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6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abling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Directional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into carboxylic acids 被引量:3
1
作者 Xiaofei Zhang Wenhuan Huang +4 位作者 Le Yu Max García-Melchor Dingsheng Wang Linjie Zhi Huabin Zhang 《Carbon Ener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35,共35页
The increase in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 has exacerba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which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Central to the core goal of achieving c... The increase in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 has exacerba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which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Central to the core goal of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is the utilization of CO_(2) under economic and sustainable conditions.Recently,the strong need for carbon neutrality has led to a proliferation of studies on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O_(2) into carboxylic acids,which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CO_(2) emissions and create high-value chemicals.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carboxylic acids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_(2) conversion into carboxylic acids through photo-,electric-,and thermal catalysis.Special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regulation strategy of the activity of abundant catalysts at the molecular level,inspiring th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catalysts.In addition,theoretical calculations,advanced technologies,and numerous typical examples are introduced to elaborate on the corresponding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talytic activity.Finally,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are provide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It is hoped that this review will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version of CO_(2) into carboxylic acids and inspire more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eutrality carboxylic acids CO_(2)conversion heterogeneous catalyst in situ technology
下载PDF
China Pushes Ahead with Technology for "Conversion of Coal into Oil
2
《China Oil & Gas》 CAS 2001年第4期40-,共1页
关键词 China Pushes Ahead with technology for conversion of Coal into Oil
下载PDF
Manufacture of Catalyst Systems for Ammonia Conversion
3
作者 GAKH S. V. SAVENKOV D. A.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71-75,共5页
Platinum catalyst gauzes have been in use since the mo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of catalyst oxidation of ammonia for production of nitric acid or hydrocyanic acid.Catalyst gauzes are usually made of platinum ... Platinum catalyst gauzes have been in use since the moment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of catalyst oxidation of ammonia for production of nitric acid or hydrocyanic acid.Catalyst gauzes are usually made of platinum or its alloys with rhodium and palladium.These precious metals have remarkable properties that make them ideal catalysts for acceleration of the ammonia/oxygen reaction.In 2008,OJSC "SIC 'Supermetal'" and Umicore AG&Co.KG launched a production line for Pt-alloy-based catalyst systems to be used for ammonia oxid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weak nitric acid.Catalyst systems consist of a pack of catalyst gauzes and a pack of catchment gauzes,which are made using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and wire-cloth looms.Today,up-to-date catalyst systems MKSprecise TM are being manufactured,the basic advantages of which are an individual structure of gauze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aterial,which allows to define precisely the position of each gauze in the catalyst pack,a high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 pack,direct catching of platinum and rhodium in the catalyst system,and a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single-and multilayer types of gauzes.This makes it possible to var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atalyst and select an optimum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to ensure the maximum efficiency of the ammonia oxidation process.We also produce the catchment systems that allow to find the best decision from the economic point view for each individual c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KSprecise TM catalyst systems high selectivity of the process modern technology of catching reduction of irrevocable losses of precious metals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conversion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ammonia consumption
下载PDF
The Study of Full-Size Objects’ Bistatic Rader Cross Section Measurement Based 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4
作者 Yilong Chen Tao Hong Zhihua Chen 《Optics and Photonics Journal》 2016年第8期24-29,共6页
In the past years, bistatic Radar Cross Section (RCS) characteristic has been caught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 paper presents a bistatic RCS measurement system of full-size goals, which use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t... In the past years, bistatic Radar Cross Section (RCS) characteristic has been caught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 paper presents a bistatic RCS measurement system of full-size goals, which use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technolog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excessive electrical signal attenuation exits because of the large distance between sending and receiving anten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nd RCS measurement system, applies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technology to RCS measurement system, and tests whether RCS measurement system works well while using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technolog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efficiently obtain the bistatic RCS characteristic of full-size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Size Targets Bistatic RCS Characteristic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technology
下载PDF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挑战及途径 被引量:3
5
作者 谢克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气候环境问题凸显,能源转型变革加快。在此背景下,构建更加适应形势变化的能源体系对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系统的可持续性及安全稳定性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油气资源存在能源安全问题及新...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气候环境问题凸显,能源转型变革加快。在此背景下,构建更加适应形势变化的能源体系对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系统的可持续性及安全稳定性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油气资源存在能源安全问题及新能源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短期内对煤炭能源仍将保持较高依赖性。因此,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对于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新型能源体系的具体内涵与构建方向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的进步及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新时代要求赋予新型能源体系更多的内涵。因此从战略上看,未来能源体系应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协同、智能普惠”多个特征,这也对煤炭产业的清洁高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多个关键技术仍亟待突破。结合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与“双碳”目标关系的系统性认识,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需求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关键在于加强该领域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研究和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的创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革命 新型能源体系 煤化工 煤转化技术 清洁高效
下载PDF
中国省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研究——基于长短期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亚明 赵科 +1 位作者 宋雯婕 苏妍嫄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4,共7页
基于长短期视角,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省级层面2016—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双重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看,我国各省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偏低,综合效率值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空间格局,投入... 基于长短期视角,运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省级层面2016—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双重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看,我国各省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偏低,综合效率值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空间格局,投入产出松弛变量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从长期看,我国整体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略有下降,“追赶效应”和“增长效应”分别是各省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驱动和制约因素;对比来看,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作用具有时间异质性,在短期中规模效率比纯技术效率更有效,而在长期中纯技术效率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 成果转化 转化效率 科技创新
下载PDF
地理邻近性对专利技术转移速度的影响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化专利的计量分析
7
作者 温芳芳 靳华 罗爽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6,共9页
[目的/意义]地理邻近性作为创新活动的关键变量受到重视,考察其对专利技术转移速度的影响,有助于提升专利转化效率,为完善技术转移政策和优化产业集聚布局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转让和许可专利为样本,采用组间差异检... [目的/意义]地理邻近性作为创新活动的关键变量受到重视,考察其对专利技术转移速度的影响,有助于提升专利转化效率,为完善技术转移政策和优化产业集聚布局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转让和许可专利为样本,采用组间差异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借助空间距离和交通时长两类指标检验地理邻近性对专利技术转移速度的影响。[结果/结论]交易双方的空间距离和陆地交通时长越大,专利技术转移速度反而越快;最短交通时长没有影响。但疫情期间情况有所变化,地理邻近的积极作用得以显现,此时空间距离越小,专利技术转移速度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邻近性 技术转移速度 专利计量 地理距离 专利转化时滞
下载PDF
省级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估及实证研究
8
作者 张爱琴 周娟美 赵公民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4年第3期103-110,共8页
在深化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背景下,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包括创新基础、创新产出、成果转化、履职定位、创新环境在内的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山西省省属科研院所数据,对三类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进行测度。... 在深化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背景下,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包括创新基础、创新产出、成果转化、履职定位、创新环境在内的公益类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山西省省属科研院所数据,对三类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公益一类、公益二类、转制事业单位三类科研院所在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上存在着较大不同,绩效评价重点也因之变化;(2)比较创新绩效差异性,三类院所在履职定位和创新环境方面得分较为均衡,而在成果转化、创新产出、创新基础3个指标呈现较大差异;(3)省级公益类科研院所在基础设施、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产出、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待改善。基于此,针对不同类型科研院所创新绩效水平提升提出策略,以期为地方科研事业单位创新绩效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质量 公益类科研院所 创新绩效 科技体制改革 转制院所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开发板和3D打印的一种多参数呼吸训练装置的研究开发
9
作者 赵东升 张龙 +2 位作者 孔康辉 郭鸣周 娄阳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6期17-22,29,共7页
目的通过野火骄阳32单片机开发板和3D建模及打印技术进行软硬件开发,实现一种多参数呼吸训练装置的专利样机转化。方法利用野火骄阳32单片机开发板开发应用程序,通过单片机开发板实现流量信号和压力信号的输入,舵机阀、涡轮风机、电磁... 目的通过野火骄阳32单片机开发板和3D建模及打印技术进行软硬件开发,实现一种多参数呼吸训练装置的专利样机转化。方法利用野火骄阳32单片机开发板开发应用程序,通过单片机开发板实现流量信号和压力信号的输入,舵机阀、涡轮风机、电磁阀的控制输出与上位机的数据通信等功能;样机非标零部件通过3D建模及打印技术完成制造,并将单片机开发板、标准零部件和非标零部件进行组合以完成样机开发。结果野火骄阳32单片机开发实现了传感器数据采集、运动部件的控制输出、上位机软件的数据上传和接收;3D建模及打印技术实现了非标零部件及机器外壳的制作,以低成本成功制作出样机;样机通过质控仪检测,流量值误差范围为±15%,气道压力值误差范围为±[2%FS(满量程)+4%×实际读数],样机参数精度满足JJF1234-2018《呼吸机校准规范》要求。结论野火骄阳32单片机开发板和3D建模及打印技术的应用,以低成本实现了样机制作,能够为专利的商业转化提供重要参考,为医工专利转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机开发板 3D建模及打印技术 专利转化 控制系统 压力传感器 流量传感器
下载PDF
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投入产出结构分析
10
作者 卢明湘 石小燕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3期77-84,共8页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各个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投入产出结构,利用2009—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研究,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15个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和投入冗余、产...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高技术产业中各个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投入产出结构,利用2009—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研究,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15个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率和投入冗余、产出不足,为高技术产业及其行业调整优化投入产出结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基础。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再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行业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行业间差距较大;行业间R&D活动人员、技术改造经费和科技活动经费中的政府资金投入冗余,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问题突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根据行业特点,先转换再精减冗余人员、重视科研人员再教育、调整资金分配结构、转变政府干预方式、建立健全多渠道合作机制、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促进理论成果市场化等建议,以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高技术行业 超效率SBM模型 投入冗余 产出不足
下载PDF
三模式掘进机选型及模式转换技术研究——以广州市地铁7号线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俊平 马经哲 +2 位作者 汤勇茂 尹富斌 罗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5,共10页
为解决复杂多变地层条件下单一模式或双模式掘进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萝岗站—水西站区间三模式掘进机施工案例,开展三模式掘进机选型及模式转换技术研究。该区间包含软土、富水砂层、硬岩等复杂多变的地质,通过对区间... 为解决复杂多变地层条件下单一模式或双模式掘进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依托广州地铁7号线萝岗站—水西站区间三模式掘进机施工案例,开展三模式掘进机选型及模式转换技术研究。该区间包含软土、富水砂层、硬岩等复杂多变的地质,通过对区间地质特征、掘进风险、模式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三模式掘进机工程应用效果的反馈和进一步探究,确定三模式掘进机选型及模式转换方案。结果表明:1)长距离、高强度硬岩地层适合采用敞开式硬岩模式,沉降要求高的富水砂层适合采用泥水平衡模式,带孤石的软土地层适合采用土压平衡模式;2)集3种模式于一体的三模式掘进机能有效解决地铁盾构区间穿越多种复杂地层(软土地层、沉降控制要求高的地层以及硬岩地层)时的盾构选型和地层适应性问题,实现掘进机多模式一体、一键切换、一机多用;3)掘进模式转换流程、工艺的工程应用,形成了掘进模式快速、安全转换技术;4)硬岩掘进的双排渣方案能有效解决一般硬岩条件下的高效排渣(硬岩掘进螺旋输送机出渣模式)和硬岩富水条件下的防喷涌(硬岩掘进泥水出渣模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模式掘进机 掘进机选型 转换流程 模式转换技术
下载PDF
酶法制备野黄芩素的工艺研究
12
作者 程雨婕 刘云华 +3 位作者 黄志芳 陈燕 刘玉红 易进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279,共6页
目的应用黄芩茎叶葡萄糖醛酸水解酶(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s and leaves glucuronic hydrolase,sbsl GUS)酶解灯盏花中野黄芩苷制备野黄芩素,经分离纯化获得高纯度的野黄芩素提取物。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灯盏花提取工艺参数;以... 目的应用黄芩茎叶葡萄糖醛酸水解酶(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s and leaves glucuronic hydrolase,sbsl GUS)酶解灯盏花中野黄芩苷制备野黄芩素,经分离纯化获得高纯度的野黄芩素提取物。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灯盏花提取工艺参数;以野黄芩苷酶解转化率为指标,对酶用量、酶解pH值、温度、时间、抗氧化剂等进行考察,优选野黄芩素制备工艺参数;采用乙醇提取、活性炭脱色和分步结晶精制纯化粗提物。结果灯盏花提取工艺为灯盏花切段,加10倍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1 h。野黄芩素制备工艺为sbsl GUS提取液和灯盏花水煎液加入量(以生药计)比为1∶10,加0.5%偏重亚硫酸钠,酶解pH值约6.0,温度约45℃,时间20 h,得到含量大于60%的野黄芩素粗提物。经分步结晶对粗提物进行纯化,用80%乙醇回流提取,活性炭脱色,浓缩、析晶,得到含量大于85%的野黄芩素提取物。结论该工艺应用sbsl GUS酶解技术制备野黄芩素,生产简便可行,为野黄芩素的生产制备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野黄芩苷 野黄芩素 黄芩茎叶葡萄糖醛酸水解酶 酶解转化 工艺研究
下载PDF
基于电流模结构的超宽带无源混频器设计
13
作者 李潇然 王乾 +4 位作者 雷蕾 刘自成 韩放 齐全文 王兴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5-660,共6页
采用SMIC 55 nm CMOS工艺,提出基于电流模结构的2~8 GHz超宽带高线性度直接下变频无源混频器结构.本设计主要结构为低噪声跨导放大器(low noise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LNTA)驱动I/Q两路电流模无源混频器,负载为低输入阻抗的跨阻... 采用SMIC 55 nm CMOS工艺,提出基于电流模结构的2~8 GHz超宽带高线性度直接下变频无源混频器结构.本设计主要结构为低噪声跨导放大器(low noise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LNTA)驱动I/Q两路电流模无源混频器,负载为低输入阻抗的跨阻放大器(trans-impedance amplifier,TIA),即LNTA-Passive Mixer-TIA结构.LNTA采用电容交叉耦合以及双端正反馈结构,解决阻抗匹配以及噪声等关键参数的折中问题.整个接收机链路获得较好的线性度及噪声性能,对于电源电压以及衬底噪声的鲁棒性也有所提升.后仿结果表明,在电源电压1.2 V情况下,射频输入信号频率为2~8 GHz,1 dB压缩点为−5.5 dBm,带内输入三阶交调点为−1 dBm,整体噪声系数为4 dB,核心版图面积为0.12 m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 低噪声跨导放大器 直接下变频无源混频器 跨阻放大器 CMOS工艺
下载PDF
碳中和愿景下有机固废热转化清洁利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天华 佟瑶 +2 位作者 翟英媚 崔爽 马英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1,共2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以及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突出,碳中和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机固废的资源化清洁利用技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清洁利用技术可以实现其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以及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突出,碳中和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机固废的资源化清洁利用技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清洁利用技术可以实现其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为碳中和社会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在此背景下,综述了有机固废热转化清洁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农林生物质能源利用、市政污泥处理处置及生活垃圾清洁利用技术等方面,总结燃烧、热解、气化、水热4种热化学转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生物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热解气化多联产技术以及污泥协同焚烧、热解碳化等工艺。通过深入分析有机固废处理处置的研究应用现状,探讨可行的高值化资源化转化利用技术,提出有机固废热转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梳理了我国有机固废处理处置相关政策文件,总结了有机固废热转化利用过程中环境减排效益,提出了我国有机固废热转化商业模式建议,旨在为推动我国城乡有机固废无害化、高值化、资源化清洁利用和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有机固废 热转化 清洁利用技术
下载PDF
平板型电极对热离子能量转换特性的测试技术研究
15
作者 马茹 金睿 +3 位作者 么斯雨 任思琪 齐立君 钟武烨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7-895,共9页
为开展热离子能量转换器基础性能数据的研究,基于平板型电极热离子能量转换基础试验装置建立了针对电极对热电转换特性的测试技术,通过开展W-Mo电极对的热离子发电测试,对所建立的测试技术进行了验证及评价,并分析了热离子发电参数对输... 为开展热离子能量转换器基础性能数据的研究,基于平板型电极热离子能量转换基础试验装置建立了针对电极对热电转换特性的测试技术,通过开展W-Mo电极对的热离子发电测试,对所建立的测试技术进行了验证及评价,并分析了热离子发电参数对输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测试技术可准确测量发射极有效功函数值;利用热离子基础试验装置测得的W-Mo电极对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5.6 W/cm^(2),对应的发电参数为发射极温度1800 K,铯壶温度577 K,输出电压0.7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离子能量转换 测试技术 平板型电极 发射极 输出功率密度
下载PDF
CAD实体扩展属性在“多测合一”空间数据库中的应用
16
作者 黄勇 张小波 +2 位作者 石吉宝 陈军胜 杨益群 《城市勘测》 2024年第1期68-71,75,共5页
“多测合一”正逐步在各大城市推行,而大部分的“多测合一”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生产空间数据库。常规的“多测合一”数据成果均是在各大CAD平台软件中进行数据编辑与发布,即编制常规的DWG格式的图形文件以及输出相应的成果图件。但CA... “多测合一”正逐步在各大城市推行,而大部分的“多测合一”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生产空间数据库。常规的“多测合一”数据成果均是在各大CAD平台软件中进行数据编辑与发布,即编制常规的DWG格式的图形文件以及输出相应的成果图件。但CAD平台中的实体要输入到空间数据库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转换和属性录入,这给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通过研究,基于CAD图形实体的扩展数据构建与空间数据库矢量实体属性的挂接,并通过FME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可以实现CAD实体与空间数据库的高效、快捷、轻量级的转换,提高生产效率和数据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测合一 信息化 生产软件 二次开发 空间数据库 数据转换
下载PDF
低温燃料电池在汽车工程中的供储能特性分析
17
作者 李淼 盖克荣 +2 位作者 周凤颖 黄欢 杨永强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83-2485,共3页
低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技术,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首先,低温燃料电池技术可以直接将燃料(如氢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无须经过燃烧过程,因此其能量转换效率远高于传统的内燃机。这种高效性使得低温燃料电池汽车... 低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技术,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首先,低温燃料电池技术可以直接将燃料(如氢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无须经过燃烧过程,因此其能量转换效率远高于传统的内燃机。这种高效性使得低温燃料电池汽车能够在保证动力性能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行驶里程。其次,低温燃料电池在反应过程中主要产生水和热,不产生有害的尾气和颗粒物,从而实现了零排放。此外,低温燃料电池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产生的氢气作为燃料,从而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综上,针对低温燃料电池在汽车工程中的供储能特性展开分析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燃料电池 汽车工程 供储能特性 能源技术 能量转换 动力性能
下载PDF
高校知识产权转移与转化的制度与机制研究——以武警部队院校的管理范式创新为切入
18
作者 蒋睿 崔凯伟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4年第7期45-56,共12页
区别于普通高校高度市场化参与的知识产权开源、运作与保护模式,武警部队院校在开展知识产权转移与转化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因自身特殊性带来的资源供给、运作驱动、成果转化等界域壁垒。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陷入创新同质化的今天,推进武... 区别于普通高校高度市场化参与的知识产权开源、运作与保护模式,武警部队院校在开展知识产权转移与转化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因自身特殊性带来的资源供给、运作驱动、成果转化等界域壁垒。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陷入创新同质化的今天,推进武警部队院校知识产权转移的整合管理,应关注管理要素与资源整合的特殊性,明确机构混乱、人员缺乏、事务交杂等建设推进难点,推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的范式转型。保障技术产出与信息传递环境中各项管理要素的安全、高效运作,建设和优化同受众需求与开发支持相契合的、内部自研与技术转移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并通过全视角的资源整合与合规优化等,完成对现有管理平台的硬性改革与软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警部队院校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管理 技术转移 技术转化 整合管理
下载PDF
纳米CaCO_(3)与碳粉低热固固耦合原位制备纳米CaO和CO
19
作者 陆子煊 叶献民 +2 位作者 蔡正宇 张冰姿 唐美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18-6223,共6页
高温条件下固相CaO可直接与CO_(2)反应生成CaCO_(3),CO_(2)捕集率达78.57%(质量分数),是解决碳排放的高效手段。钙循环技术中如何降低CaCO_(3)分解温度、CaO再生和CO_(2)利用是关键问题。研究通过纳米CaCO_(3)和碳粉的低热固固耦合反应... 高温条件下固相CaO可直接与CO_(2)反应生成CaCO_(3),CO_(2)捕集率达78.57%(质量分数),是解决碳排放的高效手段。钙循环技术中如何降低CaCO_(3)分解温度、CaO再生和CO_(2)利用是关键问题。研究通过纳米CaCO_(3)和碳粉的低热固固耦合反应同时实现纳米CaO再生和CO_(2)原位转化为CO,使纳米CaCO_(3)分解温度下降46℃,分解速率提高约50%,再生的多孔纳米CaO粒径小而均匀,可再次捕集CO_(2)实现钙循环利用,由CO_(2)转化的CO可应用于工业合成气。纳米CaCO_(3)和碳粉具有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安全性高、运输便捷等优点,该低热固固耦合反应在低成本前提下具有提高CO_(2)捕集和利用效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_(3) 低热固固耦合 钙循环技术 纳米CaO再生 CO_(2)原位转化CO
下载PDF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从IPv4到IPv6的网络迁移策略
20
作者 郑建 戚峰 +5 位作者 陈凡 赖欢欢 郑伟 陈孙胜 瞿合祚 郑俊翔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24年第4期77-85,共9页
随着32位的IPv4地址消耗殆尽,公共互联网正在向128位的IPv6地址过渡。尽管目前电力系统通信对IPv6网络的依赖性不强,但仍需提前制定网络迁移策略。文章描述了电力系统通信从IPv4到IPv6迁移的必要性,分析了IPv6迁移对电力系统通信的影响... 随着32位的IPv4地址消耗殆尽,公共互联网正在向128位的IPv6地址过渡。尽管目前电力系统通信对IPv6网络的依赖性不强,但仍需提前制定网络迁移策略。文章描述了电力系统通信从IPv4到IPv6迁移的必要性,分析了IPv6迁移对电力系统通信的影响;介绍了目前IPv6迁移的3种过渡策略:双栈设备、隧道技术和转换技术;同时介绍了部分基于IP的应用协议,分析了IEC 61850、60870、61400等通信协议与IP地址的相关性;最后针对变电站自动化不同场景,给出了各场景下从IPv4到IPv6的网络迁移策略,并分析了IPv4到IPv6的迁移对变电站典型自动化应用场景的影响。文章所提网络迁移策略将加快和推广IPv6网络在变电站、控制中心、运维中心等电力系统内的部署和实施,为构建高速率、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下一代电力通信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V4 IPv6 网络迁移 双栈设备 隧道技术 转换技术 应用协议 变电站自动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