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arn to Speak 100 Chinese Sentences(Ⅹ):Ⅹ See a performance of Beijing opera: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7年第4期44-47,共4页
关键词 Learn to Speak 100 Chinese Sentences See a performance of Beijing opera
下载PDF
用心灵和技巧唱出陕北民歌的神韵——民歌演唱技巧探究之一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智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78,共5页
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陕北民歌神奇迷人的特征,这也是陕北人率直真诚、大气热情、粗犷洒脱性格的艺术反映。陕北民歌的旋律构成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双四度、三四度甚至四四度结构)为主要特征,音域宽广,... 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陕北民歌神奇迷人的特征,这也是陕北人率直真诚、大气热情、粗犷洒脱性格的艺术反映。陕北民歌的旋律构成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双四度、三四度甚至四四度结构)为主要特征,音域宽广,旋律跳动较大,这就决定了演唱时应注意采用真假声结合。根据陕北人的语言特点,演唱时还要特别重视润腔技巧的运用,长音上宜多采用直音唱法,衬词要唱的巧而轻,滑音要唱的光滑而有棱角,4、7两音的演唱要特别的处理,用心灵和技巧唱出陕北民歌的神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唱技巧 真假声 润腔 直音 滑音
下载PDF
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 被引量:8
3
作者 施启龙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9-101,共3页
以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矛盾和冲突为背景,从2种不同声乐艺术的共性表现因素出发,对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民族唱法的发展进行一些新的思考,为使我国民族唱法能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 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 歌唱艺术 歌唱理念
下载PDF
辰河高腔源流考略 被引量:7
4
作者 熊晓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19-122,共4页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湖南泸溪、沅陵、溆浦、辰溪等县的一大地方戏。唱是其主要特色,锣鼓和唢呐是其主要乐器,表演程式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按曲牌分为23类七大母调,剧目形成了下河、中河、上河三个流派。它不仅... 辰河高腔脱胎于江西弋阳腔,是流行于湖南泸溪、沅陵、溆浦、辰溪等县的一大地方戏。唱是其主要特色,锣鼓和唢呐是其主要乐器,表演程式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按曲牌分为23类七大母调,剧目形成了下河、中河、上河三个流派。它不仅再现了沅水流域古代佛、道、傩文化画图,更再现了辰河高腔艺术产生源头的农耕画图辰河戏,它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辰河高腔 唱腔 表演程式 剧目
下载PDF
河西宝卷渊流探论 被引量:2
5
作者 庆振轩 郭晓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6-171,共6页
河西宝卷是敦煌俗文学的分支,它远祖佛经,近承敦煌变文,是在河西特定地域、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阶层承继发展的讲唱文学品类。探研河西宝卷独特的发展路径,有必要理清传统通俗文学演变发展的脉络,将河西宝卷置于讲唱文学发展的文化链条... 河西宝卷是敦煌俗文学的分支,它远祖佛经,近承敦煌变文,是在河西特定地域、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阶层承继发展的讲唱文学品类。探研河西宝卷独特的发展路径,有必要理清传统通俗文学演变发展的脉络,将河西宝卷置于讲唱文学发展的文化链条上考察,给予其准确的学理定位。河西宝卷作为在河西地区农村院落长期发展的独具地域色彩的说唱文学样态,与河西曲艺相互影响,同源分流。研究河西宝卷渊流,应将其放在河西地域文化、文学发展演变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论,把河西宝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判的同时,更需把河西宝卷与敦煌讲唱文学及相关河西曲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俗文学 河西宝卷 变文 传统讲唱文学 河西曲艺
下载PDF
洒在黄土地上的炽热——从秦腔艺术窥探西北人土风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9-204,共6页
秦腔由于历史悠久,因而在内容及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在戏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西北地区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弥补国内对秦腔文化艺术研究的缺陷,使秦腔文化不再仅限于地区传播,文章将论从"史"出... 秦腔由于历史悠久,因而在内容及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在戏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西北地区文化经济、风土人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弥补国内对秦腔文化艺术研究的缺陷,使秦腔文化不再仅限于地区传播,文章将论从"史"出与论从"心"出相结合,从音乐的视角对秦腔艺术进行探讨,对其唱腔、唱词及舞台表演方面进行剖析,并在西北人土特征中探寻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作用,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秦腔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唱腔 唱词 舞台表现 艺术文化 人土风貌
下载PDF
千生万旦,难求一净——谈闽西汉剧特有行当“红净”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雪妍 《保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6-60,共5页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植根于客家祖地闽西地区,已有300年历史,剧目多达800多种,于2007年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的角色行当十分丰富,表演生动细腻,而在众多行当中,要数"红净"形成最晚... 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植根于客家祖地闽西地区,已有300年历史,剧目多达800多种,于2007年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的角色行当十分丰富,表演生动细腻,而在众多行当中,要数"红净"形成最晚却最具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从"红净"这一行当的发展追根溯源,从唱腔、表演程式、脸谱化妆等几方面分析阐述,以期对"红净"这一行当的艺术特征及自身价值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西汉剧 红净 唱腔 表演程式 脸谱艺术
下载PDF
元杂剧与讲唱文艺演述方式的相似性
8
作者 张本一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89-92,共4页
戏剧与讲唱伎艺在北宋京都的瓦舍勾栏一同繁盛,促使戏剧叙事功能的强化和戏剧故事的世俗化,并直接导致了元杂剧的形成。因此元杂剧与讲唱文艺在演述方式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故事整体结构上词话韵语的大量间插、单折中第三人... 戏剧与讲唱伎艺在北宋京都的瓦舍勾栏一同繁盛,促使戏剧叙事功能的强化和戏剧故事的世俗化,并直接导致了元杂剧的形成。因此元杂剧与讲唱文艺在演述方式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故事整体结构上词话韵语的大量间插、单折中第三人称讲唱形式的直接运用、故事背景交待及人物内心情感抒发中讲唱人声口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讲唱文艺 演述方式 相似性
下载PDF
从艺人与事主的关系看愿书的生成及运行机制——以平顶山地区的愿书活动为考察对象
9
作者 马志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4-98,共5页
通过对地处淮河水系的平顶山地区的愿书活动进行考察,从观念、行为和音声入手进行社会机制分析,认为艺人与事主之间的观念互动是愿书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目标为指向的动力机制;二者的行为互动着眼于仪式过程,属于约束控制范畴;二者的... 通过对地处淮河水系的平顶山地区的愿书活动进行考察,从观念、行为和音声入手进行社会机制分析,认为艺人与事主之间的观念互动是愿书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目标为指向的动力机制;二者的行为互动着眼于仪式过程,属于约束控制范畴;二者的音声互动则立足于仪式效应,构成了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各种不同向度的制约结构关系和作用方式,形成了愿书活动的激励机制,维持着愿书活动的顺利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平顶山 愿书 艺人 事主 曲艺 社会机制
下载PDF
莫扎特歌剧中女仆角色的演唱与表演研究
10
作者 杨思慧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4-56,共3页
莫扎特歌剧中女仆角色的演唱对于声乐训练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演唱中要注意抓住女仆角色的演唱风格特点,在舞台表演时要消除紧张,并把握好演员与角色的关系。
关键词 莫扎特歌剧 女仆角色 演唱 表演
下载PDF
论西藏说唱艺术《格萨尔王传》的音乐史价值
11
作者 贾婕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25-128,共4页
藏族说唱艺术中最具代表的是《格萨尔王传》,它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藏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被外国研究学者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本文从它的音乐、文化等方面阐述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应该说,它是研究古代雪域文化的重要参... 藏族说唱艺术中最具代表的是《格萨尔王传》,它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藏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被外国研究学者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本文从它的音乐、文化等方面阐述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应该说,它是研究古代雪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一部"活性态"史诗,也是一部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说唱艺术 格萨尔王传
下载PDF
透析青歌赛“千人一面”的现象——谈戏曲演唱与表演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文滔 《科教文汇》 2011年第13期143-144,共2页
青歌赛结束后,各界音乐人士都对民族声乐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其中,"质疑"也不容忽视,民族参赛者是"千人一声"、"千人一面"。这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民族"音乐人"去反省和思考。笔者针对此现... 青歌赛结束后,各界音乐人士都对民族声乐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其中,"质疑"也不容忽视,民族参赛者是"千人一声"、"千人一面"。这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民族"音乐人"去反省和思考。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透析,说明戏曲演唱与表演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戏曲的学习是让民族声乐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歌赛 民族声乐 千人一面 戏曲演唱 戏曲表演
下载PDF
浅析男高音咏叹调《多么冰凉的小手》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冠泽 《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69-172,共4页
《多么冰凉的小手》是世界著名的男高音咏叹调之一,它选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歌曲内容感人肺腑,旋律优美动人。领会作曲家写作风格、剧情、角色心理,可以更好地演绎、把握作曲家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关键词 《多么冰凉的小手》 普契尼 歌剧 曲目 演唱
下载PDF
传统说唱音乐的文化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龙祥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56-57,共2页
说唱音乐是曲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说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也是区别各个不同曲种的重要标志。说唱艺术的另一个特点 ,那就是它们中的多数早期都是农民艺术。由于曲种的流行地域不同、流传的阶层的审美观念不同 ,以及... 说唱音乐是曲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说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 ,也是区别各个不同曲种的重要标志。说唱艺术的另一个特点 ,那就是它们中的多数早期都是农民艺术。由于曲种的流行地域不同、流传的阶层的审美观念不同 ,以及南北文化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唱艺术 音乐风格 乡土特征
下载PDF
论山西垣曲曲剧的历史、演出与传承
15
作者 李文胜 尚朝阳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4-80,共7页
山西垣曲曲剧是地方戏剧,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了垣曲曲剧的历史、演出和传承。通过搜集垣曲曲剧资料,对垣曲曲剧的演出剧目、著名演员、表演形式、唱腔、角色特点等进行分析,同时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如何保护垣曲曲剧... 山西垣曲曲剧是地方戏剧,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了垣曲曲剧的历史、演出和传承。通过搜集垣曲曲剧资料,对垣曲曲剧的演出剧目、著名演员、表演形式、唱腔、角色特点等进行分析,同时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如何保护垣曲曲剧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垣曲曲剧 生成 演出 保护 角色 唱腔
下载PDF
唱说摊簧中的“大陆板”
16
作者 施王伟 《美育学刊》 2012年第2期105-111,共7页
"大陆板"是形成于20世纪初叶唱说摊簧中的一种唱调,它经历了"大陆调"和"大陆板"两个发展时期。大陆调是维扬文戏"银纽丝调"和杭州宣卷"小经调"相加而成的一个"混搭式"产物... "大陆板"是形成于20世纪初叶唱说摊簧中的一种唱调,它经历了"大陆调"和"大陆板"两个发展时期。大陆调是维扬文戏"银纽丝调"和杭州宣卷"小经调"相加而成的一个"混搭式"产物,自产生后很快就风靡于唱说摊簧界;大陆板的主要板式有"紧拉慢唱"、"流水板"、"二八板"、"垛板"、"三眼板"等,是锡剧在吸收武林班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板式变化而来,此后又对其他摊簧产生影响。武林班艺人对大陆调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锡剧艺人以及后来的新文艺工作者又对大陆板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梳理大陆板的百年发展历程,对其重大转型时期的创新部分加以总结,不仅是唱说摊簧史研究的一部分,更为唱说摊簧今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唱说摊簧 武林班 锡剧 大陆板
下载PDF
明末清初佛山成为广东土戏演出重镇探源
17
作者 李婉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5-42,共8页
佛山是广府民间土优戏班演出最早最活跃的乡镇。佛山的本土娱乐戏曲有其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地方背景,受这些因素影响,本土民众的娱乐形式、习惯等逐渐形成风貌特征,并在明末清初时成为广东土戏演出重镇,其繁荣成因深刻地反映了地... 佛山是广府民间土优戏班演出最早最活跃的乡镇。佛山的本土娱乐戏曲有其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地方背景,受这些因素影响,本土民众的娱乐形式、习惯等逐渐形成风貌特征,并在明末清初时成为广东土戏演出重镇,其繁荣成因深刻地反映了地方传统戏曲积累的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戏重镇 民间说唱 土调唱戏 民间戏曲
下载PDF
我演歌剧《伤逝》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莹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歌剧《伤逝》作为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讲述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对封建专制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涓生和子君表现出了无限的同情,故显露出对原著的"误读"。作为剧中子君的扮演者,既应忠实于歌剧,又应忠实... 歌剧《伤逝》作为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讲述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对封建专制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涓生和子君表现出了无限的同情,故显露出对原著的"误读"。作为剧中子君的扮演者,既应忠实于歌剧,又应忠实于鲁迅原作,进而在小说与歌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和折中。这就是在表演中应尽可能地表现出子君的悲情性格,将子君之死不仅诠释为"殉情",而且归咎为其悲情性格所致,进而使歌剧《伤逝》在批判封建专制和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鲁迅批判知识分子自身软弱和彷徨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伤逝》 子君 唱段 演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