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AND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1
作者 QIU Xuelin ZHAO Minghui YE Chunming WANG Tankai WANG Ping ZHANG Yixiang XIA Kanyuan LEE Chaoshing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4年第1期28-35,共8页
Three-component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portable land stations and marine air gun seismic sourc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an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This profile, orien... Three-component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portable land stations and marine air gun seismic source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an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in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This profile, orientated in NNW-SSE, was as long as 500 km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regional tectonics. The offshore data were processed in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using a number of available software and the onshore data were analyzed in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by new-written programs and public softwar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data are in good quality and contain rich information of deep structure. Seismic phases, e.g. Pg, PmP and Pn, are identified in the offset range 5~220 kin, which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dataset for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and oil-gas basin evolution studies of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OBS) onshore-offshore seismic experiment deep CRUSTAL structure
下载PDF
Possible seismic reflector in the lower crust: Evidence from fabrics and experiments of seismic velocity on layered gabbro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被引量:2
2
作者 OUXingong JINZhenmin +1 位作者 JINShuyan H.Ker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9期914-920,共7页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s (LPO) of plagioclase and augite are measured on layered gabbro from the Panxi region, Sichuan Province. The LPO concentration [010] of plagioclase and [100] of augite are perpendicular t... 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s (LPO) of plagioclase and augite are measured on layered gabbro from the Panxi region, Sichuan Province. The LPO concentration [010] of plagioclase and [100] of augite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foliation, which indicates a kind of growth fabric associated with crystallizing habits of minerals when the magma is solidifying under the compaction. Calculated seismic velocities based on LPO data of minerals give rise to rather strong anisotropy 5.81% and 5.54% for compressional seismic wave (Vp) and shear seismic wave (Vs),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show that the P-wave velocity of layered gabbro is 6.44-6.97 km/s with the maximum Vp anisotropy 5.22% and the Poisson's ratio is between 0.28-0.31.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fabrics with seismic velocities of layered gabbro, it is uggested that the large-scale layered intrusive body or the similar layered geological body may exist in the lower crust of this area. Such a layered intrusive body which has strong seismic anisotropy may be the seismic reflector in the low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体 地震速率 分层辉长石 高温高压实验 下层地壳 格子首选方向 各向异性 地球物理勘探
原文传递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及初步结果 被引量:53
3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2 位作者 夏戡原 谢剑波 叶春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3,共6页
为开展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和滨海断裂带横向深部结构研究,利用陆上流动地震台记录与海上气枪放炮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广东汕头沿海进行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详细介绍了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与流程,并针对海陆联测地... 为开展南海东北部海陆过渡带和滨海断裂带横向深部结构研究,利用陆上流动地震台记录与海上气枪放炮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广东汕头沿海进行了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详细介绍了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与流程,并针对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和常用地震软件编写了3个格式转换程序。应用这3个程序和SAC、SU等地震软件得到了初步的数据处理结果。在南澳台和新塘台的单台地震记录剖面中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多种震相,得到许多有用的地震信息,证明海陆联测的野外工作和第1阶段的数据处理工作是成功的,为下一步地壳深部结构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海陆联测 地震数据处理 地壳结构
下载PDF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数据处理 被引量:24
4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4 位作者 赵明辉 叶春明 陈营华 徐辉龙 王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38,共4页
介绍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 介绍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海陆联测地震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及方法,讨论了导航数据记录时间存在误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数据处理程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通用化。提出了数据处理中需要改进之处,对较远的地震台站采用滤波、均衡、剪切等处理手段,突出弱震相,压制强噪音。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大部分固定台站均可清晰识别出有效信号,这是首次利用固定台站记录到远距离海上气枪信号,最远接收距离达到240多公里,获得了较好的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联测地震实验 地震数据处理 震相 地壳深部结构 香港与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3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叶春明 陈营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9-1397,共9页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香港地区 滨海断裂带 震相
下载PDF
煤矿深部采场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微震原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叶根喜 姜福兴 +1 位作者 郭延华 王存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53-1058,共6页
采用本质安全型微震监测系统,在煤矿深部采场布置了微震监测台网,对测区内的爆破波信号进行了原位采集试验。提出了地震波"穿层"和"顺层"传播的概念,得到了地震波振幅的衰减曲线和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振幅随传... 采用本质安全型微震监测系统,在煤矿深部采场布置了微震监测台网,对测区内的爆破波信号进行了原位采集试验。提出了地震波"穿层"和"顺层"传播的概念,得到了地震波振幅的衰减曲线和回归方程。试验结果表明,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呈幂级衰减;"穿层"传播的衰减速率远大于"顺层"传播;地震波"穿层"传播200 m后,振幅损失严重,初始到时点开始模糊,需对到时进行补偿后方可参与震源定位。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监测台网布置的合理性(测点平均间距60 m)。微震监测和音频电透视结果证明,岩体破裂区和富集水区的存在加速了波的衰减。这些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论将为进一步研究微震监测台网布置的优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其他地球物理监测或探测手段提供实测的基础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深部采场 微震监测 地震波 衰减规律 原位试验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 被引量:62
7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5 位作者 叶春明 王天楷 王平 张毅祥 夏戡原 李昭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海底地震仪 海陆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海陆深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分析 被引量:113
8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叶春明 夏戡原 黄慈流 谢剑波 王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5-852,共8页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 南海东北部首次成功实施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填补了海陆过渡带深地震探测的空白 .利用该次海陆联测地震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震相分析、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 ,获得了滨海断裂带附近的纵波地壳速度结构 ,探明了海陆联测剖面中滨海断裂带可能位置 .地壳速度结构为陆壳结构 ,地壳厚度由陆地向海区逐步变薄 ;在上地壳下部普遍存在一层速度为 5 .5~ 5 .9km·s-1、厚度为 2 .5~ 4 .0km的低速层 ,并向海区方向减薄 ,该区未发现明显的高速层 .滨海断裂带为一纵向低速带 ,位于南澳台东南 35km处 ,对应于重、磁异常带 ,断裂带断至莫霍面 ,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地壳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联测 断裂带 地震数据 地壳结构 低速层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边框内藏钢板剪力墙抗震试验与损伤加固 被引量:9
9
作者 曹万林 于传鹏 +2 位作者 董宏英 刘恒超 张慧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3,共8页
提出了一种钢管混凝土边框内藏钢板深梁剪力墙。为研究其抗震性能及损伤后的加固性能,进行了两阶段试验。第I阶段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进行到位移角为1/50,试件明显屈服损伤,然后在墙体两侧钢管间贴焊薄钢板进行加固,进行第II阶段低周反复... 提出了一种钢管混凝土边框内藏钢板深梁剪力墙。为研究其抗震性能及损伤后的加固性能,进行了两阶段试验。第I阶段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进行到位移角为1/50,试件明显屈服损伤,然后在墙体两侧钢管间贴焊薄钢板进行加固,进行第II阶段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直至试件严重破坏。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及退化过程、延性、耗能和破坏特征。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边框和型钢中柱,有效约束了混凝土条带裂缝的开展,提高了剪力墙的延性;加设内藏钢板深梁,可明显提高剪力墙承载力和后期刚度;混凝土条带与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柱的连接界面区域,隐含形成了竖向耗能条带,往复变形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耗能性能;这种剪力墙明显屈服损伤经加固后,仍具有足够的抗震承载力和良好的耗能能力,便于震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 钢板深梁 组合剪力墙 损伤加固 抗震试验
下载PDF
海陆地震联测:相邻地震台站的信号及震相特征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海波 夏少红 +3 位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卫小冬 陈国耀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161,共9页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震波波形和波谱特征在同一台站上变化不大,但在不同台站上的响应有所差别,珠海台受背景噪声影响更为强烈,其信号波形扰动大,具有较多高频成分,优势频率响应比较尖锐,而澳门台响应则比较平缓。对研究区下方速度结构进行了二维结构模拟,分析了台站附近速度结构对地震波到时的影响。珠海台PmP震相走时相对滞后,由于深圳断裂带穿过两台站之间,其引起的花岗岩基底破碎或上地壳厚度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珠海台基底地震波速度的降低,这可能也是引起两台站对相同震源信号具有不同波形及波谱响应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地震联测 深部地壳结构 震相 功率谱
下载PDF
福建—台湾海峡深部地壳结构探测与滨海断裂带性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晓然 谢志招 +2 位作者 闫培 李普春 王笋 《华南地震》 2019年第2期34-42,共9页
基于2012年实施的漳浦—下洋—武平人工地震爆破探测数据以及2015年实施的陆海联测HX07的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福建南部—台湾海峡的初步二维纵波速度模型。剖面显示:滨海断裂带表现为宽约20km的切穿地壳的破碎低速... 基于2012年实施的漳浦—下洋—武平人工地震爆破探测数据以及2015年实施的陆海联测HX07的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福建南部—台湾海峡的初步二维纵波速度模型。剖面显示:滨海断裂带表现为宽约20km的切穿地壳的破碎低速带,与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存在较大的横向差异,莫霍面在滨海断裂带处发生较大的突变,其深度由左侧的30km左右抬升至右侧的28.8km左右,上下地壳厚度比亦由靠陆一侧的1:1降至向海一侧的0.5:1;上述特征表明滨海断裂带是华南地块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断裂。地壳速度在海陆过渡带偏高,康拉德面和莫霍面在此处也有显著抬升,推测其可能是在地壳的伸展拉张及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的共同作用下,深部软流圈物质沿着长乐—诏安深大断裂上侵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壳结构 华南地块 滨海断裂带 海陆联测
下载PDF
密柱-钢板深梁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2
作者 董宏英 张力嘉 +2 位作者 曹万林 乔崎云 刘恒超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50-556,共7页
提出了一种内藏密柱-钢板深梁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密柱-钢板深梁为其核心钢构.为研发高性能密柱-钢板深梁结构,对4个具有不同设计参数的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件的密柱分为方钢管混凝土、圆钢管混凝土、工字钢3种截面,钢板深梁分... 提出了一种内藏密柱-钢板深梁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密柱-钢板深梁为其核心钢构.为研发高性能密柱-钢板深梁结构,对4个具有不同设计参数的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件的密柱分为方钢管混凝土、圆钢管混凝土、工字钢3种截面,钢板深梁分为Q235,Q345两种钢材,试件剪跨比为1.5.基于试验,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及退化过程、延性、滞回特性、耗能、损伤与破坏过程,提出了密柱-钢板深梁结构承载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强密柱、弱钢板深梁"型结构可实现延性屈服机制;密柱截面用钢量相同时,采用圆钢管混凝土密柱的结构性能最好;与采用Q345钢板深梁的结构相比,采用Q235钢板深梁的结构虽承载力略小但延性更好;密柱-钢板深梁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延性屈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柱-钢板深梁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抗震性能 承载力计算
下载PDF
花海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最佳采集参数实验和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冠 熊小松 +1 位作者 高锐 陈宣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6-1160,共15页
深地震反射方法是探测地壳深部结构的先锋技术,能获取到莫霍面和上地幔的反射图像,成为揭示岩石圈结构、解决深部地质构造问题的有效手段。花海盆地位于河西走廊盆地群西部,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地层发育较全,但出露和发育... 深地震反射方法是探测地壳深部结构的先锋技术,能获取到莫霍面和上地幔的反射图像,成为揭示岩石圈结构、解决深部地质构造问题的有效手段。花海盆地位于河西走廊盆地群西部,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地层发育较全,但出露和发育程度差异较大,除白垩系为大面积连续分布外,其他各时代的地层均出露不全,常表现为被侵入岩分割破坏的残块状,为了确定深地震反射在花海盆地适合的采集参数,在采集前开展点试验,进行小、中、大炮炸药井炮激发参数对比优选,最终得到最优化的采集参数。在小炮实验中,36 kg药量取得的反射信息没有48 kg和60 kg的丰富,而且在MOHO反射的清晰度上48 kg和60 kg药量更为清晰,单井激发比组合井激发效果好;在中炮和大炮实验中,不同组合井对比差异不大,随着药量增大,激发能量增大,面波、折射波等干扰波能量也在增大,小炮干扰波能量最弱,反射信息最丰富的,中炮和大炮干扰波较发育,但通过后期去噪处理,也能得到中浅层反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海盆地 深地震反射 采集实验 深地勘查工程
下载PDF
地震断裂带高铁大跨拱桥深基坑钢板桩围堰支护试验与监测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政伟 雷啸 +1 位作者 弓健 梁斌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9-227,共9页
针对大跨度高速铁路拱桥建设对深基坑开挖施工的安全性要求,为了研究钢板桩围堰支护在大跨度高速铁路拱桥深基坑施工中的可行性,以新建徐盐高铁徐洪河特大桥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监测,对深基坑钢板桩围堰支护在施工过... 针对大跨度高速铁路拱桥建设对深基坑开挖施工的安全性要求,为了研究钢板桩围堰支护在大跨度高速铁路拱桥深基坑施工中的可行性,以新建徐盐高铁徐洪河特大桥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监测,对深基坑钢板桩围堰支护在施工过程中的形变及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钢板桩围堰最危险受力点处于钢板桩中部、中上部及四角连接处,围堰第4道内支撑内力较其他3道内支撑大。整个施工过程中工况5为施工最不利工况。由监测结果可知,在施工过程中钢板桩单日最大位移值为2.8 mm,最大累计位移值为24.0 mm,均未达到预警值,施工过程中钢板桩形变稳定。钢支撑轴力受基坑周边荷载的影响明显,围堰钢支撑最大压力值为147.31 kN,最大拉力值为24.95 kN,未达到预警值,结构安全。研究结果可供同类型工程施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裂带 大跨拱桥 深基坑 钢板桩围堰 支护试验 稳定性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洞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钮新强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2-46,共5页
穿黄隧洞是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的关键工程,工程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还需面对河床游动、深度冲淤、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隧洞渗漏、围土稳定、压力输水安全与长期运用等一系列问题,技术难度高。通过工程总体布置优化和多项专题研... 穿黄隧洞是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的关键工程,工程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还需面对河床游动、深度冲淤、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隧洞渗漏、围土稳定、压力输水安全与长期运用等一系列问题,技术难度高。通过工程总体布置优化和多项专题研究,包括按1:1比尺建立埋深30余m的隧洞仿真试验模型,较真实地模拟外部水土环境和内水压力的试验研究,提出了盾构隧洞新型预应力双层衬砌结构型式,还解决了超深工作竖井,软土地下建筑物抗震,长隧洞安全监测与长距离信息传输,水底压力隧洞盾构法长距离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实现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越黄河 压力输水隧洞 新型双层衬砌 超深工作竖井 1∶1仿真试验 软土地下建筑物抗震 长距离盾构法施工
下载PDF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熊成 曹敬贺 +4 位作者 孙金龙 夏少红 万奎元 范朝焰 杨碧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82-3697,共16页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部陆缘重要的控震和发震构造,其研究关系到区域防震抗震、地壳稳定性评价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认识.为探明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上的变化特征,对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使用射线追踪、走时模... 珠江口外海域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部陆缘重要的控震和发震构造,其研究关系到区域防震抗震、地壳稳定性评价及对南海构造演化的认识.为探明滨海断裂带沿构造走向上的变化特征,对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使用射线追踪、走时模拟等方法,获得了珠江口西侧的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和滨海断裂带在珠江口地区的发育位置和构造形态等信息.结果显示,珠江口西侧滨海断裂带总体倾向SE,向下可能延伸至莫霍面;沉积层在断裂带陆侧较薄,在滨海断裂带处突然增厚;断裂带内地壳速度为5.3~6.7 km/s,相对两侧地壳表现出低速特征;莫霍面的埋深由断裂带陆侧的28.5 km抬升至其海侧的24.5 km;海陆两侧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对比前人在珠江口东侧的研究成果,珠江口外滨海断裂带总体形态特征相似,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自东向西,断裂带内部的结构形态从简单变得复杂,逐渐发育明显的阶梯状断层;北界断裂从断距很大的陡崖式正断层逐渐转变为断距较小的低角度正断层,且北界断裂的位置向北错动了一段距离,断裂带内的低速异常则逐渐变弱.本研究不但可以加深对滨海断裂带浅、深部结构的认识,而且还能为研究南海北部陆缘的发震构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深地震探测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