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田桂民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55,共8页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 ,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 ,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 ,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 ,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 ,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远古时代宗教祭祀仪式中孕育出的戏曲萌芽 ,由于先秦礼仪文化理性精神的发展 ,并未能进一步演进 ,虽然荆楚歌舞中戏剧萌芽保存下来 ,但只能转化为理性文化改造的宫廷祭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戏曲 原始宗教 神鬼崇拜 巫觋 祭祀 乐舞 《九歌》 戏曲史 文学影响
下载PDF
试论干戚之舞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贵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5-50,共6页
干、戚作为礼器,由实用兵器演变分化而成。干戚之舞源远流长,文化内蕴深厚。干戚之舞滥觞于龙山文化时期,形成发展于夏商时代,规范定型于西周。干戚之舞初为军事巫舞,后演绎成为重大祭礼必备武舞,具有严格的乐舞程序和礼教功能。晚周后... 干、戚作为礼器,由实用兵器演变分化而成。干戚之舞源远流长,文化内蕴深厚。干戚之舞滥觞于龙山文化时期,形成发展于夏商时代,规范定型于西周。干戚之舞初为军事巫舞,后演绎成为重大祭礼必备武舞,具有严格的乐舞程序和礼教功能。晚周后干戚之舞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戚 礼器 巫术祭祀 武舞 礼教
下载PDF
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 被引量:5
3
作者 罗斯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29,共6页
文章探讨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认为元杂剧的鬼魂戏主要分为祭奠神明剧、祭奠亡人剧、祭奠冤魂剧三种。元代鬼魂戏反映了元人的祭祀习俗,并体现了元人的偶象崇拜、鬼魂崇拜及儒、道、佛的思想在元人祭祀礼仪上的影响。
关键词 元杂剧 鬼魂戏 祭祀习俗
下载PDF
海陆丰赛会演剧考
4
作者 詹双晖 《创新》 2009年第5期20-23,共4页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至今延续。早在元明之际海陆丰民系形成之始,迎神赛会、演戏酬神习俗已随闽南移民带入,至明中后期及清初,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通衢大邑,赛会演剧已经蔚然成风。所演之剧早期多为竹马戏...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至今延续。早在元明之际海陆丰民系形成之始,迎神赛会、演戏酬神习俗已随闽南移民带入,至明中后期及清初,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通衢大邑,赛会演剧已经蔚然成风。所演之剧早期多为竹马戏、钱鼓舞、白字曲、英歌舞等民间歌舞小戏,后来随着外来南戏正字戏的流行以及白字戏的形成,祭祀演剧渐由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等职业戏班唱主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丰 玄武山庙会 赛会演剧 白字戏 正字戏 西秦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