796-808,903,共14页
Fluid typing from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logging in oil-wet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s proving to be diffi cult;thus,research into the NMR logging response mechanism and analysis methods is critical.The NMR... Fluid typing from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logging in oil-wet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s proving to be diffi cult;thus,research into the NMR logging response mechanism and analysis methods is critical.The NMR response mechanism and theoretical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oil-water distribution in the pores under oil-wet conditions.The data processing method is studied based on NMR dual-TW activation principle,and the equations of macroscopic magnetization vector,fl uid volume,and relaxation parameters are derived,which is a nonlinear inversion problem.The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is used,and the fl uid relaxation parameters,oil volume,and water volume of the fl ushing zone are calculated.An ideal reservoir model is set up,and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ove-mentioned NMR relaxation theory and algorithms are valid.A case study is conducted in Huanjiang Oilfi eld in the Ordos Basin,China.The calculated oil saturation of the fl ushing zon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il saturation calculated using the Archie formula,and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ew method is applicable.Moreover,the fl uid-typing cross-plot combined with oil test data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aturation of the fl ushing zone,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fl uid identifi 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wet tight sandston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ouble TW activation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fl uid identifi cation
下载PDF
De-emulsification of 2-ethyl-1-hexanol/water emulsion using oil-wet narrow channel combined with low-speed rotation
2
作者 Ling Lü Kejing Wu +2 位作者 You Tang Siyang Tang Bin 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048-2054,共7页
Low-speed rotation of disc in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a novel de-emulsification with rotation-dise horizental contactor(RHC-D) realized de-emulsification for O/W emulsions due to repeated coalescence in oil-wet nar... Low-speed rotation of disc in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a novel de-emulsification with rotation-dise horizental contactor(RHC-D) realized de-emulsification for O/W emulsions due to repeated coalescence in oil-wet narrow channels at a low rotation speed. For three emulsions included ethanol/water/2-ethyl-1-hexanol, ethanol/water/2-ethyl-1-hexanol/SDS(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and 2-ethyl-1-hexanol/water/SDS emulsion, deemulsification ratios of oil phase could reach 1, 1 and 0.67 respectively at 170 r·min-1, and de-emulsification ratios increased obviously after agitating 10 min. De-emulsification experiment in the seam indicated that oil droplet sizes in O/W emulsion became larger after de-emulsification. The main de-emulsification mechanism in RHCD was the coalescence of oil droplets in oil-wet narrow channels. With increase of the rotation speed, oil droplets dispersed better in the aqueous phase. However, de-emulsification effect enhanc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coalescence rate at a bit higher rotation speed. In addition, internal circulation made those O/W emulsions to be broken repeatedly, consequently de-emulsification ratio increased. Repeated de-emulsification through internal circulation might make continuous extraction of ethanol come true at a low rotation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mulsification oil-wet channel Low rotation speed O/W emulsion Internal circulation
下载PDF
稠油油藏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特征分析及参数优化
3
作者 袁士宝 任梓寒 +3 位作者 杨凤祥 孙新革 蒋海岩 宋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针对常规火驱存在热利用率低和高黏油启动慢的问题,以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常规火驱和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驱油特性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复合火驱各区带的温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了蒸汽-空气复... 针对常规火驱存在热利用率低和高黏油启动慢的问题,以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模型对比了常规火驱和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驱油特性和燃烧特性,通过对复合火驱各区带的温度、含油饱和度等参数进行分析,探究了蒸汽-空气复合火驱协同增效作用,并对蒸汽-空气复合火驱的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提产增效的主要机理是湿蒸汽吸收已燃区中滞留的热量变为过热蒸汽,并被高速流动的空气携带穿过燃烧前缘,使冷油区原油黏度大幅度降低,在提高驱油效率的同时增大了蒸汽冷凝带的宽度、燃烧波及体积和火线推进速度;注入参数的优化能提高复合火驱的开发效果,水气比越大,产能越高,而采用段塞注入会降低产能,为满足经济效益开发,最佳水气比应为3.0×10^(-3)m^(3)/m^(3)左右,最佳注汽段塞间隔应为90~120 d。该研究成果对火驱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驱 湿式燃烧 燃烧特征 驱油机理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研究
4
作者 刘绪钢 李国锋 +2 位作者 李雷 王锐霞 方彦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6-763,共8页
压裂液渗吸驱油是当前页岩油储层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评价压裂液润湿改性处理剂对渗吸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页岩油储层压裂渗吸驱油机理。测试了处理剂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润湿性,考察了处理剂与常规压裂液的配伍性,评价... 压裂液渗吸驱油是当前页岩油储层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评价压裂液润湿改性处理剂对渗吸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页岩油储层压裂渗吸驱油机理。测试了处理剂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润湿性,考察了处理剂与常规压裂液的配伍性,评价了不同孔隙尺寸岩样的渗吸驱油效率。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S(α-烯基磺酸钠)为最佳压裂液润湿改性处理剂,颗粒、基质和裂缝岩样的渗吸驱油效率分别为8.17%、17.55%和37.37%。证实渗吸驱油动力包括浮力、浮力-毛细管力和毛细管力,改性剂通过改变岩石润湿性增强毛细管力提高驱油效率,较常规压裂液渗吸驱油效率提高约152.9%。孔隙结构影响渗吸驱油的主导作用力,小孔以毛细管力为主,天然、水力裂缝则以浮力为主。通过研究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对致密页岩油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驱油 润湿改性 孔隙结构 毛细管力
下载PDF
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及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兰 高助威 +3 位作者 亓欣雨 李成欣 王世豪 刘钟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4-1000,共17页
海上溢油和工业油污泄漏频发,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使受油污染的水体得到高效的清洁保护,各种油水分离材料和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三聚氰胺海绵具有独特的三维柔性结构以及其他优异的特性,使用不... 海上溢油和工业油污泄漏频发,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破坏。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使受油污染的水体得到高效的清洁保护,各种油水分离材料和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三聚氰胺海绵具有独特的三维柔性结构以及其他优异的特性,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疏水改性后被广泛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本文概述了超润湿性表面油水分离的机理,讨论了三聚氰胺海绵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几年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的材料与方法以及改性后的一些特殊性质,如磁性、耐腐蚀性等。同时对各种材料与方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疏水改性三聚氰胺海绵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推动低成本、高性能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技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海绵 油水分离 超润湿性 疏水改性 三维多孔材料
下载PDF
致密油藏混合润湿对孔隙尺度渗吸的影响
6
作者 濮御 杨二龙 杜庆龙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I0007,共11页
以毛细管压力为基础的渗吸作用可有效动用致密储层中的原油并补充能量。为了研究混合润湿程度与渗吸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典型混合润湿孔喉通道渗吸规律,基于相场理论和Navier-Stokes方程,建立静态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型,对孔隙尺度... 以毛细管压力为基础的渗吸作用可有效动用致密储层中的原油并补充能量。为了研究混合润湿程度与渗吸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典型混合润湿孔喉通道渗吸规律,基于相场理论和Navier-Stokes方程,建立静态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型,对孔隙尺度渗吸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混合润湿程度对渗吸采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润湿占比为10%的混合润湿岩石孔隙渗吸采出程度比纯水湿的采出程度高。当混合润湿占比低时,混合润湿通道为渗吸的主力通道,渗吸效果与纯水湿的类似;当混合润湿占比超过40%时,渗吸采出程度低于10%,渗吸效果差;当混合润湿占比高时,连通性好且成片存在的水湿孔喉成为混合润湿体系渗吸排驱采油的主要优势通道,连续的油湿孔喉抑制水相流动,导致渗吸作用停止。该结果为阐明混合润湿程度和混合润湿分布的渗吸规律和流动潜力、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混合润湿 孔隙尺度 毛细管压力 渗吸规律 采出程度
下载PDF
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晨斌 封严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3-1728,共6页
介绍了用于油水分离的特殊润湿表面结构,其中包括超疏水-超亲油表面、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和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综述了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如浸渍、喷涂、静电纺丝、相分离、接枝、超临界CO_(2)发泡和3D打印,展... 介绍了用于油水分离的特殊润湿表面结构,其中包括超疏水-超亲油表面、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和超亲水超疏油表面。综述了聚乳酸油水分离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发展现状,如浸渍、喷涂、静电纺丝、相分离、接枝、超临界CO_(2)发泡和3D打印,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可生物降解 油水分离 润湿
下载PDF
湿藻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何禹 黄睿 +5 位作者 虞育杰 姚贤锐 李剑烽 唐瑜慕 宋其晖 李环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5,119,共7页
利用含油量高、生长速度快及能净化环境的微藻转化制取生物燃料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是实现“碳中和”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降低微藻制取生物柴油的能耗,利用湿法提取技术直接从湿藻生物质中提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成为研究热... 利用含油量高、生长速度快及能净化环境的微藻转化制取生物燃料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是实现“碳中和”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降低微藻制取生物柴油的能耗,利用湿法提取技术直接从湿藻生物质中提取油脂制备生物柴油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传统细胞破壁提油酯交换法、原位酯交换法及新型水热破壁提油酯交换法3种湿藻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传统细胞破壁提油酯交换法需要有机溶剂提取油脂和酯交换两步实现生物柴油的制备,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投入较高。原位酯交换法可实现微藻生物质一步转化为生物柴油,但存在醇消耗量过大(酸催化原位酯交换)或高温高压能耗高(超临界醇原位酯交换)等问题。新型水热破壁提油酯交换法能够在不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实现湿藻油脂的高效分离,但水热温度较高时油脂会与微藻其他组分反应导致油脂品质劣化,水热温度较低时难以有效破坏细胞壁导致油脂提取效率降低。绿色溶剂辅助水热法可有效降低水热温度并抑制副产物的生成,可提高湿藻油脂提取率。为实现湿藻油脂的高效、环保、低耗制备生物柴油,可进一步依托深共熔溶剂等创新绿色溶剂低耗高效绿色提取微藻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藻 湿藻油脂 破壁法 原位酯交换法 水热法
下载PDF
非对称微沟槽表面液滴各向异性润湿行为研究
9
作者 胡海豹 丁海艳 +1 位作者 曹刚 李明升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5-722,共8页
液滴在各向异性表面的润湿行为对于液滴操作和运动控制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工程价值.采用重力式测试系统对非对称沟槽表面上液滴各向异性润湿行为进行表征,分析了沟槽几何结构非对称性、沟槽高度和宽度以及浸油处理对液滴静润湿与动润湿行... 液滴在各向异性表面的润湿行为对于液滴操作和运动控制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工程价值.采用重力式测试系统对非对称沟槽表面上液滴各向异性润湿行为进行表征,分析了沟槽几何结构非对称性、沟槽高度和宽度以及浸油处理对液滴静润湿与动润湿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沟槽几何结构不对称性会影响液滴润湿状态,液滴在非对称沟槽表面不同方向上接触角差异比对称沟槽更大,使得各向异性更显著;浸油处理会减小沟槽表面液滴接触角,从而表现出更明显的各向异性;非对称沟槽表面的接触角随沟槽高度增大而减小,随宽度增大而增大,表面浸油处理会缩小试件间接触角的差异,高度和宽度对浸油处理后的非对称表面的调控作用基本失效;当沟槽宽度增加时,浸油处理后的非对称沟槽表面滑动角减小,同时液滴沿非对称沟槽大顶角向小顶角方向运动时的滑动角大于沿反方向运动时的滑动角,且液滴体积越大,滑动角越小.最后,对上述规律进行了接触线理论分析,并从表面能模型角度推导出滑动角理论公式,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微沟槽 各向异性润湿 浸油 接触角 滑动角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润湿性评价及效果
10
作者 陈贝尔 杨立安 +3 位作者 李建山 罗向荣 潘谦宏 任晓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9,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用接触角和接触角变化的最大值反映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改变方向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亲水表面的性质非常稳定,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小,但亲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大。蒸馏水与亲水/油表面润湿接触角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281%、8.929%。另外,部分驱油剂在亲水/油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变化值差异不明显。用润湿倾向指数可较好地表征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程度。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远小于接触角不确定度。0.2%磺酸盐类驱油剂、聚氧乙烯醚类驱油剂、氟碳类驱油剂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润湿30 s)不确定度分别为1.24、3.11、0.64,而水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分别为2.48×10^(-2)、6.33×10^(-2)、1.76×10^(-2)。通过Amott方法,测得7种压裂驱油剂作用下天然岩样的水湿指数。该水湿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与用接触角法测得的水润湿倾向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致。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使用润湿倾向指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该方法有利于快捷地评价压裂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能力,优选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润湿性 接触角 润湿倾向指数
下载PDF
液压油湿法过滤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黄歆 杨绳政 +2 位作者 梁安德 闫亚娟 谭金海 《润滑油》 CAS 2024年第2期57-59,共3页
文章研究了液压油湿法过滤性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基础油种类、添加剂类型和生产灌装前过滤3个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对于相同类型添加剂,Ⅰ类基础油的湿法过滤性比Ⅱ类基础油表现更好;不同类型添加剂表现的湿法过滤性不同;试验前进行... 文章研究了液压油湿法过滤性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基础油种类、添加剂类型和生产灌装前过滤3个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对于相同类型添加剂,Ⅰ类基础油的湿法过滤性比Ⅱ类基础油表现更好;不同类型添加剂表现的湿法过滤性不同;试验前进行油品灌装过滤的预处理,比不进行处理的湿法过滤性结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油 湿法过滤性 基础油 添加剂 生产过滤
下载PDF
硫化态THFS-2催化剂在重整预加氢装置的工业应用
12
作者 杨纪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39-43,共5页
介绍了硫化态THFS-2催化剂在重整预加氢装置的应用情况,包括催化剂的装填、活化以及性能标定,并对预加氢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反应器压力降高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与非硫化态催化剂相比,THFS-2催化剂具有开工简单、开工时间短、开工... 介绍了硫化态THFS-2催化剂在重整预加氢装置的应用情况,包括催化剂的装填、活化以及性能标定,并对预加氢装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反应器压力降高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与非硫化态催化剂相比,THFS-2催化剂具有开工简单、开工时间短、开工风险小的特点。标定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入口温度289℃、压力2.94 MPa的条件下,精制油中硫、氮、氯的质量分数均小于0.5μg/g并且砷、铜、铅的质量分数均小于1.0 ng/g,满足重整进料的要求,说明THFS-2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压力下具有较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态 THFS-2 预加氢催化剂 湿法活化 活化油 反应器压力降
下载PDF
某热模锻压力机湿式离合制动器液压系统故障分析
13
作者 宋荣波 《中国重型装备》 2024年第3期17-20,共4页
某40 MN热模锻压力机湿式离合制动器液压系统在安装调试过程中,连续动作时速度缓慢,液压系统压力明显降低,无法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节拍要求。通过分析设备结构与工作情况,结合液压系统工作原理配置,经过核算后找到问题原因并最终解决问题... 某40 MN热模锻压力机湿式离合制动器液压系统在安装调试过程中,连续动作时速度缓慢,液压系统压力明显降低,无法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节拍要求。通过分析设备结构与工作情况,结合液压系统工作原理配置,经过核算后找到问题原因并最终解决问题,并针对此类工况的液压系统设计提出了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锻压力机 湿式离合制动器 液压系统 蓄能器供油
下载PDF
神奇的表面化学——油水分离膜的制备及应用
14
作者 马兰 何彩露 +5 位作者 刘子琪 杨耀涵 明清霞 罗雪 何天凤 张李云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5期218-227,共10页
日常生活中的表面化学应用无处不在,从“荷叶效应”的自然现象,到特种工业制品的防水、防冻,抗污等性能,这看似生活化、简单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鲜为人知的表面原理。本实验通过在熔喷布膜表面层层自组装沉积植物多酚——单宁酸(TA)和铁... 日常生活中的表面化学应用无处不在,从“荷叶效应”的自然现象,到特种工业制品的防水、防冻,抗污等性能,这看似生活化、简单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鲜为人知的表面原理。本实验通过在熔喷布膜表面层层自组装沉积植物多酚——单宁酸(TA)和铁离子Fe(Ⅲ)配位化合物使其形成亲水涂层,再利用高碘酸钠(NaIO_(4))氧化儿茶酚基团促进多酚-金属网络在熔喷布膜表面的固定,进而实现织物从疏水到亲水的改性,最后利用油水分离装置展示膜的分离效果。实验通过展示材料的改性过程及材料改性前后性能差异,层层解析其背后蕴含的物理化学本质。此科普实验所用试剂绿色、操作简单、观赏性及互动性强、改性后的膜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势。在面向不同阶段的科普对象时我们采用梯度科普,深入浅出地讲解现象背后蕴含的原理和本质,让公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表面化学的神奇和化学之美。该实验不仅可以用于科普实验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并且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化学 润湿反转 膜材料 多酚-金属配合物 油水分离
下载PDF
稠油热采湿饱和蒸汽流量计量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马宏伟 范钰纬 +3 位作者 魏振国 周文玉 郭宜林 段秀刚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4期86-89,共4页
注蒸汽吞吐开发稠油油田,油层注入蒸汽为湿饱和蒸汽时,计量误差大,为了解决单井注汽精准计量问题,在锥形孔板流量计基础上,引入“差压噪声”理论,建立了湿蒸汽流量、干度双参数测量模型,通过高频采集分析及数据库动态补偿运算,提高不同... 注蒸汽吞吐开发稠油油田,油层注入蒸汽为湿饱和蒸汽时,计量误差大,为了解决单井注汽精准计量问题,在锥形孔板流量计基础上,引入“差压噪声”理论,建立了湿蒸汽流量、干度双参数测量模型,通过高频采集分析及数据库动态补偿运算,提高不同干度下的流量精度。单台注汽锅炉对单井注汽时,在注汽管线串连接入锥形孔板流量计,通过锅炉进水用电磁流量计来标定蒸汽流量,然后在组合注汽井进行试验,现场应用46井次,湿饱和蒸汽流量计量误差在5%以内,满足了注汽计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油田 稠油热采 湿饱和蒸汽 蒸汽计量 组合注汽
下载PDF
Spar钻井生产储卸油平台油水界面监测试验研究
16
作者 韩盼盼 郅长红 +2 位作者 刘东喜 王晋 尤云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7-952,共6页
新型深水立柱式Spar钻井生产储卸油平台油水界面监测技术是保证该工艺顺利进行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前期小试试验提出的静压式方法油水界面监测方案,本文开展Spar钻井生产储卸油平台储油系统1∶15缩尺比中试试验,考察静压式方法在该超... 新型深水立柱式Spar钻井生产储卸油平台油水界面监测技术是保证该工艺顺利进行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前期小试试验提出的静压式方法油水界面监测方案,本文开展Spar钻井生产储卸油平台储油系统1∶15缩尺比中试试验,考察静压式方法在该超长立柱式储油舱内的可靠性及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静压式方法在常规海况静态置换及一年一遇海况动态置换中对油水界面监测均具有稳定、可靠的测量特性,可适用于Spar钻井生产储卸油平台超长立柱式储油系统。另外,在监测系统中需设置高位/低位定点监测装置及精准的Spar钻井生产储卸油平台吃水监测系统以分别消除斜率偏差及曲线偏移引起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钻井生产储卸油平台 湿式储油 油水置换 界面监测 静压式方法 中试试验 水下储油舱
下载PDF
湿式离合器油缸内流场离心油压的计算方法与验证
17
作者 宫燃 沈中泽 +1 位作者 张玉东 占超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3年第8期56-61,共6页
以湿式离合器油缸内流场为研究对象,分析缸内离心油压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油液滞后系数修正离心油压计算方法并开展试验验证。首先基于离心油压的数学模型和Fluent分析了湿式离合器油缸不同位置的离心油压,发现离心油压的理论计算方法... 以湿式离合器油缸内流场为研究对象,分析缸内离心油压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油液滞后系数修正离心油压计算方法并开展试验验证。首先基于离心油压的数学模型和Fluent分析了湿式离合器油缸不同位置的离心油压,发现离心油压的理论计算方法未考虑油液转速滞后的影响;然后定义了油液转速滞后系数来修正离心油压数学模型,系统分析影响油液滞后系数的各种因素,建立了在特定油液粘度下滞后系数与油缸转速及油缸结构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基于湿式离合器油缸综合性能试验台架开展了离心油压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2种油液粘度下,修正后的离心油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接近且存在一致规律,从而证实了湿式离合器油缸离心油压修正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合器油缸 离心油压 滞后系数 试验分析
下载PDF
近井地带润湿调控型清洗体系的构筑与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岚骏 朱元强 +2 位作者 孙瑞珩 冯锐杰 赖南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15-120,124,共7页
针对致密砂岩油藏在水相圈闭、残留工作液、胶质沥青质沉积及油膜黏附等造成的近井壁污染问题,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马来酸酐合成了一种新型润湿调控剂(GX),通过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对GX进行结构表征,并探究了其在亲油岩石的表面活... 针对致密砂岩油藏在水相圈闭、残留工作液、胶质沥青质沉积及油膜黏附等造成的近井壁污染问题,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马来酸酐合成了一种新型润湿调控剂(GX),通过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对GX进行结构表征,并探究了其在亲油岩石的表面活性及吸附行为。以GX为核心构筑了润湿调控型清洗体系,对该体系的油膜剥离性能、降黏性能、解除水相圈闭伤害性能及储层保护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GX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为0.11 mN/m,水滴接触角由130.45°降至70.01°,说明GX可将亲油/疏水的岩石表面调控为弱亲水/水下疏油状态。清洗体系可以有效促使油膜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保护 洗井 润湿调控 油膜剥落 水相圈闭
下载PDF
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战剑 杨金月 +2 位作者 景境 张曦光 汪怀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0-320,共11页
受自然界超浸润现象的启发,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油水分离优势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维超浸润多孔油水分离材料的表面浸润性基础模型,包括Young模型、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随后指出设计三... 受自然界超浸润现象的启发,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油水分离优势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三维超浸润多孔油水分离材料的表面浸润性基础模型,包括Young模型、Wenzel模型和Cassie-Baxter模型;随后指出设计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的关键是调控材料的表面能和纳微结构,总结了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存在的独特优势,包括空隙率高、密度小、质地轻、比表面积大等特性;揭示了常见的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的油水分离原理,包括表面介质或基团对油滴/水滴的吸附效应以及不同亲疏性的选择效应。基于此,概括了不同种类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包括三维超浸润多孔海绵、三维超浸润多孔泡沫、三维超浸润多孔气凝胶,并针对不同类型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过程中存在的独特优势和缺陷进行了总结,指出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研究出机械性能稳定、回弹性好、具备持久分离效果的三维超浸润多孔材料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超浸润 多孔材料 油水分离
下载PDF
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5种植物油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应霞 王进英 +4 位作者 董国鑫 雷风 苏学民 白琴 陈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38,共8页
为有效提高油脂品质,以亚麻籽、油菜籽、花生、芝麻和葵花籽为原料,对其进行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并压榨制油,研究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5种植物油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主体组分、挥发性组分和微量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和湿热预处理... 为有效提高油脂品质,以亚麻籽、油菜籽、花生、芝麻和葵花籽为原料,对其进行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并压榨制油,研究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5种植物油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主体组分、挥发性组分和微量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植物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均有影响,总体上可提高植物油的感官品质,但会使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增加;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5种植物油中共检测出了8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后,菜籽油中硫苷降解产物明显增加,葵花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显著增加;焙炒和湿热预处理能有效提高植物油总酚含量,特别是湿热预处理芝麻油,其总酚含量是未处理的1.9倍;焙炒和湿热预处理葵花籽油的V_(E)含量较未处理的分别增加了12.7%和19.2%,但对其他植物油的V_(E)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在不影响油脂理化品质的基础上,提高了其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是理想的油料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炒 湿热 植物油 感官品质 脂肪酸 挥发性组分 微量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