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博舆情:生产、研判与处置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焦德武 常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71,共7页
探讨了微博在舆情生产中具有的作用与特征:社会话语的叙事空间,产生舆情的公共领域,微文本的生产方式以及"泛冲突化"的表现形式。在分析微博舆情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从内容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方面对微博舆情价值进行判断,并提... 探讨了微博在舆情生产中具有的作用与特征:社会话语的叙事空间,产生舆情的公共领域,微文本的生产方式以及"泛冲突化"的表现形式。在分析微博舆情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从内容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方面对微博舆情价值进行判断,并提出了处理微博舆情的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舆情 社会话语 公共领域 微文本 舆情监测
下载PDF
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 被引量:3
2
作者 温琼娟 陈先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2-818,共7页
互联网作为新的大众传播媒介,同传统的大众传媒一样,承担着社会系统的政治功能。从政治参与、权力监督、政治沟通和建构公共领域四个方面对国内互联网政治功能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互联网 政治参与 政治沟通 舆论监督 公共领域
下载PDF
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 被引量:5
3
作者 田秋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9期49-51,共3页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与新媒体伴生的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普通受众的广泛和平等的参与;言论空间的拓展;文本形式的创新。
关键词 网络新闻评论 参与 言论空间 文本形式
下载PDF
浅议食品安全事件中和谐舆论的构建 被引量:3
4
作者 苏金远 赵新利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2-44,共3页
和谐舆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基本权力之一,同时,构建和谐舆论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构建“公共领域”,从而引导舆论。食品安全事件中,和谐舆论的构建需要媒体、... 和谐舆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基本权力之一,同时,构建和谐舆论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构建“公共领域”,从而引导舆论。食品安全事件中,和谐舆论的构建需要媒体、政府、商家与公众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媒体 和谐舆论 公共领域
下载PDF
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 被引量:42
5
作者 宋石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74,共5页
在Web2.0时代,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平等、多元的话语平台,使公共领域呈现向所有人、所有问题开放的趋势,"受众"转为"公众",网络也转为"共有媒体",公共性得到回归。在此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传统的"... 在Web2.0时代,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平等、多元的话语平台,使公共领域呈现向所有人、所有问题开放的趋势,"受众"转为"公众",网络也转为"共有媒体",公共性得到回归。在此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对传统的"意见领袖"的定义发起挑战。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公共话题、推进公共事务的能力还相对有限,但已逐步显示出民众通过自有/共有媒体来影响公共政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公共领域 WEB2.0 网络意见领袖
下载PDF
清末上海民办报刊的兴起与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 被引量:15
6
作者 方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4-51,共8页
清末十年间,上海报刊业发展迅速。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民办报刊比重大,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制度化的公共媒介,民报的勃兴,是报刊经营趋于民间化的结果,它不仅对此一时期上海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 清末十年间,上海报刊业发展迅速。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民办报刊比重大,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制度化的公共媒介,民报的勃兴,是报刊经营趋于民间化的结果,它不仅对此一时期上海公共领域的体制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使整个社会的舆论表达在传统模式之外又建立起一种新的报章代言—灌输模式。这一模式及其所荷载的公众舆论,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公共性、批判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报刊 清朝末年 公共领域 上海 公众舆论 报章代言-灌输模式 报刊经营民间化
下载PDF
媒介本体化与文艺批评属性的变异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6-134,共9页
数字技术正在使媒介的属性由文化建构的工具变为文化建构的主体因素,也使媒介哲学在工具理性基础上开始了本体化进程。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建构的重要环节,在媒介本体化进程中,正在由学术论坛变异为公众舆论场,并表现出公众性、话题性、对... 数字技术正在使媒介的属性由文化建构的工具变为文化建构的主体因素,也使媒介哲学在工具理性基础上开始了本体化进程。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建构的重要环节,在媒介本体化进程中,正在由学术论坛变异为公众舆论场,并表现出公众性、话题性、对话性和多元性特征。作为文艺批评的文艺公众舆论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兴公共领域,并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等西方学者论述的公共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一由数字虚拟空间构成的新兴公共领域正在因公共性的缺位,表现出种种批评乱象,亟待在学术和实践层面进行重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本体化 文艺批评 公众舆论场 公共领域 公共性
下载PDF
网络公共领域中的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 被引量:7
8
作者 郭玉锦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6,16,共7页
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舆论是理解网络公共领域的关键概念。文章通过对舆论和公众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的诠释和辨析,厘清了舆论与公众舆论不同、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不同。文章指出,网络舆论是上网者随意、随感而发的话语;其... 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舆论是理解网络公共领域的关键概念。文章通过对舆论和公众舆论、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的诠释和辨析,厘清了舆论与公众舆论不同、网络舆论与网络公众舆论不同。文章指出,网络舆论是上网者随意、随感而发的话语;其中带有"良知"及成见且带有情绪化倾向。而网络公众舆论要求参与批判讨论并赋予了公共精神和批判性的含义。这有助于网络公共领域建设和适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论 网络公众舆论 网络公共领域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的对话式传播:技术赋能、产生机制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许鑫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132,F0003,共6页
[研究目的]新媒体时代,对话式传播面临什么机遇和实践困境?对话式传播的时代价值如何实现?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方法]梳理有关文献,分析新媒体在推进对话式传播中的潜能与局限,对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对话实践展开深入考察,进而提出... [研究目的]新媒体时代,对话式传播面临什么机遇和实践困境?对话式传播的时代价值如何实现?是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方法]梳理有关文献,分析新媒体在推进对话式传播中的潜能与局限,对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对话实践展开深入考察,进而提出对话式传播的实践路径。[研究结论]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为对话式传播带来希望,但在社会权力结构不平衡情境下,零星的网络空间对话主要是通过技术赋能,依靠弱势一方的抗争压力倒逼产生的,这种非常态对话缺乏可持续性,需倡导对话精神和传播的对话观,依靠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为对话式传播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对话式传播 网络传播 网络舆情 公共领域
下载PDF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忠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9-15,共7页
自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以来,此一术语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理论架构。对哈氏这一概念的运用,尽管可超越这一概念所产生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不能脱离其核心内涵,即公共领域构成的四个"要件":必须... 自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以来,此一术语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理论架构。对哈氏这一概念的运用,尽管可超越这一概念所产生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不能脱离其核心内涵,即公共领域构成的四个"要件":必须以市民社会的形成为其存在条件;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关心普遍利益的公众;必须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公共舆论;必须具有公共媒介和公共场所。根据这一标准,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用于对当代中国网络空间的分析时,可认为网络空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只是一种"准公共领域"。从"准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也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与市民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网络空间 公众 公共舆论 市民社会
下载PDF
从公共领域视角论中国近代的公共图书馆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慈恩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7-52,72,共7页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所提出的一个理想型的概念。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出发.可知图书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公共领域存在形态之一。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了知识产品的公共化和文化传播方面,公共舆论是公共领域功能的具体表现,图...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所提出的一个理想型的概念。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出发.可知图书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公共领域存在形态之一。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了知识产品的公共化和文化传播方面,公共舆论是公共领域功能的具体表现,图书馆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公共舆论的功能。各图书馆对报刊的收藏以供阅读流通以及各类图书馆馆刊的大量创办则是近代以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于公共领域拓展的又一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公共领域 公共舆论 期刊
下载PDF
公共领域视域下网络舆论议题的层级效度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邱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3-150,共8页
传统媒体时代业已式微的公共领域在网络空间中将面临何种境遇,成为重大的学术前沿问题。而对于网络舆论议题的同质化处理和对于政府之于网络舆论反应的整体化解读,造成了这一问题答案迥异的既有研究格局。为明晰该问题并加深网络空间公... 传统媒体时代业已式微的公共领域在网络空间中将面临何种境遇,成为重大的学术前沿问题。而对于网络舆论议题的同质化处理和对于政府之于网络舆论反应的整体化解读,造成了这一问题答案迥异的既有研究格局。为明晰该问题并加深网络空间公共领域命运的认识,将网络舆论分为事实性议题和价值性议题,将政府的反应或网络舆论作用于政府的层次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网民在事实性议题中表现出的良好交往风貌与在价值性议题中所表现出的群体极化呈鲜明对比;通过建立异质网络舆论议题与不同层级政府反应之间的二维坐标系也发现,行动逻辑差异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于不同性质及不同范围的网络舆论表现出差异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网络舆论 价值性议题 事实性议题 效度分析
下载PDF
公共领域对话语空间及舆论方向的影响与作用——以大光明电影院事件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丹 彭瑾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1-176,共6页
1930年代,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不怕死"事件,客观上促成了国民政府、民族资本、左翼知识分子、中共地下党等形成基于民族主义认同的一致战线。公共物理空间聚集所激发的话语空间鼓噪,是现代都市才可能出现的群体性现象,是现代性... 1930年代,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不怕死"事件,客观上促成了国民政府、民族资本、左翼知识分子、中共地下党等形成基于民族主义认同的一致战线。公共物理空间聚集所激发的话语空间鼓噪,是现代都市才可能出现的群体性现象,是现代性在公共空间的凸显。电影院作为主体间交往的空间和场域,使上海的现代公众意识得以释放,公共空间延伸至媒体空间的公共辩论,形成公共舆论,促成了相关制度的形成和实施,进而导致政策和法律的长期推行,最终塑形了上海的文化公共领域。在今天的互联网碎片信息网络中,如何平衡公共领域,正向引导、树立舆论环境,促成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新的社会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公共话语空间 公共舆论 影院空间
下载PDF
论公共领域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继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6-200,共5页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公共领域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平台,对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中国,"私民意识""顺民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民众...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公共领域作为公众话语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平台,对国家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中国,"私民意识""顺民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并产生了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消极影响。作为一种公众"在场"的参与型民主政治,公共领域就是要使决策者接受公众的审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此,党和政府应该大力提升公众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完善公众话语表达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主动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积极利用舆论监督优化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生态 公共领域 舆论监督 政治权力
下载PDF
公共领域视域下新闻媒体的公众舆论引导 被引量:2
15
作者 双艳珍 《未来与发展》 2012年第12期65-69,共5页
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的民主调控机制之一,公民在公共领域里通过自由辩论对国家政策和事务进行公开的评判与监督,形成公众舆论。公众舆论分为理性的公众舆论和非理性的公众舆论。前者有助于国家制定正确的政策,防止国家的专断;后者则可能... 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的民主调控机制之一,公民在公共领域里通过自由辩论对国家政策和事务进行公开的评判与监督,形成公众舆论。公众舆论分为理性的公众舆论和非理性的公众舆论。前者有助于国家制定正确的政策,防止国家的专断;后者则可能会成为消解个人权利、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新闻媒体作为理性的公众舆论的载体承担着引导公众、疏导公众情绪的舆论引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公众舆论 舆论引导
下载PDF
互联网舆论的演变逻辑与作用机制——对几起网络公共事件的解读 被引量:10
16
作者 姚迈新 《行政与法》 2010年第6期52-56,共5页
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和互联网舆论风暴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着眼于2009年的三起互联网公共事件,分析了互联网公共事件从最初呈现到事件最终结局的演进过程,探讨了互联网舆论在公共事件进程中的演变逻辑及其对政府... 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和互联网舆论风暴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着眼于2009年的三起互联网公共事件,分析了互联网公共事件从最初呈现到事件最终结局的演进过程,探讨了互联网舆论在公共事件进程中的演变逻辑及其对政府公权力形成实际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变逻辑 倒逼机制 网络舆论 新兴公共领域
下载PDF
构建和谐舆论:公共舆论与执政党互动关系的制度安排 被引量:2
17
作者 蔡益群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5,共4页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研究和践行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构想,发挥其民主调控等功能,急切的不是概念的再造和义理的辨析,而应是建立健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其中,公共舆论与执政党的互...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研究和践行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构想,发挥其民主调控等功能,急切的不是概念的再造和义理的辨析,而应是建立健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公共领域和公共舆论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其中,公共舆论与执政党的互动机制是公共舆论运行机制复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机制体系包含若干具体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的构建与实际运行,将保障公共舆论与执政党的良性互动关系,既使民意得到切实重视与贯彻,又使民意得到理性的引导和调控,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公共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执政党 和谐社会 公共领域 制度安排
下载PDF
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被引量:7
18
作者 祁晓霞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5,共5页
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的扩大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全方位社会变迁有关。在有关群体性事件"新特点"的研究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群体性事件的诱发、促进、形成、激化抑或化解的过程中,开始扮演... 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的扩大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全方位社会变迁有关。在有关群体性事件"新特点"的研究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群体性事件的诱发、促进、形成、激化抑或化解的过程中,开始扮演令人侧目的角色和作用。在一个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在一个网络社会,如果要想深化对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认识,如果要想实现更多群体性事件由"危"到"机"的转变,决不能忽略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本文在转型社会的历史场景下,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中角色冲突的深入分析,从体制层面探求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进而寻求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化整合机制与协调机制;同时,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在社会公共空间建设以及民意代表方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并在转型社会的秩序构建层面做出了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社会 群体事件 网络舆论 基层政府 公共空间 民意测评
下载PDF
新媒体影响政府决策的机理、效应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6
19
作者 梁新华 张冬梅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1-155,127,共6页
新媒体构建了网络公共领域,产生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改变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模式。新媒体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升了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但也由于数字信息鸿沟、网民结构失衡、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等原因给政府决策带来了负面... 新媒体构建了网络公共领域,产生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改变了传统媒体议程设置模式。新媒体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升了政府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但也由于数字信息鸿沟、网民结构失衡、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等原因给政府决策带来了负面效应。建议从构建网络参与型行政决策文化、网络舆情监控、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确保政府决策科学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公共领域 政府决策 网络舆情 议程设置
下载PDF
《论语》杂志的政治批评与公共领域之建构
20
作者 俞王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5-152,共8页
《论语》杂志的思想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平社和《语丝》,该刊承载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具有明显的政治维度。《论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身份和政治上的中间立场,将政治批评和幽默话语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大的自由... 《论语》杂志的思想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平社和《语丝》,该刊承载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具有明显的政治维度。《论语》坚守知识分子的独立身份和政治上的中间立场,将政治批评和幽默话语结合起来,获得了较大的自由批评空间。同时,它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公共论坛在汇聚意见、形成舆论上的优势,鼓动公众对各种政治问题展开讨论。《论语》在政治批评上的诸种努力,促进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公共领域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杂志 政治批评 公共舆论 公共领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